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结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分析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分析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描绘,小说展现了盖茨比的炽热爱情和对美国梦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虚荣、贪欲以及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

故事主要由卡拉韦主人公尼克·卡拉韦来叙述。

通过卡拉韦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盖茨比及其周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卡拉韦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地描述了盖茨比的一生,同时也谈及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与故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其次,小说还运用了回忆叙事的手法。

整个故事是在卡拉韦回忆起与盖茨比的相识和相处时展开的。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作者将故事的发展与过去的回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时间的穿插和跳跃,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紧凑性和悬念感。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多重叙述的手法。

除了卡拉韦的叙述,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的口述和信件的引用。

这些多重叙述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多维度。

不同人物的叙述方式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观点,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最后,小说还采用了象征手法的叙事。

通过对色彩、物品、场景等的描绘,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绿灯象征着盖茨比对黛西的思念和对美国梦的追求;眼镜则象征着盖茨比的虚荣和身份的伪装等。

这些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故事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综上所述,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第一人称叙事、回忆叙事、多重叙述和象征叙事等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故事的结构和情节,使得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也成为了该小说被广泛传播和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叙事策略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叙事策略分析

影视动漫S t IWTW x S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叙事策略分析李苗苗(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2013年由莱昂纳多主演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还原度较高,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本文将结合电影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者、叙述方位、叙述分层等问题,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叙事学;叙述者;叙述分层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2-0134-012013年由巴兹•鲁赫曼导演、莱昂纳多主演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较大程度地还原了小说原作中的场景和事件,凭借一定的叙事策略,影片受到一致好评。

一、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影片开头尼克在同医生交谈,医生对尼克的病症诊断单上显示,“病态酒鬼、失眠症患者、深陷愤怒、焦虑、沮丧”,这个细节暗示叙述者即患帕金森综合征的尼克的叙述不可能完全可靠。

尼克在医生的鼓励下将1922年夏天关于盖茨比的故事写成了小说,为了提醒观众这是一部小说,导演还刻意将尼克写下的文字用书写体的字幕形式呈现在画面上,表明了尼克叙述的主观性。

结尾盖茨比凄凉地死去,这是一个时代的挽歌,尼克的个人评价是对于当时美国社会大多数人醉生梦死、随波逐流、麻木不仁、冷酷绝情的价值观的冷酷批判o在k影叙事理论中,叙述包括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

不可靠叙述的标记有许多,例如语调风格、克制叙述、叙述者无叙述能力等等。

该影片主要人物是盖茨比,但导演却从次要人物——尼克的角度来展开叙述。

影片开场是一段第一人称的独白,观众看不到说话者,只能看到黑夜中的一盏绿灯,当镜头慢慢移动并推进房间,观众才发现说话者是坐在沙发上的男子尼克,他正在向医生讲述故事,随后提到了主人公盖茨比。

根据不可靠叙述理论,利用剧中人物讲故事的这种语调风格是不可靠的,因为它存在极大的主观性。

此外,从电影开头、结尾或中间尼克所做的一些主观评价,不难看出尼克是一个单纯天真的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对立结构探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对立结构探析

作品评析吴聪敏[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不朽名作,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读者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着重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这一角度分析小说中主题以及人物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从而让读者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表现出作者对于“爵士时代”表面的繁华心存忧患。

[关 键 词]二元对立;美国梦;爵士时代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比如好/坏,对/错等。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语言视为一个符号系统,提出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概念: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历时(Diachronic)与共时(Synchronic);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句段(Syntagmatic)与联想(Associative)等。

此后,二元对立开始进入语言学领域,成为其基本理论之一。

著名语言学家、诗学家、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提出了用二元对立理论作为诗歌分析的方法,创立了语言学领域之一部分的诗学 (poetics)。

此后,许多文学批评家运用二元对立理论分析和阐释文本分析,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深化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以20 世纪20年代一战后的美国“爵士时代”为背景创作的一部中长篇小说,分析小说中主题以及人物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一、作品主题中的二元对立(一) 美国梦自身存在的二元对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最重要也最广受讨论的主题便是美国梦。

美国自建国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不论你的出身如何,只要坚持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探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探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探析[摘要] 由好莱坞导演巴兹-鲁曼执导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将于2013年暑期重新翻拍上映。

这部已经五次登上电影银幕的故事片根据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影片通过主人公的事业奋斗和爱情坎坷历程,感叹众多“美国梦”的覆灭。

