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刊的文学想象

合集下载

晚清“新小说”的地方政治想象与批判

晚清“新小说”的地方政治想象与批判

技 术 手 段 的是 小 说 与 报 纸 两 种 媒 介 J 。晚清 “ 新 小 追 求 民族 国家 的过 程 中 , 甲午 战 争 失败 使 得 之 前数 十 清 政 府 的 中央 权 威备 受 说 ”自产 生 之 日起 便 自觉 承 担 了建 构 民族 国 家 的重 年洋务 运 动 的努 力 毁 于一 旦 , 质疑 , “ 天下 皆知 朝廷 之不 可 恃 , 有 志 之 士知 非 急 图 自 担, 如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便明确将新国与
重 要部 分 。


“ 新地方" 的宣扬与 实践
地 方 自治 制 度 在 中 国经 历 了从 宣 扬 到 实 践 的过
程 。在 思想 上 , 从 鸦片战争前零星输入 , 到 维 新 时 期
在 昔 日的 天朝上 国被卷 入 现代 国 际秩 序 后 , 中 国 提 出完 整 的方 案 , 再 到 清 廷 预 备 立 宪 前 夕 为 不 同 阶
关 键 词 :“ 新 小说 ” ; 地方政治 ; 想象 ; 批 判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6 2 1 9 ( 2 0 1 7 ) 0 4— 0 0 3 8— 0 5
民族 国家 是 在 特 定 的历 史 条 件 下 被 建 构 出来 的 国家迈 进 。 时 人 所 追 求 的现 代 民族 国 家 , 在 政 治 方 共 同体 , 即其 形 成 之 前 有 一 个 想 象 的过 程 , 为 之 提 供 面 , 主要 要 求 国 家摆 脱 列 强侵 略 、 实 现 主 权 独 立 。在
三峡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T h r e e G o r 譬 e s U n i v e r s i t v ( H 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1 S c i e n c e s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晚清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报刊密不可分。

报刊成为晚清文学的重要媒介和推手,它不仅为晚清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舞台,也为晚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支持。

首先,报刊为晚清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晚清时期,报刊业开始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书香门第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众多的报刊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读书报》、《时务报》、《商务印书馆总目》、《新闻报》等,这些报刊成为了晚清文学的主要传播渠道。

在这些报刊上发表文章,能够让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的报刊不断涌现,如《青年杂志》、《新青年》等,它们不仅成为了新文学的代言人,更是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为新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

其次,报刊为晚清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和政治支持。

在晚清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

报刊业之所以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它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可以通过广告和赞助等手段获得经济收益。

这些收益不仅可以用来资助报刊的运营,还可以作为晚清作家的稿费。

同时,报刊业也是一个政治活动的重要空间。

晚清时期,许多文学家都参与了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他们通过报刊刊载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念,这些文章往往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

最后,报刊也为晚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报刊业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文学的推手,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广泛的读者群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倡导和支持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报刊的新闻体裁、小品文、社论等文学形式都对晚清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使得晚清文学逐渐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新的文学探索领域,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报刊和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报刊成为晚清文学的重要媒介和推手,推动了晚清文学的发展和壮大。

海派文学期刊略论(一):晚清的景观

海派文学期刊略论(一):晚清的景观

海派文学期刊略论(一):晚清的景观 写在前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今天的作者不再是原出版六家的老面孔,而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王鹏飞先生。那我告诉你,从今天开始,“出版六家”将由过去的“老六家”,再增加“新六家”,而成为十二家。不过,我们继续保持大家熟悉的“出版六家”的公号名称,只是在作者队伍上,由过去单个的出版六家,变成了双六家。 这六位出版人,除了上面介绍的王鹏飞外,还有国家出版基金规划办的刘兰肖编审、武汉大学的李明杰教授、山东大学的何朝晖教授、南昌大学的张国功教授、岳麓书社的优秀编辑胡宝亮先生。新六家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对出版管理、出版史、出版教育、出版实践乃至历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有自己在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并且,都是年富力强的青年才俊,不少人著述等身。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新六家的加入,功在吴教授永贵先生。永贵先生人在珞珈山,登高一呼,四方皆应,这一方面说明“出版六家”一年来的耕耘得到了业内外朋友的认可,另一方面说明无论是新六家还是老六家,大家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道。大家对出版文化的建设,都有自己的体察与研究,彼此愿意借助新媒体,表达内心的诉求。 出版六家将继续保持一周六发的频率,更多的新文章,更多的新观点,希望各位多多点赞呵!

