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
港台音乐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特别是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为触发,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引发了巨大变革。
在音乐文化领域,从意识形态方面政治主导、高度一致下的革命歌曲一统天下,逐步发生了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的转换。
伴随经济的改革开放,海外家电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内地,打先锋的盒式录音机和与之相配合的录音磁带,其势一时颇为迅猛,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其次有刘文正、凤飞飞、张帝等。
邓丽君由于其个人风格的成熟和完整在内地获得了广泛流传,并对内地流行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代女歌星和流行乐作者从邓丽君盒带的演唱和配器上得到启发和示范。
歌星程琳、段品章等人则由于模仿邓丽君惟妙惟肖而得“小邓丽君”之称。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1980年前后成立的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是最早的流行音乐产业之一;广州茶座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广州“紫罗兰”轻音乐队为流行音乐演出之先行者。
港台歌曲仍在不断输入。
首先是一批台湾校园歌曲。
其次是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孩子,这是你的家》等。
再有是台湾流行乐作家侯德健带来的由苏芮演唱的《搭错车》插曲,尤以《酒干淌卖无》流传甚广。
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不胫而走,广泛传唱。
至1984年间,自港台传入走红的歌曲多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与内地同类题材相呼应而汇成一体,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心态。
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同时为流行音乐这种商品化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流行音乐盒带及录音机的销量急剧上升。
流行音乐的个体化听赏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提供了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
此时,流行乐的词曲作者群正在慢慢汇集。
广东作者毕晓世、张全复、解承强、李海鹰、徐东蔚等与老一代的邱有为、金发钟、司徒抗等人正在音像界活跃。
刘欣茹、张燕妮等广东歌星已将海外歌星的表演形式带到内地舞台上。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史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史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一(七十年代)香港,粤语的兴起与台湾,国语的起步香港,人口不过八百万,但随着一个人的出现,一切都改变了,造就了日后香港乐坛的辉煌,他,就是许冠杰!粤语歌的开山鼻祖、创作才子,其实用什么赞美之词都不过份,因为他最后用实力证明了一切,他就是香港音乐的唯一代言人。
此后的罗文、林子祥、温拿五虎(成员包括谭咏麟、钟镇涛等)、张国荣等等,追随者他,踏步向前。
台湾人口两千万左右,七十年代初期大多为英文歌的天下,不过三十年代夜上海的音乐还是占主流,但中后期校园民谣的出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二(八十年代)香港,为偶像疯狂的年代与台湾,国语的起飞香港,提起八十年代,人们首推的是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以他们为代表的香港乐坛,繁荣鼎盛,当年一个不入流的香港歌手张明敏从中央台唱红全国,香港人点都不点,而中央台过年请谭咏麟时,谭咏麟只是给他们一盘录像带,上写:“《水中花》,请大年三十播放”(有出入,但大差不差)即使是今日,还有很多的乐迷还是愿意听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沉醉于那个年代。
台湾,随着大批的新一代音乐人的成长,台湾音乐也到了收获期,因为最难得的是他们始终坚持原创并不断的借鉴学习日本音乐,从而摆脱了早期的台湾音乐的束缚,终于为华语乐坛的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个时代的代表齐豫、姜育恒、文章、蔡琴、罗大佑、黄莺莺,邓丽君等。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三(九十年代)香港,四大天王谁主浮沉与台湾,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香港,随着谭、张、梅、陈的淡出,新一轮的造星热潮将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张学友推到了一线,史称四大天王,天王们还是凭借着各自的不懈努力,最终站稳了脚跟。
他们超越先辈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国语专辑均过了百万,从而打破了香港红歌星,在台湾发唱片每每惨遭滑铁卢的宿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著名乐队BEYOND主唱黄家驹的意外身亡,香港乐坛在中后期也加速了自己的原创音乐人才的培养。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粤语流行歌曲在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从1983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正是粤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
