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模式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能力影响的研究

我认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原文理解和译
文 内容及表 达方式有很大影响作用。
我认为汉语 注重话题 . 在翻译 时. 句子主题/ 速题 40 .6 关 系不能完全与英语的主谓语结构等同起 来。 我认为语篇逻辑连接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高低密 切相关。 4 1 .7 .4 5 3 .0 7 0
思 维 模 式 差异 成 为 影 响 翻 译 能力 、 翻译 方 法 和 质 量 的 重要 因素 。
种 提 高 外语 能力 的手 段 ,导 致 学 生对 自身 翻 译 能力 缺乏 正 确 的
认 识 和 评估 。然 而 , 查 数 据 ( 下 表 ) 调 见
i 问卷题项 平均值 标准差
必须 深 入 研究 与语 言 与 文 化 均 有密 切 关 系 的 思维 方 式 。”1 决 f l 它
定着 人 们 “ 待 问 题 ” 方 式 和方 法 。 翻译 实 践 中 , 为翻 译 的 看 的 在 作
基本 单 位 ,语 篇 所 体 现 的 思 维 特征 对 于 学 习 者 的英 汉 互 译 能 力 往 往 会 产 生 干 扰 和 负 迁 移影 响,如 果 忽 视 两 种 语 言 的 思 维 模 式 差 异 ,会 使译 文 受 众 对 于 译 文 的反 应 无 法 达 到原 文 受 众 对 原 文 的反 应 的对 等 , 阻 碍 了文 化 的传 播 , 影 响 了译 文 的可 读 性 。 这 也
摘 要 : 汉语 篇 在 结 构 上存 在 差 异 , 英 而这 种 差 异 则反 映 了英语 的直 线 性 思 维模 式和 汉 语 的 非 直 线 性 思 维模 式 。 在 翻 译 中 . 如 果 忽视 了这 种 差异 , 会影 响译 文 的 可读 性 。 维模 式 是 影响 翻 译 能 力 的 重要 因素 。 文 对 中 国地 质 大 学英 语 专 业 学 生 则 思 本
中西思维差异与翻译

n e v h i a y 形合) ad ep ae oe cat g e t ( d c sfn n n b u . 33中国人重本体思维 , _ 西方人重客体思维 中国古代推崇 “ 天人合一” 而西方则是“ , 天人相分” 即中国文化 以 ,
人本为本 , 西方 文 化 以 物 本 为 本 。 中国人 这 种 人 本 文化 长期 沉 淀 , 成 形 了汉民族本体型 的思维方式 , 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 、 推理和研究事
1引 言 .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功能 , 使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思维看不见 、 听不 到 、 摸不着 , 以某种方 式体 现出来 , 它 在人类社会 中语 言便 成为了 思 维 的 重 要 载 体 。 言 表 达形 式 上 的差 异 是 不 同 文 化思 维 方 式 的 反 映 。 语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 的辩证关系 ,思维决定了语言的表达 形式 ,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载体。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 也是一 种思维活动。“ 翻译是译者将原语 文化信息转化成异语文化信息并求得 两者相似的思维 活动和语言活动。” 思维活动是翻译最根本最 隐蔽的 “ 深层活动。 ( ” 黄仲廉 2 )翻译 的本质是不同的思维形式 的转换 。( 4“ ” 包惠 南 5) 6 。因此 , 在翻译活动中有必要对 比中西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 表现 , 揭示其差异对 翻译活动的影响 , 从而尽量减少或避免 由于对思维 模式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西 思 维 方 式 产 生 差异 的原 因 . 文化和哲学是不可分割 的,民族文化和哲学给思维形式和语 言表 达法以极 其深刻 的影响 。 所以研究语言离不开研究思维 。 造成 中西思维 差 异 的 方式 很 多 , 重 要 的 原 因是 两种 文 化 的 哲 学 观不 同 。中国 的 哲学 最 传统主张“ 天人 合一” “ 、万物 皆备 于我” “ 、 悟性” 所 以中国文化求全求 , 和谐 , 重个人感 受和“ 心领神悟 ” 而西方哲学则主张“ ; 人物分立 ”重形 , 式论证 , 崇尚个体思维 , 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 。 中西方民族 的经 济制度 和生活环境也对思维 方式 的差异有影响 。 中国是一个农业 大国,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闭的生活环境 是中国 人的思维局限于本土之 内,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又促使了人 与 自然 “ 和谐的思想形成 。