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效栽培模式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玉米新模式——高光效栽培

玉米新模式——高光效栽培
为佳。 2 . 整 地 及 确 定 垄 向 垄距
①整地 。 灭茬前先用耙子把 田间残留的秸秆搂干净 , 然 后进行机械灭茬 : 灭茬后要进行旋耕 , 深度为 2 0厘米左 右 , 可 以进行灭茬 、 旋耕一条龙作业 。 ②垄向确定 。 将罗盘放平地 面, 转动罗盘让指针对 准 0 度与 1 8 0度 , 然后沿 2 O 度和 2 0 0度画一条直线 , 这条线就 是我们要播 种玉米的垄向 , 即磁南偏西 2 0度垄向。 ③垄距 确定 。为 了保证玉米 全株光照时间最长 ,确定 1 6 0厘米为大行距 , 4 0 厘米为小行距 , 2行种植 , 株距为 1 — 6厘米 , 组成 1 6 0 + 4 0厘米的组合垄。 ④施底肥。 按照确定的垄向和垄距 , 每 间隔 2米划一标 志线, 按 照标 志线 穿一 犁 , 施 人底肥 , 深度 为 1 2 厘 米左右 f 根据 垄的高低 和耕作方式进行调整 , 要确保 底肥深 度达 到
右。 种肥 : 在玉米播种时 , 施 人 种侧 下 4 ~5 厘米 。 追肥 : 在 7月 l O —l 5日玉 米 大 喇 叭 口期 , 采用人T( 施
师美娇

选 地 和 整地
1 . 选地 选择地 势平坦 、 集 中连 片 、 耕层 深厚 、 肥力 较 高、 保水 、 保肥及排水 良好 、 易于改变垄 向的地块。 以平川地
1 5 厘 米 以上 1 。

⑤起大垄。以所划 的标志线 f 即施入底肥 的地方) 为中 心, 打一 大垄 , 垄宽 1 0 0厘米左 右 , 同时刮平 垄台 , 垄 台宽 6 0 厘 米左 右 、 播种 时在大垄 中间相隔 4 0厘米种植 2行 。 二、 选 种 与种 子 处 理 1 . 品种选择 选用 耐密 型品种 , 如先玉 3 3 5 、 农华 1 0 1

谷子高光效栽培模式

谷子高光效栽培模式

摘要:谷子,在我国种植历史极为悠久。

由于其营养价值以及用药价值极高,深受市场认可。

为提高谷子产量与质量,科学研究人员加大了对谷子栽培模式的研究力度,各种新型、高效谷子栽培模式开始出现,高光效栽培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本文以某地区谷子种植试验研究为例,对谷子高光效栽培技术展开重点研究,期望能够为国内谷子种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光效栽培技术;选种;试验;谷子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谷子硒肥高效利用与示范,项目编号:201703D221009-1中图分类号:S515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9.06.005韵晓冬,王晋*,孙常青,屈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谷子高光效栽培模式谷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高温、耐干旱,在农业生产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之一,市场发展前景较为理想。

以往谷子种植多以行距种植模式为主,整体种植区通风透光效果相对较差,对喜光植物而言,光照不佳很容易对其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人为手段对谷子种植布局进行改变,可有效改善群体受光情况,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应用潜力极大,极具研究价值。

1谷子高光效栽培技术高光效栽培技术是利用温度、风以及光等资源,提升作物产量的栽培技术。

通过对该项技术的运用,可有效改善作物群体生长状况,提升微气象环境水平,边际效应极为突出。

2栽培实例为对高光效栽培技术应用展开进一步分析,在此将以某地区谷子种植试验为例,对该项技术具体运用展开深度探究。

2.1试验材料本次试验选用“长农35”作为试验作品,此品种具有抗性强以及产量高等优势,试验地则设置在该地区的农科院谷子研究试验地。

2.2试验设计此次试验设置一块试验田与两块对比田,种植田面积均为13m 2,种植环境相同,其中试验田实施高光效栽培技术,谷子宽窄行距为:窄行15.1cm 、宽行47.8cm ;两块对比田均采用普通种植模式,实施等行距种植布局,只是两块田的行向与行向间和有所不同。

四川盐源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

四川盐源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

四川盐源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摘要:在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中,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质条件。

