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摘要:一、艺术定义与分类二、艺术发展概述三、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四、艺术鉴赏与批评五、艺术家与艺术流派六、艺术与社会文化正文:一、艺术定义与分类艺术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手段,表现人们对自然、社会、内心的感悟。

艺术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审美价值。

根据表现形式和媒介,艺术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

二、艺术发展概述艺术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均有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从古代到现代,艺术不断发展演变,成为反映人类历史、文化、思想的镜子。

艺术发展的驱动力包括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三、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主观能动性,将现实生活、内心情感和审美观念融合的过程。

艺术家需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敏感的心灵和扎实的技术功底。

审美心理是指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包括共鸣、愉悦、思考等。

四、艺术鉴赏与批评艺术鉴赏是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鉴赏能力需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创作的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推动艺术发展和社会认知。

五、艺术家与艺术流派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他们以独特的才华和视角展现世界。

艺术流派是具有共同理念和风格的艺术群体的集合。

不同流派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六、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风貌、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

同时,艺术对个体和社会具有教育、陶冶和启示作用。

浅谈艺术心理

浅谈艺术心理

浅谈艺术心理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摘要】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在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战线的人性化审美设计。

在这个审美过程中通过与心理学的结合,可以真正使环境“适合人生存,适合人居住”。

【关键词】艺术心理环境艺术人性化行为亮化艺术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越来越多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产物应运而生。

到底什么是“以人为本”? 究竟如何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当今设计师们最大的困惑。

把握住人的心理才对症下药,解决设计疑问。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所谓的“物质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最接近“艺术心理学”。

他认为,人所存在的周围环境的设计原则“构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在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战线的人性化审美设计。

在这个审美过程中通过与心理学的结合,可以真正使环境“适合人生存,适合人居住”。

环境心理学表明,人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被环境所影响。

现代的都市人很容易受到身处环境的影响,也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和暗示,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与建筑物本身有关,还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如怎样将传统风格与现代流行风格相融合,雕塑应采用何种材质表现主题,花草树木的应用等。

