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和《国学概论》

合集下载

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经史子集]

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经史子集]

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说明:任何书目都可能以偏概全,这是第一,第二,多半会带有个人喜好成份,这一点,就连胡博士的书目都受到梁启超先生的责问,何况我等区区小辈,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历来是我国图书传统的分类方法,题目即为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所以我一仍其旧,并参考其他学人,选出其中的最基本的核心书籍,简要略述如下:【经部】《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

这是儒家的核心著作,要先理解经文的意义,再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经学,我认为乾嘉朴学的治学方法是有意义的。

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注疏》。

如再讲,可以说十三经几乎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但尤要者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左传、论语、孟子。

经部书是国学精华,语言文字之学(旧之小学)是基础,乾嘉以来诸大师小学功力多深厚。

只有这两关学扎实了,后面的就不怕了。

《说文解字》、《广雅》,这两部书很重要,先秦两汉的书很多字义的解释要靠它们,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注本较好。

另外还有《经传释词》《经籍纂诂》《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等。

【史部】《二十四史》及清史稿。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浓缩在书里面,虽说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但现在还没出现能代替它们的史书,所以也就必读了。

其中,前四史更是必读书,是纪传体史书的经典代表,文史俱佳。

除前四史外,《明史》亦佳。

《水经注》、《通典》、《文史通义》分别是地理书,政书,史评书。

尤其是通典,对我们了解唐以前的典章制度很有帮助。

另外有《史通》、《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国语》、《战国策》《二十二史札记》等。

《四库全书总目》、《书目问答》,目录学是作学问和入门的要旨,知道有哪些书,学什么看什么样的书是作学问、出成果的关键。

前者收书3500余种,后者也有2200多种。

近日我曾购得《輶轩语详注》一本,《輶轩语》原为张之洞撰,此书可视为《书目答问》的精简本,其中所列经典可作重要参考。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精彩摘录
“国学者,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钱穆先生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国 学的理解,他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 体。
精彩摘录
“国学之道,贵在持经达变。”钱穆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国学的方法论。他 强调了学习国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变化。同时也要在实践中 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道德不重权利。”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时,钱穆先生指 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重视道德和伦理,而不是重视权利和利 益。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传统不重变革。”钱穆先生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保守元素。 他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文化不太注重变革和创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局限之一。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是一本由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所著的书籍, 它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国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钱穆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 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通过对中国传统 文化和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它对世界文化 的贡献。他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奥,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字非常简洁、清晰,让人能够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想。同 时,这本书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阅读感受

国学 钱穆

国学 钱穆



常州府中学
南京钟英中学
二、偏向科学考证
对新文化运动的总体看法:
《国学概论》:“新文化运动,唱自胡适之、陈独秀,以文
学革命为旗帜,以社会道德思想一般之改进为目的,以西洋 之科学与民治为趋向之标准,以实验主义的态度为下手之方 法”
《国学概论》:“胡氏自述其实验主义者之态度,亦即新文
心术,覆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持论稍稍近 宋明,则侧目却步,止为非类,其不诋诃而揶揄之,为贤 矣。”
《国史大纲》书前言“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 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 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 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 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 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 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 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钱穆与国学研究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原名恩鑅,1912年改
为今名,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等等。
《中国史学名著》:
“事情的复杂性,变化性,定要从编年里去看,才懂得这事
之本末与常变。” “我们研究历史,更重要的在应懂得历史里边的人。没有人, 不会有历史。从前历史留下一堆材料,都成为死历史。今天 诸位只看重历史上一堆材料或一件事情,却不看重历史上一 个个人,这将只看见了历史遗骸,却不见了历史灵魂。” “一段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神,这一番精神,可以表现 在一人或几个人身上,由此一人或几人提出而发皇,而又直 传到下代后世。”

钱穆国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

钱穆国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

钱穆国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篇一钱穆国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哎呀,读了钱穆先生《国学概论》的第二章,我这心里头可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觉得这第二章就像个神秘的宝盒,充满了未知和好奇。

钱穆先生的文字,有时候感觉像个老学究在那慢条斯理地讲着大道理,可仔细琢磨,又觉得挺有滋味。

这一章里提到的那些国学的概念和理论,可能、也许对很多人来说,会觉得枯燥无聊。

但我觉得,嘿,这就像是挖掘宝藏,你得一层一层地剥开那外面的泥土,才能看到闪闪发光的金子。

比如说,里面讲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就在想,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忙着追求新东西,那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是不是被我们冷落了呢?也许是,也许不是。

