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毛色的遗传和选择
数量遗传基础

0.02-0.96
净毛重与污毛重
0.68-0.8
污毛重与初级毛囊数
0.42
污毛重与次级毛囊数
0.37
污毛重与S/P
0.33
断奶重与6月龄剪毛重
0.08
断奶重与12月龄剪毛重
0.29
断奶重与6纤维直径
-0.28
断奶重与12月龄体重
0.53
37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
遗传参数的基本特征 ➢ 遗传参数具有群体特异性:同一性状在不同 群体中的遗传参数有所不同 ➢ 同一性状的遗传参数变动范围不会太大,一 般具有基本一致的趋势。例如遗传力: 与机体构成有关的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如 初生重、乳脂率等(h2≥0.3) 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性状具有中等大小的遗传力, 如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 0.3≥h2≥0.1) 与繁殖性能有关的性状具有较低的遗传力,如 产仔数、受胎率等(h2 ≤ 0.1)
⑤ 产犊间隔:指的是连续两次产犊之间的天数。 最理想的产犊间隔为365天,即305天泌乳期,60 天干乳期。
40
第三节 阈性状的遗传
常见的阈性状: 畜禽对许多疾病的易感性是受数量基 因控制的,但其表型只有健康和发病 两种类型,因此也将阈性状称为“或 有或无”性状 抗病力性状、产羔数等
41
第三节 阈性状的遗传
9
10
海福特牛
11
1.2绵羊毛色遗传
绵羊毛色类型主要有白色、黑色、棕褐色、褐色、灰色、彩色和斑 块状杂色等16种类型。 绵羊毛色基因座共有11个。
12
1.3 山羊毛色遗传
13
2 角的角遗的遗传传
牛角 ➢ 在牛系统发育中,角是作为防御性器官而被 保存下来的
➢ 有角、无角对产奶、产肉性能没有直接相关 性,现代牛育种中之所以选育无角品系,主要是 因为无角牛便于管理
苏淮猪选育中不同选配方式对毛色的选育效果比较

苏淮猪选育中不同选配方式对毛色的选育效果比较于传军【摘要】在苏淮猪“广选、快稳”改良群体继代选育法等常规选育中,运用Gn♀×Gn♂、Gn♀×Gn-1♂、Gn♀×Gn+1♂ 3种选配方式对毛色选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G3世代前,苏淮猪的毛色分离差异显著(P<0.05);G3世代后,Gn♀×Gn-1♂选配方式的黑毛基因纯合低于其他2组(P<0.05),花豹仔猪占比最大(P<0.05);至G6世代时,Gn♀×Gn-1♂、Gn♀×Gn♂和Gn♀×Gn+1♂中花豹仔猪分别占1.31%、0.73%和0.24%.黑毛基因已基本纯合,毛色趋于一致,证明Gn♀×Gn♂、Gn♀×Gn+1♂选配方式优于Gn♀×Gn-1♂选配方式.【期刊名称】《中国猪业》【年(卷),期】2019(014)002【总页数】6页(P51-56)【关键词】苏淮猪;选配方式;毛色;选育比较【作者】于传军【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畜牧技术推广站,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8.8在现代种猪培育中,毛色并不被作为种猪选育的硬性标准,但苏淮猪作为一个经过杂交培育的品种,毛色遗传的稳定性是品系形成的重要标志[1]。
苏淮猪的选育目标是以黑毛为主,经过杂交创新、自交分离、组建G0世代进入生产后,还有部分毛色分离为全黑、花豹(包括白肤黑毛黑皮斑、杂色在内)、全白、花白(白毛黑皮斑)4种类型[2]。
毛色属于质量性状,通常表现为简单遗传,为在苏淮猪世代选育中能加快黑毛纯合,降低非黑毛基因。
在继代选育中避免近亲选配,通过同世代公母猪随机选配Gn♀×Gn♂、同世代母猪与上世代公猪随机选配Gn♀×Gn-1♂、同世代母猪与下世代公猪随机选配Gn♀×Gn+1♂等3种选配方式,比较出不同选配方式对所产仔猪毛色的选育效果。
猪的毛色遗传

