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301综放工作面初采矿压报告050612
矿压分析结果汇报

矿压观测报告一、概述矿山压力的观测与分析是实现矿山生产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多年来一直为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重视,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方法研究是正确进行采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二、观测目的为研究巷道矿压显现特征,能有效地指导矿井开采,为掌握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改善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护巷参数,改进巷道支护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同时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证我煤矿安全而高效的生产,特此作矿压月度报告。
三、观测区域地质及围岩性质1503工作面为一采区第二个工作面,西北走向布置,工作面北翼为F2逆断层,东北翼为1501首采工作面,西南方向为1505备采工作面,东南方向为+920集中运输巷。
观测区域是1053回风道。
该面煤层为煤5,含炭质泥岩夹矸1~2层,夹矸平均厚度0.2m,煤层色泽为黑色,条痕为深棕色油脂光泽,呈参差状断口,节理面充填方解石脉,含黄铁矿。
直接顶:砂质泥岩3.26m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泥质结构,波状层理发育,易垮落。
老顶:细粒砂岩5.90m 灰白~灰色粉、细粒砂岩,砂质胶结,以石英为主、长石风化,斜层理发育。
四、支护技术参数1503回风道:巷道净高3.2米,宽5米。
锚杆采用Φ20mm×2600mm,间排距800mm×800mm,每排布置13根,巷道拱部采用长7300mm锚索加强支护,间排距1600mm×1600mm,从巷道中心线向两帮依次按“333”型布置。
五、观测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巷道内每隔50m设立一个顶板离层和巷帮离层观测站,顶板离层分为四个点基点1、2、3和4分别是从深到浅排列的,新设立的观测站,连续观测,每天记录一次观测数据并加以整理,如果所观测巷道没有明显的矿压显现,就改为三天一观测,依次直到矿压完全稳定。
观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掘进后围岩中的矿山压力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搞清顶板活动规律、掘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初次来压分析报告

1352综采工作面初次放顶期间压力分析报告根据《神华集团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考核评级及奖惩办法》的有关规定,1352工作面从开始回采到初次放顶期间对顶板压力进行分析,为了及时观测顶板压力的变化,及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特成立领导小组:组长:宋连坡副组长:王长安组员:曹宏宾陈维星张贵文郑利平徐玉旺髙嵘冯军高金贵刘喜儿闫学旗刘辉一、工作面来压时的特点从2010年12月23日开采,2011年1月5日初次来压至2011年1月17日几次来压的受力分析来看,工作面压力集中在中下部,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每次来压前,出现淋水较少,压力表显示值上升幅度不大,最高的压力达25.3 MPa以上,安全阀无淋水。
来压期间,工作面支架(支柱)安全阀没有泄液现象,压力表数值普遍达到25.3MP以上,最大值25.5MP(压力表量程为0—60MP)。
(二)上、下端头顶板长距离悬空不跨落,最长不大于距离10平方米。
压力25.4 MPa时,工作面煤壁受压出现局部片帮、顶板小面积离层。
(三)来压期间,支架正常拉移,不影响正常生产,施工起来,来压不明显没不影响安全生产。
二、矿压观测及分析1352顶底板岩性均为砂岩,较坚硬,加强工作面矿压监测获取顶板来压规律以指导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工作面按每间隔10架安设一块压力表,通过人工巡查获取数据。
(一)矿压观测数据分析:1、工作面上、中、下段初次来压时间不一致,来压步距也不相同,初次来压步距为30~42m,初步判定工作面老顶来压步距约为35m。
