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神话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古代神话传说与文化民俗

古代神话传说与文化民俗在古代的时代长河中,神话传说扮演了重要而神秘的角色。
无论是希腊的神话故事,还是中国的神话传说,这些古老的故事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民俗。
神话传说是人类用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和复杂现象的一种方式。
它们通常包含着各种神秘的现象和超自然的力量。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统治着众神,亚当和夏娃则是基督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
神话中的这些角色给人类的起源和存在注入了深刻的意义。
人们通过神话故事来理解自己的起源和神奇的世界,这也让他们对人类信仰和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此之外,神话传说也渗透到了当时的文化民俗中。
例如,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与神话相关的习俗。
中国人崇拜龙,认为龙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都会举行龙舟竞赛来纪念诗人屈原,并祈求平安和福运。
这个传统习俗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对神话中的龙的崇拜,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样,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传说中的俄耳甫斯以他的音乐才能和温柔的性格而闻名,并据说他的音乐能够改变自然界的力量。
因此,在古代的希腊戏剧中,音乐和舞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体现了人们对神话中存在的音乐力量的景仰。
古代神话传说与文化民俗之间的联系是相互补充的。
神话传说为文化民俗提供了根深蒂固的信仰基础,而文化民俗则延续和传承了神话传说的内涵。
这种联系使得古代神话传说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此外,神话传说的流传还受到口头和书面传承的影响。
在没有文字传播的时代,人们通过口头传说将神话传承给后代,使其成为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而随着文字的出现,神话传说也开始被记录下来,并更好地保留和传播。
人们开始用文字来描绘神话中的英雄和故事情节,这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综上所述,古代神话传说与文化民俗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神话传说不仅提供了对于世界起源和现象解释的想象,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民俗。
中国的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作用

中国的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这个文明的背后,也逐渐形成了许多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贴近人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在中国的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经常涉及到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些故事在客观上形成了一套道德准则。
这些道德准则通过现实生活与神话世界的对话,告诉人们有关诚信、勇气、仁爱等等的道德素养。
这些故事提醒了人们,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方式,什么是应该仁爱互助的,也告诉了人们,如果我们违背了道德规范,我们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后果,并鼓励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与行为。
二、填补人们的心理空虚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故事情节常常充满了神秘与奇妙,这种神秘和奇妙并不仅仅是一种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更是一种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填补。
在这些故事的世界里,人们能够感受到超越于现实的生命价值,感受到灵魂与生命之间的奥秘,人们能够在其中寻找解决自己生活疑惑的方式,因此,这些故事在心灵上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份满足感。
三、弥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在现代社会里,由于文化形态的不同,人们往往会对传统文化失去认知。
而中国的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髓,理解文化的历史起源,甚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
四、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的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往往源于人们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渗透着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理解。
因此,这些故事具有强烈的社会化意义。
传统文化形成的价值观念贯穿于人们的行为习惯中,也因此,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故事内容往往揭示了人们相互合作的方式,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
总之,中国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集体经验和智慧,这些故事不仅仅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发展意义。
神话传说与古代文学的创作及影响

神话传说与古代文学的创作及影响1. 引言神话传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口头和书面传承着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娱乐和情节编排的工具,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创作过程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神话传说如何在古代文学中发挥作用,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2. 神话传说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2.1 神话元素的融入神话传说中丰富多样的神灵、英雄和怪物等元素常常被融入到古代文学作品中。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克众神被塑造成具备人性化特点的角色,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作品中起到了重要角色扮演。
同时,各地区独有的民间传统也被纳入到古代文学中,比如中国古代成语、俚语等都源于神话传说。
