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常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进展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
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
“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
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
“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
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空间变迁。
如何理解和掌握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现象是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其空间发展、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遥感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
四、研究区域与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南方水乡、北方山区、黄土高原等不同地理环境的传统村落。
通过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人口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
五、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一)空间分布规律通过GIS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在南方水乡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传统村落呈现较为密集的分布;而在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传统村落分布较为稀疏。
(二)空间结构规律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通过GIS的空间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例如,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村落呈现较为规整的网格状结构,而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则呈现较为复杂的树状或链状结构。
(三)空间关系规律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关系受地理环境、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摘要: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本文对沈阳的居住空间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布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中图分类号: p42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作为居住物质环境对社会经济分化的响应,一方面它是城市阶层分化导致的空间分隔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社会空间隔离又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割。
因此,良好的居住组织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空间分异,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及社会公平;减少居住隔离,增加阶层融合,促进社会稳定。
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布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居住功能”始终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
居住空间也是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
城市住房与居民的社会地位及家庭经济收入紧密相关,即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下面根据2011年11月沈阳市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的相关数据,对沈阳的当年在售楼盘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1)按楼盘价格分布分析首先,笔者以住宅每平米销售价格为标准,对沈阳市区内不同地段分布的在售楼盘加以划分。
将这些所有在售楼盘中,已定价格的楼盘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价格梯度,分别为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和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
然后,将这些不同售价的楼盘位置标志于沈阳市平面图上。
