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电源常见调功方式的探讨

合集下载

感应加热电源的调功方式探讨

感应加热电源的调功方式探讨

的电力电子技术正方兴未艾地在
世 界 上 发 展 。本 文 介 绍 的 调 频 调 功
方式简单可靠, 整机效率高, 大大
降低能耗, 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工
艺要求, 这在用户的实际应用中已 得到验证。
图2 SG3525与X9312之间的部 分连线图
学习的最佳单位, 一个班级是一个大团队, 每个组又是一个小团队, 利 用汽车故障原因树枝图分析教学法,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 教学 中进行的讨论和深度会谈, 可以让每个成员充分的开放自己的思想, 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在通过交融的过程中营造出团队学习的氛 围, 最终让每个同学分享专业学习的成果。
一 、各 种 调 功 方 式 的 简 介 : 感应加热主要用于工业快速、均匀加热。特点是随着加热 过程的 进行, 负载不断变化, 谐振频率变化, 功率因数变化, 质量因素变化, 这 样 必 须 对 逆 变 器 的 输 出 功 率 和 频 率 都 做 相 应 的 调 整 。功 率 调 节 方 式 有 三种:一是改变功率因数; 二是改变直流电压; 三是移相控 制调功; 四 是利用调频来调节输出功率。 1 、改 变 功 率 因 数 调 功 通 过 改 变 工 作 频 率 来 改 变 功 率 因 数 。通 常,为 减 小 器 件 开 关 损 耗 , 工作频率应大于谐振频率。若逆变器的工作电压不变, 则在谐振点附 近负载等效阻抗最低, 电流最大, 因而输出功率也最大。 当提高工作频率时阻抗也随之增大, 电流减小, 功率因数也减小, 因此输出功率随之减小。由此可见, 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可由工作频率 来调节, 特别当负载回路Q值较高时调节更灵敏。因此, 直流端可为三 相不控整流电源。逆变电路的 工作频率f的大小由所需的 功率 要 求 决 定。这种调功方法速度快, 整流电路简单。但是当所需功率很小时, 会 让系统工作在严重失谐的状态, 无功损耗大。 2 、整 流 侧 直 流 电 压 调 功 整流侧斩波调功的目的是改变直流端电压, 调节输出到负载的能 量。根据负载所需功率要求, 通过斩波器的占空比来调节。在稳态运行 过程中, 实时从谐振回路中反馈电流的变化, 从而了解负载的变化, 通 过与基准值比较获得占空比的大小。此方法控制简单方便, 且工作频 率与谐振频率可以同步, 功率因数高, 无功损耗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控制简单易行, 缺点是电路结构复杂, 体积较 大。 3 、移 相 控 制 调 功 移相调功是通过移相控制, 即 每个桥臂的两个开关管180度 互补 导通, 两个桥臂的导通角相差一个相位, 即移相角, 通过调节移相角的 大小调节负载电压的宽度, 从而调节输出功率。根据脉冲的作用先后 可把桥臂分为超前臂和滞后臂。移相调功时电路仍工作在谐振状态, 实现负载电压基波分量与负载电流同相。在两桥臂开关器件都关断 时, 由反并联二极管续流。 4 、调 频 的 方 式 来 调 节 输 出 功 率 日前, 超音频感应热处理电源采用桥式逆变电路, 可以通过调频 的方式来调节输出功率。为了减小逆变管的开关损耗, 逆变器的工作 频 率 大 于 其 谐 振 频 率 。若 逆 变 器 的 工 作 电 压 不 变 则 在 谐 振 点 附 近 的 输 出功率最大, 当提高逆变器工作频率时, 负载等效阻抗增高, 输出功率 减小, 输出功率因数很低, 而且逆变器主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状态, 开 关损耗大, 效率低。超音频频感应热处理逆变电源采用串联谐振式全 桥DC/AC逆变电路, 以IGBT为主 开关器件, 由反馈电流进行 功率调节,

手把手教你感应加热电源脉冲频率调功法

手把手教你感应加热电源脉冲频率调功法

手把手教你感应加热电源脉冲频率调功法
感应加热电源是目前加工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依照其负载等效线路的设计方式,我们可以将市面上的感应加热电源分为串联谐振型和并联谐振型两种类型。

而为了使串联谐振型加热电源适应工作条件的要求,往往需要工程师使用脉冲频率调功法对其输出功率进行调整。

本文将会就这种调功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其实,使用脉冲频率调功法进行感应加热电源输出功率调整的原理十分简单,它主要是通过改变逆变器开关频率来改变输出阻抗以达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以最基础的串联谐振电源为例,该种类型的加热电源负载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图为串联谐振的等效电路
 在该电路中,负载的等效阻抗为:
 那幺,依据该计算公式,则有:
 在f从0到无限大的变化过程中|Z|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串联谐振的负载频率特性。

石油管道感应加热电源中功率调节方法的研究

石油管道感应加热电源中功率调节方法的研究

石油管道感应加热电源中功率调节方法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石油管道感应加热电源中功率调节的方法。

首先介绍了石油管道感应加热电源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然后分析了目前主要的功率调节方法,包括PID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功率调节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较好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石油管道;感应加热;功率调节;PID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正文:石油管道作为石油运输的主要通道,其传输效率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石油供应和市场稳定。

为了提高石油管道的传输效率和降低管道外壁温度,通常采用感应加热技术。

感应加热电源作为感应加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率调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感应加热效果的影响极大。

目前,常见的功率调节方法有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PID控制是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具有简单可靠、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感应加热系统存在时变性和非线性等问题,PID控制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虽然能够较好地解决时变性和非线性问题,但是控制参数难以确定,控制精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功率调节方法。

该方法首先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管道温度进行预测,然后利用模糊控制器实现对预测误差的校正,最后再利用PID控制器实现对功率的精确控制。

该方法既有效地解决了管道系统的非线性和时变性问题,又能够通过多层次的控制结构实现更高的控制精度。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本文进行了仿真和实验。

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快速调节输出功率,使管道温度稳定在预设值附近。

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为石油管道感应加热电源中功率调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石油管道感应加热电源中功率调节的方法,通过灰色预测、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管道系统的非线性和时变性问题,并实现了更高的控制精度。

