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下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摘要: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成为学术界和工商界关注的焦点;核心能力战略兴起的背后, 实际上是竞争力理论的复兴与发展;沿着竞争力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 对基于资源与能力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理论综述, 归纳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以及企业能力理论3个流派, 为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竞争力; 资源; 能力竞争力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应用最新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的应用科学体系, 主要涉及3 个方面的问题: ①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 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 ②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 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 ③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竞争力理论存在于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管理两大研究领域;经济学侧重于对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 从理论上探究什么是竞争优势之源; 而战略管理理论,则主要从企业经营实践角度出发, 为经营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从历史发展看, 竞争力理论可以归纳成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理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理论、企业创新理论和基于评价方法的竞争力理论5个方面;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 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 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内在成长理论, 进而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 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本文对此进行理论综述, 以期为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一、企业内在成长理论资源与能力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 A , 1925 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观点和他所提出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他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 因而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 企业内部会发生伴随生产进程的公开知识积累, 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异质企业所组成的, 单个企业的成长、衰退是经常性的, 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平稳地向前发展;张伯伦Chamberlin E, 1933 和罗宾逊Robinson, 1934 重点研究了企业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认为, 特有的资产或能力是使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并获取经济租金的重要因素;钱柏林列举了企业的几种关键资源, 如技术能力、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管理者独立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商标和专利等, 被广为引用;后马歇尔主义者佩罗丝Penrose E, 1959 提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极大地发展了马歇尔“内部经济”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是一个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企业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 而且这种知识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 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 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理查德森Richardson GB, 1972 把注意力集中于马歇尔的“外部”问题, 提出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理论, 补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 同时又发展了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合作和关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 是因为企业的内部组织从根本上说是协调“互补性活动”的结果;合作性协调的基本内涵是协调企业各方的能力;组织间协调是界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种协调机制, 协调需要的专门能力是通过逐渐学习积累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在20 世纪80 年代获得了长足发展, 在战略管理领域及企业理论界、产业经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成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1984 年, 随着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 B 在美国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企业资源学说Aresou rce2based view of the f irm ”一文, 企业能力理论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 这两个流派都是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基础上, 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一派是资源基础理论, 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 另一派则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 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 我们称之为能力学派;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 包括有形资源如设备、厂房、人员、土地和资金等及无形资源如商标、公司形象和文化等;在资源的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的假定下, 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之所以赢利, 是因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 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知识性和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 可以产生成本低或差异化高的产品, 