许多经典的粤语流行歌曲在这个时期中诞生,深受广大粤语流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这20年间的粤语流行歌曲,带您重温这段难忘的音乐历史。
1983年,《粤才一族》成立,这是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之后,香港粤语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包括张国荣、陈百强、黎明、郭富城等一大批优秀的歌手纷纷崭露头角。
诸如旅港的陈冠希、张学友、郑伊健、何韵诗、张柏芝这样的歌手也开始在80年代展露头角,成为了粤语流行音乐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存在。
在80年代的粤语流行音乐中,《一生中最爱》(黎明)、《女人花》(陈百强)、《朋友》(谭咏麟)、《一片痴》(张国荣)等歌曲成为了经典的代表作,至今仍被广大粤语流行音乐爱好者津津乐道。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深受听众的喜爱。
这段时间也诞生了很多不朽的经典曲目,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和经典。
进入90年代,粤语流行音乐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粤语流行音乐开始受到了更多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不仅保留了80年代的港风特色,还融入了更多流行乐、摇滚乐、电子乐等元素,使得粤语流行音乐更加多元化。
此时代表性的歌手有陈奕迅、王菲、Beyond、张学友等。
陈奕迅无疑成为了代表性的存在。
他的歌曲《爱情转移》、《十年》等不仅曲调优美,歌词深刻,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了90年代粤语流行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匆匆那年》等歌曲,为粤语流行音乐注入了更多的摇滚乐元素,受到了众多听众的推崇。
在这个时期,还有一支乐队被粤语流行音乐爱好者奉为经典,那就是Beyond。
他们的歌曲《海阔天空》、《灰色轨迹》等充满力量与温情的歌曲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Beyond 用他们的音乐传达了对生活、对爱情、对社会的思考,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起,香港成为亚洲乐坛的重要中心,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流行歌曲。
本文将回顾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其中的重要里程碑和代表性人物。
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香港电影工业兴旺,电影配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来源。
在这个时期,香港的流行音乐主要受到西方摇滚乐和流行乐的影响,其中以美国摇滚乐队的音乐最为受欢迎。
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黄霑、谭伟文等。
进入6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开始融入更多的本土元素。
当时,一些本地音乐人开始创作自己的歌曲,并以粤语为主要演唱语言。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摇滚乐、流行乐,也有民歌和情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手之一是邓丽君,她的歌曲风靡一时,成为香港乐坛的代表人物。
7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
当时,香港的音乐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
流行音乐的风格也更加多元化,包括摇滚、流行、民歌、电子音乐等。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张国荣、陈百强、罗文等。
他们的歌曲不仅在香港风靡一时,也在整个华语乐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转折点。
随着亚洲乐坛的崛起,香港的音乐产业开始面临竞争和变革。
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包括摇滚、流行、舞曲等。
同时,一些新的音乐流派也开始兴起,如粤语说唱和地下音乐。
代表性人物包括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等。
进入9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香港乐坛涌现出了一批新的音乐人和歌手,如张敬轩、容祖儿、谢霆锋等。
这些新一代的音乐人在音乐风格和形象上都有所突破,为香港流行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香港的音乐产业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一些歌手和乐队开始在海外举办演唱会和巡回演出。
进入21世纪,香港流行音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产业也面临着盗版和数字化的冲击。
香港流行乐坛三十年(二)电视剧歌曲风行的时代

二、电视剧歌曲风行的时代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是香港电视剧的黄金时代,香港最经典的电视剧绝大多数是在这期间拍摄的。
