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西亚的农业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xxxx与xx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形式的接触,与西亚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在综合一些新的材料与证据的基础上,把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的时间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对于整体认识旧大陆各地区的交流具有启发意义。 一、彩陶与xx和xx早期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有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发现,在我国盘古创世神话和彝族创世神话中都有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描述,并认为这两个神话实际上是同出一源的变体,都源于西亚巴比伦混沌之神的传说。还有彝族英雄神话支格阿龙中关于鹰和马的母题以及支格阿龙所使用的武器三叉戟都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西亚、埃及、希腊)。仅仅是通过神话母题的相似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亚古代神话有某种联系,给人的印象也许有些玄奥和牵强,然而,我国学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的与上述神话有关联的证据,的确使人信服。首先是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虎首类人面彩陶葫芦瓶上(距今5000~6000年)和西亚萨马腊文化(在伊拉克北部,距今约7000年)遗址出土的一个人面瓮上都发现了“左眼睁”(表示太阳)、“右眼闭”(表示月亮)的人面图像。这种相似并不奇怪,因为地处西北的古羌戎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也是便当的,两地发现的“左眼开,右眼合”这样一种母题的神面像,正说明盘古神话、彝族创世神话以及姜寨虎头变型葫芦瓶,可能都接受过来自西亚文化的某些影响。(P114)其次是彝族古老的“变体彝文宗教示意书”中反映支格阿龙形象的彝族古代民间艺术、甘肃青海地区辛店文化(青铜时代)彩陶、新疆阿勒泰山洞岩画、伊朗西南部彩陶(距今约6000~7000年)和伊拉克萨马腊(距今约7000年)彩陶上的人物造型,其画法和艺术风格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彝族文化中融入了西羌、西亚文化因素,也表明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所达到的深远程度,大大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自新石器时代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中介的是我国西部古民族尤其是古羌族。这一切都从彝族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因为彝族文化与甘青陕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远古文化息息相通绝非偶然,本来彝族就是西羌先人南迁的后裔。古羌人居西北湟渭之间,曾经几度迁移,既有东向发展的,也有南向川、滇、藏的,而经四川入滇者尤多,往西还有达到新疆帕米尔高原者。对上述几件艺术品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彝族文化除了具有

西亚地理简介

西亚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西南部。大致位于北纬10—40度,东经30—70度之间,中低纬,热带与北温带。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 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联系欧洲、亚洲、非洲,联系印度洋和大 西洋。东临巴基斯坦,北临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 临埃及。 重要经纬线:北回归线穿过。 范围:包括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伊拉克、伊朗、 阿富汗等国家。 2.地形组成:以高原为主,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两河流域有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分布:高原主要分布在北部与西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与两河流 域。 地势:东北、西南高,中部低。 突出地貌特征:风成地貌为主,阿拉伯半岛沙漠广布。 3.气候类型及分布: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 温带大陆气候: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部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气候特点: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 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 成因: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 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 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 4.主要河湖:死海:世界最低地,世界最咸的湖,属于断陷湖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里海:世界最大的内陆湖 补给类型:冰雪融水补给 水文水系特征: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5.自然带类型:热带沙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垂直自然带 6.突出自然资源: 石油:储量占世界2/3,产量占世界1/3,所产石油99%供出口。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等。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带。 太阳能:热带沙漠气候,光照时间长、光照强。 7.自然灾害: (1)地震:成因:小亚细亚高原及伊朗高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小亚细亚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处。 (2)旱灾:成因:气候干旱,终年降水稀少。 二.人文环境特征 1.人口增长类型:过渡性快速增长型,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水平。 人口问题: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世界重要劳务进口市场)。 人口分布及成因: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中海沿岸、两河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沙漠地区人烟稀少。原因主要是气候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展迅猛,从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 (93%)等几个产油国高达80~90%。百万人口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13个,德黑兰(600万人)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城乡差别极大,农村仍是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 城市内部结构:由于宗教信仰原因,阿拉伯国家的城市多以清真寺为城市中心。 3.农业地域类型:畜牧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灌溉农业)为主,兼有环地中海园艺 业。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地中海沿岸发展水果产业。 主要农产: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柑橘、烟草、咖啡、椰枣、油橄榄、鱼、石榴; 牲畜:紫羔羊,安卡拉山羊、骆驼。 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

