中国骑兵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三国时期的军事变革骑兵与火器的兴起

三国时期的军事变革骑兵与火器的兴起

三国时期的军事变革骑兵与火器的兴起三国时期的军事变革:骑兵与火器的兴起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发生了一场斗争激烈的战争,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军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段时期内,军事战争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革,即骑兵的兴起和火器的引入。

这两个变革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对后来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骑兵的兴起三国时期,骑兵成为了战争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在此之前,步兵一直是战争中的主力军,骑兵只是起到辅助之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军事战争的变革,骑兵逐渐崭露头角。

骑兵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战马的普及和战马的改良。

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开始广泛地繁育战马,并进行了马匹品种的改良。

这使得骑兵能够在战场上以马匹的速度和力量对敌方实施快速打击,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战争中步兵决定战局的格局。

骑兵的兴起使战争更加迅速和机动,使得战术变得更加多样化。

同时,骑兵还具有优越的侦察和袭扰能力。

在三国时期的战争中,骑兵经常被派遣到敌军的后方进行侦察,捕获情报并给主力军提供支援。

骑兵的速度和机动性使他们能够迅速地绕过敌军防线,对敌军进行袭扰,使敌军陷入混乱之中。

二、火器的兴起除了骑兵的兴起,火器的引入也是三国时期军事变革的重要一环。

火器的引入主要表现在火箭和火药的使用上。

在三国时期,火箭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中。

火箭是一种投射武器,使用火药作为燃料,通过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推动火箭飞行。

火箭的引入使得作战距离大大延长,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攻击力量。

在火箭的基础上,火药的使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火药作为一种化学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被广泛用于制造火器和火炮。

火药的引入使得军队能够在战争中使用弓箭、火枪等新型武器,这些武器可以远程攻击敌军,大大增强了军队的火力。

不仅如此,火器的引入也对城防战的攻防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以往,靠近城墙进行攻击常常是军队攻城的主要方式。

然而,随着火器的发展,军队可以利用火炮等武器对城墙进行远程攻击,使得攻城变得更加容易。

中国古代战场上的“活坦克”—重甲骑兵

中国古代战场上的“活坦克”—重甲骑兵

中国古代战场上的“活坦克”—重甲骑兵
重骑兵,顾名思义就是人马皆披重甲的骑兵,具有极强的防护力,故而势不可挡,堪称是古代的“坦克”。

重骑兵的老家在中亚,南北朝时期中国,从此在中国历代王朝大行其道。

中国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若干名惯史册的重骑兵,如“铁鹞子”“鹰骑”“铁浮图”等等。

【南北朝时期重骑兵在中国有了个中国名字“具装甲骑”】
【南北朝时期重骑兵复原像】
【唐朝时期的重骑兵形象】
【宋代重骑兵马铠】
【宋代重骑兵武士的铠甲,精美华丽,长达脚踝,防护力十分强大】
【宋重骑兵复原像】
【西夏铁鹞子重骑兵形象】
【铁浮图的形象】
【辽代著名的重骑兵—“鹰骑”】
【蒙古重骑兵】
【继承了蒙古重骑兵特色的西藏重骑兵一直保留到近代】
【清代人马披甲的形象】。

中国古代的马术和骑战文化

中国古代的马术和骑战文化

中国古代的马术和骑战文化中国古代的马术与骑战文化自古以来,马匹一直是人类的重要交通工具和战争利器。

在中国古代,马术与骑战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马术与骑战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马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马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区。

在商周时期,马匹被用于防御和猎场上。

汉朝时期,随着匈奴人的入侵,中国军队开始重视骑马作战的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与南方王朝的冲突日益加剧,军事斗争也更加激烈,马术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代是中国马术发展的高峰期,唐朝的名将李靖更被誉为“马术之祖”。

宋朝时期,骑兵作战逐渐式微,马术文化也开始逐渐衰落。

骑战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骑战文化发展也与马术文化密不可分。

军队中的骑兵部队被称为“马军”,是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骑战文化和马术文化共同形成的骑战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种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南北方的冲突中,中国南方各大诸侯国的“水陆并用”与中国北方骑兵的“象箭马弓”相对而立,中国古代的骑战文化随之而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骑士常规化开始流行,随着战争技术的成熟,骑兵成为身份地位更高并且与其他兵种结合紧密的一种。

