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钡功能陶瓷制备及应用
钛酸钡 伪立方相

钛酸钡伪立方相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钛酸钡是一种重要的钛系钡盐,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工业价值。
它具有多种晶相结构,其中伪立方相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类型。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介绍钛酸钡伪立方相的性质、制备和应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钛酸钡的基本性质。
钛酸钡的化学式为BaTiO3,是一种具有钛酸盐结构的化合物。
它具有立方相、正交相和伪立方相等多种晶体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转变为不同的结构类型。
伪立方相是其中一种具有高度对称性和稳定性的结构形式,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质。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钛酸钡伪立方相的制备方法。
通常,制备钛酸钡伪立方相的方法包括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溶剂热法和水热法等。
固相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通过混合适量的钛酸钡和钡钛矿等原料,在高温下煅烧得到伪立方相的钛酸钡粉末。
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出高纯度、均匀颗粒大小的钛酸钡伪立方相粉末,具有较好的成型性和性能稳定性。
钛酸钡伪立方相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领域。
在电子器件领域,它可用作高介电常数陶瓷材料,应用于电容器、压电器件、微波器件等。
在光学领域,钛酸钡伪立方相是一种具有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材料,可用于光学增益介质、激光器组件等。
在催化领域,钛酸钡伪立方相可用作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广泛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羟基化反应等。
钛酸钡伪立方相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钛系钡盐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通过深入研究其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电子器件、光学器件、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钛酸钡伪立方相的研究中,推动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中的应用。
【注:本文中的内容仅为介绍钛酸钡伪立方相的基本知识,具体研究和应用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第二篇示例:钛酸钡是一种重要的具有优良光、电学性能的无机材料,常见的晶相包括钛酸钡的伪立方相。
本文将就钛酸钡的伪立方相进行详细介绍。
锆钛酸钡_BZT_陶瓷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的研究进展

试样 εm γ
表 1 不同组成 BZT 陶瓷的介电峰值(εm)和弥散指数(γ) Tab.1 The maximum dielectric constant (εm) and diffuseness constant (γ)
BaZr0.05Ti0.95O3 14619 1.38
Fig.3 Micrographs of BaZr0.35Ti0.65O3 ceramic sintered at 1350℃ for 2 h
氧化物固相反应法是一种传统、应用广泛的陶瓷
制备方法,它主要利用固相扩散传递方式进行反应,
以 BaCO3、ZrO2 和 TiO2 为主要原料,经球磨、烘干、预 烧、成型、烧结等工艺过程(如图 2)得到 BZT 陶瓷[8-9]。
Chou 等 人 研 究 了 助 熔 剂 B2O3 和 Li2O 对 BaZr0.35Ti0.65O3 陶瓷烧结温度、介电性能的影响[20]。结 果表明:B2O3 和 Li2O 可以有效地降低陶瓷的烧结温 度,当加入质量分数为 4.00 % Li2O 和 0.75 % B2O3 时,烧结温度可以降到 1000℃,比一般的固相烧结温 度低 500℃。
摘要
锆钛酸钡(BZT)具有介电非线性强、漏电流小、介电常数高、居里温度可调、耐高压等特点,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锆钛 酸钡陶瓷的制备方法及其晶粒尺寸、组成对 BZT 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锆钛酸钡,陶瓷,制备方法,介电性能,组成 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A
第 30 卷第 2 期 2009 年 6 月
《陶瓷学报》 JOURNAL OF CERAMICS