西亚地理知识点

西亚地理知识点 :范围 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耳其、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黎巴嫩、塞浦路斯,阿富汗共20国。 :特征 地貌 高原为主的地形。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气候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

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植被 西亚自然植被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很少,且有显著耐干旱特征;发达的根系、肉质茎、针状叶,多为矮生和垫状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风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较丰富的绿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较充足地区,绿洲上生长的枣椰林是其特殊景观。 石油资源 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

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形式的接触,与西亚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在综合一些新的材料与证据的基础上,把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的时间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对于整体认识旧大陆各地区的交流具有启发意义。 、彩陶与中国和西亚早期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有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发现,在我国盘古创世神话和彝族创世神话中都有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描述,并认为这两个神话实际上是同出一源的变体都源于西亚巴比伦混沌之神的传说。还有彝族英雄神话支格阿龙中关于鹰和马的母题以及支格阿龙所使用的武器三叉戟都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西亚、埃及、希腊)。仅仅是通过神话母题的相似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亚古代神话有某种联系,给人的印象也许有些玄奥和牵强,然而,我国学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的与上述神话有关联的证据,的确使人信服。首先是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虎首类人面彩陶葫芦瓶上(距今5000~6000 年)和西亚萨马腊文化(在伊拉克北部,距今约7000 年)遗址出土的一个人面瓮上都发现了“左眼睁”表(示太阳)、“右眼闭”表(示月亮)的人面图像。这种相似并不奇怪,因为地处西北的古羌戎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也是便当的,两地发现的“左眼开,右眼合”这样一种母题的神面像,正说明盘古神话、彝族创世神话以及姜寨虎头变型葫芦瓶,可能都接受过来自西亚文化的某些影响。(P114)其次是彝族古老的变体彝文宗教示意书”中反映支格阿龙形象的彝族古代民间艺术、甘肃青海地区辛店文化(青铜时代)彩陶、新 疆阿勒泰山洞岩画、伊朗西南部彩陶(距今约6000~7000年)和伊拉克萨马腊 (距今约7000 年)彩陶上的人物造型,其画法和艺术风格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彝族文化中融入了西羌、西亚文化因素,也表明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所达到的深远程度,大大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自新石器时代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中介的是我国西部古民族尤其是古羌族。这一切都从彝族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因为彝族文化与甘青陕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远古文化息息相通绝非偶然,本来彝族就是西羌先人南迁的后裔。古羌人居西北湟渭之间,曾经几度迁移,既有东向发展的,也有南向川、滇、藏的,而经四川入滇者尤多,往西还有达到新疆帕米尔高原者。对上述几件艺术品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彝族文化除了具有

世界历史——上古西亚诸国

第三章上古西亚诸国 第一节两河流域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但也有不同之处: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都在北方和东方的山地上,因为那里雨水稍多,又无河流泛滥威胁。 公元前五千年代,人们开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浇地,随后逐渐迁到河谷平原。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居住在苏美尔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讲苏美尔语。约公元前三千年代初,一种与苏美尔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因为后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阿卡德国家,所 以被称为阿卡德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系。 二、苏美尔城邦。 从约BC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在考古学上被称为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 乌鲁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乌鲁克文化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铜器日益普遍,能制造彩陶;各地普遍出现了宏伟的神庙建筑。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在一座石膏瓶的浮雕上,一方是穿着长袍的神、祭司、氏族贵族,一方是裸体献祭的群众,这表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已明显。同时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已经出现。这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由锄耕转向犁耕,手工业以冶金和陶器比较发达,制作精美;商业、贸易也有发展。文字进一步

