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合集下载

传统家训文化漫谈

传统家训文化漫谈

文化长廊 随笔XIANGYIN46乡音2023-05我国历代家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教育后人、规范家庭、修身立德的重要内容。

自传统家训诞生以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迄普通百姓,都出现过很多教育子女、规范自身的家训。

中国优秀传统家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发挥了传承文化、教化育人、规范行为的作用。

一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它深藏于民间,又植根于民间。

家训的出现,家教的形成,更多展现的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

它以一种隐性形态存在,在家庭成员间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体现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习性和风气。

传统家训,运用长辈对少辈的谈话方式,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神和文化感染力。

口语对话,言谈心交,有别于书面语言,它是一种俗文化类别,而典籍则是一种雅文化存在。

通过俗文化形式表达雅文化内容,它是文化传播上的一种突破和创造。

如果离开了中国传统家训,中国传统文化就难以有如此巨大深远的渗透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家训所表达的内容可归为五大门类:家庭、家政、修身养性、勉学、经世应务。

家庭和家政,讲的是处理家庭关系;修身养性、勉学和经世应务,讲的是教育子女成长问题。

关于前者,主要包括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如何处理长辈和少辈关系,如何妥善处理家庭诸关系而达到家庭的团结、和睦、和谐,如何处理家庭的经济利益关等。

关涉后者,它主要包括:如何使个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成长,如立志问题、修身问题、养生问题,都有一套完整的说教;在个人成长中如何求学成才,如何做官谋政,如何择朋交友,如何处世为人等等。

二中国家训起始于先秦时期。

周公开中国家训的先河,他的《诫伯禽书》就是先秦家训的代表作之一。

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训的“发展期”,传统家训开始形成体系。

南北朝思想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达的家训,共有7卷计20篇,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各部分,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

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

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

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

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

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历史趣谈:一代名相李光地 妙著家训 惠泽后世

历史趣谈:一代名相李光地 妙著家训 惠泽后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一代名相李光地妙著家训惠泽后世
导语:以身作则订立家规民约李光地故居地处泉州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附近,由住宅、祠堂等若干部分组成,包括旧衙、新衙、贤良祠和问房大厝。


以身作则订立家规民约
李光地故居地处泉州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附近,由住宅、祠堂等若干部分组成,包括旧衙、新衙、贤良祠和问房大厝。

其中,问房大厝是李光地二伯父李日燝的居所。

2013年,李光地宅与祠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李光地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资料。

在新衙大厝里,李光地亲自撰写的家训《家训谕儿》和《诫家后文》,历经300年光阴,仍高悬墙上,络绎游人默默瞻仰,暗暗诵读。

家训,是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法典”,宋元明时期,家训文化繁荣,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闽地家训文化相对滞后,宗族子弟、社会秩序失于约束。

以李光地家族为例,明清之际李家聚居湖头十余世,有部分子弟失于约束,小则“妄觊非分之财”,大则聚众与乡邻斗殴,“不闻官府”。

1715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请求休致得允,一路风尘回到湖头,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这使这位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理学名相忧心,他开始亲自撰写家训族约,构建宗族自治。

现年已74岁的李金德,是李光地第11代后人,他告诉记者,“老祖宗”手书《家训谕儿》告诉家族子孙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诫家后文》阐述李氏家族曾出身草根,如何艰辛才有如今状况;《本族公约》则直指族中陋习,严格规范族人。

家训族规外,李光地还制定乡约。

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
生活常识分享。

这就是爱看看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的刻薄家规~

这就是爱看看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的刻薄家规~

这就是爱!看看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的“刻薄”家规~2016-08-30 水海刚清康熙五十四年,时年74岁的大学士李光地返回故乡(今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

李光地早在康熙九年(1670年)即中进士,历任内阁学士、直隶巡抚,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为官近半个世纪,政绩斐然。

著名史学家陈祖武先生称其为“一代创业功臣”。

在返乡前,李光地已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要“告老还乡”,虽未获批准,但此次返乡之行也隐隐已有荣归之意。

李氏在外为官多年,其间虽不曾在家乡与京城间频繁往来,但也不至于两地消息隔绝。

虽然如此,当回到家乡时,看到家乡子孙以及族人的变化,他还是大为震惊,在给地方官的一封书信中他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变化。

