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1、17年小说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
《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
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
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1、文艺政治化2、题材单一化3、手法简单化4、人物形象扁平化5、作家非专业化2、批判运动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文将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代表作品、作家群体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帮助。
一、历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被列强侵略和割据,文化上的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阶段的开始。
在新政权的推动下,文化和艺术逐渐得到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和文化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实践创新和风格多样化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二、影响因素1. 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几十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语言、主题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整个文化和艺术,包括文学都受到了摧残和破坏。
这种政治环境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思想变革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想变革。
新时期的思想理论主张独立自主的创作,并且强调个性和自由,这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同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的思想反思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础。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样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创作空间。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原材料和实践的支撑,这让当代文学更加生动和鲜活。
三、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列举几部代表性的作品,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 莫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1、现代文学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
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
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
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1、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在结构上选取了“狂人”整个生涯中的一些片段,用日记格式连缀成篇。
3、《阿Q正传》是鲁迅解剖国民痼疾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
4、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5、《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6、在“左联“的大会上,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高屋建瓴地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7、30年代的文学作品: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艾芜的《南行记》,曹禺的《家》和《原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
8、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9、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中篇《雾》《雨》《电》和短篇插曲《雷》。
10、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往往体式独特。
《边城》就是别具一格的诗化抒情小说。
11、艾青是吟唱着一首中国劳动人民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中国现代诗坛的。
12、《雨巷》是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诗作采用整体象征的写法。
13、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处女作《雷雨》,1940年创作了五幕剧《北京人》,它是继《雷雨》《日出》《原野》之后的又一杰作,是曹禺戏剧创作的高峰。
其中《北京人》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而成的。
14、钱钟书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在讽刺小说的创作上自成一体,代表作《围城》。
15、“老百姓喜欢看“是赵树理的审美目标,创造了”评书体“的小说样式(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6、孙犁是解放区除赵树理以外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最有名的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抗战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6月25日10:45~12:15)一、名词解释(5个,共50分)文学运动:1.红卫兵诗歌:红卫兵诗歌是发表在“红卫兵小报”上的文艺作品之一,其创作是文革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大部分是政治的宣传品。
各地的红卫兵诗歌中有代表性的诗篇被辑录为《写在火红的战旗上》。
美学上崇尚神话、狂欢、暴力,以顺口溜的方式、宣言和檄文式的姿态和语式抒写着一种粗鄙、戏谑、混融、亲昵的广场狂欢。
2.文革中的“地下写作”: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不同程度的具有“异端”因素,写作和发表处于秘密、半秘密的状态,主要靠手抄本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诗歌以其短小易记、感情强烈等特点成为文革时期地下写作的主要形式。
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失去写作权力的诗人,如蔡其矫、流沙河等,他们或是在受迫害时即兴创作,以曲折或直露的方式表达对专制暴政的反抗,或是进行自觉地秘密创作,以表露自己的心声。
诗歌秘密写作的另一个群体,是青年一代,如郭路生、芒克、多多等,他们在文革后期通过一些“地下沙龙”和“地下诗社”活动,萌发出自己对社会的独立思考。
“文革”期间“地下”文学,除了诗歌以外,还有流传广泛的“手抄本小说”,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3.革命样板戏:“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导致文革文艺千部一曲的机械复制现象,破坏了新中国文艺的发展。
习惯上将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4.新时期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又称“新诗潮诗歌”。
围绕北岛、芒克等主编的民刊《今天》,芒克、北岛、舒婷、顾城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
当代文学史整理重点

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1949.7.2)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意义:1.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继往开来的大会。
