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

7 6种 , 4 嘲据此 , 占 %。 我们不 难看 出 , 当时选择 小说 翻译 的对象 主要集 中在 欧美强 势文化 国家 , 也涉 但 及 了其他 东欧一 些弱小 民族 的 国家 。 晚清 翻译小 说 的盛 行最 直接 原 因恐 怕 是 出于社会 政 治改 良的需 要 。晚 清时期 的中国 已沦为半 殖 民地半 封建 的 国家 , 治腐败 , 政 民不 聊生 。甲午 战败 和“ 戊戌 变 法 ” 的失败 使 当时进 步 的知识 分子 醒悟 到 : 国不 能依靠 “ 救 官方 ” 的维新 渠 道 , 是要 依靠 广 大 民众 。梁 启超 正是 为实施 其 政治 目的 , 而 发动 “ 小 说界革 命 ”利 用小 说 的教化功 能来 唤醒 民众 的思 想觉 悟 。他 指 出 , 欲改 良群 治 , 自小 说界 革命 始 : , “ 必
第1 2卷
第 5期
宁 波教 育学 院 学 报
J 0UR NAL OF NI NGB I U E OF EDUC I N O NS nT T AT O
Vo _2 l1 No5 . 0e .01 t2 0
2 0 年 1 月 01 0
试 论晚清社会 文化语境下 的翻译小说
则 反映 出该 国在 全球 的文化 地位 与对译 入语 国家所 产生 的文化 影响 。晚清 时期 , 国 翻译 小说种 数之 我 多, 选译 的小说 国别 涉及面 之广 , 可谓空 前 。马祖 毅根 据 当时可算 是收 录小说 最多 的《 涵芬楼 新 书分类 目录》 统 计 出 4 0百种 翻译小 说 , , 0 出版 日期最 迟 为宣统 三 年 (9 1 ) 1 1 年 。圆阿英 先 生 的《 晚清 戏 曲小 说
来, 当时 的翻译 小说 数量 已是蔚 为可 观 。 而且 小说 国别 涉及 到了西 欧主要 国家 , 还有东 欧 、 洲 的 日本 亚 和美洲 。据郭 延礼初 步统计 , 2 6 在 5 7种 翻译 小说 中 , 以查 明国别 的有 1 4 可 7 8种 , 占全 部翻译 小说 的 约 7 %。在 查 明的 14 0 7 8种 翻译 小说 中 , 以英美小 说 为先 , 17 种 , 6 %; 有 01 占 1 依次为 法 国小 说 3 1 , 3 种 占 1 . ; 国小 说 13种 , 76 日本 小说 13种 , 6 德 国小 说 3 8% 俄 9 3 占 .%; 0 占 %; 4种 , 2 ; 他 国家 的小 说 占 % 其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摘要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价值观的影响,晚清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分析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十分有益。
关键词:晚清语境翻译小说现代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晚清期间,翻译小说达到上千种之多,翻译小说的繁荣成为不争事实。
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翻译活动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与目的语文化规范,目的语社会文化全方位地制约着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
受晚清时期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体现出了特定时期的文本特征与独特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小说创作现代性转型做出了重大影响,架设起中国文学古典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桥梁。
晚清翻译小说所折射出的启蒙思想和叙事模式、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萌芽。
一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1 翻译小说种数繁多,国别涉及面广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小说原本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译语国家的文化影响。
我国翻译小说在晚清时期迎来了空前的盛况。
根据马祖毅的统计,截至1911年共有400种翻译小说;而阿英先生的《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则收录了从1875年直1911年间的翻译小说608种。
从1840年到1919年,翻译小说竟达到2567种。