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丽水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规划总则 (3) 一、规划背景 (3) 二、规划范围 (3) 三、规划时序 (4) 四、规划原则 (4) 五、规划依据 (5) 第二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现状评价 (7) 一、生态精品农业资源优势 (7) 二、生态精品农业产业基础 (8) 三、生态精品农业潜力分析 (9) 四、生态精品农业发展风险 (10) 第三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目标定位 (12) 一、战略目标 (12) 二、战略定位 (12) 三、战略思路 (12) 四、战略举措 (13) 五、主要指标 (17) 第四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布局规划 (19) 一、生态精品农业区域布局 (19) 二、生态精品农业产业规划 (21)

第五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94) 一、特色优势精品生产基地建设 (94) 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98) 三、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建设 (105) 四、特色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建设 (115) 五、特色农业节庆活动与农业文化建设 (119) 六、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 (125) 第六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保障措施 (129) 一、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 (129) 二、合力培育主体,加大农业投入 (129) 三、强化科技创新,培养人才队伍 (130) 四、广泛宣传营销,营造良好氛围 (131)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联动 (132)

前言 生态农业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丽水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就是以丽水好山好水好空气、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为重点,以传统农耕文化、现代管理手段、科技成果为支撑,以产品分级精选包装加工为重要环节,以现代流通业态为载体,是面向城乡居民品质消费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态。抓住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机遇,顺应现代人追求健康品质的历史潮流,以山区的特色和优势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是推进丽水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以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引领生态农业发展,一是大势所趋,与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宗旨相一致。丽水立足特优生态生产特质农产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进入生态农业阶段。二是竞争驱动,是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现实选择和历史承当。发展“特优特质”丽水生态精品农产品,就是将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内化为丽水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溢价载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丽水农业的竞争力。三是主体促动,农民需要以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为主渠道求增收。作为农民最主要来源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迫切需要通过生态农业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丽水生态精品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三大战略定位:一是全面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业之都,通过创新驱动、特质竞争,使丽水成为中国生态精品农产品的生产中心、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二是全面建设秀山丽水大森林,以生态优势将丽水打造成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基地。三是弘扬“三农”文化,以农业多功能、多目标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

世界历史—— 中古东欧诸国

第八章中古东欧诸国 第一节拜占廷 一、四至五世纪拜占廷的社会经济状况。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的旧址,故又名拜占廷帝国。在西罗马崩溃后,它继续保持了政治、经济上的繁荣,成为东地中海的一个强国。 当西罗马城乡经济衰落,奴隶制陷入绝路之时,拜占廷的经济却依然得到发展。拜占廷农业的基础是隶农制,帝国的埃及、小亚、色雷斯地区,农业经济发达,为城市提供粮食和手工业原料。拜占廷的农村,隶农占人口中的多数,是农业上的主要生产者。在奴隶主的庄园中,部分奴隶转化为隶农,他们被分与一小块土地,自行经营,身份上成为丰自由人。但帝国政府却颁布法令,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不准随便离开土地,也无权处理自己的财产,这种生产者实际上成为被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 由于帝国赋税的压迫和官吏的侵夺,一些自由小农不得不投靠大地主以求庇护,自由农民变成了依附隶农。四至五世纪,拜占廷的隶农制十分普遍,奴隶制的田庄虽然存在,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在农业中不占主要地位。隶农制的急剧发展,大大缓和了拜占廷的奴隶制危机。 拜占廷的城市始终保持繁荣,并且农村有着贸易关系,君士坦丁堡是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它的手工业以奢侈品生产为最重要,其中尤以丝织业最负盛名。其次是金属工业,主要制造金银餐具及镶嵌金银的器皿,供上层使用,军火制造业也较重要,它受国家控制,私人不得经营。 君士坦丁堡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自己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是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大都会。由于拜占廷的经济保持相对稳定,奴隶制危机不如西罗马深刻,国库充实,国力强盛,因而能够克服暂时危机,继续存在下去。 二、查士丁尼的统治。 查士丁尼(527-565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他的主要目标是重新征服西方已经丧失的土地,恢复罗马帝国,为实现这个目标,他首先采取措施巩固帝国内部,他即位之初就着手编纂法典。于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533年编成《法学汇纂》50卷,收辑历代法学家的论文。同年又颁布《法理概要》(法学家指南)阐明法学原理,最后又将查士丁尼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汇集成册,称为《新法典》。 查士丁尼时代汇集整理的全部罗马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汇编》,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从十二世纪起,这部法典成为西欧各国研究和制订法律的基础。 拜占廷在行政区划上分两大郡、七大州和六十个行省,由皇帝派官吏行使地方统治权。查士丁尼时期,帝国政治非常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大小官员滥用职权,对人民进行敲诈勒索。查士丁尼也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教