根据分析图显示,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在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同时各价格梯度楼盘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以市府广场为坐标原点划分象限,同时以沈阳的环路为参照,将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分布进行拆解分析,可知: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多数分布于三环以外,分布方向以市区东北和西南方向为主,集中于第二象限和第五象限,在第一、第三和第四象限偶有零星散布,在第六、第七、第八象限则无分布;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主要分布于二环与三环之间,在方向上集中于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七象限,但在其他方向上也都有所分布;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在城区西部集中于一、二环之间,在各象限呈现较为均质的分布,在城区东部则是集中在第一象限和第七象限,在第七象限不同于其他方向,而是集中在二、三环之间,位于浑河以南;对于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相较于其他价位的楼盘分布表现出更为集中的布局态势,分布大致都在二环以内,在第四、五、六、七象限的分布明显多于其他四个象限,但在第六、第七象限的分布集中在二、三环之间;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分布出现分化,一部分楼盘集中于二环以内靠近城市中心,一部分则集中于风景环境优雅的棋盘山风景区和浑河沿岸。
略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

理 论 和 实 证 方 法 .为 继 续 深 入 研 究 提 供 了一 定 的 理 论基 础 和 实践 经验 。
研 究理论 基 础
一
斥研 究 中心 将 社会 排斥 分解 成 消费 、保 障 、社 会 活
动 、政 治 活动 、社 会支 持 五个 向度 。我 国也 有 学 者 引用社 会 排斥 理论 研究 居 住空 间分 异 ,如 易成 栋 对
和研 究方 法三 方 面对我 国城 市居住 空 间分 异研 究进 行 梳理 和 总结 ,并提 出未来研 究有待 于进 一 步
深入 的领 域 。
『 键 词] 城 市居住 空 间分 异 ;理 论基 础 ;研 究 内容 ;研 究方 法 关
[ 图分 类号]9 33 中 C 1 .1
[ 献标 识码 ] 文 A
化 取 向 、收 入 状 况 差 异 而 产 生 的不 同社 会 阶层 相 对集 聚 的居 住 区…。我 国学 者 自 2 0世 纪 8 0年代 末 开 始 研 究 城 市 居 住 空 间 的分 异 ,从 早 期 引 进 国外 理 论 到 形 成 自己 鲜 明 的 研 究 特 色 ,我 国在 城 市 居 住 空 间上 的研 究 取 得 了很 大 的进 步 。 国 内学 者 从
斥 的 影 响 .在 空 间形 态 上 形 成 面 积 不 同 、景 观 相 异 、相互 隔离 且 具有 连续 性 发展 趋势 的同质 化 居住
论 为 基 础 研 究 城 市 居 住 空 间分 异 ,出 版 了 《 城 大 市 居 住 空 间分 异 研 究 的理 论 与 实 践 》 一 书 ,这 是
李 晶 ,程 久 苗 , 范 菲 菲
(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 院,安徽 芜湖 2 10 ) 4 00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空间分异及变化:基于职业地位视角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空间分异及变化:基于职业地位视角于涛方【期刊名称】《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年(卷),期】2018(010)002【摘要】市场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以及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化,使得城市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分异日益成为学术界与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职业从业人员\"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城市地区进行社会阶层分异、社会阶层分化类型和变化的空间视角研究;并聚焦于当前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巨型城市区尺度,对其进行社会阶层空间格局和变化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城市地区的社会阶层分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地域性特征,并且与城市经济规模和政治等级性、功能专门化等有一定的关联;第二,巨型城市区和非巨型城市区的阶层分化日益拉大;第三,巨型城市区之间在不同地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功能驱动类型等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发达的巨型城市区呈现进一步向社会上层主导发展演化的趋势.【总页数】27页(P168-194)【作者】于涛方【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居住空间分异、职业地位获得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基于农民工“三融入”调查的数据分析 [J], 潘泽泉;邹大宽2.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路径分析--基于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J], 梁流涛;赵庆良;陈聪3.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J], 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4.大数据视角下中国城市旅游交通满意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J], 曹小曙;刘丹5.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基于GWR模型的实证 [J], 陈依曼;李立勋;符天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向社区生活圈的行为—设施时空匹配度评价--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面向社区生活圈的行为—设施时空匹配度评价--以南京市中心