三国时期,魏军部署了一种十分有效的骑兵作战技巧:钻天狼牙阵。

此后,骑战文化一直得到推广和发展。

唐代时期,民间的穿越沙漠之类的骑马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中国古代马术与骑战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马术与骑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马术与骑战文化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术文化和骑战文化对军事培养和战争技术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古代马术和骑战文化影响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艺术创作,也渗透到了中国各种文艺形式之中。

中国古代马术与骑战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作用广泛、深远,正是因为这股力量,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传承的过程中历经了多个历史时期,包括文化、技术和人类生活方式等领域,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构成与兵器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构成与兵器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构成与兵器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军队的构成和兵器的发展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和进步。

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构成和兵器发展为主线,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一、军队构成的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各个诸侯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军队。

与此同时,战争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常态,军队的构成也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

1. 骑兵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步兵在中国军队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的需求,骑兵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战国时期的骑兵以骑射为主要战术,成为战场上的利器。

骑兵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攻击力,还改变了作战策略和战术。

2. 强化武士阶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级逐渐分化。

军队中的武士阶层逐渐壮大,成为了诸侯国的主要力量。

武士阶层拥有土地和军事职位,成为了封建体制的基石。

他们以勇武而得到赏识和尊敬,对军队构成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战车的衰落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战车是中国军队的主力装备之一。

然而,在这个时期,战车逐渐开始衰落,并被骑兵所取代。

这主要是由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所导致的。

战车需要的马匹和车手成本较高,而骑兵的机动性更强,并且更适应战争的需要。

二、兵器发展的进步在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进步。

与军队构成的变化相伴随,兵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这个时期的战争形态。

1. 铁器的广泛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制造和使用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铁制武器相比于青铜制武器更加坚固耐用,具有更好的战斗性能。

由于铁矿的广泛开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器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战争中,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

2. 强弓利矛的出现在兵器的发展中,强弓和利矛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突破。

强弓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成为了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攻击武器。

利矛则具有短兵器中最大的威力,配合骑兵使用时可以形成强大的冲击力量。

项羽骑兵军团的兴衰

项羽骑兵军团的兴衰
高估 计这些 骑 兵 的 战斗 力 , 因为 在最 重要 的 巨鹿
项羽( 项梁) 所 代 表 的楚 势 力 萌 发 于会 稽 地
区。根据《 史记 ・ 秦楚之际月表》 , 项 梁起兵为秦
二 世元 年 ( 前2 0 9 ) 九月 , 巨鹿 之 战 的 时 间 为秦 二
世 三年 十二 月 。在 一 年 多 的 时 间 中 , 楚 势 力 的 活 动 范 围的北 界 大致 在 东 阿 ( 今山东聊城东阿县 )
2 0 1 3年 9月
鲁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L u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战争发 展史 上 , 尤其是 在冷 兵器 时代 , 骑兵 都 发 挥 着关 键 作 用 。恩 格 斯 指 出 : “ 无 论 步 兵 在 会
自己 的势力 范 围 , 主 要 作 战方 式 是 通 过攻 城 作 战 控 制重要 据 点 。在 这段 时期 , 项梁 ( 项羽) 组建 大 规 模骑 兵 军 团 的 可 能 性 较 小 。 原 因 可 归 纳 为 三 点: 第一 , 从 骑乘 的马 匹来 看 , 项 梁( 项羽) 获 得 大 批 高质 量马 匹 的可能性 较小 。 因为其 活动 区域仅 限于齐 鲁及 楚地 的农耕 平 原 和 水 泽 地 区 , 此地 区 并 非 高质 量 骑 乘 马 匹 的培 育 地 区 。第 二 , 从 骑 乘 作 战的骑 士来 看 , 其 来源亦 不稳 定 。第 三 , 从史 料 中也 难 以发现 其大 规模使 用骑 兵 的记载 。因此 这 一 时期是 楚军 骑 兵 组 建 的 萌芽 阶段 , 骑 兵 的 质

历史上最早的骑兵出现在何时?共有三个观点您感觉是那个?

历史上最早的骑兵出现在何时?共有三个观点您感觉是那个?

