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末至今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姿多彩
的文学时代。

它反映了社会发展、人文理念、文艺创作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
年代进步、1990年代多元、21世纪网络。

19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进步阶段,文学作品也在逐渐开发冰
封的时代。

文学作品强烈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在文学创作方面尝试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现实问题。

这一阶段是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它通过独立思考、重新定义文学和反思文学理论的传统,改变了以往逊色和萎靡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国文学新的契机。

到了199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阶段,文学
作品主题的多样性呈现出来。

许多作家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他们更加关注观念问题,而非这一时期朝政的问题。

一系列小说诞生了,如一个没有大雾的中心城市、白夜行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题更加丰富多样,作家开始创作有想象力的小说,把正常生活转化为奇异而独特的世界。

21世纪升起的网络文学更是给了现代文学带来空前的机遇,
将作品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网络文学内涵丰富,色彩斑斓,其发展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有关。

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出版的瓶颈,让创作在更广阔的公众面前展示自己。

总而言之,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断地往前发展,由进步而多元,再到网络的时代。

它是中国文学的新通过程,创作的新思维,带有强烈的时代感,不断地拓展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识。

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当代文学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历史性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一、前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新文学运动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新文学运动迅速兴起。

这一运动以推翻旧文化传统为目标,强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追求个体的内心体验。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新青年》等刊物为平台,倡导新思想、新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

三、现代派文学的探索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派文学的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的作家,以郭沫若、茅盾、冰心等为代表,开始追求艺术的现代性和个性的表达。

他们提倡自由写作,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同时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派文学的出现,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抗战文学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抗战为主题。

抗战文学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战争的真实描写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郭沫若的《七律·长城行》、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成为经典之作,激励了无数人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五、社会主义文学的崛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文学也随之崛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英雄形象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巴金的《家》、韩愈的《报告文学》等。

社会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和精神支持。

六、文学改革与思潮的交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新一代作家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他们在文学形式和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批判,也有对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请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请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请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

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

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第三阶段:90年代——新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当代文学史发展史

当代文学史发展史

当代文学史发展史一、当代文学史的开端哎呀,咱得先聊聊当代文学史是咋开始的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呀,文学就像是迎来了新生。

那时候的作家们都充满了激情,想要用文字来描绘新的国家、新的生活。

像老舍先生,他写的龙须沟,那就是把新社会下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写得活灵活现的。

以前那龙须沟又脏又乱,经过改造后变得干净整洁,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这剧作就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小缩影。

还有赵树理,他的作品很接地气,写的都是农村里的事儿,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和变化。

二、发展中的不同阶段1.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呢,文学有了很多新的探索。

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有着很强的政治色彩,这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啦。

比如说杨沫的青春之歌,讲的是一个女青年在革命浪潮中的成长历程,那里面的热血青年们为了理想、为了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读起来让人特别振奋。

不过呢,这时候也有一些作品比较单一化,都朝着歌颂新社会、新生活的方向走。

2. 到了文革时期,文学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好多作家都被批判,很多优秀的作品也被禁止。

这是当代文学史里很黑暗的一段时期,文学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只剩下一些为政治服务的样板戏之类的东西,像红灯记沙家浜这些。

虽然样板戏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整个文学的多样性被破坏得很严重。

3. 改革开放之后呢,文学就像是春天里的花朵一样,一下子就绽放开了。

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都冒了出来。

伤痕文学是最先兴起的,像卢新华的伤痕,写的就是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那种痛苦和无奈在文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又有了反思文学,作家们开始思考文革发生的原因,像古华的芙蓉镇,把那个特殊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写得让人揪心,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现在的当代文学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现实主义文学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把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和挣扎写得那么真实,让无数读者感同身受。

