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万 芳(综述),吴 俭(审校)

(南昌大学a.研究生院医学部2008级;b.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南昌330006)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294(2010)12-0113-04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S),也称脓毒性/内毒素休克,是儿科常见危重症之一。其以高心排血量、低外周血管阻力及组织灌注不足为特征,而不同患儿及同一患儿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容量状态、血管阻力及心脏功能都有可能不同,因此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分析并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给予及时治疗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还提出早期目标复苏导向治疗(EGD T)[1]以在感染性休克发病6h内达到复苏目标,力争在感染性休克早期发现和及早纠正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全身性组织缺氧,防止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和急性心血管功能衰竭。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实行EGD T及早期充分液体复苏可降低病死率,为病因治疗赢得时间,增强对后续治疗的敏感性和减轻脏器功能的损害[2]。本文就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作简要综述。

1 液体复苏

早期给予足量液体复苏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手段。液体复苏的目的是快速扩容、增加心输出量及运氧功能。儿科扩容既要早又要稳,国内传统扩容原则为一早二快三足量,分快速、继续和维持3个阶段。①首批快速输液:在30~60min内以10~20mL?kg-1等张含钠液体(2∶1液、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静脉快速输入。②继续输液:根据估计的脱水程度或首批快速输液后反应,继续按10~20mL?kg-1静脉输液,一般给予2~3次,直至休克基本纠正。③维持输液:在休克基本纠正后24h 内输液,一般按正常生理需要量70%给予,即50~80mL?kg-1,可给予含钾的维持液[3]。有资料显示,在感染性休克患儿仅有早期休克表现而无血压明显下降时即给予液体复苏治疗,几乎所有患儿都存活[4]。严重全身感染会导致患儿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血管收缩功能失调,加上重症患儿进食减少及

吐泻等因素影响,存在着绝对和相对性循环血容量不足,因此治疗感染性休克时纠正循环血容量不足和迅速恢复稳定的循环是治疗的关键[5]。

2 抗生素

在感染性休克的最初1h内,应尽早输注抗菌药物,选用杀菌力强,能及时控制感染而减少内毒素释放的抗生素为宜。同时进行病原学培养,一旦获得药敏结果,需尽快改用最有效的单药治疗,疗程一般为3~7d[6]。选择单一、抗菌谱广、强效的抗生素及时用于感染性休克,可减少或避免反复盲目的调换抗生素,也可避免多种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有超广谱β2内酰胺酶(ESβL)菌选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泰能、美平),头孢菌素酶(Amp C)阳性者可选用第4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马斯平或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MRSA、MRSE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万古霉素,深部真菌感染选用大扶康或二性霉素B。由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易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因此临床上要尽量避免使用有肾功能损害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等。

3 血管活性药物

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器官灌注严重不足,在液体复苏基础上休克难以纠正,仍有低血压或明显灌注不良表现者,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升高血压、改善组织灌注。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早期休克常首选多巴胺,用量5~20μg?kg-1?min-1。小剂量:<5μg?kg-1?min-1有扩张肾血管作用,5~10μg?kg-1?min-1主要为β受体兴奋作用,>20μg?kg-1?min-1为兴奋α受体效应。多巴酚丁胺:β1效应较多巴胺强,可加强心肌收缩力,用量:5~20μg?kg-1?min-1。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兴奋α受体,表现强力的缩血管作用,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用量:

311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第50卷第12期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2010,Vol.50No.12

收稿日期:2010-10-16

0.02~0.2μg?kg-1?min-1。血压稳定后逐渐减量、渐停。因其有脏器、组织缺血,易发生肾功能衰竭与局部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应慎用。在出血、感染性休克等应激条件下,血浆血管加压素显著升高,提示内源性血管加压素可通过其缩血管作用来维持血压。目前,临床上多主张在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药物无效时,可考虑小剂量使用血管加压素以维持器官灌注。莨菪类药物也是血管活性药物的一种,许多研究发现其可扩张血管,改善肾脏等大脏器的血流灌注。常用山莨菪碱(65422):1~3mg?kg-1,每15min静脉注射1次,使用10次无效换用其他血管活性药物。周镇光等[7]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患儿加用65422治疗能有效地逆转低血压,缩短休克纠正的时间,改善患儿的休克症状,可作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有效药物之一。

4 糖皮质激素

自从激素用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以来,其使用剂量、疗程以及目标人群一直存在争议。Minneci P.C.等[8]提出,1989年前的研究常采用短程大剂量(<5d,≥300mg?d-1)激素使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显著增加,而1997年后应用长程小剂量(≥5d,<300mg?d-1)激素使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下降,激素在脓毒症中的疗效取决于激素用量和患者病情,激素用量越大死亡风险也越大,大剂量激素增加病死率。现普遍认为对感染性休克推荐使用生理剂量的激素,氢化可的松5mg?kg-1?d-1或甲泼尼龙2~3mg?kg-1?d-1,分2~3次给予。Oppert M.等[9]研究发现,在感染性休克复苏早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缩短升压药的使用时间,降低血浆中白介素21(IL21)和白介素26(IL26)等炎性介质的含量,进一步改善感染性休克症状,提示应用小剂量激素可能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因素。

5 胰岛素

危重症患者会出现应激性高血糖。5%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中的感染性休克患儿出现高血糖,且这些患儿中死亡者的血糖峰值显著高于存活患儿。伴有高血糖症的感染中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受损,而纠正高血糖症则可改善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有研究者主张以强化胰岛素治疗高血糖,van den Berghe G.等[10]认为对内外科ICU 的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而2009年发表的多国多中心包括6100余例重症患者随机强化或常规控制血糖的临床研究[11]表明,强化控制血糖(81~108mg?dL-1)和常规控制血糖(144~180mg?dL-1)患者90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和肾替代治疗时间也无影响。严格控制血糖并不能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反而使低血糖(血糖<40mg?mL-1)发生率增加。Brunkhorst F.M.等[12]研究表明,强化胰岛素治疗与常规胰岛素治疗相比,并不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而其导致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则高于常规胰岛素治疗。持续监控血糖水平是必要的,以避免低血糖对脑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因此,在控制重症患者血糖水平时需考虑到下列问题:①胰岛素是否有直接损害作用(交感神经活性、钠潴留或促有丝分裂作用);②病死率增加是否仅与低血糖导致的神经系统糖原缺乏有关;③应激性高血糖是否为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性反应等[13]。

