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肿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眼眶肌锥内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眼眶肿瘤,通常发生在眶脂肪囊内。

这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但有时也可能是恶性的。

MSCT和磁共振成像是诊断眼眶肌锥内肿瘤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眼眶肌锥内肿瘤的MSCT和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1.肿瘤的密度:眼眶肌锥内肿瘤在MSCT上通常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灶,有时还可能出现钙化灶。

肿瘤密度的不均一性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2.边界清晰:大多数眼眶肌锥内肿瘤的边界清晰,呈规则形状。

但在一些恶性肿瘤中,边界可能不清晰,表现为模糊不定的边界。

3.肿瘤的位置:眼眶肌锥内肿瘤通常位于眶内脂肪区,但也可能扩展至眶内外其他组织区域。

肿瘤的位置对于肿瘤的性质和临床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4.骨质受累:眼眶肌锥内肿瘤如有骨质受累时,在MSCT上可见到骨质的破坏和吸收现象。

这种情况常见于侵犯眼眶骨壁的大型肿瘤或恶性肿瘤。

5.肿瘤的血管灌注:通过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二、眼眶肌锥内肿瘤的磁共振表现1.肿瘤的信号强度:眼眶肌锥内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肿瘤的信号强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2.肿瘤与眶内结构的关系: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眶内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如眶内脂肪、眼肌、眼神经等。

这对于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非常重要。

4.肿瘤的强化模式:根据肿瘤的强化特点,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均匀强化,而恶性肿瘤可能呈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

5.肿瘤的大小和增长方式:磁共振成像能够精确测量肿瘤的大小,并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速度,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眼眶肌锥内肿瘤的MSCT和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做出最终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神经鞘膜瘤
【MRI表现】
神经鞘瘤较小时呈一实质性肿块 。 与眼肌相 比,在T1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在质 子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长T2加权上为稍低信号 。
Gd-DTPA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 明 显 强化, 而囊变区不强化。
神经鞘膜瘤
【诊断要点】
⒈位于肌锥内,边界较光整,形态规则类椭圆形 ⒉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有均匀强化。 ⒊MRI上T1加权为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质子加权
⑵泪腺混合瘤 a.部位不同,泪腺混合瘤位泪 腺 窝内。血管瘤多位于肌锥内。b.信号不同。
神经鞘膜瘤
在组织学上,神经肿瘤可分为神经鞘瘤( Neurilemoma ) 和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 神经鞘瘤病人以中年人居多。此病大多位于肌 锥内。眼球向正前方突出为主要临床症状,可 伴有眼痛、头痛、复视、眼球运动障碍或视力 损害等,半数以上病例可在眶缘触到中等硬度 肿块。
Retinoblastoma
Retinoblastoma MRI
Retinoblastoma MRI T2W
Retinoblastoma CT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要点
⒈发病年龄 1-3岁 ⒉临床症状 白瞳症或猫眼症为特征,单
侧或双侧发病。 ⒊X线上眼眶区内钙化灶 ⒋CT上眼球增大和球内软组织肿块并有钙
常见眼球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视网膜母细胞瘤(简称视母)是儿童最常 见的眼眶恶性肿瘤。发生率在1.5万至3万分之 一。
病理和临床表现
该肿瘤是先天性肿瘤,平均诊断时间在18个月左 右。有一定家族倾向。 视母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神经上皮 。由于血供不足 ,易产生钙化复合体结构。极少数病人可出现双 眼视母和松果体瘤。称之为“ 三边症”。 临床上典型表现:白瞳症,斜视,青光眼和视力 缺损,眼底表现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半球形肿物。

眼眶肿瘤如何诊断和治疗眼眶肿瘤

眼眶肿瘤如何诊断和治疗眼眶肿瘤

眼眶肿瘤如何诊断和治疗眼眶肿瘤眼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眼眶肿瘤是指生长在眼眶(眼球周围的凹陷)内或周围的肿瘤。