我觉得钱穆先生的观点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国学认知的一些黑暗角落。

但同时,我又在想,他的观点是不是就完全正确呢?我觉得吧,可能也未必,毕竟时代在变化,我们的理解和看法也会跟着变。

就像我们现在,一边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一边又渴望从国学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难道国学就只能被供奉在高高的神坛上,而不能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吗?读完这一章,我真的是思绪万千,感觉自己像是在国学的海洋里畅游,时而兴奋,时而迷茫。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趟“旅程”,真好!篇二钱穆国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哇塞,读完钱穆先生《国学概论》的第二章,我这脑子都快炸啦!说真的,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读懂吗?”可没想到,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这第二章里讲的东西,就像一道道难题,摆在我面前。

我一会儿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会儿又觉得“哎呀,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

比如说钱穆先生谈到国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我就在想,这些书在古代那可是宝贝,可到了现在,我们还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吗?也许能,也许不能。

像里面提到的一些古人的思想和观念,有时候我觉得太陈旧了,不适合现在的社会。

可又一转念,难道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吗?我觉得这还真不好说。

钱穆先生的文字,有时候像个严厉的老师,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有时候又像个亲切的长辈,耐心地给我讲道理。

讲国学的多骗子,读懂这几本书,秒懂国学骗子学问功底

讲国学的多骗子,读懂这几本书,秒懂国学骗子学问功底

讲国学的多骗⼦,读懂这⼏本书,秒懂国学骗⼦学问功底⽂/马庆云前⼏天写“我的年度书单”,聊到了今年(最近两年来)知名作家们出版的⼀些⼩说。

有读者私信问我,能否推荐⼏本国学⽅⾯的专著书籍。

⼀下⼦把我难住了。

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国学”这个词没有教授提过。

我们中⽂系的学⽣,就像是杂⾷动物,什么都吃,也吃草,也吃⾁,有时候,是⼝屎,都得啃⼀啃。

当然,“是⼝屎”不是特指《幻城》、《⼩时代》啊。

单独推荐国学专著,其实不够妥帖。

我⽐较认可上学那会⼉中⽂系的学习氛围,什么都吃,什么都啃。

⽐如,我们上先锋诗歌的课程,就不仅讲先锋派的诗歌及其作者,⽽且讲西⽅哲学,尤其是康德、尼采、⿊格尔等等,都得涉猎,不然,先锋诗歌的课程就听不懂。

再⽐如,我们讲中国古典⽂学的时候,竟然要去历史系旁听印度宗教史,要了解印度⼀些⼩教派的事⼉。

⼤学的有趣之处在于,什么都讲,⼜什么都不讲,进门了,就得⾃⼰找着读。

所以,我觉得,推荐国学的专著的⼤前提,是⾄少要读三本书。

⼀本是罗素的《西⽅哲学史》。

这本书,在⼤学⾥边的哲学系,好像是教学课程任务,是教科书。

⽼罗这本书的好处就是把西⽅的哲学很好地归纳了出来,可以管中窥豹了。

第⼆本,则是胡适先⽣的《中国哲学史⼤纲》。

这本书胡适先⽣就写了⼗⼆篇,重点就讲了孔孟荀庄墨等等。

第三本,则是冯友兰先⽣的《中国哲学简史》。

这书是⼆⼗⼋章,把中国哲学史“讲全了”。

读完这三本书之后,应该可以建⽴对西⽅哲学还有中国哲学的概貌认识了。

您可能也就会觉得,哲学这东西是相通的,东西⽅也都是殊途同归的。

继⽽再回来读“国学”书,就可能事半功倍了。

我不建议在没有东西⽅哲学史基本功的前提下读“国学”。

继⽽,为⼤家推荐⼏本国学专著。

《章太炎国学讲义》章太炎先⽣是近代中国的风云⼈物,关于他的事迹,并⾮本⽂重点,不赘述。

我之所以把《章太炎国学讲义》列为国学专著的推荐书⽬,最主要原因是我读书少,也没读过⼏本国学书。

其次,则是章太炎先⽣涉猎⼴泛,不仅有中学的基础,⽽且西学⽔平也堪称绝代。

国学书籍人生必读

国学书籍人生必读

国学书籍人生必读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五本国学书籍人生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国学书籍人生必读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高校》《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庄子》《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