电影中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和技巧为观众津津乐道,摄影机下,内聚焦、全聚焦与外聚焦的多元化叙事模式巧妙结合、运用,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深化影片主题。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影片效果一、影片简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好莱坞电影史上,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共有五个版本先后登上了电影银幕。

1926年的默片电影问世最早,但如今只剩下两分钟的预告片,完整版本已难觅踪迹。

1949年的电影版本票房收入不高,评论界也一片哗然。

最为成功的改编电影是1974年版本,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最佳音乐和最佳女配角奖。

影片以20世纪的美国为背景,演绎了纸醉金迷、莺歌燕舞的浮夸生活以及这种大环境下主人公的爱情纠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面临空前的迷茫和失落,社会经济和政治陷入一片混乱,对文明崩塌的绝望与恐惧情绪像瘟疫一样四处蔓延。

影片故事并没有突破东方爱情故事中典型的嫌贫爱富桥段,剧情设计上也无太多的特立独行之处。

穷苦家庭出身的盖茨比在荣升少尉军官后,终于获得了漂亮姑娘黛西的芳心,但他到法国参战后,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寂寞难耐的黛西很快投向了汤姆的怀抱,一个低俗、粗鲁却富甲一方的男人。

等盖茨比倒卖股票和私酒成为百万富翁后,他幻想着和女友重温旧梦,结果却遭到旧情人无比残酷的栽赃嫁祸,情人黛西开车故意撞死了汤姆的情人,却将所犯下的全部罪责推到盖茨比的身上。

影片的最后,黛西和汤姆言归于好,开始新生活,而在盖茨比的葬礼上却一片冷清,讽刺又无奈。

电影中的盖茨比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他靠着艰苦创业的精神,白手起家,为人也慷慨无私,在生活中充满了创造性的热情,积极游走于事业和爱情之中,不断展开人生新的篇章,积极乐观地面对坎坷,用每一滴汗水装点自己的梦想和未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分析美国梦的含义以及对个人追求的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分析美国梦的含义以及对个人追求的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分析美国梦的含义以及对个人追求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美国梦是一个源自于美国社会的广为人知的概念,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被定义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追求个人目标,获得经济独立与幸福生活的机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开始引发争议,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讨论和呈现。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所撰写的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其中对美国梦的描绘,深入探讨美国梦背后的含义以及其对个人追求产生的影响。

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二部分将阐述美国梦的含义,并探究其历史背景和主要特征。

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具体描述其中关于美国梦的描写。

通过讨论盖茨比对成功与成就感的追求、社会阶层与社会认同、以及爱情和幸福观念的扭曲,我们能更加全面地理解美国梦在小说中的体现。

第四部分将深入分析美国梦对个人追求产生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通过追求物质财富而带来的冲动与内心空虚感,过度追求成功导致忽视真正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奋斗与社会机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美国梦的含义以及对个人追求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反思和展望未来。

1.3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美国梦背后隐含的意义,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一文学作品揭示其中对美国梦的深入探索。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分析个人追求所受到的影响,引发读者对自身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的思考,并促进社会对于实现公平机会和平等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视。

2. 美国梦的含义:2.1 定义:美国梦是指在美国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实现自身目标和追求幸福的理念。

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后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和演变。

它象征着对个人自由、成功和繁荣的追求,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

2.2 历史背景:美国梦的核心理念可以追溯到美国建立之初。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大量移民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追求摆脱贫困、获得自由并打造更好生活的愿望成为了美国形成的内在动力。

社会学思维: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际关系揭示社会结构

社会学思维: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际关系揭示社会结构

社会学思维: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际关系揭示社会结构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组织和关系的学科,它旨在理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文学作品常常成为我们认识和探索社会现象的重要窗口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际关系来揭示其中所展示的社会结构。

了不起的盖茨比背景介绍《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创作的小说。

故事以20世纪20年代纽约市高层社交界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盖茨比对他心爱女人戴西的追求,同时展现出金钱、爱情和虚荣等主题。

1. 主要角色分析1.1. 盖茨比(Jay Gatsby)盖茨比是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令人着迷的角色之一。

他是个具有神秘身份却极富财富与魅力的角色。

他通过社交活动,以及对戴西的爱情追求,展示了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1.2. 戴西(Daisy Buchanan)戴西是一个富有、美貌又充满矛盾的角色。

她是盖茨比心目中完美女人的化身,但她同样被虚荣心和财富冲昏头脑。

通过与盖茨比和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地位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

