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血标本采集差错的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范本模板】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范本模板】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检验科每天承担包括病区、门急诊、各类体检以及科研等大量标本的检测工作,每一项检验过程要经历从标本采集到出报告的诸多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差错,造成不良后果.为提高检测质量及工作效率,有效降低差错发生率和医疗风险,现就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及预防性应对措施作一些分析,供参考.一、标本差错概念及分类1、标本差错的概念:标本差错指某标本在实验室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整个过程中,由诸多人为或其它原因导致被检标本信息或检测结果与该被检测人真实信息或实际结果不符的差错行为。

涉及标本差错的科室主要包括临床、护理、后勤、实验室四个部门。

2、标本差错的分类:标本差错按差错性质分为标本信息差错、标本质量差错。

二、医生诊疗过程所致标本差错及其原因1、标本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如医生给某患者做了HPV取材及开单,但拿来的标本却为TCT瓶子,检测标本放错了瓶.2、标本信息与检测标本不符,一种是患者拿错别人的标本,另一种是患者未听懂或听懂医生的吩咐,做阴道分泌物检测的标本到实验室变成了尿液标本。

3、标本质量差错,主要是需要医生取样的标本达不到要求,如TCT取材过少、病毒检测未在宫颈“鳞柱”交界处规范取样、标本保存液瓶或袋发生渗漏等,严重影响检测质量。

4、原因主要是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问题。

三、护理操作过程所致标本差错及其原因1、标本信息差错,主要为采血时未核对标本管信息,错拿了贴了其他患者信息的标本管,或者采完血后再贴了错误的条码信息.2、标本质量差错,主要存在几种情况,采血项目先后次序不正确、采集血液有凝集或溶血现象、采血量不正确、采血的真空管与所检测项目要求的真空管不符、采血时间不符合检测要求、采血部位选择不当、采集后血标本未在规定时间送检等。

例如抽血时,由于抽血速度太快等原因,致使血液红细胞变形破裂,或采血后抗凝管未充分摇匀、在挂盐水的一侧静脉采血等情况,标本质量差错严重影响检测项目结果,是影响实验室报告正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准确、合格的血液标本能够为医生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

因此,深入探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类型及原因1、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其原因主要包括: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器具不合格,如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产生气泡,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采集后混匀血液标本时用力过猛或振荡过度;患者自身因素,如红细胞脆性增加、患有溶血性疾病等。

2、标本凝血血液标本凝血的原因主要有:采血时间过长,导致血液在注射器或采血管中凝固;采血量不足,抗凝剂相对过多,引起血液凝固;抗凝管使用不当,未充分摇匀抗凝剂,导致血液与抗凝剂混合不均匀;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

3、标本量不准确标本量不准确包括标本量过多或过少。

造成标本量过多的原因可能是采血人员操作不熟练,未能准确控制采血量;而标本量过少则可能是由于采血过程中血液泄漏、患者血管条件差导致采血困难等。

4、标本污染标本污染主要是由于采血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导致细菌、灰尘等污染物进入血液标本;或者在采集后处理标本时,操作不当引起污染。

5、标签错误标签错误包括患者信息填写错误、标本类型标注错误、采集时间记录不准确等。

这通常是由于采血人员工作疏忽、责任心不强所致。

二、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影响1、延误诊断和治疗不合格的血液标本无法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医生可能会根据错误的结果做出错误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从而延误患者的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2、增加医疗成本由于标本不合格需要重新采集,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医疗成本。

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的:分析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加强检验前过程的管理,保证标本质量。

方法:检验者对送检标本通过血型鉴定等途径发现和确定标本采集差错。

结果:2009年10月14日检测某采血点标本17份,其中有2份标本采集颠倒,原因是采血结束时没有核对血袋和标本管的条形码是否一致。

结论:采取配备标本核对器的措施对检验标本的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加强采血人员的培训,以做到规范采集,从而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确保血液安全。

2004年根据江苏省卫生厅统一部署,宿迁市将各县采集的血液全部由笔者所在站取回后进行集中检测、分离制备然后发放,到目前为止共检测9万多份标本,2009年10月出現某采血点发生标本采集颠倒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笔者所在站某采血点2009年10月13日的17名无偿献血者。

1.2 标本采集方法血站工作人员将献血登记表(无偿献血者填写)、采血袋、标本管用惟一的条形码(标有该献血者的血型等信息)进行贴签,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登记表一一对应[1]。