电视剧的风行捧红了一大批演员,像周润发、郑少秋、汪明荃、无线五虎将等,成为了香港演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随着电视剧的红火,它们的主题曲和插曲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最流行的曲种,一批著名的歌星就是在唱电视歌曲中走红的。
郑少秋郑少秋以其正气、英俊的形象在电视剧中一直扮演各种英雄和侠客。
他在歌曲的代表作是电视剧《楚留香》、《倚天屠龙记》、《轮流转》等的同名主题曲,他不仅是那段时期最红的影星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歌星之一。
直到九十年代,他仍以《笑看风云》、《岁月无情》等优秀电视歌曲继续他在歌坛的长青树地位。
粤语中有一个词叫“劲秋”(意即非常厉害,有人写作“劲抽”),据说便是典出郑少秋:因他以“劲秋”来命名自己的演唱会而广为流传。
曲名:笑看风云歌手:郑少秋谁没有一些刻骨铭心事谁能预计后果谁没有一些旧恨心魔一点点无心错谁没有一些得不到的梦谁人负你负我多谁愿意解释为了什么一笑已经风云过活得开心心不记恨为了今天欢笑唱首歌任心胸吸收新的快乐在晚风中敞开心锁水愿记沧桑匆匆往事谁人是对是错从没有解释为了什么一笑看风云过汪明荃汪明荃也是一名当红影星,她在电视界的代表作是《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这两部电视剧的同名主题曲同时也是汪明荃歌曲的代表作。
汪明荃在香港演艺界被尊称为“阿姐”,是与她的资历分不开的。
和郑少秋一样,她也是以演老粤语片出身,历经了香港艺坛的风云变换。
汪明荃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她也经常以节目主持人(香港称“司仪”)的身份出现在艺坛内外各大活动中。
关正杰关正杰的身份没前两位那么显赫,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并不演戏。
但他是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歌手之一,是乐坛颁奖礼上的常客。
他的代表作是电视剧《天龙八部》的两首主题歌《万水千山纵横》、《两忘烟水里》和《天籁…星河传说》及《大地恩情》。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1983年至2003年,是粤语流行歌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二十年间,出现了很多经典的粤语歌曲,深受广大乐迷的喜爱和追捧。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这20年间的经典粤语歌曲。
1983-1992年1. 《望春风》- 谭咏麟这首歌是谭咏麟的代表作之一,以优美的旋律和肆意的音乐表述出坚强挺拔的爱情精神。
2. 《半斤八两》- 陈百强这是陈百强发行的首张粤语专辑,收录了许多畅销曲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半斤八两》。
3. 《夜半歌声》- 陈淑桦这首歌曾在香港流行了很久,她的甜美而有力的嗓音和含蓄而感人的演唱让这首歌成为了经典。
4. 《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黄美珍这首歌描绘了一个女孩失恋之后跑到唱片店里听歌的故事,引人深思。
这首歌曾经风靡一时,陈百强的金嗓子与歌曲这种深情的文字一拍即合,成为了经典。
6. 《总有一天等到你》- 张国荣这首歌是张国荣的代表作之一,以豪迈的音乐和励志的歌词勉励青年在世界上扬帆出海。
这首歌成为了陈百强的代表作之一,歌词真情流露,歌声合情合理,旋律悠扬优美。
8. 《梦中的女孩》- 江玉儿这首歌是经典电影《城市猎人》的主题曲,江玉儿深情演唱,呈现了一段独特而动人的故事。
张国荣在这首歌中展现了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出色的演唱,让人感到五味杂陈,铭刻于心。
这首歌是陈百强唯一获得金曲奖单曲的作品,美妙动听的旋律和深情诚挚的歌词让人倍感温馨和感动。
1. 《但愿人长久》- 王菲这首歌是王菲的代表作之一,激情四溢的歌词和浓厚的情感让人感觉到人生中的愁苦和希望。
2. 《至少还有你》- 林忆莲这首歌引领了90年代中期歌曲的发展,林忆莲创造出一个充满幸福和梦想的世界,让人心生敬意。
3. 《天下无双》- 梅艳芳这首歌了表现了梅艳芳的坚韧和独立精神,充满了女性的特有魅力和韵味。
4. 《不了情》- 邓丽君这首歌成为了邓丽君的代表作之一,以美妙的旋律和知性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温馨和浪漫的情感。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作者:郭佳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12期【摘要】粤语流行歌曲曾在20世纪80-90年代作为引领全球乐坛的流行趋势,影响并大力推动了流行乐坛进程,而粤语流行歌曲所经历的起源、兴盛和衰退,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
本文从粤语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入手,探究粤语流行歌曲的起源和特点,梳理粤语流行歌曲的风靡及衰落的历史进程,起止时间为1983-2003年。
【关键词】粤语;粤语流行歌曲【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粤语,又名广东话,它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原地区的通用官方语——“雅言”,因粤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如词汇、发音等),有不少古楚语和古百越语遗存,是研究汉语历史和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它主要在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等地区使用,声调基础是比汉语四声更加丰富的“九声六调”体系,在我国众多语种中占据闪光地位。
语言的繁荣必然推动与之相关的文化进步。