历史上最早的骑兵出现在何时?共有三个观点您感觉是那个?一说骑兵,大家都会联想到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的兵马涌,那一个个披挂齐全的骑手——骁骑,威风凛凛,排成整齐的方阵,再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寰宇的雄伟军容。

这种骑兵,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于我国,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于军队中,开始于战国。

主要根据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变服骑射”。

《战国策·赵策二》中有这样记载:赵武灵王为继承先祖遗志,向“三胡”(东胡、灵胡、楼烦)三个少数民族,开拓疆土和对付燕、韩、秦三国的入侵,提出改穿胡服,建立骑兵,“嗣立不忘先德,……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史记·赵世家》也有记载:赵武灵王为了推行胡服骑射,对朝中的大臣进行了细致的说服工作。

赵武灵王说:“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心里非常不安。

所以要大家“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三胡”是我国北方地区靠游牧为生的部落,善于骑马射箭。

他们常常袭扰赵国的边境地区。

而赵国的军队主要是战车,由于四马驾挽的战车比较笨重,不如“三胡”的骑手轻捷,特别在丰草长林、丘陵险处,常常被动挨打。

为此,赵武灵王决心学习胡人,建立骑兵,进行改革。

另一种观点认为,骑兵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就是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有了骑兵。

由于那时的骑兵数量较少,常常和车兵混合编组、使用,“轻车锐骑”,配合作战。

主要根据是:《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晋出公二十年(455年),晋卿知伯,联合了韩、魏两家准备攻击赵襄子,赵为了应付他们的联合进攻,接受了张孟谈的建议,先退晋阳防守。

于是派了延陵王(生)将车骑先之晋阳布置。

文中说的“车骑”,是指车兵和骑兵。

说明那时已有骑兵配合车兵作战。

阎铸在1986年写的《我国骑兵的诞生和发展》一文中也说:“这里将车骑并提,表明已是一个独立的兵种。

赵襄子是赵武灵王的7世祖,与武灵王相隔100多年。

中国历史上十支最强大的骑兵是骑兵

中国历史上十支最强大的骑兵是骑兵

中国历史上十支最强大的骑兵是骑兵
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了了一支让秦军都不敢小觑的燕赵铁骑
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马踏匈奴,汉军铁骑使我胭脂山无颜色!
三国曹魏:虎豹骑,以百人将为小卒,克马超,破乌桓天下第一强兵
南北朝:南梁陈庆之,七千白袍47战克魏32城,大破北魏30万大军! *** 读《陈庆之传》评价:“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唐朝太宗:玄甲军“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

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南宋岳飞:背嵬军朱仙镇500背嵬精兵大破十余万金军。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蒙古骑兵:上帝之鞭,威震欧亚
明初骑兵:明初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骑兵将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马上皇帝朱棣,明初骑兵军团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是当时世界上最强骑兵
关宁铁骑: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集团,满洲八旗最畏惧的骑兵军团,开创了近代骑兵作战了先河,建立世界上第一支骑跑部队(将火器大炮用于骑兵作战)
八旗铁骑:满清立国之初,是当时东亚大陆最强骑兵之一,最后入主中原。

这是中国骑兵最强大的时候,装备是清一色的汗血马

这是中国骑兵最强大的时候,装备是清一色的汗血马

这是中国骑兵最强大的时候,装备是清一色的汗血马导论:中国骑兵最强的时候有三个时期,一个是汉武帝卫霍时期,一个是汉宣帝时期,另外一个是唐高宗李治时期。

但是这三个时期唯有汉宣帝时期是最为名至实归,这个时候的骑兵不论是从装备水平到整理国防工业乃至后勤保障能力上都是堪称一绝。

汉宣帝时期的大汉骑兵是清一色的弩骑兵,装备上是的汗血宝马(经蒙古马改良),清一色骑兵弩,清一色锁子甲汉长剑。

而且军队总数量高达8万骑。

整个历史时期就这个时候可以有这么装备,虽然在盔甲上比不上唐代的明光铠结实,可是强驽宝马确实是一绝,对周围草原民族也是全碾压的状态。

真正的骑兵不是人骑上马就行了,这是一个完整的作战系统,从战马武器到战士都得讲究!我们汉族地区的骑兵一直不行主要就是三个原因,一个是马不行,由于中原地区不是变马地区,中原十分缺马。