感应加热电源常见调功方式的探讨

感应加热电源常见调功方式的探讨

感应加热电源常见调功方式的探讨【摘要】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感应加热技术也迅速发展。

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感应加热电源的调功技术有了新突破。

本文主要对感应加热电源常见的几种调功方式进行比较,并对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感应加热技术;电源;调功方式1.引言感应加热技术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对工件进行加热,它采用的是非接触式加热方式。

由于感应加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受外界的干扰小,能量的扩散少,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提高了加热的效率,使感应加热在钎焊行业、淬火行业、退火行业、金属熔炼热处理、机械制造、轻工及电子类的加工等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感应加热电源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负载等效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和加热工艺的需要,随时对感应加热电源输出功率的进行调节,所以选择合适的调功方式对于感应加热电源来说非常重要。

2.感应加热电源常见的调功方式目前,感应加热电源的功率调节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直流调功和逆变调功两大类。

直流调功是对逆变器直流侧的输入电压进行调节,达到调节感应加热电源的输出功率的目的。

直流调功主要有晶闸管相控整流调压调功和直流斩波调压调功两大类。

逆变调功是指通过对逆变器开关管的控制,来实现输出功率的调节。

逆变调功常用移相脉冲宽度调制(PS-PWM)调功,脉冲频率调制(PFM)调功,脉冲密度(PDM)调功等方式。

3.各种调功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合(1)晶闸管相控整流调压调功晶闸管相控整流技术是指通过调节晶闸管的导通角,使其输出电压值连续可调,实现系统的功率调节,在感应加热系统中,一般采用三相桥式相控整流电路,如图1-1所示。

这种调功方式已经比较成熟,成本较低。

但是,晶闸管相控整流调压电路在控制角较大的情况下,输入功率因数很低,输入电流波形为尖峰脉冲,谐波含量很高,对电网形成了较大的污染。

而且晶闸管整流调压电路的EMI非常大,对周边的电气设备以及自身的控制电路将产生较大干扰。

感应加热调功方式的探讨

感应加热调功方式的探讨

感应加热调功方式的探讨
戚宗刚;柳鹏;陈辉明
【期刊名称】《金属热处理》
【年(卷),期】2003(28)7
【摘要】通过对感应加热过程中几种常用的和新型的功率控制方法的比较 ,分析了每种方法的理论根据和各自的优缺点 ,提出了选择标准。

【总页数】4页(P54-57)
【关键词】感应加热;调功
【作者】戚宗刚;柳鹏;陈辉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应用电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55.2
【相关文献】
1.几种感应加热电源调功方式的比较 [J], 熊磊;朱洁
2.应用单片机控制的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调功方式 [J], 高寒
3.感应加热电源常见调功方式的探讨 [J], 任玮
4.一种新型感应加热电源调功方式的研究与计算机仿真 [J], 韩晓敏;尹海;张光先
5.新型感应加热电源调功方式的仿真 [J], 李春华;张之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应加热电源的PWM_PFM控制方法

感应加热电源的PWM_PFM控制方法

感应加热电源的 PWM2PFM 控制方法
图 10 UAB 、Io (占空比 25 %)
图 11 桥臂电流 I2 、V T2 管电压 U T2 (未加缓冲)
所以只需实现该对桥臂的零电流开通就可实现全部 器件的软开关 ,对于以 I GB T 为开关器件的逆变器 比较适合 。对于中小功率 ( ≤50kW/ 50kHz 以下) 以 I GB T 为逆变器件的感应加热电源 ,这种控制方法是 可行的 。只要解决好移相臂的开通问题就可以实现 ZCS 。
第 37 卷第 2003 年 2
1期 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l. 37 ,No. 1 February ,2003
感应加热电源的 PWM2PFM 控制方法
吕 宏 , 黄玉水 , 张仲超
(浙江大学 , 杭州 310027)
图 6 容性 PWM2PFM 方式主电路框图
4 控制电路原理
系统的控制框图见图 7 。
图 8 控制原理图及工作波形
控制电路原理 :输出电流经过电流互感器和取 样电阻 R 得到反映输出电流的电压信号 V i 。该信 号经低通滤波器滤除毛刺后经过零比较器得到方波
信号 A 。方波信号 A 与压控振荡器的输出 B 经延 迟Δt 时间后的信号 ,由 4046 组成的锁相环电路的 鉴相器 2 进行比较后 ,得到相位差信号 ,相位差信号 经低通滤波器滤波后得到直流电压 ,该电压控制压 控振荡器输出频率 。B 比 A 超前时间Δt ,Δt 可补 偿电路的传输延迟 。压控振荡器的输出信号驱动桥 路的 V T1 ,V T4 臂 。信号 B 经过方波2三角波转换 得到三角波 C 。C 与给定电平 U r 比较得到交点信 号 D 。由于两个锁相环电路都采用边沿鉴相器 ,所 以当环路稳定后鉴相器的两输入信号同相位 。D 经锁相环电路转变为占空比为 50 %的方波信号 ,该 信号及其反向信号驱动桥路的 V T2 、V T4 桥臂 。改 变 U r 电压的大小即可调节移相角度大小 。这样就 实现了 V T1 ,V T4 的驱动信号和电流的同相位 。其 他为死区时间形成和放大驱动电路 ,在此不详述 。

浅谈KGPS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常见故障及检修方法

浅谈KGPS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常见故障及检修方法

总第283期 ·65·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浅谈KGPS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常见故障及检修方法唐更生【摘 要】本文阐述了KGPS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的工作原理及组成,列举了KGPS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常见的故障和处理措施,并介绍了中频电源常用的检修方法,对相关的维修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KGPS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故障现象;维修方法;检测方法作者简介:唐更生,桂林金格电工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

一、引言KGPS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加热,即交变的电流,产生交变的磁场,交变的磁场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涡流,从而导致导体发热。

由于它是非接触式加热,热源和受热物件可以不直接接触,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可实现局部加热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熔化、淬火、热处理、焊接等领域。

诸多领域中,要应用到KGPS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掌握一定的检修方法是很必要的,只有熟练掌握其工作原理和检修方法,才能根据故障现象,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排除故障。

