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论文范围

资本论选读论文范围
资本论选读论文范围

2012级《<资本论>选读》课程论文选题范围

点击数: 2238 创建日期: 2013-05-22

一、课程论文选题范围

1、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3、关于马克思积累理论与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思考。

4、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5、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6、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7、试论马克思商业的地位与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8、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

9、试论马克思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0、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写作要求

学员可在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根据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师授课内容,在不超出上述题目内容范围内自定题目,论文字数4000字左右。要求独立思考,注意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顺畅。

三、交卷时间

具体时间由分院确定,最迟应在2013年6月底之前交稿,逾期成绩降等(授课结束时公布论文题目,给学员撰写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2013年5月22日

资本论读后感 5000字

创新研究与训练 论文 论文题目资本论读后感 班级经济学专业2014级 学号 1311606 姓名热依拉·塔依尔 指导教师段文斌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恩格斯 上大学以来,我们学过了三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基本原理等等课程,在这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有了深度了解。有人认为没读过《资本论》经济学不算入门。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资本论》三册是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下面围绕着一下几个问题来总结一下我对《资本论》这本著作的理解。 一、马克思是怎么样的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的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将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它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制度。 二、“资本论”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 在学《资本》选读之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伪知识,因为资本家永远都不会承认剥削工人的这一事实,把一切生产活动伪装成公平交易,把得到的利益看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的报酬。但是随着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的深化,见识过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片面的观点以后,才领悟到了马克思在经济学历史上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是少数真正的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大而又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生精力,生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手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方能与读者见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从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面世,期间相距27年。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立于欧洲,最早产生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进一步促进 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关于资本论的论文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论文

关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以及工作日界线”的思考 第六小组:马一琳邱超萍严春妹内容概要: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他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价值增殖过程表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中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马克思据此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但它的变动有一定的界限,它的最低限是不能确定的,最高限取决于两点: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二是道德界限。正常的工作日取决于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 关键词: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工作日界限剥削劳动力商品所谓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既存的价值转移和保存到新产品当中的,其价值量不发生变化。不变资本用C来表示。所谓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会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实现价值增值。可变资本用V来表示。不变资本价值的转移与可变资本价值的再创造,是通过劳动的二重性实现的。当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就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同时,又作为抽象劳动每时每刻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比例的变动,只反映资本构成的比例变动,不影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矛盾,不仅表现在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对立上、资本的两个职能部分的对立上,以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对立上,而且还表现在工作日的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对立上。工作日是指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且是一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再生产劳动力的那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它的另一部分却随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工作日本身是可以确定的,但它本身是不定的。虽然工作日是可变量,但它的变动却有一定的界限,它只能在这个界限内变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而它也不能无限制的延长,它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也就是说,工人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要有吃饭和睡眠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时间料理家务、抚育子女及参与社会活动。由于资本家是资本的化身,所以他总是竭力延长工作日,使工作日的长度不仅突破道德界限,而且突破生理界限。工人‘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绝不罢休。’(23.334-35)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围绕工作日的长度,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力量对比。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一区分:“这个区别

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所谓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意在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好可行性,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而我对其中几条稍有感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 实际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在它看来,并非一切劳动都可构成物品的价值,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只有人类的“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其它如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等因素都没有资格在相应产品中形成新价值。为什么只有人类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呢?那是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需要最小化;在最小化的代价耗费里,只有最必要的耗费,才有资格存在于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以使得产品的成本价格尽可能最低。这就是“必要劳动”意义的秘密所在;理解这个秘密的关键是明确认识到: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代价耗费”。---人们对价值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复杂而混乱的歧见,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没有清晰而确切的理解与介定,及以超越于“个别价值”直接用“社会价值”来作为价值决定之故。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