据郭延礼的统计,在当时可查明国别的翻译小说中,英美小说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达到61%;法国小说居第二,占18.9%;俄国小说位列第三,为7.6%;之后为日本小说(6%)和德国小说(2%);其他国家的小说占4%。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翻译小说的数量蔚为可观。
另外,欧美国家的强势文化成为晚清翻译的小说的主要原语文本来源,一些弱小民族国家也有涉及。
2 翻译小说主题类型丰富小说主题类型的不同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_汤哲声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汤哲声 朱全定内容提要: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改译、删译与当时中国精英分子要利用小说启蒙国民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以言情小说和侦探小说为主,却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小说的美学思想、艺术结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清末民初翻译家的史学地位以及他们的“为我所需”、意译的观念和方式作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清末民初 小说翻译 价值和意义这是一批被遗忘或者受到不公评价的外国小说翻译群体,他们是(按照翻译外国小说出现的先后为排列顺序):包天笑、周桂笙、陈景韩(冷血)、徐卓呆、许指严、王蕴章(西神)、李涵秋、张春帆、恽铁樵、周瘦鹃、贡少芹、张毅汉、徐枕亚、严独鹤、胡寄尘、程瞻庐、陈蝶仙、李定夷、程小青、叶小凤、李常觉、陈小蝶、朱瘦菊、陆澹安、姚民哀、许瘦蝶、吴绮缘、王钝根、顾明道、闻野鹤等等。
他们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翻译作家,并且主要活动于清末民初时期。
根据既有的文学史描述,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翻译作家素质不高,被认为翻译的随意性很强;清末民初小说的译作改译、删译之风严重,被认为不忠于原著;清末民初小说译作的原著品味也不高,被认为鲜有一流作品。
从这样的观念出发,清末民初的那些小说翻译作品就成为了一堆文字垃圾,关注的人不多,更别说研究了。
问题是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作品真如文学史所描述的那样吗?如果放入历史语境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思考,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解读。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确实改译、删译之风严重,包天笑、杨紫驎合译的《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建构与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批准号:12 BZW1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茵小传》只是原著的上半部分,也就这么改译、删译了一下作为全本推了出来;苏曼殊、陈独秀译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就连添带删地译成了一本十几回的故事,叫《惨世界》(报纸上连载时叫《惨社会》),改译、删译之风蔓延到当时几乎每一部译作。
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与中国近代小说的转型

小说要么写的是效忠君父的忠孝节义的故事,要么
写的是携手投水、殉情自刃的蜷蜷恋情。而像《佳人
奇遇》借主人公游历世界的经历大谈政治和国家前
途命运的政治小说,对于当时的中国青年来说是前
所未闻的事情。
梁启超之所以认同政治小说,其中一个内在的
原因是政治小说功利性特征与中国传统功利主义
版,其中有些中译本还被改编成剧本。影响所及,
政治小说的创作在清末也一时兴盛。除了最早出现
的((新中国未来记》外,其他如陈天华的《狮子吼》、
张肇桐的《自由结婚》、罗普的《东欧女豪杰》、怀仁
的《卢梭魂》、春帆的《未来世界》等政治小说也纷
纷问世。
除了“政治小说”外,梁启超在完善近代小说类
史”,所以一直地位低微,难登文学的殿堂。但是到
了20世纪初,小说从边缘走向中心,被推到“文学之
最上乘”的位置。这一变化的起点尽管可推至“小说
界革命”被正式提出的1902年,但事实上从1898年
底就已拉开了序幕。具体地说,是以戊戌变法后梁
启超提倡和翻译政治小说为鲜明的标志和开端的。