四川省气候分明,但温度垂直差异较为明显,昼夜温差幅度较大,这种独特的海拔气候环境适宜苹果栽种。

因此四川省盐源县是当地的苹果生产主力区,经过集中发展,苹果种植面积已达42万亩,总产量高达59万吨。

作为该区域的经济支柱产业,如何保障苹果能够实现丰产栽培,提高种植效率非常重要。

通过数据分析筛选,目前盐源县栽培苹果184个品种,包含了富士系、元帅系、金冠系、嘎拉系。

以数据值分析,富士系占65%、嘎达系占20%、元帅系以及金冠系共计占据15%。

结合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苹果产能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四川盐源;苹果种植;乔砧技术;丰产栽培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结合先进技术措施,可以使苹果平均亩产得到提升。

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具有早结果、早丰产、果树抗病力强的特征,一套行之可行的抚育措施将对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产生重要价值,为四川盐源县苹果种植提供参考资料。

对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开展试验工作,严格采用密植相适应栽培管理技术,加强苹果园管理、病虫害管理、水肥管理等,达到第1年栽树、第2年开花、第3年产量、第5年丰产。

结合多样性的管控措施,将苹果乔砧高光效树形丰产栽培技术应用至实处,发挥丰产独特优势,提高苹果产能,降低种植户的潜在风险,提高经济收益。

1.试验模式在试验模式的选择中,了解常见的种植方法以及栽培措施。

例如,乔化砧木是最常见的种植模式,在行间距的设置上,保持5×3m或5×4m为主。

在树形中,以疏散分层形为标准,每层保持主枝,共计6~9个。

同时,修剪采用的是连年重短截方式,苹果园在种植中很容易出现透风、通光率不高的问题,这也导致树体自身的光结合力较差,营养消耗较大。

以往的栽培技术通常需要6~7年才可以进入盛果期,且品质较差[1]。

永吉县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

永吉县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
永吉县 水稻 高光效新 型栽培 技术
高 金 友 ’ 綦 宗森 z 崔 红 梅 2 ( 1 . 吉 林 省 永 吉 县农 业 技术 推广 总站 1 3 2 2 0 0 ) ( 2 . 永 吉 县 金 家 乡农 业技 术 推 广 站 1 3 2 2 0 0 )
摘要 : 永 吉县在 推 广 水稻 高光 效 新 型 栽培 技 术 , 探 索耕 作 制 度 层深 厚 , 上软 下松 , 为 水稻 高产创 造 良好 的土壤环 境 。 新模式, 取得 了一 定成 效 。 4 、 适 时移 栽 关键词: 水 稻 高光 效 : 栽 培技 术 5 月中下旬当秧龄 3 5  ̄4 0天 , 叶龄 4 . 0 -4 . 5叶 ,苗 高 1 3 ~
3 、 精 细 整地 源自1 5 c m , 根数 1 3  ̄1 5 条, 百株 地 上干 重 3 . 5 g以上 时 , 即可进 行 移栽 。 5 、 改向调 行 插秧前, 用军用罗盘或地质罗盘定 向, 将插秧行 向定为磁 南偏 西1 9  ̄2 0 度, 在 每 个 田块 的 两头 做好 标 记 。插 秧 前要 先 做 好标 绳 , 插秧规格为大行距 5 0厘米, 小行距 2 O厘米, 穴距 1 3  ̄1 5 厘米 , 在 插秧标绳上一定要准确做好标记 , 插秧时采用拐子苗插法 。先按小 行距 2 0 厘米插 2 行, 然后间隔 5 0厘米 再 按 上 述 方法 插 2 行, 依此 类推, 做 到 不漏 插 、 保证 穴苗 数 2 ~3棵 、 深 浅 一致 。 6 、 田间管 理 6 . 1 灌溉 : 插秧 时花达水 , 插后至返青采用深水护苗, 水深一般 在5  ̄7 c m , 返 青 后至 有 效分 蘖 末期 采 用 浅水 灌 溉 , 水 深保 持 3  ̄4 c m 为宜 ; 有效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 ( 6月下旬 ~7月上句) 采用 深水 灌 溉或 问断湿 润灌 溉 控制 无 效分蘖 ; 幼 穗 分化 至 乳 熟期 ( 7月上 旬 ~ 8月下旬)采用 3  ̄4 c m深水灌溉,若孕穗期遇 l 7 ℃以下低温深灌 ( 2 0 c m以上) 护胎; 乳熟至收获前一周 ( 8月下旬~9 月中旬)采用间 歇灌水方法 , 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 , 在收获前 7 天断水 ; 灌溉要采用 昼 停 夜灌 方式 进行 。 6 . 2 施肥:应以所选 品种的喜肥程度及 当地高产栽培的施肥技 术 为准 , 一 般施 肥 总量 要达 到每 公 顷纯 氮 1 6 0  ̄1 8 0公斤 、 纯磷 7 O ~ 7 5公斤 、 纯钾 7 5  ̄1 0 0 公 斤 。① 底肥 : 氮 肥 占总量 的 4 0 % 、 磷 肥 占总 量的 1 0 0 % 、 钾 肥 占总量 的 6 0 % 。具 体肥 料 可 以 当地 习 惯选 用 单 质 肥 料或 复混 肥 。② 追 肥 : 于 6月上 旬施 分 蘖肥 , 占氮 肥 总量 的 3 %; 0 于7 月上 中旬 施 穗 肥 , 氮 肥 占总 量 的 2 %、 0 钾 肥 占总量 的 4 0 % ; 于 水 稻 抽 穗前后施氮肥总量的 1 0 % 做粒肥。 6 . 3化学 除草 : 6 . 3 . 1 本 田封 闭 除草 : 可 采 用 丙 草胺 ( 或 苯 噻草 胺 或 丁 草 胺) 与 吡 嘧磺 隆 或苄 嘧磺 隆混 配 , 于插 秧 后 5 ~7天配 毒 土 撒 施 , 也可 分 次 施入 , 即 耙地 后插 秧 前 3 ~5 天施 5 0 % , 插秧后 1 0  ̄1 5 天施 5 %。 0 6 . 3 . 2 茎叶处理: 当封 闭除草效 果不理想 , 需要二次除草时, 可 用稻 杰 在 杂草 2 ~3叶期 时 , 排水 至 花达 水 使杂 草 茎 叶 露 出水 面 , 然 后进 行 叶面 喷施 。 6 . 4病害 防 治 : 目前水 稻 中后 期 病 害主 要 是稻 瘟病 、 纹 枯 病和 稻 曲病 。 一 定要做 到预 防为主 、 治疗 为辅 。 稻 瘟病 应该有针 对性 地进行 预 防, 叶瘟 一般 在分 蘖 盛 期 当叶 片初 现 病斑 时 进行 防 治 ; 穗颈 瘟 、 枝 梗 瘟、 粒瘟等 的 防治关键 期是破 口前 和齐 穗期 。防治稻 瘟病 可选用 富士 号、 三环唑、 稻瘟酰胺、 春雷霉素、 咪鲜胺、 拿敌稳等。 纹枯病、 稻曲病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要点
作者:吉林省四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文章来源:吉林省四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秀艳点击数:
1066 更新时间:2013/1/21
高光效栽培技术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推广的水稻新型栽培种植模式。

