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中国石油大学

合集下载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维普资讯

20 06年 5月
块 油 气 田 1 U T B O K O L& G SFE D 7 L —L C I A A I L
第l 3卷第 3期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老油 田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意义 木
谷 团 祝永军 闵忠顺 陈淑凤
1 红 星 地 区 概 况
红星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黄金带油 田 的南端 , 南与驾掌寺次级洼陷相邻。构造形态为 被断层切割而复杂化 的背斜构造。该区共有 3套 含油层系( 古近系沙三 段 、 沙一段 和东营组 ) 其 , 中沙一段为主力含油层。该段储集层为扇三角洲 前缘亚相的中 一细砂 岩, 沉积相可以进一步划分 为水下分流河道 、 分流河道间 、 口沙坝 、 河 前缘席
状砂 、 远沙 坝 等几 种 微 相 。油 藏 属 于 薄互 层 状 油
问题…。解决这一 问题 的关键技 术之一 就是开 展 以重建地质模 型为核心 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老区是油 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 随着油 田开发历程 的延续 , 地下 流体分布状态在空间域 和时间域上不断发生变化 ,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 开 展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 建立反 映现阶段 的精细地 质模型 , 制定切实可行的挖潜调整方案, 是实现老
维普资讯
第1 3卷第 3 期

团等 .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 老油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妇
20 0 6年 5 月
程度 65 , 采 出程度 1.% , .% 气 6 1 是辽 河 油 田典 型 的低 速低 效益 开发 区块 。
分层的错误, 为深入剖析油气藏 , 落实潜力提供 了 直观的依据。
构造 、 沉积微相研究为主线综合预测剩余油分布 的精细油藏描述 方法 。大港油 田在复 杂断块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二、沉积相分析 (一)相标志研究 1.岩性标志 (1)颜色:指示古环境水介质氧化还原程度。 (2)岩石类型 (3)自生矿物 (4)颗粒结构:粒度参数、颗粒形态和圆度、颗粒 定向、支撑结构、颗粒表面特征等
(5)沉积构造
(6)测井相标志: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地 层倾角测井等
3.成岩定向组构的形成 (1)压实定向 (2)压溶定向 (3)重结晶定向 4.胶结物类型
二氧化硅、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佛石类矿 物、其它自生矿物
粒间高岭石 38—8井 2589.60m 2000 扫描电镜
孔隙中充填晶粒状铁白云石 1—9井2636.05m 50 铸体片
单偏光
颗粒V字型压裂 38—N9井 2599.51m ×100 铸体片 单偏光
(二)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1.成岩作用特征 (1)压实作用: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作用 (2)胶结作用:标志、成分(纤维状文石、高镁方 解石、低镁方解石、各种白云石等)、类型等。 (3)溶蚀作用:溶孔、溶洞、溶缝、铸模孔等 (4)白云岩化作用 (5)去白云化作用:方解石具有白云石菱面假象等。 (6)重结晶作用
2.压力评价方法 (1)录井方法:岩屑观察与密度测量方法;利用综 合录井仪解释地层压力。 (2)地球物理测井方法预测地层压力:电阻率方法、 声波测井方法、联合电阻法。 (3)试油测试方法:一是直接取初关井压力恢复值 作为地层最高压力;二是当初关井压力由于各种原 因没测时,可以根据压力恢复曲线计算得到原始地 层压力。
六、储层储集空间与物性评价 (一)评价内容 1.岩样表面的孔隙特征 以“多孔表面”、“致密表面”和“平滑表面”等文 字表达 (1)多孔表面:样品手感粗糙,肉眼可见明显的碎 屑颗粒和孔隙,通常是指那些分选好、胶结物较少的 中、细砂岩。 (2)致密表面:样品表面用肉眼较难分清碎屑颗粒 和孔隙,手感致密,通常是指胶结程度较强的粉砂级 以上砂岩。