1.3. 汤姆(Tom Buchanan)汤姆是戴西的丈夫,他代表着贵族阶级和保守观念。

他对于自己高贵血统和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盖茨比以及其他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角色产生冲突。

这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中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

2. 社会结构揭示2.1. 阶层分化小说中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阶层分化明显的现象。

上流社会(如汤姆和戴西)享受着优越的财富和地位,而中产阶级(如盖茨比)则为追逐繁华的社交界而努力。

这种社会结构极大地影响了人际关系和个体的价值观。

2.2. 金钱与虚荣小说中描绘了社交圈子中追逐名利、浮华生活以及表面虚荣的现象。

盖茨比通过捧场和举办派对来吸引上流社会,试图用财富来获得他所渴望的爱情。

这种展示了金钱与虚荣在社会关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论_了不起的盖茨比_的叙事结构及功能

论_了不起的盖茨比_的叙事结构及功能

论_了不起的盖茨比_的叙事结构及功能摘要:叙事结构具有超越文字的意义。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体现了该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叙事小说中不可多得的叙事佳作。

该部小说采用叙述分层的方式建构文本,富有技巧地展现了整个故事。

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该小说遵循季节的循环,同时又调整时间的速度和顺序,带有现代小说的非线形发展的特征。

另外,小说中空间上“东部”与“西部”、“东卵”与“西卵”、“纽约”与“灰堆”的对立构成超越地理意义的隐喻,揭示和深化了主题。

易起论文网/关键词:结构;时间;空间20世纪中叶批评研究的中心从以前的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转向对作品的形式研究。

从作者研究到文本研究的转向中,历经了二十年代的形式主义、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以及七八十年代从这二者中脱胎的叙述学理论,此三者可谓一脉相承,为现代小说的创新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二十年代应该是这样一个“形式时代”的开始,菲茨杰拉德便是处于这一转型期的代表作家。

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以作者为上帝的时代的逐渐结束。

新的创作理念使得菲次杰拉德突破旧有的叙事模式的局限,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革新,并赋予人物、读者更多平等、独立的空间。

可是,长期以来,也由于叙事学理论本身并不完善,评论界多侧重对他的生平、时代背景及作品的主题研究,而对其在形式,尤其是叙事形式方面的贡献和价值挖掘不够。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比较关注对菲次杰拉德作品叙述技巧的研究。

本文欲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菲次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叙事结构方面所作的探索,并力图突破形式的局限,思索叙事结构的功能。

结构问题是每个作家动笔创作时都要面对,而且要思考的问题。

现代叙述学理论告诉我们,叙事文本不同于故事本身。

故事是独立于文本的事件,而叙事文本是作者对故事素材的艺术处理后呈现于读者的文字。

由此可见,作者最后确立文本需要对原来的故事重新建构,因而,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在解读作品时极为重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叙事学解读作者:蒋茜茜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5期【摘要】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的3D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导演巴兹·鲁赫曼将最擅长的华丽视效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致的服装造型,奢靡的建筑场景,打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华丽的3D爱情巨制”。

本文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对该部影片进行解读,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隐喻象征等角度剖析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隐喻象征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的3D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托比·马奎尔等主演。

导演巴兹·鲁赫曼将最擅长的华丽视效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致的服装造型,奢靡的建筑场景,打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华丽的3D爱情巨制”。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纽约长岛上层社会富人的奢华生活,讲述了盖茨比这个白手起家的普通男人,通过种种努力发家致富,试图重新赢回出身于上层社会黛西的爱,却最终命丧黄泉、爱情破灭的故事,以盖茨比的悲剧反映了“美国梦”的幻灭。

导演巴兹·鲁赫曼通过声画语言的刻画,较为完美地将小说叙事向电影叙事做了转换,呈现给观众一场华美中带着悲怆的视觉盛宴。

电影叙事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它借用文学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以结构主义和普洛普理论作为基础,强调对影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内在性和抽象性的研究。

①电影文本包含影像、对白、音乐、色彩等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所以电影叙事学主要涉及影片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审美特性等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基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做一次解读。

一、叙事技巧:多元叙事的聚焦运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运用了倒叙、回顾式叙事、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交错运用的叙事手法使这部作品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艺术研究已有很多,但鲜有触及该作品的叙述结构关系。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叙述结构关系的分析,包括顺序、间隔、反差和比例,试图从叙述学的形式要素方面来对小说的叙述艺术进行研究,指出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超前性。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结构关系;顺序;间隔;IL差;比例
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小说叙述艺术,尤其是“人物视角叙述”等已被研究得很多,本文试图从叙述学的形式要素方面来分析其叙述艺术,且再将这所谓的“形式要素”范围缩小,便成为叙述结构关系分析。