2.2 神话故事的改编和重述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基于珍贵而精彩的神话故事进行改编和重述。
这些作品不仅增加了神话传说的影响力,同时也使得神话故事更深入人心。
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国古代《封神演义》等作品都是对神话故事进行了重新描绘和解读,既注重情节的发展,又赋予了文学创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神话传说对古代文学产生的影响3.1 影响文学表达方式神话传说中丰富多样的象征与隐喻启发了古代文学创作者们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通过借用神话元素,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揭示人类心灵世界和社会现象。
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层次的理解空间。
3.2 塑造文学人物形象许多古代文学中出现的英雄和反派形象常常来自于神话传说中具有神奇力量和非凡能力的角色。
这些人物形象被借用并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使得他们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塑造这些形象,古代文学能够更好地反映人类对于英雄、美好、邪恶等概念的认识。
3.3 影响文学主题与思想神话传说中蕴含着许多关乎生命、死亡、爱情、善恶等哲学性的主题,这些主题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入探讨。
例如,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创作了《俄狄浦斯王》等作品,探索了命运和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中国古诗词中,大量涉及到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的表达也源于神话传说。
神话中的神话文化与民俗

神话中的神话文化与民俗神话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叙述形式,它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而神话文化与民俗则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神话的起源与传播、神话故事与民间传统、神话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神话中的神话文化与民俗。
一、神话的起源与传播神话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命之谜的探索,它们是对人们所面对的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自身存在以及来世等问题的一种信念和解释。
神话通常以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魔、仙等角色为主要内容,通过叙述与描绘的方式将人们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来,从而传递出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神话的传播方式则通过口头传承、文字记载、绘画艺术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使得神话文化得以传承并影响后世。
二、神话故事与民间传统神话故事是神话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往往与民间传统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独特的民俗风情。
比如中国的《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话故事,如女娃娃、大禹治水等,这些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延伸到民俗习惯中。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人们常常会设立神坛、制作神像等活动,这些都是受到神话故事的影响。
同样,在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众神的故事也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影响了希腊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可以说,神话故事与民间传统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的整体。
三、神话文化的影响神话文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方面,还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
首先,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和神明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精神榜样,人们通过他们的事迹和品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神话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比如希腊神话中的美丽女神们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灵感之源,中国神话中的神仙们则被绘画和雕塑艺术广泛描绘。
再次,神话文化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节日庆典和习俗活动,比如中国的中秋节和希腊的奥运会等,这些都是受到神话文化的影响。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自古以来,神话传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基石。
神话传说不仅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超自然解释,更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人性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神话的来源、功能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神话传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代。
在人类尚未形成科学理论的阶段,神话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命起源的一种解释。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如风、火、山川、动物等,这些元素在神话中常常被人格化,赋予了人类形象和触手可及的特点。
比如,著名的女娲补天神话就是对自然灾害和人类起源的一种解释。
神话中的形象和故事无论有多么离奇,都能抓住人们的好奇心,满足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
其次,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神话不仅是人们对世界的解释,更是人们对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传承和塑造。
比如,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其勇敢、智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