二、工作原理及组成KGPS中频电源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晶闸管元件,采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将三相工频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经电抗器平波后,成为一个恒定的直流电流源,再经单相逆变桥,把直流电流逆变成1000-8000赫兹的单相中频电流。

KGPS中频电源装置一般由主回路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主回路由断路器、整流器、直流电抗器、逆变器、电容与感应加热线圈等组成,主回路电气原理图见图一。

整流器采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包括6个快速熔断器、6个KP 型晶闸管。

逆变器采用由4个KK型晶闸管组成的单相全控桥式逆变电路。

负载由感应线圈和补偿电容器组成,负载联接方式主要有并联谐振和串联谐振两种。

控制电路一般采用数字电路,集成到一块印刷电路板上,可靠性好、使用方便。

三、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KGPS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故障现象及处理措施。

感应加热过程调频锁相-移相调功复合控制

感应加热过程调频锁相-移相调功复合控制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攻关项目!B E "#%)##%"$"#"#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项目%作者简介 于占东!%)*'"&男&吉林德惠人&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电子技术*复杂系统控制和鲁棒控制等方向的研究%引用格式 于占东&王千旗&陈!勇&等!感应加热过程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文章编号 %'*%,()& "#"$ #&#%,&#'!!-./ %#!%'("' 0!1234!%%5,*'" 67!"#"$!#&!#"$!!中图分类号 8c "*$;$!!文献标识码 :感应加热过程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于占东 王千旗 陈!勇 付!莹!渤海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锦州!%"%#%$"摘要 串联谐振感应加热过程包括调频锁相和移相调功两个控制环节&二者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耦合性$在分析逆变频率*输出功率同锁相角*移相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频率分离原理的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方案&将锁相5调功过程分解为快5慢子系统&并对两个过程分别设计了具有鲁棒稳定性的锁相控制器和移相控制器&解决了感应加热电源的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环节的协调控制问题$将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方案应用于额定功率"#3Y &输出电流,#:的超音频串联谐振感应电源中&验证了该控制方案在确保逆变过程开关器件安全可靠的同时&提高了功率输出的效率$在保证了调功灵活性的同时&又实现了电源的阻抗自匹配%关键词 感应加热$调频锁相$移相调功$频率分离$鲁棒稳定性!"#$"%,1!",&(".64D '#'"5F D *+'Q ."4T8:E ('[%',4:21\%+&#',&*,1F ";'(C '7%.*&3",8:F D *+'Q +D 35&5"(H ,1%4&3",R '*&3,7F("4'++=DE F ?2S I 2A &Y:@9]4?2L 4&<C K @=I 2A &X D =42A!<I O O G A G I J<I 26H I O [14G 21G ?2SK 2A 42G G H 42A &P I F ?4D 24N G H Q 46T&+42\F I >!%"%#%$&<F 42?"28+&(*4&)[G H 4G Q H G Q I 2?2642S >164I 2F G ?642A7H I 1G Q Q 421O >S G Q 6V I1I 26H I O O 423QI J 7F ?Q G U O I 13O I I 7W T J H G L >G 21T ?S 0>Q 6M G 26?2S 7I V G H H G A >O ?64I 2J >2164I 2W T7F ?Q G U Q F 4J 6&W I 6FI J 6F G M F ?N GQ 6H I 2A 2I 2O 42G ?H 46T ?2S1I >7O 42A !:J 6G H ?2?O T \42A 6F G H G O ?64I 2Q F 47QW G U 6V G G 242N G H 6G H J H G L >G 21T &I >67>67I V G H &7F ?Q G U O I 13?2A O G?2S 7F ?Q G U Q F 4J 6?2A O G &?7F ?Q G U O I 13?2S 7F ?Q G U Q F 4J 61I M 7I >2S1I 26H I O Q 1F G M G J I H 7I V G H H G A >O ?64I 27H I 1G Q Q 4Q 7H I 7I Q G S W ?Q G S I 2J H G L >G 21T S I M ?42Q G 7?H ?64I 27H 42147O G !8F G 7F ?Q G U O I 13?2S 7I V G H H G A>O ?64I 27H I 1G Q Q 4Q S G 1I M 7I Q G S 426I 6F G J ?Q 6U Q O I VQ >W Q T Q 6G M Q &?2S 6F G 7F ?Q G U O I 131I 26H I O O G H ?2S 7F ?Q G U Q F 4J 61I 26H I O O G HV 46F H I W >Q 6Q 6?W 4O 46T ?H G S G Q 4A 2G S H G Q 7G 164N G O T !8F G 1I I H S 42?64I 21I 26H I O 7H I W O G MW G 6V G G 27F ?Q G U O I 131I 26H I O W T J H G L >G 21T ?S 0>Q 6M G 26?2S 7I V G H H G A >O ?64I 2W T 7F ?Q G U Q F 4J 6J I H 42S >164I 2F G ?642A7I V G H 4Q Q I O N G S !8F G 1I M 7I >2S 1I 26H I O Q 1F G M G 4Q ?77O 4G S 6I 6F G Q >7G H Q I 241J H G L >G 21T Q G H 4G Q H G Q I 2?2642S >164I 27I V G H Q >77O T V 46F H ?6G S 7I V G H I J "#3Y?2S I >67>61>H H G 26I J ,#:!/64Q 42S 41?6G S 6F ?66F G Q ?J G 6T I J 7I V G H Q V 461FS G N 41G Q 4Q G 2Q >H G S 426F G 42N G H 6G H 7H I 1G Q Q &?2S 6F G G J J 414G 21T I J 7I V G H I >67>64Q 4M 7H I N G S !8F G 1I 26H I O Q 1F G M G 2I 6I 2O T G 2Q >H G Q 6F G J O G Z 4W 4O 46T I J 7I V G H H G A >O ?64I 2?66F G Q ?M G 64M G &W >6?O Q I H G ?O 4\G Q 6F G 4M 7G S ?21G Q G O J U M ?61F 42A I J 7I V G H Q >77O T!9':;"(1+)42S >164I 2F G ?642A $7F ?Q G U O I 13W T J H G L >G 21T ?S 0>Q 6M G 26$7I V G H H G A >O ?64I 2W T7F ?Q G U Q F 4J 6$J H G L >G 21T S I M ?42Q G 7?H ?U 64I 2$H I W >Q 6Q 6?W 4O 46T<!