还有很多先锋文学,作家们在写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像马原、余华等作家,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实验性,有时候会让读者觉得很新奇,有时候又会觉得很震撼。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前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市场的刺激下,更是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本文将会就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并探讨中国文学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其中诗歌、散文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特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文学的写作也在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文学作品不再只是提供了关于工农等阶层的描写,而且开放社会摸索出的新方向也得到所写,作品题材也逐步转向市场和大众文化。

此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逐渐有了更多元化的特点,文学内涵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三、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当代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新时代追求。

首先,文学题材从早期农村生活和工业化过渡,转向了更多元化的方向,如历史、社会现象、科幻、神话传说等等。

其次,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提升,特别是现代化的网络语言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亲切、生动和普及化的特点。

不仅如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交流以及多元文化交汇也使得中国文学得到更广泛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

另外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也迅速壮大,不少新锐小说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四、当代中国文学难题虽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快速发展和市场化使得一些文学作品受益,但也出现了轻薄低俗、只追求卖座和功利的文学作品,这让人们对中国文学质量的担忧加大。

另外,一些作家,在流行趋势面前沦为“写作机器”,不断推出书籍而缺少文学内涵和精神内核,这将是长期影响当代文学中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当代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现阶段的发展和品质的更高要求,呼唤大量的青年作家来推广文学的本质,使文学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塑造力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也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

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

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文学作品,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在风格和主题上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1949年-1976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文学创作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积极倡导主旋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主要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希望,同时也批判了以前的封建主义社会和国内外的敌人。

辛酸、艰苦和奋斗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主要主题。

2.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限制。

文学创作被迫停止,旧作品被审查,而代替的是大量的宣传文学和政治文学。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缺乏独立性和艺术性,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经济不平等和个人自由等。

此外,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对西方文学的了解和吸收。

诸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等不同的文学流派开始在中国文学中融入。

这种多元化的文学趋势使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开放和丰富。

4. 全球化阶段(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作家开始关注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更积极地融入国际文学的讨论和交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促使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表现出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变。

中国当代文学在表达个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四章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三个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至今)。

当代文学是限定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社会主义多元化的文学,有着极其复杂的面貌和特征。

§1、新中国成立前期十七年文学思潮(1949——1966)五个发展阶段阶段:(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1955年:掀起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1951年)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4年)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5年)结果:胡风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制造了新中国罕见的冤假错案。

(二)、1956年上半年——1957年下半年:落实“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时间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结果:文学活力初显。

(三)、1957年下半年——1960年:掀起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批判三种文艺界人士:老作家:丁玲、冯雪峰、陈企霞、艾青、吴祖光等。

文坛新秀:王蒙、刘绍棠、从维熙、方之、公刘、邵燕祥、流沙河等。

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有“右”倾嫌疑的文艺工作者。

结果: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结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造成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

(四)、60年代初期:文艺政策的调整。

四个有代表性的会议:1、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

(1961年6月北京)2、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中国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体裁、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1. 文学自由的回归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文学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文学创作缺乏自由度。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环境逐渐自由开放,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探索和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学自由的回归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实主义的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成为了作家们关注和揭示的重要题材。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复兴,作家们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创作描绘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3. 个体意识的觉醒改革开放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存在和价值。

4. 文化多元的呈现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面貌。

作家们注重挖掘和展示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回顾历史,探索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

作家们开始融入国际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从文学自由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复兴,从个体意识的觉醒到文化多元的呈现,再到全球化的趋势,每一步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也展示了作家们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创作努力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

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

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

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

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文学随时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

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

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

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

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

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

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

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

”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

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

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

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

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

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

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

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

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的五龙滋生了强烈的归乡意念。

对城市的现实占领,并不能驱散他精神改造的孤独感和失败感。

他只能以自己的诅咒来维持自己乡村人格的平衡与自足。

他之所以没有在心灵上被都市同化,也同时显现了乡村文化因子在他血液中积淀的深厚。

“这就是城市,它是一个巨大的圈套,诱惑你自投罗网。

为了一把米,为了一文钱,为了一次欢情,人们从铁道和江边码头涌向这里,那些可怜的人努力寻找人间天堂,他们不知道天堂是不存在的。

”这是五龙对城市的彻悟,是他反躬自省之后的一种绝望的叫喊和诅咒!一旦清醒,五龙对城市人格的清扫就相当轻松,他买了三千亩地,买了两车大米,他设计的“衣锦还乡”的场面,给了他乡村人格巨大的满足。