神话中的成语、谚语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等。
通过神话的故事和形象,人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引导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追求。
此外,神话传说对中国文化的演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神话传说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改编,逐渐与历史、文学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比如,古代文人常常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如《白蛇传》、《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不仅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和趣味性,更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
神话传说也在传统节日、祭拜仪式等方面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如春节、清明节等,这些节日和仪式不仅滋养了人们的精神,更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替代和淡化。
人们更加倾向于用理性和科学的解释来认识世界,而非依据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解读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解读第一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起源 (1)1.1 神话传说的历史背景 (1)1.2 古代文明与神话的关联 (2)1.3 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内涵 (2)第二章:创世神话与人类起源 (3)2.1 盘古开天辟地 (3)2.2 女娲造人 (3)2.3 伏羲与女娲 (3)第三章:神话传说中的神祇与英雄 (3)3.1 黄帝与蚩尤 (3)3.2 神话中的其他英雄人物 (4)3.3 神祇的谱系与地位 (4)第四章:神话传说中的神话故事 (4)4.1 精卫填海 (4)4.2 夸父追日 (5)4.3 大禹治水 (5)第五章:神话传说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 (5)5.1 神话传说中的道德观念 (5)5.2 价值观的传承与影响 (5)5.3 神话传说中的善恶报应 (6)第六章:神话传说中的宗教信仰与祭祀 (6)6.1 古代宗教信仰的形成 (6)6.2 祭祀仪式与神话传说 (7)6.3 神话传说中的宗教寓意 (7)第七章:神话传说中的艺术表现与传承 (8)7.1 神话传说中的文学艺术 (8)7.2 神话传说中的绘画与雕塑 (8)7.3 神话传说中的音乐与舞蹈 (8)第八章:神话传说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9)8.1 神话传说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9)8.2 神话传说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9)8.3 神话传说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9)第一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起源1.1 神话传说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开始了对自然界的摸索与认知。
面对大自然的神奇与变幻,他们试图通过神话传说来解释世界,揭示生命的奥秘。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背景,既包括了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也包括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1.2 古代文明与神话的关联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神话传说紧密相连。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与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国古代史专题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国古代史专题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神话传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话传说是指虚构的、超自然的、传说性的故事或事件,它们的主题涵盖了人类的起源、自然现象、生命和死亡、是非罚赏等各个方面,成为特定文化中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流传广泛,许多故事成为了当时人们的共同记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往往以山、水、木、石、动物等自然生物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两个故事,它们被广泛地流传,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女娲补天的故事说的是,一天女娲发现天上的晶石破裂,天空不再完整,于是它用五彩的石头把天空补成了完整的圆盘。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天空的崇敬,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类智慧的过程。
而精卫填海的故事则说的是,精卫是一种神鸟,它为了平息东海怒涛,上天居住,不停地把海里的石头扔进大海,最终变成了一只小鸟。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类对于大自然威力的敬畏,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对于毅力和追求的推崇。
除了以上两个故事,中国古代还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如伏羲女娲、后羿射日、牛郎织女、白蛇传等,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神话传说常常与中国文化的道德和美学价值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价值的独特魅力。
例如“斩妖除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大主题,在故事中,英雄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斩服妖魔,这体现了中国人文化中的勇毅与正义,强调了助人为乐、爱护弱者的道德准则。
同时,在神话故事中,人和自然、动物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如《山海经》中收录了大量的山川地形、奇花异草、神兽异兽的记载,以及“神人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使我们回顾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发现其总是始终坚持“君子爱人、爱物、爱生命”的价值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中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历史渊源。
