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高分技巧:申论材料阅读“三遍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论高分技巧:申论材料阅读“三遍法”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笔试落下帷幕,地方公务员考试将随继展开。如何在申论考试中得高分?申论材料阅读要按照浏览试卷、通读材料和重点研读“三遍法”来进行。

考生真正读懂给定材料,是答好申论题目的前提,但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命题人的意图基本上都隐藏在给定材料中,如果在没有真正读懂材料的情况下就作答,很难得高分。读懂申论给定材料,要按照浏览试卷、通读材料和重点研读“三遍法”来进行。

第一遍:浏览试卷

俯瞰整片森林: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要总览试卷,而不要去读具体材料。浏览试卷主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了解材料涉及的主题。通过浏览答题要求,基本就能判断出来。比如,2012年国考省部级申论的作文题:“‘给定材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从题干就可以判断出,材料是围绕“社会公德”的主题展开。

二是了解问题的类型,初步了解是哪几种题型,所涉及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就有个预判,比如;2006年国考申论的“作答要求”:“1、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批。2、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3、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篇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从“作答要求”中考生可以了解到,本次考试共有概括、分析和写作三大题型,而且主题是关于“政府应对公共事件”的,主题也预先知道了。

浏览试卷时,能够对材料的大致篇幅和结构有所了解,这样考生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遍:通读材料

扫描所有树木:粗细有度,疏而不漏。

(一)通读技巧

是否要带着“作答要求”中的问题去阅读呢?不同的考生阅读习惯不一样。有一类考生习惯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能够抓住主要材料,对于问题涉及到的材料,就重点阅读,要更加仔细看;与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材料,可以一带而过,这样就节省大量时间。另一类考生不习惯带着问题去阅读,因为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深入了解材料,而且影响阅读速度。所以,要暂时忘掉问题,抛开“问题”,轻装上阵,在真正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再针对所涉及的问题来注意材料。

通读是“快读”还是“慢读”?很多考生有一个误解,就是细嚼慢咽的读,纠缠一些细节,从而浪费很多时间。其实,真正高效的通读方法是快速阅读。通读材料是对全篇材料整体的把握,如果读得慢了,考生就很难整体把握材料,往往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快速阅读法,要求在通读材料时,要避免三种不科学的阅读法:小声阅读、心理默读和指读方式,都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二)筛选材料

在国考申论材料中,经常都会有一些“多余”材料,对答题没有直接帮助,甚至跟题目没有关联,但并非无用,其作用是对阅读造成干扰,常见的“多余”材料有以下几种:

背景性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空洞无物,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材料,既不说明问题,也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类材料在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出现。

重复的材料。这类材料在被删除的材料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尤其是在材料非常多的时候,经常都会出现一些重复性材料。对于重复的材料,只要留一段信息点集中、代表性强就可以了。

错误的材料。这类材料从数量上来说比较少,如果没有改错之类的题,删除这类材料很重要,这样的材料内容是错误的,不仅不能帮助你答题,反而会误导你,影响你的得分。2009年国考申论第11则材料有这样一段:

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该网友的意见,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但是考生必须要具备一定政治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因为“给定资料1”中有这样一段内容:“……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可见,解决粮食问题不是提价格,而是靠政策和科技。

“多余”的材料,毕竟还是有限的,考生只有通过多次练习,才能够拿捏有度,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三)泛读和精读

筛选出“多余”材料后,剩下的材料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不重要的材料不是说没有用,而是用处不大,这部分材料完全可以泛读。重要的材料往往是问题答案的来源,或者体现文章的主旨,所以,这部分材料必须精读。

泛读。不重要的材料主要是指事实性材料,是对客观事物的现状表述,比如大量罗列数据和表格的材料,对某件事情的细节进行描述等。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资料分析中和判断推理时,数据和表格是重要的,而这些事实性材料在申论中显得不是很重要,考生只要能判断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就可以,不需要详细阅读其过程,否则浪费时间。

精读。重要的材料,往往是指观点性较强的材料,是对某个问题高度、抽象的概括。比如,重要人物的观点,包括专家、内部人士、两会代表、官员等;再比如,一些总结性的内容,表示原因、影响、结果的地方,作说明、评论和提出建议和对策的地方。这一步只需要把这些地方标示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仔细分析。这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对材料的总体把握,而不是对细节的把握。例如,2011年地市级申论给定资料7有这样一段内容:

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而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了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

这段内容对乡村文化衰落进行了深刻描述,也隐含了命题人的出题意图。考生必须细嚼慢咽,仔细研读,要从中找出乡村文化衰落的表现、危害、原因及对策,才能把大作文写好。

第三遍:重点研读

锁住目标树木:有的放矢,命中靶心。

通读材料之后,就进入重点研读阶段。重点研读是根据“作答要求”中的问题来有针对性的阅读。第一遍阅读已经看过问题的题干,在针对问题阅读的时候,要把所有的问题结合起来。根据这些问题,再从头开始,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材料,重点研读,并做标记。通读材料是对材料的总体把握,其原则是“欲慢则不达”,而重点研读材料是针对问题的阅,其原则是“欲速则不达”,考生要细嚼慢咽。具体做法是:

先找出目标材料。通读材料时清除了“多余”的材料,在答题阅读时,要根据具体问题,排除那些和题目无关的材料。换句话说,只研读与问题有关系的材料,没有关系或者没有直接关系的就不读。比如,答对策题时,就把相关的建议、已有的做法等材料重点研读,确定答案。把材料选出来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一定是奠定在对材料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没有浏览材料时对材料的全面梳理,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