2、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受老顶岩石坚硬、顶板砂岩、推进速度慢等因素影响,导致工作面上、中、下部各部位周期来压时间及步距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监测,周期来压步距也有差异,一般周期来压范围在8~12m,周期来压持续时间一般在5~8m,随着推进步距顶板垮落,周期来压不明显。
3、工作面周期来压特点:一是强度不大;达到峰值时间短,一个小班随着推进移架步距顶板跟这垮落;二是卸载距离短,三是工作面局部煤壁有片帮;四是顶板小面积离层。
采煤工作面初采总结

采煤工作面初采总结第一篇:采煤工作面初采总结15103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总结采煤队于2014年6月1日4点班进入15107回采工作面开始初采至今,通过对15107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对15107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分析(一)顶板垮落情况分析采煤队2012年8月8日搬入15107工作面开始回采,至8月23号期间,工作面采空区直接顶局部垮落,8月24号—8月26号(推进度为进风12.6m、回风29.5m处)期间工作面采空区直接顶大范围垮落,回风落山塌落严密。
8月27号-8月30号(推进度为进风22.6m、回风38.1m处)工作面采空区垮落严密,回风落山塌落严密。
到目前(9月5号)工作面及回进风落山无明显顶板垮落动压波冲击现象。
(二)工作面出水量分析工作面初采至今,8月20号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量增大,分析为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局部垮落导致出水量增加;8月31号4点班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量突然大量增加分析认为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大范围垮落导致出水量增加;9月1号-9月5号工作面出水量较为稳定无增大趋势分析认为回采工作面为上坡趋势回采部分水进入落山因而大顶垮落无明显出水量增加。
(三)总结通过工作面顶板垮落情况和工作面出水量分析,工作面大顶呈现局部逐渐垮落趋势,进风侧垮落趋势相对大于回风侧,大顶拱形桥断裂在进风推进度22.6m,回风推进度38.1m处。
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一)工作面顶板动态柱状监测图分析通过初采期间对工作面顶板在线监测柱状图分析自8月8日到现在工作面整体矿压柱状图未出现压力骤增骤减现象,故初采期间未出现大顶拱形桥断裂冲击波现象。
8月8号-8月15号整体压力柱状图呈平稳现象,整体表现为80-122架柱状图压力偏高。
40-79架柱状压力图呈偏高现象,1-39架柱状压力图压力偏低,最高柱状压力体现在8月14日-8月15日期间100架-122架间,最高压力峰值达到45Mp-50Mp。
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分析与总结

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分析与总结
王晨辉
【期刊名称】《科技与创新》
【年(卷),期】2014(000)018
【摘 要】2903综采工作面是城郊煤矿二水平第一个单顺槽沿空掘巷综采工作面。
项目针对该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数据采集、分析和总结。
【总页数】1页(P48-48)
【作 者】王晨辉
【作者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河南商丘4766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D323
【相关文献】
1.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分析与总结2.焦坪矿区综采工作面初采初
放期间高抽巷位置与瓦斯治理的关系3.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瓦斯治理技术分
析4.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瓦斯治理分析5.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瓦斯治理