献血者的血液采集完毕拔针后,再将针头插入真空负压管的胶塞留取标本,此时要再次核查标本管上的条形码与血袋上的条形码,保证标本来源于相对应的血液[2]。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正定型试剂(长春博德公司),反定型试剂(长春博迅公司),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2.1 20份试管标本鉴定结果见表1。

表1 20份试管标本鉴定结果试管条形码上的血型实验室鉴定结果09008167试管O O09008168试管A A09008169试管B B09008170试管B B09008171试管B B09008172试管A A09008173试管B B09008174试管B A09008177试管O O09008178试管AB AB09008180试管A B09008359试管O O09008360试管O O09008361试管A A09008362试管O O09008363试管O O09008364试管A A2.2 笔者发现09008174和09008180两管血与试管条形码上的血型不一致时,就找到对应的血袋,从血袋上剪小辫血(就是血袋里的血液)进行复查。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缺陷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缺陷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缺陷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缺陷原因,总结改进措施以减少采血缺陷发生。

方法:对2020年8月~2022年8月期间的血标本缺陷类型进行分析,总结产生缺陷的原因及对策。

结果:血标本采集中的缺陷主要包括凝血、溶血、采集标本数量错误、血标本与化验单不一致、试管使用错误、采血量不足、漏采。

缺陷的发生与患者原因、没有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技术不娴熟、采血器材因素、工作量大,人手不足、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有关。

结论: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中血标本缺陷常有发生,其发生类型较多,与患者因素、护士因素、管理因素等均存在密切关系。

加强对采血的流程管理及采血护士的管理,规范采血,对减少缺陷血标本数量,提高血标本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标本;采血;缺陷;改进措施本次研究对2020年8月~2022年8月期间的血标本缺陷类型进行分析,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改进对策,为减少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中缺陷的发生提供一定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对2020年8月~2022年8月期间的74例血标本缺陷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生缺陷的原因,提出对策。

2、结果血标本采集中的缺陷主要包括凝血、溶血、采集标本量数错误、血标本与化验单不一致、试管使用错误、采血量不足、漏采,见表1。

缺陷的发生与患者原因、没有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技术不娴熟、采血器材因素、工作量大,人手不足、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有关。

表1 血标本采集的缺陷类型(n=74)缺陷类型n构成比(%)采血量不足2027.03血标本与化验单不一致1418.92溶血1216.22凝血1013.51试管使用错误810.81漏采68.11采集标本量数错误4 5.413、讨论3.1 血标本采集的缺陷类型分析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缺陷类型较多,其中以血标本检查项目与化验单不一致、采血量不足居多[1]。

血标本与化验单不一致的缺陷主要是发生在对同一个患者采集多个标本时,由于没有认真查对而引起。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是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患者的预后评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类型及原因(一)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类型之一。

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血操作不当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导致局部淤血和血液浓缩,增加溶血的风险;采血后未及时取下针头,将血液直接注入试管,产生的压力过大导致溶血。

2、容器不合格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采血容器,如试管内壁粗糙、有裂痕等,容易造成红细胞破裂而溶血。

3、运输和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剧烈震荡,或者保存温度不当,也可能导致溶血。

(二)标本凝血标本凝血也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问题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1、采血速度过慢采血过程中,由于穿刺不顺利、患者血管条件差等原因,导致采血速度过慢,血液在针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凝血。

2、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不准确,抗凝剂用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导致血液凝固。

3、标本采集后未充分混匀采集完血液后,没有及时、充分地摇匀抗凝管,使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从而发生凝血。

(三)血量不足血量不足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其原因主要包括:1、采血技术不熟练采血人员对采血部位和血管的选择不准确,或者穿刺深度不够,导致采血量不足。

2、患者自身因素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细、肥胖、脱水等原因,导致采血困难,血量不足。

3、容器问题使用的采血容器容量不准确,或者容器有破损、漏液等情况,也会导致采血量不足。

防止采血差错的措施

防止采血差错的措施

防止采血差错的措施
为了防止采血差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严格遵守采血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应遵循正确的采血操作流程,包括正确测量血液容器的容积、使用正确的针头规格、正确选择采血部位等。

2. 标注清晰的标本袋:将采集的血液标本装入透明、干净、无污染的标本袋中,并在标本袋上清晰标明患者的信息和采血时间。

3. 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在采集血液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采集的血液标本与患者信息匹配。

4. 与患者进行沟通:在采集血液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采血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取患者的同意。

5. 使用安全针头:安全针头可以减少医务人员在取出针头时可能导致的意外刺伤,从而降低采血差错的风险。

6. 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血操作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意识,降低采血差错的发生率。

