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成长企业成长论文企业成长研究

合集下载

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劳动分 工 ” 的著 名论 断 , 斯 密定 理 ” 即“ 。斯 密有 关 企 业成 长 的思 想 可 以概 括 为 市场 规 模 和 分工 程 度 决 定 了企业 成 长 , 即不 同行业 冈分 工 不 同 , 企业 成 长 的 机会 将 不 同 , 因而 市场 —— 技 术结 构决 定 企业 成 长
样 危 中求 机 , 市崛起 。据有 关统计 显示 , 2 0 逆 在 0 8年上半 年 , 国就有 6 7万 家规模 以上 的中小 企业 倒 我 . 闭 ;0 7年在 日本约 10 5家 日本 中小 企业破 产 , 20 41 占全 国破产企 业 比重 超过 9 % ( 9 张淑玲 ,0 8 ¨ 。依 20 )
但相对于企业成长本质的研究 , 关于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 我们依据西方经济思想发展的
演进 , 对早 期 的企 业成长研 究 涉及 影 响 因素 的研 究进 行 整理 , 为 相 关 的早 期 研究 大致 包 括 如下 几 个 认
[ 收稿 日期] 00— 9—2 21 0 5
[ 基金项 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 目( 8 J J ) 主持人为安强身 。 0 C G4 , 9
[ 键词 ] 关 中小 企 业 ; 企 业 成 长 ; 影 响 因素
[ 中图分类号 ] 0 13 [ F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4— 2 8 2 1 )60 7  ̄6 17 89 ( 00 0 -0 2
无 论是在 发达 的工业化 国家 , 还是在 新兴 的发展 中 国家 和地 区 , 中小企 业 在经 济 发 展 、 业 和社 会 就
[ 作者简介] 安强身 ,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 ; 周勇,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 研究方 向为企业决策 与

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和谐性分析论文

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和谐性分析论文

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和谐性分析【摘要】规模成长与效益成长是企业成长的两股源动力,若两类成长不和谐,将成为企业成长的阻力。

用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分别描述企业规模成长与效益成长,分析发现创业板企业可持续成长性不高、成长协调性不强。

因此,文章认为我国暂时不能过分依靠企业内涵式成长保障创业板市场高成长,必须适度借助退市制度。

【关键词】创业板企业;规模成长;效益成长;可持续;协调性我国创业板市场汇聚着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从近几年公司业绩频繁变脸看,许多企业的成长性值得质疑。

创业板上市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高成长的潜质,能否推动创业板市场健康成长,创业板市场依靠企业内涵式发展需不需要外部保障机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性已逐步得到学者与专家的重视。

朱和平(2004)从财务潜力、人力资本力量、市场与公共关系、技术与创新能力四个层面设计成长性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组成设计模型,以香港创业板市场20家软件开发与经营企业为样本进行检验、评价,认为其设计的模型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成长性和潜力。

胡经生(2009)认为我国创业板只有能选拨出大量高成长型企业上市,又能为上市后提供机制保障其高成长性,才能达到创业板政策设计的目标,才能取得成功的创业板市场。

张玉明(2011)设计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成长性进行检验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预测模型。

刘金林(2011)、穆林娟(2011)采取因子分析法评价上市企业的成长性。

喻凯(2011)侧重分析r&d投入这一要素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认为r&d投入对公司成长性有一定影响。

徐维爽(2012)采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认为创业板公司成长性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对公司成长性的贡献有限。

从现有文献看,关于创业板上市企业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二是采用指标评价企业的成长性。

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础 .其来 源可分 为 内部 开发 和外部 引 进两 种策 略 创 新
资 金 的 投 入 足 一 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变量
总 资 产 P 。
职 工总人 数 P 2 科技 成果 转化率 S 。
有 目的 、 有计 划 、 有 组 织 的投 入 活 动 .
其 主 要 影 响 因 素 主 要 包 括 企 业 家 重 视
■2 1 第 6期 0 0年
■现代 管理 科学
一管理 创新
创 新 型 中小 企 业 成 长 影 响 因素 研 究
●于 新 字 史 竹 青 楼 瑜
摘要 : 文章从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分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构建 了相应 的影响因素模
型 , 剖析 了模 型 内部 存在 的 2 正 向路 径 、 条 反馈 路径 和 4 并 条 6 个循 环 。利用灰 色关联 分 析 法 , 采用 4 个黑龙 江创新 型 0 中小企 业样 本数据 , 对影 响 因素之 间相 互 关 系进行 了实证研 究 。 关键词 : 中小企 业 ; 创新 ; 长性 ; 成 影响 因素模 型
是 以专利 、 术诀 窍与 技 术 秘 密 、 理 化建 议形 式 体 现的 技 合
技 术 成 果 而 创 新 人 才 产 出 过 程 其 实 是 嵌 人 在创 新 成 果 产
型中小企 业在科 技创 新 人 才 、 研发 资 金 和研 发设 备 与环境
上 的 投 人 能 力 。 新 型 中 小 企 业 普 遍 存 在 创 新 投 入 能 力 弱 创
实施 的创 新组 织 、 运行 过 程 中 形成 的经 验 、 知识 和 团队协 新 产 品 、 工 艺 和新 技 术 等 。 新 而广 义 的创 新 产 出则 包括 技