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企业竞争力就是这些特殊的资源;因此,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部, 依赖于企业的异质性的、稀缺的、非常难于模仿的和高效的专有资源; 企业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 可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不断形成和这些专有优势资源的不断使用;科利斯Co llis D J , 1995 和蒙哥马利Mon tgom ery, 1995 在“资源竞争: 90 年代的战略”一文中提出, 企业资源观是建立在波特的竞争策略与核心能力竞争两种策略方法基础上的;企业是实体资产、无形资产及能力三大素质的组合, 企业的资产与能力决定企业的效率与成效, 拥有最佳且最适当资源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佳或成本更低,从而成功;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 企业竞争策略的研究重点就是一家企业的资源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左右企业的表现;有竞争价值的企业资源有形、无形、能力与基本市场力量的动态相互作用表现为稀有性、专用性、需求性 , 决定某一资源或能力的价值;尽管同属于资源学派, 但他们对于资源所包含内容的不同理解, 又形成了不同的资源观;普拉哈拉德P rahalad C K, 1990 等人认为竞争资源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因而他们认为协调与有机结合的学识是主要资源, 能力与知识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都被视为一般资源; 巴尼Barney J B, 1991 也认为能力与资源是同一回事,企业的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本以及组织资本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另外, 还有一种资源观是将社会资本纳入其中;他们认为, 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收益;三、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 以科斯Coase R H, 1937 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企业, 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 提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然而, 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具有独特的“生产特征”; 无法有效解释企业实践活动中一些重要现象, 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活动;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同时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管理学发展历程中, 18 世纪中后期到19 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 20 世纪初至20 世纪40 年代信奉科学管理, 20 世纪60 年代末至20 世纪70 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然而, 波特5 种竞争力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 他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 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在指导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为此, 一批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 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 以更好地说明: 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 , 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 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 应运而生;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 并使其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 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 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 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 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能力观有3 层含义: ①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 其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 ②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③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 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1. 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P rahalad C K 和哈默Ham el G于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 但长期而言, 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co re competence“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分为3 种主要类型: ①市场通路能力, 包括品牌发展管理、市场营销、分销与后勤、技术支持等, 帮助企业尽可能贴近顾客; ②与诚信有关的能力, 如质量管理、产品时间周期、供货的及时性和存货管理等能力, 使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更具柔性和可靠性; ③与功能有关的能力, 包括能够使企业提供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及能够提供使顾客获得与众不同利益的产品的各项技术;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 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 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核心能力的管理方面有4 个关键任务, 即选择核心能力、构造核心能力、配置核心能力和保护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①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 ②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 ③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④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关于核心能力与其他战略观点的联系,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但不是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核心能力;产业竞争的观点着重于终端的产品或服务, 而能力的观点着重于潜在后面的能力; 市场位势竞争策略分析的是终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问题, 核心能力分析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 以产品特性为定义单位的战略业务单元, 限制了发掘潜在机会的视野, 而核心能力有助于发现进入新领域的机会和有效资源配置; 传统市场份额主要是指品牌份额与终端产品份额, 核心能力份额虽不好测量, 但可以通过核心产品份额来研究;核心产品介于能力与终端产品之间, 建立核心产品份额是建立核心能力份额的途径之一;2. 