这种肿瘤可以来自眼部组织,也可以是邻近组织的转移。

眼眶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保护视力和眼球的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眼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眼眶肿瘤的诊断1. 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当患者出现眼部症状(例如视力下降、眼球突出、视野缺损等)时,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身体检查。

病史询问包括了解症状的起始时间、程度和相关因素等。

身体检查主要检查视力、眼球运动、眼睑位置等指标。

2. 影像学检查:眼眶肿瘤的诊断通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1)眼部超声:用超声波探测器在患者眼部扫描,通过记录声波的反射来制作眼部肿瘤的图像,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和范围。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以X射线技术对眼眶进行断层扫描,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图像。

医生可以通过CT图像来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是否有侵犯周围组织的迹象。

(3)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图像。

对于眼眶肿瘤的诊断,MRI通常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生长方式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3. 生物组织检查:为了确诊眼眶肿瘤的类型和性质,一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活检或手术获取肿瘤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活检可以通过注射针头或手术切取肿瘤样本,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二、眼眶肿瘤的治疗眼眶肿瘤的治疗方法因肿瘤类型、大小和患者的整体状况而异。

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通常是治疗眼眶肿瘤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对于可切除的肿瘤。

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开放性手术或微创手术进行,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

术前的综合评估和术前准备对于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2. 化疗:化疗是指使用药物来杀灭或控制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化疗在眼眶肿瘤的治疗中通常用于高风险组患者,或者是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眼肿瘤

眼肿瘤

• CT:圆形或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有包膜,眼眶可扩大, 多无骨质破坏
治疗
• 开眶手术,连同包膜一并切除
• 不要切破囊膜或小块切除,以防种植性转 移
• 不要切除局部活检
泪腺腺样囊性癌
• 泪腺最常的恶性肿瘤 • 恶性程度高,病程短 • 突眼,眼部疼痛,眼球向前内下
方突出,向外上方运动受限,视 力减退
• 肿瘤呈广泛的浸润生长,容易浸 润神经和累及眶骨,可向眼眶深 部、颅内蔓延,也可向肺、肝和 骨骼转移,预后差
• CT:边界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肿 块边界呈锯齿状,显示肿瘤浸润 生长
治疗
• 很小的肿瘤,局部切除
• 行眶内容摘除术:包括眼睑、眼球、眶内 软组织、眶骨膜以及被侵犯的骨质
• 术后加放疗和化疗
• 角膜原位癌
• Bowen病 • 缓慢生长、半透明或胶冻样、微隆起 • 表面布满松针样新生血管 • 肿瘤切除联合角膜板层移植
• 角膜鳞状细胞癌
• 中老年男性 • 胶冻样隆起,基底宽、富有血管 • 可转移、应行扩大切除
葡萄膜肿瘤
• 虹膜囊肿
• 原发性、植入性
• 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
• 恶性 • 局限性、弥漫性 • 可继发青光眼 • 局部切除、扩大切除
• 淋巴瘤
• 恶性 • 主要靠病理诊断
横纹肌肉瘤
临床概述 由分化程度不同的横纹肌母细胞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
儿童多发
肿瘤发展快 恶性程度高
眶上部好发 鼻上象限眼睑
上睑下垂 眼睑水肿
眼球向下方移位
眼球运动障碍
视力障碍
CT扫描
形状不规则 边界不锐利或不圆滑 不均质 明显增强 可见骨破坏 邻近结构破坏
眼眶肿瘤