钛酸钡 伪立方相-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钛酸钡伪立方相-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钛酸钡(Barium Titanate,简称BT)是一种重要的功能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伪立方相结构,该结构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伪立方相不仅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非线性电学性质,使其在电子器件、传感器、电容器和储能设备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钛酸钡伪立方相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钛酸钡伪立方相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钛酸钡伪立方相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该材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从钛酸钡的物理性质、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钛酸钡的物理性质,包括其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其次,我们将详细讨论钛酸钡伪立方相的结构特点,包括晶格参数、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探讨钛酸钡伪立方相在电子器件、传感器和储能设备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钛酸钡伪立方相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材料的特点和潜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参考,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介绍钛酸钡伪立方相的基本背景和相关研究现状。
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组织。
目的部分将阐明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分为钛酸钡的物理性质、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三个小节。
在物理性质小节中,将介绍钛酸钡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晶格参数等基本物理性质。
结构特点小节将重点探讨钛酸钡伪立方相的特殊结构特征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钛酸钡

钛酸钡A 制取方法在TiO2—Ba0体系中,通过控制不同的钛钡比可制取偏钛酸钡(BaTiO3)、正钛酸钡(Ba2TiO4)、二钛酸钡(BaTi2O5)和多钛酸钡(BaTi3O7、BaTi4O9等),其中以偏钛酸钡最有应用价值。
制取偏钛酸钡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固相法和液相法两类。
固相法一般是以TiO2和BaCO3按摩尔比1:1混合,并可适当压制成形,放入1300℃左右氧化气氛炉中焙烧,其反应式为:TiO2十BaCO3=BaTiO3十CO2↑ (2—196)反应产物经破碎磨细为产品。
作为电子陶瓷材料使用的偏钛酸钡,在其生产中不希望有其他几种钛酸钡生成,所以原料的配比必须准确和混合均匀,这是该法的难点之一。
固相法产品因受原料纯度和制备过程的污染,一般纯度较低,活性较差,且较难磨细成超细粉。
液相法是以精制的四氯化钛和氯化钡为原料,使它们与草酸反应生成草酸盐Ba(TiO)(C2O4)2·4H2O沉淀,经焙烧获得偏钛酸钡。
液相法可获得高纯度、高活性和超细的产品,产品中钛钡比可达到很精确的程度。
我国已能用这种方法生产质量较好的适合于功能陶瓷使用的钛酸钡,但有待进一步改进工艺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B 性质偏钛酸钡有四种不同的晶型,各具有不同的性质。
高于122℃稳定的是立方晶型,它不是一种强性电解质。
122℃是偏钛酸钡的居里点。
5~l 20℃下稳定的是正方晶型,它是一种强性电解质。
+5~-90℃下稳定的是斜方晶型,它也是一种强性电解质。
低于-90℃下稳定的是斜方六面体,它会发生极化。
偏钛酸钡是白色晶体,密度6.08 g/cm3,熔点1618℃,不溶于水,在热浓酸中分解。
偏钛酸钡可与其同素异形体、铬锆酸盐、铪酸盐等形成连续固溶体,这些固溶体具有强性电解质性质。
C 应用由于偏钛酸钡具有极高的介电常数、耐压和绝缘性能优异,是制造陶瓷电容器和其他功能陶瓷的重要原料。
用偏钛酸钡制造的电子陶瓷元件已在无线电、电视和通信设备中大量使用,使设备的性能提高和小型化,成为高频电路元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钛酸钡电光薄膜制备方法

钛酸钡电光薄膜制备方法钛酸钡电光薄膜是一种在光电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材料,其特殊的光学和电学性质使其成为光电器件中的重要功能层。
钛酸钡电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对其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该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钛酸钡电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并探讨其在光电器件中的潜在应用。