引言感应加热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使材料的内部形成涡流&产生焦耳热&由于其具有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可控性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感应加热要求控制系统自动根据槽路参数及物料变化调整逆变频率&使其处于准谐振状态&确保系统具有较高的功率因数'$(%该过程属于感应加热频率跟踪控制范畴&其实质是调频锁相控制&即通过锁相闭环&确保逆变系统电压电流的相位差不受槽路参数和物态变化的影响%其外在表现是)逆变系统能够对槽路谐振频率的变化进行自动跟踪%感应电源还需根据加热工艺要求&调整输出电流&进而方便前级温控系统灵活操控加热功率',(%对于全桥逆变电路&调功过程可通过移相控制实现&即通过改变逆变电压波形的移相角&进而调整逆变电压有效值&实现电流反馈&确保系统以期望功率稳定运行%调频锁相和移相调功两个过程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一方面调频锁相过程改变了逆变频率&从而使感应加热的渗透深度发生变化&改变槽路谐振状态&进而影响感应加热输出功率$另一方面&移相调功过程改变了逆变电压上升沿的相位&使逆变电压基波分量和逆变电流相位差发生改变&进而造成了锁相角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设计调频5移相复合控制方案&协调感应加热控制过程%文献'$&'*(研究了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技术&!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期于占东&等)感应加热过程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采用基于<-,#,'的锁相环!c B B "技术&实现了逆变电源系统对谐振槽路的频率跟踪&但没有涉及功率调整*负载匹配相关问题的分析%文献',(和文献'&(分别从c -R U c [R 复合功率控制角度&以及阻抗匹配角度&讨论感应加热电源调功问题&但对调功过程中的频率跟踪问题讨论较少%文献'((提出了基于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的频率跟踪及功率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周期性使移相角为零&实现频率跟踪&利用在频率跟踪完成的情况下&调整移相角实现功率控制%该方法可以实现完全谐振&但是没有考虑谐振软开关对臂内换流时间的要求%文献')(针对并联谐振型感应加热系统&仅从算法设计角度&提出了一种:@X /[和c /-复合控制器&对感应加热过程和电气特性分析较少%文献'%#(从计算机控制角度&给出了基于系统集成单片机的感应加热谐振频率跟踪控制方案%本文针对感应加热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过程&提出了频率分离控制的方案&将系统分解为快5慢子系统&针对快变化的调频锁相过程&设计了数字锁相控制器&针对慢变化的移相调功过程&设计了电流环调节器&控制器设计过程充分考虑系统的相互耦合和不确定因素对系统的影响&保证了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对感应加热调频5移相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系统工作过程串联谐振逆变系统的主回路如图%所示%主回路整流部分采用$&#b :<三相不控整流&逆变部分采用全桥逆变电路'%%(%/9P 8半桥模块:!b 8%和b 8""和P !b 8$和b 8,"分别构成逆变的两个桥臂%b -%5,为模块内部反并联续流二极管&+%5,为结间电容%谐振槽路在逆变侧可等效为两个桥臂中点A *J 之间的^B <串联谐振电路%K 为加热系统等效电阻&F 为加热系统等效电感&+为谐振补偿电容%系统的额定输出功率为"#3Y &在逆变频率为%(3C \情况下&线圈物料系统归算到逆变侧的标称值为)K g &;*##&F g ($#;&#!C &谐振补偿电容为)+g#;""!X &耐压值为$###b :<%图%!主回路结构图需要说明的是&系统谐振槽路参数是动态的&随工作频率*加热温度*材料特性的变化而改变%当工作频率大于谐振频率时&槽路负载呈感性&工作频率小于谐振频率时&负载呈容性状态%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铁磁材料磁导率&特别是当材料温度大于铁磁材料居里温度时&材料磁导率会急剧降低&槽路的等效阻抗减小%控制器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参数摄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串联谐振逆变过程如图"所示'%"(%利用处理器的中心对称定时模式&根据逆变频率/&将定时周期设为"<%选取三角波的中点<#g <+"&在<#附近&选取"个比较值<#5$和<#i $%其中&<#i $的值对应A 桥臂开关器件b 8%和b 8"&<#5$的值对应J 桥臂开关器件b 8$和b 8,%为了防止上下桥臂同时导通&设定死区时间1#%b 8%与b 8,的上升沿存在相位差4&称4是逆变系统的移相角%在处理器中改变中心对称定时器的周期设定&可以控制逆变频率/&通过控制$可以改变移相角4%图"!感应加热逆变过程波形由图"可知&谐振槽路电压T :P 为具有4移相角的方波&T :P %为T :P 基波分量的有效值)T :P %6槡""T -<'#1I Q 4!""!%"!!调整移相角4可改变T :P 的有效值&进而控制输出功率%因此选择移相角4作为功率调节的操作量%B :P 为谐振槽路的电流波形&(是B :P 滞后T :P 的相位%串联谐振软开关需要B :P 滞后T :P 一定相位&以满足臂内换流时间要求&确保逆变过程中开关器件安全地切换%由于臂内换流时间较短&所以(的值不宜过大%感应加热过程中&槽路谐振频率随物料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需要锁相闭环控制以保持(角的稳定&称(为锁相角%如图"可知&在逆变频率/已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测量b 8%的上升沿与B :P 过零点的时间差获得%系统的功率因数角为T :P %与B :P 的相位差&其稳态值由谐振槽路电压5电流传递函数相频特性决定%如图"可知&功率因数角与#;(倍移相角4之差&即是锁相角()(6H 16A "'/F 7%"'/!"++'(K 74"!""!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第$%""""""""""""""""""""""""""""""""""""""""""""""""""""卷#%(#!#!!式!""的第%项是系统功率因数角&/为逆变频率%功率因数角与逆变频率和槽路参数有关%在槽路电感F 发生摄动时&功率因数角及其相对频率变化的增益如图$!"*!W"所示%图$!感应加热系统操作量与被控量的关系当移相角4变化速率较慢时&可通过调整逆变频率/&实现锁相角(的控制%图$!W "表示功率因数角相对于逆变频率/的增益%当频率在%#""(3C \围内&考虑电感F 摄动的情况下&调频控制对象的增益记为)<>(+>/<&其变化范围是"",(S G A+3C \%系统的有功功率可根据槽路的基波电压和槽路电流确定&有)9:P 6"T "-<'"K'1I Q !(M 4"M 1I Q !("("!$"!!对于电压源逆变系统&直流母线电压T -<近似为常数&直流母线电流B -<为)B -<6"T -<'"K '1I Q !(M 4"M 1I Q !("("!,"!!因此&调功过程可通过控制直流母线电流的方式间接实现&具体的操纵量为移相角4%直流母线电流B -<可通过霍尔传感器Z %获取%移相调功过程通常在锁相角(一定的前提下完成%图$!1"*!S "为不同锁相角(条件下&B -<与移相角4的关系%移相控制的相对增益<>B -<+>4<的变化范围是)#;%"#;((:+S G A%!控制系统结构安全高效的感应加热电源&要求控制系统自动根据槽路参数及物态变化调整频率输出&使系统保持在准谐振状态%同时&系统还需根据加热工艺要求&调整电源输出电流&灵活控制功率输出'%$(%两个过程相辅相成&需要协调工作'%,(%因此感应加热控制系统应包括调频锁相和移相调功两个控制环节&具体结构如图,所示%调频锁相控制通过调整系统的逆变频率/&使锁相角(稳定在期望值附近&进而保持谐振槽路在弱感性的准谐振图,!感应加热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控制系统结构状态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当槽路参数发生变化&谐振频率发生偏移时&系统逆变频率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因此&调频锁相控制的外在表现是逆变系统能够对槽路参数变化带来的谐振频率的改变进行自动跟踪&其具体实现方式是将逆变频率/作为操作量&控制式!""中的锁相角(%移相调功控制是通过调整移相角4&改变槽路电压T :P 的有效值&最终实现调节系统输出功率的目的%对于电压源逆变系统&直流母线电压T -<近似为常数&控制直流母线电流B -<即可等效为控制系统输出功率%移相控制的实现方式是将移相角4作为操作量&对式!,"中的B -<进行电流闭环控制%移相过程采用闭环反馈控制的原因有二)%"负载阻抗自匹配的要求%当负载阻抗较小&工作电流大于设定的额定电流时&系统需要切换为电流源工作模式&移相控制器可使移相角4增加&保证感应电源恒流输出$反之当系统负载阻抗较高&移相控制器可将移相角调节到#&此时系统移相闭环电流控制失效&系统切换为电压源控制模式%因此&在移相闭环控制模式下&感应电源在一定程度上&使系统输出电流保持在额定范围以内&实现了阻抗自匹配%""稳定功率输出的要求%由式!,"可知&直流电流B -<间接体现系统输出功率&引入负反馈后&可以实现系统功率的稳定输出&进而对上级温控单元灵活操控系统加热温度十分有利%感应加热调频*移相控制过程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其控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个方面)%"非线性%由式!""