以汉文帝时期为例,1.2米以上的马匹就被列入国家战略物资了。

而匈奴人的战马则比我们的战马好得多。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汉朝从汉武帝时期便开始鼓励民间养马,并引入了西域的良种战马,然后再改良再选育(技术活),这种选育工作一直到汉宣帝时期达到鼎盛。

人不行主要也是因为缺马,因为没有马所以不可能会骑马,都是入伍的时候才开始训练,而且这种训练速度非常慢,往往要三五年时间才可以形成战斗力。

而汉宣帝时期,由于得益于汉武帝的骑兵训练,汉军的骑兵训练一直是循序渐进,长年保持着强大的骑兵力量,这批骑兵训练足,战斗经验丰富。

第三是后勤与武器工业。

在汉宣帝时期,汉朝通过强大的国力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武器兵工厂,能够给骑兵配备的骑兵弩,这使得骑兵的射程高达200步,准确度上面也比原先的弓箭高得多。

历史上,汉宣帝时期是中原王朝唯一将草原各游牧部落蹂躏的时期(几乎没怎么伤亡)。

优己著优己原创编著,版权归优己所有,未经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翻版必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骑兵发展简史 骑兵——骑在马上的兵。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啧啧,这个问题现在回答起来一般都比较笼统,因为实在是太久远了。反正最早骑在马上去打仗的肯定不是汉人。按常理分析,能想到利用马作为工具人们,首先其生活地域一定也适宜大量马的生存——山地草原、水草条件较好的戈壁或荒漠等。其次必须经常和它打交道,以至最终能慢慢驯化它们。鉴于以上两点,中西亚的游牧民族的可能性最大。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远远重要于农耕文化的中原。相应的马文化领先于中原也是正常的。早在周穆王时代(前976—922)就有西王母给穆王送马的记载。可见在当时马已经被认为是重要资源了。

往后翻几页,在300多年后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破屠何而骑寇始服”的文字记载,通过这几个字,我们了解到当时屠何等寇已经是骑寇了。就是说当时北方游牧部落对齐等诸侯国的骚扰已经是骑着马来的了。“屠何”何许人?就是东胡。也可以算蒙古人的祖先之一罢?鲜卑还是蒙古?这好象是一笔糊涂帐。后来隋唐时期很显赫的“独孤氏”,就是“屠各氏”的后裔。现在,返过头看看,农耕的中原文化这个时候骑兵的发展如何?我们从几乎同时期的秦穆公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的记载来看,中原这个时候也有骑着马的兵了。考虑到“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作用类似于今天的仪仗队或护卫队。称之为骑兵不为过。——此时是否用于实战尚不得之,用于实战的例证还要再过近300年。不过按当时所崇尚的礼制来看,交战还是以双方约定时间找块场地,列阵车战为主,一般一天半天就结束了。所以估计即便有骑兵,作用也不大。况且由于交战要使用大量战车,自然所选育的马匹也主要是挽具型的,以力量见长。不适宜用于骑战。不过由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骑兵在中原地区的发展之初,是北方领先于南方。这和游牧部落有很大关系。人家北狄也好,屠何也好,来了就打,赢了便抢——打不过就跑。【可笑中原这帮迂人还振振有辞,连呼蛮夷!】而以秦、晋、齐为代表的北方诸侯国在频繁应付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中,慢慢体会到了骑兵的机动是战车的笨重所无法企及的。于是着手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不过迟至战国早期,从出土的骑马俑是裸骑这点上看,当时马具还没有出现。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时期骑兵的作用不大——连坐稳都成问题,何谈骑射?而游牧族有所不同,马背上长大的,“儿能骑羊,引弓射鼠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较之农耕为业的汉人自然要娴熟许多。

