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浅议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在当今音乐行业中,流行歌曲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传播力。
然而,流行歌曲之所以成为大众接受的文化现象,与其所呈现的文学之美是息息相关的。
从歌曲选择的主题、歌词的内容到旋律和编曲的风格,都可以反映出歌曲的文学风貌。
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下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一、文学深度
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虽然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但伴随而来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
歌词和旋律相辅相成,直接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实现了艺术效果的最大化。
而好的歌词,往往能够蕴涵丰富的文学深度,描述世界万物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人生感悟,达到艺术的境界。
例如,《晴天》中“以后的以后,还是你,平淡的琐碎”这句词语,通过简单的文字组合,传递出一种平淡而又真挚的情感。
二、文学规范
三、文学创意
流行歌曲的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和文学创意。
创造力是歌曲风格的基础,它表现在歌曲的语言和旋律中。
创意则是歌曲风格的特色,表现在歌曲的主题和表达中。
流行歌曲的创意通常体现在歌词的运用上,包括对词语的理解、选择、重新组合和对创意的转换利用构成新的表达形式。
例如,“岁月神偷”这样的词语,既是在现有词语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发掘出,构造出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又是在人们不自觉中感触到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变迁。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流行歌曲的歌词常常融入了丰富的隐喻和象征。
歌词通过抽象和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情感和场景,为听众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她说》一曲中的“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他的消息”这句歌词,表达了歌手对于失恋的痛苦和对方的冷漠,而“她的世界”一词暗示了歌手在爱情中的无力和无法触及的边界。
这样的隐喻和象征丰富了歌曲的内涵,使之不仅仅成为一段简单的流行曲调,而是一个深邃的情感世界。
流行歌曲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韵律。
一个好的歌曲不仅仅在于歌词的意义,更在于歌词的表达方式和节奏感。
有的歌曲会使用押韵和对仗等手法,使歌词更加优美和易记。
林忆莲的《从开始到现在》一曲中的“从开始到现在你都是我的唯一”中的“从开始到现在”和“你都是我的唯一”妙用了押韵手法,让歌曲更加朗朗上口,具有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一些歌曲还会运用排比、倒装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和强调来加强歌词的表达力。
这些修辞手法为歌曲增添了诗意和美感,使之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文学艺术。
流行歌曲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描写手法,使歌词更具视觉表现力。
一些歌曲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明亮的色彩来营造出丰富的意象,使人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和氛围。
陈奕迅的《十年》一曲中的“似梦似幻的十年像浮云一样烟消云散”中的“似梦似幻”、“浮云一样烟消云散”等词语通过形象的描写传达了岁月流转和回忆消失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意象和描写手法,歌曲的表达更加生动具体,使人对其中情感的感受更加深刻。
流行歌曲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形式,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元素。
歌词中的隐喻和象征、修辞手法和音韵韵律、意象和描写手法等,使得流行歌曲具有了文学之美。
我们在欣赏流行歌曲时,应该更加重视其中的文学价值,从中体验到一种特别的美感,使之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流行歌曲是现代音乐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只是千篇一律的,没有太多的文学之美。
实际上,流行歌曲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元素,包括诗歌、故事、比喻、象征等等,使得这些歌曲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更是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其次,流行歌曲中还有很多故事性的元素。
它们通过讲述一个个小故事,使得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Bruno Mars的歌曲《Grenade》讲述了一个男孩为了守护爱情而不惜一切的故事,使得听众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所吸引,产生了共鸣。
此外,流行歌曲中还存在大量比喻和象征。
这些比喻和象征,让歌曲不仅是表面的意义,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例如,Adele的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中的歌词“ go ahead and sell me out and I'll lay your ship bare/See how I leave with every piece of you/Don't underestimate the things that I will do”中,船和心是象征,歌曲中的情感波动与海洋把人吞噬的推理也是一种比喻。
