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3、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希望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红、萧军、舒群、端木蕻良等。

代表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4、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5、山药蛋派“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指的是以活跃于五、六十年代文坛的赵树理等为代表的山西籍小说家群体。

这批小说家以《人民文学》、《火花》为阵地,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格调,发表了一批趋向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品,代表作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等。

共同性是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从农村各类运动诸如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中取得素材,写作的多是问题小说。

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擅长描写在各项运动中采取犹豫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如赵满屯、赖大嫂等,对农民的精神弱点进行善意的嘲讽具有诙谐幽默的轻喜剧风格。

在形式方面以农村读者能读懂为出发点,取话本、拟话本的传统手法,以叙述为主,故事有头有尾,结构单纯,交待清楚,主要靠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来刻画人物,语言幽默生动。

具有通俗化、大众化,为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的美学特点。

因这批作家都是山西人,作品又带有明显的山西乡土色彩,而山西又以盛产山药蛋闻名,故称这批作家为山药蛋派小说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8-202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8-202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8-2029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l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2.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3.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革命小说是蒋光慈(赤)的《》。

4.《寒夜》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后期代表作。

5.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叶紫的《丰收》一起,由作序并编为《奴隶丛书》。

6.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7.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是五四时期最具创新精神的文学社团。

8.在《》中,静女士投身革命后,爱上了北伐军一个温雅的连长强唯力。

9.在《》中,当奉行“破缸哲学”的祁老太爷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10.在《雷雨》中,最有争议的两个人物是周朴园和。

11.《日出》共分四幕,其时间分别是、黄昏、午夜和凌晨。

12.的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桥》等。

13.《论张爱玲的小说》的作者“迅雨”,就是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

14.在《现代》杂志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15.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的格律化运动,以“、音乐美、图画美”为审美标准,探索新格律诗的写作。

16.从著名美文《笑》这一篇开始,就一直都在写作“美”和“爱”,尤其是那些关于母爱的篇章。

17.有不少学者认为,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30年代以后的散文更加成熟,但一般读者可能更爱他早期的抒情散文。

18.五四作家都有自己的“彷徨”期,也在他的“彷徨”期,找到了“自己的园地”,写下了《苦雨》、《苍蝇》、《故乡的野菜》等散文。

19.的名篇《给亡妇》叙述的是日常琐事,情感也没有大起大伏,但生离死别却因之更成为清醒的哀恸。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例子:
1. 《活着》- 余华: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人家在中国近代历史
动荡中的生存故事。

2. 《黄金时代》- 王小波: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故事。

3. 《丰乳肥臀》- 陆地:以一位中国农村妇女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探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4. 《灵山》- 莫言: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和超自然力量的故事。

5. 《独立日》- 余秋雨: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角,探讨了
中国现代社会的困境与变革。

6. 《棋王》- 阿城:描写了一个关于围棋的故事,融合了中国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元素。

7. 《红高粱家族》- 莫言:通过一家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近
代历史中的种种悲欢离合。

8. 《人生》- 路遥:以一位中国农民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
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

9. 《白鹿原》- 陈忠实:以中国农村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一个
家族的兴衰起伏。

10. 《檀香刑》- 东野圭吾(纯日本人):以中国现代社会为背景,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冲突。

伤痕·反思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

伤痕·反思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

伤痕·反思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作者:项婉倩孙立春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伤痕·反思小说在中国一发表,几乎同时就被译介到日本。

这些译本都忠实于原作,而且加上了许多关于当代中国的背景介绍,有利于日本读者了解文革后的中国文学。

这些译作虽然对中国文学研究者、爱好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深入到日本普通读者中,因此需要中日学者、译者共同努力,以改变这种不乐观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伤痕·反思小说日本译介伤痕·反思小说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在国内已被探讨过多次,研究资料也十分丰富。

不过,近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这一话题已成文学界的热点,而伤痕·反思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传播与影响等方面研究还不是很多见,研究重点仍是在鲁迅、莫言等名家的译介上,因此有必要专门考察伤痕·反思小说在日本的译介情况。

一.总体的译介与传播情况文革后,原先的老作家和一批新人作家一起登上文坛,重新开始创作活动,涌现了不少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伤痕·反思小说。

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这些作品在日本有着怎样的译介情况与传播效应呢?在日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主要是通过各种报纸、期刊杂志以及研究专著等媒介,如专门翻译中国当代小说的《季刊中国现代小说》(1987-2005)及《中国现代文学》(2008-现在)、专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报》以及《野草》等杂志。

根据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国新时期文学日译一览》(1977-2007),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情况,其中,莫言、残雪、王蒙、铁凝、史铁生、金庸、刘心武、王安忆、冯骥才、贾平凹、余华等作家的译文、译本都超过10种。