李光地直言,李氏子弟“习气甚庞”,不仅如此,“自家子弟及乡党间习染深重”,甚至“匪类竄籍者亦多”。

他虽未直接言明“习气”具体所指,但想来不外乎为当时富贵子弟所惯有的骄奢蛮横之风。

作为从政经验十分丰富的过来人,李光地非常清楚这种风气滋生蔓延的后果。

为改变这一现状,李光地亲手订立了一系列“家训”,目前可见的有《戒子孙》《本族公约》《同里公约》等。

康熙五十六年,他奉召回朝,仍然放心不下,临行前又订立了《丁酉还朝临行公约》。

除此之外,在其文集中,尚有与上述“家训”在内容上高度相似的一系列“箴文”,目前所见有《劝学箴》《惜阴箴》和《诫家后箴》。

在这一系列“家训”及“规约”中,李光地极尽循循善诱之能事。

首先,他以极其丰富的人生和政治阅历告诫李氏子孙及族人:“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激极,存乎其人。

”先辈累积下来的基业不可能成为后代长久的倚靠,并称“吾生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须臾,天幸其可徼乎?祖泽其可恃乎?”其次,李光地也自知李氏家族在地方“根衍枝繁,人丁众伙”,且因其在朝为高官之故,家族势力日渐壮大,虽然他一再声称祖业不可倚靠,但其子孙和族人不一定能参透其中道理,从而将他的话语奉为金玉良言,因此他甘冒“刻薄之名”,只是盼望李氏子弟能在“阅世之久”后,“自知吾今日之言,是亲爱之至”。

古代家规家训大全

古代家规家训大全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经典的家规家训,以下列举其中一部分:
1.黄氏家规:孝亲敬长,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

2.朱子家训:落落三百余文,千古治家之经。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3.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袁黄《了凡四训》: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5.乔家大院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6.张英《聪训斋语》: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

7.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诸弟》: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8.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9.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这些家规家训包含了为人处世、读书治学、修身养性、勤俭持家等方面的智慧,对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学为人为官——李光地的家规、家训及当代启示