浅谈审美心理学四要素的重要性

浅谈审美心理学四要素的重要性

9二○一二年第二十九期

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

杨方芳,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作者简介:浅谈审美心理学四要素的重要性杨方芳(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研究审美经验是必要的,而研究审美经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对审美心理要素的描述,也就是人们常常论及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活动。[关键词]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就是人们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些基本活动是如何进行的,他们获得什么样的经验。1、感知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比较复杂的直觉。1.1感觉: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倾听、品尝和触摸外接事物,而正是由这些取到得到的感觉,就构成了我们进行理解、想想和情感活动的基础。人越是为生物性的需要所束缚,他的感官感受力就越是浅陋和局限。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的,主题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的感觉,或者着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我们说在感觉中已经有“情感”和“理解”的渗透和参与,但这种渗透和参与是及其直接和迅速的,因此不可能是认识和意识的联想作用,而是外部屋里结构、生理感受结构、社会情感结构三者之间的直接契合。例如:人在感受到色彩的“冷”“暖”时,这种冷暖有可能不自觉地与某些社会行为、情感模式相同——冰冷的事物和色彩让我们产生畏惧,并且远离,如同那些性格孤僻的人让人望而生畏,“暖”的事物和场景让有种邀请我们要去接近的意味,如同那些热心人和欢庆的场面让我们不由得想要接近和参与其中。各种社会生活模式和情感内容由于与某些生理感觉在结构相似,就让我们不自觉地或者无意识的进入我们的感觉之中,与他契合、渗透,使它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从而与动物的感觉完全区别开来。1.2知觉:知觉与感觉不同的地方在于: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的形象的整体性的把握,甚至还包括着对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感表现性的把握。京剧舞台上市场出现的那根马鞭,假如把它放在房子的角落里,他只不过是一根普通的马鞭,但当他出现在正在表演的演员手中的时候,他便成了一匹战马。中国画中的荷叶用的墨汁,放在别的场合,它只不过是普通的黑颜料罢了,但是,他出现在国画中时,他就立刻变成了碧绿色的了。再如剪纸艺术,同一张蓝纸,在树叶剪纸中,它显然看起来要比在斑马剪纸中绿的多。但凡类似都说明,人的知觉绝对不是仿照相机那样,被动的复制活动,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反映,过去的经验会在心中积淀成各种“图式”。而某些特定的期望(由环境和目的性的行为造成的)又会去决定究竟去选择那些图式。知觉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活动。审美知觉(处于审美态度中的知觉)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和音响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这就是丰富浩瀚的外部世界与曲折深邃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的世界。艺术作品,或者其他一个美的事物,它之所以能成为审美主题的对象,而且被感知,那就是因为这个作品,这个审美对象,它给了审美主题的感觉器官,给了它一定的刺激。不但如此,而且给刺激的这个东西是个美的形象刺激。所以才能够带来不同感官、不同程度的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的、情感的愉悦。2、想象想象在审美经验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感知的作用是为了进入审美世界打开了大门,那么想象就是为进入这个世界插上了翅膀。审美想象大体可分两种:知觉和创造性想象。前者是审美活动中的想象,不能完全脱离眼前事物。创造性想象则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想象,他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对回忆起的各种形象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2.1知觉想象。知觉想象是面对美丽的自然事物,或者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而展开的,当人的全部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去拥抱自然或者感受艺术品时,当人们的心境、爱情、痛苦、欢乐与大自然完全合拍时,人的想象活动便被激发。我们走过的名山大川中有多少石头被赋予了人类的名字,千山的峭石,俗称怪石,数量多,著名的怪石有莲花石、狮子石、睡猫石、白虎墩石、等30余处。这些怪石都很奇特,大部分还有传奇故事。木鱼五有嘉庆皇帝老师王尔烈领着嘉庆皇帝寻找木鱼石的传说,玉簪石有积翠仙子的碧玉簪化成的传说,卧龙石活像一条无头的卧龙等等。外部自然只是一种死的物质,而想象却赋予他们以生命。内在情感燃起的火炉中,缘由的矿石溶解了,其分子又重新组合,成分和关系发生了变化,最终终于成为了一种崭新的形象在眼前闪现出来。2.2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创造性想象的基础是无数次的感知、大量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当然还要有一定的天才。创造性想象的前夕,是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请示,各种可以燃烧的材料已经准备好,只要有一点星火,丰富多彩的形象会像火焰一样喷射和燃烧。思想愈深刻,洞察力愈敏锐,这中情感就会越会远离偶然性10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

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

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由于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使得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不经思考,立即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进行把握和领悟的能力。

审美直觉的特征是直观性和直接性。

这种直觉意味着,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必须亲身体验;我们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看电影;只有在感性直观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才能欣赏艺术,享受审美愉悦。

直接性往往表现为一种不经思考对我或我自己的直接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考。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美感总是在一瞬间产生的,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

甚至一开始觉得很美好的时候,也可能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直接感知艺术形象的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作用,这种直觉是客观存在的。

在审美直觉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

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关于通感产生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过去多用联觉或感觉联想来解释。

事实上,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活动的开端,是有价值的、重要的,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欣赏主体诸多审美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因此,艺术欣赏必然会进入第二个层次,即审美体验阶段。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唤起丰富的情感,置身于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将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欣赏者本人的生命活动。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必须建立在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可以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是最活跃的。

在审美阶段,欣赏主体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结构的召唤性问题,认为任何作品都必然存在着“空白”或“不确定性”。

美学中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作

美学中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作

美学中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作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关注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审美观念在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还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艺术家们的创作。

本文将探讨美学中的一些常见审美观念,并分析其如何影响和塑造艺术创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学似乎是一个抽象而遥远的概念。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审美的影响。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观赏一场舞蹈或聆听一首音乐时,都在接受并尝试理解艺术家的表达。

美学中的审美观念提供了一种评价艺术作品的框架,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魅力。

审美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比如,在古代中国,审美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观念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布局和笔墨运用。

