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西方马克思主义”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概论题库

文学概论题库

文学概论(上)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有收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填空为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一,文学活动论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利用已有规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是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的出发点,连接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应镜子论: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三,艺术生产论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评论是”诗意的裁判”,而这个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五,艺术交往论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在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或抽象的人,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作者:表现论与模仿论的三点区别(简答)1,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3,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作品: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而过形式主义还提出了着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读者:伊瑟尔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巫术说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上,提倡者有英国着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巫术活动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游戏是关于艺术(或者文明)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人类艺术起源之一就有游戏说.席勒在康德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谷鲁斯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劳动说: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劳动说认为,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创造出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重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最早的文学形式,相对于其他学说更具体,更科学,从根本上阐释了文学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文学起源的最根本学说.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的原因(四点+简单解释):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高度和宏观事业上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

二、文学理论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三者既是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观点: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轮5、艺术交往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1、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二、文学活动的构成: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作者:是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写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人。

3、作品:既是作者的创造对象,也是读者的阅读对象。

4、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精神的沟通。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一)巫术发生说:巫术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

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二)劳动说: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产生。

四、文学活动的发展(一)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与原因1、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2、黑格尔的理念(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1、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的一些观念以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功能;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文学理论教程提纲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一。

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二、中国特色三、当代性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科技主义文论包括: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等。

1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是克罗齐提出的,属于表现主义文论。

三.名词解释l.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

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5.交往行为理论: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等多丛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6.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所说的中国特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现实生活,传统文论。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现实生活中特殊的矛盾,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精华等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民族性,促进艺术健康发展。

7.当代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当代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和思潮的新成果,回答当代出现的新问题,是文学理论与时俱进,沿着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问答题详解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1)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美学、文论的精华,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是在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美学、文论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在革命学说、革命实践中所创立的理论体系,是对整个文学理论的发展的创造性贡献。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还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西方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流派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2.马克思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有哪几种含义?答:在马克思著作中多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一般说来,它有三种含义:(1)指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作为精神生产的一个门类的艺术活动(包涵创造活动和接受活动);(2)仅指艺术的创造活动;(3)专指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艺术活动,它和一般生产一样,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贯穿着五个基本观念,这五个观念即是其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论指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了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是一种精神活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文学反映论是辩证唯物论在文学理论中的运用,认为文学是人的意识对存在、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能动的反映,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文学艺术能创作出生活中、世界中没有的事物,创作出比现实中更完美的事物。

艺术生产论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文学艺术,认为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是辩证的统一,从而认为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它的生产与发展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密不可分。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艺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

不过文学艺术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形态,它具有想象、幻想、形象、情感等性质,这些性质属于审美范畴,因此我们说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交往论是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而提出的哲学诗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文本、世界等要素相互对话和交往的活动,是个动态的交往关系。

这五种观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4.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的理解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吸收了人类文化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文学现象,把文学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一个子系统,全面论述它与人的其他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文学活动性、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它们从多个角度多重视角来分析研究文学,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性体现在它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上。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在借鉴传统文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正确的对待不同思潮、不同流派的不同观点,面对不同思想的挑战,回答新的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马克思主义反对静止、教条、僵化的方法,要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首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所以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为我们建构了研究文学现象的总的原则和方法,它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特点。

由于时代发展,它其中有些提法和观点可能已不合时宜,但它的原则和方法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所创立,并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不断丰富的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基本原理、方法经历了文学实践的检验,这是人类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发展。

其次,我们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中国特色。

文学理论中的中国特色包括两层涵义:(1)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经验。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具有民族性。

文学理论建设要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结合,突出民族性。

(2)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

中国不仅有灿烂的文学,而且,中国古典文论、诗论、词论、小说论、戏剧论也是世界文学理论中的瑰宝,这是文学理论当代性的起点。

再次,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当代性。

文学理论的当代性主要有三个问题:(1)文学理论要紧密联系文学发展的新形势,解释新的文学现象,回答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发展,文学反应新的形势、新的问题。

社会发展中,文学自身也会出现新的形式,如因网络而兴起的BBS、博客、网络文学等,文学理论就要分析解释这些现象。

(2)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要面对文学理论体系的挑战。

20世纪文学理论思潮层出不穷,人本主义的文学理论与科技主义的文学理论针锋相对。

我们要全面科学地对待不同的文论,吸收它们的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3)20世纪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如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等,这些新的学科对文学理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主动地学习其中的原理方法,并运用到分析文学中,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水平上。

五.历年真题1.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

(南开大学1999年)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使用了这一概念,有时也写着“自然人化”,指人通过劳动实践加工、改造自然,使自然改变其自身的面貌,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

自然人化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体现了我的本质力量。

2.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南开大学2000年)答:马克思用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了艺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主体间的双向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指出,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渗透,反复循环,推动生产的发展。

艺术生产也一样,艺术家创造出艺术品,有了艺术品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接受者。

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出对艺术的新的要求,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艺术的创造。

艺术家为了满足接受者提高了的审美要求,就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即为主体生产对象。

在艺术生产的不断循环中,这一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创造者、接受者——都得到了提高,为新的对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即为对象生产了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