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农牧业

第三节西亚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能在地图上准确的填出西 亚的主要国家,还有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 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2.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条件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 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重点: 1.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自然条件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西亚“圣城”麦加、繁忙的石油出口港、两河流域的绿洲景观图。 通过对上面的图片的观察,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西亚? 总结:1.宗教色彩浓郁的地方 2.气候干旱的地方 3.石油资源丰富的地方 过度:(展示西亚战争的图片)不仅如此,西亚也是个战争频繁的地方,这就是西亚。那么西亚为什么战争频繁? 新课讲授: 一、五海三洲的十字路口——重要的地理位置 提问: 1.读丝绸之路示意图: 在古代,人类主要以陆地交通为主,想一想,西亚在古丝绸之路中的作用?总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亚欧大陆的桥梁 过度:西亚不仅在古代地理位置重要,现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2.读西亚政区图,找出: 亚洲、欧洲、非洲;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并填注在地里填充图册上 总结:由此可见,陆地上西亚是亚欧大陆的桥梁,海洋上是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枢纽,所以西亚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必争之地,战争频繁。 活动:大家一起来闯关

过度:当然,西亚战争频繁的原因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重要,还有西亚国家之家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战争的次数也是很多,这要从西亚的自然环 境来寻找原因。 二、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 过度: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资源,对于西亚,水比油还要珍贵。提问: 1.读西亚地形图: ①西亚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②西亚的河流有哪些?河流多吗? ③西亚的河流为什么少?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吗? 总结:西亚沙漠面积广布,气候炎热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稀缺,为水而战也是西亚战争的导火索! 想一想:观察西亚居民的服饰特征,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2.干旱环境下的西亚是如何发展农牧业的? 总结: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在两河流域,畜牧业以养羊为主,因此毛纺织业是西亚最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出谋划策: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总结:发展节水农业,实施海水淡化工程

【精品】农业年度总结三篇

【精品】农业年度总结三篇 **年,王店镇农村农业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柑橘、生猪两大产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镇农业生产稳定增产、农民收入稳步增收,农业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农村农业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自我加压,在抓落实上很下功夫。 (一)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水稻、油料、水果、畜禽等板块经济形成规模。柑橘种植作为王店镇促进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多年来备受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为了推动我镇柑橘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广大果农的科技意识和精品名牌意识,全面提升柑橘管理水平。我镇积极争取到当阳市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计划,形成了以白河500亩的示范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全镇的柑橘产业发展。双莲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柑橘精品果园正在筹建过程中。将以白河、泉河为核心的示范园,精品果园面积1500亩。全镇柑橘生产按照柑橘生长环节,一是狠抓管理,加强了以大实蝇为重点的病虫防治,采取市级发药,村级购药,农户自购,统一药品配方,统一防治时间,努力做到防治不留死角。二是抓品种改良,提高果品品质,推广科学施肥,配方施肥。三是抓产品销售,镇组织专班外出跑市场,