城区为例
王星;张姗琪;甄峰;沈丽珍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24()2
【摘要】从居民日常行为视角评估设施供需关系,是诊断生活圈范围内设施布局不合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已有研究主要从空间视角入手,较少考虑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
基于居民行为活动差异进行时间段划分,利用POI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提出一种面向社区生活圈的行为—设施时空匹配度评价思路,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尽管空间维度上设施供给、居民活动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但时间维度上,二者出现明显的时空分异,部分时间段出现匹配错位情况。
提出既可评估设施布局和居民活动的空间匹配模式,也可反映时间维度变化的方法,更综合地识别设施供需匹配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支撑设施时空配置和居民活动引导的策略。
【总页数】8页(P15-22)
【作者】王星;张姗琪;甄峰;沈丽珍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社区生活圈尺度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与居民就医行为关系研究—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2.健康韧性视角下社区医疗设施空间布局分析——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3.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与人口匹配关系研究——以宁波市中心城区为例
4.基于POI数据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研究——以邯郸市中心区为例
5.基于主客观评价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表征与调控路径

㊀第21卷㊀第6期2023年1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6Dec 2023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㊁表征与调控路径∗吴殿鸣㊀邵大伟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江苏苏州㊀215011㊀收稿日期:2022-06-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429)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8YJCZH189)ꎻ苏州科技大学风景㊀㊀㊀㊀㊀㊀园林学科建设项目共同资助㊀第一作者:吴殿鸣(1984-)ꎬ女ꎬ博士ꎬ副教授ꎮ研究方向为城乡生态空间效能ꎮE-mail:wudmsz@163 com摘要: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设施载体ꎬ具有突出的社会空间效应ꎬ该效应的空间逻辑和表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ꎮ为有效揭示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规律ꎬ从驱动居住空间布局㊁分化感知利用空间㊁激活行为与交往㊁塑造符号与文化㊁触发空间生产与生产空间的5个方面ꎬ构建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框架ꎬ深入解析其作用过程ꎻ结合中国城市传统既有型㊁新区开发型㊁老城改造型㊁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ꎬ廓清其分化㊁拉动㊁激活㊁转译的空间表征ꎬ并提出从夯实供给本底㊁优化供需适配㊁塑造标志景观㊁强化兜底保障㊁增强生产循环的调控路径ꎬ以期为优化公园绿地配置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ꎬ促进社会空间协调发展ꎬ提升人居环境满意度ꎮ关键词:公园绿地ꎻ社会空间ꎻ分异逻辑ꎻ空间表征ꎻ调控路径DOI:10.12169/zgcsly.2022.06.06.0001SocialSpatialDifferentiationofUrbanParkGreenSpace:LogicꎬRepresentationandRegulationPathWuDianming㊀ShaoDawei(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Suzhou215011ꎬJiangsuꎬChina)Abstract:Asanimportantpartofmunicipa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sꎬthegreenspaceofparkshasprominentsocio ̄spatialeffect.Thespatiallogicandthecharacterizationoftheeffectstillneedtobeexplored.Inordertoeffectivelyrevealthesocialspatialdifferentiationofparkgreenspaceꎬthispaperconstructsitslogicalframeworkintermsofdrivingthelayoutofresidentialspaceꎬdifferentiatingperceptionandutilizationofspaceꎬactivatingbehaviorandcommunicationꎬshapingsymbolandcultureandtriggeringspaceproductionandproductionspaceꎬanddeeplyanalyzesthefunctionalprocessoftheframework.Inviewoftheparkgreenpacesoftraditionaltypeꎬnewdevelopmenttypeꎬreconstructedold ̄citytypeandhistoricalgardentypeinChinaꎬthepaperclarifiesthespatialrepresentationofdifferentiationꎬpullingꎬactivationandtranslationꎬandputsforwardtheregulationstrategiesꎬi.e.ꎬconsolidatingthesupplyꎬoptimizingthesupply ̄demandmatchingꎬconstructingthelandmarklandscapeꎬstrengtheningthebasiccoverageandenhancingtheproductioncycle.Thestudyishopedtoprovideanewperspectiveandscientificevidencesforoptimizingtheconfigurationofparkgreenspaceinordertopromotethecoordinatedsocio ̄spatialdevelopmentandimprovethesatisfactiontowardstheenvironmentofhumansettlements.Keywords:parkgreenspaceꎻsocialspaceꎻdifferentiationlogicꎻspatialrepresentationꎻregulationpath㊀第6期㊀吴殿鸣㊀邵大伟: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㊁表征与调控路径㊀㊀㊀㊀社会空间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在19世纪末创造和应用的[1]ꎬ其字面意思包含两个层面:社会代表人的群体ꎻ空间则体现出群体的地域性[2]ꎮ长期以来ꎬ社会空间在不同学派存在具体界定的差异ꎮ芝加哥学派强调社会生态过程ꎬ提倡以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空间分异来理解社会空间[3]ꎻ伯克利学派的法国地理学家索尔(Sorre)从地域出发ꎬ强调居民的空间感知和认同度[4]ꎻ人文区位学派的约翰斯顿(Johnston)将社会空间定义为 社会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 [5]ꎻ行为学派从社会关系解构社会空间ꎬ定义为个人通过朋友㊁亲人㊁媒体等社会关系所涉及到的空间区域[6]ꎻ新哈佛学派认为符号㊁文化标志可对抽象社会空间具象化ꎬ以此表征在社会中的地位㊁资本占有和文化强弱[7]ꎮ马克思主义学派从 空间生产 视角提出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ꎬ同时空间又生产着社会关系ꎬ强调 社会 空间 的辩证统一[2]ꎮ关于社会空间不同侧重和角度的论断为社会空间解构和系统认知奠定了基础ꎬ也可有效促进探究其与公园绿地空间的关系ꎮ公园绿地是稳定城市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ꎬ也是市民最根本民生福祉㊁社会福利的体现ꎬ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ꎬ具有物质的形态和空间的表征ꎮ城市公园绿地配置受自然环境要素影响显著ꎬ多依附于自然山水地形㊁历史文化遗迹布局ꎬ又受城市规划相关标准规范约束和政策导向牵引ꎬ空间分异的平衡性㊁均等性问题较为突出ꎮ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中与市民关联度最高的开放性绿色空间ꎬ一方面可以供给居民优质生态服务产品和公共空间ꎻ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住㊁商业㊁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空间的布局ꎬ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社会空间效应特征ꎮ基于公园绿地的价值独特性和资源稀缺性ꎬ结合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理论的内涵和特性可以发现ꎬ两者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ꎮ江海燕等[8]㊁周春山等[9]较早梳理了国外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分异研究成果ꎬ对其 绿墙 式的社会隔离性或 绿磁 式的社会融合性ꎬ以及社会空间分异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剖析ꎬ并实证揭示社会空间的分异规律ꎮ近年来ꎬ国内外围绕社会公平正义探究公园绿地供给水平㊁配置特征㊁可达性状态的研究逐渐增多[10-13]ꎬ并表现出类型化空间和特定人群的研究趋势[14-17]ꎮ然而仍需要从社会空间的多重内涵视角深入探究其分异的内在逻辑规律及其外在的空间表征现象ꎬ为生态文明转型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优质生态产品的精准供给提供科学依据ꎬ高效协同两者空间关系ꎮ1㊀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公园绿地供给的不均衡与需求的社会空间阶层㊁结构之间的势差ꎬ是导致其分异逻辑的起点ꎮ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空间的主要理解ꎬ在社会空间分异的内在逻辑规律方面ꎬ公园绿地可作用于驱动居住空间布局㊁分化感知利用空间㊁激活行为与交往㊁塑造符号与文化㊁触发空间生产与生产空间(图1)ꎮ图1㊀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作用逻辑及其过程1 