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作面矿压分析(6) 2

215021综放工作面矿压分析针对215021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煤层倾角,推进速度等不断变化,每周对工作面矿压进行实测和分析,准确掌握215021综放工作面的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
一、周期来压显现规律本周周期来压期间上中下测区支架工作阻力如图1~3所示:图1 上部测区整架工作阻力曲线图图2 中部测区整架工作阻力曲线图图3 下部测区整架工作阻力曲线图由本周上中下测区工作阻力变化曲线初步确定第七次周期来压是在1月15日左右、第八次周期来压是在1月19日左右;为取得较准确数据在每个测区以各支架的阻力变化为基本依据,上测区以127#、109#为观测支架;中测区为91#、71#支架;下测区为41#、21#支架。
(1)上部基本顶周期来压上测区127#、109#支架工作阻力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在127#支架处从1月15日10点01分开始第七次周期来压显现,一直持续到1月16日02点41分,来压影响范围4m,来压期间支架平均工作阻力23.16MPa是额定工作阻力的56.9%,来压步距为12.8m。
第八次周期来压从1月19日13点48分开始显现,一直持续到1月20日17点34分,来压影响范围4m,来压期间支架平均工作阻力24.23MPa是额定工作阻力的59.5%,来压步距为14.4m。
在109#支架处从1月15日00点01分开始第七次周期来压显现,一直持续到1月16日02点21分,来压影响范围4.0m,来压期间支架平均工作阻力24.14MPa,是额定工作阻力的59.3%,来压步距为12.2m。
第八次周期来压从1月18日08点38分开始显现,一直持续到1月19日08点28分,来压影响范围4m,来压期间支架平均工作阻力36.65MPa是额定工作阻力的90.0%,来压步距为11.2m。
(2)中部基本顶周期来压中测区91#、71#支架工作阻力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在91#支架处从1月15日17点06分开始第七次周期来压显现,一直持续到1月17日01点16分,来压影响范围4.8m,来压期间支架平均工作阻力27.24MPa,是额定工作阻力的66.9%,来压步距为12.8m。
13101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分析

第一章 工作面概况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一、工作面地面位置13101综采工作面对应地面位置为工业广场以南,上则焉村东、南面。
主要出露地层以黄土为主,盖山厚度172-252米,平均厚度210米。
二、工作面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13101工作面井下位于一采区南侧,东侧为实体,西部为采空区,南部为矿区边界,北部为4号煤东翼轨道巷。
上部为实体。
三、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对应地表为林区,无建筑物等设施,回采不会造成影响。
附表1.1 工作面概况煤层名称 3#煤 水平名称 +800 采区名称 一采区 工作面名称13101地面标高(m)1092~1196工作面标高(m)920~940第二节 煤层3#煤焦煤,属结构简单的稳定煤层,质地较软,半光亮型,粉末状、玻璃—沥青光泽,内生裂隙发育,性脆易碎。
附表1.2 煤层赋存情况附表1.3 煤质情况M (%) A (%) V (%) Q (ZJ/kg ) S(%) 工业牌号 /24.0925.7425.900.64JM煤层总厚(m ) 1.75~1.05煤层结构 煤层倾角 (°) 0~8° 0.86 3.5° 可采指数0.86简单稳定程度稳定第三节煤层顶底板附表1.4 煤层顶底板情况煤层顶底板情况顶底板名称顶底板名称厚度(m)岩性特征老顶泥岩 6.5灰色,厚层状,性脆,斜交裂隙发育,含植物根茎叶化石。
直接顶砂质泥岩 3.2灰黑色,厚层状,层面含云母碎片,半坚硬及坚硬,裂隙发育。
抗压强度5.5MP,抗拉强度 2.76MPa,抗剪强度4.11MPa。
伪顶炭质泥岩0.25黑色,薄层结构,层状构造。
质地软,容易冒落。
含大量有机物。
直接底泥岩 3.8灰黑色,厚层状,性脆,斜交裂隙发育,含植物根茎叶化石。
抗压强度8.9MP,抗拉强度0.54MPa第四节地质构造1、13101综采工作面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0°~8°,平均3.5°。
3综采工作面回采矿压总结

