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找发展机会,留下了许多农村留守妇女。
这些留守妇女在听取他们的故事时,往往会让人感到心痛。
她们背负着养育孩子和照料老人的重担,同时还面临着无法预料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旨在调研并分析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和社会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从而改善她们的生存状况。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1. 婚姻状况。
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妇女已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年轻女性。
她们的丈夫往往是城市打工者或外出经商,长时间不在家。
2. 子女状况。
留守妇女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年幼的子女。
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这些孩子陷入了缺乏爱和关爱的困境中。
在母亲的长期缺席下,一些孩子常常吃不好、穿不暖,甚至没有正确的教育和督促。
3. 经济状况。
留守妇女往往不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工作经验,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且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来源以及资金来源完全依赖父母或者配偶。
她们往往面临着艰巨的经济压力和困境。
4. 精神健康状况。
在家庭的长期亲别和孤单中,留守妇女面临着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严重问题。
她们常常感到无助和孤独,也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的状态中。
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现实问题1. 子女教育。
留守妇女往往面临着无法照顾孩子的困境。
无法监督孩子的成长,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教育和管教。
孩子容易陷入学习和行为上的问题中。
2. 安全问题。
留守妇女面临着盗窃、性侵等严重的安全问题。
长时间的独居状态,使她们更容易遭受这些危险和威胁。
3. 精神健康问题。
留守妇女面临着孤独、无助和担忧的心理问题。
他们所面临的孤独和焦虑可引发抑郁,甚至成为自杀的动机。
三、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政府层面。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例如,优先安置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成员在当地的就业中心和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中,优先解决留守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医疗和其他方面的困难,以及建立残疾妇女救助项目,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研究【精品论文】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研究======================================================================摘要农村以男性为主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形成了妇女留守家庭的性别分工新模式。
据05年的数据专家估计留守妇女已达4700万。
她们是城市化背后的支撑力量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就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国内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进行综述。
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描述,学术研究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留守妇女;女性;农业化AbstractMost of the rural men went to find jobs in the city, so the wives left at home to do the farming work. A new work division is going to arise. The left-at-home wives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support the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left-at-home wives estimated is mostly 47 mill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m depended on media fil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research.Key wordsLeft-at-home wives;Women;Agriculturalizing一、国内相关媒体报道的综述(一)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杜菊瑛家住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芦马岔村,丈夫长年在外搞装潢,家中有3个孩子和两位80多岁的老人。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背景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那些由于丈夫外出务工、走失或其他原因而在农村留守的妇女群体。
这一群体通常面临着生活贫困、教育匮乏、心理压力等多种问题,值得我们深入调查了解。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
我们在XX省的农村地区选择了10个留守妇女家庭进行深入了解。
调查结果
1.生活状况
–大部分留守妇女家庭生活贫困,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有些妇女在没有丈夫照顾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承担农活,生活压力巨大。
2.教育状况
–许多留守妇女由于家庭责任重,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孩子也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影响其未来发展。
3.心理健康
–许多留守妇女由于长期与家人分开,孤独感较重。
–缺乏心理辅导和支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建议
1.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力度,提供就业培训和金融扶持等帮助。
–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留守妇女的权益。