周百义

在解释晚清小说的繁荣时,阿英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1]。这原因拿来用在海派文学身上,也是十分贴切的。其实,阿英所提到的不少晚清小说,本来就属于海派文学。海派文学的发展,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新型的出版媒介和传播环境,海派文学的文化品格也由各种期刊、出版物所汇聚而成。 海派文学期刊的出现,最早脱胎于晚清时期报纸的副刊。1872年5月21日至24日,也就是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五日至十八日,《申报》分四期连载了英国作家斯威福特的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故事,题为《谈瀛小录》,这可以看作是海派文学刊物的前驱。同年的11月11日,申报馆附设的《瀛寰琐纪》问世,开始了上海也是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历史。

晚清民国报刊与李清照的接受

晚清民国报刊与李清照的接受
种,其中登载过的词学篇目约七千篇①。可以说,在晚清民国的新文化运动中,传统诗词仍然有它的生命
力,且中国传统文人喜诗词唱和的传统,在报刊这个平台上打破了之前的地域、派别的限制,找到新的生
长点。
晚清民国报刊上第一篇提及李清照的文章,是 1873 年戴以恒发表在《瀛寰琐记》上的《读和漱玉词
涧南词题辞》② 。然而它的主题是涧南词,只是提及涧南词步李易安韵,所以严格来说,以李清照为主题
1929 年
1928 年
编者
关于女词人:李清照
醉花阴:步漱玉韵题上虞田仲云遵翁作机丝夜月图
女报“史传”专栏对中外女杰的介绍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启蒙范式。
《福建妇女》在妇女史话栏目
里介绍了古代的知名女性王嫱、班昭、谢道韫、李清照,其中对李的介绍篇幅最长,最为详细①。妇女报刊
上有的文章突出李清照的文学史地位,如安娜认为:
“词
人思想及评传(包括后人赞咏之诗词、轶事)”57 篇;
“ 词作诠释和鉴赏”38 篇;
“ 唱和、仿拟和集句”35 篇;
“画像及画写词意”17 篇;
“ 诗文及其评论”9 篇;
“ 原词选登”8 篇;
“ 年谱”5 篇;其他 5 篇。总的来说,李清
照在报刊上的接受以词人身份为主,围绕其生平、轶事、词作风格、词史地位等多方面展开,描摹了一个
将发生变化,由此折射出时人对旧体诗词的接受心态以及女性评价标准的变迁。大量原生态的文献资
* 收稿日期:2020—09—0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媒介更迭背景下李清照在晚清民国的多维接受研究”
(19C0379)
作者简介:刘晓丽,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长沙 410083)。


周茜:

抨击与憧憬: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晚清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小说为主

抨击与憧憬: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晚清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小说为主

Imagin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t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iction: With Condemnation Novel, Reinvented Fiction, Science Fiction as Primary
Examples
作者: 侯运华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晚清小说;民族国家想象;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小说
摘要:晚清小说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呈现出多向性特点,有对专制政体的批判和对立宪政体的赞颂,有对共和政体的抨击,有对“文明专制”政体的向往以及超越地球的极端想象。

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政治氛围使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西方文化中的进化论、科学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交互作用有关,也不能忽视梁启超的理论倡导与小说创作的影响。

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启迪后人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建设民族国家,思考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想象提供了借鉴。

论晚清科幻小说中“物”的功能化想象

论晚清科幻小说中“物”的功能化想象

论晚清科幻小说中“物”的功能化想象作者:王辉来源:《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第01期[摘要]在晚清科幻小说中,由先进技术掌握者发明的科技成果以一种只存在于想象层面的“物”的形态参与叙事,并成为小说家构筑幻想空间的物质基石。

在对这种“物”进行功能化想象时,晚清科幻小说尽管因无限制夸大想象之“物”的性能、反复强调科技救国主题、过分凸显现实关切情结这三个特征削弱了小说的文学性,但其表现出的拥抱科学的努力和积极探索未知空间的精神仍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晚清科幻小说“物”功能化想象[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957/ki.kpczpl.2022.01.004突破现实空间束缚、憧憬异域世界的幻想传统古已有之。

