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备课检查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备课”管理的反思

似乎没有哪个教育工作者不懂得“功在课前,效在课堂”的道理,因而它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管理者对“备课”这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关注。实践告诉人们,高水平的教师不是抓“备课”抓出来的;低水平的教师或工作态度不佳的教师并没有因抓“备课”而改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备课”管理问题再作一番认真的审视和反思。

剖析以“检查教案”为核心的备课管理,至少有三点感受。

其一,从“备课”的目的看,认识是有严重偏差的。

首先.必须承认,没有认真的“备课”,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上课”。但即使精心备课,也不一定能保证有好的上课,就像演员,即使有好的剧本也不一定能演好戏一样,备课精心的程度不可能完全呈现于教案。因此,检查教案并不能准确评价“备课”,更不能准确评价上课。其次,偏差表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的认识上。人们常说“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管理的主体。”尽管教师群体中必然会有少数人工作不认真,但应坚定地相信,认真备课的毕竟是多数。如果用对待少数人不信任的办法来对多数人实施硬管理,会挫伤群体的积极性,尤其是用那种签字的方式检查备课,会有不维护人格尊严之嫌。偏差还表现在对教案书写形式变化与发展的认识上。电脑进入家庭已不是遥远的事,假如教师备课形成的教案已经由电脑储存,下一次再次使用时是否允许修改后打印,是否必要用笔抄写到管理者下发的“备课本”上去,再让管理者查阅后签字。显然,“备课”除了防止个别教师不“备课”就上课外,不再有任何积极意义。

其二,从“备课”检查的规范看,标准是模糊的。

首先表现为质量标准模糊。教案究竟应该怎样写,有关方面从未作过规定,各校都是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有的提倡骨干教师写简案,新教师写详案。有的则以教学年限为标准决定教师写详案或简案。有的允许语文教师在课本上圈圈点点,不讲究语文教案的书写形式。有的则采用分工书写教案,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尔后统一印发教案的形式。晨会课、思想品德课、卫生保健课、课外活动课等写怎样的教案才算标准,从没有人讲究过。可谓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其次表现为数量标准模糊。假如教一门数学,一学期究竟要写多少教案,是以大纲规定的课时写,还是按教学实际课时写,或是按学期实际教学的节次写,无人作过规定。假如是一位语文、数学包班的老师,除了语、数外,思品、劳动、卫生保健、后会、写字、班队活动及其它课外活动还要不要”备课”。假如需要的话,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等,如何统筹安排?事实上,许多学校在实施检查时都持就重避轻的办法,即重点检查主要学科,而迁就其它学科。其实,这种检查本身就意味着承认可以不“备课”上课。

其三,从“备课”检查产生的效应看,实践是悲观的。

首先,它助长了管理者官僚主义的作风。其实,学校的管理者们不会不知道深入听课是最好的教学管理。笔者所在的学校规定校长、教导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60节,实际听课节次多的同志要超过100节。听课不仅需要时间,还要仔细地听、认真地评。评课本身就是对管理者教育思想、教学水平的严峻考验。不经常深入教学实际的人不是抽不出时间听课,而可能是不敢听课。用查“备课”的办法管理教学是最省事的,用听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至少可以查阅七、八位教师全学期的”备课”,(事实远超过这个数)大不了看看是否按教时“备课”,字写得是否端正清楚,字数是否丰满。很少有人仔细推敲教案的质量,更不可能将“备课”与其它教案资料对比,从而考察教者是否抄袭教案。(笔者认为,当自身教学水平很低时,抄优秀教案是有益的)。其次,它误导教师搞形式主义。对付管理者形式主义的“备课”检查,多数教师不可能采取直接对抗的办法,更多的是“顺”着领导的意图做,认认真真地做“卷文功”。据说一位全国闻名的优秀教师手中有两套教案,一套是抄写得清清楚楚,准备给领导检查的,另一套是修改得貌似模糊,其实清晰,作上课用的。最悲哀的莫过于对骨干教师自尊心的伤害。试想,一个特级教师,或一个优秀教师,他严谨的教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已经得到某一教师群体的公认,也超过了管理者的水平,管理者仍要像实习指导老师对待实习生那样在教案上签字,岂不是贻笑于天下!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当他的自尊心隐隐受到伤害时,工作积极性必定会受到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改革“备课”管理已势在必行。

第一,“备课”管理应坚持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上课就要有教案,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管理方式应因人而异。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以及那些已经形成良好教风的教师,要实行“免检”。对那些教学上尚未成熟的教师,也应以调研的方式着重研究“备课”的质量,帮助他们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个别工作态度不认真,“备课”马虎,或没有教案的老师,应结合听课,对其重点帮助。对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教师,应让其带“徒弟”,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第二,“备课”管理的着力点应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备课”的优劣,教学水平的高低,无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显示。教学经验要在听课中得到发掘,教学中问题也要在听课中发现,故“备课”管理应执课堂教学之牛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者的“备课管理”的检查,应以查阅听课笔记为主,不仅要查阅听课的数量,也要查阅记录的质量,更要了解有没有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富有成效的指导。

第三,“备课”管理应为教师“松绑”。笔者认为,应允许教师使用“活页备课”。教案是教师劳动的结晶,智慧的积累。好的教案,不仅要保存,应鼓励教师重复使用(不要硬逼教师再去抄写一遍,不要怕教师闲着)。优秀的教案,尤其是那些经集体研究并且实践证明成功的公开课教案,

应及时地得到“沉淀”。应鼓励教师在原来的教学水平上不断提高,提高的方法是每学期创造性地搞几个重点教案,代表自己的发展水平,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学校还可配合优秀教案比赛和课堂教学竞赛,促进教师登攀高峰,而不应对教师求全责备。说实在话,倘若要一个农村学校的语数包班教师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那只能是官僚主义的领导坐在办公室里空谈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