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玩耍,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

4、《孟子》孟子,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山东邹城人。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闻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墨子》墨子,名翟(dí),华夏族,滕国人。

国学-入门心得

国学-入门心得

最近闹非典,在荷塘的石头上、工字厅前的树林里面、东操的看台上、比较放松的看完了三本国学入门书,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和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

有趣的是,三本书分别是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三家大出版社出版的,可见国学普及,倒有点流行起来的意思,虽然这几本书,最年轻的也有快60岁了。

钱穆先生的书,本来是做为中学教材的,钱先生还哀叹中等学校程度低落,殊不知现在大学课堂,也未必有这样程度的讲授了。

若能神游民国十七年之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和苏州中学,听先生亲授此学,面陈所惑,诚一快事也。

钱先生此书,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国学概论,其实应该叫做《中国学术思想史概论》,钱先生注意的重点倒不是国学各门科的成就,而是两千年治学思想之变迁,所以做国学入门,并不恰当。

如讲述佛学一章,钱先生更注重的是佛经翻译和传播的历程,而不是中国佛学本身的分门别类的思想内容,这一点上,没有曹伯韩先生的书更名副其实。

钱穆对宋明理学之研究和清代学术之研究颇为重视,所以这部分讲述的也特别多。

让人有点悲哀的是,如同王小波对朱熹理学的嘲笑,这部分学术虽然弄得纷繁复杂俨然大宗,却空泛无稽甚至流于诡异。

清代汉学,虽然复古,到后期诸子研究兴起,看起来有点像文艺复兴研究古希腊学术的热热闹闹,结果却完全不同。

为古而古,出不了新思想。

诚如曹伯韩先生说,虽然乱世是出思想大师的重要条件,但是五胡十国也是乱世,怎么没有像战国之际一样百家争鸣,因为那个时候徒有乱世,而没有上升的阶级,所以没有进步的经济根源。

汉学复兴和文化复兴的差异也在这里。

钱先生主张古代思想变迁的几句话却很有道理,先秦诸子,为“阶级之觉醒”、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现“、宋明理学则是“大我之寻证”。

钱氏的书还有一个好处,因为作者除此书之外,还有很多分学术时代的专论作品,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研读,如对两汉经学感兴趣,可以去看《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如对清代学术有兴趣,可以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可惜《清儒学案》丢失了。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理解附答案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理解附答案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理解附答案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

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

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

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

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

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以此督促自己。

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

(《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

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

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

(《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与严耕望(左)、余英时(右)
《国学概论》
❖ “国学”的概念与“西学”相对,“国学”便 是待整理国故
❖ 钱穆先生在此书中主要阐述了“中国两千年 来的学术思想流转迁变之势”,他认为
❖ 先秦诸子为“阶级之觉醒” ❖ 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现” ❖ 宋明理学为“大我之寻证”
❖ 清末民初的学术为“民族精神之发扬”和 “物质科学之认识”
孔子与六经
❖不多且也
多缺漏,孔子著的书有些资料可信度也存疑, 且传到后世是否为孔子所著,也存疑。 ❖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罹 ❖ 如章说,孔子春秋有三功,一为史记编年之 祖,二为转官史为民间史,开平民舆论之自
❖ 由,三为以民族观念,发为大一统之理想
❖ 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是“礼”
钱穆
历史学家、思想家、教 育家
人物介绍
❖ 1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早年求学▪开始执教
▪创办新亚▪定名港中大▪膺选院士
❖ 2个人生活 ❖ 3自学成才▪与钱伯圭▪与燕大▪与胡适▪与
傅斯年▪与吕思勉▪新亚岁月▪与港中大
❖ 4个人作品
❖ 《刘向歆父子年谱》
❖ 5社会评价 ❖ 6后世纪念
钱伟长(左)与叔父钱穆
❖ “儒”本义是“术士”,为东周时期负责葬 礼等的术士
❖ 复性便是礼 ❖ “阅读国学到底学到了什么?” ❖ “动心忍性,克己复礼” ❖ 此八字与诸君共勉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