6 活化蛋白C(APC)

A PC具有抗炎、抗凝血、抗凋亡及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14215]。研究表明,A PC可以降低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因而被认为是治疗感染性休克最有效的药物[16218]。Lo ngo C.J.等[19]报道A PC治疗可以缩短存活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提高存活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但由于A PC价格高昂及易致出血等不良反应,所以对于A PC治疗感染性休克等危重症的临床应用争议很大,一些学者认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尚需大规模临床研究来支持[20223]。

7 亚甲蓝

感染性休克时,内毒素作用于多种细胞,使其释放出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1β(IL21β)、肿瘤坏死因子2α(TN F2α),它们能激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继而增加产生一氧化氮(NO)及环磷酸鸟苷(c GM P)的生成,使血管平滑肌扩张、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及心肌抑制,造成组织缺氧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4]。亚甲蓝是一种氧化还原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亚硝酸盐、硝基苯、醌类等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治疗氰化物中毒。近年来研究发现,亚甲蓝具有抑制iNOS表达,阻碍内毒素导致的TN F2a 合成,减少氧自由基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作用[25]。Mikhail Y.K.等[26]研究发现,在感染性休克临床试验中,持续输注亚甲蓝能预防心力衰竭,防止有效血容量减少和左室作功指数下降,升高平均动脉压(MA P),维持氧供,减少血管收缩剂的用量。张民[27]将48例感染性休克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抗休克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的

411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12月,第50卷第12期

同时给予亚甲蓝,结果治疗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为45.8%,病死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MODS发生率(62.5%)和病死率(50.0%),说明亚甲蓝可降低感染性休克的MODS 发生率及死亡率。

8 乌司他丁(UTI)

U TI是从尿液中分离纯化的一种糖蛋白,为蛋白酶抑制剂。可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和炎症递质的释放,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通过下调炎症递质,调控机体炎性反应过程,有效阻断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向MODS转变的进程[28]。有研究报道:MODS患者使用U TI后TN F2α、IL21β、IL26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临床症状、MODS发病率、疾病存活率、住ICU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29]。目前认为U TI药物半衰期短(40min),用于危重患者治疗时疗效与剂量呈正比,不良反应少,建议成人用量为200~400kU?次-1,6h1次,儿童最佳用药剂量有待进一步探讨[30]。

9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临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如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凝血功能障碍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28]。Chaudhry M.Z.等[31]发现西立伐他汀可明显提高败血症大鼠的存活率及减少TN F2a和IL26的释放,加速鼠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24h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48h的清除率。Yasuda H.等[32]发现辛伐他汀可以明显改善脓毒症的病死率。他汀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和辅助治疗脓毒症,但存在横纹肌溶解、恶心、腹胀、肝毒性等不良反应,因此对其安全性、用药剂量及疗程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28]。

10 胆碱酯酶抑制剂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由迷走神经传输的神经抗炎通道。在体外实验中,副交感神经递质2乙酰胆碱可减弱由脂多糖激活巨噬细胞引起的细胞因子的释放,在体内细菌实验中,电刺激迷走神经对感染性休克有保护作用。在感染性休克兔模型中,全身使用胆碱能抑制剂新斯的明,能改善模型兔MA P、HR、p H、SO2,显著抑制内毒素引起的血清TN F2a的升高,减轻心、肺组织病理改变[33]。因胆碱酯酶抑制剂有使心率减慢,口、眼角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还需大规模临床研究来支持。

11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感染性休克时,约有51%的患者出现肾脏功能障碍[34],在这种情况下,连续性血液滤过是去除体内过多液体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流和吸附,非特异的清除患者血中TN F2α、IL21、IL26等炎性介质[35]。刘琮等[36]研究发现,连续血液滤过治疗一组感染性休克患儿,治疗后病情减轻,血清中TN F2α、IL21和IL28的浓度明显降低,患儿存活率为67%。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目前仍主要为对症、支持等措施,但这远远不够,其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居高不下,迫切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Rivers E,Nguyen B,Havstad S,et al.Early goal directed t hera2

py in t he treat 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N En2

gl J Med,2001,345(19):136821377.

[2] 瞿洪平,秦帅,闽东,等.早期复苏对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

克的脏器功能影响[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1):20223. [3]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51622531.

[4] Carcillo J A,Tasker R C.Fluid resuscitation of hypovolemic

shock:acute medicine is great triumph for children[J].Inten2

sive Care Med,2006,32(7):9582961.

[5] 杨卫国,何颜霞,袁秀丽,等.不同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

休克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8220.

[6] 艾宇航.脓毒症的治疗[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9(7):

2932296.

[7] 周镇光,钟晓春,李红星,等.山莨菪碱在小儿感染性休克治疗

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9):1032104.

[8] Minneci P C,Deans K J,Eichacker P Q,et al.The effect s of

steroids during sepsis depend on dose and severity of illness:

An updated meta2analysis[J].Clin Microbiol Infect,2009,15

(4):3082318.

[9] Oppert M,Schindler R,Husung C,et al.Low2dose hydrocorti2

sone improves shock reversal and reduces cytokine levels in

early hyperdynamic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5,33

(11):245722464.

[10] van den Berghe G,Wilmer A,Hermans G,et al.Intensive in2

sulin t herapy in t he medical ICU[J].N Engl J Med,2006,354

(5):4492461.

[11] The Nice2Sugar St udy Investigations.Intensive versus con2

ventional glucose control in criticallyⅢpatient s[J].N Engl J

Med,2009,360(3):128321297.

[12] Brunkhorst F M,Engel C,Bloos F,et al.Intensive insulin

t herapy and pentastarch resuscitation in severe sepsis[J].N

Engl J Med,2008,358(2):1252139.

[13] Inzucchi S E.G lucose control in t he ICU2How tight is too

511

万 芳等: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tight[J].N Engl J Med,2009,360(13):134621349.

[14] Toltl L J,Swystun L L,Pepler L,et al.Protective effect s of

activated protein C in sepsis[J].Thromb Haemost,2008,100

(4):5822592.