叙述的结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顺序、间隔、反差和比例。

下面试图从这四个方面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下文全部以《了》代替)进行细致分析。

一、顺序
顺序是指事件与事件之间位置的前后次序。

《了》的叙述顺序主要是时问顺序和空间顺序。

首先是时间顺序。

事件之间的时间拉长、延伸甚至错置在《了》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整部小说贯穿尼克对有关东部两年生活的回忆,而其东部之行历经春夏秋冬,恰恰是一个四季周期的循环。

同时,在文本中,作者有效地调整了时间的速度,拉长某一季节(如夏季)、某一天(如茉莱尔事故发生当天),甚至某一时刻。

但有时候也把时间无限地缩短,比如盖茨比的一生便是在尼克与盖茨比或者尼克与乔丹的谈话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而叙述者尼克所给予的只是一些生活片段而已,几个夜晚、几次宴会、几次午餐、几次拜访、几次冲突,便将盖茨比、黛西、汤姆以及乔丹、茉莱尔这些主要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

小说的前两章仅仅是提到当前的盖茨比(1922年);第三章,人们议论盖茨比,多是流言蜚语,涉及到盖茨比在一战期间的经历(1918年),同时,叙述者尼克第一次见到并结交盖茨比,交代了盖茨比1917年的一些经历;第四章,乔丹讲述五年前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故事(1917年);第五章,1922的盖茨比;第六章,盖茨比向尼克讲述自己与黛西的恋爱细节,更重要的是交代了盖茨比的奋斗史,大致是1910年到1917年之间的经历;第七章,1922年的盖茨比;第八章,讲述盖茨比战前和战争中的一些事情;第九章,盖茨比的父亲出场,讲述盖茨比小时候的事情以及其年轻时的奋斗经历等等。

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问顺序,应该是第九章、第六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八章等。

当然,在每章中,现时与过去是相互穿插进行的,盖茨比简略而又传奇的一生便完整地展现出来,一个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悲剧英雄形象整却又含蓄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后,我们看看空间顺序。

“空间性这一概念强调了空间在被使用中留下的历史痕迹和意识形态影响,指出了空间性的形成是人为地和历史性的,使得空间成为一个可以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包括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概念。

”-1 空问性在菲茨杰拉德小说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从底层阶级到上流社会、从乡下到大都会以及从中西部与东部之问来回迁移的隐形空问流转便是例证。

在文本中形成了东部与中西部、东卵(East Egg)与西卵(West Egg)、纽约与死灰谷(V alley of ashes)鲜明的空问框架。

在这三组对比强烈的空间转换中,叙述具有了层次感。

叙述者包括盖茨比、汤姆、黛西和乔丹都来自于具有传统的道德典范象征意义的中西部,但是他们都混迹于“非物质的物质至上主义”盛行的东部繁华地带,这是基本的空间机制,包含大空间(时代、社会背景)和小空间(具体活动场所、环境),但是最终尼克还是回到了中西部,形成一个中西部——东部——中西部之问的空间循环,叙述者尼克、乔丹以及凯瑟琳都居无定所,徘徊于朋友或者亲人的寓所与旅馆之间,四处浪,这种空问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人物精神的无所依托感。

二、间隔
间隔,是指属于同一个故事的各个事件之间相衔接的距离。

“一部小说总是由一个占主导地
位的基本故事链所构成,任何一个故事链又都是由无数个小的事件所组成。

因而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衔接距离就成为小说家在结构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部成功的小说文本是对这种距离调度控制得恰到好处的结果,“波兰文艺理论家奥索夫斯基曾说‘康拉德的小说可以引起许多有关故事的结构本身影响读者的感受的思考。

’其具体做法就是:‘在一个故事中留下间隙,后面再回过头来叙述,因此而与一个编年史的次序不端的放到一起,使读者本来不理解的事件逐渐明晰起来。

”菲茨杰拉德深受康拉德的影响,甚至其不少作品的叙事结构都模仿了康拉德。

《了》的人物视角叙述手法的运用便是从康拉德那里借鉴而来,在借鉴其叙述人称机制的同时,也采用了康拉德的问隔叙述法。

在《了》中,关于盖茨比的一切被叙述者分成九章切成多个片段,分时段展示,中间有停顿也有其他事件的插入,于是盖茨比的故事被切割成少年时代、奋斗史、1917年与黛西的恋爱故事、从军生涯以及发迹史等多个年龄段,每段故事之间都有停顿或者间隔。