访客商,谈业务。同时充分发挥柑橘生产合作社的作用,以泉河柑橘生产合作社为龙头的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服务。 (二)主要畜禽产品生产获得全面增长。**年全镇主要畜禽产品生产获得全面增长。其中,生猪出栏21.5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5% ,牛出栏 2700 头;羊出栏 8000 只。家禽出笼235万只。一是认真组织开展了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全镇组建18个“六员”专班,对动物六种重大疫病进行了防疫注射。据防疫统计,生猪年末存栏13.9万余头,春秋两季防疫注射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疫苗 21.1万余头次,耕牛防疫注射 2700余头,山羊防疫注射7916只,家禽 30万羽。二是为确保今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又全面开展了以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为重点的二次强化免疫。共注射猪瘟疫苗1.3余头,猪蓝耳病疫苗 5.1万余头。三是督促落实月补针制度。重点是能繁母猪和补栏仔猪的补防。四是积极向上申报养殖新模式项目建设,全镇共验收14户,争取奖补资金24万元。五是核实上报能繁母猪养殖补贴2.1万头,共发放补贴210万元,六是按时完成**年能繁母猪保险的投保工作,共投保2.6 万余头。育肥猪保险投保1万余头,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服务。 (三)抢抓三夏,确保粮食、油料作物增产增收。一是抢种,抢抓有利的气象条件,确保了我镇水稻种植面积达57000亩,在五月遭受暴雨灾害时,及时组织农民抢险抗灾,抢插。秋季早动员,早行

区域地理 西亚练习及答案

第五节西亚练习及答案 1.如图是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读图,回答。 (1)上图中的①是海;②是海。甲、乙两图中反映伊兹密尔气候特征的是图。 (2)简述伊兹密尔的气候特点及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下列宗教不发源于西亚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3.西亚地区生活的居民主要是(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4.关于西亚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B.石油、天然气蕴藏量丰富、生产量大 C.有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和陆间海 D.大多数国家人均收入高,属发达国家 5.读图, 回答。 (1)高原:A ;半岛:B ;平原:C ;该平原主要由 河、河冲积而成。 (2)图示区域气候的最大特征是; 为影响本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6、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区附近均分布有大片沙漠。指出两地沙漠的类型,并分析其在成因方面的差异。 (2)A城市所在国,居民多属(填民族)人,多信仰(填宗教)。 (3)P水域是(湖泊名称);从湖水性质看,该湖泊属于湖。 (4)Q水域沿岸石油资源丰富,为我国目前主要的石油进口地。为保证石油安全,我国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7.读“西亚地理简图”,回答问题。 (1)C国的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世界著名的 农业区。 (2)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边有许多重要的海上交通和战略要地,其中, 海峡扼主要产油区石油运输重要通道的出口处;曼德海峡是 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道。 (3)西亚油田集中分布在及其周围地区。世界上五大储油国中唯一的非阿拉伯国家是(填图上英文字母代号)。西亚石油主要运往西欧、 和美国,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带动了西亚大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产油国外,有些国家通过, 或,或, 都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8.读“亚欧大陆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水域沿岸某一港口出发的万吨级轮船,沿最近的海上航线到香港,则该轮船依次经过的主要海峡或运河有哪些? (2)我国与乙水域沿岸的(国家)正在共同修建通往我国的输油管道。图中①、②两处附近河流春季河水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最新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上古文明第1课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九篇

最新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1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北 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定者是( ) A、摩西 B、秦始皇 C、拿破仑 D、汉谟拉比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通过对下图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地区的文明( ) A、古代希腊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希罗多德认为“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是肯定______因素对埃及文化的影响。( )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死而复活的思想 D、金字塔工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下列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 ) A、金字塔 B、楔形文字 C、阿拉伯数字 D、造纸术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列文明成就属于古代埃及的是( )

A、种姓制度 B、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C、分封制 D、《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诞生,这部法典诞生的背景是( ) A、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象形文字的产生 D、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它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孕育它的母亲河是( ) A、尼罗河 B、黄河 C、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D、印度河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诞生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的地区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七年级地理 7.3.2西亚——五海三洲之地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训练·达标检测7.3.1 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一、单项选择题 西亚被称作“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据此回答1~3题。 1.西亚周围的“五海”中不属于海洋的是( ) A.黑海 B.阿拉伯海 C.里海 D.红海 2.“三洲”不包括(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大洋洲 3.西亚地区处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国际航线上,沟通这两大洋的咽喉是 ( ) A.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B.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 C.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 D.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 读“西亚、北非部分区域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海洋是( )

