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学的现代化趋势

合集下载

清代的文人与艺术走向现代化

清代的文人与艺术走向现代化

清代的文人与艺术走向现代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清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从政治制度到文化艺术,都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

而在这个时期,文人与艺术也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本文将探讨清代文人与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清代的文人开始注重个体思想和感性体验的表达。

传统的文人往往拘泥于经典之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而清代文人则不同,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表达。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为素材,创作了一大批诗文、小说和戏剧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充满情感的表达,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种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轰动,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清代文人开始抛弃传统的艺术规范,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

以绘画为例,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往往依循了一套固定的规则和技法,限制了艺术的发展空间。

然而,清代的文人画家们开始尝试突破传统,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

他们以自然为师,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突破传统、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观念,为现代艺术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清代,文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

以小说为例,清代的文人以写实手法创作了许多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他们通过小说来揭示社会弊端、批评现实不公,为社会的进步发声。

这种关注社会和现实的态度在当时并不常见,但却是文人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通过文学的力量,他们希望能够影响社会,改变现实。

最后,清代的文人开始注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在这个时期,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清代的文人也没有置身事外。

他们开始关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并将其融入到文学和艺术创作中。

例如,他们将各种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中,使作品更加真实和科学。

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使得文人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清代的文人与艺术走向现代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他们关注个体经验和感性体验的表达,抛弃传统的规范和技法,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

清代的文学艺术与现代化趋势

清代的文学艺术与现代化趋势

清代的文学艺术与现代化趋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时期,不仅以“康雍乾盛世”为代表,而且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然而,与现代化趋势相比,清代文学艺术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足之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学艺术的传统与独特性理解清代的文学艺术,首先要认识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明清之交,文人雅士开始重视传统的文化和文艺,这种文化传统的内涵表现在”四书五经“,包括《礼记》、《易经》、《诗经》、《书经》、《春秋》、《周礼》、《仪礼》、《论语》、《孝经》。

这些古典著作对于清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除了文化传统之外,清代文学艺术也独具特色。

清代文学在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宁静和浪漫的风格。

这种风格来自于作者的生活环境,尤其是“遁世诗派”,通过简约的诗句和清淡的意境,表达对尘世的厌倦,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悟。

此外,清代文学艺术也有着其独特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清代诗人崇尚自然和清新淡泊的爱好,也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清代文学艺术没有不足之处。

二、清代文学艺术的不足之处虽然清代文学艺术独具风格,但是这种风格与现代化趋势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缺少科学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清代文学艺术却很少涉及到科学。

其次,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虽然清代文学艺术表现了一种淡泊和超然的生活情调,但是却很少关注到社会的实际问题。

尤其是在革命和变革的时期,这种不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学艺术必然会陷入停滞和僵化。

最后,缺乏由下而上的创造性力量。

尽管清代文学艺术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和文化承传属性,但却缺乏创新和由下而上的创造性力量。

在现代社会,创新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清代文学艺术未能真正满足这个要求,必然会面临困境和落后。

三、如何发展清代文学艺术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发展清代文学艺术。

首先,应当适当引入科学思维和现代化观念。

现代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工具,是推动文学艺术发展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晚清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晚清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晚清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晚清文学是指清朝末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反映社会动荡与变革: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晚清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这种动荡与变革的特点,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对西方文化的思考、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等内容。

2.思想解放与创新:晚清文学作品在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解放和创新精神。

一方面,文学家们开始探索新思想、新思潮,吸收西方文化的影响,提倡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

另一方面,一些文学家通过创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开创了新文艺运动。

他们突破旧有的文学传统,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新体诗、小说、散文等。

3.关注现实问题与社会批判:晚清文学作品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作家们描述了腐败的官场、社会不公、封建家庭的压迫等社会问题,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评。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艺术手法,对社会的弊端进行了准确的反映。

4.情感抒发与个体主义:晚清文学注重个体的情感抒发和表达。

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作家们对个人命运、家庭生活、爱情悲喜等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描写。

同时,晚清文学倡导个体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识,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和追求。

5.新旧文化的交融:晚清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

一方面,文学家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延续了古文诗歌和古文化的精神。

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学的理念和创作技巧,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总的来说,晚清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法上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时代特色。

