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翻译小说泛谈

合集下载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

7 6种 , 4 嘲据此 , 占 %。 我们不 难看 出 , 当时选择 小说 翻译 的对象 主要集 中在 欧美强 势文化 国家 , 也涉 但 及 了其他 东欧一 些弱小 民族 的 国家 。 晚清 翻译小 说 的盛 行最 直接 原 因恐 怕 是 出于社会 政 治改 良的需 要 。晚 清时期 的中国 已沦为半 殖 民地半 封建 的 国家 , 治腐败 , 政 民不 聊生 。甲午 战败 和“ 戊戌 变 法 ” 的失败 使 当时进 步 的知识 分子 醒悟 到 : 国不 能依靠 “ 救 官方 ” 的维新 渠 道 , 是要 依靠 广 大 民众 。梁 启超 正是 为实施 其 政治 目的 , 而 发动 “ 小 说界革 命 ”利 用小 说 的教化功 能来 唤醒 民众 的思 想觉 悟 。他 指 出 , 欲改 良群 治 , 自小 说界 革命 始 : , “ 必
第1 2卷
第 5期
宁 波教 育学 院 学 报
J 0UR NAL OF NI NGB I U E OF EDUC I N O NS nT T AT O
Vo _2 l1 No5 . 0e .01 t2 0
2 0 年 1 月 01 0
试 论晚清社会 文化语境下 的翻译小说
则 反映 出该 国在 全球 的文化 地位 与对译 入语 国家所 产生 的文化 影响 。晚清 时期 , 国 翻译 小说种 数之 我 多, 选译 的小说 国别 涉及面 之广 , 可谓空 前 。马祖 毅根 据 当时可算 是收 录小说 最多 的《 涵芬楼 新 书分类 目录》 统 计 出 4 0百种 翻译小 说 , , 0 出版 日期最 迟 为宣统 三 年 (9 1 ) 1 1 年 。圆阿英 先 生 的《 晚清 戏 曲小 说
来, 当时 的翻译 小说 数量 已是蔚 为可 观 。 而且 小说 国别 涉及 到了西 欧主要 国家 , 还有东 欧 、 洲 的 日本 亚 和美洲 。据郭 延礼初 步统计 , 2 6 在 5 7种 翻译 小说 中 , 以查 明国别 的有 1 4 可 7 8种 , 占全 部翻译 小说 的 约 7 %。在 查 明的 14 0 7 8种 翻译 小说 中 , 以英美小 说 为先 , 17 种 , 6 %; 有 01 占 1 依次为 法 国小 说 3 1 , 3 种 占 1 . ; 国小 说 13种 , 76 日本 小说 13种 , 6 德 国小 说 3 8% 俄 9 3 占 .%; 0 占 %; 4种 , 2 ; 他 国家 的小 说 占 % 其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摘要】:本文以《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为题,从文学史的视野和小说传播的角度,以全国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广的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和《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八大报刊为中心,研究中国晚清时代外国翻译小说在报刊上呈现的面貌。

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描述翻译小说在报刊中的酝酿与发展。

1840—1871年之间,是我国翻译小说的第一批译介;1872年《申报》及申报馆所属刊物《瀛寰琐记》上刊载的四种翻译小说,是报刊登载翻译小说的大胆尝试。

1891—1902年《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励学译编》等报刊先后刊载了侦探小说、政治小说、写情小说等翻译小说类型,将翻译小说推向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分析1902—1911年间报刊翻译小说繁荣期的概况。

详细描述四大小说杂志和四大报纸的创办和翻译小说、《新新小说》等其他刊物的小说翻译情况。

1907年后翻译小说在报刊上的刊载情况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小说界对小说翻译活动的关注却并没有减少,引发了小说理论家的激烈讨论。

第三章深入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译者群体,详论晚清报刊小说翻译者的小说观念、翻译理论和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划分报刊翻译小说译者类型,描述他们的外语背景、翻译活动以及各自的翻译特点和对小说翻译的贡献;讨论译者群体和组织的翻译活动,如译书交通公会对翻译活动的组织与规范等等。