梁启超在《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从后改题为《译
译实践作了初步的梳理与分析[(11o
梁启超一生译介了大量的西方、日本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的著述。在小说翻译方面,梁启超不仅是其
中最早的理论倡导者,而且也是积极的实践者。除
了《佳人奇遇》外,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
发表了自己的译作《十五小豪杰》,同年又在《新小
说))上刊登了他翻译的((世界末日记》((俄皇宫中之
转而专论政治小说神话般的魔力:
清末民初英文侦探小说翻译考论

事工 业和文史哲论 等各种 西方的书籍资料 还少不了语言学大师刘半农 , 他不但对两方 运 动 的重 要 开端 , 且 迅 速开 辟 出一 片新 天 并 而且还亲 自采用白话文 地 ,乍露 出耀 眼 的光 辉 锋芒 。从 10 年 到 逐 渐 引 起 了 落后 中 国的 密切 关 注 。起 初 , 晚 侦探小说非常着迷 , 96
版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高峰 , 中的著名翻 其
成 款 ,择 欧 美 小说 中之 新 奇而 宗 旨正 大 者 , 十万本 , 并且持续 多年始终 保持 稳定 , 成为 译家就包括后期人们尊称 为 “ 侦探小说泰 的小 说 品种 。 之 斗” 加 的程小青 以及所谓“ 鸳鸯蝴蝶派领袖” 的 翻译成书 , 增进国民知识 , 以辅教育之不及 ” “ 受 欢 迎及 最 有 持 久力 ” 最
多 书籍 资料 ,以期望达到提升 国家物 质实 唯一之杰构” 其次 , 。 西方侦探小说之所 以在 如各种译本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在众多杂
而 力、 增强 国家发展要 旨的 目的。 在此过程 中, 清末 民初的中国广受欢迎 , 也与其本身在西 志上 连 载发 表 , 翻 译者 也 往 往是 通 俗 中文
清 的 有识 之 士 致 力 于 翻译 和介 绍 两方 的 自 参与翻译 了著名 的《 福尔摩斯探案集》 认为 10 年左右 ,不但是晚清小说 出版的高峰 , 99 然 科 学 、 业 技术 、 政 治 、 史 文 化 等 诸 “ 工 法律 历 以文学言此书亦不失为 2 0世纪 纪事 文中 时期 ,而 且是 侦 探小 说 翻 译最 多 的时 期 , 比
文侦 探 小 说 占有 不 可 或缺 的一 席 之 地 , 于 意 表 ”又 比如 文学 家 钱 钟 书 , 在 同忆 他 译 为 “ 生 ” “ o s译 为 “ 尔 摩 斯 ” 使 对 ; 杨绛 华 ,H l ” me 福 而 激 发 民众 阅 读 兴 趣 和 扩 大 民众 阅读 视 野 起 在牛津大学读书 的时候 , 对于“ 文预试 得 这两 个 译 名不 胫 而走 , 即成 为 这部 侦 探 小 论 旋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人物心理等描写完全删除或大量添补,或胡乱改写,因此,“译述”也难以算作译法的正途。
笔者认为当时盛行这种译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共有如下四点。
1.高额翻译费用的诱使。
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之所以纷繁如林,与是时各大出版机构给予的高额翻译费不无关系。
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式每千字二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
也有每千字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但是许多出版家,贪便宜,杀窮鬼,粗制滥造,也是有的。
”324面对如此优厚的译稿费用,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采取表达略显繁冗的译述方式来扩充译文的字数,并以此增加翻译酬劳。
2.低级日文能力的制约。
随着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日臻成熟,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习日文、译日书的伟大事业中。
良好的日文氛围与教育环境,在造就大批优秀译才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学无所成的平庸之辈,他们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使得晚清的文学译坛乱象丛生。
有限的日文能力使得他们每每遇到冗长而繁杂的日文句子时,不但对于句意的理解模糊不定,甚至连故事情节的铺展都无从捋顺,因此,他们难以严格遵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译述方式进行处理。