7. 备份记录:医务人员在采集血液后,应及时将采血相关信息记录在病历等相关档案中,以备不时之需。

8. 加强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定期对采血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血液标本采集错误原因分析_预防控制血液标本留取错误的对策

血液标本采集错误原因分析_预防控制血液标本留取错误的对策

血液标本采集错误原因分析_预防控制血液标本留取错误的对策血液标本采集错误是指在进行血液采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导致标本质量不佳或无法使用的情况。

这些错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对于血液标本采集错误,我们需要进行仔细的原因分析,并采取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血液标本采集错误的原因分析1.不正确的采集器材使用:如过期的试剂、消耗品等,或者使用损坏的采集器材,会导致血液标本采集错误。

2.采集部位选择错误:选择错误的采集部位可能导致标本的质量不佳,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如在静脉内有局部血栓、血管发育异常等情况下采集。

3.不正确的采集方法:不正确的采集方法可能导致血液采集错误,如不正确的抽血角度、不正确的压迫时间等。

4.操作流程不规范:不规范的操作流程可能导致血液采集错误,如未正确的进行消毒、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等。

5.采集现场环境不洁净:采集现场环境不洁净,可能引入细菌和其他污染因素,导致血液标本污染。

6.个人技术差异:不同的采集者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会导致采集错误。

如未能找到血管或者断血造成卡夹。

7.患者协作不良:患者不配合或者不合作会增加血液标本采集错误的概率,如患者不稳定造成难于寻找血管。

1.建立标本采集规范:制定和严格执行标本采集的规范操作流程,明确每一环节的要求和标准。

2.定期培训采集者:定期组织针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培训和考核,提高采集者的技术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求采集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正确消毒、正确选择采集器材和部位、正确的抽血角度和压迫时间等。

4.提供合适的器材和耗材:保证提供的器材和耗材都是合格的、有效的,并且不过期,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

5.准确选择采集部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准确选择采集部位,确保标本的质量。

6.创建洁净的采集环境:保持采集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减少污染因素的引入。

7.加强沟通与协作:采集者应与患者沟通,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增加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减少患者焦虑和抵抗情绪,提高血液标本采集的成功率。

采集血标本溅洒事故的演练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精选全文完整版

采集血标本溅洒事故的演练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采集血标本溅洒事故的演练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第一篇:采集标本过程中出现不慎撒漏的应急预案采集标本过程中出现不慎撒漏的应急预案预案程序1.倾洒的标本按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办法进行处置。

2、诚恳与病人沟通解释,征求病人同意,重新采集。

3、按不良事件及时上报,分析原因,改进工作。

处理流程正确处理倾洒标本→与病人沟通解释→重新按标准采集→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报护理部→科室讨论、提出整改意见.第二篇:标本采集应急预案1标本采集的应急预案和程序一、发现血标本采集错误时1.若血标本未送至输血科,及时找出血标本,并毁弃。

2.若血标本已送至输血科,立即电话通知输血科,勿进行交叉配血,并由护士至输血科将错误血标本收回,毁弃。

3.血标本毁弃后,值班护士重新遵医嘱,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经两人核对后抽取血标本,在医嘱单上签全名。

4.由护士将血标本送至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核队无误后,交予输血科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并在标本送检本上登记患者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及标本到达时间,送检护士签全名。

5.主动上报护士长、值班医生,及时上报不良事件表至护理部,组织讨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程序:发现血标本错误——回收血标本并毁弃——两人核对后重新抽取血标本——将血标本送输血科——核对无误后登记患者信息——上报护理部二、采集血标本溅洒时1.从标本管中溅洒出来的血标本不能再放回标本管内作为标本送检。

2.立即对被污染物,如体表、衣物、台面、地面等,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

3.重新选取标本管,为患者解释重新抽取标本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谅解。

4.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重新抽取血标本,并及时送至检验科。

程序:血标本溅洒——勿重新回收送检――消毒处理被污染物――为患者解释重新抽取血标本的原因――取得患者谅解――重新抽取血标本――及时送检三、血标本溶血或凝血时1.找出血标本被检验科拒收的原因,若需重新留取血标本,护士重新打印标本标签,再次留取血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护士血标本采集差错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临床护士在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常容易发生各种错误,既有患者的原
因,也有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这包括止血带压扎时间不当、标签填写或粘贴错
误、选错采血管、抗凝剂比例错误、采血操作不规范、不注意无菌操作等。我们
要求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态度和蔼亲切,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注意询问患者饮
食服药情况。及时送检血标本,利用条形码系统减少标签填写的差错。对护理人
员进行血标本检验相关知识的培训。