1㊀公园绿地驱动居住空间布局从1920年代开始ꎬ以伯吉斯(Burgess)㊁霍伊特(Hoyt)㊁麦肯齐(Mckenzie)为代表的学者引入生态学思想的支配㊁侵入㊁演替等概念进行社会(区)形成的研究ꎬ在总结案例城市的基础上ꎬ相继提出了同心圆理论(TheConcentricZoneTheory)㊁扇形理论(SectorTheory)㊁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Theory)[18]ꎮ城市布局模式表明ꎬ公园绿地与居住空间分异密切关联ꎮ随着地租金额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ꎬ居住环境质量逐渐提升ꎬ中等收入㊁高收入居民逐渐向城市外围公园㊁自然风光资源丰富的居住环境迁居ꎻ中心区周边受到地价成本影响ꎬ72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公园绿地等环境设施难以新建ꎬ逐渐沦为城市的贫民窟ꎮ传统模式模型较为直观地揭示了不同特征居民中同类居民聚居形成的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2ꎬ4]ꎬ也解释了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原理ꎮ在地价㊁房价㊁优美景观环境㊁稀缺绿地资源共同博弈下ꎬ塑造了居住空间分异ꎮ1 2㊀公园绿地分化感知利用空间社会空间可以理解为共同价值观㊁态度和行为方式群体所形成的城市马赛克ꎬ即居住在同一区域的群体往往具有相似的空间认知㊁城市意象[2ꎬ19]ꎮ公园绿地具有可观的环境美化㊁生态提升价值ꎬ对其价值的认知会因人群属性而产生分异ꎬ进而产生行为的差异ꎮ例如ꎬ喜欢休闲游憩活动的人群更偏好公园绿地空间ꎬ居住会表现出明显的 趋绿 取向ꎬ乃至为此付出较高的金钱成本[20]ꎮ感知空间具有城市㊁社区㊁邻里和家庭的尺度差异ꎬ可通过多尺度层级去理解ꎬ并揭示其空间分化特征ꎮ大型综合公园会成为构建城市意象的标志ꎬ区域性公园在社区居民层面产生显著影响ꎬ邻里公园和居住区公园则会构建邻里和家庭的认知与价值观念ꎮ1 3㊀公园绿地参与构建社交网络社会空间可以表征为个人融入到社会的社会关系ꎬ地理学者将社会关系进行了空间化[6ꎬ21]ꎮ城市公园是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节点ꎬ社会空间网络特征也可成为城市公园进行布局规划㊁优化的重要依据ꎮ马赛克化的城市社会空间需要各种社交活动场所ꎬ以此打破社会隔离㊁强化交流与融合[10]ꎮ 粘合剂 陌生人的会场 街头芭蕾 街头剧场 街头舞台 [20]均强调公园的社会价值ꎬ也体现了公园绿地参与社交和社会关系构建的作用ꎮ托普森(Thompson)提出希望公园成为文化 色拉盘 而非 熔炉 ꎬ提醒社会意识和活动应该 熔而不断 和而不同 ꎬ城市社会空间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是城市生机和活力的体现[21]ꎮ公园绿地不断成为陌生人相识㊁共同爱好居民聚居活动㊁信息共享与扩散㊁外来人口认知融入城市的媒介或平台ꎮ1 4㊀公园绿地塑造符号与文化人类社会的生产要素与文化要素在城市空间集聚ꎬ不同的群体与个人在此空间寻找自己的生存定位ꎬ社会空间就成为彰显社会成员身份和地位的坐标系[22]ꎮ工作性质㊁居住条件㊁生活方式能够反映出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的层级或资本占有情况ꎬ而与工作的区域㊁居住的地段㊁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表现出紧密的关联[23-25]ꎮ自然山水等大型公园和历史园林是高度人工化城市空间中的稀缺资源ꎬ前者具有显著的优美空间环境和生态效益ꎬ后者代表了历史价值和文化品味ꎬ两者在高度人工化的空间分布上极端不平衡性ꎬ而在社会阶层的享用意愿和水平上也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ꎬ成为阶层的符号和文化的标志ꎮ1 5㊀公园绿地诱发空间生产与生产空间空间是社会关系和活动的产物ꎬ同时空间又生产着社会关系ꎮ城市空间是资本运作的结果ꎬ建构了道路㊁工厂㊁住房㊁学校教育机构㊁文化娱乐机构㊁办公楼等物质空间环境[26]ꎮ哈维(Harvey)认为城市空间还存在投资转向的 第二循环(secondarycircuit) ꎬ即城市空间的再建构过程ꎮ资本与权力共同作用所创造的城市空间ꎬ其内部居民的价值观㊁态度和行为也不可避免地被其周围的环境所影响[27]ꎮ城市公园是自然与社会要素的统一ꎬ经由政府资本与权力运作ꎬ融入特定时期设计师的思维和理念所生产出来的具体城市空间ꎬ实现空间生产ꎮ该空间的设计立意和时代风格是通过社会抽象并进一步表征的符号ꎬ构图㊁雕塑㊁材料也会形成对历史㊁文化㊁记忆㊁技艺的再现ꎮ2㊀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社会空间分异的空间表征㊀㊀城市公园绿地与城市发展㊁演变紧密关联ꎬ按照其生成模式及布局区位ꎬ中国城市公园绿地主要有传统既有型㊁新区开发型㊁老城改造型㊁历史园林型等形式特征(图1)ꎮ根据各形式公园绿地在城市空间中的演化进程ꎬ依次呈现出了分化㊁拉动㊁激活㊁转译的分异特征ꎮ根据上文分异逻辑框架ꎬ可分别概括具体空间表征ꎮ2 1㊀分化:传统既有型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㊀㊀中国最早建设真正意义上公园绿地是伴随着通商㊁开埠发展而来ꎬ在上海㊁广州等地较早出82㊀第6期㊀吴殿鸣㊀邵大伟: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㊁表征与调控路径㊀㊀现ꎮ传统既有型公园绿地现多位于城市核心区或历史风貌区ꎬ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符号化空间ꎮ因其典型标志性ꎬ对外来人口㊁外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ꎬ多有配套公共空间㊁商业服务业空间的布局ꎬ并伴生有较为丰富的教育㊁医疗㊁居住等功能ꎮ此类公园绿地社会空间分异功能体现了人群的分异ꎬ表现为流动性游客ꎬ以及基本稳定的本地居民居住和服务就业人口ꎮ该类公园绿地感知具有主观意象性㊁符号性㊁标志性ꎬ往往会成为本地人或外来人口意象空间中的标志物ꎬ也会成为本地人休闲㊁外地人游览观光的重要场所ꎮ此类公园绿地空间的生产过程受到特定区域整体风貌的影响ꎬ多为欧美景观风格ꎬ在其再生产过程中ꎬ周边街区风貌控制与形制整体上保持相互统一ꎮ2 