2.加强社会关爱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留守妇女群体,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援助。
–可建立志愿者团队,定期走访留守妇女,关注她们的生活状况。
结论
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她们面临着多种困难。
通过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应当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支持和关爱,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的农村社会。
以上为关于农村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1]国外学者如索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2]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3]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4](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5]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也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3篇)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3篇)调研报告1: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与生活情况分析一、调研目的和方法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各种原因,如务工、经商等在外地工作的农民妇女,他们的丈夫和子女通常留在农村家中。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情况,从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二、调研结果1. 家庭状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并不乐观。
调查发现,70%的留守妇女所处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农户。
由于男性主要收入来源的缺失,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很多留守妇女打工所得仅能维持家庭基本开支。
此外,约50%的被调查者的丈夫存在嗜赌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家庭收入困难。
2. 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关注的。
由于留守妇女在外地工作,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很多孩子缺乏亲情陪伴和言传身教的教育机会,导致他们在学业和性格发展上存在一定问题。
3. 心理健康问题: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孤独和精神上的空虚,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使得留守妇女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三、解决方案1. 完善家庭经济保障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收入水平,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鼓励留守妇女创业,并提供贴息贷款等金融支持,促进他们自主经济发展。
2. 建设留守妇女子女关爱中心:政府可以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留守妇女子女关爱中心,为他们的子女提供照料、教育和心理支持。
这将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素质和心理健康,并减少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
3. 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在农村地区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留守妇女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排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情况,我们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给予农村留守妇女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摘要】本文对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情况、发展空间和需求。
通过对留守妇女群体的关注和帮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更好地帮助留守妇女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挑战,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 生活现状, 研究, 重要性, 目的, 意义, 困境, 挑战,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发展空间, 需求, 关注, 帮助, 政府措施, 社会措施, 研究方向, 未来意义.1. 引言1.1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的妇女群体。
这一群体在中国农村地区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其生活现状备受关注。
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有助于揭示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和家庭关系变化对妇女自身以及家庭整体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可以更好地了解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为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对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和帮助这一特殊群体,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了解留守妇女的实际生活状况,探讨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分析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研究社会支持对她们的影响。