前面我们提到,苏童这部小说不同于现代传统的“原乡小说”,除故乡意识、意象是小说故事的表层意蕴之外,这部小说与传统“原乡小说”还有这样几点差异:一是故乡本身的传奇性在小说中衍生成主人公五龙的传奇经历。

五龙在洪水袭击故乡之后孑然一人逃向城市,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异乡闯荡,在瓦匠街乃至整个城市的种种,直至客死归乡之路,构成从威风八面到孤寂沉沦的传奇生涯。

个人的传奇性演义,取代了故乡的传奇色彩。

二是“枫杨树”故乡的淳朴民俗、安宁吉祥、浪漫情致、村野轶闻并没有得到铺陈演绎,有关故乡的这一切即使在五龙的记忆中也是一掠而逝。

而在五龙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不堪回首的只有那场造成枫杨树人空前灾难的毁灭性洪水,这是小说中最沉重的“乡愁”。

三是小说没有像以往“原乡小说”那样,主人公对自己的“枫杨树故乡”寄托浪漫的乌托邦式的“幻象”以平慰在异乡的破碎的心灵。

五龙的“神话”就是把自己在异乡的“收获”运回故乡,实现“衣锦还乡”的梦想,然后在自己购置的三千亩稻田中成为土地和“米”真正的主人。

五龙在生命即将老去之际,被唤醒“还乡”意识,这是他渴望在故乡洪水中飘浮的灵魂飞翔起来的梦想。

五龙在城里并没有找到精神之乡,一个枫杨树男人的梦想即使在异乡异地得以实现也并不能安妥他浮躁的无根无本的灵魂。

五龙就如同生命线上的一点,连接城市与故乡,不安定的灵魂渴望在还乡中得到拯救,获得解脱。

五龙的归宿是死于还乡之路,这是追寻灵魂锚地以求安息而不得的终极之旅。

五龙最后的虚空表明:人为一种注定得不到的东西而求索,这就是求索的本质,无论生存还是死亡,人都要寻求一条路。

因此,五龙灵魂的还乡就只能在梦中完成,五龙所能实现的也只能是充满恐惧、哀伤的虚幻感觉。

整部小说通体都笼罩着那种哀婉、沉重的氤氲,时有时无,时隐时现,似意似境,语言打通了感觉与世界的对应,使作品灌注着生命的气息。

小说基本实现了苏童写作时的想法:《米》主人公五龙是一个理念的化身,我尝试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它对抗贫穷、自卑、奴役、暴力、孤独,在对抗中他的生命沉浮着,发出了我喜欢的呻吟、狂喜和痛苦的声音。

现代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斯在论述人的自由选择时强调,人的本然的自我存在只有通过非理性的,自由的,无条件的选择才能实现。

他认为:人永远不能穷尽其身,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过程;他不仅是一个现有的生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他还有意志自由,能够主宰自己的行动,这是他有可能按自己的愿望塑造自身。

[2](P209这一观点可以说正是对小说主人公五龙的一种理性诠释。

“枫杨树人”少年五龙,因为一场空前的洪荒逃离故乡枫杨树乡村而进入城市,以此开始他的异乡异地的漂泊生涯。

这种对陌生世界——城市的“进入”,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无奈的选择,自古至今正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存选择的模式。

问题在于,五龙的进入城市,不仅彻底改变了他生命的深层本性,而且,几十年的谋生与闯荡,城市依然没有成为他栖居的所在,相反,灵魂丝毫没有获得片刻的安宁,城市像搅拌机旋转起五龙的燃烧的欲望。