中小企业成长环境与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以廊坊市为例

中小企业成长环境与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以廊坊市为例

部环境 中的产 业环境 竞争 弱强度 对 企业
成 长 有 负相 关 性 影 响 , 影 响 不 够 显 著 。 但 三 、 论 结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 , 时刻 与环境 进 行着物 质 、 能量 和信 息等 的交换 , 其成 长 离 不 开 外 部 支 持 因素 (P F 变 量 ) u# 生 和 内部支持 因素 (P U 内生变 量) 的作用 及影 响。 本文对通过对廊坊市成长性 中小企业 的 内外 部环境 因素 与企业成 长 问关 系的 实证研究 , 得出如下结论:
=、 多元 性 回 归 分 析
为了探究廊 坊市 中小企业 内外 部环
境 因素 与 其 成 长 性 的关 系 及 影 响 , 文 以 本 廊 坊 市 具 有 成 长 性 的 中 小 企 业 为 对 象 进
业权 益资本 的保值增值及其股本扩张 。
( ) 坊 市 中 小 企 业 成 长 环 境 指 标 二 廊 体 系 的构 建 成 长 型 中 小企 业 所 进 发 出 的 活 力 以 及 对 地 区 经济 发展 所 起 的重 要 作 用 , 引 吸
理 需要 、 全需要 、 安 社交 需要 、 重需要 、 尊 自我成就需要等五个层 次。 茨伯格 的双 赫
因素 理 论 提 出 , 响 人 的 因素 是保 健 和 激 影 励 因素 。 克 利 兰 的成 就 需要 理 论 认 为在 麦 生 存 需要 基 本 得 到 满 足 的 前 提 下 , 的最 人
表 1 多元回归分析 的数据
标准化回归系数 T值 B t值 a a
O .7 00 .3 02 . 8 .1 O .9 29 .O 17 .4 4 5 -1 28 .0 Oo .4 8o _6 34 . 3 .4 9 3 8 .5 6 1 8 .4 2 5 4 .5 3 26 0 .8

试析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存在的问题

试析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存在的问题
分艰巨。
在 迅 速 壮 大 发 展 的 中 小 企 业 中 , 业 经 营 经营战略更 为不易 。 目前 , 国中小企业 企 我 从 企 业 实 绩 财 务 指 标 为 直 接 依 据 来 管理者们 大 部分 靠 的是 抓 住 了市 场 的机 跨 国经营处于 尝试 阶段 , 成功 率和利 润 其 看, 成长型 中小 企业 的主要经 济指标 明 显 遇 , 们缺少经 营管理经 验和科 学 的管理 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 他 高于全部中小企业 的平均水平 , 其中 , 销售 方法 , 对内部管理 和发挥 激励机 制作用 的 二 、 国 成 长 性 中 小 企 业 所 面 临 的 我 收入增长 率、 净利 润 增长 率 、 资 产增 长 认 识 也 较 肤 浅 。另 外 , 据 中 国社 科 院 在 净 根 问 题 率 、 资 产 增 长 率 和 销 售 利 润 率 分 别 比全 民营 企 业 竞 争 力 研 究 课 题 中 的 调 查 结 果 显 总
7 , O 资金利 润率 仅为 大企业 的 6 。中 发费用的昂贵 , O 中小企 业 只能依靠产 品模 对 中小企业 发展实 行优 惠政策等 , 这些 有 小企业 中成长 型中小企 业 比重偏低 , 正 仿或停留在成 型产 品的生产 与销售上 。企 真 利 条件 为中国中小企业跨 国经营提供 了更 具有高成长性 的中小企 业 的比重更低 , 整 业 管理 的 焦点 只停 留在 产 品 的质 量 、 格 、 多 的机 遇 更 广 阔 的 空 间 。但 是 , 国经 营 价 跨 体发展状况不 容乐 观。同时 , 成长 型 中小 渠道 和广告 宣传上 , 不能根 据市场 的状 涉 及 企 业 经 营 网 络 的 国 外 延 伸 , 异 的 经 而 迥
中图 分 类 号 : 2O 文 献标 识 码 : F7 A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稳定成长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稳定成长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稳定成长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稳定成长1. 引言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资金不足、管理能力薄弱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发展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决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促进中小企业的稳定成长。

