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西方马克思主义”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 .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掌握 宗教掌握
实践—精神掌握
艺术掌握
理论掌握主要通过将现实表象上升为抽象, 以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形式建构 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宗教掌握是一种构造、相信并崇拜超自然、 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和神秘世界的意识活动, 它主要通过教义、故事或形象等方式诉诸人 们的心灵。

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 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 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本教材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思想,同时又能致力寻求深厚的学理逻辑支持,保持文 学理论学科的知识系统。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生产力解放的时代。 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的典范。 3. 最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检验过的真 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是观念、 观点、概念、思想、价值的集合,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 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还有阶级性
• 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 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古希腊罗马文学 文艺复兴:但丁、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歌德、狄德罗 17世纪以来的西欧以及俄国的作家作品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功能;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第3阶段复习4《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第3阶段复习4《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串讲】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3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4、几个重要的文论家与其理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论、布洛-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

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 苏珊· 朗格;美学史上声名显赫的 女性美学家。她以“艺术是人类 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全新 的命题为核心,构筑了一种艺术 符号论的美学思想体系。
•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 哲学的开创人。 • 尼采提出要对理性进行重新审视, 重估一切价值。首先承认人是有理 性的,曾说过“唯有具备理性者, 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 部分的生物均谈不上这些。”但认 为理性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小部 分,主体部分是本能、欲望和意志。 并且认为,理性意识是人生俱有的 天赋中产生最晚,也最没有力量的 一环。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人的行 为善恶的标准,理性只不过是为了 功利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 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而已。 与之相关,主张对一切价值重估。 宣称:“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 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 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和 血肉。”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 类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2.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三、当代性 • 1.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 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 提出的新问题。 • 2.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 3.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 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唯意志 主义的创始人。 •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认为人的 本质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人之有 理性,会分析问题,有知识,不过是 表面现象,本质上是盲目的意志。理 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的目 的不是其本身,而只是作为实现意志、 满足欲望的手段。人体构成,即是非 理性意志的产物。有头脑,是为了服 务于思想的意志;有嘴有腿,是服从 于吃、走之类生命意志。 其二就是认 为人的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旧的欲望 实现就会出现新的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从多个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 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历史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发展到现在,历史 条件有利很大变化,应当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人们的思想意 识发生变化。
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
文学活动论
理论基石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交往论
理论根基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跟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 总结西方19c以前文学实践的结果
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 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
“艺术中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 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艺术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并不能单一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与其他意识形态结 合的形式才能现实地存在。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一种艺术品,但其在审 美意识形态上的价值是与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相结合的。
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Animal
Human
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人的生活活动 “自由自觉”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 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即通过人的生活活动(实践),将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作用于实践中, 在客观世界中展示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和人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 用】 【即通过人的实践,在客观世界中展现人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 理性进行人类活动、及人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能动地作用于这个世界 的特性与能力】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 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
体现时代精神 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 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 题;
第二,必须面对20c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与新学科合理结合。
只有那些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制作的作家和编书人,他们的产品一开始 便被纳入资本运作的过程中,这些人才是生产者,他们的劳动才是 “艺术生产” 。
文学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 化密切相关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 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种意义
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
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 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艺术生产成为一种商品 生产,艺术品本身则成为商品,而艺术消费问题也随之 提出来了。
艺术创作
条件
艺术“商品”
Marks :“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 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 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
文学活动论
tips
文学
人的生活活动
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 1.“自由”——人的活动是建 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 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 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 2.“自觉”——人的活动是有 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人在做什么事情之前,就 知道这样做能够完成这件事 情)(即所谓的“劳动过程 中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 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 存在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 学理论建设
QQ:5059文学理论的基石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交往论
五论联系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
中国特色
当代性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 结合当时的创作实践
文学艺术活动
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出发点 文学 联结点 归宿点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

“人学”
文学反映论
哲学
tips
意识 存在
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互关系
马克思 恩格斯
“始终站在显示历史的基 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 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 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 文艺反映生活,文艺的反 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 作用于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 映。“文艺作品中反映出 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 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 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 带普遍性”。
文学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 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 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
“艺术引起人的一种我们称之为审美的状态,而根据艺术家本人证实,艺术 创作本身的特征首先是具有这种状态,没有它,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不可能被 创造出来。” 在鉴赏一种艺术的美时,我们心中总会根据自身对美的标准上进行主观感受, 在创作某一艺术品时,艺术家也要先有自己对美的看法,艺术作品才能被创 造出来。
列宁
文学是
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毛泽东
艺术生产论
文学活动
Marks economics
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 马克思“艺术生产”多重意义
艺术生产活动
第一种意义
把物质生产与作为艺术生产(精神生产)相比较,并不 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 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与社 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19c以前西方文学实践
德国古典美学 从18c末到19c初,由康德开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 心主义美学。全面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 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 进,以抽象的哲学思辨尤其是黑格尔的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思想来源。 主要思想家 康德 歌德 席勒 黑格尔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 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 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 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之间的交往理论基础上,德国 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文学艺术 交往和对话
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 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 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以作品为中心,由世界、作
世界
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机构。
一部文本如果没有被读者阅读,没有被 读者理解和“具体化”,它只是可能的潜
作品
在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实的审美的
对象,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这样 的类似的结论。
作家 读者
在五 联个 系基 本 观 念 的 内
五个基本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人类学 哲学 现代的经济学 美学的社会学 媒介和符号 文学是人的活动 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 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适应这一变化
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
两层意思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 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其次,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 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为指导。
中国特色
结合本国具体实际 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 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