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变动汇总
上海地区行政区划变化1949

上海地区行政区划变化1949-2009解放初上海市共辖30个市辖区,其中20个市区,10个郊区,58年原江苏省10个县先后改隶上海市,面积从636平方公里扩大到今5910多平方公里市中心区(1949-1960,期间逐步归并,形成目前行政规划):1.黄浦区,2.老闸区,3.卢家湾区(简称卢湾区),4.邑庙区,5.水上区(1953年以黄浦江、苏州河及其68条支流水域设置。
因居民都是散居水上的船民,故名。
1956年年底因散居水上船民大部分都已在陆上定居而撤销),6.新成区,7.蓬莱区,8.嵩山区,9.徐家汇区(简称徐汇区),10.常熟区,11.长宁区,12.静安寺区(简称静安区.1956撤消建制,1960年复建),13.法华区,14.普陀区,15.闸北区,16.北站区,17.北四川路区,18.提篮桥区,19.虹口区,20.杨树浦区,(1949年改名杨浦区),21.榆林区撤并至今日情况(只针对以上区名,并不涉1970年后的更动):南市区(1956年6月水上区撤销,黄浦江和苏州河两水域的中线以西,以南归区境,1960年新成区东部及邑庙区、卢湾区的部分地区划归区内,后改动见备注1)卢湾区(1956年、1960年两次调整行政区划,先后将撤销的嵩山区和邑庙区部分地境并入,成今界。
)徐汇区(1956年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仍名徐汇区。
)长宁区(无撤并情况,但1980年后有多次括界成今界)静安区(1956年撤销静安区建制,以常德路、富民路为界,析为东、西两部,分别并入新成、长宁2区。
1960年初以江宁区全部、新成区西部及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地复置静安区。
)普陀区(1950年闸北、真如、新泾3区部分地段划入后,辖境扩展至苏州河以北,1956年后又多次划入真如、大场、西郊等区和宝山县部分地域。
)闸北区(1956年北站区并入。
1958年划入原北郊区中山北路至场中路地区。
1962年从虹口区划入罗浮路以西地区。
)虹口区(1956年划入北四川路区,1960年划入提篮桥区)杨浦区(1958年北郊区撤销,将走马塘以南划入。
最新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一、引言为进一步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布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制定了最新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本方案将从省级区划变动、市级单位整合、县级区划优化、跨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边界调整与界定、资源配置与共享以及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省级区划变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中,我们将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和战略需求,对部分省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具体方案将结合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调整后的省级行政区划更加合理、高效。
三、市级单位整合在市级层面,我们将推动相邻城市的整合,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城市群。
通过整合,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县级区划优化县级行政区划的优化是本次调整的重点之一。
我们将根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分布等因素,对县级行政区划进行合理调整,以提升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跨区域协同发展为推动跨区域的协同发展,我们将加强相邻地区间的合作与沟通,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六、城乡融合发展本次调整将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边界调整与界定在边界调整方面,我们将根据历史、地理和民族等因素,对存在争议的边界进行界定和调整。
同时,加强边界地区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边界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八、资源配置与共享本次调整将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九、社会管理与服务在社会管理与服务方面,我们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结语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旨在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布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变迁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表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演进,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朝代,在这个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以封建分封的制度为主。
国家统治者将国土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分封,分封给贵族地主作为封地,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邑,封邑再分封给更低一级的诸侯或土地所有者。
这些封邑和封地往往相对独立,治理权在贵族地主手中。
2.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始皇实施了统一中国的政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实施郡县制。
秦朝将国土分成36个郡,郡下设县,进一步划分行政区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朝:西汉时期,郡县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西汉设置了丞相、御史中丞、太仆、太尉等中央官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行政区划。
在行政区划上,西汉朝将全国分为13个郡,下设县,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东汉朝:东汉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划分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行政区划的数量有所增加。
在东汉时期,将全国划分为23个州,下设郡、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分裂,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和变动。
在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多次更迭,行政区划多次分割和重组。
北朝时期,政权在被北方游牧民族所灭后,南朝各个政权相对稳定地设立了州、郡、县等行政区划。
6.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和完善的时期。
隋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后设立道、郡、县,全国共分为15个道,下设州、县,形成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统一。
唐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全国共分为10个道,11个都督府,下设州、县。
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了千年。
7.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行政区划也沿用了前代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1969年以来内蒙古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1969年以来内蒙古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蒙古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英勇强悍、富有战斗精神的民族,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
自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来,内蒙古行政区划的调整很频繁,尤其是1969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影响,内蒙古行政区划的变迁十分明显,直到1979年才恢复了内蒙古原来的行政区划。
鉴于此,本文整理了内蒙古1969-2014年间的行政区划调整数据,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一、1969年以来内蒙古的行政区划调整内蒙古自1969年以来行政区划调整十分频繁。
1969-1978年期间内蒙古的行政区划数大致在55-57之间波动,1979年是一次调整高峰,全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个数达到了98个之多,此后行政区划的调整相对较少,原因是1969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影响,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内蒙古人民要求变更行政区划的呼声很高,到1979年7月1日恢复内蒙古原来的行政区划。
因此本文中将1979年作为分析的一个节点,分为1969-1980年和1980-2014年两个阶段进行研究。
二、实证分析本文整理了1969-2014年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指标:GDP、居民消费水平、工农业总产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地方财政总收入。
利用Eviews6.0对这些指标与行政区划的个数进行相关分析,最终选取相关系数大于等于60%以上的指标进行分析。
1、指标选取通过相关分析,对于1969-1980年这一阶段,GDP的相关系数为77.1%,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80.9%,工农业总产出的相关系数为70.4%,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50.3%,地方财政总收入的相关系数为25.9%,因此选取相关系数大于等于60%的GDP、居民消费水平和工农业总产出作为这一阶段研究的指标;对于1980-2014这一阶段,GDP的相关系数为66.4%,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71.1%,工农业总产出的相关系数为64.0%,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83.2%,地方财政总收入的相关系数为62.0%,因此选取这五个相关系数全部大于等于60%的指标作为这一阶段研究的指标。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柳政发〔2018〕20号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正文:
----------------------------------------------------------------------------------------------------------------------------------------------------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柳政发〔2018〕2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有关委、办、局,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柳州市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桂政函〔2018〕78号)精神,现就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柳江区、鱼峰区行政区划,将柳江区的里雍镇、白沙镇划入鱼峰区管辖。
调整后,鱼峰区辖天马、驾鹤、荣军、箭盘山、五里亭、麒麟、白莲、阳和8个街道和雒容、洛埠、里雍、白沙4个镇;柳江区辖流山、洛满、成团、土博、里高、穿山、进德、百朋、三都、拉堡10个镇。
二、本次调整涉及鱼峰区、柳江区界线的勘定以原行政区域界线为基础,将原里雍镇与鱼峰区阳和街道的县级界线变更为乡级界线,将原里雍镇与穿山镇乡级界线变更为县级界线;白沙镇界线无需变动。
三、鱼峰区、柳江区人民政府及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本次区划调整涉及的各项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市民政局及相关部门要指导鱼峰区、柳江区人民政府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一年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交接工作和行政区域界线变更勘界工作。
柳州市人民政府
2018年5月25日——结束——。
湖北省自1949年以来的所有行政区划的变动