猪 的毛色 遗传 是猪 的遗传 特性 之一, 一般 认为 毛色 与经济 性状 关系 不大, 不具 有直接 经济 价值 , 上研 究手 段和 方法 的限制 , 而很 长一 段时 间研 究较 加 因 少, 仅有 少量研究 , 且其 研究对象 仅分 布于数 量有 限的欧 洲和北美 品种 , 未发 现 研 究对 象有 亚洲 品种 。在二 十 世纪 5 0年代 前, 对猪 的毛 色遗 传 有 定 的研 一 究, p l m n 9 6 【首 次描述 了猪 的毛色遗 传, 后 的研 究主 要是在 1 4  ̄ S i l a (1 0 ) i j 此 95 1 5 年 发表 的 8篇系 列文 章 中 】 94 : 。近 年来 , 一些研 究 发现 毛色 与 猪的 生长速 度 、瘦 肉率及 对 疫病 的抵抗 力 等生 产 性 能也 有 直接 关 系。 。研 究毛 色 遗传 有利 于保持 品种 内各个 体 问的毛 色统 一 : 另外 , 色变 异还 可鉴 定某些 特 定的 毛 杂交育 种方案 成分, 在进行杂 交育 种时, 若能弄清 各种 毛色 的遗传规 律, 有利 于 获得育 种 目标所 确定 的或市场 所要 求的毛色 类型 : 同时又 发现毛 色是 种 可 利 用 的遗传 标记 , 在确 定杂 交 组合 、 品种纯 度 和 亲缘 关系 以及 评 价产 品质量 等 方 面均 有 一 定 用 途 。 1猪毛 色形 成 的生物 学 基础 猪 的毛色 是 由于黑 色素 的种类 和分 布情 况不 同而 造成 。在 哺乳动 物 的被 毛 中, 色素 有两 种,~ 种 为 以黑色 和 褐色 两种 形 式存 在 的 “ 黑 色素 ” 另 黑 . 真 : 种 是 以 黄色 和 红 色 两种 形 式 存在 的 “ 黑 色素 ” 褐 。黑 色素 是 一 种 结合 蛋 白质, 由酪氨 酸 酶 以及 与 之密 切相 关 的化学 物质 氧化 后 形成 的, 推测 黄色 和 红色可 能 是形 成黑色 素 过程 的提 前终 止而 产 生 。另外 , 素颗 粒 的浓 度和 分 色 布对 着 色 的变 化 也起 了很 大 的作 用 。 2猪 的毛 色类 型 猪 的毛色 类型很 多, 前面 已述, 主要 是 由于黑 色素 的种类 和分 布情 况不 同
哺乳动物毛色遗传

• 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在各种色素合成、代谢的调控网络中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Waterland et al.,2003) 。
• 铜是多酚氧化酶的组成部分,能促进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对黑色素和棕色素形成具催化作用;锰对机体吸收铜有 一定的影响,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物的毛色形成( 角 根琴等, 2008)。
2.毛色形成的基础
黑色素细胞主要位于表皮和毛囊中黑色素包括真 黑色素( eumelanin ) 和褐黑色素( pheomelanin) 。 褐黑色素为溶于碱的圆形红色颗粒,能使皮肤或 毛发表现为黄色和红色; 真黑色素比褐色素难溶, 能使皮肤或毛发表现为褐色和黑色( 庞有志, 2008) 。
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两种色素分布与比例的不同 造就哺乳动物不同的毛色( Cone et al.,1996; Hartmeyer et al.,1997) 。
– Ay 黄色,纯合时致死
– Aw 背部刺鼠毛,腹部黄白色 – A 刺鼠毛 – at 背部毛为褐色或黑色,腹部毛为淡黄色 – a纯合时为非刺鼠毛,呈全褐色或全黑色
B基因
• B基因:褐色基因。 • 有2个主要的等位基因B和b, B为黑色, b为棕色
C基因
• C基因:白化型基因,控制不同性质的色素氧化酶 的形成,共有5个复等位基因
2.毛色形成的基础
• 哺乳动物毛色是由体内色素决定的。虽然哺乳动 物体内的色素有很多种,但现有研究表明: 决定 哺乳动物毛色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酪氨酸源性色素 ,即黑色素及其衍生物; 同时,这些色素的空间 分布和时空表达也影响到了哺乳动物毛色的深浅 和花纹组成( 里德等,1989; 张俊珍等,2006; 王 乐等, 2009a; 苗永旺等, 2009) 。
影响猪皮毛颜色外观的主要因素探讨及合理调控措施

影响猪皮毛颜色外观的主要因素探讨及合理调控措施一、影响猪皮毛颜色外观的主要因素分析与探讨(一)营养与饲料因素从营养角度看,全价饲料中含有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水等,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满足猪对营养的需要,猪就能皮肤红润、毛光亮。
