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淌在指尖的数学更鲜活

――“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教材解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P29-32页上的内容。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在“想想做做”中,教材安排了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教材还结合认识千克,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了旅客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携带行李重量的规定。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一台等。

五、教学过程:

(一)比较体验,感受质量。

1、小朋友,如果我们要进行一个背人跑的比赛,你愿意背××(出示较胖的同学的图片),还是愿意背××(瘦弱的同学出示图片)?大家为什么都想背××(瘦弱的同学)?学生观察图片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又高又胖,他就比较重。(板书:重)××又瘦又小,她就比较轻。(板书:轻)大家都愿意背轻的,这样跑起来比较省劲,才能跑得快。很好,你

们感受到了小伙伴的体重,有轻,有重。

〔设计意图〕

课的导入阶段,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人物对比引出“轻”和“重”两个概念,自然又亲切。同时也从这一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老师的左手拿着一叠练习本,右手拿的是一叠“补充习题”,你觉得它们一样重吗?哪一叠会重些?(指名2~3人)

刚才是小朋友的猜测,那究竟猜得对不对呢?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小朋友的猜测?(学生提出两种方法)

a“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那就请你来掂一掂吧!(指名上来掂一掂)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刚才通过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

b还有别的方法吗?(当学生说出称一称时):“称一称”这个办法真科学!〔设计意图〕

通过首次让学生掂一掂,感受物体也有轻重,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手掂”这个估计重量的方法。

(二)结合实际,认识常见的秤。

1、用什么工具来称呢?(秤)

2、你在生活中见过秤吗?在什么时候见到过哪些秤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各种不同的秤和所处的不同场景:磅秤天平台秤电子秤弹簧秤健康秤……如果学生说的不全面,教师就介绍。)

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秤,都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

3、(教师出示台秤画面)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台秤。

小朋友有兴趣来和台秤交交朋友吗?瞧,我们的朋友来了。(拿出台秤)

让我们一起观察秤面,说说在这个秤面上可以看到些什么?(指名回答)

观察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交流吗?(提出问题,引出千克)

4、讲述:物体有多重,数学上称为这个物体的质量(板书),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就要用到——质量单位。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

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观察学生用的家庭便携式弹簧秤(出示):我们每组桌上都有一台这样的弹簧秤,如果老师给你1千克的物体,你觉得秤面上的指针会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介绍自己认识的一些秤的名称和简要的用途,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知;同时通过和台秤交朋友的形式重点了解台秤的结构和作用,在认识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引出质量单位-千克,这时我顺势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并揭示课题。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凸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实践活动,感知1千克。

1、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1、这叠练习本到底有多重?让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称,请学生读数)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叠练习本,请组长拿出来,每个同学都放在手里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并说一说感觉如何(学生说:有点重,不是太重),在掂的时候可以将眼睛闭起来感觉一下。

〔设计意图〕

结合刚才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我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千克有多重,初步感知一千克。同时为学生准备好一千克的物品,也等于为学生准备了下面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需要的参照物,便于学生更准确的体会一千克的质量。

2.拓展对1千克的认识

(1)估计一下,一千克练习本有多少本?再数一数。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一千克重的练习本叠在一起有多少毫米高。

那你估计一千克这样的鸡蛋可能有几个呢?(指名估计,同时把估计数值写在统计表中)老师这儿有这样的一袋鸡蛋,哪个小组愿意来称一称、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注意要小心轻放!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我们平时常见的物体,哪个小组愿意也来先估计,再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来验证?(组长领取材料)提出注意点:把估计和验证的结果都记录下来。完成后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感觉一下1

千克有多重。

出示表格,学生汇报数的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根据的回答适当小结)

(如果有人说这些物体都是一千克,就引出):无论大小、形状……怎么样,1千克的感觉是一样的。比如一千克塑料和一千克铁钉的质量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体验活动,学生对于一千克有了更丰富、更具体的认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细化;也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乐趣。这个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不止一组的学生想到用刚才已经确定是一千克的物体来作对照先放在手里掂一掂,再去用秤称。

(2)、比一比:

现在你知道1千克有多重了吗?那接下来试试自己的感觉准不准。拿起数学书放在手上掂一掂,看看比1千克重还是轻?自己的书包呢?(学生自己活动并汇报)(3)操作体验,巩固感知。

找到1千克的感觉了吗?真找到了?那我们再来玩个称大米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游戏规则、步骤)

A、每一组都有一水槽米,请小朋友先不用秤,往袋子里装米,装到你们小组的成员都觉得是一千克以后再用秤去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米质量最接近1千克。

B、各自汇报,评出哪个小组最接近一千克?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多一些?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少一些?

C、评一评各小组在游戏中合作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

这个体验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估测一千克物体有多重。通过具体的材料,小组同学团结协作,共同掂出一千克的大米。这个环节我把教材有意识的拔高要求,把原来的称大米活动改成估测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中锻炼了估测能力,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千克这个质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你在哪里见到过?(学生汇报)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