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合集下载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科园 月刊
I 1
i 毫 业 研究 黾 哪艽
针刺镇痛晌坝代酮究进展
王允娜 邱连利 / 肃省 中医学校 甘
[ 摘 要 ]针刺镇痛 是指运用针刺 的方法 防治和治疗疼痛 的一种方法。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 的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 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觉和痛反 应两个成分。 目前有不少 学者致力于研 究针刺镇痛 的机理,笔者对近十年 的相关文献进行 了 整理。
[关键 词 ]针刺镇痛 研究 中医理论 医学 神经
中医理论 针刺治 疗疼痛 可 以追溯到 秦汉 时期 , 《灵枢 ・ 刺节真 邪 》 日 : 用针之类 , “ 在于调气。” 《素问 ・ 宝全形论》日:“ 凡刺 之真 , 必本 于神 。” 《 枢 ・ 灵 九针 十二 原 》日 :“ 以微针 , 欲 通 其经 脉 , 调其血 气 。” 由此 可知 , 刺具 有调气 和治 神的功 能 , 针 因而 具有 较好 的镇 痛 作用 。针 刺之 调气 , 即调 和气 血 。一 方 面在 于调 节气 血 的运 行 :气 为血 之帅 , 血为气 之 母 , 行则 血 气 行, 气滞则 血瘀 , 刺可 以使 气 血运行 正常 , 针 则血 瘀除 , 经脉 通 故日 “ 通则 不痛 ”; 一方 面针 刺可 以调节 脏腑 经络气 血 的盛 另 衰,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使阴阳平衡 、气血旺盛 , 脏腑经络得到温 煦濡养 , “ 则 荣则 不痛 ”。明代 ・ 武在 《 灸聚英 》中曾日 : 高 针 “ 龙摆 尾气 交 流 , 苍 血气 奋 飞遍 体周 。任 君疼 痛诸 般 疾 , 一插 须臾 万病休 ”。 这是 对针刺 镇痛 的效应作 了极 为形象 的描述 。 二 、现 代医学对 针 刺镇 痛 的认识 ( ) 代 生理 学对 针 灸镇 痛 机理 的研 究 例 有 以下 几个 一 现 , 观点 : 1 、针 灸 能激 活脊 髓 后 角胶 样 物质 内神经 元 , 抑制 疼 痛 的 传导 , 提高 了痛阈 ; 2 、针灸 启动 了 中枢 下行抑 制 , 内啡肽增加 ; 3 、针灸 产生损 伤性 电流 , 断痛感 传导 。 阻 同时改变 植物 神 经兴奋性 , 疼痛局 限 ; 使 4 、针灸使痛 阈上升 , 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 还 递质 X2 氨基丁酸 (A A 增高 , G B) 抑制缰核活动水平 , 提高痛阈 起到镇 痛作用 ; 5 、针 灸 能改 善局 部 组 织 的血 液微 循 环及 淋 巴代 谢 , 除 排 致痛物质 , 到镇痛 的作用 ; 达 ( ) 刺镇痛 的神经 化学 机制 : 二 针 八肽 胆囊 收缩 素 ( C 一 )是 目前 发现 最 强的 内源性 抗 阿 CK8 片物 质。许 多资料 指 出 ,在 整体动 物行 为或 中枢痛 反应神 经元 电活 动 的水 平上 ,腹 腔 、脑 室或 蛛 网膜 下腔 注 射 C K 8本身 C一 对 大 鼠的痛 阈没有 明显 影响 ,但能 选择 性对抗 电针 或吗 啡的镇 痛 作用 。徐满 英 等通 过实验 ,进 一步 证实 , C K 8的抗 电 C一 针 镇痛作 用 在 中枢 痛反 应神 经元 电活动 和整体 行为 反射水 平上 是 协 同一 致 的 ,而且 尾核 中 P N 和 PN 的电 活动作 为 观 察疼 E I 痛 和镇痛 指标 是确 实可行 的 。杨 东 晓 等通 过实验 证 明脑室 注 射 八肽 胆囊 收缩 素能 同时对抗 电针 对痛 奋神经 元或 痛抑 制神经 元 和甩尾 潜伏 期 的镇 痛 作用 ,且八 肽胆囊 收缩 素 的抗 电针 镇痛 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 同一 致 的;近年 来 , 多资料 表明 电针可促 进 内源性 阿片肽 的释放 , 许 所以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针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抗内源性 阿片肽镇痛作而实现的。提示 ,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 量或阻断束旁核中胆囊收缩素受体可以提高临床针刺的痛疗效 以及 束旁 核 中痛兴奋 神 经元 和痛抑 制神 经元 电活动作 为 观察疼 痛 和镇痛指 的影 响 三