《山海经·海外西经》《博物志》都提及了由奇肱国氏制作的可以离地的“飞车”,《抱朴子·内篇·杂应》有“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的想象,《拾遗记》《搜神后记》等书中也都涉及了对异域空间的想象。

明朝的民间发明家万户甚至努力将幻想落实到科学实践,在1400年左右试图使用风筝加上火箭的助推力飞上月球,最终却因火箭意外爆炸而以失败告终,也为此付出了生命。

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晚清时期,憧憬异域空间这一幻想传统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得到延续。

但与古人幻想方式不同的是,《月球殖民地小说》《电世界》《新石头记》《新野叟曝言》《女娲石》等一大批晚清科幻小说中的想象空间书写诞生于西方殖民势力裹挟着政治科技文明强势入侵的时代背景之下,作家因为受到强烈的意识形态诉求影响而将希望寄托于想象中的科学技术发明成果上。

在晚清科幻小说中,作为先进科学技术掌握者的发明家们使用先进成果带来改变社会现实的便利效果。

这些科技成果和发明以一种只存在于想象层面的“物”的形态参与晚清科幻小说叙事,其强大的功能往往令阅读者瞠目结舌。

达克·苏恩文(Darko Suvin)将科幻小说表现想象空间的特征描述为“一種发达的矛盾修饰法,一种现实性的非现实性,要表现人性化的非人类之异类,是根植于这个世界的‘另外的世界’”[1],即科幻小说中的想象空间并非完全脱离于现实生活,而是依附于现实世界的同时又在读者认知层面显示出陌生化特质的“另外的世界”。

试论晚清幻想小说的模仿现象

中 国传 统 相 嫁 接 的做 法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折
社 会 框 架 。 梁 启 超 甚 至 提 出 “处 今 日 之 天
下 , 则 必 以 译 书 为 强 国 第 一 义 ”_ 2 I ( 脚) 。 阿 英
在《 晚清小说史 》 指 出 来自 翻 译 小 说 从 数 目上
超 过 创 作 小 说 ,估 计 占 有 全 数 量 的 2 /
险 小 说 流 行 于 世 。 在 此 影 响 下 , 晚 清 幻 想
( 一 ) “西 学 东 渐 ” 影 响
晚 清 幻 想 小 说 走 向模 仿 的文 学 创 作 之
路 , 是 有 特 定 历 史 原 因 的 。 随 着 了 民 族 危 亡 的 加 深 , 中 国有 识 之 士 转 向 了 向 西 方 学
初 , 中 国面 临 着 一 个 重 要 的 转 型 期 , 在 “西
学 东 渐 ”的 背 景 下 , 西 方 科 幻 小 说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文 学 体 裁 大 量 , N i 人 中 国 , 并 引 发 了 模 仿 热 潮 , 晚 清 幻 想 小 说 应 运 而 生 。
西 方 的科 学 、 理性 、 进 步 成 为 了 近 代 中
3” “ “ ,
涉 及 到 科 幻 、 侦 探 、 言 情 、 政 治 等
不 I N种 类 译 介 , 其 中 西 方 科 幻 小 说 占 的 比 例 很 大 。 “幻 想 小 说 ”作 为 一 种 舶 来 品 , 到
1 91 1年 止 , 西 方 科 学 小 说 就 有 2 0多 部 被 翻 译 过 来 , 其 中最 早 被 介 绍 到 中 国 的 就 是 拥
的 政 治 文 化 体 系 造 成 冲 击 , 进 而 构 建 新 的

清末民初新小说的异质想象问题

清末民初新小说的异质想象问题
孙晓光
【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38)6
【摘要】晚清社会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新小说,既有鲜明的社会现实特色,又有内在的历史演进线索.最先产生的政治小说设计国家想象时缺少坚实的基础,后来社会小说解构现实往往沦为荒诞与戏谑,科幻小说在强国梦想中存在大量保守内容,最后出现的言情小说结束了小说界革命一厢情愿的初衷,在个体情感天地里消磨了新小说家曾经的一致梦想.新小说的想象世界当中最缺乏的是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想象内容,这也是新小说不能发展的原因.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孙晓光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晚清"新小说"的地方政治想象与批判
2.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
3.清末民初新小说对诗性传统的中断与续接
4.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兼及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
5.晚清儒学新变与“新小说”的国家想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想象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想象文学作品是创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文学想象的产物。