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2.会议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划规范,对后来的文学争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点:人数多,规模大,有著名的代表作家参加。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当代文学”定义的局限性:传统上的当代文学是特指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这种指称有局限:a时间局限:以1949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
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排除了台港文学,亦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
传统关于当代文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
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3种分法)1.三分法(通用)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8—至今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画传统。
这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员着救国救民的,思路在发展,目标转向民众,他催生出来的启蒙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参与社会改造的运动。
(例如:鲁迅、老舍的文学创作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众人民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启蒙文学受到质疑,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化传统的主导地位。
1942年《讲话》诞生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正式取代启蒙文化传统成为主导文学发展的规则。
战争文化传统否定了五四新文化中西方文化模式的标准,树立了中国大众的需要:在文学创作上要求注意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两军对阵的二元思维模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应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例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流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主题和流派,并总结出复习要点。
一、重要作家1. 鲁迅(1881-1936):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2. 钱钟书(1910-1998):钱钟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主题涉及家庭、婚姻等。
他的代表作品《围城》通过幽默的笔调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3. 巴金(1904-2005):巴金以揭示农民问题和社会不公正为主题,被誉为“生活写实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家》、《春》等。
4. 老舍(1899-1966):老舍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5. 阿来(1957-):阿来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主题涉及藏族文化和西藏问题。
他的代表作品《尘埃落定》、《云南虫谷》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主要主题1. 社会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经常关注社会现象问题,批判社会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作家们用文字揭示社会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2. 历史记忆:中国当代文学也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人物,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
3. 人生哲理:许多当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人生哲理,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生死、爱情等问题。
他们通过文学表达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流派特点1. 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强调个人主义和精神内省,注重语言形式和实验性的敘事结构。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杨绛等。
2. 农民文学:农民文学是以农民生活和问题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包括刘庸、杨显惠等。
这种文学探讨农民的命运和他们面临的困境。
3.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关注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7年小说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
《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
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
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1、文艺政治化2、题材单一化3、手法简单化4、人物形象扁平化5、作家非专业化2、批判运动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分歧两点:1.民族形式民间形式2.主观主义3、政治抒情诗1.艺术渊源A.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传统B.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2.特征: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
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
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广场诗歌”,诉诸公众场合的朗诵这种集体性的参与。
3.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4、新民歌运动:毛泽东创建人民的大众文化的大规模群众性实践,秉持民歌加古典的新诗发展基础论,在新诗史上具有激烈的“革命”含义。
采用公众集体参与方式的写作和传播,意味着“工农大众”将成为写作主体,但最终仍被纳入经由“文人”筛选的“经典化”之路。
5、三红一歌一创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
《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
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三红一歌一创”:(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柳青《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6、归来诗人的群体构成: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刘、昌耀等;2.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等;3.因政治原因在50年代退出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7、1980年代文学的变化政治环境: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原因: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必须推行思想解放运动,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邓小平“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1.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