基础能力理论桑切斯Sanchez R 和黑恩Heene A 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础上, 提出综合动力性的、系统性的、认知性的和整体性的能力概念, 把基础能力作为研究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能力是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协同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能力, 即能力的“知识观”knowledge-based view 或知识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能力理论认为作为战略变化动力的管理者认知和组织学习的能力, 决定了个体企业的资源禀赋与决定工业结构的资源积累禀赋;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关键资源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的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强化企业的能力有两种途径: 能力的构建使现存资产与能力获得数量变化的过程与能力的杠杆作用运用现有能力满足现有或新的市场机会;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把能力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管理, 重视企业网络和联盟的作用, 快速配置临时资源链以获得短期市场机会的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基础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均提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 企业不应仅仅被描写为原有经济实体或资源的积累体, 而应被看做是一个有适应能力和变异的有机体, 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系统;组织的一致性就是对作为系统的企业所有要素进行排队组合, 创造出在全企业得到支持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基础能力理论提出能力的动力性;能力的动力性是环境与组织的变化与共同进化的动态性, 是形成能力和基础能力理论的主题, 其分析包括企业内人员与团队的相互作用、企业与企业外资源提供者的相互作用、企业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竞争对手与竞争伙伴的相互关系;复杂动态的环境造成了不确定性, 使管理者的认知产生了局限性;管理者的认知差异反应在制定目标与整合、配置资源的差异, 进而使拥有和使用相同资源的企业出现能力的差异;要对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源从整体上进行管理, 实现对能力构建和发挥能力的杠杆作用;知识与技能资源是关键的变量资源, 企业学习及获得新能力的能力对在动态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动力能力理论提斯Teece D T , 1997 提出了动力能力理论;该理论实际上是基础能力理论关于能力动力性思想的进一步的延伸;提斯认为资源和能力并非是一个分析性的问题, 资源是“粘性的” sticky , 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并非能随意改变或更新, 而是依赖路径演化;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4 个层次: 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公共知识, 这是企业的基础, 但由于非企业专有, 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战略要素; 企业的专有资产, 如商业秘密、生产秘诀和特殊的生产工艺等, 由于融入了企业的无形知识, 因而非常难以复制和模仿; 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专有资产有机地整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这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专有活动, 使企业比市场更有效率, 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与竞争对手比有显着优势的能力, 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对于目前激烈变化的环境来讲, 能力也必须不断地创新, 企业动力能力就成为最关键的能力;动力能力理论强调为适应目前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 企业必须不断获取、整合, 具有能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的能力;动力能力可以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 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动力功能理论分析的单元不仅是笼统的资源, 而且是有利于维持动力功能的组织过程专有资产状况和获得资源与能力的路径;4. 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波士顿顾问咨询公司的斯托克Stalk G, 1992和舒尔曼Schulman L E, 1992 等人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 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 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 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 如新产品的实现, 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 从营销、订货, 到实现产品价值;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 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因此, 尽管各个部门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但是关键在于管理这些流程, 使之成为竞争能力;管理者应把自己的管理重点放在支持这些能力的基本设施以及员工的培训上;企业为培养这种能力, 必须考虑以下4 个原则: ①公司战略的基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业务流程; ②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关键流程转换为能为顾客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 ③公司通过对支持基本设施做战略投资来获得这些能力, 这些设施连接传统的战略经营单位和部门, 并超越了这些单位和部门; ④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协调部门;四、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的异同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 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 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 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企业间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在本质上有差异, 有些企业可以依靠特殊资源和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 从而建立和维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 积累和利用这种具有差异性的资源和组织能力来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两派都认为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建立是一种动态性机制;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巩固、创新和变革, 同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形成、积累、维持和淘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边界, 即企业经营的纵深程度和横向多角化程度, 是由企业的能力和资源决定的;基于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两派都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 但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 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解释: 资源学派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 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总之, 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尚需进一步接受和综合其他的理论, 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从企业外部实证和经验模型, 与更多的企业内部研究结果进行综合, 要联系实际对决策、能力的建设、资源的配置、知识的创造及其他企业的关键的过程进行研究;特别要重点研究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及能力理论的影响;。