对黛西撞死汤姆情妇的事故,作者也很好地运用了间隔叙述。

事故发生后,尼克、汤姆和乔丹路过事故现场,随后尼克回到寓所遇见盖茨比,盖茨比简略地讲述了事故过程。

之后,作者将这一事故放在一边,类似于中国古代章回小说里的“花开两朵,各表一家”,运用插叙讲述了一些关于黛西与盖茨比的往事,也叙述了尼克的工作并交代了尼克与黛西的关系终结,之后,尼克才跳出来,将事故发生后的凯瑟琳、威尔逊的表现以及盖茨比被杀害经过娓娓道来。

这样的处理方式切断故事的连续性,在高潮戛然而止,留下悬念使小说更耐读耐品。

三、反差与比例
“反差是指两个毗邻衔接的事件或场景在情感色彩、意味指向等方面的融洽度和一致性。

反差度越小情节发展显得越平稳,情感的对比也相应缓和;反之则情节就跌宕起伏,情感的流向也会因一种矛盾和逆流的产生而得到强化。

”这一点在《了》中体现得也很明显。

第一,盖茨比本身境遇形成的反差。

他出身卑微,从一个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大富翁,这是一种反差;第二,盖茨比对黛西的牺牲和黛西对盖茨比的冷漠,在盖茨比顶替黛西的罪名后,黛西和汤姆密谋将威尔逊的枪口引向盖茨比的胸口,导致后者的惨死;第三,盖茨比生前门庭若市,死后葬礼上门可罗雀;第四,汤姆的实用主义、婚外情与盖茨比的理想主义、爱情始终不渝形成反差,但是前者以喜剧结局,后者以悲情谢幕,也是一种反差。

形式结果的功能作用还存在于故事中两个不同事件在文本的叙述时空上的比重,这种比重构成了所谓的“叙述比例”(也即文字上的多寡);“它意味着叙述者对某一事件的态度:是强调、突出,还是回避、淡漠。

因而,通过这种比例方面的分配,同样一个故事会给人以不同的面貌,因而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
这种结构关系上的陌生化组合会带来意义的变异,也能对读者的阅读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了》中,作者便充分利用了这种结构比例功能,盖茨比给人的基本印象是一个文质彬彬、有教养、风度翩翩的成功男人,而且感情专一、誓死不渝,富有、大度而平易近人,他被作者塑造成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英雄。

但事实是,盖茨比所带来的更过是负面的东西,他通过贩卖私酒、做投机生意而成为暴发户,并且善于撒谎、虚荣而又愚蠢,生活上也极尽浮华和奢侈,挥金如土而又无所事事,为了一场虚无的美国梦被操纵者汤姆和黛西所掌控,最终惨死游泳池。

这里面的奥秘就在于文本中的限制性叙述,将那些关于盖茨比的负面通过流言蜚语展现,而其他人又大多怀着嫉妒或者憎恨的心理,比如汤姆,结果造成了其可信度的降低;反而是盖茨比对叙述者尼克所说的话更值得信赖,因为尼克人们已经先人为主,他给读者留下一个正人君子、道德评判者的中立形象,他所展示的一切应该都是真实的。

关于盖茨比的描写,零碎而简略,往往浅述辄止,显得神秘、模糊但又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反是汤姆浓墨重彩,他首先以一个肆意挥霍的上层人出场,而且言谈举止傲慢自负,不仅是一个花花公子更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其次他有婚外恋,生活放荡,行为卑劣;最后,陷害盖茨比致死。

于是这种叙述比例的偏重便造成了汤姆的负面形象和盖茨比的正面形象的树立。

通过这些叙事的结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了》在叙事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也能发现菲茨杰拉德深受康拉德的影响,而其小说里的现代性也更暴露无遗。

正如菲茨杰拉德本人向编辑Maxwell E.Perkins表示的一样:“我要写出某种新的东西——某种非同寻常的、优美的、朴实而具有复杂模式的东西”,为了达到自己的期望,他在小说的叙述艺术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菲茨杰拉德死后才受到评论界的推崇,由此至今,学术界对其及其作品研究的热度丝毫未曾减弱,可见其创作的超前性。

另外,也许,从叙事学角度来研究康拉德对菲茨杰拉德的影响不失为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潘纯琳.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 Bruccoli,MaRhew J,Margaret M.Duggan.Coespondence of Scottfitzgerald[M].New York:Random House,1980: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