第四章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

包括报刊翻译小说的来源,栏目归属和类型标示,报刊上主要出现的题材类型;报刊翻译小说形式的特征,如以短篇为主的翻译小说文体、以文言为主的翻译语言、逐渐增多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和在报刊上呈现的刊载形态。

第五章着重讨论报刊翻译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报刊对翻译小说慎重选择,翻译小说出版商和翻译者更极为重视翻译小说的营销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归纳报刊翻译小说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的影响,对于国民小说观念的冲击,以及对本土小说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摘要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价值观的影响,晚清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分析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十分有益。

关键词:晚清语境翻译小说现代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晚清期间,翻译小说达到上千种之多,翻译小说的繁荣成为不争事实。

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翻译活动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与目的语文化规范,目的语社会文化全方位地制约着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

受晚清时期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体现出了特定时期的文本特征与独特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小说创作现代性转型做出了重大影响,架设起中国文学古典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桥梁。

晚清翻译小说所折射出的启蒙思想和叙事模式、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萌芽。

一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1 翻译小说种数繁多,国别涉及面广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小说原本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译语国家的文化影响。

我国翻译小说在晚清时期迎来了空前的盛况。

根据马祖毅的统计,截至1911年共有400种翻译小说;而阿英先生的《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则收录了从1875年直1911年间的翻译小说608种。

从1840年到1919年,翻译小说竟达到2567种。

据郭延礼的统计,在当时可查明国别的翻译小说中,英美小说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达到61%;法国小说居第二,占18.9%;俄国小说位列第三,为7.6%;之后为日本小说(6%)和德国小说(2%);其他国家的小说占4%。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翻译小说的数量蔚为可观。

另外,欧美国家的强势文化成为晚清翻译的小说的主要原语文本来源,一些弱小民族国家也有涉及。

2 翻译小说主题类型丰富小说主题类型的不同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人物心理等描写完全删除或大量添补,或胡乱改写,因此,“译述”也难以算作译法的正途。

笔者认为当时盛行这种译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共有如下四点。

1.高额翻译费用的诱使。

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之所以纷繁如林,与是时各大出版机构给予的高额翻译费不无关系。

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式每千字二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

也有每千字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但是许多出版家,贪便宜,杀窮鬼,粗制滥造,也是有的。

”324面对如此优厚的译稿费用,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采取表达略显繁冗的译述方式来扩充译文的字数,并以此增加翻译酬劳。

2.低级日文能力的制约。

随着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日臻成熟,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习日文、译日书的伟大事业中。

良好的日文氛围与教育环境,在造就大批优秀译才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学无所成的平庸之辈,他们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使得晚清的文学译坛乱象丛生。

有限的日文能力使得他们每每遇到冗长而繁杂的日文句子时,不但对于句意的理解模糊不定,甚至连故事情节的铺展都无从捋顺,因此,他们难以严格遵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译述方式进行处理。

3.日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明治初期,日本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普遍采用“豪杰译”,即打破原著特有的背景与架构,任意添删,甚至大幅度改写原作的主题、结构、人物等,这种策略也着实影响了晚清日语译才的文学翻译活动。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日本人当时翻译欧美小说,他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

我又一切都改变为中国化。

”386可见,当时日本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促使中国译才“化夷为汉”,使得中国译才在对转译的作品进行“中国化”处理的同时,也无形导入了译述的翻译方式。

4.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

就翻译方法而言,直译与译述在晚清日本文学的译入过程中皆有运用,如周桂笙、苏曼殊、马君武等译才比较倾向译述,而吴趼人、伍光建、曾朴等译才则善用直译进行处理。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翻译小说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翻译小说