2㊀拉动:新区新增型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㊀㊀中国高速城镇化进程所催生的新城新区ꎬ包括了空间拓展型㊁产业重构型㊁体制机制创新型等ꎮ新区新城建设尺度较大㊁空间较为充裕ꎬ为大中型公园绿地创造了空间ꎬ良好的产业布局㊁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新城新区的典型特征ꎮ新城新区初期阶段土地成本较低ꎬ公园绿地一般规模较大㊁系统性较强ꎬ也是新区吸引居民迁居㊁就业的重要因素ꎮ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㊁高新技术产业㊁外资企业等布局ꎬ聚集高学历㊁高技术工人㊁外国人㊁年轻人等人群类型ꎮ该区域公园绿地空间生产的生态导向突出ꎬ自然的形式㊁优美的景观是其典型特征ꎮ超大尺度公园绿地在该区域多会催生高端㊁低密度住宅景观ꎬ生活服务设施和便利交通设施ꎻ中小尺度公园绿地多会服务于中高端高层住宅景观ꎬ并配套商业金融㊁行政办公等功能空间ꎮ2 3㊀激活:老城改造型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㊀㊀老城区是城市发展的起步区㊁核心区ꎬ基础设施陈旧㊁数量短缺㊁质量衰退等问题不断凸显ꎮ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ꎬ老城区多会结合老旧居住区改造㊁工业用地搬迁㊁环境综合整治等治理行动进行公园绿地建设ꎮ老城改造型公园绿地面积尺度一般较小ꎬ但贴近居民生活ꎬ服务功能突出ꎮ老城区尺度较小㊁空间紧凑ꎬ人口密度较高ꎬ且多为本地老龄人口ꎬ公园绿地社会活力高㊁使用率高ꎬ是居民日常重要的交往和感知空间ꎮ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节点ꎬ该类公园常常发挥着休憩㊁驻足场所功能ꎮ该类公园多通过低效㊁闲置空间置换产生ꎬ建成后对老城区的生产功能较为突出ꎬ带动商业㊁居住㊁公共服务等空间优化ꎮ2 4㊀转译: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㊀㊀传统园林是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的主要来源ꎬ历史变迁中ꎬ其多转化为位于古城区内部或自然环境优越的历史名园㊁遗址公园㊁风景名胜区ꎮ围绕其周边的建筑空间肌理和形式ꎬ以文化符号和语言的传递㊁转译或复制为主ꎮ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ꎬ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周边多为传统风貌保护区或限制建设区ꎬ成为影响城市三维形态㊁色彩形制㊁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ꎮ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周边居民多为世代居住的原住民㊁高收入群体或外来务工人员ꎮ公园绿地周边土地用途主要围绕观光游览服务展开ꎬ排斥了工业㊁制造业㊁交通运输业等存在一定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业态ꎮ低密度㊁传统型住宅的资源稀缺性和独特性成为原住民的主要资产ꎬ极大地提高了外来人口的准入门槛ꎬ阶层属性相对固化ꎮ3㊀中国公园绿地社会空间分异的调控路径㊀㊀根据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ꎬ任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相应的空间模式ꎬ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新的空间生产[28]ꎮ中国公园绿地配置的不均衡㊁发展的不充分㊁质量的不协同等问题不利于优良社会空间结构和关系的构建ꎮ为进一步优化公园绿地配置ꎬ促进社会空间发展ꎬ可着力强化以下5个方面(图1)ꎮ3 1㊀夯实供给本底城市发展早期阶段ꎬ追求生态环境效益多会受到限制ꎬ因此公园绿地建设存在系统性㊁前瞻性问题也是由特定生产方式和阶段所决定ꎮ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ꎬ对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关注程度㊁92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精细化程度多会存在不足ꎬ导致出现一定数量的低效用地㊁闲置用地ꎮ为此ꎬ在人地矛盾尤为突出的城市ꎬ应借助国土空间规划㊁公园城市建设等有利政策ꎬ系统优化公园绿地体系ꎬ增扩公园绿地规模㊁丰富类型和尺度层级ꎬ并与城市外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有效协同ꎬ筑牢公园绿地的基础和本底ꎮ以量促效㊁充分供应ꎬ结合城市回归生活本质㊁满足人民需求的趋势ꎬ实现公园与社会空间的高效耦合ꎮ3 2㊀优化供需适配公园绿地供给与社会空间之间普遍存在供需错位ꎬ大尺度㊁数量充足的公园往往分布于城市边缘或外围区域ꎬ但需求人群分布较少㊁社会关系简单ꎻ而在人群结构㊁社会关系复杂的城市核心区ꎬ公园绿地的规模数量相对较低ꎬ为此ꎬ可充分发挥公园绿地 绿磁 效应ꎬ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社会空间优化ꎮ同时ꎬ根据社会空间特征提升公园绿地景观风貌㊁配置水平ꎬ在就学人口区域强化文化科普型公园ꎻ在老年人聚居区增置中小型休闲型公园ꎻ在外来人口聚居区配置便于交流和展示的公园绿地ꎬ双向互动㊁高效适配ꎮ3 3㊀塑造标志景观标志性景观是城市或区域文化的符号ꎬ代表了地域文化和形象ꎮ标志性公园绿地不仅能提供游憩㊁交流的公共绿色空间ꎬ更能彰显地域特色ꎬ对提升城市形象㊁扩大地方认同均具有重要作用ꎮ为此ꎬ还应积极整合资源打造典型公园绿地ꎬ既充分发挥标志性㊁示范性和引领性ꎬ又能较好发挥生态服务功能ꎬ塑造城市新名片ꎮ3 4㊀强化兜底保障城市中仍然存在公园绿地覆盖盲区㊁服务效率偏低的区域ꎬ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研判ꎬ从可达性㊁供给量㊁目标人群等层面精准施策ꎮ公园绿地享有水平低㊁便利性差的表象是服务设施物质空间症状ꎬ实质是社会空间内部公平性㊁公正性的症结ꎮ类似问题广泛存在于城市的城中村㊁老旧城区㊁城乡结合部ꎬ导致城市社会空间马赛克化ꎬ因此可通过公园绿地的兜底保障和体系链接ꎬ激活交往空间ꎬ提升认同水平ꎬ缝合公园绿地和社会空间的隔离与分化ꎮ3 