[15] Toltl L J,Shin L Y,Liaw P C.Activated protein C in sepsis

and beyond:update2006[J].Front Biosci,2007,12(1):19632

1972.

[16] Kubler A,Mayzner Zawadzka E,Durek G,et al.Result s of se2

vere sepsis treat ment program using recombinant human acti2

vated protein C in Poland[J].Med Sci Monit,2006,12(3):

1072112.

[17] Nguyen H B,Corbett S W,Menes K,et al.Early goal2directed

t herapy,corticosteroid,and recombinant human activated

protein C for t he t reat 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in t he emergency depart ment[J].Acad Emerg Med,2006,13

(1):1092112.

[18] Ullery B,Pieracci F M,Hydo L J,et al.Treat ment of severe

sepsis secondary to mycobacterium avium2intracellulare wit h

recombinant human activated protein C[J].Surg Infect

(Larchmt),2008,9(3):3892394.

[19] Longo C J,Heyland D K,Fisher H N,et al.A long2term fol2

low2up study investigating healt h2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resource use in survivors of severe sepsis:comparison of re2

combinant human activated protein C wit h standard care[J].

Crit Care,2007,11(6):R128.

[20] Wiedermann C J,Kaneider N C.A meta2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 of recombinant human activated protein C t herapy in pa2

tient s wit h sepsis[J].BMC Emerg Med,2005,5:7.

[21] Marti Carvajal A,Salanti G,Cardona A F.Human recombi2

nant activated protein C for severe sepsis[J].Cochrane Data2

base Syst Rev,2008,23(1):CD004388.

[22] Gardlund B.Activated protein C(Xigris)treat ment in sepsis:

a drug in trouble[J].Acta Anaest hesiol Scand,2006,50(8):

9072910.

[23] 袁绍伦.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治研究现状[J].临床急诊杂志,

2008,9(6):3752377.[24] Barie P S.Current role of activated protein C t herapy for se2

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urr Infect Dis Rep,2008,10

(5):3682376.

[25] 刘少华,徐鑫荣.亚甲蓝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

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0):620.

[26] Mikhail Y K,Oleg V E,Natalia V E,et al.Infusion of met hyl2

ene blue in human septic shock:a pilot,randomized,con2

trolled study[J].Crit Care Med,2001,29(10):186021867. [27] 张民.亚甲蓝治疗感染性休克24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08,29(5):412.

[28] 朱喜春,周文龙,赵鹤龄.脓毒症休克治疗进展[J].临床合理

用药,2009,2(16):1202122.

[29] Ito K,Mizutani A,K ira S,et al.Effect of ulinstrain,a human

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on t he oleic acid2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in rat s via t he inhibition of activated leukocytes[J].In2 jury,2005,36(3):3872394.

[30] 景炳文.乌司他丁在危重症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国危重症

急救医学,2006,18(2):1172119.

[31] Chaudhry M Z,Jianghua W,Blankson S,et al.Statin(cerivas2

tatin)protect s mice against sepsis2related deat h via reduc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enhanced bacterial clearance

[J].Surg Infections,2008,9(2):1832195.

[32] Yasuda H,Yuen P S,Hu X,et al.Simvastatin improves sep2

sis2induced mortality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via renal vascu2 lar effect s[J].K idney International,2006,69(9):153521542.

[33] 正兵,肖军,汪涛,等.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感染性休克兔模型治

疗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1542158.

[34] 宋国维.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治疗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7,34(6):3912393.

[35] 王颖,郭在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22(6):4032405.

[36] 刘琮,刘晓红,何颜霞,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儿童感染性

休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3(3):

1682171.

(责任编辑:周丽萍)

(上接第112页)

[19] Kat so R,Okkenhaug K,Ahmadi K,et al.Cellular function of

phosphoinositide32kinases: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ho2

meostasis,and cancer[J].Annu Rev Cell Dev Biol,2001,17:

6152675.

[20] Guo C,Sah J F,Beard L,et al.The noncoding RNA,miR2126,

suppresses t he growt h of neoplastic cells by targeting phos2 phatidylinositol32kinase signaling and is frequently lost in co2 lon cancers[J].Genes Chromosomes Cancer,2008,47(11):

9392946.

[21] Liu B,Peng X C,Zheng X L,et al.MiR2126restoration down2

regulate V EGF and inhibit t he growt h of lung cancer cell lines

in vitro and in vivo[J].L ung Cancer,2009,66(2):1692175. [22] Xiao C,Srinivasan L,Calado D P,et al.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and autoimmunity in mice wit h increased miR217292

expression in lymphocytes[J].Nat Immunol,2008,9(4):4052

414.

[23] Pezzolesi M G,Platzer P,Waite K A,et al.Differential expres2

sion of P TEN2targeting microRNAs miR219a and miR221in

Cowden syndrome[J].Am J Hum Genet,2008,82(5):11412

1149.

[24] Kato M,Putta S,Wang M,et al.T GF2beta activates Akt ki2

nase t hrough a microRNA2dependent amplifying circuit targe2

ting P TEN[J].Nat Cell Biol,2009,11(7):8812889.

(责任编辑:周丽萍)

611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12月,第50卷第12期

感染性休克病案讨论[1]

感染性休克病案讨论 病案: 某男,40岁,林区工人,陕西籍。 主诉:1日前被木棒击中腹部,2小时后呕吐并腹痛急剧.病史:昨日下午4时许锯木中被一木棒击中腹部,立即 倒卧在地,被扶起后述“肚子痛”。2小时后腹痛加剧,呕吐少许清水样物。林场卫生所曾给予“跌打丸”、“止痛片”口服,疗效不佳.因夜间交通不便,于次日晨被送往数十里外的某县医院求治。县医院:X光透视发 现“膈下有游离气体”,紧急对症处理后于当晚转往西安治疗。伤后小便2次,色深,每次约有1小搪瓷碗(200ml)。患者既往状况一般,无慢性疾病。...... 感谢聆听 入院检查(西安):于受伤后32小时入院。T 38。1℃, R20次/分,P 120次/分,血压 60/36mmHg.发育营养中等.急性痛苦面容,额部有汗,四肢湿冷,神志朦胧.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颈、胸肺无异常。心律齐,心率120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 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腹部平坦、腹部肌肉紧张,呈板状腹,全腹均有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脊柱四肢无异常。?化验检查: Hb 112g/L, WBC 13×109/L,分类记数:中性