中医适宜技术-针灸ppt

中医适宜技术-针灸ppt
,改善胃功能。
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01
02
03
落枕
针灸落枕穴、后溪穴、悬 钟穴等,可以迅速缓解落 枕症状。
腰痛
针灸肾俞、命门、腰阳关 等穴位,能够缓解腰痛症 状,改善腰部功能。
腿痛
针灸环跳、委中、承山等 穴位,能够缓解腿痛症状 ,改善下肢功能。
其他疾病的针灸治疗
神经痛
针灸阿是穴、肾俞、肝俞 、委中穴等,能够缓解神 经痛症状。
Hale Waihona Puke 05针灸的传承与创新针灸的传承
针灸理论的传承
针灸理论历经千年传承,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术流派,如气功针灸、腹针、头针等。
针灸临床经验的传承
针灸临床经验同样历经传承,诸多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
针灸文化的传承
针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不仅限于技艺,更包括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传承。
针灸的创新与发展
要点一
针灸疗法的创新
要点二
针灸器械的创新
现代医学和科技的发展为针灸疗法注 入了新的活力,新型针灸疗法如电针 、激光针灸、穴位埋线等不断涌现。
针灸器械的进步也推动了针灸技术的 发展,如智能针灸仪、三维立体针灸 仪等新型针灸仪器。
要点三
针灸临床应用范围的 拓展
针灸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内 、外、妇、儿等多个领域,同时对一 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疗效 。
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针灸可以影响神经生长因子和神 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细
胞的再生和修复。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腺体的分 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胰岛 素等,从而达到治疗内分泌系
统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影响激素的合成和释 放,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原理和技术优势探究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原理和技术优势探究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原理和技术优势探究激光针灸治疗仪是一种借助激光技术在针灸治疗中应用的医疗设备。

它将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现代激光技术相结合,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通过探究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优势,来详细介绍这一创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1.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工作原理激光针灸治疗仪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生物学的理论,通过激光的照射来刺激人体的穴位,达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效果。

具体来说,激光针灸治疗仪利用激光的能量,直接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组织和生物反应,进而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

这种刺激方式与传统的针灸疗法相似,但避免了使用传统针具可能带来的一些刺激和感染等不适。

2. 激光针灸治疗仪的技术优势2.1 无创性治疗激光针灸治疗仪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无创性治疗。

相较于传统的针灸疗法,激光针灸治疗仪不需要穿刺皮肤,避免了传统针灸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和不适感。

这为那些对针具敏感或害怕传统针灸疗法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舒适和安全的治疗选择。

2.2 精准性治疗激光针灸治疗仪能够精确地照射到需要治疗的穴位,确保治疗效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传统的针灸疗法需要手动插入针具,受操作者技术、感知和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定位不准确和局部刺激过激的问题。

而激光针灸治疗仪通过激光束的照射,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和照射到需要治疗的穴位,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的可靠性。

2.3 可调节治疗参数激光针灸治疗仪具有可调节治疗参数的功能。

激光的特性使得治疗功率、频率和波长等参数都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可调节的功能使得治疗仪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个性化地设计和实施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4 低风险性治疗激光针灸治疗仪具有低风险性的治疗特点。

激光的照射不会引起出血和疼痛,也不会产生局部创伤。

相较于传统的针灸疗法,激光针灸治疗仪减少了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不适和创伤,增加了治疗的可接受性和安全性。

中医诊断实验报告针灸(3篇)

中医诊断实验报告针灸(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颈肩疼痛已成为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中医认为,颈肩疼痛多由肝肾不足、气血瘀滞、筋骨失养等因素所致。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缓解颈肩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实验,验证针灸治疗慢性颈肩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目的1. 探讨针灸治疗慢性颈肩疼痛的临床疗效。

2. 分析针灸治疗慢性颈肩疼痛的机理。

3. 评估针灸治疗慢性颈肩疼痛的安全性。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颈肩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实验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

2. 治疗方法实验组:(1)取穴:主穴:肩髃、曲池、阿是穴;配穴:肩井、合谷、风池。

(2)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穴位局部消毒后,采用0.35mm×40mm针灸针,快速进针,行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对照组:(1)物理治疗:采用超短波、微波、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3. 观察指标(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2)功能评分: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SST)对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3)安全性评价: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

四、实验结果1. 疼痛评分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治疗在缓解慢性颈肩疼痛方面优于常规物理治疗。

2. 功能评分实验组治疗后SS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治疗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常规物理治疗。