12311工作面回采矿压总结综采二队2018.11.25大柳塔煤矿12311综采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见表1-1。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1-1附图1-1:12311综采工作面井上下对照图。
12311综采工作面煤层特征见表1-2。
煤层特征表表1-2一、初采阶段初采阶段来压情况统计表来压情况来压步距/m无压段距离/m来压段距离/m动载系数初次来压44377 1.58第一次周期来压1064 1.47第二次周期来压954 1.454 / 27图2 推进71~120m压力变化曲面图5 / 27图3 推进121~170m压力变化曲面图6 / 27表1 12311工作面推进70~170m来压情况统计表表2 12311综采工作面推进70~170m来压特点及针对措施7 / 279 / 27图1 推进71~120m 压力变化曲面图图4 推进206~255m 压力变化曲面图来压段无压段来压段无压段无压段来压段来压段无压段图5 推进206~255m压力变化曲面图表3 12311工作面推进70~170m来压情况统计表10 / 27二、正常回采阶段11 / 2712 / 2713 / 2714 / 2715 / 2716 / 2717 / 2718 / 2719 / 27表5 12311工作面推进2491~2580m来压情况统计表20 / 2721 / 27三、末采阶段22 / 2723 / 2712311工作面末采推进至剩余185-105m 压力显现曲面图无压段无压段无压段 来压段 来压段 无压段来压段 来压段表6 12311工作面推进剩余185m~0m来压情况统计表24 / 2725 / 2726 / 27个人收集整理资料,仅供交流学习,勿作商业用途27 / 27。
综放工作面初采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

综放工作面初采前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第一章矿井概况XXXX煤业有限公司是XX矿管公司下属子公司,系兼并重组单独保留矿井。
公司位于X省X市X镇X境内,行政隶属于X镇管辖,距X市区直线距离约15km,交通较为便利。
矿井为停产整顿矿井,井田面积XXXXkm2,可采煤层1#~11#,现采10+11#煤层。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Ⅱ类自燃,煤尘具有爆炸性。
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奥灰水位标高527.0-529.0m,低于10+11#煤层最低底板标高,故井田不存在带压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0.33m3/h,最大涌水量为0.83m3/h,矿井生产规模60万吨/年。
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井底水平标高+615m,布置3个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井下共有两个采区,一采区位于井田西部,布置有1个采煤工作面、2个掘进工作面;二采区位于井田东部,计划2021年进行开拓。
一、证照情况煤矿隶属关系:隶属XXX煤业集团,XXXX煤业有限公司相关证件齐全。
矿井证照情况: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11220044989;有效期2012年11月16日~2027年11日16日;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晋)MK安许证字〔2019〕X112Y2;有效期2019年4月29日~2022年4月28日;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400001130328503;有效期2021年1月18日~长期;二、机构设立情况(一)组织机构矿井组织机构健全,建立了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以班组长为首的现场管理体系。
矿井设有经理、总工程师、安全副经理、生产副经理、机电副经理、采煤副经理、通防副经理7位矿级领导;同时配有采掘副总工程师、机电副总工程师、防治水副总工程师、通防副总工程师、安全副总工程师。
设立6个部室,3个生产区队。
三、运输系统1、主运输系统井下煤炭运输均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通过运输大巷DTⅡ型450/0.8/200×2型胶带输送机运煤至井底煤仓,经主斜井皮带机运输至地面煤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01综放工作面 初采期间矿压观测报告
东滩煤矿生产技术科 二00五年五月 1
