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机制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机制研究

po lms o e fc l ’ efr n e e au t n i ih re u ain is tt n r ic se rbe ft a ut S p r ma c v lai n h g e d c t n t ui s ae ds us d, h y o o o i o a an t ih s me crep n ig me sr saep o o e . g is c o orso dn aue r rp s d wh
高校 教 师 教 学 绩效 评 价 机 制研 究
谭轶 群
( 建工程 学院 电子信 息与电气工程 系, 福 福建 福州 3 0 1 ) 5 0 4
摘要 : 教师教 学绩 效评价是提 高教 学质量 的关键 , 它直接影 响着学生知识技 能的获得 和教 师教 学水 平的提 高。文章阐述 了高等学校教师教 学绩效评价存在的 问 , 题 同时针对存在 的 问题 , 出了相应 的 提
直 接影 响着学 生知识 技 能 的获 得 和教师 教学水 平
于作出相应 的管理对策。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 工作规范化 , 提高教育质量 , 对教师教学绩效进行 科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教 学绩效评价存在的 问题
在我国高等学校各项评价活动中 , 教师教学
的提高。对教师教学绩效进行科学 、 公正 、 客观的
Ta q n n Yi u
( l t ncI omao n l tcl n ef gD pr n。 ui nvri f eho g ,F zo 5 04 hn ) Ee r i n r t nadEe r aE  ̄ne n eat t Fj nU i s t o c nl y uhu30 1 ,C ia co f i ci i me a e y T o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高校的学术声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管理和评价难度也逐渐增加。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存在诸多问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建立新的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的管理水平,本文将对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教师的管理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对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类管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师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价,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并提高绩效。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引领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提升。

本研究对于加强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该机制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为完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和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

高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

高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高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教育中,教师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维持教师队伍的良好发展态势,高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教师考核的背景、制度设计、效果评估等角度来探讨高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

一、背景分析教师考核评估制度的实施,是适应大学教育发展需求的产物。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师队伍数量庞大,如何保障教师素质和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制度设计高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的设计应包含多个维度。

首先,考核内容要包括教学能力、学术研究水平、教师师德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其次,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既要有定性评估,也要有定量评估。

例如,可以采取课堂观摩、学术论文发表以及学术影响力指标等方式来评估教师的表现。

最后,考核程序应公开、公正、透明,并且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意愿和发展需求,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动力。

三、教师考核的效果评估为了确保教师考核评估制度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对其效果的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质量提升情况等方式得出。

教师考核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一次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教师积极性,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四、教师考核制度的优势高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

首先,教师考核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其次,教师考核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师从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转变。

最后,教师考核有助于建立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提高整个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存在的问题虽然教师考核评估制度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教师考核评估的标准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真正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改进。

其次,教师考核评估是否具有公正性,是否存在腐败和不合理的现象,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高校教师考核制度研究

