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1)

合集下载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发展到今日,或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感觉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本源与发展的不行磨灭的关系。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髓加以借鉴弘扬,使之成为一种普通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辞造句,主题创造以及铺陈,感情掌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供给了好多好的思路和借鉴,它将会是流行歌曲词创作中一个不行舍弃的主题。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许多,最闻名的要算是《淡淡幽情》专辑,此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佳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昨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有《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道),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加登台湾名望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堪称珠联璧合,相辅相成,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歌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合适在夜晚专心倾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闻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佳人》(“月下花前何时了,旧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出处王菲翻唱的《希望人长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解说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印象最深的是在83、 84 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此后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说了然经典诗词与音乐的交融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平常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巧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大家眼前,这也正说了然,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行超越之鸿沟,重点在于交融的手段了。

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

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

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一直存在。

唐宋词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呈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而当代流行歌曲则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青年一代的心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相似与差异以及它们的影响。

一、情感表达的方式唐宋词以其精炼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而有名。

古代文人通过抒发心里的情感来表达个体的心境和社会的风气。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句简短的词语中蕴含着作者对美妙时间的依恋和对现实的无奈。

相比之下,当代流行歌曲更加直接地表达情感,它们可以通过歌词、旋律和演唱方式等多种手段来传递情感。

比如《告白气球》一首爱情歌曲中,歌手用清脆的音乐旋律和甜美的歌词表达出对爱人的浓情告白。

从这个角度看,唐宋词和当代流行歌曲都是通过情感表达来打感人心,只是方式上有所差异。

二、主题内容的转变唐宋词主要以自然景物、爱情、离别和时事等为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承载了社会风貌。

而当代流行歌曲的主题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爱情、友情、亲情、成长、社会现实以及追求梦想等等。

举例来说,陈奕迅的《好久不见》歌词中唱道:“好久不见你可好,多么期望你能知道,好久不见你可好,这些年无论过得多骄。

”这首歌以友情为主题,表达了流淌城市里友人之间的思念和重逢。

相比之下,唐宋词更为内敛,关注的是情感的表达,而当代流行歌曲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干系和社会问题。

三、受众群体的变化唐宋词作为古代文人的创作,受众主要是文人墨客和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

而当代流行歌曲则面对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刻,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介随时随地地观览流行歌曲。

这使得当代流行歌曲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传播。

而唐宋词虽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形式过于古雅,不太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因此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度相对较低。

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

也正因此,纵览几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处处有古典诗词的影子,点点滴滴处是古典诗词的风韵尤存。

本文中,我从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做相关阐释:一是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和特点;二是从不同角度看诗词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

并在最后附上我的个人感想。

首先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发展和特点:(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

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

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其特点: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

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

“词”就这样产生的。

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

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其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

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

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

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异同

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异同

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异同宋词,说通俗些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与当代流行歌曲相比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通俗。

不同于诗抒情言志的传统,词在初起之时并无深意,它是隋唐以来为当时流行歌曲配写的歌词,流行于市井里巷之间。

后由于音乐很美吸引了士大夫阶层的诗人文士,他们嫌市井歌词俗浅庸陋而亲自为好听的音乐配写美丽的歌词。

当代流行歌曲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因其浅白易懂琅琅上口,唱歌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一项重要内容。

暂不提豪华的KTV包房,街头巷尾就连三五岁的孩童亦能随口哼出“爱你一万年,爱你经得起考验”之类的肉麻爱情歌曲。

前些年任贤齐一曲《心太软》,范小瑄一曲《健康歌》迅速席卷了大陆的音像市场。

一个并不年轻的男人要故作青春飞扬之态,一个并不天真的女孩要尽量不露痕迹地表现出孩童的稚嫩。

其好还是不好暂不作评论,总之他们的迅速窜红充分说明了流行歌曲与大众文化的亲密关系。

宋词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估计也可与当代流行歌曲相匹敌。

如北宋时著名词人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宋人笔记曾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又称“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可见他的词曾盛行一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这些词直到今天也一样脍炙人口。

词是一种美丽而自由地文体,它不存载道和言志的用心,不受伦理道德和政治教化的约束,大大方方地去写美女和爱情。

这一点与当代流行歌曲是相通的,也是二者得以盛行的原因。

“爱情”是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许有待考证,但它在古今流行歌曲中的的确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无奈的洒脱,还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的缠绵;无论是相爱时的斜风细雨,还是相别时的大雨滂沱,在词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然而毕竟处在不同的时代,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还是有不同之处。

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曲”和“直”:宋词以委婉含蓄为宗,词旨多幽深曲折;而当代流行歌曲对情感的表达是直露大胆的,毫不忌讳地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1000字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联系和区别,一直是文艺界的重要话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听起来很好听,但是歌词却不尽人意;而古诗词则看似高深莫测,却让人敬畏不已。

那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相比,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的区别。

流行歌曲通常是由流行文化的影响塑造而成,以情感、爱情、青春等为主题,歌词中常常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旋律简单易记,适合大众传唱和欣赏。

古典诗词则有着严谨的格律和韵律,借物抒情,往往以写景、咏史、雅俗共赏等为主题,运用的词汇和结构都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品味。

接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流行歌曲歌词和古典诗词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是表现手法。

流行歌曲往往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情感,重视传达情感的直观性、真切性和共鸣性。

这些歌曲的主题包括爱情、友情、家庭、生活等等。

而古典诗词则是追求诗意和意境的表达,常常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景,以唤起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古诗词通过意象、意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同感,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次是词汇和韵律方面。

