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炮制与品种区别
姜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在哪里姜半夏和法半夏功效大对比

姜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在哪里姜半夏和法半夏功效大对比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品,半夏是一种中药材,而姜半夏和法半夏都是半夏的炮制品,那姜半夏和法半夏有什么区别?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姜半夏和法半夏有什么区别 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半夏入药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炮制品,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半夏炮制品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 法半夏,又称法夏、黄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为生半夏用白矾、甘草、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强。法半夏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姜半夏,又称姜夏、姜夏片。为生半夏经水浸泡,漂至口尝仅有麻辣味,与鲜姜、白矾同煮至透,取出晾至六七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入药。姜半夏毒性已减,性偏温燥,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或寒痰咳逆者。 所以,法半夏偏于燥湿化痰,偏于化肺上的痰。而姜半夏偏重于止呕的作用,解毒,多用于化脾胃之痰。 半夏的其它种类 1、清半夏 又称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为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宜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2、仙半夏 又名仙露半夏,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陈皮、枳壳、枳实、川芎、沉香等14味中药煎汁浸泡,待药汁吸干,再烘干入药者。仙半夏毒性降低,理气化痰作用增强。 3、青盐半夏 又称盐半夏,为清半夏用青盐水浸拌,晒干入药者。青盐半夏毒性降低,清热化痰作用增强。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梅核气等病症,可收消痰散结之功。 4、竹沥半夏 为清半夏用鲜竹沥淋洒拌匀,待竹沥被吸尽,晒干入药者。竹沥半夏清热化痰止咳作用增强。宜用于胃热呕吐,或肺热咳痰、黄稠而黏,或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证。 5、苏半夏 又称苏夏,为清半夏再经加生姜、朴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取出,再用甘草、青盐、党参、川贝等进一步加工,晾干入药。苏半夏降气化痰平喘作用增强,适用于脾胃不和,夜卧不安,或小儿食滞痰阻、咳喘呕逆。 另外,还有醋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而水半夏和旱半夏是不同的两种中药,不能混为一谈。水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止痛、行瘀、消肿、解毒之功,用于治疗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等,常用量0.3~0.6g。产量大,价格低。 贴心提示:中草药并非没有副作用,建议要用这个药的时候,咨询一下中医。
半夏的鉴别方法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2 ~20µm,脐点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 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20~110µm。螺纹导管直径10~24µm。
半夏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半夏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半 夏,即农历五月中旬。该植物生长旺盛期一般在农历五月中旬,故名之半夏。
【药材历史考证】半夏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槐里川谷。五 八月采根,暴干。”《新修本草》云:“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 ”《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云:“苗一茎,茎端三叶,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采则虚 小,八月采实大。”《本草图经》曰:“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 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并附齐州半夏图。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本品原植物一致。
【性能功用】辛,温;有毒。归脾经、胃经、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 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 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内服:3~9g,水煎服。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 患处。本品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块茎近球形,具须根。叶1~5枚,基生,叶柄长15~ 20cm,柄上或柄顶具1珠芽,基部具鞘。幼苗叶片为全缘单叶,卵状心形至戟形,长2~3cm, 宽2~2.5cm;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cm,侧裂 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波状齿,侧脉8~10对,集合脉2圈。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柄长 25~30cm;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喉部几乎闭合;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 缘青紫色,长4~5cm,宽1.5cm,肉穗花序下为雌花,贴生于佛焰苞,中部不育,上部为雄 花,花序顶端附属器鼠尾状,长6~10cm。浆果卵球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
半夏药材炮制配方大全书

半夏药材炮制配方大全书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半夏的炮制方法多样,不同的炮制工艺能够发挥其不同的药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半夏炮制配方及其应用:1. 清半夏清半夏是通过将半夏药材用清水洗净、晾干后直接使用。
这种方法保留了半夏的原始药效,适用于痰湿内阻、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姜半夏姜半夏是将半夏与生姜一同炮制。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止呕的功效,与半夏合用,可以增强半夏的温中止呕作用,适用于胃寒呕吐、痰湿咳嗽等症状。
3. 醋半夏醋半夏是将半夏药材用醋浸泡后使用。
醋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与半夏合用,可以增强半夏的收敛作用,适用于久咳不愈、痰中带血等症状。
4. 糖半夏糖半夏是将半夏药材与糖一同炮制。
糖具有补中益气、缓和药性的作用,与半夏合用,可以减轻半夏的刺激性,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5. 盐半夏盐半夏是将半夏药材用盐水浸泡后使用。
盐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与半夏合用,可以增强半夏的软坚散结作用,适用于痰核、瘰疬等症状。
6. 酒半夏酒半夏是将半夏药材用酒浸泡后使用。
酒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与半夏合用,可以增强半夏的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血瘀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7. 蜜半夏蜜半夏是将半夏药材用蜂蜜浸泡后使用。
蜂蜜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作用,与半夏合用,可以增强半夏的润肺止咳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干咳无痰等症状。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药效和适用症状,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同时,半夏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遵循医嘱,避免过量使用。
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各有什么不同