5㊀增强生产循环空间是由特定社会经济㊁生产力水平等生产方式通过资本运作生产生成ꎬ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征[29]ꎮ在整体协调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关系㊁积极利用公园绿地配套服务社会空间进行生产的同时ꎬ更应结合当前的社区化社会组织模式㊁15分钟生活圈ꎬ创新探索公园绿地新型规划理念和形式的再生产ꎬ引领㊁引导市民或群体生活方式ꎬ形成良性动态循环ꎮ4㊀结语本研究以社会空间的视角切入ꎬ在系统梳理社会空间不同学派和认知的基础上ꎬ系统归纳㊁剖析了公园绿地对社会空间分异的作用规律和过程ꎬ揭示了公园绿地分异作用的空间形式和表现特点ꎮ基于分异逻辑和表征ꎬ围绕当前我国公园绿地㊁社会空间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ꎬ明确了调控的主要方向和重点ꎮ公园绿地和社会空间系统性特征突出ꎬ公园绿地类型多样㊁尺度差异极为显著ꎬ社会空间内涵也有理解的侧重和群体㊁家庭㊁个体等不同尺度层级ꎮ加之当前大发展㊁大变局的时代趋势和城市时空压缩的背景ꎬ对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效应探究和把握较为困难ꎬ宏观转变规律㊁中观互动关系㊁微观基本特征均存在一定缺失ꎬ基础性探析工作仍需要加强ꎮ生态文明转型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导向均已明确ꎬ在城市提质增效㊁见物见人发展过程中ꎬ主动满足各阶层㊁各类型人民群众的绿色福利需求和美好人居环境诉求具有紧迫性ꎮ结合国家大部制改革进程和要求ꎬ应持续优化公园绿地规划管理程序:一是强化绿色优先意识ꎬ积极推动公园绿地规划优先于产业㊁灰色基础设施布局ꎬ并坚定红线管理不放松ꎻ二是强化科学研判ꎬ现有公园绿地优化和新增绿地布局均应开展广泛的多方群体利益的意见征询和调研ꎬ降低绿量指标权重ꎬ充分结合人口分布㊁群体特征ꎬ提升规划实施的社会空间针对性ꎻ三是强化数据协同ꎬ优化城建㊁国土㊁人口㊁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职能ꎬ扩大基础数据和大数据共享力度ꎬ支撑规划决策ꎻ四是强化满意度引领ꎬ针对规划实施成效进行主观感受反馈ꎬ建立科学评判标准ꎬ回归服务人民本质ꎮ03㊀第6期㊀吴殿鸣㊀邵大伟: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㊁表征与调控路径㊀㊀参考文献[1]BUTTIMERA.Socialspacein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J].GeographicalReviewꎬ1969ꎬ59(3):417-426.[2]曾文ꎬ张小林.社会空间的内涵与特征[J].城市问题ꎬ2015(7):26-32.[3]徐岩ꎬ谷跃ꎬ陈艳如ꎬ等.新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聚居纽带的类型与演变[J].现代城市研究ꎬ2022(6):82-87.[4]埃米尔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ꎬ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00.[5]约翰斯顿RJ.人文地理学词典[M].柴彦威ꎬ蔡云龙ꎬ顾朝云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04.[6]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㊁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9.[7]周韬ꎬ沈体雁ꎬ戴宏伟ꎬ等.新古典逻辑主导的城市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洛阳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ꎬ2020ꎬ27(6):27-34.[8]江海燕ꎬ周春山.国外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分异研究[J].城市问题ꎬ2010(4):84-88ꎬ100.[9]周春山ꎬ江海燕ꎬ高军波.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J].城市规划ꎬ2013ꎬ37(10):84-89.[10]金云峰ꎬ钱翀ꎬ崔钰晗ꎬ等.基于社会正义的社区公共绿地管控[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1ꎬ19(6):1-7.[11]余思奇ꎬ朱喜钢ꎬ刘风豹ꎬ等.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ꎬ2020ꎬ35(8):18-25.[12]王敏ꎬ朱安娜ꎬ汪洁琼ꎬ等.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配置供需关系:以上海徐汇区为例[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19):7035-7046.[13]屠星月ꎬ黄甘霖ꎬ邬建国.城市绿地可达性和居民福祉关系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2):421-431.[14]伍萱ꎬ邵大伟.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关系:基于双变量RipleyᶄsK函数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2):83-90.[15]王新文ꎬ张沛ꎬ张中华.城市更新视域下大明宫遗址区空间生产实践检讨及优化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ꎬ2017ꎬ24(2):125-128.[16]刘颂ꎬ张莉.城市绿地效能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ꎬ2013ꎬ11(5):6-9ꎬ13.[17]王庆ꎬ孙浩东ꎬ谢晓欢.