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新解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德之损余补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7 德之损余补缺

风萧萧

上回说道,老聃为弟子关尹讲解柔上而强下的天地之道,意在使其进一步明白持柔守弱的重要性。不料关尹子听罢老师所言,却喟然长叹一声,说道,老师所言,固是正理,但放眼天下,纵观古今,无不是贫者愈贫、弱者愈弱,富贵的役使贫贱的,强大的欺压弱小的,如此而言,恐怕天道也不能尽信吧。

老聃看了看关尹子,摇了摇头,说道,只可怜你学道日久,却还是深陷于世道人心之中,难以自拨。你之所言,只是俗世之人道而已,岂是天道。天道纵然昭昭,你却全然不见不识。

闻听之下,关尹子心头凛然一惊,知道自己在天道人心之中芒然自失,于是赶忙正襟危坐,俯身拱手说道,老师原谅,弟子恍惚了,还请老师为弟子讲一讲这天道和人道的区别。

老聃说道,天道自然,无意为之而任万物自成,品物流形,与时偕行。盈满的月亮总会走向亏缺,亏缺的月亮还会走向盈满。正午的太阳总会走向没落,没落的日光还会冉冉升起。天道的运行,从来不拘大小有无,不执好恶偏私。犹如射手张弓,不拘定法,视彀之高下而定弓之抑举,视彀之远近而定力之大小。过高则抑而下之,过低则举而上之,力有余则减而损之,力不足则加而补之。然后随机而发,何患不中。这,就是天道运行的纲纪:损有余而补不足。

正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为师所言柔弱者处上而强大者处下,正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运行法则的具体体现罢了。

而反观我们没落的人类,做事情却恰恰与天道背逆,人们从来不知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法则,一味的损人之不足以奉己之有余。越是有余的,越要占有更多,好让自己永远的丰足有余,越是不足的,越得不到补助,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就如同一个拙劣的弓手射箭,本已将弓举的过高,却还是一味的向上抬弓,只怕射的再高也不能中的;本已将弓拉的过满,却还是一味的用力拉弦,只怕最终不是弦断便是弓折。

此正谓,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放眼当今天下列国,不正是如此吗?大国只嫌地不够广民不够众,于是四处用兵肆意扩张,小国本就地狭民少,却不得不任人宰割朝不保夕。富贵者良田万倾尤嫌不足,贫穷者田产卖尽无以果腹。天下之所以战乱不息、纷争不断,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殊不知,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都只是人世间一时的得失,根本不是天地万物之常道正道。须知人道天道,本是一道。人道若能无私寡欲,体任自然,便是入了

天道,便是天人合一,必可得以长久;人道若是偏私多欲,欲望壅塞,便是入了邪径,便是人悖天道,必不可得长久。柔弱者必不会久居其下,强大者也必不会久处其上;有余者必不会永远丰盈多余,不足者也必不会永远短缺亏欠。强大者而有余者能否持盈保泰的关键,就看他依循的,是那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世之道,还是依循那损有余以奉不足的天地之道。

我们此前曾经说过“四反”微明之道,上天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如果一味求张、求强、求兴、求予,最终必然会触动天网生杀之机,为天道所“斫”,翕之、弱之、废之、取之,这正是天道损其所余,以奉天下万民之不足。

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天道者,方能够洞察天人之道的玄妙,深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天道运作法则,知道顺承天道、自损其余的玄妙,正如我们之前所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仁弃义”,去“惊宠辱患得失”之心、去“甚奢太”之念、去“五色五味五音”之欲、去“三自”之心、去“欲作”之心、去“甚爱、多藏”。。。。。。这些圣智仁义之学、患得失惊宠辱之心、声色货利之欲、自是自见自伐之心,对于有道之圣人而言,这些统统都是多余之物,都需要每日里反观内视,一点点减损,直至内心空明,通达无疵,欲作妄为之心方才止息不起,取而代之的,却是自知自胜、知足知止、清静无为之心,如此方算真正复归于自然道朴。与大道合为一体,任万事随顺自然之变而不妄加干涉,任万物顺其天成而不妄加割制。资生之物既有所余,就绝不会囤积居奇,反而会顺承天道,自主减损所余的财货,拿出来补助天下嗷嗷待哺的贫贱百姓。如此,天下也就没有不可成就之物,没有不可作为之事了。

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天道者,方能够洞察天人之道的玄妙,深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天道运作法则,知道自损其余的玄妙,正如我们之前所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仁弃义”,去“惊宠辱患得失”之心、去“甚奢太”之念、去“五色五味五音”之欲、去“三自”之心、去“欲作”之心、去“甚爱、多藏”。。。。。。这些圣智仁义之学、患得失惊宠辱之心、声色货利之欲、自是自见自伐之心,对于有道之圣人而言,这些统统都是多余之物,都需要每日里反观内视,一点点减损,直至内心空明,通达无疵,欲作妄为之心方才止息不起,取而代之的,却是自知自胜、知足知止、清静无为之心,如此方算真正复归于自然道朴。与大道合为一体,任万事随顺自然之变而不妄加干涉,任万物顺其天成而不妄加割制。资生之物既有所余,就绝不会囤积居奇,反而会顺承天道,自主减损所余的财货,拿出来补助天下嗷嗷待哺的贫贱百姓。如此,天下也就没有不可成就之物,没有不可作为之事了。

正所谓,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关尹子听到这里,说道,自损其所余,以奉天下之不足,这样的所谓得道者,在学生看来,大多是沽名钓誉,以博取圣贤之名罢了。

老聃呵呵一笑,说道,你所言倒也不错。

此所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但真正得道的圣人,“损己之余以奉人之不足”,虽说是为者自为,也只是观天之道,顺天之行,以定人道而已,以免使自己坠入一味“损人不足以奉己有余”的邪道。因此,他们虽然这样做了,也绝不会恃其所为,标榜仁政德政;如果百姓因此而有所富足,国家因此而得以安定,也不会逼着百姓为自己歌功颂德,让老百姓把自己奉若神明。这是因为,他们损余补缺的行为,只是顺承天道的无心之为,并没有向天下百姓彰显自身圣贤的主观意愿。

此正谓,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然而,正如我们此前所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虽然他不欲自见其贤于世人的面前,天下人却无不视之为圣贤。否则,若其有私,虽成其私,也“莫之能守”,所谓的圣贤之名,只不过昙花一现罢了。

附:《道德经》原文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七言注解(七十七)

德之损余补缺

天地之道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

天道有损亦有补,损其有余补不足。

人世之道则不然,损其不足奉有余。

孰能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能为之。

是以圣人为不恃,功成不处不见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