1301综放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观测报告 一、 工作面概况 (一)工作面位置 1301综放工作面位于一采区下部,倾斜长度192.0m,走向回采长度1608.12m,自东向西回采。具体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如表1所示。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 表1
水平名称 -660水平 采区名称 一采区 地面标高 (m) +50.02~+47.66 48.24 井下标高 (m) -515.0~-595.5 -550.0
地面的相 对位置 本工作面地面对应位置在津浦铁路以东,后屯村以南,大中疃村以西。
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 前屯村保安煤柱线一角进入本工作面,回采对此有一定影响。
井下位置及相邻关系
1301综放工作面东起开切眼(以EF44断层为界);西至设计停采线(垂
直于两顺槽,运顺侧停采点沿顺槽方向距一采轨道上山336m。);北邻1302综放工作面采空区。
走向长度(m) 1608.12 倾斜长度(m) 192.00 面积(m2) 308759.04
(二)煤层地质概况 2
煤 层 情 况 表 表2 煤层总厚(m) 7.20~1.30 9.80~8.60 煤层结构 复杂 煤层倾角(度) 0°~38° 10° 开采煤层 3、3上煤 煤 种 气煤 稳定程度 稳定
煤层情 况描述
本工作面回采3、3上煤层,3、3上煤黑色,油脂光泽,内生裂隙发育,参差状断口,条带状结构,以暗煤为主,夹镜煤薄层。3煤分叉合并,结构复杂,距3上煤层位底板之上2.00~2.60m,有一层厚0.02~0.03m的粉砂质泥岩夹矸,为回采重要标志层;3下煤层位局部分叉为3下1、3下2煤层位,其中3下1煤层位较稳定,厚1.30~1.80m;3下2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局部沉缺,厚0.00~2.50m。3上、3下煤层位夹矸厚0.40~1.80m,岩性为泥岩或粉砂岩,本工作面中,西厚东薄,C7背斜轴附近,受构造影响,夹矸异常增厚,对工作面回采有很大影响。 煤层硬度f=2~3,视密度1.35t/m3。 工作面煤层走向 10°~ 170°,倾向100°~ 260°。 该煤层属低灰、低硫、低变质的气煤。
4、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情况 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表3
顶、底板名称 岩石名称 厚度(m) 最大~最小 平均 特 征
老顶 中细砂岩 34.00~0.00 26.00 浅灰~灰白色,钙质胶结为主,致密,坚硬,工作面局部“红层”直接覆盖在煤层之上,f=4.8~7.7。
直接顶 粉砂岩 4.00~0.00 3.00 浅灰色,性脆,局部变化为泥岩,工作面局部“红层”直接覆盖在煤层之上,f=2.9~4.0。
直接底 细砂岩 5.62~3.46 4.74 浅灰色,含粉砂岩条带,性脆,富含植物化石碎片,f=3.4~5.7。
(三)巷道布置 1、工作面巷道布置 3
1301综放工作面的两顺槽相互平行,北侧的顺槽(沿空)作为轨道顺槽,与1302综放工作面轨道顺槽巷中至巷中的距离为7.5m;南侧的顺槽为运输顺槽,两顺槽都沿3煤底板布置。工作面切眼沿EF44断层煤柱布置,运顺端头超前轨顺端头51.5m。设计停采线垂直于两顺槽,运顺侧停采点沿顺槽方向距一采轨道上山336m。 2、工作面轨道顺槽 采用锚网带支护,梯形断面,上净宽3800mm•,下净宽4858mm, 净高3200mm,净断面积13.85m2•;巷道顶部铺联金属菱形网,按照80期0mm的间距锚固M型钢带,每排M型钢带打6根φ22mm×2400mm•的左旋无纵筋树脂锚杆,沿巷中每隔3.2m在M型钢带之间加打一根锚索;帮部铺联金属菱形网,按照800mm的排距锚固φ20mm×2200mm的左旋无纵筋树脂锚杆,每排每帮均匀布置四根锚杆。按照《兖矿集团公司煤巷锚网支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特殊区域采取复架工字钢棚的联合支护形式。 3、工作面运输顺槽 本工作面运输顺槽位于南侧,沿3煤层底板布置,为实体煤巷道。 运输顺槽的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与轨道顺槽相同。 4、采煤面切眼 导峒在整个切眼的东部施工,支护形式与顺槽相同,并在距导峒西帮2.3m的位置按照间距800mm的要求支设单体液压支柱。切眼导峒拓宽后上净宽达到7000mm,下净宽达到7500mm,净断面积达到20.3m2。切眼拓宽部分采用锚网带支护,拓宽部分的锚杆及梯型钢带的间距为800mm,每排施工6根锚杆,并在导硐衔接部位距切眼东帮2.4m的位置按照间距800mm的要求支设一排单体液压支柱。切眼最终刷宽后,西帮打2根锚杆。 (四)生产技术条件 1、采煤方法 走向长壁顶板垮落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2、采煤工艺过程 割煤→移架→推前溜→放煤→拉后溜。 3、支架形式 4