3.日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明治初期,日本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普遍采用“豪杰译”,即打破原著特有的背景与架构,任意添删,甚至大幅度改写原作的主题、结构、人物等,这种策略也着实影响了晚清日语译才的文学翻译活动。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日本人当时翻译欧美小说,他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
我又一切都改变为中国化。
”386可见,当时日本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促使中国译才“化夷为汉”,使得中国译才在对转译的作品进行“中国化”处理的同时,也无形导入了译述的翻译方式。
4.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
就翻译方法而言,直译与译述在晚清日本文学的译入过程中皆有运用,如周桂笙、苏曼殊、马君武等译才比较倾向译述,而吴趼人、伍光建、曾朴等译才则善用直译进行处理。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翻译小说

在 四大小说杂志 的翻译作 品 中, 形式 上存在 着长篇
与短篇共 用 、 言与 白话并 存 的现 象 , 文 既有 很 多文 言短
篇 小说 , 也有大量 的长篇 白话章 回体小说 。在长 篇小说 中的翻译 中 , 家根据 中国读 者 的阅读 习惯 , 作 因袭 传统 小 说的程式和套路 , 将外 国作 品翻译成 章 回体 。篇 中回 末仍会 出现 中国读者 熟悉 的 “ 欲知后 事 如何 , 听下 回 且 分解 ” 的字样 , 还有“ 列位 高兴 听我的话 , 不要忙 , 且 容在 下 慢慢 的说 ”, 看 官 听说 ” 话 本 小说 的 老 套语 言 。 “ 等 《 新小说》 《 、 绣像小说 》 《 、 月月小说》 小说林》 出的 和《 刊 翻译小 说中 ,3部 长篇 小说有将近 1 采用章 回体 , 4 5种 回 目清晰 , 仗工 整 , 言 通 俗 晓 畅。如 侦探 小 说 《 对 语 毒蛇 圈》 2 (3回《 新小说 》 , ) 写情小说 《 电术奇谈 》 2 ( 4回《 新 小说 》 , ) 政治小说《 回头看》 2 (0回《 绣像小说》 等 。 ) 大量采用 章 回体 的 做 法 , 合期 刊杂 志 的 自身特 适 点, 更迎合 了中国读者的阅读 习惯。小说 杂志 常为半 月 刊或月刊 , 决定 了长 篇小说必须 进行 长期连续 刊载 。每 期 刊登 一至两 回 , 目清晰 , 构谨 严 , 大地 方便 了编 回 结 极
为刊载翻译小说提供 了方便 , 带来 了翻译小说 的 空前繁 荣 。其 中最 著 名 的 《 小 说 》 《 月 小 说 》 《 说 世 新 、月 、小 界》 《 、 小说 月报 》 《 、 小说时报》 《 、 中外 小说 林》 《 、 绣像小 说》 《 、 小说林 》 , 大量刊载外 国翻译小说 。 等 都
语言思维与翻译——晚清至民初西方小说的译介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17)。
[作者简介]刘颂,女,湖南浏阳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及英语教育。
语言思维与翻译 ———晚清至民初西方小说的译介○刘颂(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摘 要]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
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
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造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关键词] 晚清至民初; 小说译介; 语言; 思维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7-0037-02 在整个文明进程中,翻译对于语言思想的历史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整个汉语文化思想乃至语言本身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都与翻译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外有坚船利炮,内有改革变法,继翻译佛经以来的第三次翻译高潮由此出现,外国文学尤其是小说通过译介进入中国读者视野,晚清文学自此开始了小说为主流。
翻译高潮中,译介小说在多寡上与同期原创小说相比,占据明显优势。