一、钛酸钡电光薄膜的概述钛酸钡(BaTiO3)是一种具有铁电性质的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铁电性能。
钛酸钡薄膜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电材料,在MEMS(微型机电系统)器件、传感器、光电器件和微电子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钛酸钡薄膜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需要通过特定的制备方法来实现其在器件中的性能要求。
二、钛酸钡电光薄膜的制备方法1. 溶胶-凝胶法制备: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薄膜制备方法。
首先将钛酸钡的前驱体物质与溶剂混合,形成胶体溶液。
然后通过旋涂、喷涂、浸渍等方法将胶体溶液覆盖在基底材料上,再通过热处理使其形成致密的薄膜结构。
这种方法制备的钛酸钡薄膜具有良好的致密度和均匀性,适用于制备厚度较大的薄膜。
2. 激光沉积法制备:激光沉积法是一种通过激光熔化和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薄膜。
首先通过激光束照射钛酸钡靶材,使其表面被加热并熔化,在器件基底上形成致密的薄膜。
这种方法制备的薄膜具有较高的成膜速率和较好的结晶质量,适用于制备较薄的薄膜。
3.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通过气相反应在基底材料表面形成薄膜的制备方法。
通过在反应室中输入气相前驱体,利用化学反应沉积出钛酸钡薄膜。
这种方法制备的薄膜可以实现对薄膜成分和结晶质量的精确控制,适用于制备复杂薄膜结构。
4. 磁控溅射法制备:磁控溅射法是一种通过在靶材表面溅射并沉积到基底上的方法制备薄膜。
在磁场的作用下,将钛酸钡靶材表面的原子溅射到基底表面,形成薄膜结构。
这种方法制备的薄膜具有较好的结晶质量和较高的致密度,适用于制备较薄的薄膜。
三、钛酸钡电光薄膜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钛酸钡电光薄膜在光电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纳米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的制备技术

溶胶一 胶法 指金 属醇 盐或无 机 盐水 解成 溶胶 , 凝 然后使 溶胶凝胶 化 ,再将 凝胶 干燥焙烧 后 得到 纳米
粉体 。李青 莲 等 采 用 硬 脂 酸 钡 与钛 酸 丁 酯 反 应
( AG法 )制 备 纳 米 P Ti 。粉 体 。将硬 脂 酸钡 溶 S a O 于加热 熔化 的硬 脂酸 中 ,而 后加入 等摩 尔的铁 酸丁 酯反 应得 到凝胶 ,在 8 0℃煅 烧后 可得 到粒 径约为 0 2 r 的 B T O3粉 体 。 R N. s n sh5 0 i m ai Vi wa a t_ 用 B ( t 和 Ti OE ) 水 解 形 成 溶 胶 ,溶 胶 在 a OE ) ( t 8 0℃处 理 1 ~1 所 得凝 胶 在 7 0℃煅 烧 可 得 O 2h 5 到纳米 P Ti 粉 体 ,平均 粒 径 为 3 m。通 过进 a O。 0n
醇盐与钡 的无机 盐 之 间进 行 反 应制 备 纳米 B T O a i。 的报道也 很多 。此类 方法 被称 为醇盐 水解法 。 溶胶 凝胶 法 多采用蒸 馏或 重结 晶技 术保证原 料 的纯 度 ,工 艺过 程 中不 引人 杂 质 ,所 得 粉 体 粒 径
材 料所 具有 的独特性 能 以及 电子陶瓷产 品 的越来 越 小 型化 ,使得 纳米 B Ti 粉 体制 备 成 为科 研 工 作 a O 者 的一 个研究 热点 。 目前 B Ti。的嗣 备 主要 集 中 a O
一
由于 B Ti。 a 0 具有 铁 电 、压 电 、正 温度 系数 效
应等 优异 的电学性 能 ,使其 成 为电子工业 和 陶瓷工 业 中的关 键性 材料 。如 陶瓷电容 器 、正 温度 系数 电
步 的 研 究 , 他 采 用 该 法 制 得 了 平 均 粒 径 仅 为
压电陶瓷的生产与应用研究

压电陶瓷的生产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压电陶瓷是指通过压力作用下会产生电荷分布的功能性陶瓷材料。
其具有压电效应、声表面波效应、频率稳定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声电子、精密仪器等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压电陶瓷的生产工艺和应用研究。
二、压电陶瓷的生产工艺压电陶瓷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材料制备、成型、烧结等环节。
1.材料制备常用的材料有钛酸钡、铅锆钛酸钡、铅硅酸钡、铁酸锆等。
首先将这些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球磨或搅拌等步骤均匀混合,再经过筛选去除杂质。
然后将混合材料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水分和挥发性有机物,得到均匀的粉末。
2.成型常见的成型方式有干压成型、注塑成型、压注成型等。
其中,干压成型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将混合后的粉末通过模具压制成所需的形状,压制后会留下一定的压力,使得陶瓷材料具有压电效应。
3.烧结将成型的陶瓷材料放入烧结炉中,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烧结处理。
这个过程中,材料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使得材料的密度和强度逐渐提高,从而获得压电陶瓷材料。