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本文是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阐述,首先探求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内涵的认识,之后在确定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对现在企业家精神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描述,特别是对国内现状进行描述,进而对本文主题-----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探究。
在理解企业家精神与企业长的关系后,结合中国现状,涉寻企业家精神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最后涉及如何培养企业家精神。
关于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从理论上研究,企业家精神包含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指他们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保持非凡的活力。
第二个因素是韦伯所说的“敬业精神”。
韦伯早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企业家敬业精神做过阐述,即所谓的“天职”,是西方社会里企业家敬业精神的一个来源,“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
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第三个因素是新制度经济学派诺斯的“合作的精神”。
他把政治家也看作企业家。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社会分工是负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把社会上一些很不相同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群体,或者把一盘散沙组织成一个社会,那么他就是在履行“政治家”的职在我国企业三十年的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家精神逐渐形成。
但是在新的世纪,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现阶段,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1、对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认识不足2、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3、缺乏合理的企业家培养选拔的机制4、缺乏企业家激励与约束的有效机制。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1. 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则是不断的创新。
同样,企业成长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样是不断的创新,是否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最终决定了企业成长能否具有核心能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
创业伦理困境研究综述

创业伦理困境研究综述摘要:创业中的伦理困境日益成为影响xx企业形成和成长的重要问题。
要建设xx企业,引进xx技术,或者开创xx企业的管理模式,创业型组织首先可能会遇到伦理冲突带来的伦理困境,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寻求解决方案。
本文从创业伦理困境的相关概念、成因、类别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创业;伦理;创业精神;伦理困境;对策研究近年来,关于企业管理困境的研究越来越多,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关于创业管理的伦理困境,目前还缺乏规范的理论探讨。
究其原因,一是现有理论侧重于成熟稳定的大企业情境下的商业伦理研究(Spence等,2003),对创业阶段的伦理问题关注较少,尤其是由于伦理研究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其在不确定的创业环境下的研究无法得到各方的积极回应(Krumpal,2013)。
同时,创业与伦理基本上可以说一直是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关于创业伦理的研究作为两个领域的交叉领域,至今仍不深入(Hannafey,2003),这使得解决创业中的伦理困境缺乏有效的理论工具。
本文将围绕创业伦理困境的现有研究类型梳理已有成果,以创业伦理困境的成因及对策为主线,提炼已有研究的思维范式和启示,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现有创业伦理困境研究综述“困境”这个词在英语中通常被翻译成“困境”。
它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在某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或相反的事物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强调选择的难度。
任何需要考虑伦理因素的决策都可能出现伦理问题,而不断变化的商业市场环境更有可能在创业活动和xx企业的背景下包含独特的伦理问题,从而导致伦理选择的困境。
目前,国外学者对创业伦理困境做了大量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一般来说,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两类:首先,以伦理困境为客观变量,研究创业过程中其他因素对伦理困境的影响,总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Vyakarnam等人(1997年)从小企业的角度讨论了伦理问题,通过关键群体讨论确定了四个可明确识别的伦理困境,并提出伦理困境的解决应考虑企业主的个人特征及其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质量。
供给侧视角下创新与企业成长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03引言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创新方面进步较为明显,但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金来源单一、创新绩效不佳、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与纺织、食品加工等附加值低的轻工业以及石油加工、金属冶炼、橡胶等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相比,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交换设备制造业和通信终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创新驱动产业,而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做的最好的企业当属华为。
