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对外贸易

合集下载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对外贸易,允许商品贸易。

明清两朝,政府鼓励私营商船参
与商业活动,扩大海外贸易,开拓新市场,增加国家收入。

2、政策偏重对外贸易。

明清两朝,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政府出
台了相关政策,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政策支持。

3、设置商业银行以贷款方式支持。

明清两朝,政府建立了特定的商
业银行,以贷款的形式支持民间商人参与海外贸易。

4、建立交易市场和关税体系,对外贸易管理有序。

明清两朝,政府
采取市场法、关税法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税制政策,对外贸易加以
有序管理。

总之,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加强了对外开放,扩大了海外贸易,调整了税收政策,实施了有序的管理,为当时的海外贸易开拓了新的道路,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与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与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与海外贸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在科技发展和海外贸易方面。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与海外贸易。

一、科技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在针织织造、制瓷、铁制武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其中,制瓷是明清时期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青花瓷等多种瓷器,并掌握了如何制作高质量的瓷器的技术。

这些制瓷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步全球的。

同时,明清时期的武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中国人钟情于各种武器和枪炮,研究出了许多新型武器,包括霹雳炮、三铳炮和火枪等。

这些武器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具有了更强的军事实力和优势,同时在对外贸易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海外贸易明清时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时期,也是中国海外贸易的辉煌时期。

在单一的航海技术和码头设施等条件下,中国的海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等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规模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是丝绸、茶叶和瓷器。

中国的出口商品走向了世界各地,与东南亚国家、欧洲国家、日本和朝鲜等国家的贸易逐渐增多。

三、科技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对于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科技发展不断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在当时,中国独具特色的制瓷技术和武器技术受到外国商人的青睐,这也让中国的贸易更加繁荣。

同时,随着中国海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先进的航海技术也开始被引进到中国,这对于中国海外贸易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海外贸易技术也不断推进,这促进了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这些成就也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的宝贵财富。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中心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船只来往交易。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中国在明清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

明代初期,由于受到蒙元帝国灭亡的影响,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分裂的局面。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国家经济,开始实行对外贸易政策。

他通过修筑沿海防线和设立海关,有效地控制了海上贸易,并利用外国商人的船只来发展国际贸易。

明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外贸城市,如广州、福州和苏州等,这些城市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和官僚主义的滋长,贸易政策开始发生变化。

1533年,明世宗颁布了《海禁令》,禁止中国平民船只远洋贸易,只允许官方海禁贸易。

这个政策极大地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不平衡。

这种海禁政策在明朝末年更加严格,明朝结束时中国对外贸易几乎停滞不前。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海禁政策,但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康雍乾时期,清朝实行了自由海禁政策,即允许外国商人通过指定港口进行贸易,但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清朝还设立了商行,以便监管对外贸易,并通过行会制度来控制和管理外国商人。

这种政策有利于中国海外贸易的繁荣,特别是在广东、福建和江苏等沿海地区。

然而,清朝对外贸易的政策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不平等。

例如,清朝只允许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而禁止与东南亚国家和日本进行贸易,这限制了中国贸易的多样性和广度。

此外,清朝过于依赖西方贸易,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贸易上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

尽管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也对中国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海禁政策推动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国内制造业的繁荣,促进了农民生产和城市工业的互动。

同时,中国通过对外贸易接触到了洋务技术和新的文化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商业与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商业与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商业与海外贸易明清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开放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商业集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贸易城市如江南苏州、福建泉州和广东广州等地也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中心。

同时,中国也开始积极参与到海外贸易中,并将许多中国商品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文将从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商业和海外贸易。

一、商业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这个时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成长期,许多城市集市的建设也为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明清时期兴起的多元化经营,商业活动的单一性逐渐消失,开始形成了商业帝国,商人也开始走向世界。

在商业发展中,皇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明清时期的皇帝们采取许多积极的经济政策,如推行海禁政策,促进内地市场繁荣;实行赋役制度,纳税人多了,可为拓展中国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提倡工商业,对于商人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在这种推动下,商业繁荣度不断提高。