(1)人际关系的改变:商品化。
(2)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2.文学的变化(1)文学存在方式变化。
(2)纯文学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3)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
外来文化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资源:外国译著的再版重刊;对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的重评。
2.特征:集中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和现代派文学上。
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
3.意义:促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实验的出现和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
八十年代作家构成:1.复出作家2.知青作家3.中年作家4.女性作家5.新派作家八十年代作家意识: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1)历史题材小说大量出现。
(2)作品情感色调和美学基调呈现出一种沉重与紧张感。
(3)结构形态上以现实主义作品为主,尤以悲剧性作品为主。
2.创新意识8、80年代文学概况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的表现:1.启蒙意识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理性批判精神(1)反思历史,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现象,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表现复杂的人性和灵魂。
(3)从生存层面关注人的状态。
2、现代意识集中表现在1985年后现代派和先锋派小说的创作中,通过象征、夸张、荒诞、变形的方式表现旧的社会体制异化人的特性,同时对现代小说技巧进行探索。
1980年代文学创作概况:1.小说现实主义(伤痕、反思、改革):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
现代性实验: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新历史2.诗歌归来的歌→朦胧诗→新诗潮3.戏剧社会问题局4.散文窄化、回到个人的体验上来。
回忆性质散文→小女人、学者散文1980年代文学总体特征:1.沉重、紧张的作品基调;2.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3.潮流化的创作性质。
9、第22到23章19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一、创作倾向:1.对历史、文革的叙述;(破)2.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
(立)共同点: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族国家的心里渴望。
一、对文革、历史的叙述以文革及此前的极左路线、政策为叙事焦点,贯穿人道主义和理性批判精神,反思历史,采用现实主义手法。
1.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2.反思文学王蒙、高晓声3.知青文学个人命运的关注二、感应着时代大变动的叙述描写现代化引起的社会变动,主题是肯定和歌颂的。
1.改革文学蒋子龙、李国文2.其他高晓声、张炜、路遥3.主流之外汪曾祺、冯骥才、邓友梅1980年代中后期,以反启蒙姿态出现的小说创作一、思潮变化原因1.现代化的发展;2.启蒙任务的初步完成和新启蒙思想的弊端显露。
(1)新启蒙对文学主体性的伤害;“在人道主义上,大写的人走到前方,文学反倒退隐到了幕后,或者说,文学在摆脱为政治服务时,又陷入为人服务的工具性窠臼,其结果损伤的依然是文学自身”。
——李泽厚(2)对文学书写丰富性的制约。
二.新的变化1.由对历史的书写转为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存层面;2.由对抽象的、大写的人的描写,转而表现小写的人,“向内转”;3.创作方法上,不再是单一的现实主义,新的探索、实验开始出现;4.文学观念上,由关注文学的社会责任,干预功能转而重视文学自身问题,强调文学自身的现代化。
10、伤痕文学伤痕小说的意义及特征:1.以启蒙人道主义思想为思想主线,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疗救的注意。
2.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模式,笔调粗粝,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叙述方式过于单一。
3.紧贴社会现实,有力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代表作: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11、90年代小说长篇小说盛行。
1.大批80年代中期靠写中短篇小说获得声誉的作家,到90年代将主要精力转向长篇小说。
2.出版社、书商、大型文学期刊将注意力转向长篇小说。
题材:1.新写实小说。
2.新历史小说。
3.新状态文学。
4.新体验小说。
5.私小说。
6.新市民小说。
7.现实主义冲击波。
12、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广义:指当时一切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并且在其直接影响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明显超前性的小说。
狭义: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
主要作家: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等。
先锋小说特征:1.价值观念的先锋性。
(1)价值虚无。
(2)历史真实性受到质疑和挑战。
2.文学观念的先锋性。
(1)远离政治话语,对传统的功利主义文学进行全面颠覆。
(2)改写文学反映论的传统,执着于个人化的艺术感觉。
3.叙事风格的先锋性。
(1)叙事结构:从封闭完整向开放的叙事转变。
(2)叙事视角与叙述者:大量运用限制视角;不明身份的叙述者混淆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分野;元叙述解构文学真实性的神话。
(3)叙事时间: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位,故事在不同时空组合中产生意义的延宕。
(4)叙事语言:用近乎零度情感的语言展示生活的原生态;用梦幻、夸张、隐喻等手法使叙事语言呈现出错乱、无序和碎片化的特征。
语言狂欢的奇景。
先锋文学的意义:先锋文学的叙事革命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它是80年代文学向90年代文学转化的契机。
它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文学规范,使极端化的个人写作成为可能;它打破了统一的世界图像和文学图像,使文学进入到90年代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13、新写实小说概念:称号出现始于1989年第三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
”~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从情感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了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1、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4、自然悲惋的审美风格。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1.经验的日常性。
2.尽可能地还原现实。
新写实小说的缺点:1.外延的无限扩大。
2.对叙事意义的无视。
(1)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的暴露。
(2)对生活纯粹的还原忽视了语言层面的中介。
(3)无视叙事,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
3.商业思维进入纯文学领域。
代表作家作品:1.池莉《烦恼人生》、《来来往往》2.方方《风景》、《桃花灿烂》3.叶兆言《关于厕所》、《艳歌》4.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新写实小说的意义:1.新写实小说不是整合意义上的存在,只是从某种角度上进行确定的一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