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1
初三语文《庄子》故事两则学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一、导语设计
1、请替换自 己的演示内 容
2、请替换自 己的演示内 容
二、资料助读
2、请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1、请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3、请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三、突破语言关
2.庄子与惠子游于 濠梁
1.惠子相梁
3.教师归纳总结重 要词语的意义和用
法。
(1)、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2)、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3)、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4)、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0
(1 1 ) 、 请 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0 2
(2)、请 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0
(3 3 ) 、 请 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0 4
(4)、请 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0
(6 6 ) 、 请 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0
(5 5 ) 、 请 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最新版模板,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初三语文《庄子》故事两则学教案
最பைடு நூலகம்
新
PPT模板
版
本
预计演示时长
20分钟
总目录数
本次演示内容概要
初三语文《庄子》故事两则学教 案
演示内容长度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1352字符
总页数
33个
4个
29个
x页
目录
01 一、导语设计
03 三、突破语言关
02 二、资料助读 04 四、引读提高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 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 之乐
(6)鱼出游从容
(5)于是鸱得腐鼠
(7)是鱼之乐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目标】①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②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③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①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重点)②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难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师讲述《庄子·秋水》中寓言故事《井底之蛙》: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
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
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
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
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
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庄子语言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简介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思想。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语。
3.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庄子的风趣故事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诵读感悟任务一:在老师带领下明确重点字音,对课文进行多遍诵读,领悟美妙之处。
任务二:结合注释,对课文逐段进行全面深刻的翻译,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通过自主、合作、互查三个步骤,确保每生能熟练翻译每一句话。
四、学习《惠子相梁》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害怕。
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
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
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
说明惠子薄情寡义,见利忘义。
2.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
语文九上教案20《庄子》故事两则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探索、质疑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道德经》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宝库。
其中,《庄子》是一本着重于“无为而治”的哲学著作,主要分为内篇和外篇两个部分。
其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适合中学生进行思辨与思考。
本篇教案设计两则故事,《庄周梦蝴蝶》和《庖丁解牛》,都是指路人生,告诉读者如何面对生活及其变幻,应如何处世立足。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并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尊重生命的价值、珍视自我身心平衡的态度和信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思想,强调人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思考,让学生领悟到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进而质问人生的意义,体味生命的真谛。
四、教学设计1.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先进一步介绍《庄子》和其思想,引发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关注。
2.阅读小说《庄周梦蝴蝶》,让学生阅读《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引导学生谈论下列问题,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1)庄周为什么说“胡蝶飞则不知冰之寒,鸟兽运则不知鱼之乐?”这说明了什么?(2)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认为他现在是蝴蝶还是他梦中所变的人?(3)庄周梦中为什么有“自己”的意识?这说明了什么?(4)庄周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他如何看待生命?(5)你对故事的哲学意义有什么想法?3.讲授故事《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1)通过解读《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珍视生命。
(2)展示故事《庖丁解牛》的人性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书中众生平等的价值意义,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广泛思考社会生活与人生价值观。
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庄子〉故事两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3.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一、导语设计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自主预习2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相( )梁鹓雏( ) 夫( ) 醴( )泉邪( ) 吓 ( ) 鸱( ) 濠( )梁鯈( )鱼2.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1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惠子相梁》。
合作交流2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引读提高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士。
鸱比喻。
庄子将比作鹌鸨,将比作鸱,把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语文版初中初三语文教案设计:《庄子》二则

语文版初中初三语文教案设计:《庄子》二则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庄子二则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_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
3、释疑解惑。
4、齐读课文,背诵。
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
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
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
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A、学生讨论。
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境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庄子》故事两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经常使用的文言词语,丰硕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二、【重点难点】1.重点:(1)明白得“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不同,明白得庄子的志趣。
(3)明白得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2. 难点:学习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贵的人。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咱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先秦诸子散文,尽管主若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咱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预习展现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时期,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阻碍主若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硕,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样以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硕,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判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唯一无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惠子相梁》是<庄子>一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故事。
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鶵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采用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
显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庄子〉故事两则》选的都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迷离倘恍,无所拘束。
(二)学法引导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一般性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
的难度。
学习时,可以查阅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的资料,以助于对本文的了解。
也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三)审美鉴赏
精彩的诡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一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
从逻辑上
看,惠子是胜者,但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
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是庄子最后的反击。
庄子说: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
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
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机敏。
第二则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
也反映了庄
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1
、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2 的表
达效果?
]析此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则的艺术手法,也是对庄子说理语言特点的初步体会。
[庄子没有直
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参考答案][ 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第二则,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
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3 [析]设计此题,既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的应变和说话能力。
[参考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
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朝代)哲学家,是诸。
庄周,是〈庄
子〉故事两则》,均选自、1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子百家中、《惠子相梁》中
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2比喻,“腐鼠”比
喻。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是鱼之乐也()(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
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东面而视:
(4)而轻伯夷之义者:...2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生于忧患吾非至于子之门 D.C. 、翻译句子3
:“我之谓也”译为
4、本选段主旨为:开放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三、资料下载
庄子简介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3
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庄子秋水》战国道
2、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功名利禄
3、(1)动词,做宰相(2)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3)这(4)怎么
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5、略。
能力提高
1、(1)按季节时令而发洪水(2)认为(3)面朝东(4)轻视
2、C
3、这是说的我啊。
4、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观天,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虚怀若谷.
开放探究
1、(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宽对即可。
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