文学想象是作者基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语言和想象力塑造出的虚构世界。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创造力的展示和心灵交流的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想象。

一、文学想象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学想象是创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将观察和思考转化为文字的过程。

它重构了现实世界,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构世界,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文学想象既来自于现实世界,又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扩展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文学想象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

通过文学想象,作者可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文学想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通过虚构的世界和人物,作者可以表达更多的想法和意义,给读者带来多重解读的空间。

最后,文学想象拓宽了读者的认知和体验。

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情节和人物,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感受到不同的生活和世界。

二、文学想象的创造过程文学想象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创造过程。

它需要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力来构建虚构的世界。

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作者通常会有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和思考:作者需要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思考人类的行为和情感,获得灵感和素材。

观察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其他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2.选择和整合:作者需要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创作目的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

同时,作者还需要整合这些元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想象和塑造:在选择和整合的基础上,作者需要发挥想象力,逐步构建起虚构的世界。

他们要赋予人物个性、塑造情节发展、描绘生动的场景等,使作品更加真实和吸引人。

4.语言表达:文学作品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文学想象。

作者需要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使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晚清报刊文人论政传统中的民族国家思想——以蔡元培的《新年梦》为例

二、 晚清报 业的文人论政传统 文 人论 政特 指 近代文 人通 过报 纸发表 言论 , 议 论政 事的 种 特殊现 象 , 也 是 中国知 识分子 的优 良传统 。方汉奇认 为 , 所谓 “ 文 人论 政 ” , 即知识 分 子肩负 匡扶 时世 的历史 使命 , 把 “ 天下兴 亡 , 匹夫有责 ”的忧 国忧 民的情感贯 穿到他们 的言论 当 中, 以求用言论来指 引国家的发展 。它的形成有赖于深刻的 社会历史原 因以及文化传统 。 首先 , 儒学传统方 面 : 儒家 向来提倡知识分子应该 “ 修身 、 齐家 、 治 国、 平天下” , 同时 , 又素来 秉持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的观点 。 因此 , 积极人 世 、 投身政治是 儒家思想 对知识分 子的 贯期许 。中国近现代新 闻业 中的不少报人 、 文 人也都受到了 儒学人 世论政 主张 的深刻 影响 , 再加上 近代 中国西学 东渐 , 西 方政 治思 想 、 文化 思想 的传人 等都 对文人 论政 传统 的形成 产 生了深远 的影 响。 其次, 历 史需 求 方面 : 历史 变 革 时期 中 国社 会 的现 实要 求。 l 9 世 纪末2 o I ! t 纪初 的 中 国面临着 深刻 的危 难 , 政 治上 昏 聩 不堪 , 经济 上萧 条凋 敝 , 军 务废 弛 , 外交 赢弱 。清政府 腐朽 无能致 使 中 国反 抗外 来侵 略 的战争屡 次失败 , 继而被 迫签订 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严 重损害了 国家主权 。国家积贫积弱 , 百姓生 活在水深 火热之 中, 国家 支离破碎形 同一盘散 沙 , 缺乏 向心力 。面对如此严峻 的政治形势 , 中国的知识分子怀揣着救 国的伟大使 命 , 纷纷提 出了不 同的解 决方案 , 以求扭 转残破不 堪 的局势 , 疗救 形容枯槁 的 中国。在这些救 国方案 当中 , 建立 近代 民族 国家 , 实现 民族 独立 和国家 富强成 为 当时 中国先进 知识 分子面对救亡 图存这一 时代主题时达成的共识 。 最后 , 舆论环境 方面 : 近代 中国程度不 高的 中央 集权和政 府 相对薄弱 的舆论 控制 , 为文人论 政提供 了可能 。晚清 时期 , 军 阀混 战 , 各地抗 日 救亡运 动风起 云涌 , 这 使得政府 的中央集 权程 度被大大削弱 。政府行动上 的无力顾及 , 舆论控制上 的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大學文學院頂尖計畫《重寫現代性——晚清報刊中的文學圖像與文化思想》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室系列講座第一講近代傳媒與中國作家的職業化(修改稿)郭延禮一、近代報刊的出現與文學傳媒的變化:中國近代報刊的出現,是由外國傳教士開始的。