对高校教师考核制度研究
考核工作 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是否合理 , 是 四个方面 , 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 、 、 、 四 能 勤 绩 否 按 教 学 计 划进 行 教 学 ,是 否 在 规 定 的 时 间 内 个 方 面 比较 笼 统 和抽 象 的考 核 指 标 ,无 法 明 确 江 苏 省 南 京 部 分 高 校 对 教 师 实施 的 具 体 达 到 计划 的 节点 目标 。考 核 指 标 是 教 师 平 时 训 进 行 衡 量 , 有进 行 细分 为 二 级 或 三 级 指 标 , 只 才
改 革 l 探 i 与 讨
科 黑江— 技信息 — 龙— —
对高校 教 师 考核制 度研 究
季 仕锋
( 京 交通 职 业技 术 学 院人 文 艺术 系 , 苏 南 京 2 18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的基础 工作之一 。考核结果 同教师的切 身利益联 系紧密 , 对 教师考核 的内容 归纳为德、 勤、 四个方面。 究表 明: 能、 绩 研 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实行多元化 的考核主体 , 由被考核者的上级 、 同级 ( 同事 ) 下级( 、 学生 ) 、 本人按 照一 定的比例进行 考核打 分。考核指标进 行量化评分 才会使得对教 师的工作评价 更为客观公正。 关键词 : 教师 ; 考核 ; 多元化主体 ; 量化指标
l研 究 对 象 与方 法 11 究 对象 .研
能成为具体和明确 的指标 ,教师才能和平时的 工作内容挂钩 , 指导平时 的工作。 而且每项三级 1. . 1文献 资料 法 2 指标都 可以采用数学方法进行量化评分 ,这样 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 ,通 过阅读管理学 、 的考核指标衡量体系使得对教师的工作 评价更 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和广泛查阅中国期刊 网的 为客观 ,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教师考核过 程中的 相关 文章 及关于教师队伍的考核 的相 关文件 , 主观随意性 , 增强 了教师之间工作的可比性 , 容 来 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以寻求 易得 到广大教师 的认可 。 最 佳 的 解 决 问题 方 法 和 理 论 基础 ,为设 计 与 构 4结论 思 提 供 了参 考 。 41 教 师 的考 核 是 为 了及 时 、 面 、 确 .对 全 准 1 . 卷 调 查 法 .2问 2 地 了解 教 师 的 工 作 情 况 ,对履 行 本 职 l 的态 _ 作 问卷 的设 计 :根 据 本 研 究 的 目的 和 内 容 , 度 、 力 、 绩 一 种 方 法 和 手 段 , 教 师 考 核 的 能 业 对 遵循科研方法和社会调查法有关 问卷设计的要 内容德 、 、 、 四个 方面 比较笼统 和抽象 的 能 勤 绩 求 ,经过咨询专家反复修改后 ,设计了调查问 考核指标 , 无法明确进行衡量 , 只有进行细分为 卷。 二级或三级指标 , 才能成为具体和 明确的指标 , 1 场 调 查法 .3现 2 而且每项三级指标都可以采用数学方法进行量 对 江 苏 省 南 京 市 金 陵 科 技 学 院 、 京 交 通 南 化评分 ,应当尽量避免掺入个人主观情绪和感 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药科学院等江宁大学城部 情色彩 , 要建立 在客观事实 的基础上。 分 高校教师和主管工作 的领导进 行实地考察 , 42在对教师的考核 中,各个高校 一般 是 . 充 分 了解 各 学 校对 教 师 的具 体 考 核 方法 。 由 教 师 的上 级 主 管 部 门 对 其 进 行 一 元 考 核 , 或 1. . 4专家 访 谈 法 2 者 是 由 上 级 考 核 及 民 主 评 议 相 结 合 的 二 元 考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等方面 核 。 种 考 核 主 体 的单 一 化 , 这 即教 师 的 领 导个 人 的问题 ,对扬州大学学院和南京 学院等部分高 直 接 对教 师进 行 全 方 位 的 考 核 ,造 成 了 考 核 实 校 具 有 丰 富 经 验 的专 家 、 者 进 行 了 咨询 , 取 上 去 。 