粒细胞82%、淋巴细胞18%,CO2CP 14mmol/L。 尿黄、透明,酸性反应,蛋白微量。入院后腹腔穿刺1次,抽出淡褐色混浊液体5ml,有粪臭味。......感谢 聆听 入院诊断:? 住院经过:迅即组织抢救,快速静脉输入平衡盐溶液, 静滴广谱抗生素及碳酸氢钠.输液后血压一度曾回升至110/70mmHg,但很快又逐渐下降。继续加快输液,并尽 快完成术前准备工作,于入院后2小时(受伤后34小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切开腹膜时有气体 和淡黄色粘稠液体外溢,扩大切口见全腹被粪便污染,特臭,腹腔有蛔虫3条。探察肠管见距回盲部6cm 处之 回肠处有一直径2cm的穿孔,肠内容物溢出.用肠线缝合穿孔后探察腹腔,见整个-,大量脓苔被覆各段肠管浆 膜面,其它脏器未见异常.......感谢聆听 术中血压逐渐下降至60/40(?)mmHg,心音低钝,意识朦胧,出现潮式呼吸。用灭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后,检查缝合处肠管物漏、出血,作刺口放置烟卷引流一根,原切口处放橡皮引流条,清点敷料无误后关腹,当缝腹膜时,患者突然呕吐、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死亡时距受伤约36小时)。入院后共输液4060ml.......感谢聆听

典型的病例讨论及答案

病例摘要: 某一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输液时曾行大隐静脉切开插管。患者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后尸检了现髂外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分析题: 1、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血栓是何种类型并描述其大体及镜下特点? 参考答案: 1、大量失液后血液浓缩,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同时血中释放大量幼稚血小板,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 2、属红色血栓。 大体: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表面光滑,干燥后,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在纤维蛋白网眼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呈条索状。

病例摘要: 一青年发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分析题: 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病理变化及发生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2、①左肺发生出血性梗死。②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③病理变化:肉眼多位于肺下叶边缘,呈暗红色锥体形,尖向肺门,底部位于肺膜面,边界清楚;镜下,肺组织广泛坏死、出血。 发生机制:血栓形成后活动使其脱落,血栓栓塞于肺,同时由于病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使得肺有明显的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栓塞后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精选干货)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 推荐意见1: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应注 意在整体氧输送不减少情况下的组织缺氧。(E级)推荐意见2:应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临床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E级)...文档交流仅供 参考...推荐意见3: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应尽早收入ICU并进行严密 的血流动力学监测。(E级)推荐意见4:早期合理地选择监测指标并正确解读有助于指导严重感 染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E级)推荐意见5:对于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密切观察组织器官低 灌注的临床表现。(E级)推荐意见6: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尽早放置动脉导管。(E级)推荐意见7: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尽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E 级)推荐意见8:CVP8-12mmHg、PAWP12-15mmHg可作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目标,但应连续、动态观察。(E级)...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推荐意见9:SvO2的变化趋势可反映组织灌注状态,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级)...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推荐意见10: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时应该监测动态血乳酸及乳酸

清除率的变化.(C级)推荐意见11:对于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病人,需动态观察与分析容量与心脏、血管的功能状态是否适应机体氧代谢的需要。(E级)...文 档交流仅供参考... 推荐意见12:对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积极实施早期液体复 苏。(B级)推荐意见13: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应达到:中心静脉压8-12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B级)...文档交流仅供参 考...推荐意见14:在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过程中,当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达标,而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仍低于70%,可考虑输入红细胞悬液使红细胞压积≥30%和/或多巴酚丁胺。(B 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推荐意见15:复苏液体包括天然胶体、人造胶体和晶体,没有证据支持 哪一种液体复苏效果更好.(C级)推荐意见16:对于感染性休克病人,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必须建立在液体复苏治疗的基础上,并通过深静脉通路输注.(E级)...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推荐意见17: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均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治疗首选的 血管活性药物。(B级)推荐意见18:小剂量多巴胺未被证明具有肾脏保护及改善内脏灌注 的作用。(B级)推荐意见19:对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无效的感染性休克病人,可考虑应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诊断标准 1.继发于严重感染的脓毒症或败血症逐渐加重引起组织低灌流和器官功能障碍时即成为感染性休克;常见的病因有腹腔内感染(如胆道感染,弥漫性腹膜炎)、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多发性创伤后感染或继发于手术的感染。 2.感染性休克除具有休克的一般临床特点以外,还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 3.感染性休克可以分为两种临床类型,即冷休克(或称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和暖休克(或称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其临床特点有所不同。 4.冷休克的临床特点神志淡漠或嗜睡,皮肤苍白发绀,可伴有花斑,四肢湿冷,脉搏细速或触不清,脉压小于30mmHg,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尿量小于30ml/h。 5.暖休克的临床特点神志基本清楚,肤色粉红,脉无力,脉压大于30mmHg,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小于2秒,平均每小时尿量超过30ml,右心导管检查示心排出量增多而周围血管阻力降低。 6.应用B超、CT、X线摄片等方法有利于体内感染灶的定位。 治疗原则 1.扩充血容量 (1)输入平衡盐溶液为主,配合以适量的胶体液、血浆或全血。 (2)根据病因和休克程度决定扩容总量。 (3)应根据具体情况以及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等监测结果调整失液的量和速度。 2.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争取尽早控制感染。 (1)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2)及早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彻底清除病变坏死的组织,充分引流。 (3)必要时可以应用免疫制剂以帮助恢复和维持免疫功能。 3.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 4.纠正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失衡。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节外周血管阻力;冷休克常选用扩血管药物,暖休克常选用缩血管药物;但应努力将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 6.保持冠状血管的灌流,维护心功能。 7.早期、大剂量、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 8.全身治疗和营养支持。 9.预防和治疗可能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最新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提纲