当然也有很多伤痕·反思小说被译介到日本,尤其是20世纪八十年代时。

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11月的《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译文便发表在12月的《日中友好新闻》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一以贯之的写作范畴和作品类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一以贯之的写作范畴和作品类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一以贯之的写作范畴和作品类型写作范畴1、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萌芽。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8-1949):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2、1906年成立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

3、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1917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这是最早正式探讨文学革命新方案的文章。

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4、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从理论上提出建设新文学的构想。

5、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了阵营。

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首次刊发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创作的九篇白话新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6、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随感录”式的短小的时评或杂感,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开始的,周作人于1921年6月发表了《美文》,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7、1918年5月,刘半农发表《卖萝卜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1918年7月,他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8、1920年3月,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9、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原创版)目录一、新感觉派概述二、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四、新感觉派的特点与影响正文一、新感觉派概述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起源于 20 世纪初期的日本,并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中国上海文坛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新感觉派小说主要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注重对个体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刻画,采用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

二、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新感觉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日本,由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 14 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文艺时代》,开始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

此后,该流派不断发展壮大,岸田国士、南幸夫等作家也相继加入。

20 世纪 30 年代,新感觉派传入中国上海文坛,成为第一支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在上海,新感觉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作家包括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

他们借鉴了日本新感觉派的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西方的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

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都市男女》、《心理分析》等。

这些作品主要描绘了半殖民地大都市中个体的生活百态,突出了病态生活、畸形的两性关系和心理等主题。

四、新感觉派的特点与影响新感觉派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心理型小说风格,以及对个体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刻画。

该流派的作家通过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

新感觉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流派,它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PPT
描写农民个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下层知下层知识分子物质上识分子物质上肉体上以及心灵上肉体上以及心灵上精神上精神上的的病苦病苦深刻暴露和批判了封建思想深刻暴露和批判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封建道德吃人吃人的本质及其对人民毒害的的本质及其对人民毒害的深广深广对国民性弱点作了深刻的开掘和批判对国民性弱点作了深刻的开掘和批判寄希望于民族精神的改革和建设寄希望于民族精神的改革和建设
孙伏园、川岛等组成了语丝社。 其它文学社团:未名社、莽原社、浅
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返回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 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 文学社团,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影 响最大的文学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圣陶、孙伏园、许地山 等12人,会员包括先后参加的朱自 清、冰心、庐隐、老舍等著名作家。
“学衡派” :以吴宓为代表的一些欧美留学生, 鼓吹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攻击新文化运动, 反对言文合一。
“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在《评新文化运动》 等文中非难白话,赞美文言,提倡读经,攻击新文 化运动。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的成员们撰文驳斥复 古派,予以沉重的打击,其中尤以鲁迅的杂文为最。
郭沫若《牧羊哀话》表达了反帝情绪,《漂流三 部曲》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诉说了他们经济和爱情的苦痛,对旧的社会制度 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张资平的小说多以知识分子的恋爱生活为题材, 早期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梅岭之春》 等描写下层妇女的痛苦。后期的《冲积期化石》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祝福》
祥 林 嫂
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他的散文诗 意浓郁,文情并茂, 《背影》、《荷塘月色》 是最负盛名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们从红色文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文学再生
自始至今也已经过了30品是大学二年级时购买的教材刘心武的《班主
任》。当时莫说四人帮,就连文革是什么概念我都不清楚。在解读新时
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一边苦读博学,一边加深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
的认识。通过阅读那些文学作品,我慢慢从中认识到了中国各种各样的
现实。身为一个目睹中国发生的过各种巨变的人,对于30年流逝的岁月
有非常深刻的感慨。之后,又赶上了改革路线浪潮下脱颖而出各种形态
的文学作品,可以说现在正是文学界与出版界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在这个轰动的情况中找不到出路。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与出版界对中国这个新动态十分关注,30年
来不断地翻译与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从一份最全面的参考资料日本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后述)于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国新时期文学日
译一览》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动态。这是一份贵
重的资料,它网罗了从1976年至2007年6月之间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当代
文学的所有作品。
当我再次阅读这份资料时,我为新时期文学的介绍与其对应之早而
感到惊叹。我开头所说的《班主任》原作发表于1977年11月号的《人民
文学》杂志,译文也连载于翌年,即1978年12月的《日中友好新闻》。
之后,伤痕文学作品与许多被谈论的作品也陆续被翻译成日文。80年代
后期,精装短篇集与大型选集也相继出版。这个时期,不只在日本,中
国的人民中国杂志社也收集了在《人民中国》中被翻译的作品,并出版
了《现代中国小说选》(全2卷),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进入90年
代,包括女性作家、长篇小说、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台湾和科幻小说等
作品也被翻译出版。还有,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老字号文学杂志《文学
界》、《昴》、《新潮》等等也增加了备受瞩目的作家与作品的刊载次
数。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关于当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评论集与文学
史。其中,高岛俊男氏的《无声处惊闻雷声》(1981)和《寻求文学的
自立》(1983)两册是最初被出版的。起初它们连载于《日中友好新
闻》,因为附加了阅读中国当代文学的介绍与年表,是关于新时期文学
入门最适合的内容。高岛俊男还在《中国新时期文学108人》中,继续
对新时期文学作家108人的创作简历和作品一览表做了介绍。而且,稍
后介绍的以中国文艺研究会的成员为主编写的《阅读原典•图说中
国20世纪文学解说与资料》(1995年)一书,就是为了以后研究中国当
代文学的研究者而出版的。该书从1900年到1980年,以10年为一单位划
分,附加上代表不同时期的作家和评论家的一部分作品原文和研究资
料,再对有关复杂的流派和论争的概念图进行说明,图文并茂,可以说
该书是研究中国文学最好的入门书。许多年后,中国学者郑万鹏的《中
国当代文学史》也于2002年11月被翻译出版。
《中国新时期文学日译一览》中收录的项目多达2652条。里面的资
料分小说、诗歌、散文、报导与戏曲、儿童文学与文集六大类别。各个
项目根据原作者的名字发音顺序而排列。
在各个分类中,小说占1430条;诗歌为132条;散文为518条;报导
与戏曲为132条;儿童文学为383条;文集为57条。
在此,让我们仔细看看小说这项目。作品题目为一项目,1430条表
示在被翻译成日语的作品数目。在此次被刊载的作家有486位。其中作
品超过十部的作家依照作品的多少依次被排列如下:

1莫言(54)
2残雪(46)
3王蒙(41)
4铁凝(35)
5史铁生(25)
6阿城(24)
7金庸、张系国、乌热尔图(22)
8刘心武(20)
9苏童(18)
10王安忆、王晓声、扎西达娃、拓拔斯·塔玛匹玛(16)
11王曾琪、高缨(14)
12冯骥才、朱天文(13)
13迟子建、郑义、彭见明(12)
14高行健、贾平凹、格非、陆文夫(11)
15余华、张贤亮、陈若曦、赵本夫、李冯、谌容、张抗抗(10)

我想,中国的文学工作者也许并不知道有这么多的作家与作品曾经
被介绍到日本。
其中,又以1987年至2005年这18年期间所刊行的、一群同仁为了向
日本读者介绍中国优秀的同时代文学的《季刊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为
最大。这本杂志所收录的作家共有145位,作品数量达到了320篇。2008
年,这群同仁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会。现在他们每年发行两本《中
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会每月举办一次例会,介绍成员欲要
翻译的作品,审查和校阅将被刊载的译稿等等。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会的
优秀之处在于所有的成员都参与阅读和遴选作品,在对彼此的译稿提出
交换意见的同时,并且只发表现代文学翻译会所认同的作品和得意之
作。2010年10月出版的第6号最新一期里发表了迟子建、陈丹燕、史铁
生、张小波、徐则臣、鲍十、全勇先等人的作品。
我本身编辑发行的杂志《火锅子》于1991年创刊。我们秉着创办一
本有趣读物的概念,因此杂志内容不限于文学作品,同时也涵盖了中国
电影戏剧等广泛的范围来介绍中国的现在。《火锅子》62号(2004年7
月)开始,在翻译和研究谷川俊太郎作品而声名远播的中国诗人田原的
协助下,我们设立了华语文学人物这一重要专栏,每次翻译并介绍数位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评论家的作品。截至《火锅子》76
号,包括莫言在内我们总共介绍了52位中国作家、15位中国诗人和7位
中国评论家。在《火锅子》76号最新一期中,我们介绍了储福金、朱文
颍、墨白、鲁敏、王力、吉狄马加和吴晓东7位作家、诗人和评论家,
同时也在同步连载石舒清、于坚的散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等。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翻译虽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鉴于出版社的
规模不太大,无法在日本全国的书店销售(其实,日本的大型纯文学刊
物的销售都十分有限)。读者也仅限于中国研究圈的人。
从规模较大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数目来看,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的市场可以说不大。其中发行量相对较多的是莫言的作品。他的长篇小
说代表作几乎都通过大规模出版社以精装书的形式出版。可以说是在日
本最受瞩目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
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会。
这是以东京驹泽大学为据点的研究会。该研究会每个月举行一次研
究发表例会和精读作品的读书会。读书会以阅读80年代的作品为主,现
在正阅读的是陆文夫的《围墙》。之后每年会结集出版一年一度的研究
报告成果的《会报》。2010年11月出版的第24号中刊登了论及陈忠实、
王安忆、杜重远的学术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