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教程教案
中药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课程名称中药学基础二、课程目标1. 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
2. 掌握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3. 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组方。
4.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间4课时五、教学内容1. 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
2. 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3. 中药组方原则及临床应用。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药基本概念与分类1. 导入:介绍中药的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 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按药性、归经、功效等)。
3. 讨论:分组讨论常见中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分析中药在治疗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1. 讲解: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2.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配伍药物,尝试组方。
3. 讨论:分析不同药物在组方中的协同作用。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中药在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中药组方原则及临床应用1. 讲解: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2.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组方,并分析其合理性。
3. 讨论:分析不同组方在临床治疗中的优缺点。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第四课时:中药文化与传承1. 讲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发展。
2. 实践:让学生了解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及事迹。
3. 讨论: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
4. 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中药学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及实践操作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组方、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中药学》2. 多媒体课件:中药基本概念、分类、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等。
中草药基础认识教案设计

中草药基础认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中草药基础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草药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等基本信息;3. 能够初步理解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中草药的概念、特点和常见药材信息;2. 难点,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中草药的概念和特点。
中草药是指从植物体中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药材,是我国传统的药物资源之一。
中草药具有天然、温和、综合等特点,对人体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2. 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
常见中草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桂枝等,每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名称、性味、归经等基本信息。
例如,人参的性味为甘温,归经为归脾、肺经;黄芪的性味为甘微苦,归经为归脾、肺经等。
3. 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
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如益气补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不同的药材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药效,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调理人体健康。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草药的概念、特点和常见药材信息,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实地采集、鉴别中草药,加深对中草药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中草药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中草药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2. 讲解中草药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草药的基本概念;3. 分组讨论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中草药的基本信息;4.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疾病为例,讲解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实际应用;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实地采集、鉴别中草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中草药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中草药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对常见中草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中草药功效和应用的理解情况;2. 学生的实践操作,包括学生在实地采集、鉴别中草药的能力,以及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得到提高。
教案模板范文中药

课程名称:中药学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具体日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特点。
- 熟悉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 了解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及贮藏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常见中药,并能正确使用。
- 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能够运用中药知识进行简单的配方设计。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认识到中药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一、中药的基本概念- 中药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中药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二、中药的性能特点-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用法用量三、常见中药介绍- 根据功效分类介绍常见中药,如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 - 详细介绍几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四、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及贮藏- 采集季节与方法- 加工与炮制技术- 贮藏条件与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药了解多少?-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中药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特点。
- 结合图片和实例,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 讲解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及贮藏方法。
三、课堂练习-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学生进行中药配方设计,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图片展示- 实物药材展示- 学生互动讨论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至少5种常见中药的详细用法及功效。
2. 设计一个中药配方,并说明其适用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积极参与,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中药知识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 掌握常见中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
- 熟悉中药的采集、炮制和储存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中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药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常见中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
- 中药的采集、炮制和储存方法。
2. 教学难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
-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中药标本、相关视频资料等。
- 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评价表等。