在 四大小说杂志 的翻译作 品 中, 形式 上存在 着长篇
与短篇共 用 、 言与 白话并 存 的现 象 , 文 既有 很 多文 言短
篇 小说 , 也有大量 的长篇 白话章 回体小说 。在长 篇小说 中的翻译 中 , 家根据 中国读 者 的阅读 习惯 , 作 因袭 传统 小 说的程式和套路 , 将外 国作 品翻译成 章 回体 。篇 中回 末仍会 出现 中国读者 熟悉 的 “ 欲知后 事 如何 , 听下 回 且 分解 ” 的字样 , 还有“ 列位 高兴 听我的话 , 不要忙 , 且 容在 下 慢慢 的说 ”, 看 官 听说 ” 话 本 小说 的 老 套语 言 。 “ 等 《 新小说》 《 、 绣像小说 》 《 、 月月小说》 小说林》 出的 和《 刊 翻译小 说中 ,3部 长篇 小说有将近 1 采用章 回体 , 4 5种 回 目清晰 , 仗工 整 , 言 通 俗 晓 畅。如 侦探 小 说 《 对 语 毒蛇 圈》 2 (3回《 新小说 》 , ) 写情小说 《 电术奇谈 》 2 ( 4回《 新 小说 》 , ) 政治小说《 回头看》 2 (0回《 绣像小说》 等 。 ) 大量采用 章 回体 的 做 法 , 合期 刊杂 志 的 自身特 适 点, 更迎合 了中国读者的阅读 习惯。小说 杂志 常为半 月 刊或月刊 , 决定 了长 篇小说必须 进行 长期连续 刊载 。每 期 刊登 一至两 回 , 目清晰 , 构谨 严 , 大地 方便 了编 回 结 极
为刊载翻译小说提供 了方便 , 带来 了翻译小说 的 空前繁 荣 。其 中最 著 名 的 《 小 说 》 《 月 小 说 》 《 说 世 新 、月 、小 界》 《 、 小说 月报 》 《 、 小说时报》 《 、 中外 小说 林》 《 、 绣像小 说》 《 、 小说林 》 , 大量刊载外 国翻译小说 。 等 都

晚清《时报》翻译小说探析

晚清《时报》翻译小说探析

作者: 余芬霞[1];余玉[2]
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明清小说研究
页码: 252-26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时报》;翻译小说;文化立场;文学态度;现代意义
摘要:晚清《时报》呼应"新小说"的启蒙要求,在民营日报中首开先河设立小说栏目,并大量译介域外小说.在翻译方法上《时报》采用以意译为主的"自由翻译"法,折射的是时代的文学观念、《时报》的受众意识,更是《时报》坚守传统文学观念的文化立场.《时报》以"趣味"作为文学翻译的起点和评价标准,在"趣味"中启蒙大众,阐明了追求文学通俗性的文学态度.《时报》翻译在文学观念、语言、创作方法上都有所创新,暗含着现代性的多种可能.。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陆国飞【摘要】晚清是小说翻译的初创时期.由于译者缺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加上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使得当时的小说译文普遍存在着不忠实现象.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对译文的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把握晚清翻译小说的概貌,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不无裨益.【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5【总页数】5页(P53-56,65)【关键词】晚清;文化语境;翻译小说【作者】陆国飞【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晚清期间小说翻译高潮迭起,译者人数逾400,翻译小说上千种,其繁荣景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翻译小说“不仅出现最早,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而且于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最为显著,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1]翻译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受制于特定社会语境和目的语国家的传统文化规范。

特定的社会文化在各方面会潜在地制约着翻译的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从翻译目的确定与翻译原本选择到翻译策略选择与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特定时期的翻译文本特征。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在原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中,造成原语文化的失落、增添、扭曲与变形在所难免。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活动也不例外。

正是由于这些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作用,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自然会表现出其自身的一些时代特征。

对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形成的翻译小说特征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深入阐释其成因,不但具有历史借鉴意义,而且具有理论意义。

一个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而小说原本选择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全球的文化地位与对译入语国家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晚清时期,我国翻译小说种数之多,选译的小说国别涉及面之广,可谓空前。

马祖毅根据当时可算是收录小说最多的《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统计出400百种翻译小说,出版日期最迟为宣统三年(1911年)。

晚清时期翻译文学中西方的形象

晚清时期翻译文学中西方的形象

4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4期总第831期No.24,2020Total of 8311翻译小说中异国形象的构建翻译小说是一种建构他者、形塑自我的话语实践。