西方语言哲学认为语言即思维,语言即世界观,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的联系,是文化之深层基础。
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变革最终乃透过语言之变而完成的,也是借助于语言而沉淀下来的。
哲学诠释学将人文学科文本翻译视为不同文化思想间的解释与对话,而非仅仅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作品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能动解读中。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对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第!期
付 建 舟 *论 晚 清 的 小 说 翻 译 与 翻 译 小 说
++
的外语水平很低 ! 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少 ! 很难直接翻译 " 另一方面 ! 当时翻译的目的是直接为现实社会 服务 ! 在翻译时 ! 翻译者往往不全部翻译 ! 只是选取那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 很多内容近于重述或重写 # 晚清许多外国小说引进来时 ! 翻译者一般不署 $ 译 % 字 ! 而署 $ 译述 % 或 $ 衍义 % 等字样 & 但这个过程比较短 暂 ! 译述的作品也比意译的作品少 & 宽泛地说 ! 这种译述也可以认为是意译 & 意译是晚清小说翻译的一种 风尚 ! 它与五四时期的小说翻译不同 & 五四时期的小说翻译主要是 $ 直译 %! 后者虽然是一种进步 ! 但不能 因此就贬低晚清文学的 $ 意译 %& 为了避免 $ 直译 % 与 $ 意译 % 术语或理论的纠缠 ! 一些学者以是否 $ 忠实 % 于 原文来衡量译文 & 一般认为译文要 $ 忠实 % 于原文 ! 并以之作为衡量译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 但是 ! 笔者 认为 ! 仅仅以是否 $ 忠实于原文 % 为标准 ! 仍然不能解释晚清的翻译文学 ! 尤其是翻译小说 & 我们要把晚清 翻译小说的特征与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 ! 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 以及翻译小说在特定 的历史时空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 晚清翻译小说不忠实于原著 ! 译述者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 ! 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习 惯对原著进行适当的改造 ! 以便适合本国的读者 & 这就涉及到了晚清小说翻译的一个核心问题 ! 即 $ 中国 代 % 问题 & 在翻译的过程中 ! 翻译者一般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解读介绍西方小说 !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小 说中国化了 & 这种 $ 中国化 % 分为两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表层文化中国化 & 表层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中显 在的一目了然的浅层部分 ! 如不同文化中的人名 ’ 地名等 # 中西文化的差别较大 ! 晚清的翻译者与读者对 表层文化的接受也很困难 # 如西方文字多是拼音文字 ! 以表音为主 ! 这与以表意为主的汉字很不相同 # 把 西方文字根据读音翻译成汉语 ! 中国读者很不习惯 ! 不得不改为中国体例 # 包天笑在回忆翻译 ( 馨儿就学 记 ) 时总结说 *$ 我是从日文本转译得来的 & 日本人翻译欧美小说 ! 他们把书中的人名 ’ 习俗 ’ 文物 ’ 起居一 切改成日本化 & 我又一切改变为中国化 & 此书本为日记体 ! 而我又改为我中国的夏历 + 出版在辛亥革命以 前 ,! 有数节 ! 全是我的创作 ! 写到我的家事了 & % "#$ %&’ 海天独啸子翻译时更是大刀阔斧 ! 他 在 谈 ( 空 中 飞 艇 ) 的译述方法时说 *$ 卷中多日本俗语 ! 今代以我国文话 & 凡删者删之 ! 益者益之 ! 竄易者竄易之 ! 人物使 合 于 我 国 民 之 思 想 习 惯 ! 大 致 则 仍 其 旧& 至 其 体 例!因 日 本 小 说 ! 与 我 国 大 异 ! 今 勉 以 传 记 体 代 之 & %"%$ !(& 翻译大家严复和林纾则用中国古文翻译西书 ! 他们的译文 $ 桐城气息十足 ! 连字的平仄也都留 心 ! 摇头晃脑的读起来 ! 真是音调铿锵 ! 