可知&锁相角(与逆变频率/之间存在较强的非线性$由式!,"可知&系统的直流母线电流B -<是移相角4和锁相角(的非线性函数%""参数时变性%在式!""*!,"中&槽路的等效电阻K *等效电感F &与感应加热线圈外形尺寸*线圈匝数*被加热物料外形尺寸*物料的电阻率*相对磁导率*加热频率*温度等因素相关%$"耦合性%由式!""可知&当采用逆变频率/作为操作量控制锁相角(时&会受到移相角4变化的影响$同样&由!,"式可知&移相角4调节B -<电流输出的过程中&会受到锁相角(变化的干扰%,"被忽略的动态过程'%(%'(%由!""可知&锁相角(是!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期于占东&等)感应加热过程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基波功率因数角与#;(倍移相角4的差&功率因数角表征谐振槽路电压基波分量与电流的相位差&属于槽路的相频特性&是稳态参数&因此!""仅是锁相过程控制关系的稳态描述%其动态过程由槽路^B <网络传递函数的特征多项式的极点决定&即与^B <网络谐振频率有关%由式!,"可知&系统的直流电流B -<通过系统基波电压有效值T :P %及有功功率9:P 的关系得到%有效值在数学上是均方根的概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移相调节电流的动态过程被式!,"忽略%("处理器采样控制时延%采用处理器进行闭环控制时&都存在采样时间延迟%本系统处理器采样时间为"M Q &但是处理器的采样时间因可能被更高优先级事件中断而产生摄动%采样过程的时延也是控制器带宽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控制器设计@>=!频率分离原理根据上节分析可知&感应加热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存在非线性耦合和参数时变&同时建模过程中也忽略了一些动态&因此在设计控制器时&即需考虑被控对象输入5输出增益的非线性关系&又要考虑操作量与控制量之间的耦合$在考虑参数时变性的同时&又要考虑过程动态可以忽略的条件&被控对象可用式!""*!,"进行描述的频率特性方面的要求%此外&还需兼顾控制算法的易实现性'%*(%为降低控制器设计的复杂性&考虑采用频率分离控制原理'%&(&将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过程分解为快5慢子系统&对分解后的子系统再进行鲁棒控制器设计%频率分离控制将多输入多输出耦合系统&按不同时间尺度分解成工作频段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在此基础上的控制系统设计问题会得到简化%调频锁相控制使负载保持准谐振状态&是感应加热电源正常工作的前提&因此将调频控制环节设计为快系统$移相调功控制的目的是调整负载阻抗&并获得稳定输出功率%加热工艺对调功过程的响应速率的要求不高&可以将调功过程设计为慢系统%针对快系统设计调频控制器时&慢系统的移相角4在该时间尺度下来不及变化&可视为常数$针对慢系统设计移相控制器时&可认为快系统的调频动态已经结束&系统的逆变频率/以及锁相角(保持不变%依据频率分离原则进行规划后&系统状态的耦合程度明显降低&对象模型及控制器设计都获得很大程度的简化%@>?!不确定性分析频率分离原则下&调频控制对象可近似为具有可变增益的二阶滞后系统)O %!2"69(+9/2"F +M 2K +M %.712!("!!其中)<>(+>/<0!"&,("a %#5$S G A +C \为可变增益&二阶系统参数由^B <网络传递函数的特征多项式决定%槽路电感F 存在!#;("%"倍摄动%系统的滞后与控制器采样时间等因素有关&取1g ""$M Q %移相控制对象也可近似为变增益的二阶滞后系统)O "!2"69B -<+942"F +M 2K +M %.712!'"!!其中)<>B -<+>4<!#;%&#;((":+S G A 为可变增益$二阶系统参数由^B <传递函数的特征多项式决定$电感摄动*采样时间等参数与调频对象相同%考虑对象的摄动具有乘性相对不确定'%'(&可表示为)$'!2"6'O #'!2"7O '!2"(O 7%#'!2"!*"!!其中)O '!2"&'g %&"&分别表示调频控制对象!("和移相控制对象!'"&O #'!2"&'g %&"分别表示调频对象和移相对象的标称模型&标称模型的参数选为K g &;*##&F g ($#;&#!C &+g#;""!X %滞后环节采用二阶c ?S p 近似&滞后时间标称值选1g "M Q %调频增益<>(+>/<的标称值选为,,a %#5$S G A +C \&移相增益<>B -<+>4<标称值选为#;(:+S G A%根据可变增益*槽路参数摄动范围&根据乘性不确定性式!*"&可求出调频控制对象!("及移相控制对象!'"的相对不确定性如图(*'所示%其中&调频*移相控制对象的相对不确定性的界函数分别为)1M %!2"和1M "!2")1M %!2"6#;##"%""2M %#;###$*&)2M %&1M "!2"6#;##$%&$2M %#;###,%&&2M %!&"!!由图(可知&1M %!2"的转折频率分别为)*(C \和,"#C \$由图'可知&1M "!2"转折频率为的(#C \和$&#C \%图(!调频对象的相对不确定性及界函数图'!移相对象的相对不确定性及界函数不确定界函数在鲁棒控制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能设计控制器使处于界函数的对象稳定&则该控制器可以使任意处于界函数以内的对象保持稳定&即使该对象!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第$%""""""""""""""""""""""""""""""""""""""""""""""""""""卷#%("!#在界函数以内摄动%@>@!鲁棒控制器设计对于调频对象的标称模型O #%!2"&O +%!2"为相应的调频控制器&对于移相对象的标称模型O #"!2"&O +"!2"为相应的移相控制器&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条件要求'%)"#(如下)N <'!2"N 6O #'!2"O S '!2"%M O #'!2"O S '!2".%1('!2"&'6%&"!)"式中&<'!2"为相应标称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1M %和1M "是相应对象不确定性的界函数%式!)"的鲁棒稳定性条件可用图*表示%图中闭环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需要低于1M 25%!2"&才可满足鲁棒稳定性条件&才会保证闭环系统是稳定的%也就是说&考虑系统相对不确定摄动的界函数的前提下&按图*鲁棒稳定性的要求&针对标称对象设计的系统控制器&应用于实际中时&在参数摄动情况下&系统仍是稳定的%图*!鲁棒稳定性分析由式!)"可知&在1M 2!2"N %的频段&有<O #'!2"O 12!2"<O %成立&则式!)"可写成)N F '!2"N 6N O #'!2"O 12!2"N .17%M 2!2"&'6%&"!%#"!!其中)F '!2"为相应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根据鲁棒稳定性原则&在1M 2!2"N %的频段&调频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F %!2"的最大奇异值L "!F %!2""要低于相应的不确定性所规定的界限%+1M %&因此调频系统开环的带宽不应高于*(C \&不妨取'#C \%调频对象模型!("为#型系统&根据内模控制设计原则'%'(&调频系统开环传函应至少有一个积分环节&才可以实现对阶跃型输入指令的无稳态误差的跟踪&因此考虑采用c /型控制器)O S %!2"6%8M%4%2!%%"!!调频系统的开环传函O S %!2"O #%!2"&调频系统的剪切频率选为'#C \%同样根据鲁棒稳定性的要求&c /调节器的转折频率应大于1(%!>0"在高频段的转折频率,"#C \&选择c /调节器!%%"的转折频率为)&##C \%因此&调频系统的剪切角频率为)0S %6%4%#(0)!9(+9/"6"'C '#!H ?S +Q "!%""!!可求出)%4%6&$*&&%8%6%;''*%设计移相闭环时&根据内模控制原则&校正控制单元也采用c /调节器%系统带宽除了要考虑鲁棒稳定性原则外&还需考虑频率分离控制原则&即移相系统带宽为调频系统带宽的%+%#"%+(%综合上述因素&选取移相系统的剪切频率为'C \&c /调节器的转折频率选为'##C \!#$&#C \"&有)O S "!2"6%8"M %4"2!%$"!!