他者形象的建构目的还是要返回到自我,中国读者邀请西方形象来到中国,中国译者会因为理念的不同,对外国形象进行改写和重塑。

那么紧接着会有一系列问题:有哪些西方形象进入了中国?这些形象是否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冲击?译者是否对这些形象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形象是如何被中国读者接受的?法国学者莫哈认为异国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乌托邦式的,一种是意识形态式的。

乌托邦式的异国形象,是对现实进行质疑并加以颠覆的形象;意识形态式的异国形象是按照本社会的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的话语进行重塑。

意识形态形象,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形象对群体价值观起整合作用,乌托邦形象对群体价值观起颠覆作用。

对于翻译小说中的异国形象来说,如果一个形象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他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式的。

如果一个形象在翻译中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这个形象对本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形成了冲击,那么这个形象就是乌托邦式的。

法国学者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提出“集体想象物”的概念: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

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他还阐述了自我对于他者,也就是本社会群体对于异国形象的三种基本态度——狂热、憎恶与亲善[1]。

2侦探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是晚清民国时期翻译小说中最受欢迎的文学种类,而影响最为深远的侦探小说当属《福尔摩斯侦探案》。

译者刘半农、严独鹤在翻译塑造福尔摩斯形象过程中,深受当时小说教育任务的影响。

这里从三处翻译来观察福尔摩斯在晚清民国被塑造起来的形象。

译者的明显特点就是在道德品质上抬高福尔摩斯。

译者刘半农在全集序言中说:“福尔摩斯之所以成为福尔摩斯,不仅在于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还因为其道德”[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翻译小说发展的特点
• 1 由意译向直译发展 最初的翻译小说,“意译不译词”“译述”。有的 只介绍故事梗概,有所删节,如《一睡70年》、 有的添枝加叶,在翻译同时有所创写,如包天笑 译的《馨儿求学记》、吴研人译的《电术奇谈》 等,后者还将其中地名,人名改成中国式的。 随着小说地位的提高,译作的流行,忠实原作的风 气才形成。
• 4 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发生变 化 主要表现:中国传统小说表现手法,人物描写多程 式化,更加缺少心理描写。翻译小说的多样化给 了中国作家很大启示。 • 5 小说语言发生变化(王继权,2000) 主要表现:1 有文言逐渐变成白话 2 新名词输入,后运用于小说创作。 3 句式发生变化,如欧化语法。 4 标点符号的使用,一改以前传统小说只使用句读 的局面。
域外小说对中国近代小说发展的影响
• 1 在域外小说影响下,文学观念有所变化 主要表现:小说地位在文学地位显著提高 • 2 小说题材有所扩展 主要表现:中国传统小说主要是人情小说、神魔小 说、侠义公案小说、历史小说等,翻译小说带来 了政治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 • 3 小说变现手法,表现技巧有所创新 主要表现:以前小说表现形式比较固定,如章回体、 回目诗,描写人物也千篇一律。到后来,原著风 格逐渐保留,外国小说的种种表现手法、技巧被 吸收。
• 2 由文言逐渐向白话发展 翻译小说初期,基本都是古文,大多数译家也都使 用文言文,如林纾,程小青,张德坤等。主要原 因是初期外文小说的翻译及流通主要是在知识分 子中,他们倾向于接受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形式 的小说很难在普通大众中流通,进而无法发挥教 育民众的目的,因此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都提倡用 白话文翻译,如梁启超“俗语文体之流行,实则 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也,各国皆尔,吾中国亦应 有然。”裘廷梁在《论白话为维信之本》提出 “崇白话废文言”,到五四前夕,白话译文已相 当流畅了。
• 3 名著逐渐增多 早期的翻译,名作较少,二三流作家作品较多。主 要原因是他们注重故事情节,着眼于改良群治, 对国外文学的认识,以及自身鉴赏力的限制。至 1905年以后才出现数量一定的名家名作 • 4 短篇小说翻译的增多 1905年以前,翻译小说以中长篇为主,短篇少,只 有鲁迅译的《哀尘》,陈匪石译的《最后一课》 几种,1905年后逐渐增多,而且出现了翻译短篇 小说作家专集和选集。如林纾和陈家麟译托尔斯 泰的《罗刹因果录》《社会声影录》等 • 5 专业翻译家出现(王继权,2000)