为学为人为官——李光地的家规、家训及当代启示
李光地操履笃诚,器资端亮,深谙“修齐治平”之道。他 以自己官宦仕途、为人处世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 古代圣贤的道德教诲及行为示范,亲自撰写《诫家后文》,告 诫子孙;订立族规《本族公约》,管束族人;订立村规民约《同 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淳化民风。此外,他还撰 有与“家训”在性质和内容上高度相似的系列“箴文”,如《劝 学箴》《惜阴箴》和《诫家李光地还指出读书要善于 独立思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他在《榕村语录》之《大学》 篇中讲“读书最怕是无疑”。此外,李光地还主张读书要融会 贯通,学思并举,“读书须要融洽,不然撑肠拄肚,便为害”。 读书如果学而不思,“不过是愚庸书生”“其弊至不可言”;若 思而不学,“便有高明才智一流往而不返,就偏僻一路生出许 多见解,自许独得,开教说法,其弊无穷”。
42 决策探索 2019.7 上
CULTURE 文化 传统
子孙后代应该珍惜和学习。如果子孙乖戾悖逆,懒惰放纵,则 必然导致家族衰败不堪。李光地在《诫家后文》中说 :“吾生 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 须臾。”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宦海风云的人生经验告诫后人 : 荣华富贵、兴衰存亡不过是片刻之事。一个家族要想长期兴旺, 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做到“孝友勤劳”。
李光地的家规家训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强调读书“为己”, 以理学思想为其家规家训的哲学基础,富有理论性;二是对症 下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具有针对性;三是知行合一,以躬 行实践为导向,很有实效性。李光地的家训得到子孙后代的身 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李光地故里,每逢李光地 的诞辰日和忌日,全族后裔齐声诵读《诫家后箴》,温故知新, 牢记先贤遗训,遵规守法。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福建省李光地研究院特 聘研究员)
为官上,李光地一是主张济人利物,反对“自为身家谋”。 他用儒家传统的“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作为其“为官”“齐 家”的哲学基础。李光地在《榕村全集》鳌峰讲义中言,“为官 而思所以济人利物,亦是为己,必自为身家之谋,方是为人。 然为官而为子弟谋田宅者,此固为人。若训饬子弟,使之循规矩, 秉礼义,能自守其家业,虽是为子弟谋,却是为己”。作为儒者 的李光地提倡“为己”之学,就做官来讲要做到“为己”,就是 要“济人利物”,而不是“为身家之谋”。就处理“为官”与家 庭关系而言,“为己”就是要在家庭中训导教育兄弟、子女,让 他们秉守礼义,遵守规矩,进而自守家业,而不是“为子弟谋 田宅者”。李光地从先儒处承继了“为己之学”的思想并加以阐 扬和践行,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及后代,在今天有很强的启示 意义。二是主张清正廉洁,反对贪欲妄为。李光地反对唯利是图, 主张清廉为官,自己率先垂范,躬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他在新衙东巷巷口的接官亭前放置一座雕像,雕像的头部被砍 断以后再粘接上去,以此告诫族人为人为官不能有贪念,否则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成语数字:二龙戏珠一鸣惊人三心二意八面威风一举成名九牛一毛三生有幸七上八下十全十美五花八门一帆风顺六亲不认一见如故接二连三五湖四海一马当先五颜六色百里挑一千方百计五光十色六神无主十万火急一干二净入木三分五彩缤纷人体器官名称:目不暇接挤眉弄眼掌上明珠掩耳盗铃咬牙切齿画蛇添足胸有成竹交头接耳首屈一指金属名称:斩钉截铁火眼金睛火树银花一诺千金手无寸铁铜墙铁壁此地无银三百两装腔作势乘风破浪引人注目漫山遍野大义凛然科目:三言两语文质彬彬弦外之音乐极生悲驰名中外语无伦次照本宣科邯郸学步微不足道机不可失不计其数学无止境夜以继日来日方长和风细雨雨后春笋鸦雀无声花枝招展落井下石明知故问多此一举少见多怪争先恐后专心致志舍己为人鸟:一箭双雕惊弓之鸟呆若木鸡哀鸿遍野一石二鸟沉鱼落雁百鸟朝凤笨鸟先飞鸦雀无声莺歌燕舞千里送鹅毛鸟语花香鹦鹉学舌闻鸡起舞鹤立鸡群东张西望东拉西扯东倒西歪自言自语自高自大自作自受天长地久天高地厚天南地北不三不四不离不弃不干不净不闻不问窃窃私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极目远眺风和日丽各式各样议论纷纷波涛澎湃张灯结彩截然不同彻夜不眠灯火通明作响信:信口开河背信弃义信口雌黄信马由缰历史典故的成语;愚公移山女娲补天背水一战一箭双雕寓言故事的成语;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带:声心情海梦想方位新快春乐古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规或家训的名言警句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规或家训的名言警句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规或家训的名言警句1. “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事穷。

”例子:你看那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这不就是家和万事兴的最好体现嘛!要是一家人整天吵吵闹闹,那肯定好多事都不顺,这不是家乱万事穷嘛!2.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例子:你想想,那些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往往能培养出孝顺懂事的孩子,就像隔壁老王,对孩子多严厉呀,他孩子就特别孝顺。

而那些一味宠溺孩子的母亲,最后孩子不都被惯坏了嘛,这不是慈母多败儿嘛!3. “子不教,父之过。

”例子:哎呀,那孩子那么调皮捣蛋,到处惹事,这能怪谁呀?还不是他爸没好好教他,子不教,父之过呀!4. “棍棒底下出孝子。

”例子:以前的人不都常说嘛,孩子不听话就得打,你看那些被打过的孩子,长大后不都挺孝顺的嘛,这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呀!5.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例子:你说家长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要求孩子做到呢?只有自己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学好呀,你看人家李老师,就是孩子的好榜样!6. “百善孝为先。

”例子:一个人要是连孝顺都做不到,还能谈什么其他的善呀,那肯定不行呀!就像那谁,对父母一点都不孝顺,能说他是好人吗?百善孝为先呀!7.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例子:现在的孩子呀,吃饭都挑三拣四的,也不想想这粮食来得多不容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呀!8.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例子:咱自己没事的时候就多想想自己的问题,可别整天去议论别人的是非,这才是对的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嘛!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例子:别觉得那是个小坏事就去做,也别觉得那是个小好事就不做呀,这道理多简单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嘛!10. “勤能补拙,俭以养德。