储层基本性质

储层基本性质
层岩石的储集空间中,油、气、水饱和度的分布亦 将随之变化,即含油、含气饱和度逐渐降低、含水 饱度逐渐升高。此时测得的含油饱和度称为目前含 油饱和度,也可称之为某时刻的剩余油饱和度,即
剩余在油层中石油体积占油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残余油饱和度
当油藏能量枯竭,不能够继续产出工业油流的时候,仍留
的必要条件。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孔隙空间
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是储集流 体的场所,也称为储集空间。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孔隙空间的大小
据孔隙大小及其对流体的作用,将孔隙空间划分为: 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大于0.5mm,或裂缝宽度大于 0.25mm。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静水力学 的一般规律。岩石中一些大的裂缝、溶洞及未胶结砂岩孔 隙,大部分属此种类型。 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之间,或裂缝宽 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只有当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 时,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岩石中的微裂缝和一般砂岩中 的孔隙多属于这种类型。 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宽度小于 0.0001mm。流体不能在其中流动。粘土岩和致密页岩一般 属此种孔隙。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达西定律
单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 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 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通常以干燥空气或氮气为流体,测定岩石的绝 对渗透率。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渗透率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利用储层岩样在实验室中用各种渗透
率测定仪直接进行测定。一般先将岩样抽提、洗净、
徐守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年7月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Description。

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对油藏描述概念进行理解:①要以与研究油藏地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②要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这是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③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1.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1970-1980)。

油藏描述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

它是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以“油藏描述讲座”形式向世界各地推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文献出现“油藏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关键井研究;②测井资料归一化;③渗透率分析;④参数集总与绘图。

2.多学科协同油藏描述(1980-1990)。

1985年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研究中。

斯伦贝谢公司油藏描述强调以测井为主体的模式化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地质油藏描述技术;②测井油藏描述技术;③地震油藏描述技术;④油藏工程油藏描述技术。

3.多学科一体化描述(1990年-)。

单一学科技术发展虽然进步很大,但各自都存在不利的方面,因而在1990年以来逐步向多学科一体化描述发展,提倡地质、物探、测井研究人员与油藏工程师协同工作,发展边缘科学及计算机的“地学平台”,以多种应用数学方法贯穿研究始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机为手段,由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给以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绪论单元测试1.在古代,石油用于( )。

A:防腐 B:照明 C:建筑 D:化工原料答案:防腐;照明;建筑2.世界上的常规石油储量主要分布在()深度中。

A:>7000m B:>10000m C:<1000m D:500-3500m 答案:500-3500m3.中国新疆的含油气盆地包括()。

A:准噶尔盆地 B:松辽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渤海湾盆地答案: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4.以下哪些可能来源于石油石化产品()。

A:油漆 B:医药 C:化妆品 D:衣服答案:油漆;医药;化妆品;衣服5.开发地质学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地质依据,涉及到的工作包括()。

A:开发井位的调整 B:开发前的评价 C:开发井监控 D:油藏研究答案:开发井位的调整;开发前的评价;开发井监控;油藏研究6.开发地质学的作用包括()。

A:注采井网调整 B:部署井位 C:解决开发矛盾 D:分层开采答案:注采井网调整;部署井位;解决开发矛盾;分层开采7.目前,石油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医药等领域。

()A:错 B:对答案:对8.油气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A:对 B:错答案:对9.油气分布的差异性表现在地理位置、时代、埋藏深度等方面,总储量的一半分布在少数几十个特大油田中。

()A:对 B:错答案:对10.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新疆地区。

()A:错 B:对答案:错第一章测试1.石油中碳和氢累计含量的平均值约为。

A:51% B:87.5% C:67% D:97.5% 答案:97.5%2.一般,源于陆相烃源岩的石油具有以下特征?A:V/Ni 大于 1 B:Ni/V 等于 1 C:Ni/V 大于 1 D:V/Ni 等于 2 答案:Ni/V 大于 1 3.石油中的钒卟啉和镍卟啉属于()。