但是在生产中一些养殖户经常反映猪皮肤不红润毛不光亮,而且很多养殖户也把猪“皮红毛亮”作为评判饲料好坏的重要标准,以下几点是影响猪皮毛颜色外观的营养与饲料因素。
1.能量与蛋白质能量问题是首要问题,由于成本的压力以及能量指标检测的难度等原因,我国猪日粮能量普遍偏低,日粮能量水平低,不能满足猪的营养需要,特别是遭遇冷应激后,作为动物本能的反应,猪产生皮肤及皮下毛细血管收缩、多长毛等现象,来达到减少能量损失,满足生长和维持需要,此时猪光长毛不长肉,表现为毛长不光亮,肤色差。
若同时蛋白质水平低,不能满足猪的营养需要,会降低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猪的肤色自然不好。
2.脂肪脂肪在猪体内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除了供能外,多余部分可蓄积在猪体内。
此外,脂肪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如果缺乏,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从而导致维生素A等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引起皮毛生长不良。
3.碳水化合物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是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两个组成部分。
无氮浸出物易消化,是植物性饲料中产生热能的主要物质。
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较难于消化,过多时还会影响饲料中其他养分的消化吸收,故猪饲料中粗纤维水平不宜过高。
但适量的粗纤维在猪的饲养中还是必要的,除能提供部分能量外,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消化和排泄以及具有填充作用,使猪具有饱感,可防止猪因饥饿咬架咬伤影响皮毛。
如果碳水化合物缺乏,动物为了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开始动用体内的糖原和体脂肪,仍不能满足时,只好动用蛋白质,于是猪消瘦减重,皮肤不红毛不亮。
4.矿物质4.1铁铁是形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初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很少,如果不及时补铁就会患缺铁性贫血。
几种家畜毛发遗传的探析

几种家畜毛发遗传的探析焦万洪;李莉【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1页(P59-59)【作者】焦万洪;李莉【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牧局畜牧站,四川盐边 617100;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桐子林镇畜牧兽医站,四川盐边 617100【正文语种】中文家猪的被毛分为白色、黑色、褐色和花斑四种。
不过猪的白色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色素元基因而不具备显色基因,因而不能显出颜色来。
习惯上我们把不具备显色基因的情况用抑制基因Ⅰ来表示,具有Ⅰ基因的都是显性白色。
美国的约克夏猪、丹麦的兰德瑞斯猪的白色,对任何毛色都是显性。
呈隐性遗传的白化(无色素元基因)在猪很少见。
黑色对褐色或红色的显隐性关系则因品种不同而异。
如英国的大黑猪,汉普夏猪和绝大多数黑猪对褐色或红色是显性,但巴克夏猪,波中猪的黑毛对褐色或红色是不完全显性。
巴克夏猪同红色杜洛克猪杂交,F1是黑底红色花斑,F2则是3黑底红斑:1全红。
汉普夏猪的白带是显性,白带的宽窄在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
受修饰基因的影响。