其中)%4"6'&;(,&%8"6#;#""%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加热电源调功过程柔性化&以防止功率调整过快对电力电子器件产生电冲击&以及由于升温过快对坩埚造成的热冲击%为此&将移相调功系统设计成二自由度控制模式&即在设计!%$"式串联校正的基础上&还需设计电流指令的前置滤波环节O /!2"&具体结构见图,%移相闭环的电流指令通常由温控仪表输入&温控表自身的时间常数为秒级&因此电流指令滤波时间常数设定为#;(Q&前置滤波器采用%阶惯性环节)O /!2"6%#;(2M %!%%"A !实验结果将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方案应用于"#3Y 超音频串联谐振感应电源中%电源直流母线额定电流,#:%系统功率器件采用短拖尾型/9P 8模块)X X $##^%"f [,&处理器采用英飞凌e K %',X @%闭环控制的采样时间设置为"M Q %处理器以&M Q 的采样速率对调频5移相过程的逆变频率*锁相角*移相角*直流母线电流等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得到复合控制的动态过程如图&")所示%图&!调频锁相动态过程图&为调频锁相控制动态过程%&g #"#;&Q 为电源系统的启动过程)开始阶段&系统的逆变频率J 和移相角)调整到最大&系统调频锁相控制开环&频率跟踪处于他激状态%在&g#;&Q 时&电流指令B $-<设为额定电流的&#d !$":"&同时调频锁相闭环接入&系统频率跟踪处于自激状态&系统的锁相角(设为(m %频率跟踪的过程较快&系统在&g %Q时完成了锁相&而移相控制由于电流指令滤波及移相闭环带宽等原因&响应较慢&在&g"Q 时完成了启动&系统电流达到$":%为进一步验证锁相过程的动态&在&g ';&Q 时&将锁!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期于占东&等)感应加热过程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相角指令($由原来的(m 调整为%#m&相当于给锁相系统施加阶跃信号%图&!W "是系统锁相角输出响应&图&!?"显示操作量/变化情况%由于锁相角(的增加&使系统功率因数减小&系统输出电流B -<降低%移相控制器为抑制由于功率因数变化对系统影响&自动将移相角4由原来的"(;,$m 调整到%,;#'m %系统输出电流B -<除了锁相控制动态过程存在小扰动外&基本保持不变&见图&!S"%图)!移相调功动态过程图)为移相调功动态过程%该过程在&g 'Q 时系统的电流指令由原来额定电流的&#d 调整为,(d %即给移相调功系统注入反向的阶跃信号&同时要求锁相角(保持相对稳定%由图)!1"*!S "可知&在&g 'Q 附近&移相控制器通过调整移相角度4!由"(;"m 调整到(#;*,m "&改变了输出电压信号T :P 的有效值&从而实现对输出电流B -<的调整%在输出电流调整过程中&要求保持锁相角(不变%由式!""可知&锁相角为功率因数角与#;(倍移相角4之差%在移相角改变*4的情况下&若保持锁相角(不变&也需要将功率因数角调整$4+"%功率因数角的调整是通过调频锁相控制器自动调整逆变频率/完成的&见图)!?"%根据频率分离原理&调频锁相控制环节的时间常数&远小于移相控制的时间常数&虽然在移相调功的同时&系统逆变频率也在调整&但是反映在锁相角输出上&仅有较小的波动&如图)!W"所示%通过上述实验及分析可知&感应加热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复合控制方案&与传统方案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协调性)本方案是在分析调频锁相和移相调功两个过程耦合关系基础上提出的&解决了频率跟踪和功率调节两个过程协调控制问题$""灵活性)本方案中&系统的工作电流和锁相角指令&可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设定&这对感应加热电源在不同物料特性*不同填装比&不同感应耦合度下的适用性的提升&特别有意义&在较大范围内做到了电源工作的阻抗匹配$$"鲁棒性)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逆变频率*锁相角*移相角*槽路摄动*信号采集处理的时滞效应等因素的摄动&设计了具有鲁棒稳定性的控制器$,"安全性)本方案选择T :P 和B :P 的相位差(作为控制跟踪控制量&在进行频率跟踪控制的同时&也兼顾了谐振软开关对逆变桥臂内换流时间要求&确保逆变过程中开关器件安全地切换$("高效性)在对物料进行感应熔炼时&系统工作在额定功率输出状态&整机功率因数可达#;)&熔炼周期缩短&热损失减小&热效率提高$'"操控性)在热处理*下连铸等要求温度控制的场合&在温控仪表配合下&电源输出在额定功率(d "%##d 范围内连续可调&在"##"%$##k 范围内&温控精度可达到%k &电源的逆变频率范围在%#""(3C \范围内&可以感知槽路参数变化&实现频率跟踪%B !结束语针对感应加热调频锁相5移相调功过程&提出了频率分离控制的方案&按不同时间尺度&将控制过程解耦成工作频段相对独立的为快5慢子系统%对于快变化的频率跟踪过程&设计了锁相控制器&在确保了逆变过程开关器件安全可靠工作的同时&又提高了功率输出的效率$对于慢变化的移相调功过程&设计了移相控制器&即保证了调功过程的灵活性&又实现了电源的阻抗自匹配%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参数不确定因素对系统的影响&保证了闭环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实验研究表明了该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参考文献'%(王启涵&姚缨英&陈卫宝!电磁感应加热中加热物体位置的选择'+(!电工技术学报&"#%%&"'!'")%'#%'(!'"(李定宣&丁增敏!现代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工程设计与应用'R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韩广朋&张奕黄&刘彦忠&等!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技术研究'+(!电源技术&"#%,&$&!%")%%%%%"!',(马宏斌&沈锦飞!感应加热电源c -R c [R 复合功率控制策略研究'+(!电力电子技术&"##*&,%!(")*#*"!'((李!宏&贺昱曜&王崇武!一种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频率跟踪和输出功率控制方法'+(!电工技术学报&"#%#&"(!*"))$))!''(余!可&刘!升&葛芦生!基于<-,#,'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技术的研究'+(!工业控制计算机&"#%(&"&!%#")%"$%",!'*(张泰峰&宋圣阳&周全香&等!/9P 8半桥串联谐振高频感应焊接电源'+(!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李亚斌&彭咏龙&刘永丰!串联型感应加热电源的自动负载匹配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张!强&王!龙&周!颖&等!感应加热电源功率的复合控制'+(!自动化与仪表&"#%'&$%!%")$*,%!'%#(罗晓晔&胡美君&丁学恭&等!基于[.<的中频感应加热器谐振频率跟踪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林渭勋!现代电力电子技术'R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下转第%*(页"!投稿网址 V V V!0Q 01O T3\!1I M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 直流 输 出电压U ,实现对 输 出功率 的调节 。 图1 - 2 所 示为采 用直流斩 波调压 调功 的感应加 热 电源 的主 电路 。 从 图1 - 2 中可 以看 出,该调功方 式采用二 极管不可控整流 电路 ,和以前的 晶闸管相控整 流 电路相 比提高 了电网侧 功率因数 ,减小 了对 电网的污染 。但是B u c k 电路中的功率开关器件 在 接通和断开时 ,在其 器件 上同时存在 电压和 电流,损耗 比较 大,所以不适于应用在 高频及 大容量系统 中。此外,由于感应加热 电源 需要 增 加额外的斩波 电路及 其相应的控制 回路 ,使 得感应加 热电源成本提 高。 ( 3 ) 脉 宽调制 ( P w 岫调功 采用脉 宽调制 ( P w M ) 调功方式 的感应加 热 电源主 电路如 图1 - 3 所示 ,其是通 过调节 逆变 电路上开关管 的一个 周期 内导通时 间即改变其 输 出方波 的占空比从 而改变输 出功率 。这 种方 法等 同普 通 开关 电源 的 调制 方法 ,调 节线 性 好 ,范围大,但是不容易实现软开关 。
动信 号若 干周 期 ,同时 分别 驱动V T 3、V D 4 和 V T 4 、V D 3 轮流导通 ,形成输 出电流 i 的续流 回 路 ,以保证 电路谐振工作。
囤1 — 3采用脉宽调制 ( P 嗍) 调功方案 的 感应加热电源 主电路
一 Z 一
A B