西方 民族发达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要求对外扩张和掠 夺 , 于海 洋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善 于与 自 搏斗 , 尚人的力量 , 居 然 崇 主张 征 服 自然 , 维相 对 开 阔 。 思 3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表达上的不同 . 31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 . 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早 在十九世纪 中国 “ 尚象 ”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形象的思维方 式, 西方文化 “ 尚思” 的文化传统形成 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 这种思维 方式的差异在汉英两种文字上都有充分的体现。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 字, 绝大多数的汉子都是音 、 、 形 意结合的三维表意文字 , 其特点是由其 形可以知其义 , “ 、 、 。而英语是一维表音文字 , 如 森 打 跑” 读音与意义之 间没有任何联 系, 抽象性极强 , 而且一词多义现象较多。英汉这种不同 的思维方式还 反映在语言结构上 :汉语表达的重要特点是 ‘ ’ ‘ 、 “ 实 、明’ ‘ ’‘ ’‘ ’‘ ”( 直 、显 、形 、象 ’ 连淑能 16 ,即措词具体 , 3 )“ 涵义 明确 , 述直 叙 接, 常常借 助于比喻 和形象。”ii 3 )“ ( d19 ,英语的抽 象表达方法主要见 p 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 这类名词涵义概括 , 指称笼统 , 覆盖面广 , 往往有 种 ‘ ’ ‘ ’‘ 、 曲’ ‘ ’ 虚 、泛 、暗’ ‘ 、隐 的魅力 。” ii 2 ) (pd1 8 。所 以, 在翻译过 程 中往往要进 行具体与抽象的转换 。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时词序及句子结构的影响初探

【 教法研究 】
英 汉思维模 式的差异对翻译 时词序 及句子结构 的影响初探
王 ( 四川 民族学 院 军 康定 6 2 6 0 0 1 ) 英语 系 , 四川
摘要 : 思 维模 式 的差异 是 影响 翻译 质 量的 一 个重要 因素 。英 汉思 维模 式 的 不同反 映在 语 言上 , 就 是英 汉词 序 和 句子的
维 模式 还 表现 在很 多 方 面 , 比如 汉语 注 重形 散 而 神不 散 , 英 语则 逻 辑性 较强 等 差别 , 这里 便不 一 一赘 述 。 三、 英汉 词序 及 句子 结构 的 特点 1 . 英语 词 序及 句 子 的特点 。英语 的词序 有 时是 与汉语 词序是一样 的 , 比如 C h i n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a n k , 翻 译 过 来 就 是 中 国建 设 银行 ; b e a u t i f u l g i r l , 翻译过 来是 漂 亮 的女孩 。 这 些 例 子都 是形 容 词在 名 词 的左 边使 用 , 翻译 的 时候 和汉 语 具 有 一致 性 。 但 是事 实上 , 英 语 的语 序远 没 有这 么简 单 , 虽 然 它 与汉 语还 是 存在 一些 相 似 的地 方 。其 实 , 英 语 词序 的 个 最大 特点 就 是 , 词 序不 是 绝对 的固定 。而句 子 的特 点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汉英思维模式之差异及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许 多部 分 , 部分 之 间有 着密 切 的联系 , 各 因而 构成一
个 整体 。要 了解 整体 中的各 部分 , 必须 先 了解整体 。 在 整体 思维 活动 中 , 人们 的认 识 往 往是 从 整 体 到 部
的理 性思 维 定 势 。表 现 在 语 言 上 , 语 句 子 重 “ 汉 意
语 言既 是 人 们 用 来 表 达 对 客 观 事 物 认 识 的工 具 , 是 思维 的主要 载体 和思维 的 主要表 现形式 , 也 从
丰 富多彩 的语 言 的表 层 结构 上 , 我们 可 以看 出汉 英
态手段 ) 现词 语或句 子 的连接 ; 实 所谓 ‘ 合 ’ p r- 意 ( aa
顺 序或逻 辑顺 序 层 层 推进 。因 此 , 人把 汉 语 句子 有 结构 比作 ‘ 浪 形 ’ 构 , 波 结 英语 采 用 主从 关 系 的 ‘ 形
分, 对整 体 了解得 越多 , 对部 分 了解 得 也越 多 。分 析
思 维认 为个体 元 素 决 定 整体 。认 识 从 部 分 开始 , 即 由部分 到整体 , 经 验 人手 经 过 判 断推 理 达 到 对 整 从 体 的认 识 ” ¨。
作 者 简 介 : 孙 文荣 ( 9 1一) 女 , 南 郑 州 人 , 北 水 利水 电 学 院外 语 系 教 授 。 15 , 河 华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具象 思维 也 叫形象 思维 . 是个 体对 其意识 中 的物 象 资料进 行有 目的加工 的操作 活动 象思 维是 人们 抽
在 认识 活动 中运用 概念 、 断 、 判 推理 等 思维形 式 , 客 对 观 现实进 行 间接 、 概括 的反 映的过 程 。具象 思维 和抽
象 思维两 种形 式 的思维 活动 在不 同的 国家 同时存 在 .