资本论论文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一个宽泛广义的概念,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等。为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这些结构都是有意义的。然而要科学认识一个社会性质,只有阶级结构才具有这样的根本意义。 1、从阶级结构看社会结构 二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 首先说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本主义剥削的雇佣劳动者阶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无论从处延还是内涵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比重明显增长,成为本国人口中的大多数。且由于工人受教育时间增多、劳动技能和平均熟练程度也在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明显提高。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劳动力大量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工人大量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收入增多、福利保障水平提升。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工人阶级的物质贫因依然存在。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仍然是受资本剥削、支配和统治的阶级。只要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只要革命的客观因素存在,工人阶级革命意识就不会消失。 再来看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家阶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相应出现了新现象。传统资本家由直接控制企业逐渐过渡到间接控制,于是兴起了一个高级管理人员集团即经理阶层。脱离经营管理而依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的资本家愈来愈多。金融寡头即垄断资产阶级的人数扩大,无限权力增长。中等资本家的数量稳中有长,是资产阶级中人数最多的部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高级国家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分子中上层的一部分,如高级律师、高级教授、高级专家、高级顾问在资产阶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然后是中间阶层。传统中间阶层指的是小企业主、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小商人、小农场主。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是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浅读《资本论第一卷》 怀着对马克思的崇拜,选读课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论这部著作作为我研读的对象,可谓是欣欣然而心向往之。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无知,资本论这部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传世之作岂是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所能参悟领受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坎坷之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转眼间,交读书报告的时间就要到了,而我,虽把第一卷勉勉强强通读了下来,可迷惑不通之处却实在为数众多,现在,仅把我对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些浅陋见解拿出来说说,不敬之处,还请老师海涵。 第七篇共有五个章节,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由研究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生,到分析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再到发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再到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始积累模式,到最后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和评价。 在第二十二章,马克思提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的一句话:“勤劳提供物资,而节俭把它积累起来。”所谓节俭,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列的公式。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则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凭着对资本家历史职能的严肃态度,为了使资本家的内心摆脱挥霍和积累的冲突,马尔萨斯提出这样一种分工:让实际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承担积累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人,如土地贵族、领受国家俸禄和教会俸禄的人等承担挥霍的任务。马尔萨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支出欲和积累欲分开”。但是,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资本家李嘉图就曾说:“用吸掉工业资本家汤里的油水这种方法来刺激工业资本家去积累是不公正的,要使工人勤勉地劳动,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偿劳动。”马尔萨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剥夺资本家的挥霍欲,李嘉图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提出要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斗争着,然而,有谁在乎过旁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带来资本的大积累,带来世界的大繁荣,但这个大繁荣却使苦难的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使业已众多的无业无产者日益膨大。少数人的享受,却使大部分人受难;小世界的繁荣,却让大世界萧条。从此,世界失去了平衡,向着两个极端发展,试问:如此世界,怎能不毁灭? 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早期的大批雇佣工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创造出来的。”资产阶级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盗用国有土地,盗窃公共用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变成现代私有资产。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对直接生产者、劳动者进行剥夺的历史,已被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可以看出。 最后,第二十五章,马克思思考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定,劳动将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社会财富的资本将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也不断增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论结课论文

摩天大楼指数的《资本论》理论分析 摘要:摩天大楼指数所指出的关于大厦落成与经济危机的百年病态关联在本世纪仍然被屡次验证,本文通过使用资本论中的理论来简要分析隐藏在摩天大楼指数背后的本质原因,解释这种大厦落成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病态关联。 关键词:摩天大楼指数经济危机资本论 一、摩天大楼指数 概念 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经过研究验证了摩天大楼与经济危机的关联,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刷新世界纪录的摩天大楼落成的前后,并将这种关联称为“摩天大楼指数”。这一惊人发现被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故此,“摩天大楼指数”也被称为“劳伦斯魔咒”。 历史现象 1907年美国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海啸中被反复提及,人们记得当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美,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人们也记得危难时刻的“救世主”摩根,他注资托市的“英雄行为”化解了危机,也成就了自己“史上最伟大银行家”的声誉。然而,鲜有人还记得在危机背景下诞生的两座摩天大厦,在1908年至1909年间落成的纽约新加大厦和都会人寿大厦先后成为世界第一高楼。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华尔街40号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相继落成,相继成为世界第一高楼,没有人会忘记在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美国经济进由农产品价格下跌而起,又由于金融大崩溃进一步恶化,开始严重衰退,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规模空前的经济萧条。 1973到1975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再夺全球最高荣誉,而历史教科书中把这段时期的笔墨交给了石油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面对包庇以色列,又不肯对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的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他们。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最终引发了1973到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