学 获 际成 了上 级 对 下 级 的评 价 ,为 了 避免 出 现上 述 他 们 对 教 师 考 核 指 标 和 权 重 设 计 的 意 见 和 建 3 对 策 ‘ 问题 , 应该实行多元化的考核主体 , 由被 考核者 议。 31 核 主 体 的 多元 化 .考 的 上 级 、 级 ( 事 )下 级 ( 生 ) 本 人 按 照 一 同 同 、 学 、 12 .. 理 统 计 法 5数 在 对 教 师 的 考 核 中 , 个 高 校 一般 是 由教 定 的 比例 进 行 考 核 打 分 ,这就 是 多 元 化 的考 核 各 利用 E C L 0 0统计软件对所 获得的数 师 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一元考核 ,或者是 主体法 。 X E 20 据和资料进行处理 , 得出定量结果 。 由上 级 考 核 及 民 主评 议 相 结 合 的 二 元 考 核 。 这 参 考 文 献 2结 果 与分 析 种考核主体的单一化,即教师 的领导个人直接 f1 志勇. 1叶 试论在 干部绩效 考核 中落实科学 的 21 京 高 校 教 师 考核 现 状 .南 对教师进行全方位 的考核 ,造成 了考核实际成 发 展 观 『】 南行 政 学 院 学报 ,0 6 1 . J. 湖 20 ( ) 为正确评价 教师训 练工作实 绩和德 才表 了上 级 对 下 级 的评 价 , 由于 上 级 领 导 对 教 师 并 【】 2何丽 鹃 , 家琼 , 毛 胡蓓. 国公务 员绩 效考核 我 现 , 高 校 根 据 各个 学 校 的工 作 特 点 , 教 师 不 是 全 部 了 解 ,是 造 成 考 核 结 果 不 公 正 、不 客 中存 在 的 问题 与 对 策 分 析 『1 术 与 市 场 ,0 6 南京 对 J. 技 20 制定 了详 细 的 考 核 办法 。此 办 法 明 确 要求 考 核 观 、 全 面 的 主要 原 因 。 1) 不 同时 由于 权 力 过 于 集 中 ( 0 . 工作 注重实绩 ,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 考核 等级 在上级手中 , 造成上级在评定过程中压力很 大 , 分为优秀 、 称职 、 基本称职 、 不称职四个 等次, 其 碍 于情 面或 者 害 怕 报 复 等 原 因往 往 导致 考 核 结 中 ,优 秀人 员 的 比例 一 般 控 制 在 1%以 内 ; 2 考 果拉不开档次 。 为了避免 出现 上述问题 , 应该实 ( 上接 8 5页 )论 了 Auo A t D和 S C VG相互转化 核结 果 作 为 教 师 奖惩 、培 训 、辞退 以 及调 整 职 行 多元 化 的考 核 主 体 , 由被 考 核 者 的上 级 、 同级 的 问题 以实现其 网络 发布 。 务 、级 别 和 工 资 的依 据 。这 种 办 法 注重 的是 结 ( 事 )下 级 ( 生 )本 人 按 照一 定 的 比例 进 行 同 、 学 、 参考文 献 果 ,强调的是教师行为过程中的总体表现 。但 考核 打分 , 这就是多元化位考 核主体法 。 f 徐慧娟, 1 1 夏治, 李恭琼.u C D的应用现状及 At A o 是 ,由于岗位 目标不够明确 ,职责分工不够详 表 1教师考核 多元化主体 一览表 其二 次 开发技 术{1 述 ,0 44. J综 . 20() 细, 考核指标难 以量化 , 不同工作任务 的教师之 考 核 李咏 红.A C D二 次开发 方 法研 究与 实现 减 都 : M1 丰体 权 重 考 核 内 容 间的考核内容 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 的可 电子科 技 大学 出版社 ,0 4 2 0. 1I 运 超 . 于 S G 的 网络 专 题 制 图研 究 [ 武 3吴 基 V . 比性并不强 。因而 ,在一些学校 出现优秀等次 “ 轮流坐庄” 的现象 。现实的考核评 比结果大多 汉: 武汉 大学 出版社 .04 20 . 比较温和 , 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 可 【J 玲 . G与 矢量地 图的 We 4王兴 S V b发布 技 术 I计 J 】 见 ,目前考核制度对多数教 师而言并没有多大 算 机 工程与 应用 . 的约束性和激励性。 32量化 考核 指 标 . 作 者 简介 : 姚敏 ( 9 5 ) 男, 士研 究 生 , 18 一 , 硕 研 2 . 教 师 目前 考核 指 标 存 在 问 题 的研 究 2对 计 A 对 教 师 考 核 的 内容 主 要 包 括 德 、 、 、 能 勤 绩 究方 向 : 算机 图形 学及 C D技 术 应 用。

