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论读书

合集下载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冯友兰先生的读书姿态,一直让我敬佩不已。

他常说:“哲学只是一种思想的自由艺术,而不是一种学问。

”可见,他在学术研究中并不追求权威和目的性的知识,而是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和自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在读书时,总是像参观展览一样投入,全神贯注。

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身心合一的艺术。

他不按照一般人的方式读书,而是以一种“有以不读”的态度去读书。

他说:“游人无所之,吾且友之,---诗人云,‘有以无患知’。

”冯友兰先生通过与书籍的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真正领略到了思想的力量。

冯友兰先生在读书中,特别注重与书籍之间的“默契”。

他使用一派孤寂而庄重的读书法:“唯有默然,不假手腕。

”他所选择的书籍,往往是经典著作或者是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书籍。

他对于书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他认为书籍应该扎根于生活,并且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他的书房里摆满了书,书与书之间没有任何杂物的存在,给人一种整洁而有序的感觉。

冯友兰先生的书籍分类系统也是非常有特点的,他根据书籍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让自己很容易找到需要的书籍。

冯友兰先生不仅注重读书,更注重思考。

他常常会停下来仔细思考书中的内容,寻找其中的道理和思想的脉络。

他善于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冯友兰先生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拘泥于某一个学派或者观点,他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对不同学派的论点进行比较,逐渐找到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他的思考方式充满了灵感和洞察力,给自己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突破。

除了读书,冯友兰先生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是一个非常谦逊和坚持原则的人。

他从不以权威和地位来要求别人对他的尊敬,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他常说:“人生不如琴棋书画,有去无回。

”他认为人应该从小事做起,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放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收获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冯友兰先生非常重视教育,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先生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而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也令人有着深刻感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1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

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

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

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

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

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

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

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

“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

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

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

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

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

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2024年冯友兰名言_1

2024年冯友兰名言_1

冯友兰名言冯友兰名言1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

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睡,名亦不立.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

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世界上,历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底人。

古人说:“业精于勤。

”人没有不勤而能精于某业底。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

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

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可是地质学家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却大不相同。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

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

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无用先知。

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将来自然做官;命定了将来要讨饭,自然要讨饭。

如何理解冯友兰的多读书?

如何理解冯友兰的多读书?

如何理解冯友兰的多读书?首先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多读书出自一篇文章《我的读书经验》,文章中指出书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问题的描述的说了第二类和第三类,那我就先说下第一类,所谓精读就是说要认真的读,既要理解作者文中之意,又要理解作者话外之音。

所谓泛读就是粗略的读知道书中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就可以,但是需要了好的情节可以精读。

所谓翻阅就是像看报纸一样大致浏览下就可以了。

那么那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其实很好找,所有古今中外沉淀下来的名著都是值得精读的,因为那些不好的书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

泛读,我认为所有的书都可以从泛读开始,当你觉得它有兴趣有内容之后可以对整本书,某个章节精读深入了解它的思想。

如果觉得索然无味那就大致了解下就可以了。

翻阅的话就更容易了,看一下标题就能知道值不值得深入阅读,比如娱乐、美食、旅行这些杂志报刊等等关于读书,冯友兰先生还总结了四点(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首先精其选我个人理解有两个意思,一是当你拿到一本书是选择精读,泛读还是翻阅就是一个选择;二是你想看某个专业的书是选择哪本,选择正确的书能够更助于自己理解某方面的知识,不知道选择哪本时候可以咨询下朋友,亚马逊当当看一下评论等。

其次是“解其言”,这就是要懂得它的文字。

语言文字有中外之别,古今之别。

并且中国古代汉秦、唐宋、明清的文字也不尽相同,所以读书要理解文字的意思,这就需要多读多理解系统学习,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

然后是“知其意”,有句老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所以说我们除了要理解书中所表达的含义还要理解作者的“话外之音”。

有些思想感情文字是表达不充分的,就要自己体会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意就是要寻找这种作者不可言传的感情。