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各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去药店购买一些中药材,但遇到半夏这个药材时,很多人会手足无措,因为它有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四种不同的品种,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难分辨它们的用法区别,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药理作用: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
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每次使用3〜9g。
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法半夏法半夏为半夏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再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人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人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后制得的炮制品。
它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暈,痰厥头痛,每次使用3〜9g。
姜半夏姜半夏为半夏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矶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后制得的炮制品。
它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
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
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具有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満,每次使用3〜9g。
清半夏清半夏为半夏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后得到的炮制品。
它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
浅析半夏的毒性及炮制应用

浅析半夏的毒性及炮制应用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
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疼、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外用治疗痈肿痰核。
是临床常用的化痰止咳药物。
但半夏辛温有毒,使用不当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反应,半夏毒性主要表现在对肌体粘膜如眼、咽喉部、胃等的强烈刺激作用。
因此,半夏除外用使用生品外,内服无论以何种剂型均使用其炮制品。
宋代以前,半夏的炮制方法有汤洗、姜制、水煮、微火炮等法以后开始出现矾制法。
2010年药典规定半夏的炮制方法有三种,即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
清半夏用白矾炮制,姜半夏用白矾和生姜共制,法半夏则用的是甘草和生石灰炮制。
但由于各地的用药习惯不同,炮制方法也不尽相同,少数省区半夏的炮制方法与药典规定的方法略有出入,如姜半夏的炮制有单用生姜而不用白矾的:河南、南京、苏州等地区有用姜炒的;辽宁、福州等地区有用姜蒸的;辽宁、南京等地区有用姜煮的。
又如法半夏有的地区加入了白矾炮制等等。
半夏炮制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或降低毒性,而古今众多的炮制方法未必都真正达到了此目的。
据现代研究表明,矾制和姜制确能达到解半夏之毒性的目的。
姜可减轻半夏刺激性和毒性,尤其是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而用姜汁冷浸则效果较差,说明加热对姜解半夏之毒性起到促进作用。
以半夏各炮制品粉末混悬液小鼠腹腔注射,其毒性表现以生半夏最大,姜浸半夏毒性降低了一倍,姜汁煮半夏、姜矾半夏未见明显毒性;生半夏混悬液对大鼠的胃分泌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肠道的运动则显现明显促进作用。
姜矾半夏、姜煮半夏均可减缓胃肠运动,使胃黏膜的损伤减轻,同时又能抑制生半夏加速胃肠运动导致的吐泻。
半夏炮制后对小白鼠急性、亚急性和蓄积性毒性的研究表明,生半夏混悬液毒性明显,而矾制半夏的混悬液未见任何毒性反应。
其实,经过资料查证,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研究证明了各种规格的半夏以生半夏毒性最大,漂半夏、蒸半夏、姜半夏仍有毒性,而白矾制半夏无毒性。
半夏的炮制方法

半夏的炮制方法
半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咳嗽、胸闷、痰多等症状。
半夏的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鲜品法:将新鲜的半夏进行晾干,然后将其置于纱布袋中,在通风的地方晾干至完全干燥。
这种方法适用于手头有新鲜半夏的人。
2. 市售干品法:购买干燥的半夏,一般市场上有多种包装规格可选。
将干品半夏放入清洁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3. 温火炒法:将干燥的半夏用文火慢慢炒热,炒至表面微黄,具有香气即可。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半夏的疗效,适用于中医治疗咳嗽的方剂。
在使用半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半夏属于温性药物,容易燥热体质的人慎用;
- 老年人、孕妇及儿童慎用半夏,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使用半夏时应根据医嘱使用适当剂量,避免剂量过大导致不
良反应;
- 存放半夏时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变质。
总的来说,半夏是一种常用中药材,熟知其炮制方法对正确使用半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有效发挥其疗效,还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因此,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根据个体状况合理使用半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生半夏应慎用

生半夏应慎用标签:生半夏;慎用;炮制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
生用可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1 生半夏的炮制方法由于生半夏有毒,入口麻舌刺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了三种严格的炮制方法: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白矾用量为生半夏的20%。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生姜用量为生半夏的25%,白矾用量为生半夏的12.5%。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甘草用量为生半夏的15%,生石灰用量为生半夏的10%。
几种炮制方法,工艺比较繁杂,尤其是法半夏,更是用石灰炮制,时间长,有效成分损失达一半以上[1],另外白矾有涌吐作用[2],用白矾制半夏,会让半夏的止呕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近期一些学者主张半夏生用,此举几例:有学者取生半夏30 g,加水400 ml,煎煮30 min,过滤,再加水300 ml煎煮,共得药液400 ml,分两次内服,并无丝毫麻舌刺咽之感和其他不适。
现代名医朱良春说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经蒸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毒之有?[3]山西名医李可在近期所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专辑》中几乎全用生半夏[4],用量15~50 g,多和生姜或再加甘草同煎解毒。
考察汉唐宋元明时代,生半夏的炮制方法有汤洗、姜制、水煮制等较为简单的炮制方法。
汉代医圣张仲景使用半夏,仅注“洗”字,即洗去泥沙而已。
浅谈半夏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