中部支架 型号: ZFS6200-18/35 支撑高度: 1800~3500mm 中心距: 1500mm 宽度: 1410~1580mm 初撑力: 5036~55274kN(P=31.5MPa) 工作阻力: 6000~6250kN(P=37.3MPa) 支护强度: 0.8~0.86MPa 底板比压: 1.4~1.9MPa(平均) 适应煤层倾角: ≤15º 缸径 230mm 端头支架 型号: ZTF6500-19/32 支撑高度: 1900~3200mm 中心距: 1570mm 宽度: 1490~1660mm 初撑力: 6157kN(P=31.5MPa) 工作阻力: 6577kN(P=37.3MPa) 支护强度: 0.75MPa 底板比压: 2.05 MPa(平均) 支护面积: 9.28m2 适应煤层倾角: ≤12º 缸径 250mm 工作面开采初期安装134组液压支架,自轨顺向运顺依次为3组ZFS6200-18/35型液压支架、5组ZTF6500-19/32型可放煤排头支架、123组ZFS6200-18/35型液压支架、3组ZTF6500-19/32型可放煤排头支架。正常开采期间为130组液压支架,其中ZFS6200-18/35型液压支架123组,轨顺端头安装4组和运顺端头安装3组ZTF6500-19/32型可放煤排头支架。 初采时,轨顺先推进,待与运顺平齐后,撤除轨顺端头的3组ZFS6200-18/35 5
型液压支架,之后正常推进。 二、矿压观测目的及方法 1、矿压观测目的 通过矿压观测掌握1301综放工作面顶板的显现规律和超前支撑压力影响范围,摸清工作面直接顶初次垮落距离与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以及来压强度和持续时间,检验ZFS6200-18/35型液压支架对顶板的适应性及控顶效果,同时对工作面两顺槽进行围岩变形观测,以确定煤壁前方支撑压力变化情况,检验巷道支护效果。 2、观测内容和方法 采用专项观测与常规观测相结合的矿压观测方法。 (1)专项观测 工作面顶煤及直接顶垮落专项观测。 在工作面开采初期,每天进行观测,及时掌握工作面顶煤、直接顶垮落顺序、步距。 (2)常规观测 ⑴ 支架载荷: 采用ZYDC-3型液压支架压力记录仪。 在工作面设立上、中、下三个测区,6条观测线,上测区(轨顺侧)设在121架、111架,中测区设在71架、61架,下测区(运顺侧)设在21架、11架。每个支架安设一台ZYDC-3型液压支架压力记录仪,实时监测支架前、后立柱的工作载荷。 ⑵ 顶板稳定性: 用钢尺每隔10架量取采高、片帮c等值。 轨顺从距开切眼50、60、80m设立三组围岩变形观测点。运顺从距开切眼58.6、86、90m设立三组围岩变形观测点。 在开采初期测量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和两顺槽围岩变形及工作面进尺、采集支架载荷监测数据。 三、观测结果及分析 (一)工作面顶煤及直接顶垮落专项观测 6
1、工作面顶煤垮落情况 由于该面为调斜开采,轨顺比运顺拖后51.5m。所以,开采初期多推轨顺,少推运顺,直至两侧平齐后开始正常推进。 由于调斜开采,先推轨顺,在轨顺推离切眼2.8m时,架后顶煤开始垮落,在轨顺推离切眼7.2m时工作面134~51架架后顶煤全部垮落。运顺由于推进距离小,50~1号架架后顶煤未垮,在运顺推离切眼2.8m时,50~45架架后顶煤开始垮落,运顺推离切眼13.5m时,45~1号架架后顶煤全部垮落。 顶煤初垮步距为:轨顺:5m,运顺:8.15m,平均6.575m(不包括切眼宽度7.5m)。
2、工作面直接顶垮落步距 工作面在顶煤初垮不久工作面支架后部见矸,根据现场观察和支架压力数据分析,可确定工作面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 轨顺:7.2m,运顺:13.5m,平均:10.35m(不包括切眼宽度7.5m)。 本面由于两端头不同步,轨顺侧跨落后,运顺侧还未采动。 观测时两端头切顶线后的顶煤有一半没有垮落。 (二)工作面常规矿压观测
1、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步距 老顶初次垮落步距:轨顺:70.4m(包括倾斜多出的51.5m),运顺:21.6m,平均:46m。 工作面老顶在推离切眼 46m时开始垮落,老顶由工作面中部向轨顺侧和运顺侧来压。 2、来压步距及强度 表二 老顶来压步距
来压性质 来压步距 持续时间 (天) 影响范围 (m) 累计推进距离(m) 来压步距 (m) 初次来压 3 17.5 46 46 第一次周期 来压 1.5 9.25 59.7 13.7
第二次周期 来压 1.65 11.5 81.2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