本文通过对华为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企业成长历程的案例分析,探究其供给端创新与需求市场高度耦合甚至超前的原因,总结其创新经验和模式路径,这对新常态下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制造业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和转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献综述企业初创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关键性技术创新的突破以及技术成果商业化机会的发掘,而当企业进入以规模化发展为标志的成长阶段后,成长的关键是如何形成有效支撑规模化经营的管理和组织体制。
目前对创新与企业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冒乔玲、许敏(2012)依据2007-2010年创新型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及其态势;陈晓红、李喜华(2012)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模型和“成长-创新”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成长性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呈倒U 型关系。
其二,制度创新与企业成长。
田涛(2016)通过对华为16年近距离的考察研究,认为华为从小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王亚娟(2013)认为在成熟阶段,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是管理团队,内部驱动力主要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收益、当行业领导者的渴望等制度创新。
其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组合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徐英吉、徐向艺(2007)借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别研究和比较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不同组合对企业持续性和成长性的影响;邱国栋、马巧慧(2013)运用耦合度模型测度定量研究,认为企业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通过经济、技术、关系维度的双向嵌入产生系列耦合效应,从而提高竞争力。
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综述

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综述作者:熊剑湘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01期一、引言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所言企业家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力量,市场繁荣和经济的增长,无一不与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快速增长息息相关,企业家队伍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从理论上探讨企业家的成长,可以帮助推动企业家经济的发展。
基于此,企业家的成长历程、成长的影响因素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
本文没有采用传统的以各流派为线索来进行文献综述,而是从企业家的内涵与外延入手,立足企业家个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将其成长影响因素进行归类,主要从三方面展开:1.企业家个体因素;2.外部环境因素;3.内外部因素的互动,对学术界诸理论进行梳理的同时,分析当前企业家成长研究在方法和内容的最新趋势。
二、企业家、亚企业家的内涵“企业家”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法语中,后由经济学家萨伊(1830)最早赋予了企业家经理人角色。
经济学家科斯纳将企业家界定为能够发现机会、捕捉到机会并创造利润的人,他们从现实经济普遍存在不均衡现象的前提出发,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洞察力和领导力,去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造就交易和效用。
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熊彼特(1911)提出的企业家创新职能,他认为在现实经济中市场是不完全的,不确定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利润机会,激励着企业家的创新,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动力。
我国经济学家汪丁丁认为企业家是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的人。
历以宁把企业家看成是一种素质而非职业,企业家应具备三个素质,即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
丁栋虹通过对企业家成长模式的研究,提出企业家异质性人力资本概念,认为凡是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为异质性人力资本;反之,则是同质性人力资本,这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探讨企业家的视角。
家族企业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Word最新版)

家族企业探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通过整理的家族企业探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江苏高校接着教化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家族企业探讨作者:李琼院、系:接着教化学院专业班级:工商管理指导老师:张怡跃2021年3 月11日家族企业探讨一、探讨目的与意义家族企业是当代企业群体中数量最为浩大、内部结构最为困难、规模差异最为显著、生存性质最为独特的企业形态。
不少人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过时的、必将被淘汰的的企业组织形式,因而不值得探讨。
李新春敏锐的看到,“在缺乏对家族制度深化了解到的状况下,对中国经济特殊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将是难以精确把握的”。
假如仅仅从某个狭窄的定义或分析角度来做探讨,的确有可能得出家族企业必定消亡的结论;但是我国家族企业正主动地适应外界的社会经济形势变更,主动反省和调整自我,保持原有的优势特征,批判地学习和吸取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优点和特长,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大多数学者及确定家族企业在特定的条件下存在的主动意义,又留意分析其消极的一面。
许峻、郭峰(2001)认为家族企业不能否定,否则就不会有个人独资企业了。
家族企业并非是一种天生落后的企业类型,而是一种最具普遍性意义的企业类型。
家族企业本身,只不过是一个中性词,家族企业并非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2]。
家族为什么成了“萧何”的代名词?家族到底对企业的发展有何作用?家族企业其利弊原委何在?我们到底要怎样正确的看待家族企业?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其制度是怎样一种非均衡状态?家族企业如何才能发展壮大为社会化大公司?通过本文的探讨,将提出对这些问题的思索的结论,对完善民营企业家族管理制度供应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探讨现状1、国外探讨现状自20世纪60年头以来,西方家族企业探讨起先急剧升温,高校、家族企业询问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大型家族企业是西方家族企业探讨的主要动力。
理论界最早关注家族企业的首推美国。
到目前为止,国外关于家族企业治理的探讨成果较多。
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成长路径模型研究

二、 企业成 长 研 究 中文化 因素 的 引入