1958年
★均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丹江口镇
★撤销武汉市洪山区、汉桥区,设立郊区(中共武汉市
委员会1958年3月14日报告备案)
1959年
★黄冈专区的大冶县划归黄石市(国务院1959年2月24日批准)
★宜昌专区更名为宜都工业区(国务院1959年2月24日批准)
★设立武汉市东西湖区(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4月5日批准)
1960年
★撤销孝感专区,所属的孝感、安陆、汉川、咸宁、黄陂、应城、崇阳、武昌、应山、汉阳、通山、大悟、云梦、嘉鱼、通城、蒲圻、鄂城
17县划归武汉市(国务院1960年1月4日批准)
★撤销胜利县,并入麻城县、罗田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撤销洪山县,并入枣阳、随县、宜城、钟祥4县(国务院1955年2月15日批准)
★公安县驻地由南平迁至斗湖堤
★黄冈县驻地由团风镇迁至黄州镇
★撤销武汉市东湖、福城、惠济3区,设立洪山、青山、汉桥3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25日报告备案)
★撤销沔阳专区,所属的沔阳、监利、石首3县划归荆州专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专区;蒲圻、嘉鱼2县划归大冶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
1951年7月19日批准)
★设立老河口市,以广化县的老河口镇为其行政区域(湖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1日报告备案)
★设立武日批准)
★大冶专区驻地由大冶县迁至鄂城县
★撤销新堤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并入沔阳县(湖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报告备案)
★五峰县驻地由渔洋关迁至五峰
★沔阳县驻地由彭场镇迁至沔城镇
★保康县驻地由马良朱家湾迁至城关镇
★陕西省两郧专区所属的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均县6县划归湖北省(政务院1950年3月27日批准)
中国最新省级行政区划分.doc

中国最新省级行政区划分很久以来网上就传着祖国要对现行的行政区划开展大动作,将目前的30多个省级行政区划扩编为50个!原来仅仅限于部分网友自我陶醉阶段,可是2004年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某官员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将在两年内完成。
并认为,中国设立5 0个省级行政区比较合适。
这似乎进入了官方实质性运作阶段,时间已经过去两年,我们看到的还是34个省级行政区而不是他们所期望的50个!如果没有花眼,50似乎和美国的州数目有了惊人的一致,让我们想起了诸多领域的改革都要效仿大洋彼岸的那个曾经被我们骂得狗血喷头的国家,莫非连我们的行政区划也要效仿人家吗?当然这只是草民瞎猜。
根据某些官员和学者的公开表态,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各级政府减员增效,摆脱拖沓冗员的局面,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个人坚决不敢苟同这种所谓的高效行政区划划分体系,原因想想也能自圆其说,不知是否合理,也不知是否过于保守,毕竟咱还做不到高瞻远瞩。
个人认为不管什么改革,还是小平同志那句话,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政府改革尤其如此,目前行政体系的改革关键是要提高行政效率,求真务实,能够真正为百姓办事,为民谋利益,做到“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那么,这50个行政区划真的能实现改进中国的版图、实现提高行政效率的初衷吗?给县市以更大的自主权是否真的就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呢?这些只有实践来检验,下面就谈谈个人的反对意见。
其一,这种划分方法打乱了几千年来基本形成的地域文化圈范围,打破了几百年来基本形成的地域、家乡认同意识。
以河南省为例,假使某人原来属于河南商丘,这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历来属于中原文化圈,喜欢听豫剧,操中原官话方言,出门人家问哪里人,即使是商丘某县的,某人也会说我是商丘人,我是河南人。
可是现在呢,却要划归淮海省(网上数据,仅作参照物使用),成了沿海地区,当然还是这个未来省份的边缘内陆,而且从此要向徐州汇报工作,从此没有了一点中土大地的气息。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注:根据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最新发布的行政区划代码表,部分省市地区区划名及代码有变
括吉林、江苏、黑龙江、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青海、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调整一一列示出,若有学生生源地涉及表格中地区,可参照做相应调整。
给老师工作增添麻烦还望海涵。
码有变动。
已与原上传的行政区划代码对比,江西省无变动,有增设、取消或改动的包海、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重庆17个地区。
为尽量避免大家重复工作,已将以上省份的作增添麻烦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