通过对留守妇女群体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和帮助这一特殊群体,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对留守妇女群体的关注和帮助机制,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概况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照顾家庭、务农或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留守的妇女群体。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摘要】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为丈夫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留在农村的妇女。
她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感情空虚、精神孤独、经济贫困等。
主要现状问题包括缺乏家庭关爱、社交支持不足、缺乏经济来源等。
影响因素有家庭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不均衡等。
社会应加强关注与帮助,包括开展心理援助、提供技能培训等措施。
建议改善留守妇女现状,可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就业机会等。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呼吁社会关注与行动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多方协作与努力,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困境,为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影响因素、社会关注、帮助措施、建议、重要性、呼吁、社会关注、行动。
1. 引言1.1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农村留守妇女是指那些因为照顾子女、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员而长期留在农村的妇女,他们的丈夫或子女通常在城市工作或求学。
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孤独、心理压力、经济困难等,这些问题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与困难。
留守现象的出现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城市与农村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家庭的经济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等。
对留守现象的研究和关注逐渐增加,但是留守妇女们的处境依然严峻。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应当给予留守妇女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加强社区支持和教育,都是可以帮助留守妇女渡过难关的措施。
政府、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和个人都应当共同努力,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让留守妇女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过上更好的生活。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妇女的定义农村留守妇女是指那些嫁到城市或外地工作的丈夫,孩子上学等原因,长时间留守在农村的女性。
她们通常独自面对家庭生活和农村经济的重担,承担着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
农村留守妇女居家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居家就业问题研究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
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居家就业创业,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当前推进农村留守妇女居家就业的实践探索(一)完善政策机制一是为留守妇女提供资金保障。
各地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留守妇女创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留守妇女在实现就业创业后,可以申请领取一次性就业创业补助。
二是为留守妇女创业提供担保。
通过采取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三是为留守妇女拓宽了就业渠道。
将留守妇女就业纳入了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统筹推进。
(二)妇联牵头社会参与一是转变妇女就业观念。
妇联组织依托妇女学校、女性公众号,开展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宣传、就业政策宣传等活动,引导留守妇女转变自卑观念。
二是以活动促就业。
妇联建立执委与留守妇女联系制度,帮助留守妇女摆脱思想束缚,树立主体意识。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形合力。
开展大型招聘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联合相关企业、银行开展妇女创业担保贷款,合力助推留守妇女创业就业。
(三)培训项目提升技能一是开发关爱服务留守妇女项目。
通过提供技能提升、关爱帮扶、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为不断加大推进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二是实施特色系列项目。
针对性地实施优质特色种养殖业,比如帮助贫困留守妇女发展菊花、黑山羊等产业,帮促实现持续增收。
三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
举办家居收纳整理、月嫂等各项技能培训,提升留守妇女的创收本领。
二、当前州农村留守妇女居家就业现状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妇女居家就业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就业意愿强,但真正就业的少在对“农村留守妇女是否有就业意愿”的调查中显示,有就业意愿的留守妇女共占56.86%,意愿一般的占24.51%,没有意愿的占15.69%,意愿不明确的占2.94%,她们大多希望就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升个人家庭地位、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妇女留守的决定因素 1、制度因素。 有学者认为, 建国后党和政府制订并实施了
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政策,为留 守妇女的产生提供了制度条件。 对农民工流动模式研究的学者 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 是造成留守妇女出现的制度原 因。 由于城市生存空间的限制、 人口的压力、 户籍制度的制约, 不允许农民举家迁入城市,制度 的距离转换成空间的距离。
斥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社会 生现象或农民工的伴生群体给 妇女应聘。李权庄镇大河头村妇
排斥系统的恶性再循环。 政府应 予关注。
代会依托青岛一家皮革公司,成
该制定相应的反社会排斥政策,
3、地区间比较研究不够。 新 功转移妇女劳动力 300 人,占全