它们反映了一个动荡时期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现实,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国文学在清末民初所进行的现代转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大规模的西方小说汉译活动,当时大量的汉译小说本身便承载着中国小说现代变革的任务。

清末民初,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几乎一夜之间由俗入雅,进入汉语文学的中心,这一事实说明汉语文学进入了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而这一变动又确乎是以西方文学为坐标系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潮(梁启超等人所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所直接促成的。

清末民初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最初20年,汉译西方小说得以与本土作家的创作小说分庭抗礼,不但对小说现代变革发挥了决定性影响,而且汉译小说自身成为承载小说变革任务的重要载体。

清末民初出版发行的汉译外国小说名著,在作为文学的物质外壳的语言、作为文学精神依归的主题和作为艺术图式的小说结构这三个向度,都做出了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最初探索。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由于大多数译者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特点,许多译本鲁莽灭裂、错译丛生,这一时期的译本整体质量肯定无法和五四后的文学译本相比。

但是,清末民初还是产生了一批水准较高的小说译本,它们不仅在语言、主题、艺术图式等三个向度上做出了谋求文学现代转型的最初努力,更由于其时文坛尚无后来逐渐定于一尊的主流话语的辖制,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译者们所特有的自我作古、无所依傍的自由心态,而生发出一些相较于五四文学更为参差多态、更其丰富驳杂的带有现代文学转型意义的追求。

而这方面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本论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所讨论的“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的概念作了界定,初步描述了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并简要评析了与本论文论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讨论“名著”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经典建构,试图把历来研究者对于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最集中的非议和责难,即外语原著选择的偏差、经典名著译本的稀少以及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比例失衡等诸多问题以“名著”话语为切入口作一厘清,并以林纾汉译小说为个案讨论外国文学汉译活动本身参与建构中文语境的译本名著的可能性的问题。

《晚清文学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形态分析》

《晚清文学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形态分析》

《晚清文学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形态分析》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以及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不仅经历了社会变革,也见证了文化形态的巨大变迁。

因此,研究晚清文学对于深入理解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目标,并概述文章的结构;其次,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变革现象;第三部分将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并探讨它们对文学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第四部分将着重介绍当时文坛名家纪晓岚、曹雪芹和郭沫若以及他们的作品;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主要论点和观点,并评价晚清文学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形态方面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晚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形态进行分析,揭示晚清文学对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与反映。

通过梳理晚清文学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思想转变,并探讨晚清文学对于现代中国文化演进的重要影响。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拓宽我们对于晚清时期文学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

2. 社会变革与晚清文学2.1 社会背景介绍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体制的崩溃、西方列强入侵与侵略、国内外战争和民族压迫等。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动摇,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明显。

这些社会变革为晚清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写作题材。

2.2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变革反映晚清文学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一些作家通过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形式表达了对封建王朝统治不满、对西方列强侵略抵抗以及对人民困苦生活的关注。

他们描述了农民起义、官僚腐败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并揭示出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念的追求。

2.3 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与塑造晚清文学在积极反映社会变革同时也对其产生了积极影响。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时期,其中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千姿百态,其中包括了诗歌文化的繁荣和流行。

本文将重点阐述清代诗歌的发展和文化趋势。

一、清代诗歌的发展1.继承和创新清代的诗歌传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创新。

无论是文学思想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有比较大的改变。

清代诗歌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即继承唐宋诗风的诗歌形式;二是近体诗,即在传统诗歌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型诗歌。

2.诗歌风格和主题清代诗歌的风格和主题多样化,从五音到七言等不同形式。

在内容方面,清代的诗歌关注了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抒发了人们的感情、思想和生活状态。

如洪昇的《霜天晓角》表达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感怀之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则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祖国未来的深思。

二、文化趋势1.文化多元清代文化呈多元化的态势,不再像明代那样学术为主,而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

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体现,很好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复杂性。

2.西化潮流自十七世纪以来,欧洲的文化和思想开始进入中国。

清代文化中不缺乏吸收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思想家。

这些人除了学习外国知识,还对中国文化提出了质疑,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开放和改革。

3.士人文化清代是一个以士人文化为主的时代,士人文化包括了思想体系、礼仪、文学、娱乐和政治等方面。

士人文化的兴盛推动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也决定了社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思想倾向。