医学影像学:眼眶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眼眶影像诊断
瘤、炎性病变,外伤、横断位、矢状及 冠状位 骨窗、软组织窗及三位重建
4.MRI是眼眶病变的主要鉴别方法,是海绵 窦、视神经是首先检查方法,结合增强, 横断、斜矢状位及冠状位、压脂技术诊断 球后病变
眼与眼眶正常影像表现(掌握)
眼球:两侧对称,近似圆形,位于眶前 部,1/3 -1/2 突出于眶外缘前方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1.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分界清楚。
2.CT平扫密度均匀,可见静脉石 MRIT1等 信号T2高信号 3.增强后 渐进性强化 最后明显均匀强化。
强化时间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4.视神经、眼外肌、眼环一般无受累增粗; 仅推移或包埋,骨质压迫吸收。
海绵状 血管瘤
边缘清晰
渐进性强化
眼眶影像诊断
主要内容
一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 眼眶正常CT及MRI解剖结构(眼球、眶壁、
眼肌、视神经、泪囊及泪腺等) 三 眼眶内异常病变的CT及MRI表现:炎症、 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外伤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1.X线主要泪囊及泪道造影观察其形态 2.B超是观察眼球病变首先检查方法 3.CT是主要检查方法 观察先天病变、肿
海绵状 血管瘤
骨质压迫吸收
钙化 不均匀强化
海绵状血管瘤 MRI渐进性强化
视神经脑膜瘤
等密度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脑膜 瘤 MRI等信号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 T1等低信号 T2高信号 明显强化 分界不清 可以沿视神经生长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鉴别诊断
1.视神经胶质瘤见于10岁以下儿童 视力下降先于眼球突出
眼外 肌肿胀,形成肿瘤样变。
炎性假瘤CT及MRI表现
表现多样,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常见眶内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眶内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RB )为婴幼儿最常
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 具有先天性和遗传性倾向。 90%发生于3岁以前,多为单侧发病,双眼发病约占
30%-35%。 肿瘤生长较快,早期发生坏死变性,并有细砂样或不
规则钙质沉着。 肿瘤最初生长于视网膜,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侵及玻
急性起病,但发展缓慢,可反复发作,但激素治 疗有效。
临床表现是眼眶痛、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和眼球 突出,眼睑和结膜肿胀充血。
根据其发生部位,眼眶炎性假瘤分型: ①眶隔前炎型:眼睑组织肿胀增厚;(病例一) ②巩膜周围炎型:眼球壁增厚; (病例一) ③泪腺炎型:泪腺增大; (病例一) ④肿块型:眶内软组织肿块,边界清,轻中度强化;(病 例二,三) ⑤肌炎型:眼外肌的肌腹及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及内直 肌常见; (病例四) ⑥视神经束膜炎型:视神经增粗,边缘模糊; (病例五) ⑦弥漫型。
鉴别诊断 • 海绵状血管瘤 • 神经鞘瘤
与血管瘤鉴别: 肿瘤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渐进性强化,肿 块境界清楚,眼球壁和眼肌均不受侵犯,无 眼环和眼肌增厚的表现,瘤体内出现静脉石 有助于诊断。
与神经鞘瘤的鉴别: 神经鞘瘤一般与视神经联系紧密,根据其 成分的不同肿瘤可出现囊样变,增强扫描 其实性部分可见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境 界清楚,病变生长方式与眶前后径一致呈 长椭圆形或条索状。但肿块型炎性假瘤与 眶内神经鞘瘤有时难以鉴别。
发生神经鞘瘤。 • 眶内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MRI表现为信
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 血管瘤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特点。
有时在影像上两者较难鉴别。
Graves 眼病
(Graves ophthalmopathy)

眼科医生来教你如何分析眼眶CT

眼科医生来教你如何分析眼眶CT

眼科医生来教你如何分析眼眶CTCT是目前眼眶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CT扫描可提供眼组织结构高分辨率切面图像及灰阶眼部图像,从而为眼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优越的检查方法。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眼部病变的CT分析和诊断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眼内疾病的诊断超声优于CT,而在眼眶病变的诊断中,CT优于超声。

本文就眼眶病变CT诊断上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与眼眶病诊断有关的CT基础知识,这对全面分析眼部CT片非常重要。