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 提纲

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东信 一、概念 ?全身性感染(sepsis):可疑/确认的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白细胞增多等) ?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低血压、低氧血症、少尿、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神志迟钝等)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严重感染+低血压(充分容量复苏后) 二、初始复苏 ?全身性感染/严重感染致低灌注:立即开始复苏 ?血乳酸→↑无低血压但有组织低灌注危险的病人 ?前6小时的初始复苏目标: ?中心静脉压 8-12 mmHg ?平均动脉压≥65 mmHg ?尿量≥0.5 mL/kg/h ?中心静脉/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70% ?液体复苏→ CVP 8-12 mmHg,仍 SvO2<70% ?输注红细胞→ Hct≥30% ?输注多巴酚丁胺 (→20μg/kg/min) ?早期目标治疗明显减少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死亡率 三、病原学诊断

?抗微生物治疗开始前应进行细菌培养 ?至少2次血培养:经皮取血+经血管通路取血(>48h) ?其他体液培养:痰、尿、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 ?迅速进行诊断性检查(如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感染源和致病微生物 ?推荐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血培养 ?血管通路培养与外周培养同一微生物→可能性大 ?血管通路培养阳性结果早于外周培养(>2h) →导管相关感染 ?取血容量大→培养阳性率高 ?病情不稳定不宜转运→床旁检查(如超声检查) 四、抗微生物治疗 ?确认严重感染并进行适当培养后,应在第1小时内开始静脉抗生素治疗 ?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应包括一种或多种药物,作用覆盖可能的病原体(细菌或真菌) ?药物应能穿透至导致全身性感染的可疑病灶部位 ?经验性抗生素选择:病史、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社区和医院的微生物药敏情况 ?初始经验性抗生素应足够广谱,覆盖所有可能病原体 ?明确致病微生物及其药敏情况后,减少抗生素数量、缩窄抗菌谱有助于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降低治疗费用 ?对于所有病人,每种抗生素都应给予全负荷剂量 ?48-72h后根据微生物和临床资料进行再评价 ?致病病原体确认后改用窄谱抗生素→防止耐药、减少毒性、降低费用

感染性休克治疗总结

感染性休克治疗总结 首先,感染性休克顾名思义是由于严重的感染导致的,但是当体内广泛非损伤性组织破坏和体内毒性产物吸收时也易发生感染性休克。除了要积极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以外,感染性休克还有哪些抢救措施呢?与其他休克类型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复苏标准 严重感染的患者一旦确定组织灌注不足即应开始复苏。在进行复苏的最初6 h 内早期复苏目标为: 中心静脉压(CVP)8~12 mm Hg; 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 尿量≥0.5 mL·kg-1·h-1; 中心静脉(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分别为70% 或65% ,并将此目标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高水平血压(MAP = 80~85 mmHg)并没有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容量复苏治疗目标血压仅需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即可。补充血容量 感染性休克时由于缺氧及毒素的影响,致使病人血管床容量加大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所以,补充血容量是治疗抢救休克最基本而重要的手段之一。晶体液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可提高功能性细胞外液量,保证一定容量的循环量。2012 年国际指南中更是指出早期复苏应首选晶体液。 不推荐使用胶体溶液- 羟乙基淀粉。当患者需要大量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时,可应用白蛋白维持有效的胶体渗透压。要做到尽可能快地在短时间内输注大量液体。 对于疑有低容量状态的严重感染患者,应行快速补液试验,即在30 min 内输入500~1000 mL 晶体液,同时根据患者反应性和耐受性来决定是否再次给予快速补液试验。初始液体冲击疗法应达到以最小30 mL/kg 的剂量输注晶体液。 血容量已补足的依据 组织灌注良好,神志清楚,口唇红润,肢端瘟暖,紫绀消失; 收缩压<11.97 kpa(90 mmHg),脉压>3.99 kpa(30 mmHg);脉率<100 次/min; 尿量>30 mL/h;血红蛋白回降,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纠正酸中毒感染性休克常伴有酸中毒,合并高热时更严重。纠正酸中毒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但在纠酸的同时必须改善微循环的灌注,否则代谢产物不能被运走,无法改善酸中毒。对于灌注不足诱导乳酸血症且pH ≥7.15 的患者,反对应用碳酸氢钠来改善血流动力学或减少血管升压药使用。 用法:4~5% 碳酸氢钠,轻度休克400 mL/d,重症休克600~900 mL/d,需动脉血气分析来加以调整用量。 血管活性药物 感染性休克容量复苏治疗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休克后期微循环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并可能伴有心肌抑制、心功能不全,适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维持有效微循环灌注压,有利于恢复微循环稳态。2012 年指南推荐给予足够液体复苏治疗仍然存在组织低灌注的患者使用血管收缩药物使血压达到65 mmHg 以上。 1.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为首选药物。其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而对心脏的作用轻微,能够有效改善组织灌注而引起心率增快和心律失常风险较低。

感染性休克病案讨论

病理生理学病案分析 病案: 某男,40岁,林区工人,陕西籍。 主诉:1日前被木棒击中腹部,2小时后呕吐并腹痛急剧。 病史:昨日下午4时许锯木中被一木棒击中腹部,立即倒卧在地,被扶起后述“肚子痛”。2小时后腹痛加剧,呕吐少许清水样物。林场卫生所曾给予“跌打丸”、“止痛片”口服,疗效不佳。因夜间交通不便,于次日晨被送往数十里外的某县医院求治。县医院:X光透视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紧急对症处理后于当晚转往西安治疗。伤后小便2次,色深,每次约有1小搪瓷碗(200ml)。患者既往状况一般,无慢性疾病。 入院检查(西安):于受伤后32小时入院。T 38.1℃, R 20次/分,P 120次/分,血压 60/36mmHg。发育营养中等。急性痛苦面容,额部有汗,四肢湿冷,神志朦胧。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颈、胸肺无异常。心律齐,心率120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腹部平坦、腹部肌肉紧张,呈板状腹,全腹均有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脊柱四肢无异常。 化验检查:Hb 112g/L, WBC 13×109/L,分类记数:中性粒细胞82%、淋巴细胞18%,CO2CP 14mmol/L。尿黄、透明,酸性反应,蛋白微量。入院后腹腔穿刺1次,抽出淡褐色混浊液体5ml,有粪臭味。 入院诊断:? 住院经过:迅即组织抢救,快速静脉输入平衡盐溶液,静滴广谱抗生素及碳酸氢钠。输液后血压一度曾回升至110/70mmHg,但很快又逐渐下降。继续加快输液,并尽快完成术前准备工作,于入院后2小时(受伤后34小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切开腹膜时有气体和淡黄色粘稠液体外溢,扩大切口见全腹被粪便污染,特臭,腹腔有蛔虫3条。探察肠管见距回盲部6cm 处之回肠处有一直径2cm的穿孔,肠内容物溢出。用肠线缝合穿孔后探察腹腔,见整个-,大量脓苔被覆各段肠管浆膜面,其它脏器未见异常。 术中血压逐渐下降至60/40(?)mmHg,心音低钝,意识朦胧,出现潮式呼吸。用灭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后,检查缝合处肠管物漏、出血,作刺口放置烟卷引流一根,原切口处放橡皮引流条,清点敷料无误后关腹,当缝腹膜时,患者突然呕吐、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时距受伤约36小时)。入院后共输液4060ml。 Questions: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word精品文档6页