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与粤语相融合,使两者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演变出引领全球乐坛的流行趋势——粤语流行歌曲。
一、粤语流行歌曲的风靡原因(一)粤语流行歌曲的起源怎么界定粤语流行歌曲?《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粤语流行歌曲词条解释道:“粤语流行音乐,是具有流行风格的商业娱乐音乐,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香港,旋律受当代日本音乐影响,但仍保留中国特色。
”香港是粤语流行歌曲的发源地。
直至1971年12月,“开山鼻祖”许冠杰《铁塔凌云》第一首粤语歌曲,正式揭开了香港流行乐坛的序幕,1973年电视剧《啼笑姻缘》同名粤语主题歌出现,抒情的旋律加上母语的演绎立马受到了港民的喜爱,这也打开了粤语流行歌曲的大门,使香港乐坛逐渐衍生出拥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品种——粤语流行歌曲,它的出现让港人为自己的母语感到骄傲。
此时的粤语流行歌曲虽然赢得了大众的认同,但在音乐旋律创作上仍然受制于粤剧粤曲的影子。
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华语流行音乐源远流长,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在过去的百年间,华语流行音乐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走向国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在今天,流行音乐已成为横跨各个社交圈层的文化交流载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来自欧美和日本的音乐开始传入中国,为当时的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新的发展。
这时期的华语流行音乐主要受到影响来自欧美的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以及来自日本的流行歌曲。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产业主要是在上海,以“大中华唱片公司”为代表。
虽然此时期产生出了许多经典的歌曲,但是当时的华语流行音乐还存在着西化程度过高以及向内地的传播力度还较小等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的音乐开始朝向更加革命性的方向发展。
因为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对于流行音乐也有了具有革命性的要求。
这时期华语流行音乐以红歌、工农兵歌曲为主,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和时代背景。
这个时期的代表歌手有邓丽君、三毛、林子祥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得以迎来新阶段。
80年代,香港的流行音乐市场开始崛起,成为当时的亚洲音乐中心。
台湾和大陆的音乐市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兴歌手和乐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个时期的华语流行音乐以学院派和摇滚为代表,表现出越来越自由开放的态势。
代表歌手有刘德华、张国荣、王菲、陈奕迅、周杰伦等。
新世纪的华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不仅大批年轻人在学校和工作中借助流行音乐进行文化交流,更是成为国际接轨和推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的华语流行音乐市场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包括华语电子、唱作人、摇滚等。
出现了许多备受瞩目的音乐人和乐队,如五月天、田馥甄、李荣浩等。
除此之外,随着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边远地区和海外华人也更容易接触、了解和喜爱华语流行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现代中文流行音乐范畴内,来自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粤语流行歌曲与国语流行歌曲构成了主要的两大色块。
其实严格地说,粤语流行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也带有明显的地区文化特征,从形成气候到现在也只不过20多年的时间,但它却也不可抵挡的态势传播到了亚洲和欧美的许多地区。
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语流行歌曲的印迹。
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流行音乐这种亚文化的产生是物质社会中精神生活商业化的必然结果。
在这方面,粤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是很典型的。
在中国人的世界里,香港的流行音乐是发展得最符合工业化社会的需要的。
另外,香港的流行音乐又自成体系,并且采取了十分“放松”的姿态自我激励,标新立异。
这也就是我们在以往节目中所说的“填词”。
也许是因为它高度发达的流水作业的机制,因此很多的香港流行音乐的从业人员常常不把重点放在创作上,而放眼世界、信手拈来,总是用填词的方法推出唱片,渐渐地给人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香港的流行歌曲可以传唱、可以让人为之痴迷,却少了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其实,所有香港流行音乐的从业人员也在竭力回响着甚至影响着一个个时代,与台湾的同行们不同的是,香港流行音乐所有的杰作大多出自于一个集体的努力,而很少依靠英雄个人的背影,如罗大佑等。