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不同,不同方向和高度的地物接受太阳光照的强度、时间长短不同,以及北半球夏季日照时间长、西南向光照强和西南向风频率高的气候资源特点,经过计算和分析,确定的新型栽培模式。

一、高光效栽培模式技术要点
1、改常规垅向为磁南偏西20°。

2、水稻栽培行为50cm通风透光行与20cm栽植水稻行组成的组合行,在栽植水稻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5-17cm。

二、高光效栽培模式优点
1、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产量,提高经济产量,并能提高质量。

根据地理所多年试验结果和我市近两年推广实践,水稻可提高产量8-15%,而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2、对耕层土壤环境也有明显改善,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

3、由于超大垄栽培,田间作业方便,也能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节省成本,减少污染。

三、效益分析
2010年-2012年3年水稻平均单产比传统模式增产10.8%,公顷增产1028公斤,公顷增收3207元。

水稻每公顷要增加插秧费用450元,扣除增加费用,水稻公顷纯增收2757元,经济效益明显。

植物高光效育种

植物高光效育种

植物高光效育种光合作用是决定作物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物中90%以上的干重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

因此,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

根据光合作用碳同化途经中CO2固定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可把高等植物分成C3、C4和景天酸植物。

C4植物是从C3植物进化而来的一种高光效种类。

与C3植物相比,它具有在高光强、高温及低CO2浓度下保持高光效的能力。

而一些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马铃薯、甜菜等均为C3作物。

通过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来提高产量水平,即高光效育种,一直是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和作物育种等领域专家关注的热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利用C4光合特性来改进C3植物的光合效率。

传统的杂交育种手段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其杂种F1和F2 代的光合效率均比任何一个亲本都低。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光效作物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的理论基础C3植物中,CO2的固定主要取决于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的活化状态,它催化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羧化,将大气中的CO2同化,产生两分子磷酸甘油酸,可见Rubisco在C3植物中同化CO2的重要性。