2.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目标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旨在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中小企业的稳定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政府拨款、银行信贷等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提升管理能力:通过培训、咨询等方式,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减少行政审批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拓宽市场渠道: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销售能力。

3.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措施3.1 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将通过以下措施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拨款: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拨款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补贴资金;银行信贷:鼓励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条件,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风险投资:推动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提供风险投资资金支持。

3.2 管理能力提升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将通过以下措施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培训计划:组织和支持中小企业经营者及员工参加管理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咨询服务: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管理难题。

3.3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将通过以下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减税降费: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减免税费,降低企业负担;简化行政审批:简化中小企业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快办事效率;推出优惠政策: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壮大。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与持续性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与持续性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与持续性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创新出高科技的产品和服务,还能够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优化与改进。

本文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与持续性这一话题进行分析。

一、成长性分析1.1市场份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具有竞争优势。

市场份额可以衡量一个企业在某一个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越大,说明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越高,相应的也就会有更多的利润。

同时,公司在持续推进创新的过程中,还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进一步的成长。

1.2营收增长率营收增长率是衡量公司成长性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之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行业中立足,必须要具有强大的财务实力。

营收增长率表明了一个企业在某一时间段内所创造的收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其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处于一个快速成长阶段,同时也说明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1.3员工数量增长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数量增长率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成长性。

员工数量的增加,说明企业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同时,员工数量增长率还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实力是否足够强大,能否为员工提供足够的福利保障等等。

二、持续性分析2.1技术壁垒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基于其所拥有的独有技术能力。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持续发展表明了一个公司拥有越来越多的忠实客户和销售渠道,并能够保持其竞争优势。

因此,在持续性分析中,企业所持有的技术壁垒将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2.2创新能力创新正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不断保持活力的原因。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持续性的企业应该是一个不断地追求技术进步和应用的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更加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2.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等。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长期的优势,需要注重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企业集群与中小企业成长研究

企业集群与中小企业成长研究

其 营决 策权集 中于 企业 主 ; 四是企业 以伦 含着 专业分 工和 协作 的现象 , 协作 即
理 道 德 来 代 替 经 济 行 为 规 范 ; 是 组 织 为集 群 中企 业 间的互动 行 为 , 而 获得 五 从
职 能 不 明确 、 理 失控 、 管 内部 缺 乏 竞争 马歇 尔所 说 的 “ 部经 济 ” 外 ;③ 这类 互
机制、 缺乏 共 同的价值 观 和具 有凝 聚力 动 行 为 包 括 中小 企 业 间 的 交 换 与 适 应 ; 的 企 业 文 化 。 昌 荣 认 为 捆 绕 企 业 成 长 ④ 交 换 行 为 的功 能 是为 了有效 地 获 取 贾 的因素 主要六 个 , 们 是 战 略 、 资 、 它 融 产 外 部 资 源 、 售 产 品 和 劳 务 、 进 知 识 销 促
权、 才、 人 技术 和管理 。 龚显 芳 和马衍军 和技 术 的尽 快积 累 , 而适 应则 是为 了谋
认 为 传 统 中 小 企 业 所 有 权 与 控 制 权 合 求 企业 间的关 系能 长期 维 持 而及 时解
中小 企 业在 促 进 国 民经 济 的稳 定

