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5课课件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多样的栖息地》课件

)
2.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栖息地,每一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家园。( √ )
3.生物的栖息地可以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
。( √
)
4.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被破坏。( √ )
5.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 )
夹金山海拔 4000 多米, 这 里峰峦叠嶂,千岩竞秀, 溪 流纵横,湖泊明净,自然风光 旖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特别是箭竹繁茂,有着独特的 高原气候条件和相对封闭的原 始自然环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卧龙自然保护区属于典 型的内陆山地气候。冬半年 天气多晴朗干燥,也会有降 雪或降雨;夏半年湿润,有 丰富的降水。保护区有幽深 的森林,植被变化多样,竹 类资源极其丰富
这些栖息地满足了生物的哪些需求?
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 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 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 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
大熊猫的栖息地
四姑娘山由 4 座绵延不 断的山 峰组成,主峰幺妹峰 海拔 6250 米,山体陡峭, 直指蓝天,冰雪 覆盖,银光照人。山间清澈的溪 流潺潺不绝。山区针叶、阔叶林 交 互,植物茂密,竹林成片。
A.栖息地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D.食物网
2.“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地是牛羊栖息地的主要原因是( A )。
A.草地能为牛羊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等基本需要 B.草地里生活着很多动物, 如兔子、田鼠、蛇 C.草地比较辽阔、平坦 D.草地上捕食者少
3.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春天,它们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到北方繁 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变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认识生物栖息地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的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5课 《相貌各异的我们》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相貌各异的我们》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中的第五课。
这一单元是引导学生认识物种的多样性即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以及同一物种不同生物个体的多种多样。
这一课是以生物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立同一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也是多种多样的认识,从而丰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教材以“为什么我们容易从众多的人中找出某一个来”作为引入,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
第一项活动“观察我们的不同”,引导学生以周围的同学为观察对象,选择相貌特征观察并画出来,在观察和寻找“我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后,思考“我们具有相同的身体器官但每个人却又不相同”的问题,发现相同的相貌特征又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通过第二项“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活动将观察的范围从小组扩大到全班,将观察的对象聚焦到表现出明显不同性状的几种相貌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性状特征表现相同而产生思考: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在第三项活动中,当学生将一些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组合起来时,会发现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由此推想到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生物的原因。
【学情分析】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讲,认识我们的相貌是各不相同的话题并没有多大吸引力,这是他们已有的认知,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我们的相貌是各不相同的。
这并不是原来一个假设、一个实验验证就可以那么具有典型性的科学课,那么这节课要我们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信息呢?让我们围绕着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就不会是一种浅显的观察加绘画的科学兴趣活动,而是一个更有一定深度的科学探究过程。
我们了解到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选择从观察层次的递进,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侧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将“相貌各异的我们”作为载体,给予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更为丰富的体验。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我们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全部课件(共4课时)

实验方法
水分:干燥 将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温度:温暖 水分:潮湿 将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温度:寒冷
水分:干燥 水分:潮湿
将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将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水分:干燥
温度:温暖 温度:寒冷
将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将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霉有生命吗?怎么证明?
霉是有生命的,因为霉能够生长繁殖,不 断的扩大。
实验探究 馒头发霉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霉适宜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活动准备:新鲜馒头、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等。
实验猜想: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干燥的环境 ...
温暖的地方 ...