一、眼部CT扫描方法1.横断扫描患者仰卧检查床上,自眶耳线下方1cm向头颅顶作连续扫描,直至眶顶,4~5mm厚的层面检查需要6~8个层面。

作薄层扫描时(1mm层厚),全部眼眶需要近40个层面。

2.冠状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检查台上,头过伸,使头矢状线与床面一致,两侧眶耳线与扫描基线垂直,向外耳道前4cm处向前连续扫描,层厚4~5mm。

如作眼内病变CT扫描则自眼球开始向后扫描。

3.造影增强方法此方法是静脉给予一定量造影剂,注射完毕后再开始扫描。

4.压颈检查眶内静脉曲张常规CT扫描时多不显影,或仅显示小部分病变,欲观察病变全部范围可行颈部加压检查(图1,图2)。

将血压计袋缠于患者颈部,摆好位置,加压至5.33kPa(高于静脉压),再行扫描检查,扫描完毕后立即将气囊放松。

5.视神经扫描方法为详细观察视神经病变(肿瘤、外伤等),需要特殊CT检查方法。

首先需要1mm厚薄层面,因为正常视神直径约3~4mm,常规4~5mm厚的层面不利于分析。

第二需要特殊扫描角度,即作与眶耳线呈负15°的扫描线,再令病人眼向上视,这时视神经伸直,且与扫描线平行,CT即可在一个层面上观察视神经眶内段甚至管内段的全长。

二、眼部CT扫描层面厚度常规眼部CT扫描厚度为5mm,正常眼眶垂直高度在40mm左右,故一般水平扫描8个层面即可包括全部眼眶内结构。

眶内病变体积较大,可采用5mm厚度的扫描层面。

但遇一些特殊情况或病变需较薄层面厚度扫描,如球内病变、眼外肌病变、视神经病变、或估计病变直径小于5mm时,需要3mm或1mm层厚扫描,否则因层面厚,病变小,不利于诊断和分析,甚至有可能遗漏病变的显示。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