三、结语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

在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清代社会和文化都经历了繁荣兴盛和变化多端的过程。

认识和学习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清代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理解,而且可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和借鉴。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中国近代文学概述

中国近代文学概述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起始于19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期间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特点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小说为主,特别是长篇小说成为主流。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此外,晚清文学还出现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这些作品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多样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有所涉及。

同时,中国文学也开始与世界文学接轨,许多外国文学名著被翻译成中文,如《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等。

此外,鲁迅、茅盾、巴金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风格和主题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还受到了苏联文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学作品,如柳青的《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等。

此外,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如郭沫若、艾青、贺敬之等,他们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文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晚清与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变革迅速,不少文化现象涌现出来,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探讨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

一、影响因素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在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国家的危机感进一步被引起。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启蒙思想逐渐普及,引入了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的引入,使得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文学流派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其中四大文学流派是近代汉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大流派分别是:1. 语言文学2. 新诗派3. 新小说派4. 戏曲改良派这四大流派各自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在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代表作品,使得晚清民国时期汉语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三、代表作品晚清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不同领域的文学成果。

以下是几个代表作品: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描写了一个偏离传统的家庭,以及其中人物的生活和互动。

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深受人们喜爱的情节,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2.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病态人物的内心疯狂经历。

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描写,使得《狂人日记》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心理小说。

3. 《孤雁十三剪》《孤雁十三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代表作,它以十三个人物的故事为线索,描述了中国社会末期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艰苦状况。

作品通过对农民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不公,成为了政治文学的代表作品。

四、结语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的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一:特点和分期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一:特点和分期中国晚清文学之一:特点和分期1.中国晚清文学的特点19世纪初期,中国还是一个以" 天朝" 自居的封建大帝国。

但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闭关自守的清帝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先进分子寻找着救国富强的道路,人民群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终于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虽然这次革命并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是它结束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

在这样的社会大变动的背景下产生的晚清文学,呈现了既和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不同、又和以后的现代文学不同的特点。

首先,从鸦片战争时期起,进步文学就密切地与现实政治斗争相结合,自觉地运用文学来表达社会政治主张,反帝爱国、呼吁变革成为基本主题。

中国的近代史是备受帝国主义侵略、凌辱的苦难史,又是封建统治最为腐败、黑暗的衰亡史。

中国古代文学中虽然也有许许多多反对外族侵略的爱国作品,但是,爱国和忠君往往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晚清文学的反侵略爱国作品,不只是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延续,而且反对世界范围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具有近代爱国主义的新特征;同时,它又和反对腐朽、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结合在一起,和追求民主、革新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其次,晚清文学的题材大大开拓,所表现的对象远比古代文学广阔得多。

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宣传维新变法、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描写外国生活风俗、歌咏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都是过去从来没有的题材。