这些比喻和象征使得歌曲的意义更加深刻、丰富。
最后,流行歌曲中的语言魅力也是其重要的文学之美。
流行歌曲的创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天赋,使得歌曲中的语言充满文学的味道。
例如,The Beatles的歌曲《Let It Be》中的歌词“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和“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中的语言既有象征性、又有叙事性,聆听者不仅品尝到了文学之美,还能够感悟到歌曲中的情感。
总之,流行歌曲中充满了文学之美,通过诗歌、故事、比喻、象征等元素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引发了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流行歌曲在构思上展现了一定的文学思维。
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流行歌曲的歌词长度较短,表达方式较为简练,但这并不妨碍其在构思上展现出一定的才华。
流行歌曲往往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借助简洁明快的文字和旋律,将复杂的情感、故事或思想传递给听众。
林忆莲的《勇气》一曲,以简单又直接的方式诉说了面对爱情的坚定勇气,通过歌词中的打油诗般的押韵,使整首歌曲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同时也展现了歌手的文学才华。
流行歌曲在表达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
流行歌曲的歌词往往以口语化的方式表达,这使得歌曲更加贴近大众,容易被听众接受和理解。
歌词中常常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换喻和拟人等,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张学友的《单身情歌》一曲,通过用“唱歌的人快乐、听歌的人欢乐”来比喻单身状态下的快乐和幸福,使歌曲更具诗意和感染力。
歌手借助这些修辞手法,使歌词更加生动形象,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流行歌曲在主题上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流行歌曲更加注重情感表达,以情感为主题,探索爱情、友情、亲情等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
流行歌曲也包容了更多样的主题,如社会问题、文化现象等。
邓紫棋的《光年之外》一曲,歌词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思想交流的难题,对个体的处境和社会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流行歌曲以其包容性的主题,引导听众思考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底蕴。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流行歌曲作为当今音乐市场的主流形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学之美。
在流行歌曲中,歌词的表达、旋律的编排以及整体的情感传达都呈现出深刻的文学内涵。
本文将从歌词、旋律和情感角度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让我们来关注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之美。
歌词是流行歌曲的灵魂所在,它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众所周知,许多流行歌曲都是由才华横溢的词作者创作出来的,这些歌词经过精心的修辞和选词,不仅具有音乐性,更有深刻的文学内涵。
蔡健雅的《红色高跟鞋》,歌词中“那双红色高跟鞋步履不停地在梦里回荡,留下印记,不见现实。
”直接的情境描写和抽象的表达手法让这首歌成为了一首传世之作。
而陈粒的《她说》,歌词中“如果可能回头,从未见到你。
”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留恋,旋律的美丽更被歌词的文学之美所加持,使整首歌更显沉稳韵味。
这些例子中流行歌曲所蕴含的文学之美都是深入人心的,令人久久难忘。
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上也呈现出深刻的文学内涵。
流行歌曲所传达的情感有时是细腻动人的,有时又是慷慨激昂的,这些情感不仅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上,更是通过歌手的演绎和唱法表现出来。
比如林宥嘉的《说谎》,歌曲中隐藏的情感与歌手的唱腔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幽默而又带着深层次情感的表达方式。
再张学友的《吻别》,歌曲中的深情唱腔与歌词的表达完美契合,使整首歌曲的情感更加动人。
这些例子中的情感表达都是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的体现,使得这些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达力。
流行歌曲作为当今音乐市场的主流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之美。
从歌词、旋律和情感等方面来看,流行歌曲都展现出了其独有的文学内涵。
它们以音乐的形式将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听众,成为了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
相信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它的文学之美也会愈发丰富多彩,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首先,流行歌曲常常将原本平淡的生活情感化作描绘人生的抒情诗篇。
比如《往后余生》这首文艺清新的歌曲,将爱情的期待和单纯的幸福境界写得淋漓尽致,朴素而真挚。
以轻快明朗的节奏和简洁明快的句式,抒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而《无与伦
比的美丽》则是以写实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女孩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之路,用音乐唤起了人