2. 学生准备:- 预习中药相关知识,了解常见中药的基本特征。
- 准备相关学习资料,如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药的兴趣。
2. 课堂讲授- 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 介绍常见中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
- 分析中药的采集、炮制和储存方法。
3.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观察中药标本,了解中药的外形特征。
- 进行中药炮制实践,让学生体验中药制作过程。
- 举办中药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中药知识,关注健康。
5.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复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中药,了解其功效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价:- 评估学生在中药炮制实践中的操作技巧和态度。
3. 课后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了解他们对中药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医药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

对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展望
01
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 学宝库,推动中医药学 的创新和发展。
02
加强中医药学与现代医 学的交流与融合,促进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
03
推动中医药学的国际化 进程,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认可中医药学。
04
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 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 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药配伍
在理论指导下,让学生亲手进行中药的配伍实践,如根据病情和药方要求,将 不同中药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搭配,培养学生的药物配伍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
针灸推拿技能操作演示
针灸技能操作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针 灸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进针、行针、留针等,同时培养学生 对穴位的准确认知和操作能力。
。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按压腹 部等手法,了解病情。
辨证论治思想
辨证
根据四诊所得信息,分析病因、 病位、病性、病势,确定证型。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 原则和方法,包括选方用药、针 灸、推拿等。
常见病症治疗方法
感冒
分为风寒、风热等类型,治疗方法包 括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
02
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治疗方法 包括宣肺止咳、滋阴润肺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推拿流派及特色
介绍不同流派的推拿手法 及其特点。
针灸推拿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 进行辨证分析,制定相 应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案
。
因人制宜原则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 体质等个体差异,调整 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及强
度。
治病求本原则
针对疾病根本原因进行 治疗,同时关注患者整 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疾病,介绍拔罐刮痧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效果,如感冒、咳嗽、哮喘等。通过实例 分析,增强学生对拔罐刮痧治疗方法的感性认识。
06
中医养生与保健
饮食养生与保健
食物性味与归经
了解食物的四性五味及归经,根据体质选择 适宜食物。
季节饮食调养
饮食搭配与禁忌
掌握食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避免不当搭配 影响健康。
针对感冒、咳嗽、胃痛等常见病症, 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养生与保健
介绍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如饮食调 养、情志调摄、运动保健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程学习,我对中医中药基 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中
医辨证与治疗。
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我提高 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B
C
气血津液失常与脏腑功能失调
阐述气血津液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疾病 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探讨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D
03
中药基础理论
中药的性能与分类
中药的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
顺应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养生保健 。
02
01
特殊人群饮食
针对孕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个 性化饮食建议。
04
03
运动养生与保健
运动养生的原则
阐述动静结合、形神共 养等运动养生原则。
传统运动养生方法
介绍太极拳、八段锦、 五禽戏等传统运动方式 。
现代运动养生方式
中药科普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中药科普课堂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定义、分类、来源等。
2. 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简单的中药识别和泡制。
教学重点:1. 中药的基本知识2. 中药的识别和泡制教学难点:1. 中药功效和药性的理解2. 中药的应用和配伍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药标本、中药图谱、教学课件、泡制工具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中药?中药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中药的定义、分类、来源等基本知识。
2. 学生通过观察中药标本,了解中药的外形和颜色。
3. 教师展示中药图谱,讲解中药的功效和药性。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中药泡制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2. 学生尝试泡制一杯中药茶,观察中药的颜色、味道和泡制过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中药知识?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中药的功效和药性,重点介绍常见中药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药功效和药性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1. 教师讲解中药配伍的原则,学生尝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中药配伍。
2. 学生分组进行中药配伍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的功效、药性和配伍原则。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实践操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对课程的满意度、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科普课堂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药知识普及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
3.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4. 提高学生运用中药知识进行日常保健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 40分钟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图片:展示中药材的图片、功效介绍等。
2. 中药材实物或模型:如人参、枸杞、菊花等。
3. 小组活动材料:如标签纸、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中药吗?中药有哪些种类?第二部分: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1. 中药的定义:介绍中药的概念,强调其来源于天然草药。
2. 中药的分类:讲解中药的四大分类(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温里药)。
3. 中药的性味归经:解释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基本概念。
4. 展示中药材图片,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中药材。
第三部分:实践操作(1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中药材。
2. 任务:每个小组用标签纸贴上所选中药材的名称、功效、性味归经等信息。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四部分:互动交流(10分钟)1.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所选中药材。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介绍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信息。
3.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抢答,加深对中药知识的理解。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了解身边的中药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中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操作技能。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用药禁忌】