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真实主义,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再现真实世界的细节与形态。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充满了人物的肖像和建筑的透视。

审美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们常常会受到一种看似约定俗成的审美观念的限制,但也有一些艺术家选择挑战传统观念,并试图打破常规。

例如,印象派画家们在19世纪末期选择放弃以往的绘画规范,追求更真实的感官体验。

他们以迅疾的笔触、明亮的色彩表达方式来创造出视觉上的冲击力,这对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与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审美心理学。

审美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情感反应,通过揭示审美体验的心理机制来解释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吸引力。

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审美现象,还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例如,通过研究人们对不同颜色的反应,艺术家可以在创作中选择适合的调色板来影响观众的情感。

审美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的审美趋势。

在当代艺术中,一些观念如装置艺术、概念艺术和后现代主义等被提出和受到重视。

这些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提出了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审美理念。

艺术的审美特征(精选5篇)

艺术的审美特征(精选5篇)

艺术的审美特征(精选5篇)一.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实际上是被听觉赋予的审美人们在欣赏演奏艺术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听”而得到的,主要是因为演奏艺术通过声响来传递主要的情感,乐音是演奏艺术的重要素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合多种音乐要素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

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听”实际上是整个演奏活动传递的重要步骤,也是首要因素,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了解演奏艺术的特性,我们必须要将听觉带给人们基本的外显以及表征尽心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由浅到深去了解高级的审美体验。

1.听觉对于演奏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与科学等不同于人们的其他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去得到艺术的享受以及审美的愉悦就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之中,只有人类自身的实践才能够从艺术中体验到美感。

在演奏艺术中,人们参与其中的重要手段就是“听”,人们通过“听”这一活动去感受音乐旋律以及音符的跌宕起伏,人们通过“听”在大脑中产生反应,通过音调、音色等不同的要素进行对艺术的判断和再次组合,给人们带来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对于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听觉是必要的,听觉能够帮助人们对音乐旋律进行判断体验,得到审美体验。

2.听觉引发的内心的感知。

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人们而言,只有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才会接触到,实际上对于演奏艺术审美真正的开始是从感知演奏作品开始,当一个人的听觉开始为人们的大脑带来演奏的认知和感受之后,人们才能够从大脑的一系列想象开始进行审美的实践活动之中。

而对于演奏的感知,是需要通过大脑进行记忆、分析的,在演奏艺术在人们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的心理活动时,就变为一种对于演奏艺术更加积极主动的审美的心理活动。

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必须要通过人们进行“听”的活动,然后进行深度的心理感知的活动。

二.演奏节律带来的的审美知觉在演奏艺术中给人们带来审美知觉的重要因素就是演奏作品中的音乐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音调、音色、响度,人们通过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阶等对演奏进行美的体验,局部的特征是不能完全把握其中的审美的,只有在对个体了解的基础上对演奏作品的整体进行把握,才能够真正体验完整的音乐印象和总体的知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离不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离不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离不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一、审美联想联想,从心理学上说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说:“条件反射就是联想”。

就是一种刺激物伴随着另一种相关的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反应或情绪反应。

外链工具巴浦洛夫《条件反射》经过一次或多次以后,这个相关刺激物作为一个刺激物的“信号”单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再生出与以前同样的感觉反应或情绪反应。

通俗地说,联想就是看到甲物而想起乙物。

甲物和乙物之间形成暂时的联系,美感中的所谓见景生情,就是指观赏者在类似的或相关的景物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

梦幻花朵这就是联想。

联想具有多种形式,一般可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

1.接近联想,是甲、乙两物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接近,在生活经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于是由甲联想乙而引起一定情绪反应。

如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在去年桃花盛开季节游春,在此门中向一女子讨水喝,今年又是桃花盛开时节,此门仍在,而人不知何处。

崔护诗意图这也是由季节的相同和地点的同一而引起的联想,这种用时间和地点统一的方式把表象联结起来的联想在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广泛。