A.红海和地中海 B.黑海和里海 C.印度洋和太平洋 D.红海和印度洋 5.对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海峡沟通了地中海和波斯湾 B.③海峡处在重要能源输出航线上 C.④是喜马拉雅山脉 D.⑤河流是流入地中海的刚果河 6.近年来,由于国际粮价高涨,西亚人口又飞速增长,许多国家在海外租用农田。西亚国家到海外租地的主要原因是( ) A.西亚地区水源和耕地极度缺乏 B.帮助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改善农业技术 C.国内缺乏足够的劳动力 D.便于本地区的粮食出口,赚收外汇 7.限制西亚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是( ) A.土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森林资源 D.淡水资源 8.小明举办了一期“西亚印象”图片展,但其中与西亚景观不符的是

( ) 9.下列农业生产方式成就最显著的西亚国家是( ) A.土耳其 B.以色列 C.沙特阿拉伯 D.伊拉克 二、综合题 10.读西亚地区图,回答问题。 例描绘该国位置。

印度尼西亚介绍

印度尼西亚介绍 节日 元旦(1月1日) 和世界各国人民一样,印尼人也过元旦节,元旦这一天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举行宴会或歌舞会,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 “3月11日命令书”纪念日: 1966年3月11日,苏加诺总统迫于军方和学生的压力,签署了把权力移交给苏哈托的命令书。自此,苏哈托接管政权,建立“新秩序”,命令书签署之日被定为纪念日。 国际劳动节(5月1日):和世界各国相同,印尼政府也把这天作为庆祝劳动者的节日,全国放假一天。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和世界各国相同,印尼政府也把这天作为庆祝劳动者的节日,全国放假一天。 民族节(5月20日): 1908年5月20日,在雅加达建立了印尼第一个民族组织“崇知社”(也译为“至善社”),旨在宣传教育、以科学救国和进行文化启蒙运动。崇知社的成立,标志着印尼民族的觉醒。后来印尼政府把“崇知社”成立的日子定为民族节。 建国五基诞生日(6月1日): 1945年6月1日,印尼总统苏加诺提出了“潘查希拉”五基原则,作为印尼建国的指导思想,意义重大。后来把这一天定为建国五基诞生日。

国庆节(8月17日): 又名“独立日”。1945年8月17日是印尼宣告独立的日子,每年这一天都要在总统府前广场上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各地也要举行以升国旗为内容的庆祝活动。 8月17日是印度尼西亚独立日。爬槟榔树是雅加达地区传统庆祝独立日的方式。约5米高的槟榔树刨光树皮后,再涂上厚厚一层油脂,顶端插着国旗,挂着奖品,爬到顶端的人即可以获奖。 全国体育节(9月9日): 1948年9月9日,印尼政府在爪哇梭罗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标志着印尼体育事业的诞生。印尼政府利用纪念这个节日,鼓励人民开展体育运动,重视身体健康。 建军节(10月5日): 印尼独立后,于1945年10月5日成立了人民治安军。印尼政府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印尼的建军节。每年这一天,陆、海、空三军要举行隆重的阅兵仪式。 青年宣誓节(10月28日): 1928年10月28日,印尼全国青年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雅加达举行,代表们宣誓:忠于一个国家,即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忠于一个民

最新西亚地理知识点

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耳其、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黎巴嫩、塞浦路斯,阿富汗共20国。 地貌 高原为主的地形。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气候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植被 西亚自然植被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很少,且有显著耐干旱特征;发达的根系、肉质茎、针状叶,多为矮生和垫状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风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较丰富的绿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较充足地区,绿洲上生长的枣椰林是其特殊景观。 石油资源 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其他矿藏有铬、铜、锑、锰、铁和磷灰石等。 (原创)