的治理 模式 也存 在许 多 弊端 , 由于领 决成 员 间的不一致 和环 境 Fra bibliotek不确 定性 ;
另外 , 内一些学 者也 对 中小企 业 国
战 略 和 对 未 来 发 展 的 规 划 ; 是 沿 用 创 集群进 行 了定 义 , 二 如仇 保兴 、 熊爱华 、 常 业 初 期 的 机 会 导 向 模 式 , 目进 入 与 自 盲 景铎 、 昝剑 飞等人 。 中 , 其 代表人 物仇保
军 认 为 制 约 中 小 企 业 成 长 有 六 个 方 面 模经济 。 廉姆森 从生 产组织形 式 的角 威 的 原 因 : 是 过 于 重 视 技 术 ; 是 对 市 度 认 为 企 业 集 群 是 基 于 专 业 化 分 工 和 一 二 场 变 化 反 映 迟 钝 ; 是 资 本 运 作 观 念 陈 协作 的众多 中小 企业集 合起 来 的组织 , 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1996, ( 2) : 52~ 57
经济学原理 [ M ] 经济解释 [ M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1 1~ 90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0 47~ 71 Econ omic, 1937, 11: 1~ 8 经济学动态 , 1998, ( 8) : 1~ 4 O xf ord: O xf ord U niversit y Press, 1959 1~ 55 科技管理研究 , 2010, ( 10) : 143~ 145 Bos t on: H arvard Busin ess S chool Press , 1994 29~ 38 St 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1~ 5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1 64~ 78
256 3 2 公司成长组织结构论
[ 21]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1 年 1 月
钱德勒 通过对工业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历史考证和分析后 , 支持了 Ber le 等的观点, 并指出随着 企业规模扩大, 股权分散 , 两权分离相继实现以后, 如何组织好现有资源 , 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已成为迫 在眉睫的事情, 组织能力已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 Williamso n 认为适当的组织形式使企业不 仅有利可图 , 而且能够实现企业目标, 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1
1 1
基于规模经济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规模经济论 亚当 斯密 [ 1] 通过制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原因, 即 分工是经济增长
的源泉, 分工决定市场的大小! , 该理论还包括 Pret t y 的城市化理论和 T urg ot 的猜想 : Pret t y 认为城 市通过降低费用来促进分工[ 2] ; T urgot 推测, 分工、货币出现、商业扩展和资本积累之间存在一种内 在联系 。正如杨小凯 所言: 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有一点是共同的 , 他们虽没有使用规模经济的概念 , 但事实上却在探讨规模经济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Adam Smit h 的研究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的 规模经济, 他认为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分工会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而没有深入研究; 阿林 一步完善了亚当 斯密的理论 , 他认为市场范围和分工应该是相互作用的, 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 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中! 。 马歇尔 [ 4] 拓展了规模经济的研究范围 , 他在 ∀经济学原理# 中写到 : 杨格[ 3] 进 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 而 我们把任何产品的生产规模
[ 2] [ 2]
扩大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应划分为 2 类 ∃ ∃ ∃ 第一类经济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 ( 外部经济) , 第二类经 济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他们的组织以及他们的管理效率 ( 内部经济) ! 。马歇尔开始利 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解释社会分工的经济效果 , 进一步拓展了亚当 斯密的规模经济决定企业成长理论的 范畴。但外部经济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试图从个别企业的成本和企业产品的价格来研究这个领域来 说是徒劳无益的 ; 张五常
[ 5]
对外部经济界定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他认为用合约理论代替外部性理论
能有效解决外部经济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 伴随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越来越注重数理分析, 由此马歇尔的思想被高度简 化, 外部经济等难以数学化的概念逐渐被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 , 企业成为一个生产函数 , 将其视为一个 黑箱! , 企业成为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 , 没有任何主动性的余地。 1 2 企业成长交易成本论 Co ase[ 6] 在 ∀企业的性质# 一文中指出 : 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 企业是为了
[ 22]
。之后 , H il 等进一步证实了企业组织结
[ 23]
构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 肯定了组织结构变迁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3 3 公司成长公司治理论 Jensen 等[ 24] 创立委托代理理论, 致力于解决股权分散化条件下
[ 25]