3. 安全性评价实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五、实验结论1. 针灸治疗慢性颈肩疼痛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

2. 针灸治疗慢性颈肩疼痛的安全性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六、实验讨论1. 针灸治疗慢性颈肩疼痛的机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疼痛。

西医针灸的原理

西医针灸的原理

西医针灸的原理西医针灸,是指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将针灸术应用于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西医针灸是在20世纪初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实践者是英国医生乔治·索韦尔,他发现针刺可以治疗风湿病。

后来,美国神经病学家法兰克·布尔于1931年在医学杂志《细胞》上发表了论文《针灸对神经痛的影响》,标志着西方医学开始重视针灸疗法。

20世纪50年代,美国医生Joseph Helms在加州大学曼特卡学院开设了第一个西医针灸课程,这标志着西医针灸开始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和教学体系的建立。

西医针灸的治疗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1. 神经系统调节作用按摩和刺激人体穴位能够活跃神经系统,进而起到镇痛、降压、抑制炎症等作用。

例如,人体内有两种物质——内啡肽和鸦片肽,它们可以模拟人体的自然镇痛机制,通过与神经递质相互作用,发挥镇痛作用。

在针灸治疗中,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使这些物质的含量增加,从而缓解疼痛。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从内部抵抗病菌和疾病。

针灸刺激穴位能够增加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因子和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针灸刺激穴位可以缓解血管收缩,增加血流量,降低心脏负担,改善循环系统功能。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心率和血压,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能够调节体内荷尔蒙分泌量,影响人体代谢、生理和病理变化。

针灸刺激穴位能够影响胰岛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荷尔蒙的分泌和活性,从而调节人体生物学节律。

西医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调理中,常见的包括:1.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面瘫、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

2. 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胃炎、胃溃疡、肝炎等。

3.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传统中医的现代应用:针灸与中草药

传统中医的现代应用:针灸与中草药

传统中医的现代应用:针灸与中草药
传统中医的现代应用,尤其是针灸和中草药,在当今医学实践中正逐渐获得重视和应用。

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针刺或热刺,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

现代研究已证实,针灸能够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消化、调节情绪等多方面的症状。

此外,中草药作为中医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药效通过复杂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和调理作用。

与西药相比,中草药因其天然成分和相对较少的副作用而备受青睐。

现代药理研究揭示了许多中草药的药效机制,例如黄芪、人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桑葚、枸杞有抗氧化功能,川芎、当归能够改善血液循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和中草药正在与西医药结合应用,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例如,在疼痛管理、慢性病调理、康复治疗等领域,中医针灸与中草药往往与西医药、物理疗法等联合使用,取长补短,以提升疗效和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尽管如此,针灸和中草药在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专业的中医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总之,传统中医的针灸与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正在为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

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这些传统疗法的现代应用将会更加深入人心,为健康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疗法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针灸疗法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针灸疗法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何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灸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这种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在现代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针灸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针灸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减少患者对止痛药物的依赖。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释放内啡肽等天然止痛物质,从而减轻疼痛感受。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针灸对于面瘫、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灸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通过调节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针灸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缓解症状。

在心理疾病方面,如焦虑、抑郁、失眠等,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平衡,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情绪和睡眠。

不仅如此,针灸在康复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过程中,针灸能够加速组织修复,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

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针灸可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在工伤康复和残疾人康复中,针灸也能够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针灸疗法的有效性。

通过神经影像学、生物化学等先进技术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针灸作用的生理机制。

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调节神经回路的功能。

同时,针灸还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降低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成果为针灸疗法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筋膜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原林教授提出的新学说。

该学说理论源于对筋膜的发育生物学溯源,并受中国传统医学中针灸经络理论及其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启发,学说的部分内容在针灸经穴的数字人研究过程中已得到印证。

筋膜学作为我国自主原创的现代生物学前沿学说,其提出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能对中医针灸作用机制以及经络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筋膜学说的提出及其意义1.1 筋膜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根据对筋膜的发育生物学追溯,结合中医针灸理论、经络的现代研究和虚拟人研究成果,原林等提出人体存在第十个功能系统——人体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也可称作筋膜系统,对其相关内容的研究称为筋膜学[1-2]。

追溯筋膜的发育过程,从多细胞生物到三胚层生物再到高等动物,筋膜的发育经历依次为细胞外液到间充质再到筋膜。

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功能系统以后,所剩余的未分化部分发育为筋膜(或称成体间充质),在生物体内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以干细胞为核心,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独立功能系统――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

该系统的细胞学组成为结缔组织中的活性细胞(间充质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织学构成为结缔组织;解剖学结构为全身的筋膜支架。