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 %&& $ 中国化 % 的第二层次是深层文化中国化 & 深层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中隐在的核心部分 ! 如民族精神 ’ 民族心理等 & 晚清小说翻译家在翻译西方小说时 ! 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 ! 通过翻译转 换成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 $ 中国翻译小说 %! 其间体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向 & 翻译者不是通过 $ 直译 % 的方 式即原原本本地翻译西方小说 ! 也不是原原本本地传递与汉字相应的西方文化 ! 而是通过 $ 意译 %! 既能 传达西方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技巧以及相应的文化 ! 同时 ! 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 以适应本民族的文 化心理结构 & 这种翻译现象在晚清文学翻译界十分突出 ! 林纾 ’ 周桂笙以及其他翻译家都是如此 & 晚清小 说翻译中深层文化中国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 一 " 种族存亡意识的突出 晚清 ! 中国特殊的历史处境使全社会都在救亡 ! 那么对有些作品从种族存亡的角度来解释是最自然 不过的 & 如 ( 黑奴吁天录 )! 它本身是描写美国黑人的命运 ! 可是译者和中国读者把它转化为中国人的命 运问题 ’ 中华民族的命运问题 ! 从而掀起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 ( 绣像小说 ) 杂志上刊载了翻译 小说 ( 僬侥国 )+ 又名 ( 汗漫游 )! 即 ( 格列佛游记 ),!$ 僬侥 % 之意为 $ 古代传说中的矮人 %! 但 ( 格列佛游记 ) 不仅仅描述了小人国 ! 而且也描述了大人国 ! 这也许是译作又改名为 ( 汗漫游 ) 的原因 & 后来 ! 我阅览 ( 知 新报 )! 看到 ( 人种兴亡论 ) 一文 + 载 ( 知新报 ) 第八十二期 ,! 才恍然大悟 ! 原来译者命名 ( 僬侥国 ) 有深意存 焉 ! 即译者是在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 ! 在优胜劣败的社会进化思潮背景中对 ( 格列佛游记 ) 作了 人种学的解读 & 作者说 *$ 窃尝读严又陵君所译赫胥黎 ( 天演论 )! 有物竞天择二义 ! 因而思人种兴亡之故 ! 不觉大有所感焉 & % 优种不断进化 ! 不断延续 " 劣种不断退化 ! 不断淘汰 & 矮人 ’ 小人应该属于劣势种族 ! $ 考 ( 大荒经 ) 中 ! 有所谓小人国名靖人 ! 又有小人国名僬侥者 %& ( 人种兴亡论 ) 的作者和 ( 僬侥国 ) 的译 者认识到当时人种兴亡的严重性 *$ 我思今日天下人类善于改良者莫如美国 ! 若百年以后 ! 地球各国 ! 谅 万方数据
"##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 卷
无有能当美国者矣 # ! 按 $ 美国殖民国不许亚洲以东之民通籍 % 其故不尽因夺其工党之衣食 % 故相率而拒 我也 # 盖其暗中已择种留良之意 % 实卑视我东亚人在劣种之列矣 % 可不悟哉 % 可不悟哉 # "& 知识分子痛感 种族沦亡 % 大声疾呼 $’ 今我同类欲图自存 % 首宜痛念种族澌灭 # & 这里的 ( 澌灭 & 是指 ( 溯有生之始 % 教化未 开 % 人类大抵皆为劣种 &# 中华民族将会被视为劣种而淘汰 % 这是对全民族发出的警告 # ! 二 " 中国传统道德的制约 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所遵守的行为准则 # 中国传统道德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无形纽带 # 在晚清社 会转型过程中 % 传统道德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 茶花女 * 有一译本删去女主人公 ( 亚猛 & 怀孕的情节 %) 毒 蛇圈 * 译本第九回后半回增加 ( 妙儿 & 思念父亲 ( 瑞福 & 一节 % 这一删一增 % 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私怀 孩子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相背离 % 儿女对父母讲孝心则正好与中国伦理文化相一致 # 吴趼人评点 ) 毒 蛇圈 *! 载 ) 新小说 * 第十二号 " 时说 $( 近时专主破坏秩序 % 讲家庭革命者 % 日见其众 # 此等伦常之蠹贼不可 以不有以纠正之 # & 对这一情节 % 吴氏认为 $( 如此之殷且挚 % 此外若不略写妙儿之思念父亲 % 则以慈 , 孝两 字相衡 % 未免似有缺点 + -- 特商于译者 ! 