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_洪广欣
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研究的国内外综述1000字

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研究的国内外综述1000字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是支持初创企业的机构,它们提供资金、资源和导师等方面的帮助,以加速初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创业热潮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探讨这些机构的作用、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研究1. 国内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影响因素和评估等方面。
例如,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发现,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够促进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另外,孵化器间的协同合作也是加速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西南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资本、政策、导师和管理团队等因素对孵化器的影响较大。
研究建议政府出台更为有力的创业政策,拓展科技创新创业渠道,提高孵化器的服务水平。
2. 国外研究国外研究主要关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发展趋势和评估等方面。
例如,美国国家科技错误参考库(NSTIC)的一项研究发现,加速器能够帮助初创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提高财务管理和营销能力,从而更好地将创意转化为商业成功。
另外,欧洲创业和创新中心也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政策支持、管理团队和专业导师等因素对孵化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是支持初创企业的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将成为全球创新和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向海外拓展,促进全球创新和创业的跨国合作。
2. 专业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专注于特定行业和领域,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未来,这种趋势将继续发展,特定领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将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3. 效益导向随着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链的不断壮大,效益导向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
最新-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追溯诠释 精品

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追溯诠释摘要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大学科技园发展方面有值得中国借鉴的特色和经验。
印度、爱尔兰、台湾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路程值得中国研究和汲取。
中国的大学科技园实质上是其校办产业积聚形成,它有多种积极作用。
大学科技园与各类开发区存在很强的关联度,离不开开发区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追溯一、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情况一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特色与经验1美国著名的大学科技园吴小玉的研究2006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在国际高技术竞争、各国相继出台大型高科技计划、创新计划及地区发展计划的背景下,加强大学与工业联系的一种空间形式。
美国是这一形式的创始者和主要推动者。
在美国科技园成功的激励下,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科技园区。
20世纪70年代末期,科技园区开始在全世界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
据统计,到1990年,美、英、日、德、法等九个最发达国家已建立了220个科技园,其中有189个是在大学直接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占86。
美国是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地。
1951年在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的推动下,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研究园由于顺应高科技产业化发展规律,最终外延和演化为今天举世瞩目的硅谷。
斯坦福大学创办园区起始动因,是以土地租金补贴学校经费,但客观上达到了如下效果1孕育了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企业,如惠普公司、思科公司、硅谷图文和生阳公司等。
2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推动了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创新。
3开创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产品与直接生产力。
4探索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途径,开创了大学科学园建设的先河。
庄宁、杨小鹏研究2005的案例分析论述,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认为,大学不应只是进行学习和科研的象牙塔,更应该是学以致用的研发中心。
因此,特曼积极投身于把研发成果向产业扩散、加强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当中。
他认为,1斯坦福大学必须强大起来,在研发实力方面显著提高,成为一所真正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全国研究型大学,发挥地区科技中心的辐射作用。
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研究进展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1 卷 8
不同, 结果却 是硅谷 蒸蒸 日上, 8 路地 区逐渐走 向衰落【 1 公 2 l 】 。美国斯坦福 大学 亚太研究 中心 主 任 He r R w n对 硅 谷 的优 势概 括为 八 条[ ( ) ny o e 2 1 有利 的游 戏 规 则 ;2 知 识 的高 密集 度 : 1 : ()
地 的 优势在 于 它 有一 种使 创 业精 神 转化 成科 技 创 新 的环 境 条件 。硅 谷 的优 势 来 自整体 环 境— —创新 与创 业精神 的栖 息地 , 术突破 只是结 果 。美国著名 国际经 济学家 Mat e n 技 rnK nv i
高新 科技 园区 , 国内又 叫高科 技 园区 、 新技 术产 业 开发区 、 在 高 高科技 产 业开发 区 、 工业 园 区 等 , 英 文名 称 是 S i c ak ih T c ak T c n p l 等 等 。虽然 目前 对 高新 其 c n e P r 、H g - eh P r ,e h o oe e s 科 技 园区没 有统 一 的定 义 . 却 有统 一 的认 识 , 新科 技 园 区是在 技 术 创新 、 术 竞争 和科 但 高 技
转 变 为 重 视 园 区 内 外 企 业 的对 比 的 综 合 研 究 ,并 以 此 提 出 了 国 内 外 高 新 科 技 园 区 今 后 深 入 研 究
的主 要 方 向 和 领域
关键 词 : 高新 科 技 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区 ; 业 ; 企 创新 ; 究 进 展 研
中 图分 类 号 : 1 7 F2. 9 文 献标 识码 : A
地 区纷纷 兴建 自己的高科 技 园区 .相 继 出现 了美 国著名 的 18号 公路 高技术 产业 地带 和北 2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建设人才高地的案例研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建设人才高地的案例研究佘凌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以来,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目前,园区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构筑了三大国家级基地: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创业基地,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软件三大主导产业。
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处在向世界高水准的科技园区迈进的关键阶段,而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量吸引、聚集和培育一大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研发创新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就是以人才为本的新经济。
当前,随着经济结构的巨大调整,竞争的重点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他山之石,可以凿玉,相信国内外其它高科技园区在集聚和开发人才资源方面的成功经验能给张江以有益的启示。