· 1748· 瘤可发生于眶内亦可发生于颅内, 多位于视神经附 , 。 近 然后向眶内和颅内发展 而本组 4 例行 CT 检 查的患者均发生于眶内, 另外 1 例行 MR 检查的患 者于眶内及颅内均见病灶。因肿瘤起源于视神经内 故其在 CT 像上表现为视神 的星形纤维胶质细胞, “梭” 经本身的呈 形或管状增粗, 且增粗的视神经迂 曲,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而肿瘤外围的硬膜可由于 肿瘤膨胀而过度紧张及变薄, 但仍保持完整, 且因脑 , 膜和肿瘤的密度不同而形成“双轨征 ” 但其轨间距 较宽, 为肿瘤组织横径。 脑膜瘤占眼眶原发肿瘤的 5% ~ 10% , 占视神 经肿瘤的 33% , 严重危害视力, 术后易复发。 本组 病例中就有 1 例为术后复发者。 而本组病例中有 5 例为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临床主要表 缓慢进行性视力下降和眼球突出 , 且眼 现为无痛性、 [10 ] 与视神经胶质瘤 球突出常出现在视力下降之前 , 的临床表现相反。视神经鞘脑膜瘤因主要为视神经 周围的脑膜增厚呈结节状改变, 故在扫描层厚薄至 3 mm 以下均可见“双轨征 ” , 其与视神经胶质瘤的 “双轨征” 的不同之处在于视神经鞘脑膜瘤为轨道 增粗增厚, 轨间距不变或因肿瘤的压迫而变窄 , 后者 表现为轨间距变宽而轨道变细或变窄 。 神经鞘瘤是一种神经鞘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 由雪旺氏细胞构成, 故亦称雪旺氏瘤。 肿瘤包膜 完整、 光滑, 且生长缓慢, 较少见于眼眶。 肿瘤可能 故肿瘤常 源于眼眶除视神经之外的其他感觉神经, 呈长椭圆形或条索状, 且与眼眶前后轴一致。 临床 上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 偶尔出现视力下降。 可 发病于任何年龄。故在 CT 像上常表现为发生于眼 眶中后部, 肌锥内或外间隙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 亦 可沿神经干生长, 呈长条状、 长椭圆形、 长梭形、 串珠 [11 ] 。 、 状或哑铃形 需与海绵状血管瘤 脑膜瘤及血管 平滑肌瘤鉴别。 神经纤维瘤是一种起源于周围神经的良性肿 瘤, 可单发, 亦可为神经纤维瘤病的一部分。可分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内 也可因出血 密度变得非 常高 , 但这 些病例均有
视力严重损
害的既往史。
肿瘤充满 眶锥后,眼眶 可以扩大,一 般以骨壁比较 薄弱的内侧壁 受压向中线移 位,如肿瘤累 及视神经管, 则可见眶尖部 的眶上下裂和 视神经管扩大。
炎性假瘤
眼眶炎性假瘤是眼眶的
一种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并不少
CT
资 料
平扫:均质较低; 增强:动脉期不明显,延迟显著.血 窦,平扫与增强CT值差异大
平扫:均质较低; 增强:轻→中,有囊性变 平扫:密度较高,均或不均;增强:极显著
平扫:密度较低,均质;增强:轻→中,个别不均
平扫:较高,均质;增强:轻→中 平扫:低→中,不均;增强:显著,不均 平扫:低→中,均质;增强:显著
形态
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鞘膜瘤 脑膜瘤 胶质瘤 炎性假瘤
CT
资 料
类圆形,肌锥外或肌锥内外不规则形 类圆形,肿瘤较大时形态不规则
肌锥内多类圆形,肌锥外形态不规则
类圆形或梭形,沿视 N生长 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沿眼外肌或球壁生长 类圆形
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肿瘤
类圆形,肌锥外形态不规则
密度
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鞘膜瘤 脑膜瘤 胶质瘤 炎性假瘤
如边界清楚,又呈类圆形,则需要 与海棉状血管瘤鉴别,转移性肿瘤强化快 强化快,海棉状血管瘤能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
眶内球后血管瘤、神经鞘膜 瘤、 神经纤维瘤、脑膜瘤、硬化型假瘤、 泪腺混合瘤、胶质瘤和转移性肿瘤在
C T表现上有一些 共同点,需作鉴别
诊断。