1《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提出的必要性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以全身性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 其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很高。全世界每年大约1 000 人中就有3 人发生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同时这一数字还呈现不断增长 的趋势, 在过去10 年中, 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了9113% , 以每年115%~810% 的速度上升。近年来, 抗感 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在美国, 严重感染 是第10 位的致死原因, 每小时有25 人死于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 其死亡人数超过乳腺癌、直肠癌、结肠 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致死人数的总和。心肌梗死是公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但实际上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 克与心肌梗死具有同样的发生率, 不同的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 而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因此, 高度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严峻形势, 探索规范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2拯救运动的阶段和目的 为了面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挑战, 2019 年10 月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 ICM )、美国危重病医学会 (SCCM ) 和国际感染论坛( ISF)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共同发起了拯救全身性感染的全球性行动倡议——拯救 全身性感染运动( su rviving sep sis campaign, SSC) , 同时发表了著名的巴塞罗那宣言。巴塞罗那宣言作为 SSC 第一阶段的标志, 呼吁全球的医务人员、卫生机构和政府组织高度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提出了 5 年内将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病死率降低25% 的行动目标。 为了实现巴塞罗那宣言所提出的目标, 代表11 个国际组织的各国危重病、呼吸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专家 组成委员会, 就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 制订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指南。治疗指南的 提出是SSC 就严重感染进行的第二阶段工作, 旨在提高全球对严重感染的认识并努力改善预后。这11 个国 际组织包括SCCM、ES ICM、ISF、澳大利亚新西兰危重病医学会(AN ZICS)、美国危重病护理学会 (AACCN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美国胸腔学会(A TS)、欧洲呼吸学会 (ERS)、欧洲微生物与感染学会和外科感染学会(S IS)。危重病、呼吸、感染、外科和护理专家的共同参与, 充 分反映了指南的权威性和普遍性, 该指南将成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国际纲领性文件。指南的制订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首先从M edline 检索过去10 年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范围包 括感染( infect ion)、全身性感染、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和感染综合征等相关文献。对每一项

第五章感染性休克

第五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十七节感染性休克 一、学习要点 (一)掌握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感染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 产生细胞因子或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 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 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二)掌握感染性休克常见的病原体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有革兰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脑膜炎球菌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肺炎链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如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等也易引起休克发生。 (三)掌握容易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和幼儿细菌性痢疾等。(四)掌握感染性休克的病因治疗原则在病原菌未明前,可根据原发病灶、临床表现,推测 最可能的致病菌,选用强力的、抗菌谱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待病原菌确定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剂量宜较大,首次可用加倍量,应于静脉内给药,以联合应用两种药为 宜。 (五)掌握感染性休克抗休克治疗的五大治疗要点 1.补充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4?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六)掌握预示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可能征象 体温过高(>40.5 C )或过低(<36 C);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如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呼吸加快伴低氧血症,和(或)代谢性酸中毒,而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发现;血压偏低或体位性低血压;心率明显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粒白细胞)减少、血清乳酸值增高、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循环系统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阻力下降同时伴心输出量正常或增加,肺循环阻力通常略有升高。体循环阻力下降被认为是感染性休克的首要血流动力学改变,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之为高动力型血流动力学状态。严重感染常导致左右心室的功能受到明显抑制,可表现为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心肌顺应性下降。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础是外周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血流分布异常。在感染性休克发生的早期,由于血管扩张和通透性的改变,可出现循环系统低容量状态。经过容量补充后,血流动力学则表现为高动力状态。外周阻力下降、心输出量正常或升高,作为循环高流量和高氧输送的形成基础成为了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特点。感染性休克的这种氧输送正常或增高状态下的组织缺氧是分布性休克的主要特征,与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氧输送减少的特点明显不同。 严重感染时,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功能也发生改变。微循环的功能改变及组织代谢功能障碍可以存在于感染过程的始终。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系统受损、凝血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容量减少、组织水肿;组织内通血微血管密度下降,无血流和间断血流的微血管比例增加。这些改变直接导致微循环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障碍,在器官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炎症反应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使细胞对氧的利用也明显受到影响。这些改变的共同作用使组织缺氧及代谢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加速了休克的发展。 推荐意见1: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应注意在整体氧输送不减少情况下的组织缺氧。(E级)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

典型的病例讨论及答案

某一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输液时曾行大隐静脉切开插管。患者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后尸检了现髂外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分析题: 1、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血栓是何种类型并描述其大体及镜下特点 参考答案: 1、大量失液后血液浓缩,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同时血中释放大量幼稚血小板,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 2、属红色血栓。 大体: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表面光滑,干燥后,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在纤维蛋白网眼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呈条索状。

一青年发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分析题: 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病理变化及发生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2、①左肺发生出血性梗死。②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③病理变化:肉眼多位于肺下叶边缘,呈暗红色锥体形,尖向肺门,底部位于肺膜面,边界清楚;镜下,肺组织广泛坏死、出血。 发生机制:血栓形成后活动使其脱落,血栓栓塞于肺,同时由于病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使得肺有明显的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栓塞后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休克的概述