越深刻地了解香港,越觉得这个小岛的流行文化有着深不可测的底蕴。
一切事物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香港的流行音乐也不例外。
上个世纪的最初十年,香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到处是海浪与礁石,几个被远放到远东的不得志的英国官员和一些冒险家们住在仅有的几栋别墅里面,少得可怜的平地上住着一些漂洋过海谋生的平民。
在这个阶段,上流社会的人听的是英国本土绅士阶层喜欢的古典音乐;而普通的民众则为了生存本身而挣扎,根本没有什么流行音乐可言。
30年代开始,因为时局的变化,有不少知识分子陆续来到了香港,同时,也开始有一些人因为香港的异域风情、英语教育、政治格局简单等等原因从内地经济繁华的地区来到香港定居,他们不仅仅带来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促进了香港的发展,更带来了内地的流行文化。
比如说,这个时候的香港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上海的影响,卖座的是周旋、胡蝶的电影,最流行的歌曲是《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
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政治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开始渐渐具有本地的特色。
但是,因为人员的流动和推行英语教育,文化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香港的流行文化几乎被欧美的强势流行文化所左右。
有民族良知的知识分子只好把眼光放在了文化的本土上面。
电台里面播放的歌曲几乎是摇滚乐的天下枣因为那个时代也正是摇滚乐生机勃勃崛起、发展的时期,整整一代香港青年都是听着鲍勃-迪伦、猫王和大卫-鲍维长大的。
他们觉得适合他们听的只有那些热情洋溢的英文歌曲,而本地的音乐只有一些老掉牙的粤剧,用怪异、老土而拖沓的腔调,唱着陈旧的故事,那是属于过去的。
进入60年代末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在香港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轻人长大了。
他们也开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声音。
于是,许多乐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象莲花、玉石、温拿等等等等。
他们唱的其实大多也是欧美最流行的英文歌曲,并没有太多的本土性、原创性可言,但是人们用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些乐队,因为,这是香港自己的声音。
然而好景不长,这些乐队没有过多久就解散了一大半,因为毕竟没有自己的歌曲支持。
不过,乐队潮流对香港乐坛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除了对建立本土文化的信心之外,最大的贡献他们为香港歌坛留下了象林子祥、许冠杰这样一批在下层社会经历过很多磨练、又真正懂音乐的歌手。
而他们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当然还是温拿乐队,五个长发青年组成的青春组合红极一时,除了出唱片还拍电视专题片、电影,真的是老少皆知。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谭咏麟、钟镇涛、彭建新、陈友、叶智強等5人组成的“温拿”乐队。
而当他们解散之后,谭咏麟、钟镇涛、彭建新后来的个人成就也都相当不错。
60年代末70年代初,台湾的流行音乐大举涌入香港,前有姚苏蓉、青山、尤雅、鲍立、刘家昌,后有刘文正等等。
当时的香港,国语歌曲有着很大的市场,比如说邓丽君在香港就拥有大批的崇拜者。
从1974年到1984年,这是香港现代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上第1个10年。
在这10年里,粤语流行曲经历了从初创到蓬勃发展这样一个重要过程。
在这10年的香港歌坛,拥有许冠杰、罗文、温拿、关正杰、林子祥、郑少秋、汪明荃、徐小凤、甄妮、叶丽仪、张德兰、区瑞强、叶振棠、奚秀兰、陈百强、钟镇涛、谭咏麟等许多著名的歌手与组合,整个歌坛呈现出生机勃勃、群星争辉的繁荣景象。
七十年代初风云人物香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其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巨星,推出过大量哙炙人口的名曲,影响著一代又一代成长中青少年。
如果你看见过一些四、五十岁的妇女便如当年少女时一般尖叫著观看自己当年的偶像如许冠杰、罗文的演唱,对香港乐坛的历史会有更深一些的感性认识。
1974年到1984年是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发展的最初10年,在这个时期的香港歌坛上,许冠杰可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香港乐坛的元老,我们熟悉许冠杰可能就是从这一首《沉默是金》开始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有了张国荣的加盟。
事实上,许冠杰在香港歌坛上成名要比张国荣早10多年,对香港歌坛的影响与贡献也不可同日而语。
许冠杰开辟了粤语歌曲的新天地,让流行歌曲可以表达小市民的心声,可以唱日常生活的细微感受。
“沉默是金”其实就体现了这种风格——用平实的语言,说出很多人的心声。
对于许冠杰来说,早年受“THE BEATLES”感召玩音乐唱英文歌曲。
1974年粤语片回潮时,他与哥哥许冠文投拍了粤语片《鬼马双星》,他创作并演唱的影片主题歌“鬼马双星”以及插曲“双星情歌”不仅开创了粤语流行音乐的新纪元,也完成了他个人音乐作品从西化的摇滚风格到民族化大众音乐路线的转变。