二、海外贸易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开始起于明代的郑和航海,由于各种种种原因,海外贸易一度受到一些限制。

但是,明朝摆脱蒙古藩镇的时候,因为大量贵金属流出,当时政府规定只能以东南亚为唯一贸易伙伴。

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国家成为了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伙伴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贸易的伙伴也开始增多,比如日本、荷兰和英国等国家。

在海外贸易中,中国作为重要的贸易宝库,向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优良商品,如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贸易中的一个重要伙伴,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总之,明清时期的商业与海外贸易是中国商业史上的辉煌时期,中国商人在这个时期里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不仅扩大了中国市场经济,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商品的魅力。

虽然有些阻力和波折,但是由于得到了当时朝廷、商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中国商业和海外贸易得到了蓬勃的生长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研究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研究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海外贸易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上貿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外贸易的范围和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海外贸易历史对于当今的中国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会从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的背景、特点和贸易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的背景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繁荣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期燕京(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南方的杭州、福州、广州则成为了中国的商业中心。

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帝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国内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海上贸易也一直非常繁荣。

从唐朝开始,海上贸易就成为了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由于在宋朝时期南方一度被北方少数民族统治,海上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中国的海外贸易再次蓬勃发展起来。

二、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有几个特点:1、贸易开放程度大。

从明朝开始,朝廷便开始推行海禁政策,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实际上,中国政府会对某些国家和地区开放特许贸易,比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曾获得了特许贸易权。

2、商品贸易多元化。

明清时期中国开始从单一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出口开始转型,开始向海外出口各种不同的商品,包括金银、珠宝、香料、药材等等。

这也反映了中国本身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

3、商人角色的提升。

在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传统的封建经济的代表们土地贵族和高官显贵也开始转向开展商业贸易。

在海外贸易中大量出现全职商人,他们有更为自主的贸易和运作方式,贸易更为灵活。

三、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的贸易方式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存在着多种贸易方式。

其中比较常见的贸易方式有:1、以雇船为主的贸易方式。

雇船贸易是明清时期的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借助雇佣的船只来进行贸易活动。

在这种形式的贸易中,一些商人会组成商会,共同出资租赁船只,进行长途海上贸易。

明清时期广东与中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

明清时期广东与中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

明清时期广东与中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明清时期,广东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商业实力,使之成为连接中国内地和东南亚、日本、朝鲜以及欧美国家的商业枢纽。

广东省同时也是中外贸易的发祥地之一,从明代开始到清朝末期,广东与中外贸易经历了许多变迁与发展。

一、明代广东与中外贸易的兴盛明朝时期,广东商业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主要的因素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环境。

明代广东省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方起点,其港口众多、河流湖泊纵横、交通便利,逐渐形成了一个连接中国内地和国际市场的商业网络。

在海外贸易方面,广东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门户之一。

16世纪初,日本将关仔屿(今香港)作为对外贸易口岸,随后广州的商人也开始前往日本进行贸易。

此外,荷兰、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商船也纷纷来到广州。

中外贸易的繁荣对于广东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广东商人经常前往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进行贸易,从而带回了许多稀有的珍贵商品。

与此同时,广东也通过出口纺织品、茶叶、瓷器等商品,使得当时的广东商品出口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二、清代广东与中外贸易的发展变革清代是广东商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清初,广东与中外贸易的繁荣依然持续,但在乾隆年间,由于政府禁止私人海外贸易,使得广州作为中国对外门户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影响。

因此,广州的商人将主要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如香山、新会等地。

清朝中后期,由于礼仪之战、鸦片战争等外国入侵事件,导致中国经济遭受苦难。

此时,广东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进行贸易,进口了大量的煤炭、铁器等制品,同时出口了大量的丝绸、木材、瓷器等商品。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广东逐渐恢复其在中外贸易中的地位,这一时期广东政府在对外贸易上的开放政策给了广东商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近代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发展,向广东商人揭示了新的商业路径。