【关键词】护士;血标本;采血;检验;穿刺
在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的检验项目占有重要的比重。随着临床分工的细化,
护理人员对血液标本采集质量与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系日益密切,只有规范护士
的血标本采集方法,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1]。本研究对临床护士血标本
采集过程中的常见差错以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住院部共采集血标本25200份,男性586
例,女性542例,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49.1±20.5)岁。

2结果
共发生标本凝血48份,溶血8份。自从采用条形码系统管理血标本以后,
因填写标签错误所致的护理差错仅发生2例。护理人员的采血效率得到提高。

3 讨论
3.1 血标本采集的常见差错
3.1.1 患者自身原因有的患者体型肥胖,采血时不容易发现静脉,年轻护士
对其采血的穿刺成功率较低。有的患者担心采血时疼痛,惧怕采血,对护理人员
采血操作不愿意配合,这也给护理人员的操作带来较大压力。如果穿刺不成功,
患者就容易动怒,不愿意再接受采血,影响到正常的实验室检查和疾病诊断。有
的患者在采血前剧烈运动,过于紧张或激动,导致血管收缩,同时会使ALT、
AST等测定值高于正常值[2]。

3.1.2护理人员的原因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较大,长期护理工作
可能会对护士的精神状态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采血的质量。尤其在双休日或节
假日,患者较多,护理人员长时间采血造成过度劳累,容易引发穿刺差错。

3.1.3其它原因采血试管等耗材质量不过关,可能会导致血液样本质量降低。
比如采用自动定量采血器采血,对试管的负压有一定要求。若负压过低,会使血
液流速减慢,血液间断进入负压管,中间夹有气泡,从而造成凝血。若负压过高,
则使得血液流速增快,造成溶血。

3.2对策分析患者自身因素是影响血标本采集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护理人
员在接待患者时应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谈吐亲切,面带微笑,消除患者的紧张
害怕心理,避免患者因精神紧张造成不易采血。采血前应询问患者是否进食、是
否服药等,对采血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安排其休息半小时后再采血,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采血时先亲切与患者交流,可让患者下垂放松手臂,
然后用力捏紧拳头几次,护理人员轻拍穿刺部位,寻找充盈的血管采血,从而避
免因患者过度紧张造成的穿刺困难。如采血确有困难者,还可以通过颈外静脉采
血。

应加强血标本采集流程的管理,规划化血标本的采集流程,防止血标本采集
差错的发生,从而帮助疾病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来讲,
护理人员在采集血标本时应仔细理解检验申请单的意思,根据检验项目选择恰当
的采血管和采血量,避免重复采血而引起患者的不满,产生护患纠纷。某些检测
项目对所需的血液标本有一定要求,比如要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需要用在试管
中加入肝素抗凝,并充分混匀。比如在血细胞凝集检测中,抗凝剂应按9比1
的比例加入。混匀血样和抗凝剂时不要过于用力,避免发生溶血。血液标本送检
时间应及时,避免因存放的时间过长引起血钾升高或血糖浓度降低。有的护理人
员对血标本检验知识不熟悉,对标本保存运输知识不重视,影响了血标本的采集
质量。护理人员应加强采血技术的训练,采血时不应选择过细的经脉,以保证血
液量,提高血液标本一次性采集成功率。在采集过程中要避免因注射器连接问题
而混入空气,或止血带压扎时间过长而引起溶血。护理人员应与检验室人员多沟
通交流,熟悉血液标本的常规检验方法及要求。护理管理人员应多组织血液标本
采集和检验相关的培训讲座,使临床护理人员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并
加以注意。

条形码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应用于护理管理的一项进展,可以提高标本运送
的准确性,缩短检验时间,减少医患纠纷,避免医护人员出现标签填写的差错。
针对病人血样本较多时护士容易贴错标签的情况,参考国内其它医院的经验,我
们引入条形码系统用于血标本的管理,通过条形码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病床
号、检验项目等,每个采血管对应唯一的一个条形码。结果表明因填写标签错误
所致的护理差错得到了明显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有效的避免
了因填错标签而导致的错采、漏采血,检验室工作人员也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血
液标本采集时引入条形码系统,可以减少检验所需的时间,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
性。

总之,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中,涉及到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检验室
人员因素,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把握和处理好,护理人员与检验室人员应加强交
流,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红贤.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确保检验质量[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
(6):524-525.

[2]张运斌.采血因素导致错误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
l(10):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