该系统基本功能是使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并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筋膜学说在针灸经络研究上的具体体现包括:人体筋膜系统可能是中医学中经络的生物学基础,其中“穴位”是筋膜支架上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接受刺激产生较强生物信息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各种针灸疗法通过对人体筋膜结构产生机械刺激,从而激活、强化筋膜系统发挥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产生生物信息(神经电信号、化学信号),调节人体功能细胞的生命活动(修复和再生)和机能活动(活性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卢森堡国家健康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
佰瑞福世联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王宁教授、医学博士
针灸学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体系,是中医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

其特点是:针灸对多个功能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能够发挥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调控效应,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1、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
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

在同神经节段水平,针刺只要能兴奋穴位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

其机制为粗纤维的传入在脊髓对痛敏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从而关闭了伤害性信息向高位脑中枢传递的闸门。

也就是说,针刺只要激活较粗的传入纤维就能产生节段性的镇痛效应。

针刺引起全身各部位的镇痛效应,是因为针刺激活了机体的抗痛系统。

只有较强的针刺激,在Aδ类或/ 类传入纤维能被兴奋时,才能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关结构,并在临床和实验条件下已观察到了明显的广泛性镇痛作用,从而揭示了局部与全身性镇痛作用的机理。

2、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
人类的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过敏性疾病(哮喘)、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等,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针灸对这些疾病都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

由于这些疾病的表现大多以数个脏器或多个功能系统受损,针灸经络的特异性联系不很明确。

因此,针灸经络的作用还涉及到整体非特异调节效应,这种效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海洛因依赖者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

在女性患者,99.8%月经异常,尤以闭经或周期延长为多见。

海洛因依赖者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特异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调整其免疫功能,对海洛因依赖女性患者药物戒断和月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经、穴—脏腑相关机制的研究
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常常可在穴区皮下触到结节状或条索状物,这些现象常与内脏的某些病理变化有关。

例如胃下垂患者常在足三里段出现条索状物。

心脏病患者所引起的牵涉痛、放射痛、过敏带在上肢出现的部位与心经、小肠经和心包经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这种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应,是以节段性神经联系为基础的。

这些因内脏生理病理活动的改变而引起的体表穴位和经脉循行线感觉、运动功能异常,表明了体表——内脏关联与经脉——脏腑相关,存在着相似的内在联系。

经穴对内脏生理、病理活动有调节和治疗作用,这种调节是以节段性、节段间和脊髓上(全身性)作用为基础的。

研究结果表明:“内关”的传入神经元主要位于C6~T1,与正中神经的节段性分布(C5~T1)基本相同。

电针“内关”穴兴奋I I、III类神经纤维时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切断正中神经后这种效应几乎不再出现。

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足三里”穴区的皮肤和肌肉分别由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支配。

穴位的传入冲动则是通过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的神经丛两条途径上行,投射到T6~S3脊神经节。

电针“足三里”穴可增强相同节段神经支配的胃肠运动,与此同时也可促进相关脑啡肽的分泌,进一步加强对胃肠功能的调节。

以0.5%盐酸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穴位后,针刺的效应即消失。

分别切断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可使针刺的效应减弱,同时切断上述二条神经针刺效应完全消失。

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低位中枢,支配足三里的传入纤维首先到达脊髓。

横断脑髓后,针刺家兔“足三里”增强小肠运动的效应在大部分实验中仍然存在。

但若将腰骶完全破坏,针刺的作用即消失。

说明在没有高级中枢参与的情况下,针刺对同节段神经支配的胃肠运动的影响,仍可通过脊髓反射而实现。

从而揭示了针灸临床治疗的机理和规律。

4、循经感传机制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已从外周、脊髓、大脑皮层水平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在外周神经末梢,一根神经末梢的兴奋可通过某些中介活性物质(如肥大细胞及其分泌的组织胺、5-羟色胺等)激活另一根位置毗邻的神经末梢,从而出现跨神经的感觉传递现象。

实验证明循经感传可能与骨骼肌兴奋时产生的总和电流引起与之有关联的神经——骨骼肌继发性兴奋形成的跨神经节段、跨关节传递机制有关。

结语
中国的针灸目前已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人人享有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灸除了有独特的疗效以外,还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即经络学说。

现代研究已知,经络系统所揭示的联系、反应规律,涉及到以神经系统为主的功能调控系统。

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涉及到感觉生理学范畴;经穴脏腑相关联系规律涉及到人体的体表—内脏神经—体液联系及联系通路;针灸对机体多个器官的整体调控,与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关,通过对机体自稳态的调整,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