一、宁波市科技园区:实施人才战略,集聚高素质人才宁波市科技园区是为实施宁波市人才科教“一号工程”建设而诞生的,是集聚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载体。
在近七年的开发建设中,园区坚持把人才引进、培养放在园区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三高二优创一流”发展战略的第一高就是集聚高素质人才。
通过大力引进和加强载体建设,努力建设和改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招才引才,探索柔性人才流动方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涌入园区,宁波市科技园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宁波市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优势高地。
具体做法主要有:1、积极引进各类科研机构目前宁波市科技园区已引进了中科院和中科院的研究中心(所),如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宁波分中心、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大工业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及其它各类11个国家级研发机构。
这些科研机构在科技园区的设立快速集聚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2、大力建设人才创业平台园区启动不久,就成立了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主要为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孵化场地、资金资助、辅导服务等。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策略研究[摘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办大学科技园,相比发达国家晚了近40年。
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首,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创办大学科技园,目标是在推动科研事业发展的同时,解决学校办学经费问题。
40年间,很多发达国家逐渐创办了众多的大学科技园。
我国大学科技园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办园经验,在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三元互动机制,促进了高校开门办学。
但是,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科技园不应该只是“大学的科技园”,让科技园走向社会才是发展科技园的正确思路。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发达国家;发展经验;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4―0155―06一、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模式(一)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大学科技园思维方式是首先有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办大学科技园的初衷是解决学校的办学经费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高校发展普遍遇到资金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发展遇到危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以斯坦福大学为首开始考虑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够解决科研成果休眠的问题,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学校的办学资金问题也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从政府那里得到资金支持,而是通过让学校迈向市场,将成果进行转化,是为学校解决困难也是为政府解决困难的一个双赢选择。
受美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影响,很多国家开始在大学科技园方面动脑筋。
日本也开始提出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转变计划,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打造筑波科学城。
法国也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几十个大学科学城。
20世纪70年代韩国也建设起了大德科学城。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国家越来越多了。
世界各国都将大学科技园作为拉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龙头,大学科技园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重视,图1比较全面的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 HUANG Zha oyi,YANG Dongyua 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 valuate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 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 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 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 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U9121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ity、ecological city、e 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国外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及启示

国外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及启示作者:崔社军王振京郭少卿来源:《教育与职业(中)》2015年第01期[摘要]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各国关注。
文章通过梳理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国外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在于全方位的政府扶持、优质的高校资源、健全的服务体系、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及开放与创新的园区文化,并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从培育园区特色、构建多元合作战略联盟、加强创新创业、提升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经验[作者简介]崔社军(1965-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王振京(1963-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郭少卿(1980-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德育。
(河北邢台 054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推进高职院校科技园建设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D132010,项目主持人:崔社军)和2013年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051400,项目主持人:崔社军)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2-0110-02大学科技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力量,其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为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了新途径,被视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组织形态,是科技产业化进程中的革命性创举。
一、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1.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大学科技园最早兴起于美国,1951年,为提高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实力,该校副校长特尔曼教授率先倡导并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即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其向东南延伸发展,催生了硅谷的崛起。
论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论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备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的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一方面,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数量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功能、管理、服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数量较少。