休克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1],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注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休克原意是震荡或者打击的意思。自1731年法国医生Le Dran 首次使用法语secousseuc一词描述创伤引起的危重临床状态并译成英语shock以来,医学界对休克的认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就其病因与分类、发生机制、临床常见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字:休克病因及分类休克分期休克的监测及治疗 1 病因及分类 1.1失血和失液大量失血可以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 1.2烧伤严重的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的大量渗出而丢失,可造成循环血量减少,使组织灌流量不足引起烧伤性休克(burn shock)。 1.3创伤严重的创伤可因剧烈的疼痛、大量失血和失液、组织坏死而引起休克,称为创伤性休克。 1.4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可引起休克,称为感染性休克(infective shock)。 1.5过敏过敏体质的人可因注射某些药品、血清制剂、疫苗后,甚至进食某些食物或接触某些物品后,发生I型超敏反应而引起休克,称为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1.5心脏功能障碍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室壁瘤破裂、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和心包填塞、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影响血液回流和心脏射血功能的心外阻塞性病变,均可导致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严重不足而引起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1.6强烈的神经刺激剧烈疼痛、高位脊髓损伤或麻醉、中枢镇静药过量可抑制交感缩血管功能,使阻力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而引起休克,称为神经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2] 2休克的现代分类 2.1低血容量休克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2.1心源性休克主要病因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等。 2.3分布性休克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内分泌性、全身炎症反应性等等。[3] 3休克分期 3.1根据微循环内发生的变化可分为四期[4] 3.1.1微血营收缩期由于失血、创伤、中毒等休克动因的刺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强烈活动,血中儿茶酚胺浓度水平显著升高,此时除心、脑外、皮肤、内脏毛细血管前血管、微动脉、小动脉均收缩,这可以保证心、脑血液供应和维持动脉血压,但皮肤、内脏组织是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在某些感染性体克中,还存在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更加剧了毛细血管网内缺血、缺氧。 3.1.2微血管扩张期上述情况继续发展,缺氧和代谢产物集聚,并使毛细血管

感染性休克的现状及护理进展

感染性休克的研究现状及护理进展 陆柳营,闫秋佚 摘要:阐述感染性休克(SS)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综述感染性休克的护理研究进展。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炎症反应;血管活性药物;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056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A-0077-02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S)又称脓毒性休克或内毒素性休克,是全身性感染(sepsis)导致以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每年有数百万人罹患此病,病死率大于25%,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3]。由于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复杂,且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病死率仍然很高,迫切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在S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上有了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 SS的发病机制 目前,S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过去长时间是从组织水平(微循环学说)来解释休克的发病机制,认识到休克是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由于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紊乱。在微循环学说的指导思想下,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创伤性)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对SS的疗效并未显著提高。直到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各种体液因子(细胞因子)和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激活是微循环发生上述改变的根本原因[4]。从此,关于SS的发病机制,达成了炎症控制学说的共识。 炎症失控学说认为,SS主要是因机体炎症反应失控所导致的器官损伤,其中,炎症介质起着重要作用。参与炎症反应的介质包括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s)、血小板激活因子(PAT)、白三烯(LTs)、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DRF)、血管通透因子(VPF)等]、多种炎症介质[补体3a(C3a)、补体5a(C5a)等]以及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NO)等,它们的释放和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相互重叠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血液高凝及微血栓形成、异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心肌抑制和高代谢反应,从而构成了炎症反应和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基础[5]。因此,SS并非细菌感染直接作用,而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 机体在启动炎症反应的同时,代偿性抗炎症反应也伴随发生,如处于动态平衡,则病情稳定,如稳态失衡将导致内环境紊乱,炎症反应占优势时,即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反之,如抗炎反应占优势时,免疫功能障碍,增加机体感染易感性,产生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n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无论SIRS还是CARS最后均可导致SS[6]。 此外,近年来肠道屏障功能已引起临床关注。肠道作为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储存体,正常情况下,生理功能完整的肠黏膜对肠道中的细菌和内毒素构成屏障作用[6],但在严重感染应激情况下,肠道严重缺血、缺氧,屏障和免疫功能降低,内毒素入血及肠道细菌转位入血,引起SIRS,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泛滥到血中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 2 SS的治疗 SS的治疗应从损伤出现的即刻开始,治疗原则是在纠正感染性休克的同时必须控制感染源,给予合适和有效的抗生素。抗休克有初步成效后再立即着手进行控制感染源手术处理。有研究表明,对SS病人,不失时机的外科手术干预,如引流脓肿或局部感染灶、感染后坏死组织清创、摘除可能引起的医疗器具等及其他合理的综合治疗对感染源的控制非常重要[7]。对一些急需处理的特定感染,如弥漫性腹膜炎、肠梗阻等,应尽快寻找病因并确定或排除诊断,并在症状出现6h内完成。此外,支持疗法包括早期容量复苏、纠正缺氧、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和营养支持在SS的治疗中也很重要。 3 SS的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及早预防和发现休克 休克早期认识交感神经活动兴奋的症状与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制订相应治疗方案是抢救成败的关键。如出现下列症状,要警惕SS的发生。 ①体温骤升或骤降,突然高热、寒战或体温达38℃~40℃;②意识的改变,如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嗜睡等;③皮肤的改变:皮肤潮红或湿冷发绀;④血压<80/50mmHg(1mmHg=0.133kPa),原有高血压者血压下降20%或下降20mmHg,脉压<30mmHg,心率快;⑤少尿。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8]。SS一旦发生,应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专人24h特别护理,严密观察休克病情转归情况。发生休克时,应立即给病人安置休克体位,即病人头部和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以利于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血流量,利于呼吸,减轻组织缺氧。 3.2 积极配合进行早期液体复苏 大量的人体和动物试验证明,积极进行血容量复苏是SS治疗的焦点,其目的是快速扩容、增加心输出量及运氧能力。容量复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病人的最终生存。 3.2.1 早期容量复苏目标 有研究表明,在SS早期治疗中,若能6h内实现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组织氧代谢正常,病死率可明显下降。根据某些指标指导早期临床治疗的方法称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9,10]。据2008年SS治疗指南,在早期容量复苏目标中,为保证充足氧供,早期达标治疗不但包括了传统治疗的内容,而且要保持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65%及红细胞压积>30%,且在6h内达标。故SS的病人除了要监测精神状态、皮肤温度及色泽、血压、脉率、尿量等一般指标,还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出量(CO)、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等特殊指标。3.2.2 早期容量复苏血管通路 影响最初液体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血管通路的快速而有效建立。SS时,由于血管痉挛或血容量不足,静脉穿刺常困难。国外主张,如果在90s内或3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休克的定义: 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和功能受损为主的病理过程,它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共同特征: 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是休克的本质,产生炎症介质是休克的特征 治疗休克的关键:恢复对组织细胞的供氧、促进其有效的利用,重新建立氧的供需平衡和保持正常的细胞功能。 有效循环血量: 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的血量,不包括停滞于毛细血管床以及储存在肝脾等血窦中的血量。 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与三个要素的关系: 1. 充足的血容量 2. 足够的心排出量 3. 适宜的外周血管张力 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严重异常,都可能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发生休克。 从休克的发生→发展→组织缺氧→细胞损害→器官功能不全(MODS)或衰竭(MOF) 休克时组织缺氧