”例子:你看那孩子虽然不是特别聪明,但人家勤奋呀,最后不也取得好成绩了嘛,还有呀,俭朴才能培养好品德呀,勤能补拙,俭以养德呀!我觉得这些家规家训真的都很有道理呀,咱们都应该好好去遵循,这样家庭才能和睦,孩子才能成才,社会才能更美好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在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 这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着李氏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

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分享李光地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清朝名臣、著名理学家。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内阁学士、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为官近五十年。

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李光地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著述颇丰。

13岁读遍儒家经典,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象要义》。

除了儒家经传以外,他还兼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水利、律吕、音韵等学术领域。

康熙四十五年,李光地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审定《诗》《书》《春秋》《律吕正义》等书。

一生著作达43种之多。

清道光年间,朝廷主持编修《榕村全集》时,其中有5种散佚,存世38种,共计175卷。

李光地故居李光地的故居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包括李光地旧、新衙及贤良祠(榕村书屋)等。

旧衙位于湖头镇湖三村,整座建筑形似殿宇,纵深五进,两边护厝,斗拱、梁架、门窗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鱼虫、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正厅及廊宝墙上嵌有数十块大理石,镌刻着康熙赐给李光地的书文。

厅堂悬挂着“谟明弼谐”等牌匾近10块,映射出故居主人不平凡的历史。

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新衙,又名昌佑堂,位于湖头镇湖二村,为五进大平屋,双护厝,有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呈长方形,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东巷北端入口处还建接官亭和报房。

大门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生动地再现了李光地一生的功业。

新衙厅堂悬挂着康熙御书的“夙志澄清”“夹辅高风”等匾额,古风遗韵十足。

贤良祠,原名榕村书屋,位于湖头镇湖四村,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李光地曾在此讲学。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表彰李光地而改为今名。

祠三进,占地约1000平方米。

正堂宽深三间,厅堂内外环墙嵌大理石,镌刻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等诗文。

祠内有石构碑亭,立碑一方,镌刻雍正《谕祭文》,赞扬李光地“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

祠前后有小桥流水,南面为临水轩、荷池,夏日荷塘月色,柳树千条,意境幽美。

李光地家训族规李光地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更亲自拟定家训族规,包括《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

李光地《家训·谕儿》在《家训·谕儿》中,李光地劝诫后代读书不能局限于看,应多动手写才能铭记于心。

而在《诫家后文》中,则先陈述先祖“起家艰难”的创业事迹和谨慎处世、勤俭持家、急公尚义的优美门风,以此教诲子孙后代,幸福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与感恩,千万不能骄纵傲慢,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收敛约束、和顺谦卑,这样才能继承祖业,不辱先辈。

除了家训族规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送到官府按律严办。

李光地以“公约”的形式遏制不良社会风气,不仅对族人是一种约束,对当地安定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促进。

●视频脚本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鼓声朗朗,响声阵阵。

每年农历五月廿八及九月初六,福建泉州安溪湖头镇李光地故居——新衙里都会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

前一个日子是李光地的忌日,后一个日子是他的诞辰。

每到这两天,来自各地的李光地后裔齐聚一堂,缅怀先人。

李光地第十一世后裔李金德:我家老祖宗文贞公(李光地)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一生廉洁奉公、爱国爱民。

我们希望把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下来,所以每年在他的诞辰和忌日,我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特别是逢五周年或逢十周年时,会更加隆重,由辈分高的族人主持,大家依次排成队伍,齐声诵读文贞公留下来的家训《诫家后文》。

三受御匾“一代完人”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清朝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一生清正有为,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李光地故居内“夙志澄清”匾额康熙四十年(1701年),担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受命治理永定河。

他动员民众,仅用40天,就在郭家务至柳岔口筑堤、开河200里,使“沿河田畴固出,二麦丰收”。

康熙亲临视察,喜曰:“用一清正抚臣,便岁丰民乐。

”为表彰其治河功绩,康熙御书“夙志澄清”匾额赠之。

12年后,康熙再赐其“夹辅高风”御匾,“夹辅”意即左右辅佐。

两年后,康熙在热河又赐其“谟明弼谐”御匾,以褒扬他“计谟明智,抉弼和谐”。

李光地去世后,雍正为其刻了一个谕祭碑,在祭文里赞扬他“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

家训族规正己谕后李光地官位虽高,但他一辈子皓首穷经,始终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他尤其钟爱理学,曾竭力向朝廷推荐朱子学,对理学修身齐家之道十分推崇。