三、结语明清时期是广东商业的鼎盛时期,广东在中外贸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格局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格局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格局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丝绸生产大国,而丝绸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产量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得以远销至南亚、东南亚乃至阿拉伯、非洲等地,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宝贵商品。

与此同时,中国还从南亚、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珍宝等商品,丰富了国内市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二、海外贸易港口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要通过广州、福建沿海城市进行。

这些城市成为了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交流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窗口。

在这些贸易港口,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进行密切的贸易往来,许多外国商人还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商号,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网络。

这些商人不仅带来了外国商品,还带来了外国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三、新兴市场的出现明清时期,中国不仅在传统的亚洲市场中进行贸易,还开始在欧洲、美洲等地寻找新的商机。

随着哥伦布的航海和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等欧洲贸易城市的兴起,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逐渐扩大。

在远洋贸易中,中国海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贸易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贸易平衡与金银流入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经常出现了巨大的顺差,这导致大量的金银流入中国。

当时的欧洲国家急于寻找商品来平衡贸易逆差,而中国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中国在贸易中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如只允许外国与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的居住和活动等。

这使得中国能够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从而吸引了大量的金银流入。

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贸易富国。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条与世界互通有无的大国,对外贸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涵盖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包括明清时期的“海禁”、清朝时期的“通商口岸”、民国时期的“种票调节”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自由贸易。

“海禁”时期(1368-1842年)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对海外贸易的“海禁”政策。

自明代初年开始,中国明文规定中国商人禁止通过海路进行贸易,并设立了“海禁”制度。

这个制度对货物以及商人的进出口全面禁止。

即使有些私人出海,还是会受到海盗的威胁,难以成功运输物品。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重大的限制,尤其是清朝后期,中国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通商口岸”时期(1842-1911年)随着英国的侵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不得不向英国开放贸易口岸。

这样,在中国的一些港口城市,英国人开始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开展其商业活动。

即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使中国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对外贸易,这种制度开始生成“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形式,例如天津、上海、南京和汉口等城市,这些城市在这个时期都建立了自己的对外贸易口岸。

虽然比起其他国家,中国的贸易是有限的,但是还是开展了一定的贸易业务。

“种票调节”时期(1911-1949年)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非常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的限制,贸易政策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1917年,清朝末期《税则》禁止了对货币的发行和稳定性的维护,使得货币不稳定、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现象愈演愈烈。

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开展一项名为“种票调节”的政策,以稳定货币价格和促进贸易。

该政策是根据外汇调配和国内外贸易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种新的货币体系,以便于在外国和内地之间进行贸易。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贸易开始在国内取得了更加稳定的市场,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明清之际为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对外关系上出现了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使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中方以守,西方为攻,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朝贡贸易”概况,明朝民间贸易的基本情况,“太平洋丝绸之路”、清朝从海禁到闭关的政策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利用地图,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明清之际从海禁走向闭关的经济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理解在历史发展的大潮到来之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则会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反之,违背时代发展趋势,退缩性的保守、闭关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 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理解这种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 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原因、影响,如何全面分析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朝贡贸易”(明朝) (1)在这之前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的前4课,了解了明清两朝大一统王朝的主要特征: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精品文档