临床资料
海绵状血管瘤 中年多见, 眼球多数正前方突,视力↓较少,且轻 神经鞘膜瘤 脑膜瘤
53%的病例有眼球运动障碍,
46%的病例眶缘可触及肿块,质韧,边界
不清,可有压痛。
CT诊断
病变较局限者,可
见球后肌锥内外脂肪组织内、眼 外肌、球壁、或泪腺轻度的软组 织增生增厚,边缘一般模糊不清。
个别病 例病灶呈团 块状,密度 高而均匀, 边界清楚锐 利,但此类 病例增强扫 描肿块一般 无明显强化。
变,现在临床根据其不同的病理改变,将其
分成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上皮型、砂粒型、
血管型、纤维型和肉瘤型。
该病多见于中年,男女发病率无 显著差异或女性可能稍多。肌锥内脑
膜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和较早
出现的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压迫
条纹和视乳头水肿或萎缩。
眶内肌锥外脑膜瘤的临床症状 视肿瘤所在的部位而异,主要表现
约有 15%的病例 眼眶有轻 度扩大 , 眶骨吸 收、硬化 增生和骨 质破坏都 不足2%。
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也称作混合
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多具有
完整的包膜,极少病例可发生恶变。临床
表现为眼球向内下方突出和移位,向外上
方运动受限,眼眶外上方泪腺窝处可扪及
肿块,结节状,质韧,边界比较清楚。
CT诊断
眼眶外上方泪腺窝区
肌锥外类圆形肿块,平扫时中等密
度,边缘较清楚,肿瘤往深部发展
可达眼球后,眼球向前方突出和向
下移位,往下发展可达外侧眶底。
注射造形剂后肿瘤可有轻度
到中度增强,部分病例肿块内可
见低密度囊性变区域。
肿瘤所在泪腺窝区受压变形,额骨颧突 受压变窄,骨质吸收,但边缘仍光滑锐利。
质细胞,因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病
理上将其分为四级,其中1 - 2级为良性, 3 - 4级属恶性。临床上视神经胶质瘤多发 生在十岁以下儿童,女性多见。患者视物 不清和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其次是眼球
前突和其他。眼底检查可见压迫条纹、视
乳头水肿甚至萎缩等征象。
CT诊断
冠状面CT平扫可见以视神
经为中心的类圆形软组织增生,密度
CT诊断
密度均匀和不均匀为53:47,
平扫时CT值在38-79HU之间,平均为54HU,
增强后CT值在 60-109 HU之间,平均为 81
H U ,且以不均质增强多见。
大多数
静脉性血管
瘤形态不规
则,边缘不 光滑锐利, 甚至可见到 扭曲的血管
状影
静脉性血管瘤表现为边界稍不规则的软组织 团块,其内有扭曲扩张的血管影和散在的静脉石, 典型的病例不超过本病的 30%。
较脑组织和视神经的CT值高约 5-10HU,
均质者多于不均质,其边缘清楚但不
光滑锐利。
横断面扫描肿瘤以视神经为轴
心生长,可形似类圆形或梭形,较优 质的 CT 图像上可见密度较低的视神 经贯穿其中。
增强后 扫描 ,肿瘤 有明显强化 , 可均质 ,也 可不均质, C T 值一般 可较平扫增 加 30-50HU。
肿瘤也可偏侧性生长,在CT图
像上显示为与视神经紧密相连的偏
侧性软组织团块,密度较高,均质, 但若肿块内出现钙化则肿块显得不 均质。偏侧性生长的视神经脑膜瘤 边界欠清,不锐利。
眼眶脑膜瘤病例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极显著,增 强前后 C T值的差异多数在 40HU以上。
眼眶脑膜瘤另外比较特征性的影像表现是肿瘤的钙 化。
瘤 可较 引大 起肌 眼锥 眶内 扩神 大经 变鞘 形膜
肌锥 外肿瘤可 直接压迫 眶壁,使 眼眶局部 受压变形。 一般不伴 有骨质破 坏。
脑膜瘤
位于肌锥内的脑膜瘤多数起源于
视神经鞘的蛛网膜,发生于眼眶内的脑膜瘤 被认为是迷走于眶内的蛛网膜组织。 以往认
为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 少数可以恶
胶质瘤
炎性假瘤 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肿瘤
年令较大,有其它脏器肿瘤史
部位
CT
资 料
海绵状血管瘤 肌锥内4/5、肌锥外1/10、肌锥内外1/10 神经鞘膜瘤