们对人生的思考,打动了听众的心灵。
其次,流行歌曲可以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和情感。
如《热雪》这首歌曲,将漫天大雪和孤独无助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点滴流露出世界的冷酷和人性的温情;还有《背影》这首歌曲,用平淡的叙述方式和朴素的词汇表现出父女之间无尽的感人回忆,表达了人类深厚的亲情情感。
此外,流行歌曲还常常通过克制的描写和暗示传达一些暗示性的情感内涵。
例如,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首歌曲中,表面上是对恋人的思念,但其实利用了平行结构的手法,向听众展示了因全球化而出现的文化冲突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和契合;还有
《稻香》这首歌曲,透过稻子的味道和回忆,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传递了一
种永生不变的情感。
综上,流行歌曲中充满了各种丰富的文学之美,这不仅是歌曲本身的价值所在,更是
一种文化之美的传承和延伸。
在享受歌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用心去品味这些歌曲所带给
我们的思想和情感的震撼。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探究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流行音乐作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还常常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元素。
在歌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美丽的文学之美。
流行歌曲常常运用富有诗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匆匆那年》这首歌中,通过对流逝时光的比喻,直击人们内心深处的无奈和伤感。
歌词中的“匆匆那年我们究竟说了几遍”以及“匆匆那年我们错过了太多的经典”这些句子,通过将时间比喻为悄然而逝的年华,将人们的情感与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流行歌曲常常通过描写微小的细节,展现生活的真实和感悟。
在《爱情转移》这首歌中,歌词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城市夜晚,描述了人们在繁忙都市中彷徨孤独的内心感受。
歌词中的“当我躲在繁忙的大街”以及“那流星像是伤心的眼泪”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歌曲更具有情感共鸣力和艺术表现力。
流行歌曲常常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呈现出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困惑的思考。
例如在《李白》这首歌中,通过以一个伟大的古代诗人李白的名字为题材,歌词中探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困惑和迷茫的感受。
歌词中的“绘声绘色律动的飘带在空旷一地摊开”以及“急匆匆如回忆又匆匆如离别”这些文字,既表达了对自由和艺术的追求,又体现了当代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流行歌曲还常常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如历史故事、哲学思考、文学典故等,丰富了歌曲的内涵。
例如在《无问西东》这首歌中,融入了儒家学说中“无问西东”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和境界的思考。
歌词中的“无问西东身世天涯故事千年”这样的描写,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又融入了现代人对于探索内心和追寻自我的思考。
浅谈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浅谈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流行音乐是当今时代在文化多元化发展中,一种极具特色,受众最广泛的音乐文化。
它既可以触动人类心弦,也可以抒发人们的情感,是百姓安慰心灵的泉源。
流行音乐以清新脱俗的气息,深入人心,融入诸多文化元素,开拓出富有创造性与独特魅力的音乐世界。
它体现出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把新的思维表达方式融入到传统的文化中,唤起人们隐藏的潜能和精神。
流行音乐以旋律优美、曲调抒情的特点,可以欣赏也可以引起情绪的共鸣。
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和价值观,对古典音乐提供新的思路。
它还能通过抒写人类情感,唤起人们的共鸣,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使人们在艰难困苦中也能充满信心勇往直前。
流行音乐通过自己浓郁的特色展现出一片光明而又魅力无穷的音乐世界,把多元文化交融的精彩展示给我们,更加深入地展现出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神。
尽管流行音乐受众众多,但它仍然不断地开发新的音乐风格,不断地给人们带来心灵滋润和新鲜感。
总而言之,流行音乐就像一把充满无限魅力的钥匙,开启了人们灵魂和心灵的各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所揭示出的文明礼仪、尊重他人、对社会有责任感,更加深入地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深处,让我们受到良好的引导,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浅议摘要: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作品,流行歌曲歌词既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又有“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审美特征,因而可以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文学研究。
其文学之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境美、情趣美、理趣美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流行歌词文学美意义一、引言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具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和“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审美特征。
