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20课:《庄子故事两则》计划学时:1学时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拓宽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学习过程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学法引导:《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一般性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学习时,可以查阅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的资料,以助于对本文的了解。
也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注音:相.梁()鸱.()吓.()醴.泉()鲦.()濠.梁()二、合作探究:(一)各种形式朗读(二)检查字词句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1、《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惠子相.梁()是.鱼之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固不知子矣()请循.其本()3、完成下列古今词的词义。
惠子相.梁,庄子望见之古义:今义:欲代子.相古义:今义:安.知鱼之乐古义:今义: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古义:今义:或.惠子曰古义:今义:于是..鸱得腐鼠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 熟读“惠子相梁”,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抓关键词翻译课文。
3.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基础互查1.简介庄子及《庄子》,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庄子(公元前约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在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学派继《老子》以后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五十二篇,现在仅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故事;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检测词语,学生互查为主。
相梁( xiàng )鹓鶵( yuān chú)醴泉( lǐ)鸱( chī)恐吓( hâ)三、疏通文意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惠子相梁 (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或谓惠子曰(或:有的人)(3)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京城。
)(4)子知之乎(子:你。
)(5)非梧桐不止(止:停止,这里是栖息的意思。
)(6)非练实不食(食:吃。
)(7)非醴泉不饮(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导学案

21 《庄子》二则第1课时北冥有鱼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习《庄子》特点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重点字词梳理北冥.( ) 鲲.鹏( ) 抟.( )徙.( ) 齐谐.( ) 正色邪.( )2.通假字北冥.有鱼( )3.词类活用志怪.者也( )4.文言句子翻译(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体会文章情感1.合作探究,文章层次分析。
明确:第1层:第2层: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
《庄子》二则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二则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庄子》二则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方面。
《庄子》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为了更好地教授《庄子》,我们可以选择两则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导学。
下面将介绍这两则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和意义。
案例一:取悦于人,得不到自己的快乐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我所能认识的却无限。
”可以理解为,人的认知能力是一种无限的追求,而这追求的终点是原则性的道德(也被称为道)。
当我们追求道时,我们需要保持明智的态度,也就是要保持足够的内在力量和对自己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与外在的人、事、物互动。
如果完全满足于外在的称赞和赞扬,我们很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和内在力量。
庄子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在他人的评价上寻求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如果我们经常沉迷于迎合和取悦他人,我们就会失去掌握自己生命的意义。
案例二:立足于本我,摆脱孪生难题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他以一个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人出现了关于自己是否是一只蝴蝶的疑问,并表达了他对“本我”的态度。
他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命题:如果我们能够真实地看待自身,摆脱追求外在的寻求,我们就能摆脱孪生难题,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内在欢乐和平静。
庄子在逍遥游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他自己的立场,希望人们保持本我,不受外在干扰。
这使我们可以专注于内在的生命体验,而不是去描述世界,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重视本我,同时发展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并在处理外在干扰时采取必要的行动。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己的内心,发现我们真正的需要和愿望,我们就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生命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是一位有着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里程碑。
人教版九上20.《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公开课课件用)

《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庄子故事两则》班级:姓名:成绩:_________ 课题:20、知识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2、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抓住关键词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能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学习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能讲述故事,了解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情怀与开朗机智的性格。
重点难点:学习对比手法,了解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一、庄子和《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庄子故事《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
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庄惠关系故事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头来对他的随从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像蚊蝇翅膀那样大小的白粉,让匠石用斧子把白点砍掉。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徐无鬼》节选)教学过程预习案一、课前预习,导入新课。
1、了解庄子庄子是(朝代)人,名周,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是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世并称“老庄”。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2、生字词注音鹓鶵..()醴.()泉鴟.()濠.()梁鯈.()鱼循.()其本3、准确而熟练地朗读课文。
九年级庄 子二则导学案

九年级庄子二则导学案《九年级庄子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积累文言词汇。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庄子的思想。
4、学习庄子善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的寓意,把握庄子的思想观点。
2、难点(1)体会庄子文章想象奇特、善用寓言的艺术特点。
(2)理解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知识链接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 369 -前 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简介《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子的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鲲鹏()抟扶摇()徙于南冥()濠梁()鲦鱼()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3)志怪者也(4)水击三千里(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去以六月息者也(7)野马也,尘埃也(8)其正色邪(9)安知鱼之乐(10)固不知子矣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4、朗读课文,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五、课堂探究(一)《北冥有鱼》1、文章开头描述了鲲和鹏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鹏“徙于南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有什么含义?4、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辩论?2、庄子认为“鱼之乐”的依据是什么?惠子反驳庄子的理由是什么?3、这场辩论中,你认为庄子和惠子谁是胜者?为什么?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的思想和性格有什么不同?六、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请简要讲述。
2023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