成年野猪的毛色是暗灰褐色,但五月龄以前的小猪色较红且体躯上还有淡奶黄色的纵向条纹。
野猪毛色对多数有色毛是显性,对显性白是隐性。
2.1 E系统色素分化基因E决定色素是褐色素或常黑色素,亦即决定全毛被是红黄色或黑色;ep决定玳瑁型,即在黑底或褐底上有红黄色斑块,ee使色素细胞只产生褐色素,故毛被是红黄色;ED是显性黑色,在纯合时能抑制A基因,杂合时则产生黑灰毛被。
其显性等级是ED>E>ep>e。
2.2 A系统刺鼠毛基因A决定刺鼠毛型,即野兔毛型。
所谓刺鼠毛型即动物背部的毛被每根毛有三个色带,毛基部是污黑色,近端部是黄褐色,顶端是黑色,腹部毛基本上是黄色,只个别毛其基部是黑色;aa则为非刺鼠毛型,毛是全黑色或全褐色;at则使背上的毛为深色(黑色或褐色),腹部的毛为淡黄色;Aγ黄色,纯合时致死;Aw背部刺鼠毛,腹部黄白色,其显性等级为Aγ>Aw>A>at>a。
猪的杂交利用

猪的杂交利用一、质量性状的遗传和选择(一)、毛色遗传规律猪的毛色与其经济性状关系不大,但是品种的重要标志,在生产实践中,常根据猪的毛色变化来粗略鉴别其纯度。
猪的毛色之间有显隐性关系,其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因此,掌握毛色类型及其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猪的主要毛色类型有:1、白色:这类猪的被毛为全白色。
其品种很多,如长白猪、大白猪、哈白猪、上海白猪等。
白毛色猪与其他毛色猪交配,后代均为白色,因此,白色对其他毛色为显性,对野猪毛色也为显性。
2、纯黑色:被毛全为黑色。
这类猪种也很多,如我国的民猪、北京黑猪、内江猪、英国的巴克夏猪和美国的波中猪等。
黑色对棕红色为显性遗传,但因显性强度不同,分为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
完全显性遗传,如具有白环带的汉普夏猪黑毛色对棕红色的杜洛克是完全显性,我国多数的黑猪对棕红色猪也呈显性遗传;不完全显性遗传,如将有六白特征的巴克夏猪和波中猪与杜洛克猪杂交,其后代的毛色有红色和黑斑点,即所谓的虎斑毛色。
3、白环带:这类猪的腰部或颈肩部为白色,躯体两端为黑色,如我国的金华猪、宁乡猪以及美国的汉普夏猪等。
白环带毛色的猪与棕红色和黑色的猪交配,白环带趋向显性遗传,但白环带对我国某些黑猪为不完全显性。
4、花斑:其全身分布有大小不同的黑白花斑,如广东大花猪、北京花猪及比利时的皮特兰猪等。
5、棕红色其全身都为棕红色或棕黄色,如我国云南的大河猪、美国的杜洛克猪等,其遗传为隐性遗传,有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
(二)、耳型遗传规律猪的耳型和大小呈中间型遗传,垂耳对大型立耳呈不完全显性,用纯合立耳与纯合的垂耳猪杂交,其后代表现为半垂耳。
(三)、有害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遗传疾病是指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引起的某种形态缺陷、生理机能失常或生化紊乱的现象。
据统计,仔猪中患遗传缺陷的占1%。
1、猪应激综合征:肌肉丰满的猪在应激因子的作用下突然死亡,屠宰后肌肉为PSE 肉。
猪应激综合征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某些育肥性状和胴体性状上,这种杂合体的性能优于显性纯合体的猪,在选种时常被选留下来,从而增加了氟烷基因频率。
贵州白香猪的育种原理与方法

地方猪种INDIGENOUS BREEDS124猪业科学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2年 第7期贵州白香猪的育种原理与方法刘培琼,刘若余,张依裕(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摘 要:贵州白香猪是从贵州剑白香猪(两头乌毛猪)中纯系选育出的新品系,育种原理是:在猪群中根据其毛色分布,用“同质选配的方法”让其后代中白毛基因重组,使白毛、白皮逐渐增多,黑毛、黑皮逐渐减少,至全白毛个体形成。
关键词:贵州白香猪;育种原理;育种方法基金项目:贵州省“九.五”畜牧目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白香猪的种质测定》;贵州实验动物年度攻关[计划(基金)]项目《贵州实验动物白香猪的选育》;贵州省科技厅推广项目《贵州白香猪的扩繁与推广》。