C4植物固定CO2的酶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与C3作物中Rubisco相比,PEPC对CO2的亲和力高。

C4植物的细胞分化为叶肉细胞和鞘细胞,而光合酶在两类细胞中的分布不同,如PEPC在叶肉细胞固定CO2,生成草酰乙酸(OAA),OAA进一步转化为苹果酸(Mal), Mal进入鞘细胞脱羧,被位于鞘细胞内的Rubisco羧化,重新进入卡尔文循环。

这种CO2的浓缩机理导致了鞘细胞内高浓度的CO2积累,一方面提高Rubisco的羧化能力,另一方面又大大抑制了Rubisco 的加氧活性,降低了光呼吸,从而使C4植物保持高的光合效率。

作物育种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作物育种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作物育种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作物进化的基本因素有: ( )A. 遗传B. 变异C. 选择D. 漂变2.作物育种的实质: ( )A. 遗传B. 作物的进化C. 选择D. 作物的人工进化3.作物育种学的基本理论是( )。

A. 遗传学B. 生物学C. 植物学D. 生物进化论4.在人工选择的过程中,自然选择起作用吗? ( )。

A. 不起作用 B.起一定作用 C.起主要作用 D.起有利作用5.从生态学上讲,一个作物品种就是一个()。

A. 地区型B. 地理型C. 地域型D. 生态型6.在育种历史上,大幅度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育种途径是哪些?( )。

A.系统育种 B.抗病育种 C.矮化育种 D.杂种优势利用E.辐射育种7.品种是人类根据一定地区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作物群体,它具有( )。

A.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性B.遗传性状的相对一致性C.遗传性状的新颖性 D.区域性 E.时间性8.作物育种的基本任务是( ) 。

A. 研究作物牲状的遗传规律 B.搜集、研究和创造种质资源C.培育作物新品种 D.研究育种方法 E.研究种子生产技术二、填空:1.作物进化与生物进化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涉及、、这几个主要因素。

是植物进化的基础,能够巩固和积累优良的变异,可使变异向有利方向巩固和发展,形成新类型、新物种。

2.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三、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如果是杂交种,在品种标准中,除说明栽培技术要点外,还需要说明杂交制种技术。

( )2.农业种子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真正的种子、类似种子的果实,营养器官。

()3.作物育种学又称为人工进化的科学。

它是利用人工创造的遗传变异,而不是利用自然发生的变异培育新品种。

( )4.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是生存竞争、变异和选择( )。

5.从生态学来讲,一个作物品种就是一个地区型。

( )6. 品种是植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高光效育种的名词解释

高光效育种的名词解释

高光效育种的名词解释育种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培育和选育具有良好品质和抗逆性的作物品种,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作物的品质改良做出贡献。

而高光效育种便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一、高光效育种的定义高光效育种,即高光效选择育种,是一种通过对农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进行测定和选择,进而培育出具有较高光能利用效率的作物品种的育种方法。

光能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能量来源,而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高光效育种的原理高光效育种的原理是基于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而光合作用的效率与植物的光合产物的能量转化效率密切相关。

高光效育种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光合作用的调控,增加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的程度,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高光效育种的关键技术1. 高光效筛选技术:通过对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筛选和评估,选择出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优良品种并进行后代选育。

这种筛选技术包括了对光合速率、光能利用效率和叶片功能等方面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2. 基因组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作物的光合作用相关基因,通过基因编辑或基因转导等手段改良光能利用效率相关基因,从而培育出光能利用效率更高的作物品种。

3. 光能调控技术:通过增加作物的接受光能的面积或提高光能在植物体内的利用效率,如调整作物的栽培方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等,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四、高光效育种的意义和应用高光效育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能够培育出更具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可以显著提高粮食的生产力,缓解全球粮食供应压力。

此外,高光效育种还有助于改善作物的抗逆性,提高抗旱、耐热、抗病虫害等能力,从而增加作物的生存率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高光效育种是一项通过优化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光效栽培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耕作
耕作措施包括翻耕、镇压和垄作等,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表面和根分布层的土壤状况使土壤热特性和水文特性发生变化,影响土壤热量和水分交换,从而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

(一)翻耕
翻耕使表土疏松,反射率降低,吸收辐射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大,空气含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趋小,从而使土壤和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变化剧烈。