肌锥内外 肌锥内外,肌锥内沿视N,肌锥外紧贴脑板 肌锥内沿视 N 肌锥内外,肌锥外多见 肌锥外泪腺窝颞侧深部和底部 肌锥内外
脑膜瘤
胶质瘤 炎性假瘤 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肿瘤
见,其病因尚不明了,病理上归属于
眼眶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 ,眼眶淋
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在病理形态学性淋巴组织增生
3 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
4 恶性淋巴瘤
因为都是淋巴组织异常
增生,有时依靠影像和单纯
依靠病理诊断尚可有误,建
议这类病例均做免疫组化。
临床主诉
87%眼球突出, 39% 眶部疼痛,
为眼球突出、移位和眼底有压迫征
象,肿瘤较大者可有眼球运动障碍
和复视。
CT诊断
肌锥内视神经来源的脑膜
瘤早期仅表现为轻度局部的软组织增
生,肿瘤增大后视神经可普遍性增粗,
或局部以视神经为轴心的团块状增生,
有部分病例横断面可见视神经二 侧较高密度的铁轨征,在冠状面此征 象则表现为包绕视神经的一圈高密度 影,此现象在增强后 C T 扫描图象上 显得更清楚。
圆形,多数边界清楚锐利,肿瘤大者可
占据整个眶锥,眼球和视神经有受压移
位。
平扫肿瘤密度不高,均质,肌锥内神 经鞘膜瘤与海棉状血管瘤难以区别
增强后扫描神经鞘膜瘤有轻度到中度强化
部分肿瘤平扫密度不均,有低密度囊性变区。
因为肿瘤强化,平扫时不能区分的肿瘤实质 伴囊性变区凸现,这种表现占该病例的50%以上。
肌锥内视神经脑膜瘤除发生在眶尖 部视神孔区可引起视神经孔扩大和邻近
蝶骨肥大增生外,其余一般不引起骨质
改变。
发生在眶内肌锥外的脑膜瘤引起骨质改变的概率要高 的多,一般表现为肿瘤邻近的眶骨肥大和硬化增白,
如属恶性脑膜瘤,则可在骨质肥大增生的基础上再 出现骨质虫蛀样的破坏。
视神经胶质瘤
肿瘤源自视神经的胶
眼眶转移性肿瘤
眼眶内转移较眼
球内转移少见,原位癌主要为乳腺、 肺、鼻咽、甲状腺和胃肠道,笔者曾
遇一例十一年前子宫平滑肌肉瘤手术,
而在十一年后因眼球前突,眼眶手术
病理证实为子宫平滑肌肉瘤。
CT诊断
眼眶转移性肿瘤可发生在
眼眶肌锥内外,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软组织 肿块,边缘大多数不清楚,平扫密度较低,
注射造影剂后有中度以上增强,
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肿瘤
边界、骨质
海绵状血管瘤
C T
资 料
边界清楚锐利,眼眶受压吸收
神经鞘膜瘤 脑膜瘤
胶质瘤 炎性假瘤 多形性腺瘤 转移性肿瘤
边界清楚锐利,眼眶受压吸收
欠清,不光滑,骨质硬化增厚,个别破坏 边界清,较少受压扩大 边界清,不光滑锐利,骨质硬化增厚 边界清,眶骨受压扩大,恶变可破坏 边界清,不光滑,眶骨硬化,伴破坏
病灶发生 部位与海绵状 血管瘤不同, 静脉性血管瘤 仅 38% 单独 发生在肌锥内, 15%位于球后 肌锥外,47% 位于眶前部, 如眼睑、眉弓、 内眦和结膜等 处。
眶骨受压扩大和局部吸收占33%,较海棉状
血管瘤稍多。
静脉性血管瘤常合并眶骨畸形,
神经鞘膜瘤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多数病人因眼球突出而就诊, 症状和体征有眼胀痛、头痛、眼球移位和 复视, 源发眶尖部的肿瘤,有视力伤害。
静脉性血管瘤
静脉性血管瘤与海棉状血管瘤治疗方
法互不相同,预后也不相似,有必要在术
前做出明确诊断,静脉性血管瘤在临床上
并非少见,对其应有充分的认识,以提高
对本病的术前诊断。
临床所见与海棉状血管瘤相仿,比较 有区别的是静脉性血管瘤发病年令小,最 早的仅二岁,平均年令为27岁,另外一个 有趣的体征是低头后眼球突出症状加重, 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手术不易将肿瘤完 全切除。
突眼方向视肿瘤位置而异,视力↓较晚 中年多见,视N脑膜瘤眼球正前方突出,视力↓较 早,眶内脑膜瘤眼球向下移位多见,视力↓少 <10Y儿童、女性多见,视力↓为主要症状,眼底 见压迫条纹、视N乳头水肿甚至萎缩 眼球突出伴疼痛,约半数病例眼球运动障碍, 用激素诊断性治疗有效
眼球向内下方前突或移位,泪腺窝处触及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