尽管我国已经在以开发区和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数量相对较少。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约800个,而仅2012年-2015年期间,大陆地区科技园区新建和规范建设就超过了1500个。
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功能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高校科技创新基地普遍存在着服务不够优质的问题。
一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缺乏专业的人才、不够精细化、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也令科技创新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
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管理与服务需要加强。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基地的管理以往往关注项目资助而忽略了基地自身的规范化建设,缺少成熟的经验积累和规定。
另外,科技服务机构在化解知识产权之间,也需要更加客观、公正,确保创新成果在新的产业当中迅速实现价值及转化。
二、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目标是要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完整发展序列,提升高校科技园区在知识经济中的格局。
从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角度来看,应该把握以下发展方向:1、深化高校机构改革。
注重提高教育和科研的联动,加强技术和赞助企业的同步发展,同时应该加强城乡区域科技创新的联合建设,带动智力和人才资本的流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2、打通产学研的协同共享机制。
科技创新是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应致力打通产学研的协同共享机制,实现科研成果向经济领域转化、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12.2008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GeneralNo.227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总第227期)
作者简介:洪广欣,男,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兼文化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哲学博士。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kTerman)首先提出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相结合,并由此诞生了全球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此后半个多世纪,大学科技园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随之不断推进。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学科技园的相关理论研究逐渐增多,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运行等方面均有涉及,并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一、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涉及多方主体和目标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很难用单一理论对其做出全面、科学的解释,需要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研究。目前,大学科技园研究多植根于区域发展和园区发展等理论,这些理论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1](一)大学科技园研究的宏观理论基础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宏观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和三元参与论。其中,增长极理论是宏观发展的阶段理论,三元参与论是宏观发展的结构理论。(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学者佩鲁(Perlloux)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指出,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的集聚,会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自身成长迅速、并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是指极点能够对外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将外区的资源吸引而来,从而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后者是指极点能够通过资源流动,向外传输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从而带动周边地区、整个区域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也由于极点的空间、环境和经济容量有限,当增长极上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极化会带来集聚不经济;此时,扩散效应就应当取代极化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作为区域经济的重心,大学科技园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发挥增长极的作用。根据增长极理论,大学科技园投资目标的重点不应是推动型产业部门本身,而应是研究与开发机构和其他基础设施、或与大学有联系的企业。大学科技园应发挥研究性资源的优势,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先进的高技术公司在此建立研发机构。这样,大学科技园才能通
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洪广欣(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建设管理处,北京100872)[摘要]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生事物,大学科技园及其相关研究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总结了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后从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目前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我国目前大学科技园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上存在的缺陷,旨在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厘清思路。[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08)12-0067-04
—67—2008年第12期比较教育研究No.12,2008(总第227期)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GeneralNo.227
过人才、技术、信息的集聚带动项目和资金的集聚,促进整个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并不断向外输出新产品和衍生新企业,形成大学科技园的空间扩散。因此,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尤其是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以加速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和扩散。(2)三元参与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大学、企业、政府的传统运作方式都出现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在1993年6月的国际科学工业园协会第9届世界大会上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三元参与论。三元参与论认为,高科技园区是科技、高等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大学科技界、工商企业界和政府的三方结合下产生的,并且在三方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推动下得到发展。[2]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科技界、工商企业界和政府的三方联合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形式。三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然,三方的目标既有长期的一致性,也有中期的差异性和近期的矛盾性。政府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大学和科技界主要以培养人才和取得科研成果为目标。如何把三方的目标变成统一的政策和协调的行动,是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二)大学科技园研究的微观理论基础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微观理论包括孵化器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其中,孵化器理论是微观发展的阶段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微观发展的结构理论。(1)孵化器理论(苗床理论)。企业孵化器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发展起来的为创业者提供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将发明创造成果尽快形成产品推向市场,通过服务培育型、技术密集型小企业,使其风险降低,以经受高技术的激烈竞争和风险的一种组织形式。