晚清文学相当广泛地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自朝廷到市井的各种社会生活画面,皇帝、皇太后、官吏、洋人、买办、师爷、文人、商人、华侨、地主、兵勇、妓女、地痞、工人、农民、维新分子、革命家……各色人等都是晚清文学描写的对象,其中有些人物是古代文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
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解脱之中,有二种之别: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
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前者之解脱,超自然的也,神
命的也;后者之解脱,自然的也,人类的也。前者之
解脱,宗教的也,后者美术的也。
•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 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
10
晚清小说的类型与成就
• 1、 晚清小说代表刊物
• 1902 〈新小说〉 梁启超 • 1903 〈绣像小说〉 李宝嘉 • 1906 〈月月小说〉 吴沃尧 • 1907 〈小说林〉 黄摩西
• 2、小说类型
历史小说、地理小说、科学小说、军事小说、冒险小说、 侦探小说、写情小说、社会小说、神怪小说、滑稽小说
• 《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9
4.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
• 解脱者,果足为伦理学上之理想否乎?自通常之道德 观之,夫人知其不可也。
• 吾人从各方面观之,则世界人生只所以存在,实由吾 人类之祖先一时之谬误。
• 今使解脱之事,终不可能,然一切伦理学上之理想, 果皆可能也欤?
• 《红楼梦》之以解脱为理想者,果可菲薄也欤?夫以 人生忧患之如彼,而劳苦之如此,苟有血气者,未有 不渴慕救济者也;不求之于实行,犹将求之于美术。 独《红楼梦》者,同时与吾人以二者之救济。
1、新诗的探索与危机 2、女性文学的出现 3、乡土小说的兴起 4、新文学社团的大量出现
4
晚清文学的现代化趋势(1895——1911)
一、梁启超的新小说理论
1、《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年《清议报》 重视小说的作用: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
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之,当以小说治之。 小说为国民之魂。
13
晚清谴责小说的现代性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小
说,以辛辣油滑之笔讽刺时事,笑噱人情。这
些小说的作者处在学术价值崩溃的时代,写作
不只是寄情托志,更是谋生之道。他们讽刺世
道不彰,自己却也得为这样的世道负责。他们
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下海”的职业文人,对文
学、象征资本的挪移运用,较五四作家更有
2、《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新小说》1号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 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二曰浸,三曰刺,四曰提。 3、梁启超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小说是文学中的最上乘 小说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小说的巨大的政治、社会功能 小说应该用通俗的白话写
• 乌托邦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月球殖民地》
《乌托邦漫游》等小说,设计理想过度、假托
世外桃源,是为空间的位移。作者对历史困境
12
晚清公案小说的现代性
• 晚清公案侠义小说的热潮,已重塑传统 对法律正义与诗学正义的论述。当庙堂 与江湖、执法者与玩法者混淆不分时, 所有关于正义的演述面临崩溃与危机。 《老残游记》中的老残一心想仗剑治天 下却落得以笔代剑,成为浪迹江湖的郎 中而非侠客。他与官府周旋而力申“清 官比脏官可恨”论,无疑逆转公案说部 的地线
2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1)
1、 文学改良运动 2、 胡适与新文学、新文化运动 3、 周作人与新文学运动
四、 初期白话文学的创造
1、 初期白话诗歌 2、 鲁迅的文学创作 3、 冰、 文学研究会 2、 创造社
六、新文学走向初步的繁荣(1921—1926)
争,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8
3.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红楼梦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
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 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非是而欲 餍阅者之心,难矣。 • 悲剧又有三种之别:一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 以交构之者。二由于盲目的运命者。三由于剧中之人 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
11
晚清狭邪小说的现代性
• 狭邪小说,杂糅了古典情色小说的二大传统— —感伤及艳情,而能赋予新意。《海上花列传》 (1892)写欢场犹如情场,又视逢场作戏为真 情流露的最佳时刻,以朴素之笔写繁华之事。 《孽海花》写赛金花以淫邪之身颠倒八国联军 统帅,扭转国运,是20世纪最暧昧的神话之一。 识者诟病狭邪小说诲淫诲盗,却忽略在历史危 机中,一代中国人的欲望与恐惧,如何流入对 一己身体的放肆想象上。
•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吾心宁静之状态”为“优美之情”。 “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 此物为“壮美” 反者名之曰“眩惑”。“则使吾人自纯粹知识出,而 复 归于生活之欲”。
7
2、红楼梦之精神
• “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 之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现代”商业意识。在一片插科打诨下,谴责
小说家是极虚无的,除了文字游戏再无其他。
他们作品最重要的感情标记是笑——嘲笑、苦
笑、冷笑、讪笑。这笑在现代文学里是很少的。
此无他,笑比泪更有道德颠覆力。
14
晚清科幻小说的现代性
• 中国古典小说不乏志怪神魔佳作,但少对器械 发明产生实证兴趣。吴趼人《新石头记》写贾 宝玉漫游时光隧道,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 写法螺形式航想太阳系诸行星。由此小说家对 传统或西方构成“知识”与“真理”的论述展 开了对话。
5
王国维(1877—1927)的文学观念
《红楼梦评论》
6
第一章 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苦痛是也,故“欲”与“生 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 美术:“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 系”。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 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 系也。
现代文学史讲稿目录
1898——1927
1
一、晚清文学的现代化趋势(1895-——1911)
1、梁启超的政治小说 2、王国维的文学观念 3、清末小说创作
二、民初通俗小说的初步繁荣(1912——1917)
1、民初通俗小说的文学观念:消闲与游戏 2、民初通俗小说的类型与繁荣原因 3、新文学界对通俗小说的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