高校教师考核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教师考核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85·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帮助高校实现组织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绩效评估可以帮助确定高校的每一位教师,以确定高校教师整体性能水平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该项目的绩效评估也能够成为塑造教师在高校的行为的工具。

对高校教师而言,绩效考核为教师的晋升、降职、薪资调整等提供依据,能了解教师的素质状况以及培训发展需求,也为教师薪酬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是对高校教师激励的一种手段。

对高校而言,绩效考核已经成为组织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首先,绩效考核是实现高校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

其次,通过绩效管理高校可以改善组织整体运营管理模式。

最后,绩效考核可以为下一期的绩效管理指标完成做准备。

1.高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

有很多高校并不清楚考核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考核,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甚至不去深入了解学校自身的状况,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考核方式,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否适用,以期与其他学校达到一致性,片面追求考核的结果与成效。

比如说,有些高校,按照授课课时来计算考核成绩,课时越多,则绩效考核成绩越高,同时薪酬以及职位相应的水涨船高,造成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师一味追求课时量,大量接课,却无法也没有精力再去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这种考核方式,使得考核更多时候流于程序和形式,不但没有起到考核该有的作用,反而使高校教师疲于奔命,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长远来讲,不但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而且会影响学校发展。

1.2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在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公共课、专业课、实操课等科目之间,以及因岗位不同,学科性质不同,造成教学、科研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只用一个或几个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所有教师,可能会造成考核内部的不公平。

同时,高校更侧重于对学校实际需求情况进行考核,如对课时量、科研量、发表的论文期刊量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而忽略了品德考核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问题与评价方式研究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问题与评价方式研究
者 . 2 O1 3 . O1 : 3 0 9 ,
作者简介
大 学 ,地 址 : 北 京 市 朝 阳 区 北 三 环 东 路 1 1号 , 邮 编 : 1 0 0 2 9 , 电话 : 1 3 4 8 8 6 6 8 3 8 9,邮 箱 :1 3 2 5 4 5 6 4 3 3 @q q . c o m
上,分析 国外 同样评价的优势,构建具有国际认可度的职称评价体 系。第
三 ,教 学考 评 。高校 需 要 加 强对 教 学质 量 的 考评 工 作 ,拓 宽教 学 评价 体 系 , 在 广泛 实施 教 学 评 价 的 基础 上 ,加 入 教 学 专 家组 评 价 模 式 ,形 成 以 学 生评 价为 主 、专家 评 价 为辅 的新 型评 价 结 构 ,保 障评 价 工作 的客 观性 、 公正性、
各大院校根据 各个学科 、 各个岗位具体 特点提 出相应的考核标准 , 基 于此 , 本 文重 点探 究 高校 教 师 考 核 评 价 中的 问题 ,进 而 提 出加 核内容 。
关 键 词 : 高校教 师
考核评价
问题
评价 方 式
的学院为主体的年度考核 工作 。
2. 加 强 聘 期 考 核 , 引 入 淘 汰 机 制
章发表和项 目申请中重数量 、轻 质量 的问题 ,并结合科学化 的评价 向导 ,
对 高校 各个 岗 位 、级 别 的职 称 评 审 做 出质 量 要求 和 标 准 ,取 消 传 统 的 量化 标准 。 第二 ,为 了 能 够 提 高教 师 的 学 术 7 k s  ̄ - ,高 校 需 要在 专家 评 价 的 基础
【 4 1叶 艇 .高 校 学 院 办 公 室 人 员 素 养 提 升 初 探 [ J 】 .中 国 校 外 教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究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究

考核机制 , 是高校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的基础和依据 。 目 , 前 中国高校尚未有成熟配套、 学可 科 行和影响面广的绩效考核方法, 于此, 鉴 采用高校教师 多视 角绩效考核方法, 坚持 以教师为本、 注 重 实绩 、 定性 与 定量相 结合 和 改革创 新 的原 则 , 全 面性 出发 设 计 考核 内容 , 科 学性 、 从 从 合理
性没有 大范 围认 可” , J 高校 尚未有 成熟 的、 配套
的、 系统 的经 验 可资借 鉴 , 作 中不 可避免 地会 出现 工
这样 那 样 的 问题 。 这些 问 题 主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面:
月2 3日, 国务 院办 公厅 转发人力 资源和社会保 障 部 、 政部 《 于义 务 教 育 学 校 实 施 绩 效 工 资 指 导 财 关

教育学校中实施绩效工资制度。20 09年 9 2日, 月
国务 院常务会 议 决 定 , 2 1 起 , 全 国 的事 业 自 0 0年 在 单位 , 全部 推行 绩效 工 资 制 度 。 这 样 , 为实 施 绩 作
效工 资 的基 础 和依 据 , 绩效 考 核 ” “ 十分 迫 切地 摆 在
说 的“ 任教 师 ” 专 。
[ 收稿 日期 ]2 1-61 0 00 —8
绩效工资等考核结果利用诸要素的系统性 的、 规范 有 序 的体 系 。 目前 , 高校 普 遍 存 在 考核 内容 不 健 各 全 的问题 。一是 内容各 式各样 ; 二是在 德 、 、 、 能 勤 绩
的综 合考 核 ,绩 ” “ ” “ 与 酬 的结 合 与 系 统 性设 计 上 , 有待于不断探索和完善。
[ 作者简 介]郑延琦( 9 7 ) 男, 15 一 , 山东 东平人 , 山东财政 学院东方学院基础教 学部研 究员 , 究方向: 研 管理学。