厂 [
感应加 热技 术主要 是利用 电磁感应原理来 对工件进 行加热 ,它采用 的是 非接触式加热方 式 。由于 感应加热过程 中,能量韵传递是 以电 磁波 的形 式进行 的,所 以受外界的干扰小 ,能 量 的扩散 少,大大提高 了能量 的利用 ,提高 了 加热 的效 率,使感应加热在钎 焊行业 、淬火行 业 、退火 行业、金属熔炼 热处理、机械制造 、 轻工及 电子类的加工等现 代工业生产 中得 到了 广泛 的应用 。感应加热 电源在实际应用 中需要 根据 负载 等效参数随温度 的变 化和加热工艺 的 需要 ,随时对感应加热 电源输 出功率 的进行调 节 ,所 以选择合适 的调 功方式对于感应加热 电 源来说非常重要 。 2 . 感应加热 电源常见 的调功方式 目前,感应加热 电源的功率调节方式可 分 为两 大类:直流调功和 逆变调功两大类 。直 流 调功 是对 逆变器直流侧 的输入 电压进行调节 , 达 到调节感应加热 电源 的输 出功率 的 目的。直 流 调功主要有 晶闸管相控整流调压调 功和 直流 斩波 调压调功两大类 。逆 变调功是指通过对 逆 变器 开关管 的控制 ,来 实现输 出功率 的调 节。 逆 变 调功 常用移 相脉 冲 宽度调 制 ( P S — P W M ) 调 功 ,脉冲频率调制 ( P F 调功 ,脉冲密度 ( P D 调 功等方 式。 3 . 各种调功方式 的特 点和适 用场合 ( 1 ) 晶闸管相控整流调压调功 晶 闸管相 控 整流 技术 是指 通 过调 节 晶 闸 管的导通角 ,使 其输出 电压值连续可 调,实现 系统的功率调节 ,在感应加热 系统 中,一般采 用 三相桥 式相控 整流 电路 ,如图 1 - 1 所示 。这 种 调功方式 已经 比较成熟 ,成本较低 。但 是 , 晶闸管相控整流 调压 电路在控制角较 大的情况 下,输入功 率因数很低 ,输入 电流波 形为尖峰 脉冲 ,谐波含 量很高 ,对 电网形成 了较大 的污 染 。而且 晶闸管整流 调压 电路的E M I 非常 大 , 对 周边的 电气设 备以及 自身 的控制 电路将产生 较 大干扰 。因此 ,晶闸管相控整流 电路一般应 用在早期的感应加热系统中。