周桂笙 "% 插入此段 + 虽然 % 原著虽缺此点 % 而在妙儿当夜 % 吾知 其断不缺此思想也 + 故虽杜撰 % 亦非蛇足 + & 这种意见正是建立在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基础之上的 + 张瑛所 译美国威登著的侦探小说 ) 黑蛇奇谈 *( 客店 & 一节描绘了一位女店客 % 该女店客是一个美丽的妇女 % 绝世 丽姝 % 兰麝香流 % 宛如散花天女降凡 + 一个士人打扮的年老客人讥讽地问店伙 % 那妇人花枝招展 % 是名门 淑媛呢 % 还是贵族嫔妃 % 从前不曾见过那宗尤物 + 笔者无法把这段译文与原文对照 % 但从行文及其意蕴可 以判断译者的明显加工 + 从表层的语言文字到深层的价值观念 , 意识形态 % 处处流露出中国文化的痕迹 % 如把美丽妇女贬低为尤物 + 贬低妇女的地位 % 尤其是把美丽的妇女视为尤物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一个显 著特点 + 又如 ) 汗漫游 * 里的小人国 ! 即利利伯国 " 专重德行 % 不重视才能 + 他们所谓的德行不外是诚实 , 公 平 , 和气 + 因为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帮助国王为老百姓办实事 % 没有才能可以慢慢去做 . 如果让那些有才 能而没有德行的人去做 % 他们就会不守法律 % 使老百姓蒙受损失 % 而且他们会处理得不留深刻痕迹 % 具有 很强的隐蔽性 + 正因为如此 % 小人国的刑法 % 治罪最重的是欺骗罪 + 因为有欺骗的事 % 诚实的人必然受害 % 奸猾的人必然得利 + 因此 % 小人国的道德原则之一是 % 以忘恩负义为极大的罪恶 + ! 三 " 道家出世精神的渗透 道家精神是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对应的另一种以出世为主的文化精神 % 其政治理想是 ’ 无为而治 &% 其社会蓝图是 ’ 小国寡民 &% 这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相去甚远 + 一般来说 % 对西方小说很少作道家式的解 读 + 对于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很相近的作品 % 在翻译时译者用中国的文化精神去理解是很自然的 + 但对精 神内涵与译入文化不同或者根本背离的作品 % 仍然用译入文化去理解就完全是 ’ 误读 &% 例如对 ) 小仙源 * 的道家式理解 + ) 小仙源 * 原名 ) 小殖民地 *% 它讲述的是一个瑞士人洛萍生到海外去开发殖民地 % 船在海 上失事 % 漂流到一个小岛 % 他与妻子儿女在岛上安营扎寨 % 培栽植物 % 驯养禽兽 % 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 + 它 体现了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活动的冒险精神 % 生机勃勃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 % 追求财富的工商精神 + 虽然 译者在译后 ’ 凡例 &! 载 ) 绣像小说 * 第十六期 " 中说 $’ 是书于纤悉之事 % 记载颇详 % 足见西人强毅果敢 % 勇 往不挠 % 造次颠沛无稍出入 % 可为靴子德育之训迪 + & 还说 $’ 当时列国殖民政策尚未盛行 % 作者著此 % 殆以 鼓动国民 % 使之加意 + 今日欧洲各国殖民政府 % 炳耀寰区 % 著是书者殆亦舆有力也 + & 但是 % 经过翻译 % 作品 却体现出中国上古或中古时期逃避社会现实追求安逸超脱的出世精神 % 把殖民者初开的荒岛变成了类 似桃花源的小仙源 + 陶渊明创作了 ) 桃花源记并诗 *% 构造了一个美丽 , 理想的桃源世界 + 陶渊明的桃源世 界是一个神话般的所在 % 也是一个农耕世界 % 田间道路纵横交错 % 村舍间鸡鸣狗吠互相能听到 + 男男女女 往来耕种 % 老老少少都怡然自乐 + 这里民风淳朴 % 村民热情好客 % 他们邀请外来者武陵渔人到家作客 % 杀 鸡 % 设酒 % 热情款待 + 他们的生活与世隔绝 % 日出而作 % 日入而息 % 人人劳作 % 并从劳动中获得快乐 + 这是一 个法外世界 % 这里没有皇帝 % 没有任何不劳而获 , 靠寄生过日子的统治者 + 村民中没有游手好闲者 % 他们 按照约定 % 自觉劳动 % 他们从劳动中获得生活所需的衣食用品 % 而快乐从劳动中自然涌来 + 这幅图景自然 很吸引人 % 它具有田园牧歌特色 % 人民生活悠然自得 % 一切太平 % 一切和谐 % 似乎是至乐世界 + ) 小仙源 * 描 写的是初期资本主义对海外殖民地的开拓 % 近似于原始形态 % 那种单一的开拓过程和简朴的生活状态很 容易让人把它与中国的 ’ 小国寡民 & 和 ’ 桃花源 & 联系起来 + 这是地地道道的文化 ’ 误读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