2.类比联想,是对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如夜莺的叫声和人的歌声相似,河水的浪涛声和猛兽的咆哮相似,云彩的飘动和鸟的飞动相似等等。

类似联想在诗词中运用的最普遍,诗句中的“比”(比喻)多半是类似联想。

李白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叫的声音和人的哭声相似,触动了人的哀愁。

李白诗意图杜甫的“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读此诗似乎可以联想到见风使舵的人物。

因为随“风”颠狂的人和随风的柳絮相似。

杜甫诗意图类比联想比接近联想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

客观事物、现象间的各种微妙的类似都可以成为这种联想的基础。

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类似常常是曲折、隐蔽的,就使这种联想具有更为广阔和不确定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心理过程。

无论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理矛盾的统一体。

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

本论文将从这方面入手,对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需要、个性、设计
正文:1.审美感知与设计
对事物的感知是人认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开端。

知觉则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在艺术设计审美过程中,首先是审美对象刺激感官引起设计者的各种感觉,接着是知觉活动综合各种感觉,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完全认识。

因此,审美感知心理是艺术设计者从事某项具体设计的前提。

感知作为美学范畴,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着丰富的含义。

感觉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时又被作为直觉来使用,这时感觉既是非逻辑的也是非历史的,是既不界定概念又不肯定事实的一种真实,即审美状态的真实。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审美状态的真实为设计者提供了具体设计的心理条件。

如设计中的线条、色彩、图形、图像等一切造型要素都离不开视觉。

人们的视觉流程即看东西的先后顺序也对设计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让设计者将各种设计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安排,以造成视觉上的连续感、秩序感和韵律感。

如园林设计中的景点设置和路线安排,就必须考虑对游览者的视觉导向问题。

再如,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的视觉对艺术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者既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避免另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又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唤起大众的多种感觉、或深刻的印象。

另外,视错觉也常被设计者在建筑、装潢和服装设计等多方面加以利用,以增加产品视觉形象的鲜明性,或增加接受者的安定感、舒适感等心理效果。

如上衣采用竖线条,增加身材的修长感;大厦多采用垂直线,给人以高大宏伟的美感。

知觉作为审美心理要素,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受到高度重视。

其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认为,艺术应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谁要对艺术进行分析研究,那他首先就应该从对知觉结构的分析研究入手。

知觉觉是艺术家是艺术家获取艺术形象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劲,同样也是艺术设计者进行审美设计的最基本心理要素。

审美直觉的整体性、恒常性、组织性、封闭性、选择性和领悟性等特性,对艺术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利用价值。

如格式塔心理学派对知觉研究所提出的许多知觉组合原理,对设计的视觉传达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用知觉的封闭性或完形倾向进行设计,当视觉语言或符号不完全或不完整的表现在画面上时,能使观赏者自觉不自觉地填充未表现部分。

通过这种使受众的视知觉活动参与其设计画面的信息的完整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受众的知觉印象和知觉记忆。

另外,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则是艺术设计中处理图底关系的基础;尤其是利用图底关系的互换,给受众的知觉提供多种选择,从而在一个简单的设计中,传达出多种信息和丰富的内涵。

2审美想象与设计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创造新的形象,或者创造将来有可能实现的事物形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审美想象作为一种最具自由品格的创造性心理要素,广泛存在于人类的一切审美活动之中,包括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活动。

审美想象在艺术设计的构思初期,对设计者有很大的自我启发作用。

它能使设计思维空前活跃起来,容易产生灵感,并能在思维处于困难时期找到解脱的途径。

通过审美想象力,即使没有充分的实在事物和人工符号,设计者也可以将新的事物、符号和关系自由构想和创造出来。

审美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心理范畴,它的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高一级形式则是再创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它们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联想是由一事物的经验回忆起对另一事物的实验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推理联想等多种。