2023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1课庄子
二则导学案
目标
本次导学案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庄子的两个寓言故事,并能够从中体会出数学的相关原理和思维方法。
导入
可以通过提问来导入本课的内容,例如:
- 你们听说过庄子吗?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他的故事非常有趣,大家会喜欢的。
- 你们知道庄子的故事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庄子二则故事,其实涉及到一些数学原理和思维方法。
导学
首先,和学生们一起阅读第一个庄子的寓言故事,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蝴蝶梦”,你们认为庄子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意思?
-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抽象的概念和问题,你们觉得
这个故事和数学的抽象有什么关系?
接着,引导学生们讨论第一个故事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 主人公在梦中拿不准是否成为一只蝴蝶,这和我们在数学中
的判断有些类似,有时候我们也无法确定答案是否正确,需要用一
些方法来验证或判断。
你们能想到一些相关的数学方法吗?
然后,和学生们一起阅读第二个庄子的寓言故事,并让他们思
考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蹲而华为鸟”,你们觉得庄子想表达什么意思?
- 和第一个故事相比,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和数学有何关联?
最后,引导学生们讨论第二个故事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 在第二个故事中,庄子通过想象和比喻的方式,突破了传统
思维模式。
在数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你们能想到一些例子吗?
总结
通过本次导学案,我们学习了庄子的两个寓言故事,并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相关原理和思维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和运用这些方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02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

202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庄子
二则导学案
一、导入
- 通过展示庄子的名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引发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思考:庄子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看法?
二、研究目标
- 了解庄子及其思想的基本背景和特点。
- 掌握庄子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自由自在”等核心观点。
- 分析庄子思想对个人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1. 庄子的生平及背景简介
2. 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 天人合一
- 自由自在
四、研究活动
1. 阅读课本PXX页的庄子简介,了解他的生平及背景。
2. 分组讨论,探究庄子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并选取一种方式进
行展示(例如演讲、小组讨论、海报制作等)。
3. 小组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五、课堂小结
通过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庄子的生平背景和思想,掌握了
他的核心观点,包括天人合一和自由自在。
庄子的思想对个人的生
活和社会治理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
六、作业
1. 思考并写下你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少于200字)。
2. 准备好小组展示的内容,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确定展示形式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学习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情怀与开朗机智的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庄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的庄子志趣。
学习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知识链接】1、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东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
如今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庄子的文章结构,比较奇特。
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3、惠子,即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
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导学】一、初读(一)基础知识1.填空:《〈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______ 。
庄周,是______(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相.梁()鹓.()醴.泉()鸱.()恐吓.()鯈.鱼()濠.梁()邪.()3.解释加点词语:惠子相.梁()非梧桐不止.(.)于是..鸱得腐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安.知鱼之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4.翻译下列句子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②于是鸱得腐鼠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④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⑤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二)整体感知1、朗读:读顺句子;读好语气;读出层次;读懂寓意。
2、用自己的话复述两则故事。
二、精读(一)合作探究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3、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4、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他这种“无为”思想与淡泊名利的情怀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呢?谈谈你的想法。
5、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6、庄子与惠子是两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
第一则中的两个人物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甚至有着剑拔弩张的味道。
第二则中的两个人物却在轻松的言辞交锋中显示着和平交流的意味。
到底两人是什么关系呢?请结合有关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品析品味词语:如文中“吓”字意味深长,如闻其声,如见其状,传神刻画出鸱猜忌鹓鶵、护卫腐鼠的丑态。
品味人物:品析情节:(三)积累实词:同义词:例“子”与“汝”句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自测自评】1、课内精段阅读阅读《惠子相梁》一文⑴故事的起因是:⑵含蓄点明故事用意的句子是:⑶故事的主题是:⑷最能突出惠子性格的句子是:⑸故事将庄子自己比作_________,将惠子比作_________,将功名利禄比作_______________。
2、美文联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⑴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百川灌.河()②东面.而视()③河伯始旋.其面目()④而轻.伯夷之义者()⑵翻译下面句子。
①(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②“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⑶这篇寓言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石雅彬《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回答问题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
”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④第一,心理参照系。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
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
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
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
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
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
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⑴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⑵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
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⑶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自测自评】答案1、⑴惠子做了梁国相,庄子看望他,有人挑拨说庄子想取代惠子做相。
⑵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⑶讽刺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贪图高官厚位而又好猜疑。
⑷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⑸2、⑴①注入。
②面向;朝向。
③旋转;掉转。
④认为……轻⑵①(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②“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⑶答: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3、⑴D ⑵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
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
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
⑶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