1815年倫敦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在麻六甲創辦了第一家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在其影響下,開始出現中國人自己的報刊。

中國人自己出資自辦的中文報刊,最早是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創辦的《昭文新報》,更為完備的當以王韜1874年創刊的《循環日報》為標誌。

近代80年出版的報刊不少於2000種,文藝性報刊約277種,占近代報刊總數的八分之一。

在近代,報刊成為文學作品的主要載體。

不僅文藝報刊刊登文學作品,一般性的報刊也刊登文學作品。

文學傳媒的這一變革,不僅是文學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劃時代的變化,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學創作(特別是小說創作)的繁榮、創造主體的職業化、接受群體的平民化,並在藝術形式諸方面呈現出新的特點。

二、中國職業作家的出現:職業作家的出現是近代文學創造主體的一大變化。

所謂職業作家,當是以固定的職業收入(主要是稿費)作為生活主要來源為前提條件的。

:報人(職業報人)的出現——報人小說家——職業小說家(作家)。

1、近代第一批職業報人:王韜、袁祖志、蔣芷湘、何桂笙、蔡爾康、高太癡、孫玉聲等。

申報館早期聘請的主筆(見附錄一)。

中國第一代職業報人的特點:①籍貫多系江浙和上海;②活動主要集中在商業大都會上海;③多出身於書香門第,家境破落,為生活計,外出謀生;④具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且有文采;⑤思想敏銳,有真知灼見,受刺激後覺醒較快,明智地拒絕科舉的誘惑,從傳統文士變成第一代報人。

2、以這批職業報人為基礎、又聯絡、培植了一批文學作者和報人小說家。

此可以《申報》辦的三個文藝副刊《瀛寰瑣記》(1872)、《四溟瑣記》(1875)、《寰宇瑣記》(1876)的作者隊伍為例進行分析,其中有些人就是當時和後來的小說家:宣鼎(1832-1879)、俞達(?-1884)、詹熙(字肖魯)、鄒弢(約1850-1931)、黃鈞宰(1809-1876?)、蠡勺居士(蔣其章)、韓邦慶(1856-1894,他開始曾任《申報》撰述)等。

3、19世紀九十年代之後,中國報人小說家開始登上文壇,其代表人物是李伯元、吳趼人、韓邦慶、孫玉聲、高太癡等人。

《新小說》創刊前,文藝小報的作用和貢獻。

、稿酬制度的確立為職業作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新小說》的出版與稿酬制度的確立。