小说真实地刻画了五龙逃离乡村,流浪于都市的精神和生命历程。

五龙的都市流浪生涯无疑是《米》故事表层的核心。

五龙是怀着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城市的幻想踏上逃亡旅程的。

一方面,这种逃离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强制性(水灾);另一方面,又有着个体的主动性,尽管这种主动性在潜意识中也许是一种与曾经的五龙在枫杨树乡村的自足而安的生活态度呈完全相反的运动方向。

这就是五龙的都市流浪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矛盾色彩,其现实流浪与精神流浪的背离趋势必然会影响和伴随他即将面临的流浪生涯。

在五龙的都市流浪生涯中,生命成为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每个人似乎都必然的具有某种疾患的特征。

生命由绚烂的极致趋向死亡的极致。

生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恶毒与肮脏的狰狞面目在文本中呼吸与漂浮,一切纲常伦理和秩序准则全被颠倒和破坏了,一切生命的尊严、崇高、纯洁、健康和美丽在诗一般的文字中灭亡殆尽。

五龙并非怀揣阴谋与邪恶闯入城市的。

但是,善良、淳厚的枫杨树乡风却无法抵御城市欲望的侵袭,城市文明的衍生物——人性之恶像毒蛇一样迅速地缠绕着五龙。

城市刺激起五龙的人性之恶,生命的原始欲望和野性迅猛地膨胀。

在瓦匠街冯氏米店为背景的城市生活中,五龙渐渐地蝉蜕掉许多善良美好的品性,成为一个杀人越货的地地道道的恶霸。

狡猾、凶狠、无赖成为他的脾性。

五龙在进城市后凭借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使自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这表现在他首先很便捷地解决了温饱和栖身之所,这是个人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

进入冯氏米店,使他彻底摆脱了饥饿给他带来的恐惧,“米”的获得和殷实,也使他得以继续满足其它欲望的实现。

小说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几个城市家族的败落,从而整体上寓言式地揭示了一种历史的颓败。

《米》的基调是灰暗和压抑的,充满着一股冷气。

小说对五龙流浪命运的描述,是在整个都市生存群体的生存窘境和没落气象的背景上展开的,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无一例外地挣扎着走向他们生命的黄昏。

沉重的窒息感压迫着小说主人公的同时,也压迫着读者的神经。

小说是从家族的角度来串联人物演进情节的,冯老板的“大鸿记米店”家族的变质和衰败是小说主体。

五龙横行称霸,为所欲为宣泄欲望的心理依据是他强烈的复仇意识。

这是潜隐在五龙血液中的“情结”,它映现五龙生命中另一侧面的品性。

五龙与所有的人都处在一种敌对的矛盾关系中,他与地方乡绅六爷吕丕基是仇恨的,最后五龙使他客死他乡;他与阿保是仇恨的,一纸文书投给吕丕基,阿保葬身鱼腹。

而那八个可能使他染上性病的妓女,无一幸免地投入河中,溺水而死,甚至他也不放过他先后的两个妻子织云和绮云,他对她们充满仇恨和鄙视。

用他的话讲:“我靠什么才有今天?靠的就是仇恨,这是我做人最好的资本,你可以真的忘记爹娘,但你不要忘记仇恨。

”没有任何精神追逐的五龙,在无聊中让牙医敲掉了全部健全的牙齿,镶上满口的纯金假牙,以满足他在枫杨树乡的儿时梦幻。

金牙开口,这是富贵显耀的标志,这是五龙走向虚妄的开始,“心灵始终仇视着城市以及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它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

”再次通读小说《米》,我们再次听到了这种声音:《米》主人公五龙是一个理念的化身。

综观新时期二十几年小说,新人辈出,佳作频仍,各种流脉、现象潮起浪涌,各领风骚二、三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