三、压电陶瓷的应用研究压电陶瓷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声电子领域和精密仪器领域。
1.声电子领域在声电子领域,压电陶瓷主要应用于扬声器、麦克风等设备。
薄膜压电陶瓷作为扬声器的振动板材料,具有机械刚性好、振动频率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音响等场合。
而声圈压电陶瓷广泛用于麦克风等设备中,具有电荷稳定、压电系数高等特点,能够提高设备音质、稳定性等。
2.精密仪器领域在精密仪器领域,压电陶瓷主要应用于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设备中。
前者是指利用压电陶瓷材料的压电效应对转动角度进行检测,并结合信号处理与控制器处理后得到最终数据,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等。
后者则是指压电陶瓷作为灵敏元件,利用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等特点,可用于测量大气压力、流体压力等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卫生等领域。
四、现状和发展趋势压电陶瓷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且有不断的技术创新。
其中,薄膜压电陶瓷材料、高温压电陶瓷材料等就是近年来的创新方向。
锆钛酸钡水热制备

当前,正处在跨越世纪的关键时刻,无论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都对功能陶瓷的品种和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正面临着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许多产品都要符合国际标准(IEC),升级换代,替代进口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已到重要议事日程[]。
功能陶瓷是特种陶瓷的主要组成部分,就产值而言,功能陶瓷约占70%,工程结构陶瓷约为25%,生物陶瓷约占5%。功能陶瓷的开发应用首先依赖于新材料的发现和人工合成。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发展与有机结合,产生了材料化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紧密结合形成了材料物理。近百年来新化合物、固溶体不断涌现,功能陶瓷领域中合成化合物及材料特性方面取得了某些重大进展。表1-1为几种典型陶瓷材料重大发现历程表。
压电陶瓷主要用于制造超声换能器、水声换能器、电声换能器、陶瓷滤波器、陶瓷变压器、陶瓷鉴频器、高压发生器、红外探测器、声表面波器件、电光器件、引燃引爆装置和压电陀螺等。
大名鼎鼎的超导陶瓷材料也是功能陶瓷的杰出代表。198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钇钡铜氧陶瓷在98K时具有超导性能,为超导材料的实用化开辟了道路,成为人类超导研究历程的重要里程碑。电容器陶瓷能储存大量的电能,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陶瓷电容器达百亿支,在计算机中完成记忆功能。而敏感陶瓷的电性能随湿、热、光、力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敏感效应:热敏陶瓷可感知微小的湿度变化,用于测温、控温;而气敏陶瓷制成的气敏元件能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监测、控制、报警和空气调节;而用光敏陶瓷制成的电阻器可用作光电控制,进行自动送料、自动曝光、和自动记数。磁性陶瓷是部分重要的信息记录材料[]。
压电陶瓷是功能陶瓷中的重要代表,194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绝缘研究室发现,在钛酸钡(BaTiO3)铁电陶瓷上施加直流高压电场,使其自发极化沿电场方向择优取向,除去电场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剩余极化,使它具有压电效应,从此诞生了压电陶瓷。从那以后,压电陶瓷便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所谓压电效应即为某些介质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引起介质表面带电,这是正压电效应。反之,施加激励电场,介质将产生机械变形,称逆压电效应。这种奇妙的效应已经被科学家应用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领域,以实现能量转换、传感、驱动、频率控制等功能。压电陶瓷的制造特点是在直流电场下对铁电陶瓷进行极化处理,使之具有压电效应。一般极化电场为3~5kV/mm,温度100~150℃,时间5~20min。