A:含氧化合物 B:含氮化合物 C:烃类化合物 D:含硫化合物答案:含氮化合物4.关于石油的颜色,下面那句比较准确。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三个分布 :剩余油的层间分布、平面分布、层内分布
两项措施:新井精细挖潜 、老井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 田开发效果)
一个提高:对开发效果进行预测并经济评价。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 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经济评 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地层、构造、储层、流体、油藏五个模型,应用地 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四项技术,搞 清剩余油在层间、层内、平面三个分布,提出新井精细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两项措施, 做好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三、储层地质模型
(1)储层地质模型及分级 (2)沉积相的分尺度描述 (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分尺度描述 (4)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 (5)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四、流体模型
•描述内容 •描述方法 五、油藏地质模型及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评价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亮点、暗点、平点、.AVO油气检测层、.间速度差DIVA分析、道 积分技术在烃检测中的应用、FUZZY综合判别在油气预测中应用
(四) 、 4D地震技术
(五) 、裂缝地震检测技术
第二讲:油藏描述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格架模型 1、地层划分对比的分级 油藏描述的首要工作是进行油藏地层格架描述。通过这项 工作,建立油藏的各级地层格架,明确油藏描述的各级尺度。 在正确的尺度下,描述油藏的各部分,最终建立正确的油藏 地质模型。 根据划分对比的规模可以分为: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油田 地层划分对比及油藏地层划分对比。 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是在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 “组”的规模对比;油田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含油气洼陷 内的对比,一般是“段”的规模对比;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则 是在一个具体的油藏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砂层组或小层” 规模的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高层次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高级别的划分对比控制低级别的地层划分对比。由此可 见,要想做好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小层划分对比),就要做 好盆地级及油田级的地层划分对比。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6潜山油气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6潜山油气藏
海外河
新开
董家岗-沙岭
铁匠炉
潜山顶 沙三中顶 泥岩底
大湾
3、 潜山输导条件是潜山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风化壳输导 断层输导
特殊性
烃源岩 渗透层
断层
潜山 内隔层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4、 内幕油气藏的形成需要有内幕隔层(从而形成圈闭)特殊性
隔层
泥质相对 体积含量
徐庄组 馒头组
泥质百分比含量30% 泥质百分比含量60% 泥质百分比含量17-98% 泥质百分比含量70%
0. 2 4 0. 4 0
0. 2 6 0. 4 4
0. 2 6 0. 2 7
0. 4 4 0. 4 2
0. 4 2
M z+ A r 0. 4 5
0. 3 1 E d Es
1+2
0. 3 2 E s3
0. 4 5
0. 4 4
0. 4 9
油藏
气藏
正断层
不整合面 0. 4 5 C 2 9甾烷 2 0 S / ( 2 0 S + 2 0 R )
• 潘钟祥(1982)从变质和年代两方面考虑,基岩为变质岩和火成 岩再加下古生代岩层(不管变质与否)。
华北地台基底:太古 宇阜平群、下元古界 五台群和滹沱群、中 元古界长城系
渤海湾盆地的基底 为双重基底:下古 生界+太古宇和上中 下元古界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下伏基岩地质图
渤海湾盆地主要潜山岩性和时代 潜山岩性的多样
2561 2761 2961 3161 3361 3561 3761 3961 4161 4361 4561 4761 4961 5161 5361 5561 5761 5961 6161 6361 65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油藏描述:简称RDS,对油气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和预测。

它是认识和研究,改造油气藏,提高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方法技术。

P522.流动单元:是侧向上、垂向上岩性、物性相对均一,具有相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储集单元,其顶、底必须存在一定的有效隔层。

(根据影响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地质特征与岩石物理特征所划分的具有一定体积的岩石,是流动模拟的基本单元,没有”相”概念,也没有预测作用。