基于积分制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积分制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积分制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作者:张媛媛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第05期摘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切实发挥考核评价导向和激励功能,是进一步完善师德管理,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从现行师德考核的问题分析入手,将积分制管理思想引入教师师德管理与考核工作中,明确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与管理要点,为改进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积分制《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中指出,要强化考核,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师德考核,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改进师德考核方式方法,避免形式化、随意化。

完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科学性、实效性。

[1]进一步探索切合时代特征和工作实际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紧迫任务。

当前高校师德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师德考核评价多采用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考核目标导向不够明确师德考核作为高校师德评价的一种方式,其结果常作为教师学年考核、职称晋升等工作的前置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为了得出师德考核结论而考核,以保障学年考核等工作后续环节时效性的功利倾向。

从考核目的上看,现行考核更多关注考核時限内教师履德情况,对如何利用考核评价有效引导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育人能力水平提升等方面关注不够,未能以长远眼光将考核评价与教师道德发展联系起来。

此外,现行考核多以评价教师个人道德状况为主要目标,较少立足师德建设的全局,对师德现状和师德发展趋势进行评估,为师德管理工作提供方向指导。

2.考核内容空泛,功能弱化师德的道德属性导致考核指标量化难,考核内容的抽象性、模糊性使得定量评价法考核点不够明确,即使将考核点划分出层次表述,在赋分时也较大程度上依赖对教师道德表现的主观评价;定性考核虽规避了考核指标量化难、划分层次难的问题,根据是否存在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给予“不合格”或“合格”评价,却容易给被考核者“不犯错即是合格”的错误认识,且一般情况下,师德“不合格”者为少数,“合格”者占大多数,当师德考核等次结论与职称聘任、推优评先等工作对接应用时,很难发挥师德导向和激励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知 道 , 的行 为 来 自动机 , 机 的 激 励 必 人 动 然 导致行 为 的增 强 。经 常 或定 期 对 高 校 教 师 进 行
全 面 考评 , 根 据 考 评情 况 对 教师 实 施 奖惩 、 降 并 升 等措 施 , 将有力 地牵 引高校 教师 提高 综合 素质 和 必 实际工作 本 领 。也 将 使 高 校教 师 的 能 力 素 质 和 工 作 实绩得 到 客 观 公 正 的评 价 。有 利 于 更 好 地 激 发
中 图分类号 : D 4 6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3 8 2 1 ) 2— 1 2— 3 10 5 7 (0 1 0 0 0 0


加强高校教 师考核评价机 制的 意义
现人才选 拔 、 任用 、 培养 的 机制 , 要 客观 地 分析 和 需 总结现行 的教师考 核评价 机制存 在 的问题 。 ( ) 一 考评标 准只 注重 一般性 , 少针 对性 缺 考评标 准是 考 评 的 客观 尺 度 , 是 否 准 确 、 其 规 范和科学 , 直接关 系到 能 否选 准 、 好人 才 。 目前 , 用 高校 尚未 建立 起统 一 的教 师考 评标 准 体 系 , 行 的 现 有 关文件 只是 对 教 师 考 核 的 内 容 和标 准 作 一 般 性
人一 面 的感觉 。
( ) 评方法 比较 单 一 , 二 考 缺乏 参与性和 效率性 现行 的考 核 办 法 , 行 的是 一 种 “ 体—— 客 推 主 体” 的考评模 式 , 现 的是 一 种 自上 而 下 的社 会性 体 权力 , 参与 考 核 的大 都 是 上 级 人 员 或专 家 学 者 , 他