从艺术设计的意义上看,审美想象不仅能激活设计者的思维,而且是比喻、比拟、暗示等设计手法的基础;通过能引起受众丰富联想的设计,容易使接受者感到亲切,并产生好感。

如在广告设计中,由于视觉传达受时空的限制,因此必须借助人们过去的经验、体验,快速产生联想以扩大广告后的心理效果。

通过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反的事物对比,进行视觉传达,可以充分表现商品的优越性;利用事物具有的因果关系进行视觉传达,可以使受众更快的认识到产品的性能与品质;借助时空上接近的事物进行视觉传达,可以加深受众对产品的印象。

在艺术设计的创意中,特别要注重构想出具体的设计意象或形象,这就要靠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可以重构原有形象要素,创造出新形象,也就是将相关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重组,突破原有的结构模式,形成新的形象。

如在景点设计、舞台设计、建筑设计、玩具设计等立体设计中,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对人们司空见惯的空间进行分割或重新组合,即组合成心的设计新形象。

创造性想象可以通过拼贴、合成、移植等手法将原来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成新的形象。

3审美情感与设计
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是内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

因此,艺术审美活动主要是审美情感活动,情感是艺术的特质。

审美情感将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活跃的因素,直接渗入到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去,成为连接审美心理其他功能的中介和动力。

在艺术审美创作中,始终是浮想联翩,形象不断出现,而情感则调动各种心理功能,使想象插上翅膀,创造艺术典型或意境。

任何事情都需要情感,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公众的需求,以及商业性方面的要求,而不能像纯艺术那样具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首先,审美情感的动力作用可以使设计师满腔热情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设计,审美情感的介入,可以使一些主题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

比如大家熟悉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审美情感还可以式设计者在长期的设计过程中,形成一套个性化的设计语言。

一切富有创意的优秀设计,都是以设计者对外部世界及本身的情感体验为基础。

再从艺术的受众及社会效应方面来看,艺术设计也是离不开审美情感这一心理要素的。

艺术设计必须满足接受者的要求和愿望,包括其审美情感及爱好。

艺术设计中使用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既可以激发接受者的各种情绪和情感体验,正如蓝色给人以宁静,红色则给人以热烈、烦躁不安。

4审美理解与设计
理解是思维的过程的基石,同时也是把握内部联系的思维过程,理解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和知觉融合在一起,无需中介则能迅速实现;间接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进行判断和推理,经过中介实现。

我们认为,在艺术和审美中,是有理解、认识的功能、成分和作用的,与纯艺术相比,由于艺术设计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很强,因而审美理解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它要避免受众在审美理解上的非确定性,而力求受众在理解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

具体来说,审美理解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同层次的,表层理解有助与设计者对设计形象的含义的把握。

比如西方的十字架象征耶稣受难,百合花象征玛利亚的童真,迷途羔羊象征受教的信徒,设计者对题材、典故、符号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更好把握丰富的设计语言。

5审美需要与设计
审美需要是指人在社会或生理方面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使人产生思想和活动的源泉和原动力。

也就是说,审美需要心理是艺术设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层的心理基础。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是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艺术设计的评价标准。

将动态发
展的社会需要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功能目标,是艺术设计者的职责所在。

即使设计的在精巧和复杂,如果不能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都不能算作是好的设计。

更深层的看,艺术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设计者本身的审美精神需要,或者可以说,艺术设计的深层动机,源于设计者的审美需要。

在审美需要而产生的设计动机的支配下,设计者定能发挥人类天性之中热爱美、追求美的本质力量,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来。

6审美个性与设计
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区别于他人的较稳定的个别性。

是个人心理的独特的结合。

包括性格、气质、心理进程的特点。

艺术设计的审美个性,是指心理学个性的基础上,并在社会实践过程活动中设计这个人独特的较稳定的审美心理特征的总和。

艺术设计的审美个性如能在整个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表现,其设计的作品打上设计者特有的印记,包括他使用的艺术技巧特有的趋向,与众不同的心理定势,独特的感知觉和符号表达形式。

每位设计者都应该有其独特的风格,艺术设计者的个性化设计风格给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消费的可能性。

所以这也是必需的因素。

艺术设计与创作是一门融合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学科,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艺术设计审美基础》——顾华
《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设计美学》——陈望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