一 .
C o

( 4 ) 移相脉冲宽度调制 ( P S - P W M ) 调功 移相脉 冲宽度调制 ( P S — P 1 】 l 『 M ) 调功 电路是通 过 改变 电角度 调节输 出电压 ,从而调节输 出 功率 。这 种调功方式是控制 主电路中逆变器 四 个 开关器件V T , ~V T 驱动脉冲 来实现 的,如 图 卜4 所示 。V T 】 ,V T 3 不 同时导 通 ,V T 】 先 导通 , V T 3 后导通 ,两者 相差 电角 度 中,V T 4 ,V T 2 分别 滞后于V T ,V T 3 1 8 0 。 。通过调 节电角度 0。实现 功率 的连续调节 ,并有较 宽的功率调节范 围, 并且开 关器件损耗小 。但 是轻载时 ,电角度增 大 ,输 出电压脉冲 宽度变 小,输出 电流变成近 似 三角波,谐波成分严重 。还有正常工作 时, 该 电路 需要通过锁相 电路使 逆变器工作在谐振 状态 ,实现频率跟踪有一 定难度 ,容易发生失 锁 的现 象。
I . 皇王贸霾………………………….
感应加热 电源常见调功方式 的探讨
无锡机 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任 玮
【 摘要 】随着电力电子技 术的发展 ,感应加热技术也迅速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 的发展 ,使感应加热电源的调功技 术有 了新 突破 。本文主要对感应加 热电源常见的几种调 功方武进行 比较,并对各 种方案的优缺 点及适用场合进行了分析 。 【 关键词】感应加热技术;电源 ;调 功方 式 1 . 引 言
P D M 调功方 式的主 电路与移相 脉冲宽度 调
。 - ● 2 — _ … 簪 睦 ・
_- — — ●_ _- ●-
பைடு நூலகம்
制( P S - P W M ) 调 功方式的主 电路相似 ,基 本工作 模式如 图一 6 所 示。V T 1 、V T 3 和V T 2 、V T 4 轮流驱 动 导通若 干周 期后 ,再 封锁V T 1 、V T 2 栅极 驱
r — —


囤1 - 5串联谐振电路 的负载频率特性
由图 1 - 5 可 以看 出:当,=f o 时 ,逆变器 工
作在 串联谐振状态 ,输 出功率最大; 当频率低 于或者高于谐振频 率时,逆变器负载的等效 阻 抗变大 ,输 出功 率变小 。P F M 调功 电路 控制简 单 ,易于调节 ,但是P F M 调 功方式 中开关管 工 作在硬开关状 态,损耗较大 ,功率 因数低 ,效 率低,所以不适应于 高频 的感应加热 电源 。 ( 6 ) P D M 调 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