企业 文化从 2 0世 纪 8 代 起 成 为 管 理 研 究 的热 点 , 关 0年 相 研 究 长 盛 不 衰 , 商 管 理 大 辞 典 将 其 定 义 为根 植 于企 业 内部 的 工 价值观 、 念和行 为的一个体 系 , 信 伴随着 企业经 营行为 自发产 生并持续 发展 , 对企业 文化 的研究越 来越说 明 , 文化是 任何一 个 组 织 都 具 有 的特 性 , 重 要 的 无 形 资 产 , 化 虽 然 不 能 直 接 是 文 创造经 济效益 , 能通 过企业 中的人影 响生产 、 售 、 场 、 但 销 市 消 费 , 而影响企业 的效益 , 从 不可 否认 , 从企业 文化产生伊始就 开 始 对 企 业 起 着 重 要 的 影 响 作 用 ,其 中 自然 包 括 企 业 成 长 的 过 程 。 体 上 , 业 文 化 和 企 业 成 长 的 关 系 可 以概 括 为 : 业 文 化 大 企 企 对 外 可 以 为 企 业 成 长 创 造 良好 的 外 部 环 境 ; 业 文 化 对 内可 以 企 为 企 业 成 长 提 供 价 值 观 和 员 川 信 念 的支 持 , 而 企 业 文 化影 响 L 然 企 业 成 长 的 细节 问题 , 依 然 是 个 “ 箱 ” 却 黑 问题 。 理论 }, : 企业 成长 的过程表 现为企业 资产 的增加 、 销售 的 增 加 、 利 的增 加 和 人 员 的 增 加 , 盈 以及 技 术 、 念 和 制 度 的 创 观 新, 甚至 员 素质 的提高和企业 形象的提升也都是企业 成长过 程 的 表 现 , 在 以 往 的 国 内研 究 中 , 业 成 长 的路 径 因视 角 的 故 企 不 同而 有 不 同 的解 渎 : 杜 认 为 企 业 成 长 过 程 是 规 模 扩 大 和 多 杨 样化增 强的过程 ;张林 格认为企业成长 是一个竞争能力增强 、 规模扩 大和多样 化增强的过程 。5 1 1 汤文仙等 构建 了基 于规模 、 知
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

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摘要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是指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其所在的产业和行业受国家政策扶持,具有发展性,产品前景广阔,公司规模呈逐年扩张、经营效益不断增长的趋势。
成长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投资者可以依据企业的成长性状况选择合适的投资目标,经营者可以根据企业的成长性情况调整和改善经营策略,主管部门和政府可以根据企业成长性调整相关政策以扶持企业的发展。
本文对我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总体来说,选取的50 家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样本中,成长性得分在0 分以上的有45 家,在所有样本中占的比例高达90%,由此可见,我国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成长性是非常不错的。
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种角度为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改善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目录摘要 (1)1 引言 (4)2 理论综述 (5)2.1 企业成长 (5)2.2 企业成长性 (5)2.3 本文选择的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方法 (5)3 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7)3.1 新能源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7)3.2 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分类 (7)4 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 (8)4.1 成长性评价指标选择 (8)4.1.1 财务指标 (8)4.1.2 非财务指标 (9)4.2 评价模型构建 (10)5 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 (11)5.1 数据收集 (11)5.1.1 样本公司筛选 (11)5.1.2 样本公司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12)5.2 因子分析过程 (12)5.3 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 (17)5.3.1 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总体分析 (17)5.3.2 不同类型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对比分析 (19)5.4 对策与建议 (21)5.4.1 对政府的建议 (21)5.4.2 对企业的建议 (22)参考文献 (24)致谢 (25)附录 (1)1 引言公司的成长性如何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该公司所在的行业甚至整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公司的成长性如何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一个行业内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如何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而某个行业公司的成长性如何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下)
2012年11月19日 11:04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2期 作者:商晨阳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5
(二)葛雷纳的五阶段企业成长模型
拉瑞·葛雷纳(Larry E. Greiner)认为,企业通过演变和变革而不断交替向前发展。“演变”反映企业的
平稳成长过程,“变革”反映企业组织的动荡过程。他用组织年龄、组织规模、演变的各个阶段、变革的
各个阶段、产业成长率定义了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1.创业阶段。在创业的初期,企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多地依靠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
雄主义。此阶段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和战略。在此阶段,企业通过创造而成
长。
2.集体化阶段。在集体化阶段,企业通过很多专业化的经理人去管理若干部门,建立一个管理团队去
指导员工工作,引导员工执行决策层的决定,企业通过领导而成长。
3.规范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企业高速成长,产品转向更为广泛的主流市场。授权过多就会导
致自作主张,控制过多就会出现不协调和合作困难等现象。因此,平衡是处理这一阶段矛盾的主要手段。
4.精细化阶段。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难以避免出现官僚主义,企业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
体系和管理流程处理企业复杂的多业务关系。
5.合作阶段。合作阶段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甚至多个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与上下游企业合作、
如何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是这个阶段企业的主要问题。
(三)丘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
N. C. Churchill和V. L. Lewis(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成长阶段的特
征,提出了一个更为细化的五阶段成长模型,包括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出售、
破产歇业。根据这个模型,很少有企业能够长期维持现状,有不少企业会在生存阶段、发展阶段和起飞阶
段之间发生战略性转变,转变后又可能进入不同的阶段。相比之前的模型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考虑企业成长,
丘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考虑了更多可能的企业成长路径。