“音乐性”要求作者必须“唱着写”,使歌词成为“乐化的诗”,具有形式的可谱性、内容的可唱性和语言的可听性等艺术特征;而“文学性”则要求作者不仅要用语言反映生活,抒情写意,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情韵”,富有“诗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空间留给音乐,使音乐能适时地从词尽之处起”。
正因为这种“情韵”和“诗意”,使得歌词既具有“音乐始于词尽处”的引发功能,同时还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离谱能赏”。
以创作《卡秋莎》《红莓花儿开》等歌词而获得第一届“斯大林文艺奖”的苏联词作家伊萨柯夫斯基就曾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
”这里需要指出一个极其重要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的事实是,原先的“诗”其实就是“歌词”,或者说是一种“可唱的诗”,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一部“入乐可唱,离乐可诵”的歌词集,故《孟子·公孟》有“诵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也有“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舞、雅、颂之音”的话……虽然当时与这些歌词“共存”的乐曲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但它们依然能够“独立存在”且成为“文学经典”。
流行歌曲歌词也具有这种“独立”功能。
在日常交际、说话作文、商品广告等现实生活行为中,人们常常运用唐诗宋词那样,有意无意地借用、活用它们来表情达意,如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作为情书用语,用“明明白白我的心”来做核桃广告……这种“辐射”现象,说明歌词并非音乐的附庸,它不仅可“唱”可“赏”,而且还可“用”。
既然流行歌曲歌词也是“文学作品”,那么,对中国流行歌曲进行文学研究,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实际意义。
二、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同样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显现在人们眼前的。
但歌词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又有区别,有它自己的独特性。
由于它的受众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大众,它就不能艰深晦涩,必须得明白易晓、通俗易懂。
但歌词若只追求“通俗易懂”,而没有余味与“回味再三”的韵致的话,便只能流行一时一地,而不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
况且,大众的审美需要是多样化的,“下里巴人”的需求固然占主要地位,但“阳春白雪”的需求也不可忽视。
正如乔羽先生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它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
”乔先生的五个“寓于”,实则是对音乐文学之语言提出了一项要求,即质文相谐。
一方面,它追求口语化与自然化的质朴之实;另一方面,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它还追求华丽精巧、优美生动的文饰之美。
歌词,做到质朴之实,容易被大家接受,便流传得广;又能兼顾文饰之美,便如一坛陈年老酒,经得起品,便能流传得久。
综观当代歌坛,真正被人们记住的经典之歌,无一不是质文相谐的典范,如歌手邰正宵演唱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往事如风,痴心只是难懂/借酒相送,送不走身影蒙蒙/烛光投影,映不出你颜容/仍只见你独自照片中/夜风已冷,回想前程如梦/心似云动,怎堪相识不相逢/难舍心痛,难舍情已如风/难舍你在我心中的芳踪/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到凋谢人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逝湮灭s://夜风已冷,回想前程如梦/心似云动,怎堪相识不相逢/难舍心痛,难舍情已如风/难舍你在我心中的芳踪/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到凋谢人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逝湮灭。
”平白如话的语言,让人一听就能明白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歌词中用“风”、“酒”、“烛光”、“玫瑰”、“云”等词语加以修饰,增添了文采,尤其用“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夸张手法,反复吟唱,达到了一种情深意切的感人效果。
质文相谐的歌曲还有许多,如陈红曾唱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之所以人听人爱,除了其题材上抓住“老年问题”、主题上呼吁“亲情回归”外,也是由于口语艺术化的结果。
比如开头一节:“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粗略看上去,就像百姓平日在聊家常,词中之语与日常口语无异,但仔细琢磨,其实它们是进行了不露痕迹的修饰,这只要略看“找点”与“带上”、“领着”与“陪同”两对句子就不难发现。
三、意象美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也是歌词的魔方,可以旋转出不同的审美天地。
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词作者手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与主观色彩入词,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境界与氛围。
“歌词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式的艺术表达形式,歌词的文学性语言必须能概括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氛围,”这一点受到了古典诗词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如“月亮”早古典诗词中多是以思乡、思家的意象出现的。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面对寂静的夜月,思乡、忆弟之情油然而生。