1 02 ・
张红梅 , 德群 : 周 高校 教 师考 核 评价 机制 研 究
师 没 更
的考 核方 式 , 种 缺 乏 以人 为 本 的 考 核 方 法 , 难 这 很
评 判教 师工作 业绩 , 促 进教 师 全 面发 展 的复 合 型 并
评 价机制 。
调 动教师积 极性 , 也极 易挫 伤部 分教 师感情 。
( ) 三 考评过 程相 对封 闭 , 乏公 开性 缺 教师考 核评价 工 作 的透 明度 在 逐 年增 强 , 仍 但
( ) 一步确 立和 完善科 学 的考核 标 准 二 进
确立 科学 的考 评标 准首 先 应 体 现 共 性 与 个 性
的规定 , 于 抽 象 、 统 , 乏针 对 性 。例 如 : 高 过 笼 缺 在 校中既有 资 历老 、 望 高 的老 教 授 和 老 专 家 , 有 威 又
才刚刚起 步 的 年轻 教 师。如 果 对 他 们 的要 求 没 有 针对性 , 而是 千篇一 律 , 显然 有 失公 道 , 常导 致 千 常
我 国著名教 育家 , 原清 华大 学 校长 梅 贻琦 先 生
曾说过 :所 谓 大 学 者 , 谓 有大 楼 之 谓 也 , 大 师 “ 非 有 之谓也 。” 这说 明 了高 素质 的教 师 对 于学 校 的重 要 性 。那 么 , 学校 如何来 选拔 、 用 、 任 培养 高 素 质 的教 师呢 ?其 中 , 重要 因素 之 一就是 高 校教 师 评价 考 核 机制 的建立 和完 善 。
的统一 , 要 对 教师 具 有共 性 方 面 的 考 核 内 容 , 既 作
们 中的大多数 都没有 经 过专 业化 的培训 , 考 核 的 对 基本原 理 、 评 技 术 等 了解 的 较 少 , 测 往往 停 留在 感
广 大 教师 求 知 成 才 的热情 , 成靠 实 干进 步 、 实 形 靠
绩进 步 的导 向。有 利 于 激励 广 大 教 师 把 工 作 的 关 注点 和 着 力 点 , 到 为 高 校 建 设 培 育 高 素 质 人 才 放 上, 从而推动 高校 教师 队伍建 设 的全 面进步 。
21 0 1年 3月

宁 警 专


Ma . 0l F2 1
第 2期( 总第 6 6期 )
J URNAL 0F L AO NG P L C ADE O I NI O I E AC MY
N . ( u . 6 o2 S m 6 )
高 校 教 师 考 核 评 价 机 制 研 究
二、 高校教 师考核评价机 制存在 的 问题
现行 的高校教 师考 核评 价系 统 已运 行 多 年 , 为 了进 一步适 应时代 发 展 的客观 需要 , 时俱 进 地 体 与
收稿 日期 :0 1 O 0 2 1 ~ 2— 1
性认识和定性 的判断上。对考核信息的采集 和数
据处理 , 不会使用 科 学 的方 法和 工 具 , 率 低 下 , 效 难
张 红 梅 , 德 群 周
( 辽宁警官 高等专科 学校 摘 思政部 , 宁 辽 大连 16 3 ) 10 6
要: 客观 公正地 对高校教 师进行 考核评 价 , 不仅有 利 于激发 广 大教 师求知 成才 的热情 , 形
成靠实 干进步 、 靠实绩进 步 的导 向, 更有利 于激励 广 大教 师把 工作 的关 注 点和着 力 点 , 到培 育高 放 素质人才 上 , 而推 动高 校教师 队伍建设 的全 面进 步。本 文在分 析 高校 当前考 核评 价机 制 存在 问 从 题 的基础 上 ,就高校教 师考核评 价体 系 的进 一步 完善提 出 了几点设 想。 关键 词 : 高校 教 师; 核 ; 考 评价机 制
以适应 教师管 理现代 化 的 要求 。 同时在 考 评 中 , 教
作者简介: 张红梅(9 7 ) 女 , 宁阜新人, 16一 , 辽 总支 书记 , 副教授, 硕士。
周 德 群 (9 8 ) 男 , 宁铁 岭 人 , 16 一 , 辽 主任 , 副教 授 , 士 。 硕
基 金 项 目: 宁 省 教 育厅 基 金 (09 1 1 辽 20 B 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