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与传说

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与传说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与传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传承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神话与传说的定义、起源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文化中神话与传说的重要性。
一、神话与传说的定义神话与传说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虚构故事体裁,用以解释世界的起源、人类的来历和自然现象的由来。
神话一般涉及到诸神、英雄和不可思议的事件,而传说则是关于历史人物、地理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故事。
神话和传说往往被人们视作真实故事,它们在古代文化中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神话与传说的起源神话与传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试图解释世界的种种奇观和不可思议的现象,创建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神话与传说的内容来源于人们的想象、体验、传承和创造,是古代人民智慧和思想的结晶。
在古代文化中,神话和传说被用作宣传道德、弘扬美德以及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
三、神话与传说的影响神话与传说在古代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对于社会、宗教、文化以及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神话和传说是古代社会的精神纽带,它们凝聚了人们的共同记忆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古代人们通过神话和传说来传承历史和文化,强调道德规范和社会的秩序。
2. 宗教影响神话与传说与宗教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中,很多传说和神话都与宗教仪式和信仰有关。
神话中的神祗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们通过祭祀来敬奉神明,以求保佑和祈福。
3. 文化影响神话和传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丰富了文化内涵,拓展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通过神话和传说,人们了解了古代社会的历史、风俗和生活方式,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
4. 艺术影响神话和传说对古代艺术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将神话和传说作为创作题材,表现出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神话和传说的故事情节、神明形象也成为了艺术作品中的经典元素。
综上所述,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与传说在社会、宗教、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 神话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神话是人类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与愿望表达,是早期人类的综合性的意识形态,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其中蕴涵着人类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乃至价值体系的起源。在现代人看来也许有些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族群历史、宗教观念乃至各类日常生活知识。这些早期的感知和认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不断在演变中传衍,从而给传承和运用这些神话的社会和文化打上或深或浅的印记,中国也是一样。
第一节神话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神话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的第一章即已指出,神话讲述的是超越人类的神祗、始祖、文化英雄和神圣动物的故事,在世界许多宗教信仰体系中,神话往往构成宗教信仰观念和教义的基础,神话中所讲述的那些创世的神祗、神圣动物和文化英雄也往往是宗教信仰中被崇拜的对象。中国的情形也是如此:神话以对最初起源的追溯阐明信仰观念和行为存在的理由,确立信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神话中叙述的主要角色和事件常常成为各民族民间信仰中神灵崇拜和祭祀仪式的基础。在河北省涉县,有一座供奉女娲的庙观群“娲皇宫”。庙宇依山而建,其最初的修建时间一说是在汉代,一说是在北齐。当地流传着不少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在山门的正、反面的四个角上,也镌刻着“断鳌立极”、“炼石补天”八个字,显示出当地的女娲信仰与女娲神话的密切联系。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到三月十八,是娲皇宫庙会,附近百姓以至晋东南、晋中、豫北、冀南等地的香客纷纷来这里进香“朝顶”。去娲皇宫朝顶是件神圣的事,“不干净的人”(指品德不好、作风不正派的人)被认为是没有资格去朝顶的。相传三月十五日是女娲娘娘的生日,十四日夜,庙群中子孙殿的大院里常常坐满了前来进香守夜的女性香客,“坐夜”显示了她们对女娲老奶奶的虔敬。第二天一早,人们纷纷抢烧第一炷香,以求女娲奶奶保佑一年顺利吉祥。当地还广泛流传着有关女娲灵验的各类信仰传说。例如,贞洁的小媳妇被人冤屈,到娲皇宫朝顶时跳入香火池却得到女娲老奶奶的神奇佑护,从而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一位将士被日寇追捕,结果女娲老奶奶降下大雾,成功地保护他脱离了险境……这类灵验传说产生于对女娲神力的虔诚信仰;而它们产生之后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又对当地的女娲信仰起着巩固和强化作用,为相关的信仰观念和行为,提供了鲜活的证据,为相关民间信仰的不断延续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的情形与此相似。例如,云南省永宁纳西族人将神话中讲述的洪水滔天后与人间仅存的男子曹德鲁若结婚的仙女紫红吉吉美当做人类始祖母,并在每年的十月举行祭祀活动;神话中的黑底干木女神,又被视为永宁地方的守护神,她主宰着本地的人口兴衰、庄稼丰歉、牲畜增减,人们对她的崇奉不仅在于口头上讲述她的神话,她的信仰还广泛深入到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婚姻形态、生活习俗以及心理状态之中。比如人们用女神也结交“阿注”(性伙伴)来作为自己盛行“暮合朝离”的“阿注婚”的理由,每年七月二十五日要举行一次祭祀黑底干木女神的活动。神话相传,女神曾经一度离开永宁,致使人们大受灾祸之苦;在请回女神之后,永宁才大地复苏、人畜兴旺,所以人们要定期祭祀女神。当地人还认为女神主管着当地妇女的生育和健美,所以在石洞里设有妇女秘密祈求生育的女神偶像。当地的女子还认为只要每天多看看女神山,自己就会长得更漂亮。所以,在永宁纳西族中,黑底干木的神话与相应的女神信仰、母系社会制度、“阿注”婚姻形态以及祭祀仪式等结合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中,神话中繁衍了人类,并教会人类种植的天女木姐珠(或木姐)与人间的男子冉必娃(有异文称斗安珠等,由猴子或猴毛人变成)也被敬奉为羌人的始祖。