再往后翻几页,进入战国时期,这里出现了一位对中原骑兵发展贡献甚大的人物——没错,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前325—229)。赵国在赵武灵王时的疆域大至上包括今陕西的东北部,山西北部和太行山的东南山麓。向东有齐强邻逼境,西则有秦虎视眈眈,北有东胡、林胡、楼烦屡屡骚扰,趁火打劫。可谓四面受敌。“是亡社稷,奈何?”赵武灵王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着手进行军事改革,一方面训练水兵以解“无舟楫之用”之窘境以御秦,另一方面就是在北部边 疆地区广募善骑射之民组建骑兵部队以解“无骑射之备”用以抗胡。鉴于同三胡之间多年交战的体会。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年颁布胡服令,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 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以方便于进行骑射。号令国人学习胡人骑兵的训练方法和装备。【再一次证实胡人在骑兵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引进了胡马来改良中原农业区因长期耕作而退化的马匹品种。【我发现凡是和西域交往较密切的朝代其骑兵均较为彪悍。取得的胜迹也较多,和马匹改良不无关系】 同时改良了骑兵的武器,学习胡人配备弓矢和短剑(非刀)。远距离冲杀时引弓射敌,近距离格斗则采用短剑。但限于马具的制约,格斗战可能还很少。类似“大战若干回合”那样的话还要等很多年后才可以说。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的骑兵逐渐强大,同时使掌握骑射技术的军队由原来的游牧民族 逐步扩大到中原各国。骑兵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地位逐步得以提高,成为当时中原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成功运用骑兵配合步兵、车兵作战的成功战例。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40万军民皆降于秦。秦将白 起认为“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而一举坑杀40余万降兵。公元前244年,赵将李牧用1.3万骑兵配合步车兵20余万,采用诱敌深入,两翼包抄战法,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一举定边十余载。可惜一代名将后来非战死沙场,而毙命于自家人手。

骑兵这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只独立兵种,主要武器装备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马匹身上有了专用的防护马甲(皮甲),装备了简单的鞍鞯。并且从遴选骑手到考 核战马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和标准,比如战马要求身高不低于1.33米等。但从秦兵马俑坑的发掘中我们得知,骑兵和战车相比暂时还屈于从属地位。因为其一,作为一个新兴兵种,骑兵此时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其二、战车本身,包括阵法也是在变革求新,与时俱进中。不过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骑兵将笨重的战车远远地抛在 了身后。

进入两汉时代,是中原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里,又是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起到了关键诱因。匈奴是北方一个古老的遊牧民族,汉初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打败了东胡,臣服了丁零,赶走了大月氏之后勢力日渐强盛。而在南面,则经常以骑兵袭扰汉朝边境,“虽乌合兽聚,猝发而不能制”,严重威胁着汉朝统治政权。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亲率32万大军攻打匈奴,结果反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达7日之久。后刘邦为腾出精力对 付内部割据势力,对匈奴采取了“和亲”策略。以后的几代皇帝,在对付匈奴也都沒有什么好办法,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权尚不巩固,国力亟待恢复。直至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后,此时汉朝刘氏统治地位已经得到进一步巩固,国力也有所恢复。同时和西域的交往也愈加密切,大量诸如大苑汉血等骏马良睼被交换到内地。战马的品种得以改良,看看出土的两汉雕塑,就知道这时马的神骏已非先秦之肥壮所可比。最主要的是,汉朝已经确立了一整套“官马”制度,鼓励养马的政策加上马政机构的普及使的长距离大规模的运动作战在后勤上得以保证。因此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元朔六年 (前123),霍去病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票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元狩四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 五万骑从襄郡和代郡出击,深入匈奴腹地,辗转两千余里,大破敌军计10万余。充分展示了汉骑兵高度机动的战斗能力。然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各骑兵部队之间基本是独立作战的。从公元前133至前119年,汉军通过数十年对匈奴的作战,骑兵得到迅速壮大,从而成为军队作战的关键力量。

此时的汉军骑兵,分轻骑和重骑。轻骑无甲,弓射,以机动见长;重骑被甲,持刀剑戟戈近战。【西楚霸王的兵刃便是戟,马是乌骓】不过随着西汉炼铁技术的提高,更适于劈 砍的环首刀逐渐替代了短剑等穿刺兵刃而作为骑兵武器得以普及,刀和马的结合使其作为一种武器的地位不断提高。除少量仍为青铜制造外,绝大多数均为铁制。相应地,甲具也在进化,这时的骑士所穿护身甲已由皮甲演化到铁制铠甲片,防护范围在原来仅保护胸、背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肩臂的“披膊”和保护腰胯的“垂缘”。甲片也变小变密了。马的护甲还是以革为主,后汉书卷二十九载“(鲍)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这里的“当匈”就是指去毛加工成的兽皮制成的护甲。马的鞍具,原先是前后不起桥的低桥鞍,至东汉时期演化成高桥鞍。解放了骑士的双手,更便于士兵在马背上动作。另外,随着骑术的高超,诸如回头望月等高难射箭动作也见诸于画像之上。但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马镫。【很重要的东东哦!有人专门写过文章呢】