《新小說》的稿酬標準及其他(見附錄二)。

在《新小說》的影響下,《小說林》、《小說月報》等著名刊物也開始實行小說稿酬制。

1910年清政府頒佈了第一部《著作權律》。

2、中國古代沒有職業作家,他們的生活來源,或靠家庭,或靠“俸祿”,或靠“酬資”,沒有靠稿費為生的作家。

古代的“潤筆”和近代的稿酬是不同的。

3、近代稿酬和版稅制度的實行,為職業作家的出現提供了生活來源,有了靠稿酬生存的平民作家(古代的作家大多是達官貴人或他們的賓客幕僚)。

像李伯元、吳趼人、包天笑、周瘦鵑、徐枕亞、李涵秋、林紓、周桂笙、吳檮、伍光建,都可稱為中國第一代職業作家。

4、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也與職業作家的出現與壯大有一定的關係。

四、從表面上看,是稿酬促進了中國職業作家的出現;但從根本上說,中國作家的職業化的大前提乃是近代報刊的誕生,沒有近代報刊,便不可能有稿酬的出現。

附錄一申報館早期延清的主筆浙江杭州舉人吳子讓江西南豐曾國藩的幕僚錢昕伯浙江吳興秀才何桂笙浙江吳興秀才蔡爾康上海秀才姚賦秋江蘇蘇州布衣沈毓桂江蘇震澤布衣錢明略未詳未詳沈飽山浙江山陰歲貢生沈增理江蘇青浦秀才蔡寵九山東歴城江南製造局翻譯黃式權江蘇南匯秀才高太癡江蘇蘇州秀才朱逢甲江蘇華亭秀才韓邦慶江蘇松江秀才附錄二《新小說》創刊號刊登的《本社徵文啟》小說為文學之上乘,於社會之風氣關係最巨,本社為提倡斯學,開發國民起見,除社員自著自譯外,茲特廣征海內名流傑作紹介於世,謹布徵文例及潤格如下:第一類:章回體小說在十數回以上者及傳奇曲本在十數出以上者。

自著本甲等每千字酬金四元;自著本乙等每千字酬金三元;自著本丙等每千字酬金二元;自著本丁等每千字酬金一元五角。

譯本甲等每千字酬金二元五角;譯本乙等每千字酬金一元六角;本丙等每千字酬金一元二角。

有惠寄此類稿本者,若能全書見寄最妙,不能則請先寄三回或三出以上。

若本社不合用,即將原稿限五日內珍復,決不有誤。

若合用,則擬其酬金等第奉告;如投稿者或不滿意於其等第,亦請速惠函,俾將原稿珍復。

第二類:其文字種別如下:一雜記,一笑話,一遊戲文章,一雜歌謠,一燈謎酒令楹聯等類。

此類投稿恕不能遍奉酬金,惟若錄入本報某號,則將該號之報奉贈一冊,聊答雅意。

附錄三《小說林》創刊號《募集小說》本社募集各種著譯,家庭、社會、教育、科學、理想、偵探、軍事小說,篇幅不論長短,詞句不論文言白話,格式不論章回筆記傳奇。

不當選者可原本寄還,入選者分別等差,潤筆從豐致送:甲等每千字五圓;乙等每千字三圓;丙等每千字二圓。

通信處,上海新馬路福海裏小說林編輯所。

附錄四近代非文藝性的報刊也刊登小說《清議報》《新民叢刊》《浙江潮》《江蘇》《女子世界》《東方雜誌》《揚子江白話報》《民報》《競業旬報》《中國女報》《著作林》《振華五日大事記》《國風報》《婦女時報》《中華教育界》《留美學生季報》浙江兵事雜誌》《娛閑錄》《大中華雜誌》《太平洋》《福建政法雜誌》《教育雜誌》(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實業雜誌》附錄五第一批職業報人(主要是江浙人)王韜(1828-1896)蘇州人袁祖志(1827-1900)錢塘人董明甫蔣芷湘(名其章)杭州人何桂笙吳興人黃式權(1853-1924)江蘇南匯人錢徵(字昕伯)浙江湖州人蔡爾康(1858-約1923)江蘇南匯人戴譜笙陳藹亭廣東人高太痴(約1860-1920)蘇州人孫玉聲(1863-1939)上海人以上均為《循環日報》、《申報》、《上海新報》、《字林滬報》、《新聞報》等報紙的主編、主筆、助編、編輯等。

附錄六《新小說》創刊前在上海創辦的文藝小報主編或主筆指南報(1896)李伯元遊戲報(1897)李伯元消閑報(1897)高太痴趣報(1898)鄒弢采風報(1898)吳趼人、孫玉聲寓言報(1901)吳趼人、李竽仙笑林報(1901)孫玉聲世界繁華報(1901)李伯元附錄七中國第一代職業作家李伯元吳趼人黃小配羅孝高包天笑徐枕亞李涵秋周瘦鵑陳景韓林紓伍光建周桂笙吳檮附錄八相關考證蔣其章,字芷湘,一字子讓。