1. 缺氧由于血流灌注不足造成,如果能提供组织充分的氧供,常能获得显著疗效。 2. 缺氧是由于细胞器的直接受损(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以致组织无法摄取和利用氧气 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病理生理学: 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微循环改变,代谢变化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等病理生理学过程。 1.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是组织摄氧和排出代谢产物的场所,其变化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占总循环血量的20%。 (一)休克早期:微循环收缩期 有效循环血量↓,→循环容量↓动脉血压↓→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以维持循环相对稳定。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摘要:感染性体克是由于感染导致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急剧减少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综合征。由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尽管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病死率仍高达50%左右,在美国居死亡原因的第13位[1]。文章简要阐述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临床治疗,并着重从治疗的角度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有效循环血量;内毒素;治疗 Therapy on Septic shock Chen Yanling SUN YAT-SEN Medical University Clinical class 6 08388074 Abstract:Septic shock is a symptom complex of acute circulatory function failure cause by inadequate circulating blood volume and sharp decrease of organization microcirculation perfusion. IT’s the hotspot of clinical study all the time for its high incidence rate and fatalityrate. Though significant process has been gained o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its fatalityrate is still as high as 50%, which ranks 13th on “cause of death among USA”. This essay expounds the mechanism,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inical therapy of septic shock, mainly describ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rapy and newly study. Key words:Septic shock; effective circulating blood volume;endotoxin;therapy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综合症群,是危重病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人们对感染性休克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各种体液因子、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共同参与,激活炎症反应,引起细胞、组织损伤、循环功能不全、组织灌注不足,导致休克。细菌及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结构成分是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启动因子,其中内毒素是最重要的成分,因此感染性休克又被称为内毒素休克。 1感染性休克的疾病概述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周可幸[2]认为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与三个始动环节有关。第一,感染灶中病原微生物及其释放的各种内毒素和外毒素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这此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减少。第二,这些物质亦可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第三,细菌毒素及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造成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各种感染因素最终通过这三个始动环节,导致细胞损害及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感染性体克的各种临床表现。在感染性体克的发病过程中,炎性介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

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万 芳(综述),吴 俭(审校) (南昌大学a.研究生院医学部2008级;b.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南昌330006)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294(2010)12-0113-04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S),也称脓毒性/内毒素休克,是儿科常见危重症之一。其以高心排血量、低外周血管阻力及组织灌注不足为特征,而不同患儿及同一患儿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容量状态、血管阻力及心脏功能都有可能不同,因此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分析并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给予及时治疗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还提出早期目标复苏导向治疗(EGD T)[1]以在感染性休克发病6h内达到复苏目标,力争在感染性休克早期发现和及早纠正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全身性组织缺氧,防止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和急性心血管功能衰竭。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实行EGD T及早期充分液体复苏可降低病死率,为病因治疗赢得时间,增强对后续治疗的敏感性和减轻脏器功能的损害[2]。本文就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作简要综述。 1 液体复苏 早期给予足量液体复苏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手段。液体复苏的目的是快速扩容、增加心输出量及运氧功能。儿科扩容既要早又要稳,国内传统扩容原则为一早二快三足量,分快速、继续和维持3个阶段。①首批快速输液:在30~60min内以10~20mL?kg-1等张含钠液体(2∶1液、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静脉快速输入。②继续输液:根据估计的脱水程度或首批快速输液后反应,继续按10~20mL?kg-1静脉输液,一般给予2~3次,直至休克基本纠正。③维持输液:在休克基本纠正后24h 内输液,一般按正常生理需要量70%给予,即50~80mL?kg-1,可给予含钾的维持液[3]。有资料显示,在感染性休克患儿仅有早期休克表现而无血压明显下降时即给予液体复苏治疗,几乎所有患儿都存活[4]。严重全身感染会导致患儿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血管收缩功能失调,加上重症患儿进食减少及 吐泻等因素影响,存在着绝对和相对性循环血容量不足,因此治疗感染性休克时纠正循环血容量不足和迅速恢复稳定的循环是治疗的关键[5]。 2 抗生素 在感染性休克的最初1h内,应尽早输注抗菌药物,选用杀菌力强,能及时控制感染而减少内毒素释放的抗生素为宜。同时进行病原学培养,一旦获得药敏结果,需尽快改用最有效的单药治疗,疗程一般为3~7d[6]。选择单一、抗菌谱广、强效的抗生素及时用于感染性休克,可减少或避免反复盲目的调换抗生素,也可避免多种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有超广谱β2内酰胺酶(ESβL)菌选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泰能、美平),头孢菌素酶(Amp C)阳性者可选用第4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马斯平或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MRSA、MRSE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万古霉素,深部真菌感染选用大扶康或二性霉素B。由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易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因此临床上要尽量避免使用有肾功能损害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等。 3 血管活性药物 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器官灌注严重不足,在液体复苏基础上休克难以纠正,仍有低血压或明显灌注不良表现者,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升高血压、改善组织灌注。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早期休克常首选多巴胺,用量5~20μg?kg-1?min-1。小剂量:<5μg?kg-1?min-1有扩张肾血管作用,5~10μg?kg-1?min-1主要为β受体兴奋作用,>20μg?kg-1?min-1为兴奋α受体效应。多巴酚丁胺:β1效应较多巴胺强,可加强心肌收缩力,用量:5~20μg?kg-1?min-1。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兴奋α受体,表现强力的缩血管作用,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用量: 311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第50卷第12期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2010,Vol.50No.12 收稿日期:2010-1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