作者简介:刘培琼(1944-01),女,贵州大学,教授,主攻方向:猪的育种。
联系地址:贵州大学动科院刘若余(1963-03),男,贵州大学,博士,教授,主攻方向:动物育种。
联系地址:贵州大学动科院张依裕(1976-01),男,贵州大学,博士,副教授,主攻方向:动物育种。
联系地址:贵州大学动科院香猪是世界上著名的小型猪种,是经我国黔桂接壤地区人民长期选育而形成。
但要使同一类型香猪更加标准化,就需对其选育。
近年来,不同专家对从江香猪、环江香猪、巴马香猪和贵州白香猪的选育连续不断,但创新性最强的是从剑白香猪中纯系选育出来的新品系“贵州白香猪”。
1 剑白香猪的体型外貌剑白香猪是垂耳,额部皱纹呈倒三角形;据1997年5月贵州大学动科院刘培琼等引进的30头剑白香猪统计,50%左右的猪嘴筒略短,50%左右的猪嘴筒略长;额纹直细,鼻吻至嘴筒的前1/3处为粉白色;背腰微凹,腹大下垂,后躯欠丰满,四肢略细,蹄质坚实;后备猪无卧系,成年后多卧系。
该猪外貌与华中型两头乌相似,体躯与贵州从江香猪差异不大,毛色与广西巴马香猪大体相同;据引种时市场上70多头猪统计,80%的猪毛色为两头乌,体躯中部白色,头颈的前1/3处和臀部接近尾部为黑色,12.2%的猪仅头部为黑毛、黑皮,黑、白交界处有1~3 cm 宽的黑皮上着生白毛(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由少量大块黑色或红色斑
块组成,而且主要分布在头部和
臀部,背上部可能也有中等大小
斑块。其中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大花白猪
– ①黑斑与黑头,如我国金华猪。
②黑斑、头部有白色标记,如 我国大花白猪、越南本地花猪。 ③白肩带,如汉普夏、英国的 威赛克斯(Wessex) Essex品种为
黑底上有白肩带,而威赛克斯• 威塞克斯
(Wessex)的Saddleback品种为红 底上有白肩带,由杜洛克、汉 普夏、皮特兰、大白猪杂交形 成的合成系中以及地中海地区 的一些本地猪中也有这类毛色。
猪的毛色类型
6.黑色带白点
• 梅山猪
– 如巴克夏、波中猪的黑色六白 特征,梅山猪除四肢白色外, 其余全部为黑色。 •
7.白色
大白、长白
–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白肤白毛
– 黑色或褐色的真黑色素; – 黄色或红色的伪黑色素。
• 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和聚合而产生的。黄色及红色的产生可 能是因为黑色素形成过程的提前终止而引起的。另外色素颗粒 的浓度和分布对皮肤和毛色的着色情况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基因(MC1R)和野灰信号蛋白基因(ASIP)对于 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二者编码的蛋白在细胞 内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最终的毛色表型。
等,毛色为全黑色。
3.全红色
– 如杜洛克、泰姆华斯、明尼 苏达1号。我国云南大河猪 也大多为红色,另外,曼格里 察和Iberian猪的一些类型, 地中海和非洲本地猪以及源 于Iberian的美洲当地品种, 毛色大多为红色。
•4.多米诺(Domino)黑斑
• 通常为白底上出现黑斑,有 • 时红毛以不同比例与白毛 混生,直至形成全红的底色。 皮特兰、中欧及俄罗斯的 一些本地品种属于这种类 型。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2.毛色扩展基因(E)
– Legault(2019)报道了梅山、大白、皮特兰间的杂交试验观察结果,指出梅山 ×大白的F1预期为白色,F2白、黑、多米诺类型的分离比为12∶3∶1,而梅 山×(梅×大)回交后代白色和黑色比例为1∶1,表明控制白色的I基因座对E 基因座呈上位效应。由于控制梅山猪、金华猪、利木辛猪的黑色都是扩 展基因E,它们的基因型都是iiEE,对梅山猪选择黑色可扩展成全黑或选择白 色可扩展成黑白花,甚至可能得到金华两头乌类型。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 控制猪毛色的基因