張弧,字岱衫,一字戴衫,浙江人。

張祥齡,字子馥,一字芷馥,四川人。

張鵬程,字翼州,一字義舟。

辛亥革命軍人。

附錄九十九世紀末譯入中國的外國小說《昕夕閑談》英國利頓著蠡勺居士譯1873《安家樂》威爾通女士畫圖新報館1882《百年一覺》美國畢拉宓著李提摩太譯1894《歇洛克呵爾唔斯筆記》四篇柯南‧道爾著1896-1897張坤德譯《長生術》英國解佳(哈葛德)著曾廣銓譯1898《父與子》俄國屠格涅夫著藍文海譯述1896啟明書局出版《佳人奇遇》日本柴四朗著梁啟超譯1898《海國妙喻》梅侶女士譯述1898絕島飄流記》英國狄福著跛少年(沈祖芬)譯1898《巴黎茶花女遺事》法國小仲馬著林紓譯1899《八十日環游記》法國儒勒‧凡爾納著薛紹徽譯1900參考書目:1、袁進著:《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第一章傳播與市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2、郭浩帆著:《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誌研究》附錄一,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3、王燕著:《晚清小說期刊史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第二講郭延禮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及其文學史意義——兼論轉型期並不等於現代文學的開端(修改稿)一、中國文學由古代向現代的轉型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應是一個由新因素孕育、萌生、開始轉型到轉型基本確立的過程。

這個轉型過程也就是中國近代文學(1840-1919)的整個歷程。

它既不是古代文學的尾巴,也不是現代文學的開端,它是一個獨立的文學時期,即近代文學時期。

中國文學的轉型較之社會的轉型要緩慢一些,轉型的特徵也不太明顯。

大約19世紀70年代之後,中國文學開始轉型,到19世紀末,具體時間可定為1898年之後,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已基本確立,此後逐步深化。

其表現有四個方面。

二、轉型基本確立的四大表現:1、創造主體的變化:由古代的“士”向近代第一代知識份子的轉化,近代知識份子進入創造主體,並成為主力軍。

中國第一代知識份子的組成大體有三部分:①使外人員及其在國外從事文化活動的精英;②新式學堂(包括教會學校)培養的學生;③留學生。

2、西學東漸進入文學層面。

3、文學語言的通俗化和現代化走向。

通俗化走向與近代白話文熱潮。

語言的現代化走向表現有三:一是雙音詞增多;二是新名詞的介入;三是語法的歐化傾向。

4、新的傳媒是促進中國文學向現代轉型的重要力量。

三、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全方位轉型:1.文學觀念:除一般所提到的改變了輕視小說戲曲的傳統觀念、視小說為文學的最上乘,由雜文學觀轉向純文學觀等等之外,還有兩點為大家所忽略:①.文學自我優越感的破滅。

.文學功能認識的轉變,明確提出了文學美的功能。

2.創造主體的變化,前已論述。

關於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的產生,再補充兩點:①.新式教育的出現與發展,為近代知識分子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留學生教育的發展,提高了近代文學創造主體的素質。

3.文學主題的轉型:“鼓吹新學思潮,標榜愛國主義”(馬君武語)①.愛國主義(反殖反帝)。

②.新學思潮:A.表現新思想;B.批判封建君權和專制主義;C.書寫新事物;D.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4.文體結構的轉型:由以詩文為中心,到小說戲劇由文學邊緣向中心的轉移。

5.傳播方式的變化:更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①.由手抄到機器印刷;②.報刊成為文學的主要載體。

6.接受群體的變化:由“士”向市民階層的轉移。

7.翻譯文學的影響。

①.翻譯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全面衝擊;.翻譯文學的出現,開闊了人們的生活視野和藝術視野;③.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統。

8.文學語言的通俗化和現代化的走向(前已論述)。

文學全方位轉型的最後完成要到“五四”運動之後的二十年代。

四、轉型的文學史意義。

從1898年到“五四”運動只有短短的二十年,儘管這一轉型是不完善和不徹底的,但它具有重要的文學史意義。

它改變了中國文學的走向,揭開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序幕,也為“五四”新文學的全面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附錄: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主要指中國近代文學家)王韜、郭嵩燾、黎庶昌、薛福成、馬建忠、黃遵憲、曾廣銓、陳季同、辜鴻銘、嚴復、康有為、梁啓超、狄葆賢、蔣觀雲、羅普、周宏業、周瘦鵑、黃人、陳家麟、戢翼翬、吳檮、陳嘏、馬君武、蘇曼殊、李石曾、秋瑾、呂碧城第一代知識女性秋瑾、呂碧城、張昭漢、張漢英、燕斌、陳擷芬、何震、楊莊、湯紅紱、薛琪瑛、吳弱男、楊令茀參考書目:①單正平著:《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