流行歌曲往往运用口语化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语,以便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

在韵律上,流行歌曲不一定有固定的韵律结构,有的歌曲甚至没有完整的押韵。

而古典诗词则有着严格的格律和韵律,每一句话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

古诗词的词汇也比较高雅,常常运用汉字的字义和音韵,从而形成多音和多义的表述方式,赋予诗词以音律和意味。

最后是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流行歌曲的词曲都很大程度上受到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爆发式的热点新闻或社会时事也成为当代流行歌曲的灵感来源。

而古诗词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时代背景。

古诗词往往通过借景抒怀而表现出思想情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虽然流行歌曲歌词和古典诗词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有些流行歌曲也可以用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来评价,而古典诗词也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流行文化元素而获得新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题目: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授课人:王建辉授课班级:名著欣赏授课时间:2013年12月16日课型:活动课教学设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应仅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它应该建立在学生有兴趣研究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作为研究课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的重要内容,而流行歌曲则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加入流行的元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从而带动他们接受古典诗词,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

又由于语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而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此外还需要学生以组为单位集体研究探讨,这些步骤必须在课下完成。

课堂上的短短四十分钟时间与其以草草的研究收场,不如交给学生,展示他们的智慧与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导入: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一个好比高山上的千年积雪,另一个则像是奔腾而来的滔滔江河,似乎距离太远。

但是滔滔江水的奔流是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联系。

中国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

二者具有同源性。

而且,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被谱上曲而广泛传唱的,比如我们讲过的典故“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或者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因此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共同研讨之后,都撰写了研究性学习论文,今天就由同学们来展示一下研究成果。

教师资料掌握一、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课题:(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

(二)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构成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三)有些流行歌曲虽未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但却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某种思路或某种风格。

(四)二者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所以有必要研究一下二者审美标准的差异。

宋词与流行歌词的比较研究

宋词与流行歌词的比较研究

宋词与流行歌词的比较研究By1403红绿灯小组词,诗歌的一种。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着流行音乐的发展。

歌词是歌的主干,歌曲需要用语言来充分表达作者或演唱者的内心情感。

写词谱曲是种文化艺术的创作,创作本身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创作者独有的思想表达,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与古典宋词不断融合,不断创新,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一、宋词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是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是宋词史上第一个划时代的词人。

纵观柳永的一生,以风流二字最为关键。

柳永以“浅斟低唱”享词名于后世,又贻人以“薄于操行”的口实,他也因此被朝廷所排挤,蹉跎一生,他还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年少时便表达过“为公卿”的人生理想,但考取进士时屡屡受挫,可他仍为功名而不懈努力,但另一方面他则把视线转到了词,把人生感受借词而表达出来。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中国的流行歌曲,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后“迁移”港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北上,回归到大陆,并从当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如今的“风风火火闯九州”。

可以这样说,作为一种词曲交辉、诗乐合壁的音乐体裁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歌曲已经不仅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且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先进的文化手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为商品交换原则在文化领域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

文化艺术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

”[1]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场的产物。

可是,“老百姓并不是把流行歌曲作为一门什么艺术来接受的,而是作为生活来接受的,把它看作属于自己的一种文化。

举止行停,起居之中,有形无形俱在。

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取决于他们内心的自然,人为制选的引导或有强烈的终止都不易改变他们的选择。

于是,不甚承认权威,也没有考虑那么多,直截了当的承认自己的感受。

”[2]因此,这种大众化市场化的精神快餐,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它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一个是高峰上的千年积雪,相距太遥远。

但是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本文拟探讨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

一、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关系示例流行歌曲作为现今社会的一套大众快餐,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喜好,所接受。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剖析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美学意识到必须讨人高兴和赢得大多数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变成媚俗的美学。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与渗入,媚俗成为我们日常的美学观与道德。

”[3]这大概是我们社会的主流。

尽管如此,那些盛行的流行歌曲,却有很大的一部分和我们传统的古典诗词紧密联系,成为流行歌坛上的生力军,这又似乎使它远离了媚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1)
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积雪,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

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抹灭的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流行音乐,更具体地讲,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它都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充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

流行歌曲其实,而且已经是一种文化,尽管更广泛地称之为通俗文化,它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充当着生活的代言,这一点上,它和文学作品是相辅相承,异曲同工的,更何况它包含着一个词的创作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与文学扯上了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歌词创作同样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而且作为同一种语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于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反观整个诗歌的起源,其实也是与音乐脱不了干系的,可以设想,唐诗也好,宋词也罢,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确实他们中的很多也很适合而且曾被谱上曲广为传唱。

一、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现空间,一方面考较着流行歌曲创作人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

而作为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唐诗宋词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在这个地方。

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洐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多,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会是今人的心理映照。

中国的古代文学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行文起势,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规格,往往是字字珠矶,千古传颂。

古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似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本身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者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相靠,看是否丝丝入扣,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品质进行评判。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觉得当属邓丽君。

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共同泡制出许多与原诗同样经典的作品。

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和,欧阳修的(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还是所写的插曲里},柳永的,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由台湾声名卓箸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的内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有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的现代版诠释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印象是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中,张都监家的丫环,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但这些多都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
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地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和胸怀。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由罗文演唱)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著名的可能就要属张明敏的那个版本了。

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使用这类作品的。

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将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从进入状态,从而收到预定的效果。

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用的是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手段和表现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

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
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面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

他有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毛宁)(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扯不断的关联了。

<涛>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参不破这一刹那?别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哑”。

后来他又写了,<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是毛宁的,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
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