基于微气候舒适度的公园休憩空间景观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5):10-15.[18]冯长春ꎬ杨志威.欧美城市土地利用理论研究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ꎬ1998(1):2-9.[19]田逢军ꎬ汪忠列.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述评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ꎬ2014ꎬ23(1):84-92.[20]邵莉婷ꎬ邵大伟ꎬ吴殿鸣.公园绿地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规律[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6):112-118. [21]欧顺仙ꎬ肖扬ꎬ李志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空间流动研究:以深圳富士康为例[J].城市规划ꎬ2016ꎬ40(4):69-74ꎬ112. [22]金云峰ꎬ陈丽花ꎬ陶楠ꎬ等.面向生活圈人本需求的城市公园边界空间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0ꎬ18(6):21-25. [23]THOMPSONCW.Urbanopenspaceinthe21stcentury[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ꎬ2002ꎬ60(2):59-72. [24]张鸿雁.城市空间的社会与 城市文化资本 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J].城市问题ꎬ2005(5):2-8.[25]JEANB.L espacedanslasocieéteéurbaineJaponaise[M].Paris:PublicationsOrientalistesdeFranceꎬ1980.[26]BERQUEA.Vivrel espaceauJapon[M].Paris:PressesUniversitairesdeFranceꎬ1982.[27]BOURDIEUP.Thesocialspaceandthegenesisofgroups[J].TheoryandSocietyꎬ1985ꎬ14(6):723-744.[28]谭玉妮ꎬ张永庆.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启示[J].城市学刊ꎬ2018ꎬ39(2):87-90.[29]田毅鹏ꎬ张金荣.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ꎬ2007(2):14-19.13。
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

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郊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居民生活方式和空间行为特征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深入调查,揭示其行为模式与空间分布的关系,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指出研究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接着,介绍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包括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空间行为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文章结构方面,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的构建,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详细介绍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以及分析方法的选择接着,对北京郊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行为测度,包括出行、消费、休闲等方面的特征分析空间行为特征,探讨居民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探讨生活方式与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郊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空间行为特征,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北京郊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郊区化现象日益显著。
北京郊区不仅承载着大量的居住功能,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购物等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随着郊区居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日常生活方式的空间分布、行为特征以及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北京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通过行为测度的手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行为模式以及空间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郊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空间偏好,更能为城市规划和郊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