– 控制猪毛色的基因座十分复 杂,现已知道至少有7个基因 座控制。 (见右表) 注:* 表示等位性未被证实。
– 由于大多数试验都不是为研 究毛色而专门设计的,也没 有足够多的研究材料供观察, 所以毛色遗传的有些结论尚 无定论。
– 控制毛色遗传的基因座中,目 前对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得比较清楚的主要是I和E基 因座。
–伦德尔(Rendel,1959)对影响毛色的遗传的基因作了如下划分:① 对色素形成起作用的基因;②引起色素分化的基因;③决定色素颗 粒颜色的基因;④对色素颜色不起作用而影响毛色强度的基因:⑤ 决定有色素和无色素在毛皮中分布的基因。
猪毛色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 猪显性白毛色的形成
– 黑色素细胞前体物如能在生皮节及上皮细胞之间的通道正常迁移, 将可产生黑色素细胞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1. 白色(I)基因座
– I基因在白色品种(如大白猪、长白猪)中通常是纯合的,I基因抑制黑 色素、黄色素的形成。有色品种如巴克夏、波中猪、大黑猪、杜 洛克、皮特兰以及有色的中国品种都是隐性基因的纯合体(ii)。
– 在I基因座除了I和i等位基因外,还发现了Id、Ip、im等位基因,其显性 系列为I>Id>Ip>i>im。Id对I呈隐性,但当存在Ep时,Id与I同样对色素 的形成有抑制效应,如IdiEpEp基因型产生隐性暗白,当存在E基因 时,Id产生灰杂色(grey-roan), 实际是黑毛或白毛的混生,与牛、马的 杂色基因同源。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2.毛色扩展基因(E)
–已知这个基因座至少有4个等位基因,即显性黑色Ed、黑 色E、黑斑Ep和红色e,其显性效应为Ed >E> Ep >e,这是 从一系列杂交试验得到的结论,例如E与Ep的等位性可由 大黑猪×巴克夏,巴克夏×Cornwall,梅山、大白、皮特兰 间的杂交以及大白×大黑或波中猪得到。研究还证明, 巴克夏、波中猪、皮特兰在E基因座的基因型都是Ep Ep, 巴克夏及波中猪的黑色是黑斑扩展的一种形式。
– “多米诺”毛色通常指除腿、 额和尾尖外,其他部位有大量 中等、不规则的黑斑点。与 此类似的还有一种称为“达 尔马提亚斑点”的毛色,表示 红毛底色上有大量的小黑点, 这种斑点出现在皮特兰×杜 洛克、皮特兰×明尼苏达1 号的杂种中。
皮特兰猪
猪的毛色类型
5.黑色或红色花斑
• 金华猪
• 这种花斑与“多米诺”小黑斑
体(分离群体)进行表型类型分组,并对各组个体 数比例进行分析研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性状的表现都是一系列复杂的 生理、生化反应的结果,在这一反应过程中牵涉到许多对基因,因此 即使是对质量性状这样由少数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选择或许都不会如想 象中般简单易行。
猪的毛色类型
2.全黑色
– 我国的许多本地猪、越南的 本地猪、英国大黑猪、法国 的Gascon,德国的Cornwall
– 等位基因Ip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原因是当白色品种(大白、长白)和欧 洲野猪或中国黑猪杂交时,F1偶尔可观察到黑斑,Johansson等(1992) 认为这是由于I基因座有一个Ip等位基因的作用,这个等位基因在欧 洲白色品种分离频率很低,主要存在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白猪。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1. 白色(I)基因座
现较复杂的互作关系;
的影响,互作较简单;
4.不能对后代进行分析,所以
4.研究方法:可对杂交、自交、
不能完全采用质量性状的研
测交后代群体(分离群体)进
究方法,而要采用数理统计
行表型类型分组,并对各组
方法,根据各世代统计量及
个体数比例进行分析研究。
世代间关系进行研究。
毛色是质量性状
• 毛色是由少数几对基因控制的。 • 毛色的遗传相对稳定,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 毛色的研究方法,可对杂交、自交、测交后代群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1. 白色(I)基因座