这三者是影响极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性能较好的压电陶瓷,如锆钛酸铅系陶瓷,其机电偶合系数可高达0.313~0.6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钛酸钡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制备纳米陶瓷材料BaTiO 粉体的主要方法,包括固相烧结法、化学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等多种工艺,分析了各种合成方法制备工艺的特点与不足,并提出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纳米钛酸钡;电子陶瓷;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Abstract:Barium titanate(BaTiO3)is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dielectric materials.A number of recent advancement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BaTiO3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such as the sol—gel,hydrothermal and chemical precipitation are introduced.The merit and drawback of these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The developments of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nm-sized barium titanate is presented. Key words:nano-barium titanate;electronic ceramic;preparation technology ;advance
1 前言
钛酸钡是电子陶瓷材料的基础原料,被称为电子陶瓷业的支柱。它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优良的铁电、压电、耐压和绝缘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制造陶瓷敏感元件,尤其是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ptc)、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s)、热电元件、压电陶瓷、声纳、红外辐射探测元件、晶体陶瓷电容器、电光显示板、记忆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及涂层等。钛酸钡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用于制造电子陶瓷材料的粉体粒径一般要求在100nm以内。因此BaTiO3粉体粒度、形貌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钛酸钡粉体制备方法有很多,如固相法、化学沉淀法、溶胶一凝胶法、水热法、超声波合成法等。最近几年制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钛酸钡粉体的合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
2 钛酸钡粉体的制备工艺 2.1 固相合成法 固相法是钛酸钡粉体的传统制备方法,典型的工艺是将等量碳酸钡和二氧化钛混合,在1 500℃温度下反应24 h,反应式为:BaCO3+TiO→BaTiO3+CO2↑。该法工艺简单,设备可靠。但由于是在高温下完成固相间的扩散传质,故所得BaTiO3粉体粒径比较大(微米),必须再次进行球磨。高温煅烧能耗较大,化学成分不均匀,影响烧结陶瓷的性能,团聚现象严重,较难得到纯BaTiO3,晶相,粉体纯度低,原料成本较高。一般只用于制作技术性能要求较低的产品。
2.2 化学沉淀法 2.2.1 直接沉淀法 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控制适当的条件使沉淀剂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陶瓷粉体沉淀物翻。如将Ba(OC3H7)2 和Ti(OC5H11 )4 溶于异丙醇中,加水分解产物可得沉淀的BaTiO,粉体翻。该法工艺简单,在常压下进行,不需高温,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原料成本低,但容易引入BaCO3,Ti02等杂质,且粒度分布宽,需进行后处理。
2.2.2 草酸盐共沉淀法 将精制的TiCl4和BaC12的水溶液混合,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速度滴加到草酸溶液中,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不断搅拌即得到BaTiO3的前驱体草酸氧钛钡沉淀BaTiO(C2 O4)2·4H2O(BT0)。该沉淀物经陈化、过滤、洗涤、干燥和煅烧,可得到化学计量的烧结良好的BaTiO3微粒: TiCl4+BaC12+2H2C204+4H2O-→BaTiO(C204)2·4H20↓+6Hcl
BaTiO(C204)2·4H2O→BaTiO3+4H2O+2CO2↑+2CO↑ 该法工艺简单,但容易带入杂质,产品纯度偏低,粒度目前只能达到100nm左右,前驱体BTO煅烧温度较低,产物易掺杂,难控制前驱体BTO中Ba/Ti的物质的量比,微粒团聚较严重,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调节体系pH值。尽管有不同的改进方法嘲,但仍难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2.2.3 柠檬酸盐法 柠檬酸盐法是制备优质BaTiO3微粉的方法之一嘲。由于柠檬酸的络合作用,可以形成稳定的柠檬酸钡钛溶液,从而使得Ba/Ti的物质的量比等于1,化学均匀性高。同时由于取消了球磨工艺,BaTiO3粉体的纯度得到提高。实验中采用喷雾干燥法对柠檬酸钡钛溶液进行脱水处理,制得BaTiO3的前驱体,再在一定温度下处理即可获得BaTiO3粉体。但煅烧得到的BaTiO3粉体易团聚,成本高,难于实现工业化。