[3]鉴于新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存活率普遍不高,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就必须大力扶持新创办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通过有组织地、适时地供给其孵化期所需的各方面条件,促使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大量繁衍和蓬勃发展。大学科技园以高技能的劳动力和大量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集聚为特点,具备为新生企业提供孵化空间的能力,[4]是能够实现以上功能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孵化器。它是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式。这种孵化器不但创办或扶持了相关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而且还是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2)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源于1950年,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大量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与机构在空间上集群往往能够相互带动,促进共同发展。首先,高科技企业集群对提高中小企业以及新加入集群的高科技企业的存活率有很大帮助。因为临近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来源与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并可协助拓展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关系,与相近企业也可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其次,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高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相互支援。其三,高科技产业集群使高技术企业建立了生产和技术合作关系,通过地理上的接近,使高科技企业加强合作,缩短新产品或技术创新的时间。实践证明,仅有企业的地理靠近并不必然导致创新的发生与知识的扩散,区域内的高校、企业等各主体有共同的创新文化、产业认同感和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是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关键。高技术产业集群理论对各国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国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在大学科技园出现的早期,国外相关研究多以产业经济学为背景,将大学科技园作为一般的产业集群加以认识,其结论并不具备针对性。直至20世纪70年代,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才引起了众多国家的广泛重视,并开始尝试厘清大学科技园的性质。国外对大学科技园的大量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范围较广,经济、制度、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近年来对大学科技园的外部效应等问题也出现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而且对政府在园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极为关注。大学科技园的现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视角。(一)管理学视角由于管理学研究重视对生产条件、组织及经营过程的系统性分析,因此其相关研究的重点一般放在大学科技园内部的经营、管理上。[5]在所有大学科技园的相关研究中,这类研究开始较早,研—68—No.12.2008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GeneralNo.227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总第227期)
究成果也较多,尤其以对园区内部平台、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1)对园区内部平台的研究多从大学科技园内部知识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的网络与能力出发,对大学科技园网络和平台建设的现状进行探索性研究,认为构建高效的创新平台能够促进大学科技园的特色发展,提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并对园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2)对园区运作机制的研究多试图为大学科技园的创办主体、融资机制、角色定位等确定标准,以此保障园区运作的顺畅和发展;(3)对园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则往往从理论演绎和经验归纳入手,试图找出适合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管理模式或要素,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最佳实践模式;(4)对园区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从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出发,针对大学科技园的特点更加科学地选取指标,建立完善的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二)经济学视角由于经济学对问题的研究重视效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大学科技园研究将园区建设能否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的高效率作为评价园区存在意义的一个重要标准。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厘清大学科技园的定义与性质后,相关研究开始就园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6][7]等基本问题展开深入
探讨,对实证方法的运用也日益增多。例如,有学者以时间序列方法进行的案例研究就具有相当的说服力。[8]此外,园内企业还能够比园外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大学接触的机会。与单纯给予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相比,这种接触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三)地理学与规划学视角从地理与规划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注重大学科技园的空间特征分析,从园区的外部性功能入手分析科技园与大学、企业间的相关位置选择,或对大学及大学科技园与城市分区规划建设的互动发展进行研究。随着大学科技园在全球范围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区位优势[9][10]曾一度成为研
究热点所在。在这类研究中,经济地理学界重视大学科技园的区位选择以及园区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宏观、长远的目标来评价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但在微观层面,操作性较强的研究则较少。例如,有学者通过对新加坡大学科技园的研究,发现新加坡政府的制度协调
仅仅覆盖了园区内的小部分企业,进而提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必须与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保持紧密联系。[11]有学者则探讨了曼彻斯特地区的
产、学、研合作关系,旨在将当地4所大学的发展战略与曼彻斯特作为知识型城市的未来愿景相结合。[12]规划学界的研究则更加微观,多从城市或
城市分区的层面分析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有些甚至具体到科技园与大学之间的分区建设、道路规划等诸多方面。(四)教育学视角教育学界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的功能及其延伸功能出发,因此有关成果集中在大学科技园建设对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补充与加强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征与企业合作创新等热点问题的研究则很少涉及。综上所述,大学科技园相关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研究重点已由单一视角的经济效益研究扩展到整个社会网络组织之中,实证研究成为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焦点所在。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由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理论演绎得到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模式与规则;二是对特定大学科技园进行个案研究,描述其产生与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而归纳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斯坦福研究园、剑桥科学院等都是引人关注的研究对象;三是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方法对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与园外类似企业进行比较,旨在判断园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