–现代品种中白色是最主要的毛色。早在1906年,Spillman 通过泰姆华斯与约克夏杂交试验,确认了白色对有色显 性。Wright和Lush(1923)提出白色受单一显性基因控制 的假说。Hetzer(1945)证实了这个假说,并把这个基因称 为I(抑制色素)基因, 现已证明I基因等同于KIT基因,且I 基因和毛色扩展基因E基因座是相互独立的,进一步证 实了上述假说。
3. 白肩带(Be)基因座
–在白肩带基因座上目前认为有3个等位基因,即Bew、be、 beb。Bew是控制宽的白肩带基因,窄的白肩带可能是未固 定的杂合基因型(Bewbe),但白肩带的宽窄实际上可能是 一个多基因性状。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3. 白肩带(Be)基因座
–单色be等位基因对Bew为隐性,如杜洛克与汉普 夏杂交时,杜洛克的单色be为隐性。Be位点的另 一等位基因beb对be又呈隐性, beb是半色基因,是 在巴伐利亚的Landschwein猪中发现的白肩带向 前方延伸的基因,用单色的杜洛克猪(Be基因座 为bebe)与金华猪杂交时F1表现单色(黑色),可表 明金华猪不存在Bew等位基因, 而可能存在半色基因beb。
– 杂交试验还表明,中国品种(梅山、金华) 与杜洛克杂交,后代大部分呈全黑色,出生 时仔猪毛色呈黑红色,之后变为全黑色或 黑色带有红斑。关于显性黑色Ed等位基因, 可从汉普夏(或汉诺威)与巴克夏杂交后代 仍表现汉普夏的黑色白肩带得到证实,但 也可能它属于另一个上位基因。 杜民二元杂种仔猪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另一隐性等位基因是he,表型正常,不具有 白头。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5. 鼠灰色(A)基因座
–野猪的鼠灰色(Agouti)基因座对其他毛色基因座呈上位 关系。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在一些红色猪种中可能存在 野生型A等位基因,而大部分家养品种携带隐性非鼠灰色 等位基因a,Lush(1921)进行的巴克夏×杜洛克的杂交试 验,F2出现浅腹鼠灰色,后以AW表示鼠灰色白腹等位基 因,Lauvergne等(1982)比较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本地猪和法 国野猪毛色后认为,还存在控制獾脸(badger face)即鼻部 和脸部为黑色的等位基因,用Ab表示。此外,Hetzer(1945) 等认为野猪幼年时出现纵向条纹是与鼠灰色不同的另 一位点所决定。
猪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4. 白头或海福特(He)基因座
– 在黑毛底色(皮特兰×中国品种)和红毛底色(皮特兰×杜洛克)上可出现白 头斑,斑点大小可从少量白毛到大的三角形标记。白头斑的大小取决于亲 本品种,全黑(如嘉兴黑猪)、全红(如杜洛克)品种与皮特兰杂交时,后代的白 色斑点通常很小,而黑白花品种(如金华猪、利木辛)与皮特兰杂交时,白色 从头前方到喉部一直连续到腹部。白肩带品种(汉普夏)与皮特兰杂交,后代 眼睛周围有黑斑,被称为大熊猫猪(Panda pigs)。
– 对于大白、长白等白色品种与黑猪杂交出现黑斑的原因,除了认 为存在Ip基因外,还有一种假设,Legault(2019)提出的在杂合状态下 白色显性基因的外显率不全。在I基因座上,Berge(1961)还假设有im 等位基因,它控制曼格里察猪的隐性白色,但另一些学者认为曼格 里察猪的隐性白色是由于C基因座的一个等位基因的作用。
– 大白、长白等白色品种与黑色或黑白花品种如大黑、汉普夏、中 国本地猪杂交后,后代通常出现黑皮斑(黑肤白毛),国外称为蓝斑 (blue patches),这个现象可能与E基因座有关,即白色品种如大白、 长白等在E基因座大多是EpEp型,可以形成黑斑,另一种解释是 iiEpEp基因型内发生了突变。白小青等(2019) 研究了荣昌猪的毛 色分子标记的遗传,推翻了白底黑斑表型产生于Ip等位基因的解 释,支持了白底黑斑表型可能受E基因作用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