)P6\P133.微型构造:在油田总的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

通常相对高差在10m以内,长度在500m以内,宽度在200-400m,面积小于0.3km²。

P94.地震相:有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P325.测井相:表征沉积物地质特征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测井资料能够提供连续而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

P126.储层参数的空间结构形态:储层结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储集体连贯性及储集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

P307.沉积层序: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合,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P318.油藏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

将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在是三维空间分布及变化定性或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它是对油气藏的类型、储层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储层参数分布、流体性质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油藏构造特征等的高度概括。

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其建立是油田综合评价的基础;反映该地区油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油气富集控制因素等,对勘探开发可起预测作用。

P28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和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本身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

P29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

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主要用于编制开发调整方案及油藏管理服务,确定注采井别、射孔方案、作业施工、配产配注等。

P29预测模型: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要求对控制点间(井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做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

用于开服调整、井网加密和三次采油,满足剩余油的挖潜。

其他模型的精度不够。

预测模型的建立是目前世界性攻关的难题。

P309.储层非均质性:储层中岩石的地质-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与沉积方式、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有关。

P2010.夹层:指砂岩层内分布不稳定的、渗透性低的层。

不能有效阻止或控制流体的运动。

隔层:指能阻止或控制油气等向上运移的非渗透层(相对砂体而言)。

隔层可以作为盖层。

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11.有效厚度:储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全井产量必须达到工业标准;(2)油层中有可动油存在。

地层在一定压差下可以自然流动的油气。

测井显示冲洗带含水饱和度与地层为侵入带含水饱和度之差。

(3)现有工艺下可以提供开采。

P4812.剩余油分布:剩余油:主要指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采出的地下原油。

一般包括驱油剂波及不到的死油区内的原油及驱油剂(注水)波及到了但仍驱不出来的残余油两部分。

剩余油的多少取决于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驱油剂种类、开发井网以及开采工艺技术,通过一些开发调整措施或增产措施后仍有一部分可以被采出。

剩余油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成为剩余油饱和度。

二、填空题:1.岩石物理相的基本原理:延展原理;叠加原理.P132.影响流体性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生油条件;断裂构造;油气运移;次生变化.P17-(5)3.地震相标志按属性分:1)几何参数: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

2)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

3)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

4)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

P324.地震相标志当中,沉积充填型按结构分为6类: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复合充填。

丘形上超充填、前积充填意义重大。

P355.计算机技术软件特点:综合性、复杂性、阶段性。

功能:1)油藏构造解释2)储层物性预测3)储量计算4)数据管理5)输入输出功能.结构是即插即用。

P50三、简述题和论述题:1.油藏描述的层次性大致分为三个层次:(1)初期油藏描述:该层次对应于油气藏勘探阶段及油气藏开发评价阶段。

揭示油气分布,指导勘探。

(2)油藏静态描述:该层次对应于开发方案设计、实施、调整阶段。

增加大量评价井资料、三维地震和生产动态资料。

主要揭示储集体非均质性,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指导方案实施和部署调整。

(3)油藏动态描述:该层次对应于开发方案调整及三次采油阶段。

拥有大量井资料与生产数据、测试资料。

主要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所有基础数据,指导三次采油。

2.表征非均质性的方法(怎么表征、什么叫表征)p21-p221)利用非均质参数研究(1)渗透率变异系数(2)渗透率突进系数(3)渗透率极差(4)夹层频率(5)分层系数(6)有效砂层系数(7)平均砂层系数(8)砂岩钻遇率(9)连通系数(10)分布系数2)利用非均质综合指数研究3)利用变差函数研究3.储层地质模型的表征内容p30(1)储层结构模型储层结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储集体连通性及储集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2)流动单元模型有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