2.2.4 碳酸盐沉淀法 此法可分为液相悬浮碳酸盐沉淀法和碳酸盐共沉淀法。碳酸盐共沉淀法是在控制一定pH条件下,把沉淀剂(NH4)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等物质的量的BaC12和TiC1
4
混合水溶液中,得到高分散BaCO3和TiO(OH)2沉淀。对沉淀物过滤、洗涤、干燥、煅烧(1 300℃),
得到BaTiO3粉体。该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适于大规模生产。但易掺杂,煅烧温度高,操作条件的微小变化对产物理化性能有较大影响。
2-3 水热合成法 水热合成法是指在密封高压釜中,以水为溶剂在一定的温度和蒸汽压力下,使原始混合物进行反应的合成方法。近年来用水热法制备高质量亚微细BaTiO3微粒受到了广泛关注,如通过高活性水合氧化钛与氢氧化钡水溶液反应,反应温度和压力大大降低,合成的钛酸钡粉体粒径在60~100nm之间。该法原料价格低,Ba/Ti物质的量比可准确地等于化学计量比,粉体具有高的烧结活性。但该法存在需要较高压力,氯盐易引起腐蚀,采用活性钛源时要控制活性钛源前驱体的水解速率,避免Ti—OH基团快速自身凝聚和Ba缺位等问题。
2.4 溶胶一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是指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水解成溶胶,然后使溶胶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焙烧后制得纳米粉体。其基本原理是:Ba和Ti的醇盐或无机盐按化学计量比溶解在醇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水解,使直接形成溶胶或经解凝形成溶胶。再将凝胶脱水干燥、焙烧去除有机成分,得到BaTiO3粉体。 2.4.1 醇盐水解法 一般以Ba和Ti的醇盐为原料。将两种醇盐按化学计量溶解在醇中,或用钡钛双金属醇盐溶解在醇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最后将水解产物经过热处理制得BaTi03粉体。该法制得的粉体纯度高、分散性好、烧结活性好、粒度小,并且在制成溶液中一步加入掺杂剂,如镧、钕、钪、铌等元素,从而获得原子尺寸混合掺杂。该方法可以制备多组分钛酸钡基陶瓷粉体。但醇盐价格高,且容易吸潮水解,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4.2 羧基醇盐法 羧基醇盐法是指加热丙酸钡与Ti醇盐的乙醇溶液而形成单一Ba—Ti凝胶的方法。因为Ti醇盐在水溶液中水解,容易形成水合氢氧化钛沉淀,所以在应用Ti醇盐作为原料时,用醋酸进行改性,可形成更为稳定的酰基前驱体。钛酯和醋酸钡在水溶液中混合后形成Ba—Ti凝胶,不定型的Ba—Ti凝胶通常是由类似TiO2玻璃的网络组成,Ba离子杂乱地分布在TiO2骨架中,Ba和Ti离子间的扩散距离仅l0—20 nm,不定型Ba—Ti凝胶的煅烧温度低于700℃。不定型Ba—Ti凝胶到晶态钛酸钡的形成机理还不清楚,在煅烧过程中发现有BaCO3
产生,说明钛酸钡的形成有一部分是由BaCO3和TiO2经固相反应生成。此法合成的钛酸钡晶粒
形貌不利于成形烧结 。
2.5 气相反应法 此法采用金属氯化物或金属醇盐为原料,通过电弧、燃烧、激光诱导等方式加热,气相反应后得BaTiO3粉体。金属醇盐燃烧制取BaTiO3粉体,是把钡、钛醇盐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并溶于有机溶剂,再与助燃气体一起通人雾化器中,经燃烧、分解,使游离的钡、钛离子直接反应,生成高纯、微细、均匀的钛酸钡粉体。产品粒径小、组分均匀,但设备复杂、成本高,目前尚无工业应用价值。
2.6 微乳液法 微乳液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组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将钡盐和钛盐的混合水溶液分散在一种有机相中形成微乳液,将此微乳液与共沉淀剂或与用共沉淀剂的水溶液制成的微乳液进行混合,形成钛酸钡的前驱体沉淀,经分离、洗涤、干燥、煅烧得纳米钛酸钡粉体。其优点是利用微乳液的微观环境,较好地控制了前驱体的粒子形状及分散性。但操作过程较复杂,成本较高。
2.7 低温直接合成法 S.Wada等提出了一种制备纳米钛酸钡晶体的低温直接合成法。将四氯化钛缓慢地滴人到温度低于10℃的硝酸中,以此溶液作Ti源,将Ba(OH)2·8H2O溶解在无CO2的离子交换水中,并用KOH调节使其pH大于13,此溶液作为Ba源。将pH小于1的冰钛液缓慢滴人到钡液中,很快生成白色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在7O℃下干燥16 h,可以制得粒径约为10 nm的钛酸钡晶体。
2.8 机械活化法 机械活化法是用来改善原始物料的反应性,使所要求的陶瓷相在较低的煅烧温度下合成。Jumin Xue等圜以BaO和TiO2为原料,在氮气氛中,不附加热处理条件下,合成钙钛矿相的BaTiO3粉体。x一射线衍射表明,该粉体具有很好的纳米晶体结构,粒子直径为20-30 nm。
2.9溶剂蒸发法 冰冻干燥法 冰冻干燥法是先按化学计量配制一定浓度的金属盐溶液,在低温下(-40℃以下)使其以离子态迅速凝结成冻珠,13.3 Pa下减压升华除去水份,然后将金属盐分解即得到所需粉体。P.Pradeep等将邻二苯酚、四氯化钛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的BaTi(C6H4O2)3]·4H2O冰冻干燥分离后,在高温下分解获得BaTiO3粉体。因为含水物料在结冰时可以使固相颗粒保持其在水中的均匀状态,冰升华后固相颗粒之间不会过分靠近,故该方法较好地消除粉料干燥过程中的团聚现象,得到松散、粒径小且分布窄的粉体。但选择适宜的化学溶剂和控制溶液的稳定性比较困难,工业生产时投资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