《资本论》历届考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闭卷— A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掌握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2、生产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转化来的。 3、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价值,土地价格的变动没有规律可循。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2、论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A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答:掌握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价值上做到价廉,从而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得以销售,实现效益。(5分)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7-10;参考书P28-29) 2、答: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分)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货币的数量少则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2分)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43;参考书P61-62)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答:对。(1分)第一,商品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上升;(5分)第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降。(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73-274;参考书P76) 2、答:对。(1分)第一,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分)第二,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67;参考书P146) 3、答:错。(1分)第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由劳动形成价值,从而也就没有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但是,地租作为一定的货币收入而资本化时,即把地租作为一定量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时,这一定量的资本就表现为土地价格。(6分)第二,土地价格的变动有其规律性。一是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三是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395、426;参考书P170-171)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3分)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3分)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4分)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5分)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4分)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4分)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4分) (本题可参考原著P14、60;参考书P43-4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大而又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生精力,生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手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方能与读者见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从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面世,期间相距27年。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立于欧洲,最早产生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逐步进入机器大工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一次发生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生,至1857年开始扩大为世界性的大危机。从此,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毫无例外地都被周期性地卷进难于挽救的经济危机的大风暴中,这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以便指导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及早解决,成为异常迫切的时代需要。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指导思想来作为行动指南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愈加重,广大劳动群众越加困难,同时由于机器排挤工人,使相对过剩人口急增多。因而促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

《资本论》选读-试题合集(附答案)-练习题(1)

《〈资本论〉选读》题型与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10.一般等价物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货币。 13.商品的形态变化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即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的过程,公式为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由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如果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5.人格的物化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16.物的人格化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与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于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物化与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商品拜物教。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 19.劳动力商品作为买卖对对象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20.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其原的有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8·05 摘 要:《资本论》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阶级背景和理论渊源,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资本论》理论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一个宏伟而庞大的科学理论逻辑体系。学习、继承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汪翠荣,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湖北武汉430070)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8)05-0015-05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汪翠荣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 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1](P428) ,具有严密而完整的科 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认真学习、有分析地继承,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应用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 《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一)《资本论》各卷的基本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即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从生产过程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包括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在内的广义的流通过程。从再生产角度分析资本 的运行机制,阐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其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研究;《资本论》第四卷考察剩余价值理论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社会生产由计划来调节和控制;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将消失;个人将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等等。除了经济学内容,《资本论》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时包含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的精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资本论》的主要理论 1.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 思系统阐述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指出,商品是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在社会商品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精确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消耗的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这样的二重性。马克思十分珍视自己的这一理论创见,他认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 15

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三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 中心:通过货币的职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 第一节价值尺度 第二节流通手段 第三节货币 提问:为什么货币五个职能分为三节 1货币五个职能的重要性不同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 2 货币五个职能代表不同发展阶段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早就有的职能 3后三个职能必须真实的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只要求观念上的货币 行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的符号 1 (第一节)价值尺度 中心:说明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怎样执行此职能 包括21个自然段内容分四方面: (第P41~1段)说明假定条件 (第2-3段)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 (第4-12段)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第13-21段)商品的价格形式。 一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 货币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材料 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思考:作为价值尺度,需要真实的货币吗? (三)商品的价格形式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要规定它的计量单位,指定它的价格标准。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关系 价值尺度 1内容:表现人类劳动的凝结状况 2 作用: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 量 3 计量对象: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 4变动条件:作为金属本身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价格标准 表现金属货币本身重量 计算金属货币本身的数量 计量金属货币本身 计量金属货币重量单位不经国家的调整不会变化 (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不会妨碍它执行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职能 (五)货币执行价值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有一定影响。 二商品的价格形式(P43第13段~结束)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 《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起源论新探 [关键词]《资本论》;资本主义起源;资本的生成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 纪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 主义的起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本质归根结底在于资 本的生成。 资本主义的起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此方面的成果观点迭出、视角多样。然而长期以来在这方面一直存在两个重大问题: 一是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界定不够清楚,在起源的原点认定 上争论颇多,却没有探究资本主义起源的多重层次,导致把资本主 义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起源相混淆;二是过于看重起源过程中某一因 素的作用,把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当做资本主义起源的实质。 本文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依据,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纪 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通过对 这三重起源的研究,可以把握资本的最初形成、资本主义的最初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扩张过程,准确地定位资本主 义出现的最初节点,揭示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本质。 一、近代资本主义的三重起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最初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 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随着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的转折而发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而发生。在近代资本主义的三重起源中,有的仅仅是短暂的萌芽,具备了个别资本主义要素,但并不具备充 分的客观条件,并不导向必然的资本主义趋势,有的则成为封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