最后就是“明其理”。

知道作者表达的感情之后了解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结合自己的感悟应用的以后的人生中,所谓学以致用。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经典冯友兰,20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

他的名言名句充满着智慧和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冯友兰的经典名言名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

1. "学问要以功绩为准绳,为天下寻找真理者即心甘情愿贡献自己智慧与力量者也。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

他强调学者应该以取得真知为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冯友兰认为,学者应该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审问其中的真伪,经过深思熟虑后明辨事物的本质,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践自己的理念。

3. "与鬼神共舞者虽仙未神矣,以人为本者不屑仙矣。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与超自然力量共舞的人虽然可能具备某种超凡的能力,但是真正伟大的是能够坚守人性,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更可贵的。

4. "真理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而不在于僵化的权威和教条。

"这句话传递了冯友兰对于真理的理解。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知识,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接近真理。

5. "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冯友兰对于教育的观点一直非常重视。

他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人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7.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核心,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人文精神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性关怀和情感关系。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最近在熊猫书院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很喜欢。

冯友兰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

全书分为10个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记下了每段最核心的部分。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艺术类的精简书像果汁饮料,那么原著就像水果。

喝完饮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这个水果真实的滋味。

”从远古图腾开始,龙蛇和凤鸟是原始人的审美。

演变到现在的几何条纹,可能与当时的蛇图腾有关。

有“审美积淀”之说,人的审美观因为有观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

夏朝是野蛮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开始,青铜在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并表现出一种狞厉美。

及至周朝和春秋战国,褪去宗教色彩,变得精进或是堕落。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理性主义的思潮,儒道互补。

战国时期,北中国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国依然弥漫在远古的图腾神话世界,屈原为代表。

汉代以汉赋与工艺品为代表,工艺品既有气势又古雅质朴。

魏晋时期产生了真正思辩理性的纯哲学,绘画气韵生动,书法飘逸绝伦。

以曹丕为代表的“文的自觉”,将__称为“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

魏晋风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潜。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时代,石窟壁画和雕塑,表达着寻求心灵的超脱,那是一个悲惨而非理性的时代。

及至唐朝,才变成乐观的态度。

盛唐的青春气息以唐诗为代表。

李白诗,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是“冲破陈规,无拘无束”的代表。

而杜甫诗,韩愈文,颜真卿的楷书,是“严正规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优秀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

中晚唐的美学风格,潇洒风流中带有伤感忧郁。

到宋朝,风格变得冲淡含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文艺的时期,兴山水画,北宋风格旷远,乃无我之境;南宋讲求细节和诗意,乃有我之境。

到元代,文人画正式确立,画上题诗,突出文学趣味。

也为有我之境。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洪流,以戏曲小说为主。

明朝有《西游记》《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现了禁欲主义,浪漫思潮变成伤感文学,代表有《桃花扇》《长生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论读书
冯友兰先生(1895一l990)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可是,冯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

从“哲学在于求好”作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巨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有更高的概括性。

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

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

他指明“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

(冯著《中国哲学之贡献》)这不但把中贤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特征讲明了,而且进一步说明了“西哲长于知识论而疏于人生论;中贤长于人生论而疏于知识论”。

“西皙有较多的理性主义,而中贤有较多的直觉主义。

”他强调两者需要互补,亦即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中国的富神秘的哲学相结合,才能造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

他在《论人生中底境界》一书全面论述了他的
境界说。

冯先生说:“………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开”。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必须能够说明个人与其周围各方面的关系,这四种境界即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其中的“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精神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是人对周围各方面的一种关系;“功利境界”是指其行为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道德境界”是指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宇宙的关系。

亦即哲学境界,是一种自觉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

是冯友兰先生伦理思想的集中表现的境界说。

也是他整个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最终归宿。

冯先生认为,哲学的用处,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和才能,而是使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使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进而体现出一种人格、胸襟和气象,也就是他经常强调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来源:人民书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