从 政 策 层 面 上 消 除 对 农 村 女 性 闻 媒 体 的 报 道 和 相 关 研 究 文 章 村有劳动能力妇女的 60%,每人
术和政策研究的角度看,实证调 理解。
实惠”的工作方法,增强抵御市
查研究薄弱,缺乏调查数据资料
场风险能力。在妇女从业比较集
中的种植、养殖等行业成立专业
三模式 助农村女性抵御经济危机
技术合作协会, 推选妇代会主 任、 科技致富女能手担任会长, 吸收科技素质高的女农民为会
员,使协会成为服务带动农村妇
女致富的有效载体。 而女能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 妇联)
(责任编辑 周双双 doveshuang@yahoo.cn)
■文 摘
状况的改善明显不利。 有研究发 的有力支持,容易造成研究结论 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点,促进农
现,农业女性化是社会排斥的结 和对策建议过于笼统和表面化, 村妇女劳动力有序转移。各级服
果。 社会排斥是指社会资源分配 分析力度和说服力不足。
38
员, 帮助来访者克服心理障碍, 清除不良情绪,指导她们学会自 我心理调节,学会与家人有效沟 通,同时告诉她们在家里也要引 导家人调节心理。在信访接处的 实际工作中,有效的心理咨询非 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引导妇女保 持心理健康, 减少心理疾病;另 一方面,当来访者发生心理危机 时,我们还要学会用心理干预方 法,把妇女从人生的边缘拯救回 来,充当她们的“人生救助员”。
妇联的信访接处工作是个 “磨性子”的事情。当好“五员”只
是一些粗线条的要求,关键是在 “五员”的履职过程中,需要有责 任心、有爱心、有热心、有耐心, 同时又要细心。如果各级妇联的 信访接处人员能够坚持心为妇 女所想、情为妇女所系、难为妇 女而排、事为妇女而办,我们一 定能够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 好妇联组织的作用,为人间的和 谐美好作出妇联组织的贡献。
巾帼科技服务队提供后续的技 缓、维权理念单一三大瓶颈,提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妇联专职
术支持,形成了由农业专家—农 出了三大举措, 实现了维权工 维权干部力量薄弱的状况。 一
技人员—妇女科技骨干—妇女 作的创新与发展。
个组织—全市上下建立一个一
群众组成的科技链式服务。 如
一、扩大主体,实现维权队 以 贯 通 的 领 导 机 构 ; 三 个 网
三、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 留守妇女独自肩负着农业 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责 任, 生产和生活负担异常沉重。 安全感缺失, 心理负担沉重,由 于处于弱势地位,留守妇女合法 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调 查显示, 农村性侵害案件中有 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 根据 重庆法院网报道,近几年留守妇 女婚姻受到威胁案件不断攀升, 夫妻关系恶化。 四、留守妇女与农业女性化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出现了 农业女性化或者说女性农业化 现象,即大部分男性劳动力转移 到工业、 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女 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 女性化现象与农村留守妇女问 题密不可分,一种观点强调农业 女性化对妇女地位改善的积极 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业女 性化对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生存
2009·4
■文 摘
中 国 妇 运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研究综述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吕绍清
本文主要基于媒体报道资 料和相关研究文章对农村留守 妇女问题研究进行综述。
一、留守妇女的界定及群体 规模
1、界定。 留守妇女是指农村 地区丈夫长期 (通常是半年以 上)在城市务工就业,自己留守 家乡的已婚农村妇女群体。
联组织有为妇女维权服务的职 能;二是因为妇女对妇联组织的 信任;三是因为妇女对妇联组织 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许多妇 女到妇联后,向妇联干部倾诉心 声、渲泄情绪。有些情感隐私、心 理活动在家里不好说、对好友不 好说、对娘家人不好说,却愿意 向妇联的同志说。 2007 年,我市 妇联就接待了 5 名妇女来妇联 “倾诉”。 她们没有提出任何要 求,只是来“聊一聊”,放松放松。 因此妇联的接待人员更应该认 真倾听,当好来访者的心理咨询
2、 传统文化及社会性别因 素。 有学者认为,宏观层面的传 统社会性别规范通过家庭和劳 动力就业市场层面发挥影响,是 约束妇女流动的根源所在。留守 妇女的产生是“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性别分工中 “女主内”的 再扩展,原有的“男耕女织”的性 别分工模式随之转化为“男工女 耕”的新的性别分工模式。
3、个体因素。 留守妇女的教 育程度、年龄、非农技术职业培 训等因素,限制了她们向城市流 动而留守家乡。
山东省莱西市妇联
女大户的踊跃参加,也吸引了更
多妇女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协会
莱西市妇联推出三种引领
推出“金桥工程”,成立妇女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农村妇女致富模式,培养农村经
济发展领头雁,提升农村妇女对 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推 出 妇 女 “ 点 菜 ”、 妇 联 “ 掌
三大举措 破解维权工作三大瓶颈
勺”的菜单式科技服务,满足农
村妇女科技需求。 针对不同需 求, 每年培训妇女 1 万余人次,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致富女能手
辽宁省锦州市妇联 乔兴
8000 余人,90%以上的妇女掌握
锦州市妇联针对维权专职 动,制定了管理制度,即一个组
了 1—2 门实用技术。 通过组织 队伍人员稀缺、 社会化合作滞 织 、三 个 网 络 、四 项 议 事 制 度 ,
的社会排斥。
通常只重视对整体情况的描述 每年纯收入万元以上。 据统计,
五、留守妇女研究领域的问 和分析, 忽视了对不同地区、不 “金桥工程”实施以来,已转移妇
题
同 文 化 中 的 留 守 妇 女 作 比 较 研 女劳动力 1.3 万余人。
1、实证调查研究薄弱。 从学 究,容易造成对这个群体的片面
推出 “妇联+协会=妇女得
务点结合多种培训方式,有效提
的不公平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平
2、缺乏独立的研究视角。 一 高农村妇女岗位竞争力;加大与
等。 农业女性化容易导致农村务 些学者没有把留守妇女现象作 企业的沟通, 及时发布用工信
农女性自我排斥、经济排斥和社 为一个独立问题给予正面研究, 息;积极联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会地位排斥的产生以及性别排 而是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伴 门,举办企业用工洽谈会,组织
今,全市 800 多支服务队常年活 伍的极限拓展
络—层层建立家庭矛盾纠纷调
跃在田间地头,被妇女群众称为
通过广泛调研, 在全市开 解志愿者队伍网络、 矛盾纠纷
“科技 110”。
展了“巾帼调解员”队伍创建活 排查网络、信息交SE WO M EN'S M O VEM 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