第六章 上古西亚文明

第六章上古西亚文明 一、本章复习提示 本章主要阐述的是西亚早期文明,介绍和阐述了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以及帝国解体后的西亚北非情况。 在历年的考题中,这一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或者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也有问答题出现的情况,虽然不多但是频率较高,因而考生需要熟记此章内容。 复习上,建议考生牢记每个交替时间段的时间以及一些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事件和改革,如大流士改革、高墨达暴动等。 西亚文明 三、本章考点与解析 (一)亚述帝国★★★ 1帝国的强盛 (1)亚述帝国的建立 亚述国家是以亚述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居民主要是亚述人。亚述城邦大约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 亚述国家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十一世纪初(中期亚述)时曾经十分强大,不仅向南征服了巴比伦,还向西远征黎巴嫩和腓尼基。不久,由于受到阿拉美亚人的入侵和打击,亚述很快就分崩离析,直到公元前十世纪末,亚述人又在西亚重新崛起。 当时,国际环境对亚述十分有利,埃及的势力已经衰落,赫梯帝国已经解体,巴比伦尼亚也处于长期不振的状态,因此亚述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从而在对外扩张中处于有利状态。亚述历代国王不断扩张领土,掠取奴隶、财物,到公元前七世纪,建成了一个包括全部两河流域、埃兰、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埃及北部的奴隶制大帝国。 2奴隶制的发展 公元前八到七世纪,是亚述奴隶制最发达的时期,当时奴隶制度迅速发展的客观经济前提是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征服战争中所掠夺的大量俘虏,成为奴

隶的主要来源,国王把他们分给神庙贵族、军事行政贵族、城市贵族和士兵。由于奴隶人数太多,国王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奴隶制农庄,所以采用了让他们一家一户种地、收取各种赋税和征召各种劳役的剥削方法,他们没有人身自由,随时被国王赏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王室奴隶。其他大小奴隶主也仿效国王,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奴隶耕种,然后收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这种形式的奴隶,依附在奴隶主的土地上,有一定的自己的经济,所以有人认为他们是农奴。事实上他们占有和使用的土地、牲畜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奴隶主,在法律上仍是奴隶,他们通常整家整家在奴隶主的土地上劳动,奴隶主出卖土地时往往连同他们一起出卖,奴隶主还可以用奴隶来抵偿债务,借约上往往有,如果他死亡或逃走了,概由他的主人负责。这说明奴隶在法律上是主人的财产。 3亚述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八到七世纪是亚述帝国的繁荣时期,但亚述表面上虽然很强盛,实际上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很尖锐,埃及、巴比伦尼亚、埃兰等地不断爆发起义。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非军事贵族奴隶主的力量逐渐壮大,他们同军事贵族奴隶主的矛盾逐渐加深,这样从内部削弱了亚述奴隶主阶级的力量。同时,国际上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埃及建立了第26王朝,小亚兴起了吕底亚,伊朗高原西部兴起了米底,早已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居住的迦勒底人势力也日益壮大,亚述终于失去了国际上的有利地位。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占据巴比伦独立,以后又同米底结盟,共同进攻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首都尼尼微被联军攻陷,帝国瓦解,残存势力不久也被消灭。 (二)亚述帝国解体后的情况★★★ 1后期埃及 (1)时间 埃及即利比亚舍易斯时期的埃及,包括第21一26王朝(约公元前1085一525年)。第21一25王朝时,埃及南北分裂,北方受到利比亚人控制;南方底比斯实际保持独立,后努比亚人在南方建立第25王朝(约公元前730一656年)。最后,舍易斯的普萨姆提克建立了第26王朝(前664一525年),再度统一埃及,直至波斯人征服埃及为止(公元前525年)。 (2)基本情况 这一时期的埃及,政治上极度软弱,虽然它也曾企图重温统治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美梦,但毕竟力不从心,未能达到目的。而且,它自身还经常处于外族的入侵和统治之下(利比亚人、努比亚人或称埃塞俄比亚人,亚述人和波斯人先后统治了这里)。 后期埃及时期,埃及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铁器被广泛使用,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很发达。城镇明显增多,这是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发达的一个重要表现。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战乱的不断,加剧了埃及内部的阶级分化。许多小生产者,甚至中等阶层的土地被兼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还促进了债务奴隶制的发展,许多自由民丧失自由,变成债务奴隶,这可能已危及到国家的兵源。因此,第24王朝时的法老波克霍利斯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其内容是:(1)禁止本利之和超过本金双倍,即利息不得超过本金;(2)债权人只能索取债务人的财产作抵偿,而不能占取债务人的人身,因为财产属于个人,而公民人身属于国家,国家需要他们服役。这项改革的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