浅谈半夏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张继玲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摘要】半夏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我国历史悠久。
由于半夏本身具备一定的毒性作用,需对其进行炮制加工后食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半夏的毒性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功效也会发生不同的改变。
常见的四种中药饮片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
半夏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和不同的中药进行配伍,可发挥不同的药效。
本文主要介绍半夏的各种炮制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消除其毒性,提高其临床疗效的目的。
【关键词】半夏;炮制;临床;配伍[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9-0025-02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被称为三叶半夏,属于我国医学中记录最早的炮制药材品种之一。
其生品有毒,临床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1]。
清代的中医药学著作《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以及《中国药典》中都记录了不同种类的半夏的炮制方法,旨在提高半夏的药效,消除其毒性,从而扩大其使用范围。
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制成了不同的半夏种类,常见的主要有四种:姜半夏、生半夏、法半夏和清半夏。
从古至今,炮制手段也多种多样,半夏主要通过水煮或姜制。
炮制后的半夏降低了毒性并且大大的提高了药效。
1 半夏的炮制历史在诸多我国古代医药典籍中都记载了半夏的炮制方法,可看出我国古代的中医学者已经注意到半夏的毒性。
最早的半夏炮制法,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其后,《金匮玉函经》中对其炮制方法做了详细的记载,“温水去毒性”即用温水浸泡半夏,从而去除其中的毒性。
到了南北朝时,医书记载的半夏炮制法为洗净半夏后经生姜熬煮12h。
现代半夏炮制法的原型最早出现在唐代,《备急千金药方》中便记载了半夏炮制法。
如今的炮制方法就是在其基础上通过添加食醋、白矾等辅料进行的改良。
现在,半夏的炮制方法日益成熟,使其能更好的在临床中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的品种(规格)区别
半夏、法半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临床常用中药饮片。
因它们来源相同,功效相似,市售价格相近,常被统称为夏。
但它们加工炮制方法不同,临床疗效有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将法半夏单列为一个品种。
由于半夏和法半夏用量大、药源少、价格贵,目前,中药的使用部门及中药厂普遍将功效相近、价格低廉、来源不同的水半夏代替半夏或法半夏使用。
于是,在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人们习惯将半夏、法半夏、水半夏统称为“半夏”,并将其混装、代用,造成中药饮片标签上所标的品名与所装者不符,医生处方开的品名与所配的不同,患者所购的药品与所付的价格名不符实,屡屡发生药疗差错及商业纠纷。
植物来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也是常说的旱半夏)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梨头尖属植物鞭檐梨头尖Typhoniumflaglliforme (lodd) BL的干燥块茎。
加工炮制所用辅料有别
1、旱半夏包括(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四种炮制规格。
生半夏,不用炮制辅料,将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矾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矾12.5%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黄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细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矾6%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2、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3、水半夏,仅有制水半夏一种规格。
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矾2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形状特征不同
生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
表面类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
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其形同生半夏。
但质脆,断面略呈角质样。
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
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色,常具角质样光
泽。
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
但外表黄色或金黄色,颗粒大小均匀,质脆,内心黄色。
无麻味。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的颗粒状。
表面淡黄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
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圆形,上端有凸起的叶痕及芽痕,下端略尖似梨头,呈黄白色,角质状。
微有麻辣感。
效用有别。
半夏的品种规格
生半夏,辛温有毒,生用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致上述部位肿
胀,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
偏重于祛风,散瘀,消疖肿,多外用。
内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如:攻癌夺命汤治验录(李可志经验),就用生半夏来治多种恶性肿瘤,竟获奇效。
其方的组成是:海藻、甘草、木鳖子、鳖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重楼、海蛤壳、黄药子、生半夏、生姜、玄参、牡蛎各30克,浙贝母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蝎12只,蜈蚣4条,雄黄1克,研粉吞服;用生半夏粉3份,面粉1份混匀外敷治疗颈部淋巴结炎;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疗鸡眼;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洒中,一周后可敷治疗头癣。
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呕,祛寒痰,镇咳,蠲饮。
如:生姜半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
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疗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功。
清半夏,长于清风痰,化饮,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以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治疗风痰上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京半夏,偏重于健胃化痰。
如: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为好,配用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治疗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法半夏,温性低,长于祛痰止咳,除湿浊等。
如:荷叶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组成是荷叶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湿,理气化痰之功。
用于治疗产后虚胖有效。
水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止咳之功,但无降逆止呕之效。
多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支气管炎。
化痰止咳水半夏可代替半夏,用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时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