现代流行歌曲有的也沿袭了这一意象的思乡情怀,如《月之故乡》(彭邦祯词,延生、刘庄曲)“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到了《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中“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样……你像那天上月亮/停泊在水的中央/永远停在我的心上。
”月亮纯净而美丽,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望向思慕已久的心上人,是何等的清新柔美、深情款款。
这时“月亮”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早已成为美丽心上人的代名词了。
再如“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许多人都以龙的子孙而自豪。
一曲《龙的传人》(侯建德词曲)唱遍大江南北,更是激起不少人的民族自豪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然而在《龙的命运》(陈小奇词,毕晓世曲)中,作者利用最新的考个资料对历史文化进行了翻新的审查与反思,并且用充满隐患意识的内核与风趣幽默的语言做外壳,对“龙”这一意象做出了新的诠释:“龙”同时也是阿Q精神的沉淀。
所以“从此后不再崇拜龙的伟大,从此后不再迷信龙的威力,从此后我们懂得龙的命运,不在天不在地就在我们手里。
”四、音乐美无论诗词,都追求“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的音乐美。
诗的“音乐性”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可诵性,甚至也可以置之不理(如现代诗);而词的“音乐性”,是为了适于入乐,便于传唱。
所以,词作家金波在《词刊》1990年第一期撰文强调要“唱着写”:“歌词作者要有独特的写作方式,这就是从创作一首歌词开始,就习惯于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歌唱着去构思、去提炼,以至于字斟句酌地去推敲语言。
”歌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鲜明的节奏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
歌词的节奏是通过歌词语言的句式结构来呈现的,这种节奏的句式结构往往是两句一组,回旋反复,形成歌词的音乐性。
如《月朦胧,鸟朦胧》(琼瑶词):“月朦胧/鸟朦胧/萤火照夜夜空/山朦胧/鸟朦胧/秋虫在呢哝s://花朦胧/夜朦胧/晚风叩帘拢/灯朦胧/人朦胧/但愿同入梦。
”这首歌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节奏十分鲜明。
第一句以 x xx 形式的节拍反复两次,第二句以 x x x x x 形式的五字句的节拍,与第一句共同组成统一的句式结构。
这个句式结构,又在第二、三、四句结构中循环出现,使歌词的音乐性非常强烈。
这种音乐性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的、柔美的,恰当地表达了思念、祝愿的主题。
(二)和谐的韵律鲁迅先生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这里所说的“押大致相近的韵”是指同一个韵脚杂歌词中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这样做,可以使歌词更加和谐,更加流畅,从而增添歌词的音乐性。
如《命运不是辘轳》(张藜词):“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没有的总想有/得到的还盼望/盼来盼去谁愿盼个透心凉/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s://黑油油的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人心可难测量/啥事都能碰上/挑水的媳妇谁愿挑着黄水汤/女人不是泥呀/男人不是筐/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
”这首歌词中的“岗”、“杨”、“房”、“望”、“凉”、“缸”、“上”和“梁”、“阳”、“亮”、“量”、“上”、“汤”、“筐”、“光”,都是同一个“江阳韵”,所以读起来和听起来都很和谐好听,音乐性特强,这也是押韵在歌词中的重要作用。
五、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特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意境有时也称为境界,出于佛经,佛家常把希望达到的某种悟道的理想境界地称为“境”或是“境界”,看成一种心灵派生的虚幻的东西。
唐代以后进入文艺理论领域。
王国维曾对“意境”做出这样的明确界定:“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是也……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
”由此可见,意境是诗人主观的情志意向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
意境不久是意象的综合结晶,还是意象的拓展、重建与升华,既有鲜明立体的时空感,形成一幅完美的形象画面,给予人感观上的美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情思寓意,能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与思索,产生感情的共鸣。
对一首歌词来说作者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特,也决定了一首歌词的成败。
可以这样说有独特完美审美意境的歌词,一定是一首好词。
如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展现在人民眼前的是一幅南国水乡风情画,对那一种有距离的爱情的重温和怀想,言词简洁、真挚,没有审美高深词汇却让人感到一种人性的温馨。
感人至深,甚至让人流泪的佳作《一个真实的故事》,用非常短的篇幅,叙述了一个惨烈的人与生命的故事。
“(旁白)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划进了沼泽地里,就再也没有上来。
(歌词)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呜呜呜呜呜/喔噢噢噢噢/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