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8401或040110 授予理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好的品德,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教育技术学科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该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备能独立地从事教育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4.热爱教师工作,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毕业生可在教育研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中小学从事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企业从事培训教学系统和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在从事教育软件与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公司从事开发工作。

二、研究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形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育系统设计与绩效评估、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政策、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知识服务&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技术等研究方向。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内涵、外延及研究范畴;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技术、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及教育技术哲学思考;教育技术学发展史与学科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技术引发学习方式变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等。

2.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策略、模式、评价等基本问题;新媒体支持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基本方法;绩效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企业或组织中的学习、培训或训练中的应用。

3.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本方向主要进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教育信息化智能评测与决策系统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机制研究、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型和方法学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中信息资源与组织体系等建设理论研究。

4.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化(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

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研究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有关开发技术,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方法与策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5.知识服务&智能教学系统:本方向从事智能教育软件的基础理论和软件开发研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的描述、检索、获取、保护、融合、浓缩和可视化等理论和方法;面向学科的个性化教学工具、智能教学代理、专家系统等;以及教育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

6.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本方向主要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过程、模式、支持服务及管理与评价等基本问题,探索新理念、理论指导下的满足学习对象需求的“资源设计与开发、系统设计与集成、项目规划与指导”等策略和方法。

7.数字化学习平台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以学习管理系统LMS为中心的开放式技术架构,包括学习内容开发软件、LMS以及基础网络环境等几个方面。规划和建设可升级、模块化、有弹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研究以学习管理系统为核心,集成各种可应用于学习的其他技术手段。

8.信息技术教育: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模式、方法、策略、评价等问题;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理论模型、策略和方法;探索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9.新媒体教育应用:本方向主要研究新媒体教育应用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跟踪新媒体发展及其教育应用的趋势,探索媒体与认知交互的机制,研究教育媒体环境与新媒体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探讨新媒体支持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4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1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6-38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34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3门,7学分,其中外语课程4学分,政治课程3学分。

2)一级学科必修课程4选3门,8学分,为全院研究生必修课。

3)二级学科必修课程3-5门,7-10学分。按专业设置,本专业学生视为必修课,非本专业学生视为选修课。

4)选修课程,每名硕士生可选修6门左右课程,共12学分。

5)实践环节4学分,其中教学实践2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社会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6)补修课0学分。同等学力、跨学科、跨专业硕士生,应补修本科主干课程,

并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不计学分。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一级学科必修课程和二级学科必修课程。

实行学分制,本专业要求总学分达到3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选修课程12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

表1 硕士学分分布

五、实践环节

1.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必修环节,内容包括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各占2学分。

2.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须记入《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导师或学科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与否,将作为其能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审核条件之一。

3.教学实践必须面对本专业本科生,一般安排在第2学年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为16学时,硕士研究生要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已有3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4.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2000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