弱股东, 强管理层! 的问题 , 该
理论开创了用公司治理相关理论研究企业成长的先河。其后, 部分学者从公司不同的侧面研究了公司治 理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 Shleifer 等 认为大股东存在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增长; M urg hy 等认为高管持股 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26] ; Boyd 等认为公司决策制定的速度与公司绩效密切相关[ 26] ; St iles 认为组织性强的董事会可以优化管理团队、优化资源配置 , 有效设施公司战略 , 开发、利用机会并消除 威胁 , 进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 1] 亚当 [ 3] 阿林 [ 4] 马歇尔 [ 5] 张五常 [ 7] 威廉姆森 [ 8] 傅红岩 [ 10] 吴旭云 斯密 杨格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 M ] 新兴古典经济学导论 [ J] 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 [ J]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2 1~ 105 [ 2] 杨小凯 , 张永生 经济研究 , 1999, ( 7) : 67~ 74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 摘要 ] 由于企业成长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 形成了多样性 的研究结 论 。 从规模维 度 、 资源和知 识维度 、 制 度维度对企业成长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 并对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 [ 关键词 ] 企业成长 ; 企业理论 ; 影响因素
企业成长理论是国外经济和管理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成长进行了 研究。随着研究角度不断拓展 , 理论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 , 到目前为止, 已经形成了制度变迁论、资源 论、能力论、知识论、学习论、生命体论、企业家论和社会资本论、组织结构论公司治理论、社会网络 论等学派。本研究从规模经济维度、资源能力维度、制度维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 并提出未 来研究方向。
254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 Nat Sci Edit)
2011 年 1 月 第 8 卷 第 1 期
Jan 2011, V ol 8 N o 1
doi: 10 3969/ j issn 1673 1409 20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090
[ 27] [ 27]
; Garney 等认为激励和约束机制会影响企业保持和开发资源的能力 ,
[ 28]
是公司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 Gadho um 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可以有效筹集和使用资金, 提升核 心能力, 构建竞争优势。正如杨瑞龙[ 29] 所说, 公司治理已经形成了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 制, 协调好了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 为促使他们长期合作, 保证公司的决策效率和运营效率创造了良 好的制度环境。
[ 8]
自威廉姆森开始, 从

2
2 1
基于资源和知识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资源论 Penr ose 从资源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企业成长的因素和企业成长的机制, 她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
[ 9]
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 , 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极限。后来 , 部分学者对 Penrose 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 他们认为由于资源有异质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交易性等特性, 企 业之间的资源差异会永远存在下去, 所以企业积累的优势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T imm ons 进一 步拓展了企业成长资源论的范围, 他指出实现企业成长的资源不仅是企业拥有、控制或积累的资源, 还 应包括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 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获取最终竞争优势 2 2 企业成长核心能力论
学习能力建设, 在知识转化、联合中寻找能力提升 , 从而进行知识经营 , 追求知识超越, 促进企业成 长; Jerez 等认为学习能力是企业企业创新性和成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 19] 。在这些企业知识理论里知识已 被当成企业成长壮大的战略资源, 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力量之源。
3
3 1
基于制度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4
展望
笔者从规模经济维度、资源和知识维度、制度维度对企业成长理论做了回顾和总结 , 从中可以看出
不同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有不断深化的趋势 , 但是不同的企业成长理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描述企业成长 逻辑的某个方面 , 缺少各个研究方向的有效整合。为此, 笔者提出几个整合思路, 以期为企业成长理论 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首先 , 以规模经济为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要进一步拓展外部经济的范围 , 把企业成长放在区域经 济规划,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去研究、去规划。 其次 , 以资源和知识为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 要注重对资源、能力、知识的整合研究, 坚持内部资 源和外部资源并重, 能力、知识、学习并举 , 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动态影响。 再次 , 以制度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 要加强企业治理机制与企业资源、能力战略匹配研究, 挖掘和 探索企业的管理性能 , 使企业能够通过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实时调整公司运作模式 , 吸收、转化、更新 知识 , 为企业成长增加新的动力。 [ 参考文献]
公司成长两权分离论 20 世纪 30 年代, Berle 等 [ 20] 通过对美国 200 家大公司深入考察, 发现大公司高速成长的方法主要
靠发行新股, 而发行新股会稀释股权, 出现毫无控制力的财富所有权与毫无所有权的财富控制力 , 即出 现 两权分离! 现象 , 该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边界 , 成为以后从制度角度研究公司成长的奠基之作 , 但批评性观点认为 Berle 等的研究以调查为立论依据, 见解缺乏例证 , 留有疑点 , 更重要的是两权分离 后如何建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制衡机制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 11] [ 10]

H am el 等 对企业资源论作了进一步引申 , 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他们认为 : 在动态复杂的的 商业环境下, 企业要不断获取、整合、重构、释放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资源结构, 才能适应形 势变化, 支撑企业持续成长。其后 , 一些学者开始从产品技术能力、分销渠道能力、构建能力、组织能 力等核心能力角度分析企业成长。在核心能力理论中 , 企业成长的源泉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 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然而, 核心能力理论注重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而忽视了 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针对这一不足 , T eece 等 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 他们认为 : 企业要 不断整合、建设以及重构资源、技能和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 进而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和服 务以维持和更新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不断成长, T eece 等开始在动态环境中思考企业成长的问 题, 但他们没有认识到企业提高能力的过程其实是企业知识动态更新的过程。 2 3 企业成长知识论 Spender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