1. 禁用:大多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及堕胎 作用较强的药物。
2. 慎用: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药物,以 及辛热滑利之品等。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腐 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食物。
2. 根据病情及用药特点,忌食与病情和病性 不相宜的食物。
用法
【汤剂煎煮方法】
相使二药配伍,其疗效增强,仅是较单味 应用时有所增强,不存在特殊的协同作用。
【相畏】【相杀】 相畏指二药合用,一药的毒害效应被另一药
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关系。
相杀指二药合用,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 的毒害效应的配伍关系。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相恶】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指两药合用后,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 降低(甚至丧失)的配伍关系。
红(西红花)
黄 绿 色 ( 荆 芥 穗 )
黄白色(川贝母)
➢在描述复合色的药材 时,应以后一种为主
红棕色(何首乌)
No Image毛茸(辛夷) No Image
环纹(防风)
钩刺(苍耳子) 光滑(相思子)
质地:指药材的质感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坚硬 坚硬结实,以手掰不能破碎。如川芎等。 (2)坚韧 不但坚实,而且手折或拉时有一定弹韧性, 如桑白皮等。 (3)柔软 手捏可变形,有软质舒适感,如熟地黄、桂 圆肉等。 (4)松泡 组织结构疏松,体质轻泡,如南沙参、大腹皮 等。 (5)粉性 富含淀粉,折断时常有粉尘飞扬,断面常显 白色粉粒,如粉防己、山药等。 (6)油润 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如当归等。 (7)角质 内部结构紧密,并显示动物骨角样的光泽,如 郁金、天麻等。
配伍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 相杀、相恶、相反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
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 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 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 者;不尔,勿合用也。” ——《本经》
【单行】 “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单味药治疗疾病。又称单方。
【相须】【相使】
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两味药合用,起协 同作用,常相互需求以增进疗效的配伍关系。
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治疗 目的一致的两味药合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 药为辅,可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关系。
相同点:都是指二药配伍后治疗效应增强。
不同点:相须二药之间存在特殊的协同增效关系, 彼此相需而不可离。
道地药材:即某一地区所产的某种药材,产量高、 质量好、疗效佳,素有盛名。
十大广药:广藿香、化橘红、阳春砂、巴戟天、 高良姜、金钱白花蛇、广地龙、佛手、沉香、 广陈皮。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浙八味:白术、菊花、芍药、玄参、玄胡、浙贝、 温郁金、麦冬。
四川:黄连、川芎、川贝等。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等。 山东:阿胶、金银花 宁夏:枸杞 云南:三七
常用中药(按中医功效分类法 )
三、祛暑药: 藿香、广霍香
四、祛风湿药: 虎杖、秦艽、苍术、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
槲寄生、马钱子、天仙藤、木瓜、金钱白花蛇 五、祛寒药:
川乌、附子、姜、肉桂、吴茱 、丁香、小茴香
常用中药(按中医功效分类法 )
六、泻下药: 1. 攻下药: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 2. 峻下逐水药:巴豆 3. 润下药:蜂蜜
【影响因素】
2.质地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影响因素】 3. 炮制 酒—升;盐—降;姜—散;醋—敛 4. 配伍
【影响因素】
1. 性味 2. 质地 3. 炮制 4. 配伍
自身因素 人为因素
“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李时珍
归经
【概念】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 用。
朱砂 :镇心安神 — 心经 杏仁 :肺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大肠经
毒性
【古代认识】 1.“毒”是指药物的偏性。 2.“毒药”即是药物的总称。
【现代认识】 “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毒原因】
1. 服用过量或长期服用; 2. 炮制或配伍不当; 3. 药不对证; 4. 体质因素。
No 何
首
Image乌
大黄
商No I陆mage
槟榔
嗅气尝味
No Image No Image
*口尝时咀 嚼1分钟
*有刺激性 和剧毒的药 材,口尝小 心,以免中 毒
水试:
秦皮-浸水中水浸液显蓝色荧光 西红花—黄色 葶苈子、车前子加水体积膨胀、种子粘滑
火试:
海金沙-爆鸣声且有闪光 青黛——燃烧有紫色烟雾
炮制
一、修制
纯净处理 粉碎处理 切制处理
炮制
二、水制
洗 泡 润 漂
水飞 将药物与水同研,以制取药 物的微细粉末的方法。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三、火制
酒炙
炒
醋炙
炙
盐炙
姜炙
煅
蜜炙
煨
炮制
煮
蒸
四、水火共制
潬
淬
炮制
五、其它制法
制霜 发酵 发芽
第四章 中药商品鉴定
一、鉴定依据
1、药品标准
①中国药典:
1953 、 1963 、 1977 、 1985 、 1990 、 1995 、 2000、2005版
中药学
Materia Medica
【中药】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
第一章 中药的性能
概说
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医药理 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七、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茯苓、防已、广防已、薏苡仁、
车前子、车前草、猪苓
常用中药(按中医功效分类法 )
2. 利尿通淋药:关木通(备注链接:含“关木通” 的药物被禁止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关 木通药用标准)、海金沙、滑石
•植物鉴定的步骤 1.观察植物形态 2.核对文献 3.核对标本
二、性状鉴定
(ma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性状鉴定:是指用眼看、手摸、 鼻嗅、口尝等方式了解药材性 状,判断药材品种和质量的鉴 定方法。 性状:指药材的形状、大小、 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 特征和气味等属性。
【作用及适应证】
1. 寒凉药性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阳热证。
2. 温热药性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等作用,适用于阴寒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
【概念】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又包括
淡、涩两种药味。 【确立依据】
1. 经健康人的味觉器官感受而得---感觉之味 2. 经临证实践而得(治疗病证)---功能之味
【相反】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反指合用后,原有毒害效应增强,或产 生新的毒害效应的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配伍
增强疗效—相须、相使 降低疗效—相恶 消除毒副作用—相畏、相杀 产生毒副作用—相反
麻黄 大黄 生姜
人参
相须 桂枝 相使 槟榔
相杀 半夏
相畏
相恶 莱菔子
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性状鉴定的内容
1.看形状 2. 量大小 3.看表面
(颜色、特征)
4.验质地 5.看断面 6.嗅气尝味 7.水火试法
黄芪
(圆柱形)
三棱
(扁卵状圆锥形
纺 锤 形
桃 扁仁
长 卵 形
半夏
类球形
熟地 不 规 则 块 状
厚朴 卷筒状
黄柏 板片状
蓝(胆矾) 白(僵蚕)
黄(蒲黄) 黑 ( 熟 地 )
【配伍禁忌】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妊娠用药禁忌】
《便产须知》: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苡仁与蜈蚣; 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蟹甲爪, 硇砂干漆兼桃仁,地胆茅根莫用好。
有泻下大便、清热泻火、降泄肺胃上逆之 气和燥湿的作用。适用于积滞便秘,实火上炎 证,喘咳,呕呃及湿证。
【作用及适应证】
5. 咸: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用治瘰疬、瘿瘤、
癥瘕及便秘等。
6. 淡:能渗能利 有利水渗湿作用。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等证。
升降浮沉
【概念】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是
炮制
【炮制的目的】
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2. 提高药物疗效 3. 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符合病情的需要 4. 矫嗅矫味,便于服用 5. 使药材纯净,利于准确称量和服用 6.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炮制
【炮制的方法】
一、修制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其它制法
•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
▪器官较齐全或具花、果的药材,一般应配合 基源鉴定 进行;
▪单一器官而体形完整的药材,宜先进行性状 鉴定 ,必要时再作显微和理化鉴定 ;
▪粉末药材,主要采用显微和理化鉴定。
第五章 中药的产地
产地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 的动、植物和矿物。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 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