茂汶地区流传着这样的神话:天神的小女儿木姐珠与人间的猴毛人斗安珠相遇并产生了爱情。斗安珠到天界向天神求婚,并顺利通过了天神出的砍树、烧山、播种、找菜子等各种难题的考验,最后与木姐珠成亲并一道返回大地。他们“教羌人学会种庄稼”,“子孙繁衍大发展”。在羌族人中,一谈起木姐珠,人们就会说“那是我们羌人的祖先”。每年阴历的十月初一,是欢庆农业丰收的节日,这天,“羌族人民以一个或数个村寨为单位,进行庆祝活动,祭祀祖先,祷告天神”。届时,巫师要吟唱包括《木姐珠》在内的《喜庆歌》。②在东北的鄂温克族中,长期流传着天神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和生灵万物的神话,这一神话“在过去和今天通过不同的传承方式、传承手段影响着鄂温克族的信仰观念和生活方式”,“是鄂温克族心灵深处信仰观念的合理想象,并且在世代传承中以一种神圣而顽强的意识根深蒂固地渗透在鄂温克人的内心世界”,祭敖包仪式是这一神话的“转型”性体现。在牧业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每年的六七月,各单位、各家庭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祭敖包活动,以表达对天神的虔诚信仰与膜拜。敖包是在一个向阳临水的山坡上用石头堆积的一个山包,石头中间要插上柳树枝,树枝上拴有红、黄、蓝、绿、白等彩色绸布条。祭祀时主持者要拿着白酒,带领大家朝着向阳的地方围着敖包转三圈,行走时祭祀者首先向天神敬酒,然后不断向敖包洒酒,并说些“天神保佑我们人畜平安”等祈祷语。转完三圈,人们要静静地站在或跪在敖包前,敬拜天神,祈求天神保佑自己及家人健康、牛羊满圈。有研究者认为,当代鄂温克族天神信仰的种种仪式是其天神神话在民间信仰世界里的活态呈现,对鄂温克族的精神生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神话在信仰的阐明、确立和维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称神话为信仰的“社会宪章”。
第二节神话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感知体系,千百年来,神话在其创作者、记录者和讲述者等中间不断传承和演变,既为不同的人们所形塑,也反过来塑造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为他们的行为提供证据和理由,也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意义、范型以及别样的趣味与风情。一句话,神话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即“过日子”的通常过程与状态。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春节时贴门神的节日习俗。门主出入,对家庭的安宁与顺利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古时家庭祭祀,门为“五祀” (门、户、中溜、灶、井)之首。贴门神习俗原本具有很强的信仰色彩,人们相信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歌剧《白毛女》里喜儿唱的“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就是对门神功能的最好说明。以后这一习俗的信仰功能逐渐弱化,装饰娱乐的功能则日益加强,如今对许多人而言,贴门神已经与贴春联、贴“福”字等一样,成为既表达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又传达欢乐喜庆的年节气氛的象征符号了。至于这一习俗的最初来源,则与神话有关。汉代王充的《论衡·订鬼》篇曾引《山海经》佚文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贴门神的风俗即受到上述神话的影响,神荼、郁垒便是最早的门神之一。据《月令广义·正月令》记载:“黄帝之时,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于桃树下。令人画其像于桃板,列于门户,书其名于下”,岁暮时“画荼(神荼)、垒(郁垒)并悬索于门户,以御凶也”,说的是以前人们每逢过年时,用桃木梗刻成两人形象立在门旁,也有的把公鸡毛和苇索编在一起,用以守门镇宅。后来就用两块桃木板,写上两位神祗的名字,这就是“桃符”的来源。再往后,用纸画两个人,贴在门旁,就成了门神了。《类说》卷六引《荆楚岁时记》云:“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引《皇朝岁时杂记》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大年初一太阳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换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的就是辞旧迎新时更换桃符的情形。以后,门神的来源逐渐增多,形象也愈加多样,如今,在各地的门神画像销售点,常见的是秦叔宝、尉迟敬德、钟馗、赵公明、燃灯道人等,古老的门神神荼、郁垒的身影已经比较少见了。 在饮食习俗中,人们对待一些食物的态度以及食用方式也与神话及相关信仰直接相关。在广西的隆林和贵州的遵义、仁怀、平坝、安顺等地的仡佬族人中,都流传着“狗从天上带来谷种”的神话。因此,长期以来,好些地区的仡佬族人都不卖狗,不吃狗肉,在旧历七月的“吃新节”和腊月的除夕,人们都要先喂狗,在喂狗的饭里,还要搁上几片肉,以表示对狗的优待。在金秀县大瑶山的盘瑶中,不仅世代传承着犬祖盘瓠的神话,而且将盘瓠视为祖先,尊称为“盘王”(参见第四章第五节)。家中凡有人畜不安的事情发生,他们就要祭祀始祖盘王,称为“还盘王愿”、“做盘王”或“跳盘王”。由于盘瑶把盘瓠当做始祖以及保护神来崇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盘瑶是不能亵渎狗、冒犯狗的。长期以来,毗邻而居的茶山瑶人、壮族和汉族,都把狗肉视为美味,而盘瑶却忌食狗肉。三江、百色一带的盘瑶如果误吃了狗肉,就要杀一头猪,用猪血淋身,用猪肉祭祀盘王才算了事。在广西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至今仍有不少瑶族人不吃狗肉,认为吃了狗肉会遭雷公劈或者做事会犯凶。其他一些地区的土家族、畲族等受到犬祖神话的影响,在饮食习俗中也忌食狗肉。不过,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忌食狗肉的习俗在一些地方逐渐被打破。在大瑶山的盘瑶中,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除老年人外,中青年人已经开始毫无顾忌地吃起狗肉来了。 在盘瑶中,以前还有忌食冬瓜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的形成与洪水后兄妹始祖再殖人类的神话有关。相传伏羲兄妹在大洪水后钻进瓜里逃生,后来兄妹结为夫妻,生下一个冬瓜。两人一气之下,把冬瓜砍碎,丢了出去,撒到山上的成了盘瑶,撒在平地的成了汉族,剩下的一点丢到屋后,变成了坳瑶。由于兄妹始祖是在瓜里逃生,而且盘瑶是从冬瓜里产生的,因此盘瑶忌食冬瓜。当然,这一习俗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瑶山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一习俗已经被破除,中青年人已经不顾忌地吃冬瓜了。 第三节神话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作为人类最初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但它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天然的、紧密的联系——神话具有不自觉的艺术性,神话思维和神话的叙述语言都具有隐喻性和形象性,使得神话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国文学史上,神话不仅为文学艺术创作直接提供了形象化和隐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