其对温度的影响,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而有不同。

一般是白天温度高而夜间低,日较差大。

白天或温暖季节,热量积集表层,因而翻耕影响的那一层温度相对较高,下层则较低。

夜间或寒冷季节,由于翻耕地土壤深层向表层传递的热量相对较少,因而表层温度也较低,而深层则较高。

这表明翻耕所引起的效应,在低温时间里是表层降温,深层增温;在高温时间里则是表层增温,深层降温。

翻耕影响的土层厚度,常因土壤种类、土壤含水量、翻耕深度和土壤疏松程度等的差别而异。

一般是温暖季节的白天增温层厚度比寒冷季节的大,而寒冷季节的夜间降温层厚度比温暖季节的大。

翻耕的湿度效应,在较干旱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切断或减弱土层内的毛管联系,使下层土壤水分向上输送减少,减弱土表蒸发,从而使土表形成干土层,抑制土壤水分消耗,土壤下层湿度相对增大。

在湿润状态下,翻耕影响层的土壤湿度比其下层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都强;与未翻耕地相比,在一定的时间内翻耕层的土壤湿度相对较高。

(二)镇压
镇压的小气候效应恰与翻耕相反。

它使土壤紧密,土壤容重和毛管持水量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都随之增大,因而土壤热交换的日总量相对较高,土壤温度变幅减少。

这样在低温时期能保温,在高温时期则能降温,并可使土壤表层水分增加,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

(三)垄作
由于垄上土壤疏松,土壤水分不易上升,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量减少,热容量减小,辐射增热和冷却都更加剧烈,因而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变大。

一般在高温时段可起增温作用,在低温时段起降温作用。

垄上疏松的土壤表层在降水多的时期对排泄田间径流、降低土壤湿度也有较大作用。

土壤表层的土壤湿度虽相对较低,下层却保持了较多的水分,湿度相对较高。

垄向、垄高和垄面倾角的温度效应随日照时数、太阳辐射总量以及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

在白天,一般南北垄的温度高于东西垄;南北垄的东侧和西侧温度无甚差别,而东西垄的南侧温度高于北侧。

此外,垄作还可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

二、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包括种植行向和密度、间作套种等。

不同的种植方式主要通过不同的作物
群体结构,改变农田辐射输送和湍流交换,从而产生不同的小气候效应。

(一)行向
作物种植行向不同,植株间的日照时数、状况也有差异。

从春分到夏至,日出和日没的太阳方位角,随纬度增高而愈偏北,日照时间愈长,东西行向的日照时数相对多于南北行向;而从秋分到冬至,太阳日出和日没的方位角随纬度增高而愈偏南,日照时间愈短,沿南北行向的日照时数相对多于东西行向。

种植行向的热效应,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要显著得多。

行向还影响通风条件。

为改善株间的农田温、湿度和二氧化碳等的分布,宜使行向与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盛行风向接近。

(二)密度
种植密度影响辐射平衡、湍流交换和蒸发耗热。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间辐照度降低,风速减小,二氧化碳供应趋少;温度在白天或暖季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夜间或冷季则升高。

密度增加,农田消耗水分就多,土壤水分减少;而株间空气湿度则因农田蒸散增强、湍流交换减弱而增加。

同一密度下的株行距变化,也可产生小气候效应。

如宽窄行可改善株间透光通风条件,使空气温度提高,空气湿度降低等。

(三)间作套种
间作套种的农田中,不同作物的株高、株型、叶型均不相同,形成高低搭配、疏密相间的群体结构,扩大了光合面积。

矮秆作物生长的行间,也就是高秆作物透光的通道,光线可直射到高秆作物的中、下部。

矮秆作物的叶面反射,还可增加作物群体中的漫射辐射。

太阳斜射时,侧边叶片受光面积大,株行间的漏光和反射光减少,使上、下层受光均匀,减少了上“饱”下“饥”的矛盾。

同时,高秆作物对矮秆作物有遮荫作用,使后者受光相对欠缺;但在中午时分光照度过强时,高秆作物的光合作用减弱,矮秆作物却可获得十分有利的光合作用条件。

在高纬度地区,套种对于延长作物生长季节,提高光能和耕地利用率更具实际意义。

合理的间作套种,能增加边行效应,加强株间的湍流交换,从而改善通风条件,保证二氧化碳的供应。

春季麦田套种棉花时,上茬作物(麦株)可为下茬作物(棉苗)挡风防寒。

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间作套种也会引起农田温度和湿度的改变。

当高秆作物对矮秆作物产生显著的遮荫作用时,矮秆作物带、行中的温度偏低而湿度偏高,并会随带、行间距的缩小而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