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同样,在对外关系上也呈现出大一统的特点——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由此导入新课。 (2)讲清“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首先,“朝贡贸易”是明朝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其次,外国贡使是以朝贡的形式将贡品献于朝廷,而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再者,外国贡使同时可附带商品货物至京师或市舶司所在地,在指定的地点开市数日与明朝百姓(官方监督)交易;最后,朝廷对各国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有具体、不同的规定。 (3)组织学生分析“朝贡贸易”的实质。联系 “练习与测评”1,针对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的特征来看“朝贡贸易”的实质;结合课文中的小字,通过阅读对“名家史论”中的“……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所反映的以政治为主要目的来理解“朝贡贸易”的实质。 (4)组织学生归纳“朝贡贸易”的后果。一是由于“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二是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三是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民间海外贸易(明朝) (1)海禁。了解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为什么在开国初期即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主要是政权始建,为稳固其统治的需要;再者是为了对付沿海居民的海外走私。知晓明朝的海禁所造成的后果:错失了宋元以来,尤其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造成了沿海居民将移民、开发海岛作为谋生的手段;酿成了东南沿海严重的武装走私、乃至“倭患”,致使当地的民生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摧残。 (2)开禁。原因:“朝贡贸易”的萎缩和“倭患”的灾难。基本概况:福建的月港成为民间从事海外贸易的出洋口和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将丝织品、瓷器、蔗糖等输出海外,东至日本、西达欧洲、遍历东南亚24国。广州、宁波作为外商的商品输入口岸,进口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开禁促进东南地区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与发展。 (3)海外贸易的变化 海外贸易的变化,从明朝和西欧两个角度来理解。明朝是收缩,西欧是东进,其结果是明朝从海禁到开禁,虽说是一种“清醒”,但已丧失海外贸易的良机。因为,新航路的开辟,欧商纷至沓来,导致了葡萄牙将中国的澳门作为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西班牙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市场被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组织学生联系“读图学史”,比较唐朝的丝绸之路、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朝时期欧洲人建立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理解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精品文档

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建议:联系前面课文,观察路线走向、指出贸易主导方、分析变化特征。如,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从海禁到闭关(清朝) (1)清朝的对外贸易呈现:海禁——开禁——闭关的趋势。 海禁。清初是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比较明初的海禁,得出明清海禁的实质:明朝海禁主要是对付沿海居民的海外走私,而清初的海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抗清,都有加强沿海统治的目的。其中既有害怕沿海居民与外国人来往会“滋扰生事”的因素,又有自给自足经济支撑的因素。 开禁。康熙中期,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开放四口(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允许外商前来贸易。活跃了地区经济、增加了政府税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闭关。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康熙晚期加以收缩,乾隆下令闭关,仅以“广东十三行”为外商的特许行商进行贸易。结合“文献选读”中乾隆的“谕旨”以及“知识链接”中的内容,加深理解清朝统治者对当时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无所知。英国已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已经失去世界的领先地位,乾隆却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加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防范自卫的需要,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2)比较明清时期国内与世界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后果。结合“练习与测评”2,建议联系课文,阅读文献,纵观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加以综合分析: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进入到古代社会的停滞和衰弱阶段,世界尤其是欧洲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方以守,西方为攻,由此在对外贸易上出现了明初的朝贡体制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得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西方却开辟了不同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内因是中国社会的专制皇权的加强,自然经济的顽固,思想文化的压抑,对外交往的收缩。外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科技的进展,及对外殖民的扩张。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并进而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比较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开展对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海外贸易 “闭关自守”的评价。 依据“探索与争鸣”从明朝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真的是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吗?试将这一阶段的海外贸易,分成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个方面,收集资料并加以讨论来展开。 建议:搜集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基本概况资料,组织小组讨论。要求能引用材料论证精品文档

观点,并进行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完成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 (二)知识结构图示

官方:朝贡贸易(贡品数倍补偿,附带货物指定交易) 明朝 民间:海禁——开禁 (移民走私)(福建月港出港广州宁波进港)

官方:海禁——设立四海关——广东十三行 清初 民间:海禁——开禁——闭关

葡萄牙-中国澳门(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 西班牙-菲律宾马尼拉(开辟太平洋丝绸之路) 三、栏目和习题分析 1. 名家史论 明成祖的“商税是国家用来抑商逐商的,而不是为了获利。现在有夷人慕义远来,我们却去侵害他们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说,但却大大有损于我朝的形象。”这番话确实是印证了“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明朝的朝贡制度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2. 读图学史 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3. 文献选读 “大皇帝君临万国,恩波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反映了清统治者对当时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无所知,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而 “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洋货物以通有无。”又反映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闭塞观念。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4. 知识链接 英国礼品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航海的仪器,中国礼品是传统的丝织工艺品。差距:英国已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反映出向外扩张的目的。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已经失去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丧失

西欧垄断

明清海外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