晚清翻译小说数量及种类
• 辛亥革命以前(1840-1911),创作有1288,翻译有 1016,“创作多于翻译”。(樽本照雄,2000) • 晚清翻译小说主要种类有:政治小说、虚无党小说、 社会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教育小 说、爱情小说。
虚无党,一种信奉无政府主义的政治力量。虚无党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暗杀, 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契合。虚无党小说始于俄国。中国虚无党小说的译介 高潮与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同步的。某种意义上说,虚无党小 说属于政治小说。(陈建华,1996)
晚清翻译小说的三个时期( 1840-1918 )
• 1840-1894:萌芽时期 作品:《意拾寓言》、《谈瀛小说》、《一睡70 年》、《昕夕闲谈》《安乐家》《海国妙喻》 《百年一觉》等7部 特点:这一时期翻译主要集中在公法和制造技术上。 翻译小说少,处于萌芽状态。
• 1895-1904:发展期 主要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黑人吁天录》(林 纾)、《长生术》(曾广铨)、《佳人奇遇》 (梁启超)、《月界旅行》(鲁迅)、《呵尔唔 斯缉案被戕》(时务报)等等。 特点:这一时期翻译小说有很大发展,数量增多, 品种增加,如政治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
晚清翻译小说泛谈
刘彦铭 2013级学术班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
•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高潮 •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 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 高潮(王继权,2000)
翻译小说兴起的原因
• 社会背景 晚清政府积弱,内忧外患,为救亡图存而求变革, 19世纪末,一些文人志士提出救国必先强民,要 先对人民进行教育,才能实行根本的改革,其教 育工具即为小说,翻译小说尤其成为良方。 • 小说自身特点 小说被选作变革工具,并非惠怡,1998)
参考文献
1 王继权:《略论近代的翻译小说》 收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樽本照雄:《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收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孔惠怡:《翻译· 文学· 文化—以通俗小说为教化工具:福尔摩斯在中国 (1896-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程翔章;石在中:各擅胜场的近代小说翻译家[J],高等函授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5 陈建华: “虚无党小说”:清末特殊的译介现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2 经过前两个阶段,翻译小说的形式已广为中国人 民所接受,而译者此阶段也积累了经验,为大规 模小说译入奠定了基础。 3 这一时期文艺报纸,文学刊物大量涌现,为翻译 小说译入提供了平台。 4 留学生增多,增大了翻译工作者队伍。 5 广大读者群的形成,是翻译小说翻译的又一重要 条件。(王继权,2000)
主要小说翻译家
• 林纾:25年,184种,约1200万字,近300册。 “林译小说”,题材广泛。《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今译作《大 卫· 科波菲尔》)等等。 • 陈景韩:笔名冷血、华生。涉及面广,擅长虚无 党小说。《虚无党》《女侦探》《俄国皇帝》等。 • 周桂笙:笔名桂生,新庵,新新子等,长于侦探 小说,科幻小说。《歇洛克复生侦探按》、《失 女案》、《地心旅行》、《飞访木星》等等。
• 徐念慈、索子(鲁迅),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 曾的代表作:《海外天》、《黑行星》。鲁代表 作《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 包天笑,笔名天笑声,钏影,教育小说代表人物, 《馨儿求学记》《苦儿流浪记》等等。 • 伍光建,主要以西方历史小说为主,《侠隐记》 《法宫秘史》等。 • 周瘦鹃,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以翻译欧美 名家短篇引人注目。编译有《欧美名家短篇小说 丛刻》,影响巨大。(程翔章;石在中,1998)
• 1905-1918:鼎盛期 主要作品:《造人数》《北极探险记》(鲁迅)、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林纾)、《海底漫游记》 (海外山人)等等 特点:这一时期翻译小说发展巨大,数目约有1000 种,超过前两个时期的总和。 巨大发展的原因: 1 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国内人民迫切要求输 入西方文化以对抗封建主义。由此促进了翻译小 说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