一
、
具 象 思维 与抽 象 思维
中国人 喜 欢用 具 体 的形 象 来 描述 抽 象 事物 和 现 象 . 表达 自己的感情 与 思想 下列 成语 就是 很好 的 或 例子 : 哭笑 不得 ” 直译 为 “ o k o h te u h “ , N t n Ww eh r ol g t a
o r” r y 实际 的意思 就是 : n n sli i rsig c t f do ee ads es 0i fn t n o os l su t n ri si e i ai .汉语 成语 的含 义 是 显 而 易 见 mp b t o 的 , 们很 容易 理解 。然 而 , 人 英语 成语 大 多来 自典故 、
中英思维方式 的差异对翻译 的影响
文 锦 4
摘要 : 比较 了 中 西 方 思 维 方 式 的 差异 , 讨 了英 汉 两种 语 言 中的 表 现 对翻 译 的 影响 , 探 以更 好 地 进 行 两种 语 言 的 转 换 , 从
而 提 高 翻译 的质 量 和 效 率
关键词 : 中西 方 思 维 方 式 ; 言 : 维 ; 译 语 思 翻
由于历史 和文 化 的原 因 . 同 的民族在 两种 思维 模式 不
圣经 故 事 、 言或 文 学作 品 . 们 不 能从 字 面上 去 理 寓 人
英汉语篇形合与意合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二 、 汉语篇形合与 意合差异对英汉 互译 的 英 影 响 ’
任何语言都不是独立地使用 一种固定 的表达模式来传递语 言信息的 , 而是两种模式的混合 自由作用 。但是受文化 背景 、 思 维模式的影 响 ,在表达过程 中会表现 出不 同的特点。英 语重形
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 行文 注重结构 、 形式 , 注重显性接应 , 以形
一
、
引 不可或缺的。它是如此地不可或
以致 当主语 因修辞原 因而移位 时, 甚至要使用形式主语来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 了与其相应 的文 缺 , 句子的主谓之间没有强制性 的一致关系 , 化 。西方 人重形式分析和逻辑 推理 , 调“ 强 由一到多 ” 的思维传 足空位 。汉语重意合 , 句法地位并不十分重要 , 统 。在处理问题上 , 注意把具体问题从总体 中分离 出来 , 把极复 主语对谓语动词 的形式没有决定作用 , 在语境 ( 包括上下文 、 情景语境 、 常识与背景知识等 ) 中为交际双 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 的形式 和部分 , 然后逐一去研究 ; 民 汉 以意承脉 , 因而汉语 中存在大量的无 族讲究 “ 天人合一 ” 重视 整体思维 , , 注重心理 时空 的思 维方式 。 方所共知 的主语常常省去 , 如 译成英语时则 要补 在处理问题上 , 注意从 整体上 , 从一事物与 他事 物的联 系上加以 主句或主语省略句。 以下汉语 中的无主句 ,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2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3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4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5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6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8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9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10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11 从女性主义分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12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3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14 《金色笔记》中女性主义的误读开题报告+论文( )15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6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17 英语外教与中国英语教师写作教学风格对比研究18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9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20 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21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2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23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24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25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26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艺术特色27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28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29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30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31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32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33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34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35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36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37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9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40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41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42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43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44 从多维视角分析英国下午茶文化45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46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47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48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49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50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51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52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53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54 中医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55 中西文化中的颜色内涵之异同56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57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9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60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61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62 移民影响下的美国文化特点分析63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64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65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66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67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68 詹姆士•费•库伯《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殖民主义69 论中美送礼文化差异70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71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72 《野性的呼唤》和《老人与海》的对比研究73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74 翻译历史观:新闻发布会口译研究75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76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形象变迁的意识形态分析77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78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79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80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2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83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84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85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86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87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8889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90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91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92 从《欢乐合唱团》看美国中学教育93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94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95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96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97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浅析售后服务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98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99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00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101 怎样结束诗歌:罗伯特•洛威尔的结尾102 解读海尔奥运营销战略103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104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105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106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107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108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109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110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11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112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113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14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115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开题报告+论)116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117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118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19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120 小说《珍珠》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21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22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123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24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125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126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127 从《红楼梦》及其译本看中英非赞同表达的异同128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129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130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131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爱伦•坡的《黑猫》132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133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134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135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36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137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138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39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40 从《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41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142 由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看南方身份没落143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144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145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146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47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48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149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150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151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152 中法身势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53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性格成因154 马尔福的嫉妒155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56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157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58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159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160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161 英汉谚语特征对比分析162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63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164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65 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166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67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68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69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170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71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72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173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174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175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76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177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78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79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180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81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182 《魔戒》中的生态元素18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184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85 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夸张-基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186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187 缺乏包容性:浅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188 论促销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189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190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9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192 An Analysis of Femal 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193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194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195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196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97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198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19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 广告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