历史翻到三国、两晋时代。由于这一时期的战乱频繁, 特别是其后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批的涌入中原。动辄四五十万的大规模骑兵战,使骑兵的运用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例如公元383年8月,符 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攻晋,经淝水一战而大败,唯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乱世出豪杰,这一时期涌 现出不少后世称颂的名将。诸如关羽张飞吕布还有后来的韦睿杨大眼等。

马镫在这个时期闪亮登场了!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马镫是长沙西晋永宁二 年(302)墓葬中陶骑俑上马鞍左侧的三角形马镫。仅单侧有一只,因此有专家推断是为上马所用。最早的实用马镫据考证为前燕时期(337—370)。“… 马镫作为一种辅助骑士上下马和驾驭马的工具,在鞍鞯和驰驱所提供的前后两方的支撑之外,又加上了侧面的支撑,有效地把马和骑者溶合成为的一个单独的战斗单 位。从而使马上白刃战成为可能…”。

频繁的战乱和武器的进步也促使了马上重甲的发展。同时经过两汉的发展,冶炼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因此战马 除四蹄外,全身开始披挂铁制的铠甲护具【护具一般铁制为铠,皮制曰甲】。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可为一证。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历史上所谓“甲骑具装”的重甲骑兵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骑兵一般身着“两当铠”,与战马披的“具装铠”配合使用,防护力很好。对步兵有极大的冲击力。北魏以后,“明光铠”日益盛行,成为铠甲中最重要的类型【嘿嘿,就是有护心镜的那个】。此时骑兵的武器除了传统的 弓箭外,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长矛即“槊”,也叫“矟”,《释兵》云“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燕眼飞哥用的就是丈八蛇矛。汉尺丈八,约合现在四米多,恐怕无法使用。就现在发现的古物研究,估计应在二点五到三米左右】。而原先流行的戟逐渐退化成仪仗用具。短兵器中刀成为骑兵的 常用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取消了环首增加了横挡。刀体加宽用以承受巨大的冲击应力,更适于实战劈甲断骨。

尔后的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原骑兵由颠峰往下坡走的过渡时期。唐初由于征战未息,加之开国两位皇帝均靠武功起家,因此对于骑兵还是十分重视的。武德四年(621年)李世 民在虎牢(今荥阳西北)率精兵步骑3500人迎击窦建德。就充分运用了骑兵的快速突袭特点,攻敌于措不及防。歼敌3000俘万余,并乘胜降洛阳王世充。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例。贞观四年(630),李靖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使唐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贞观十四年灭高昌,政区扩大到今新疆东部。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有胡人血统,识马爱马,其“昭陵六骏”的美名流传至今。武后则天虽为女流,却也是驯马好手。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唐代的骑兵在装备战术上没有更新的发展,反而由于过份依靠诸如高仙芝、安禄山、哥舒翰等藩镇胡將,在骑兵作战上只讲究长途奔袭、一战定乾坤的游牧战法。使得重甲骑兵逐 渐没落。况历经盛世的熏陶之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仅停留在诗人的幻想中罢了。天宝十四年(755)东都之战时封常清所率皆为不事训练的新兵。刚列 好阵势就被安军铁骑冲垮,大败西逃。而后再败于洛阳城东葵园,收兵再战于上东门,败!退而率残部与安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只好破墙西走。疲弱的大唐,最后竟要依靠外族力量复国。宝应元年(762)收复洛阳之战,区区四千余众回鹘骑兵“直出其后,贼众大败…斩首十余万,伏尸三十里”。不过请人的代价也很惨重——“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广平王又赍之以锦罽宝贝”。 僖宗中和二年(882)为平黄巢复长安,求助于后唐太祖李克用(西域沙陀后裔)。结果李克用率三万鞑靼骑兵在各地勤王军面前大大风光了一回:先是大败黄巢大将尚让的15万军队,接着在零口再挫黄巢援军,逼迫黄巢退出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