此后,他的歌曲可以说是民族小调色彩浓厚,旋律创作上也会经常的采用民歌的五声音阶,但在节奏上他会适当地融入一些轻快的舞曲节拍,象“纸船”、“梨涡浅笑”以及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夜半轻私语”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歌曲的内容上,许冠杰的作品善于刻划市民的心态;可以说是市井色彩浓郁,而歌词浅白生动,这些歌曲也成为香港粤语流行歌曲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组成部分。
许冠杰之后,香港粤语歌坛上最当红的歌手就数罗文了,因为他同关正杰一样,唱红了无数的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并且形成了略带一点点戏曲腔的独特个人风格。
用柔软、略带一点点戏曲唱腔的声音演绎那些或是苍凉、或是悲哀的英雄侠义故事,别有风味。
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射雕英雄传》就是他和甄妮的佳作。
许冠杰让人们知道了歌手的个人魅力,而罗文让大众开始为一个人和他的歌曲而关注。
与关正杰与许冠杰较为定型的歌路不同,罗文无论是在台风还是歌路上都以“多变”著称,或雄壮激昂,或古灵精怪,但是无论是国语歌曲还是粤语歌曲,他都能博得一片喝彩。
从“小李飞刀”、“家变”、“好歌献给你”、“亲情”、“红棉”到“几许风雨”,多变的罗文拥有不变的激情。
1982年和1984年,罗文还大胆的创演了粤语歌剧《白蛇传》和《柳毅传书》,一时堪称壮举。
在香港粤语流行歌曲发展的最初10年,女歌手方面也是巨星辈出。
比如人称“小凤姐“的徐小凤。
徐小凤1966年步如歌坛,在70年代中期开始走红。
对于徐小凤来说,她的歌路端庄大方、雅俗共赏,她的嗓音婉转有致,极其富有磁性。
再加上她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世无争的低调姿态,使得她成为名重一方的歌坛大姐。
从“神风”、“风雨同路”“黄沙万里”、“人似浪花”到“情比雨丝”、“顺流逆流”、“一脸红霞”、“流下眼泪前”,可以说徐小凤的魅力言无尽,意无穷。
除了徐小凤之外,叶丽仪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物。
1947年10月22日出生在香港的叶丽仪,学习过粤剧、芭蕾,后来改行唱歌。
1969年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声宝”之夜歌唱比赛中获得冠军。
1974年与丈夫移居英国伦敦,也曾经在当地作过职业歌手。
后来回到香港与百代唱片公司签约,灌录唱片。
叶丽仪以圆润开阔的嗓音唱出韵味浓郁的歌,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恐怕就是她在1980年主唱的并且被评为第3届十大中文金曲之一的《上海滩》——又是一首经典之作。
在香港粤语流行歌曲最初发展的10年里,女歌手中除了叶丽仪、徐小凤之外,甄妮、汪明荃、叶丽仪、张德兰都是名振一时的大明星。
从1974年到1984年,这是香港现代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上第1个10年。
在8 0年代中期的香港歌坛上,虽然大家仍然热衷于翻唱和改编,但整个工业的运转机制已经确立,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在歌坛,则是包装时代的开始。
直接的反映就是巨星云集,偶像带领新的潮流。
属于电视剧时代的关正杰、叶丽仪、林珊珊、汪明荃等歌手还拥有影响力,出名较早的罗文、甄妮、许冠杰、徐小凤的地位已经稳固,新浮出头的谭咏麟、梅艳芳、林子祥、钟镇涛、张国荣正在开创一片更加灿烂的局面。
从此,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
因为唱片事业的繁荣,有实力的新人一样出头:林忆莲的好感觉、陈慧娴的清新纯真、杜德伟的黑人味道、黄凯芹的低调沉稳都有各自的市场。
而陈百强、刘美君、王靖雯、梁汉文、邝美云、李克勤、吕方等等名字在歌坛上各领风骚。
相比较于“前辈”偶像许冠杰、罗文、徐小凤、甄妮他们,这个时期的明星们影响了一代香港青少年的听觉,可以说,整个8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的华彩乐章也正是由他们演绎出来的。
电视剧时代的艺人对于70年代来说,香港的电视连续剧也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期,70年代的香港产业规模正在逐渐走上正轨,而香港娱乐业的风光时期和香港经济的起飞也正是同步的。
那时候,一大批武侠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香港、东南亚、新加坡等华人粤语地区取得了空前的热烈反响,无数刀光剑影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流行歌曲。
70年代初的香港乐坛,以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欧美流行音乐最为风光,尤其是来自于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
就连后来粤语流行歌曲的开门祖师顾嘉辉、黄沾也都是从创作国语歌曲开始他们的音乐生涯的。
在台湾国语歌曲以及迪斯科舞曲开始风行的双重打击下,香港本地乐队潮很快的低落。
对于70年代来说,香港的电视连续剧也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期,70年代的香港产业规模正在逐渐走上正轨,而香港娱乐业的风光时期和香港经济的起飞也正是同步的。
那时候,一大批武侠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香港、东南亚、新加坡等华人粤语地区取得了空前的热烈反响,无数刀光剑影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流行歌曲。
而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了。
作为影响国人最深远的武侠题材歌曲之一,《铁血丹心》的悲壮、侠烈之气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枣对于每一个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来说,10多年后的今天,靖哥哥在那一轮血红落日中弯弓射雕的身影依然英姿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