各单元的界限与断层位置、岩性、岩相带及成岩胶结带的分布相对应,属离散模型。

(3)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

重点和难点:渗透率分布模型。

属连续性模型.(4)裂缝分布模型难度较大。

①裂缝网络模型:裂缝类型,大小,形状,产状切割关系及其基质岩块等。

②裂缝密度模型:表征裂缝的发育程度。

4.地震里面合成声波测井原理和方法.P38基本原理:声波时差→地震道→合成地震记录。

到地震道→声波时差,反演得出。

(1)求时差。

(2)求密度A.数值若小,可忽略。

B.利用Gardner公式计算:ρ=0.31*4V方法步骤及解释(1)储层标定将已知井的储层标定到合成声波时差到剖面上。

对声波时差曲线进行合理的压缩过滤,使之与合成时差曲线相匹配,用声波时差与合成声波时差建立对应关系。

(2)一般情况下,储层在合成声波时差剖面上表现为高速层。

因此,可根据高速层的横向变化判断储层的横向连续性或终止。

多条剖面追踪闭合可作出储层分布范围及顶面埋深图。

研究思路:以地震道与测井曲线的相互转换为基础,从地震道中求取声阻抗曲线或伪速度曲线,从而提供地震测线覆盖的广大区域内地层的岩性、岩相变化及其孔隙中所含流体性质的信息。

5.测井里面趋势面分析的思路和内容.P45思路:以某一数学函数所代表的曲面去拟合或逼近地质体的某一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即对各井标准层的测井相应特征值与其大地坐标进行多项式趋势面分析,并认为其拟合的趋势面与地层原始趋势面有一致性。

见笔记6.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思路。

P46测井解释模型的思路:(1)岩性参数模型:如泥质含量、粒度中值、孔喉半径等。

(2)物性参数模型:孔隙度、渗透率等(3)含油性参数模型:如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

6.勘探阶段油藏描述内容、开发初期油藏描述的内容、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内容1)勘探阶段:A.地层格架(模型)建立底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系(层序、剖面、生储盖、含油性)B.构造格架(模型)确定圈闭类型及高点、主断层、断裂系统的分布及性质、圈闭面积及闭合高度。

(圈闭类型、断裂情况、闭合面积、闭合高度)C.储层格架(模型)储集体类型及分布、岩性及厚度、物性参数变化趋势(储集体类型及分布、物性参数等)D.地化格架(模型)烃源岩性质及其分布、油藏类型、流体性质及其分布、含油面积等(烃源岩性质、油藏类型、地化指标)E.建立油藏概念模型。

2)开发早期:油气富集规律、高产区块层段、流体流动规律研究影响流体运动的开发地质特征;以及流体性质变化及分布规律、流体与储存流体的流场间的相互作用。

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储层裂缝想、岩石物理相。

3)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流体渗流特征。

①井间非均质参数的随机模拟②井间属性参数的变化特征③储层在水驱或注水开发后的变化及非均质性特征④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及储层变量⑤目前油藏⑥t、p分布特征,边水、底水的水体体积变化。

7.微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P16、P521)剩余油分布形式:油滴、油斑、油瞄、油膜、片状、块状、油丝。

2)形成原因或机理(1)大孔道中的油斑或油膜:原油大部分驱走,孔道中水流速度低,冲刷能力小,当与孔隙相接的吼道中形成连续水相时,一些附在大孔道中的油斑或油膜不易被驱走形成油斑或油膜等残留油。

(2)垂直孔道中的剩余油:部分孔道由于两端流动压差较小,不能被驱替,形成剩余油。

(3)死孔隙中的剩余油:只有一个吼道与之连通的孔隙中的原油不易被驱替,易形成剩余油。

(4)微观局部死油区:出现在非均质性强、细小孔道组成的网络结构中,在驱替过程中,水容易绕过这种细小孔道网络,沿其周围较大的孔道流动,从而细小孔道网络中的原油不易被驱替形成死油区。

8岩石物理相研究的内容和方法P13(1)小层沉积微相研究(2)沉积岩石微相研究(3)成岩储集相定量化分(4)储层岩石物理相表征定名原则:按照先沉积后成岩再裂缝的过程。

9.你认为油藏描述的前景是怎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