七、国内研究现状和建议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于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比较具体,从微观层面研究影响公司成长性的各种因
素,而且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财务因素。陆正飞和辛宇(1998)、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研究了公司成长性与
资本结构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均证明了公司成长性与资本结构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但程惠芳和幸勇(2006)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对于高科技上市公司来说,资本结构和成长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吕长江、金超
和陈英(2006)认为,财务杠杆对于业绩优良的公司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于业绩较差的公司却具有消极作用。
王青燕和何有世(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盈利能力与成长性呈正相关,规模与国有化程度与成长性呈负相
关,核心竞争力与成长性的关系不显著。姚益、龙戈静和刘晋华(2007)脱离了财务视角,他们从企业生产
要素供给的角度,提出企业信用意愿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负作用。蒋美云(2005)发现,行业是导致企业
成长性差异的重要因素,行业成长性的差异与各行业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特点有关。在对这些因素的探讨中,
由于选择的成长性的指标和样本的差异,国内关于公司成长性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存在结果不一
致的现象。
(二)研究建议
针对国内研究状况,笔者对企业成长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建议如下。
1.加强企业成长领域的实证研究。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思想,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导组织管理的实
践,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企业成长研究也是如此。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汗牛充栋,但
联系企业现实成长的研究与文献并不多见。加强这方面特别是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企业
成长领域的研究和增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
2.考虑不同情境下的企业成长规律。企业的成长既取决于企业的外部因素,也取决于内部因素。传统
的研究多聚焦于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考虑较少。而外部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在某些时候不亚于企业内
部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因素比较复杂,难以界定。但这也说明,
系统分析影响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并对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界定,将对理论界和产业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3.深化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关于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的研究并不少见。已有文
献研究了企业家魅力、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外部关系管理等
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往往不够深入,多从表面层面探讨,得出它们与企业成长正相关的关
系。因此,后续的研究应深入这些因素内部,考察这些因素是否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一些子因素以及子因
素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253-264.
[2]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1, (99):483-499.
[3]Solvay J & Sanglier M. A model of the growth of corporate Business Review
productivity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8, 4(7):463-481.
[4]Titman S, W. The Determinant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 Journal of Finance,
1988, (43): 1-19.
[5]Lang, Larry H P, Rene M Stulz, Tobin's Q.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nn
Valu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4, (102):1248-1280.
[6]Bottazzi. G & Dosi G. L.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drug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1,
2(19):1161-1187.
[7]Peter E Hart, Nicholas. Growth and Size of Firms [J].Economic Journal, 1996,
(9):1242-1253.
[8]Churchill C, Lewis V L. The five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J]. Harv. Business
Review. 1983, 61(3):30-50.
[9]Zutshi. Growth of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 (4):463-481.
[10]张祥建,裴峰,徐晋.上市公司核心能力、盈利性与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以“中证·亚
商上市公司50强”为例[J].会计研究,2004,(7):74-77.
[11]王青燕,何有世.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61-63.
[12]陈晓红,李玉环,曾江洪.管理层激励与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实证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7,(7):134-140.
[13]曾江洪,丁宁.股东对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7,(1):38-43.
[14]姚益龙,戈静,刘晋华.上市公司成长性与其信用意愿的关系研究[J].南方金融,2007,
(10):45-47.
[15]蒋美云.中国上市公司成长——行业结构与影响因素[J].上海经济研究,2005,(7):60-65.
[16]吴世农,李常青,余玮.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分析和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1999,(4):49-57.
[17]陈晓红,周颖,余坚.市场波动性与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J].证券市场导报,2007,
(5):41-49.
[18]周伟贤,范小清.基于要素差异的企业成长性判断[J].财经科学,2008,(5):64-7.
[19]隋波,薛惠锋.企业成长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2005,(6):67-72.
作者简介:商晨阳,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