在湖头镇李光地故居前,立有一座动物雕像,名为犭贪,犭贪生性贪婪。

这只犭贪的首部与身体最初是断开的,李光地把断首的犭贪放在门口,用以告诫后裔:为官若贪,便会“掉脑袋”、“身首分离”。

在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 这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着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奋力拼搏,为国家多做贡献。

李光地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更亲自拟定家训族规,包括《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盖手动则心必随之。

”这句题于李光地故居新衙第四进墙上的《家训·谕儿》,劝诫后人读书不能局限于看与说,应该多动手写才能将知识铭记于心。

而《家训·谕儿》右侧的《诫家后文》则诉说着先祖“起家艰难”,勤俭持家,谨慎处世,急公尚义的家世旧事,以此告知子孙后代,幸福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与感恩。

“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之极,存乎其人”,这句则旨在告诉后代,家族的兴衰存亡都取决于自己,切勿贪图享乐、为所欲为。

“吾等老成尚在,决不尔容,况乎不类子弟,每藉吾形似以犯法理。

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

”此条家训严厉告诫后代子孙应守正笃行,不能借着他的名义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遵纪守法。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75岁高龄的李光地回到家乡,发现本族子弟中有人不安分守己,甚至染上赌博、偷盗、械斗等不良习气。

为了消除陋习、管束族人,李光地亲自订立族规《本族公约》。

公约言辞恳切,“吾闻之教人以善之谓忠,爱人以德之谓君子,况乎一家之亲,岂可自蹈姑息,纳之于不义之域”,又严厉申明,从今往后,有违反族规的,他决不徇私庇护,必定会联合其他族人按照规定惩处。

除了家训族规之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送到官府按律严办。

惠泽后世家训流芳李光地以身作则,凭借家训族规、村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改善了乡里的社会习气,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

根据李光地的建议,泉州知府刘侃知、安溪知县曾之传设立府学,建造朱子祠,教化民众,提高文化素质,革新了当地民俗。

据记载,明清时期,湖头古镇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现了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

李光地故居庭院内景李光地后人繁衍至今已有15代左右,大部分集中在湖头镇,他们秉承家训族规,努力在各行各业取得新的成就。

李光地第十二世后裔李瑞荣:从文贞公(李光地)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比如对待家庭要明事理,讲究敦睦;对待事业要有责任心,敢于担当。

无论在哪,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始终以文贞公为榜样,端正自己的言行。

【童声诵读】收敛约束,和顺谦卑,侮老犯上,谓之鸱鴞;贪利夺食,谓之虎狼……书声琅琅,清脆悦耳,先辈的教诲犹在耳边。

历经300多年的传承,李光地的家训族规始终被李氏后人铭记于心,并且演变成一种精神文化,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言一行,彰显着家训族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长久魅力。

●李光地家训族规摘编勤读多记“口不绝吟于六艺①之文,手不停披②于百家之篇;纪事者③必提其要,纂言者④必钩其玄⑤。

贪多务⑥得,细大不捐⑦,焚膏油以继晷⑧,恒兀兀⑨以穷年。

”此文公⑩自言读书事也。

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摘自李光地《家训·谕儿》【注释】①六艺: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汉以后常指儒家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②披:翻阅。

③纪事者:纪事,同记事。

指史书类典籍。

④纂言者:纂言,纂集言辞。

指言论集、理论著作。

⑤钩玄:探索精微。

⑥务:必须。

⑦捐:舍弃。

⑧继晷:夜以继日。

⑨兀兀:勤勉不止的样子。

⑩文公:指韩愈。

上述引文为他《进学解》中的一段文字。

【译文】“口不断地吟诵《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作。

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

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管是大部头著作,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

夜以继日,燃烛苦读。

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

”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盖手动则心必随之。

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①一次之功多也。

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

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②,则浚③心愈深,着心愈牢矣。

——摘自李光地《家训·谕儿》【注释】①钞撮:钞,同抄;撮,摘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