潮湿的地方
也可以选择面包、 橘子皮等其他材料
注意:(1)采集叶子和草时要注意安全; (2)要带上橡胶手套取腐烂的叶子和草; (3)制作完成后及时洗手、清理桌面。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观察“小水塘”
(1)大部分的叶子和草沉在瓶底,水面也漂浮了部分,水中也有一些细小的杂质。
(2)水的颜色呈黄色
(3)用放大镜看到水体中有游动生物
(4)晃动后有气泡产生 ……
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 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他们是有 生命的?请同学们自行查阅资料结合生 活经验回答。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瓜果上的霉菌
人体皮肤上 的细菌
空气中漂浮 的病毒
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说明微 生物是有生命的。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我知道
1、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他们 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看到,所以把他 们叫做(微生物 )。 2、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 霉)等。 3、 ( 列文虎克 )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课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课《细菌和病毒》教学设计河北省晋州市实验小学张双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搜集、整理有关细菌和病毒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知识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和病毒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每组4个)、报纸(每组2张)、资料(每人一份、书每组一本)。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
教学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繁殖速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简述虎克故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玩出了名堂)师:虎克的这种执着、创新、求实、求真的态度就是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他发现的“小居民”叫做细菌,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大小、形状、繁殖方式是怎样的?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阅读资料,认识细菌1.检查资料,准备阅读。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平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放在一起。
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取关于细菌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从资料中找出有关“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生活”、“细菌的繁殖”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讲述要求。
(1)筛选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2)浏览快速的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3)勾画勾画出段落中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词句;(4)解释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
(5)整理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进行分类记录在卡片上;(6)交流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3.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4.分析综合,形成知识。
(1)汇报交流,初步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 铁 生 冰锈 山 消 融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⑴把铁块磨成铁粉 ⑵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物生理锈变了化
化学变化 ⑶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物理变化 ⑷铜锭抽成铜丝 物理变化 ⑸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物理变化
⑹煤的燃烧 化学变化 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化碳 化学变化
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
取下,放在硬纸上,等蜡蜡油冷却后看看是怎样的呢?
(二)、“点燃蜡烛”的实验:
“点燃蜡烛”的实验步骤: (1)、用火柴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2)、点燃蜡烛,火焰上面有黑烟产生,为了能清楚的看到黑烟是
怎样的?可以用夹子将玻璃片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约1-2厘米处,观 察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
2、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⑴空气液化 物理变化 ⑵铜器生绿锈 化学变化 ⑶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变化 ⑷酒精挥发 物理变化 ⑸火药爆炸 化学变化 ⑹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1、两者根本区别:
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两者的联系: 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
总结:
点燃蜡烛------ 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
加热蜡烛------ 蜡烛熔化成腊油--冷却后又凝固 成蜡快,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物质通的过变刚化才可的以分实成验两,大我类们:一知类道仅物仅质是的形态变的化变可化以,分没有成产哪生几新类物?
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 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 烛的燃烧。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 集气瓶变热,温度升高
氧化碳生成
化学 变化
没有产生新 仅仅外形和形 水的三态变化
物质的变化 态上发生变化 铁水变钢锭
物
质
发光发热 (如:火柴燃烧)
的
变
颜色改变 (如:树叶颜色的变化)
化
产生新物 产化 产生沉淀 (如:树叶颜色的变化)
性质改变 (如: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你们知道生活中有那些物质的变化是 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那些变化只是形态的改变,没有产生
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燃烧,最常见的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又是什么变化?
下雨
瀑
布
物理变化
落 下
化学变化
木柴燃烧
植物光合作用
510300℃100℃以00以下℃上
加热蜡烛:物理变化
在温度的影响下,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 物质产生,所以是物
理变化。
点燃蜡烛: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在燃烧的过程中:温度也在升高,滴下了蜡油 (物理变化) 生成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 (化 学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 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
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
(变…不回…去啦!) 面粉做成馒头)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
青岛版六年级
5 蜡烛的变化
你知道“蜡烛成灰泪始干”其中 的科学道理吗?
从观察蜡烛开始的研究
1、仔细观察蜡烛有什么特征?
(可以点燃、切割、易碎、硬的、光滑的-------)
2、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哪些方法?
加热、点燃、切割
看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各有什么用途? 你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做实验?小组商量讨论一下:
物理变化不一定有伴随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
变化现象
变化中有没有 别的物质产生
变化
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
冰山消融 体积变小
颜色:白色 无色
无
物理
变化
钢铁生锈 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有新物质 化学
颜色:银白色 红棕色 铁锈生成 变化
温度从低到高
电热丝升温 颜色:灰黑 红或白
无
亮度:变亮了
物理 变化
木炭燃烧
发出白光
有新物质二
实验要求: 1、根据刚才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完成实验,注意小组 成员之间的合作。 2、实验前先猜想一下:实验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3、实验时要注意:组长分好工,维持好本小组的纪 律,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记录员认真作好记录。
实验报告表
(一)、“加热蜡烛”的实验:
加热蜡烛的实验步骤: (1)、把小块蜡烛放在蒸发皿里。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给铁架台加热几分钟,看看蜡烛的变化。 (3)、熄灭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罩子熄灭酒精灯),再将蒸发皿用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